阅读与获取人生智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4:34:28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种现象:不少人读了很多书,有了不少知识,但人却变得迂腐,变得穷酸,变得软弱,甚至给人以反作用力,使人走向反面。于是有人便怀疑知识就是力量这条真理。由此,从阅读中感悟人生,探究阅读指导人生的观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台湾学者傅伟勋撰文记载:赛达是毕业于歌伦比亚大学的哲学英才,突然有一天,却吊死在自家门前的树上。人们不禁要问:一个成功的哲学研究者,是指引人生道路的良师,面对生活应该比别人更睿智,更有力量,但在外在因素的逼迫下,却变得软弱无力,选择了自杀行为作终结,这是为什么?
在中国近代史上,许多杰出人物,如康有为、章太炎、胡适、鲁迅、孙中山等,在充分肯定他们的伟大贡献时,也会发现其人生道路上的败笔。近年发生的博士后把自己的导师杀死在实验室,名牌大学的高材生跑到动物园往黑熊身上泼硫酸的惨剧时有发生,这到底是什么原因?我们读书、求知,在什么条件下才会正值正有用?面临知识爆炸的时候,我们阅读(认知)的根本目的是什么?人们从阅读中最需要得到的又是什么?
我们的回答是:阅读(认知)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给自己和他人创造幸福,最需要的是关于生命的心灵的智慧。智慧的起点和根本是指导人生的道路,同时也能很好地指导人去认识世界。
善待生命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智慧。一个饱读诗书的知识分子,与一个在街头颠沛流离的乞丐,在智慧上并没有质的区别。于是我们常常看到,当今许多知识分子,包括研究哲学的知识分子,却背离了智慧的根本目的;而一个没有太多知识的人,由于把握了人生的智慧,往往也有值得人们称道的地方。这正是晚年托尔斯泰羡慕一些普通农民的原因。
怎样才能使阅读(认知)成为人生道路的指示器,使人变得有智慧呢?
(一)知行合一,将阅读(认知)转化为真正的内在力量
知识在书籍中永远是死的,是阅读使它们活了起来。要使死的知识转化为活生生的力量,真正的内在力量,必须通过实践。“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只有知与行的统一,即知即行,并把这一理念化为血肉,才能使知识成为指导人生的内在力量。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心魂”,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中,就闪耀着“知行合一”的智慧,其他主要学派领袖如老子、庄子、墨子等,他们不仅是一个学派的建立者,而且是理论的实践者。
我国的传统文化是指以儒家思想为主导、改变人性、构建中华民族的共同文化和共同心理的总体形态的文化,其深远影响是其他文化不可比拟的。在自汉至清两千年的社会生活中,对它的一些基本观点,尽管有不同层面的理解和阐释,但不容否认,它的确成了整个社会言行、公私生活、思想意识的指引规范,渗透在政治体制、社会习俗、心理习惯和人们的行为、思想、言语、活动之中,并造成了中国文化传统的一个特点。
尽管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孔子受到猛烈的抨击,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喊了近一个世纪,但是“儒学”这一旷世胜经,仍是指导人生道路的智慧,并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88年1月,全世界当代诺贝尔将获得者云集巴黎集会宣称:“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向2500年前回首,去吸取孔子的智慧。”西方人读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著作,惊奇地发现在中国儒家文化的宝库中,还蕴藏着这么多人类的精神资源。“儒学”中“格物”“致和”“诚意”“正心”“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方法,强调个人修养的重要性;“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之,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已百之,人十能之已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等等,强调“知行合一”、理论结合实践的活学原则,应为每个人所牢记。“儒学”中重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他人与自己的和谐等等,的确是治疗西方文化病症和社会时弊的良方。如果我们“知非不能离、闻善不能从”,那么就会离人间正道越来越远。
(二)快速阅读,高效猎取最有价值的信息和知识
我们必须讲求阅读的效率,对知识进行更有效的猎取的运用。传统的方式是被动地接受信息,效率低下。主动成为信息和知识的主人,将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何快速、高效地猎取信息和知识,优秀人物的经验有三:
其一发挥所长。按自己的思维长项来寻找自己的阅读定位和创造定位。爱因斯坦的思考方式偏向直觉,于是选择理论物理作为事业的突破点,取得相对论这样的成就;爱迪生偏爱观察,于是选择发明,成为世界“发明大王”。
