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氏历史名人精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8:38:57
1、董狐:被当时的孔子誉为"良史"的史官,是最早出现于史籍的董姓名人。春秋时期晋国沃曲人(今闻喜人)。周大夫辛有后裔,世袭太史之职,亦称“史狐”。董狐秉性 耿直,刚不阿,以讲真话而著名。晋灵公十四年(公元前607年),晋国大臣赵盾的族弟赵穿将昏庸残暴的晋灵公弑于桃园。董狐在史籍上写道:“赵盾弑其君并示于朝”。盾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 ,亡不越境,反不讨贼,非子而非?”孔子评论说:“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后世将直笔记事者皆喻为“董狐笔”。
2、董翳:秦朝將軍,與章邯、司馬欣合稱「三秦」。
3、董仲舒:河北广川人,西汉哲学家,今文经学大师。汉武帝举贤良文学之士,他对以"天人三策",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为汉武帝采纳,开此后两千余年封建社会以儒学为正统的先声。其学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说,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串在一起,形成封建神学体系。提出"天人感应"说和"三纲五常"说。
4、董贤:字圣卿,云阳(治所在今陕西淳化西北)地人。西汉大司马。他22岁时就被哀帝宠幸,官至大司马,操纵朝政,其家族在当朝显赫一时。
5、董安国:西汉内史,曾著农书十八篇。
6、董忠:阳翟(今河南禹州市)人,西汉时被封高昌侯。
7、董钧:东汉犍为资中人,字文伯。习《庆氏礼》,博通古今。西汉平帝元始五年举明经,迁廪牺令。光武帝建武中举孝廉。明帝永平初为博士。时草创五郊祭祀,及宗庙礼乐、威仪章服,多与议,世称通儒。累迁五官中郎将。卒年七十余。
8、董宣:字少平,陈留圉人(今河南杞县)。董仲舒五代孙,东汉著名良吏,光武帝时为洛阳令,敢于搏击豪強,为民作主,京师震慄,光武称其为‘强项令’,豪強贵戚莫不畏惧,号其为“卧虎”,民间歌之曰:“枹鼓不鸣董少平”。七十四岁死于任上,只一床旧被覆盖遗体,家中尚存大麦数斛,破车一辆。光武闻知十分伤感,说“董宣廉洁,死乃知之”,下诏以大夫之礼葬之。
9、董卓:字仲颖,陇西临洮(今甘肃岷县)人。他性格粗野、勇猛而有智谋。年轻时曾游历羌族各部,与羌人各豪帅结交为友。后来回乡务农,豪帅有来投奔的,董卓便杀掉耕牛相款待,与他们欢宴为乐。豪帅为其美意所感动,回去聚敛了千余头牲口送给他,从此以“健侠”知名远近。郡太守和州刺史都欣赏他的武勇,都曾招他作官。董卓在担任地方武官时,在与盗贼和游牧民族的战斗中充分显示了其军事才华,并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
在西方平定少数民族叛乱,后来又参加讨伐黄巾起义,却依然升为前将军,掌管重兵。董卓驻兵于河东,正逢京都大乱,大将军何进被宦官所杀。此时东汉政权摇摇欲坠,为了铲除宦官势力,应密召入京师。为维护汉室,为远亲董太后,控制了中央政权,废怯懦的汉少帝,立能干的献帝。关东诸侯本不服中央政府的管,不想有个能干的皇帝,更何况现在控制中央政府的是董卓这样的“久习夷风”之人,联盟讨伐董卓。
董卓放弃洛阳,迁都长安后,