其二寻找薄弱环节。当前研究的弱点是什么,所读的别人的书中哪些是自己研究的薄弱环节,从而确定自己的主攻方向和突破口。美籍华人、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李政道就是用这种方式,经过几个月的努力,找到了一种新的孤子理论,角决了三维空间的亚原子问题。
其三聚焦突破。贝索是爱因斯坦的朋友,他知识渊博,思维敏捷,但兴趣过于分散,没有聚焦于某一个方面的知识与能力,因此毫无建树。而爱因斯坦与他相对,聚焦“相对论”,紧紧围绕一些关键问题阅读,快速高效地猎取信息和知识,所以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在人生道路上,我们会遇到某些成功的机会,抓住机会就必须快速、高效地猎取信息和知识。快速阅读法,学而能化,学而能通,不失为好的经验和方法。当然终身学习、创造性阅读,一辈子受益自不必说。
(三)把最需要、最有价值、最热门的书列为首选
对知识分子而言,最怕的是读错书:读了一大堆废物,反倒抱怨怀才不遇。有的人甚至读了一辈子诗书,却落得个“范进中举”式的悲剧下场,而抱憾终生。世界在变化,知识在更新,如果我们学那些没落的学术贵族,对社会的需求视而不见,抱残守缺,自认为学富五车,其实所拥有的,只不过是一些时代与社会都不需要的知识垃圾。而最杰出的人,只能在强势知识刚刚露头时,就能读到最需要、最有价值、最热门的书刊,以获取最迫切需要掌握的信息和知识。在生活中,这样杰出的人不乏其例。
例如:比尔·盖茨还在湖畔中学读书时,由于早早地抓住了计算机软件这一当时刚刚起步的知识,奋力攻读,开拓创新,不仅成为世界首富,而且成为带领世界进入到信息社会的杰出人物。钱钟书的《管锥篇》那种从文化中沥沙淘金的方法,将东西方文化兼容、将知识打通的方法,对古今中外文化以宽广的胸怀去拥抱的热情,其对人的影响,成为一时的轰动,被人们列为最需要、最有价值、最热门的首选书籍。
(四)要批判性地阅读,懂得和谋求知识的应用价值
我们在广泛阅读、猎取信息和知识的营养被给人的精神需求时,也要避免信息毒素和知识毒素对人的精神的侵害,而导致外在和内在的各种错误。许多观念,差之毫厘,谬以千里,难以辨别裹着糖衣的知识毒药,这时就需要用批判性阅读的方法,不盲从,不自以为是,以批判性的思维、以真理的标准来审核,来明辨事理,区别是非。
例如:波普尔是西方20世纪最有影响的思想家之一。他在1929年聆听过爱因斯坦一次讲演之后,震撼最大的不是爱因斯坦对牛顿力学理论的批判,而是他对自己理论的批判态度。尽管相对论当时是物理学最高研究水平,但要通向更好的理论,爱因斯坦认为它只不过是一个环节,还必须接受严峻的检验。这种批判性地解读自己理论的态度和精神,是一种智慧的灵魂。
要懂得和谋求知识的应用价值,来把握阅读和知识的学习和运用。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某种书籍、学习某一种知识时,要考虑是否最有应用价值,从最大需求的角度去作出选择。
(五)将系统的书本知识整合,将各种资源优化
“整”是整体和整理,“合”是协调。“整合”就是根据完整性、系统化与有序协调的原则将所读之书本知识进行整理,以达到全部资源最优化的效果。
牛顿将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演绎逻辑思维方法,与近代培根强调的归纳法进行整合,既看到了两人的长处,又看到其各自的偏颇和错误,还将分析与综合思维结合起来,终于成了最伟大的科学臣匠之一。从弗洛伊德的心理动力学来说,人是受过去影响的;从马斯洛的自我实现来说,人的目标是未来实现的,所以未来对自己有足够的影响;而整合者既接受过去,也承认未来的影响。汤因比是20世纪最伟大的历史学家之一,他把基督教与佛教的相遇,看成比许多科学工作者发明更伟大的事情。各大宗教文明之间,也完全可以整合。可以预言:人文知识分子与自然科学家也完全可以整事。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两种文化也应该有共同语言。总之,大智者往往是大的整合者,不仅是多种多样的东西,而且看似矛盾的东西,也可以通过整合使之系统化、资源最优化。这也应是我们阅读与认知中指导人生道路成功的经验之一。
(六)创造性阅读,担当创新知识的实践者
知识分子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加快知识的更新,去开拓未来,必须在学习方式上来一个变革。灌输式的学习方式必然变为主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创造性的阅读恰恰就是主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它要求我们到知识的前沿,去找到最好的突破口。知识的前沿即创新前沿,往往汇集了最优秀人士的思想精华和创造新成果,许多需要解决的新问题也许会暴露在这最前沿的地带。
新知识的创造者,往往就是科学的发明者,先进生产力的推动者。因此,激发创造性思维,培养创造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
“知识是集无数思想与经验之大成的东西。”(爱默生《文学与社会目的·论引用与创新》)“智慧是对一切事物及产生这些事物的原因的领悟。”(西塞罗《论责任》)我们阅读了大量的书本知识,懂得了“历史讲述人们做了什么,艺术讲述人们创造了什么,文学讲述人们感觉到了什么,宗教讲述人们信仰什么,哲学讲述人们思考了什么”(本·利明《想象力》)。然后全面地、自发地发展,扩大人的求知范围,使知识上升为智力,但智慧不是所有读书人都有的,“智慧是命运的征服者”(玉外纳《讽刺诗集》)。智慧者大有能力;首先他是有知识的人,力上加力,当和命运互相冲突的时候,有胆量贯彻自己的主张,没有什么外力可以动摇它的。在人生道路上,每走一步都能找到旅程的终点,能度过最多的美好时光——这就是智慧。
那么,知识、智力、智慧由何而来?分析它外在与内化的过程,我得出的结论是:阅读与认知是人生道路成功的指示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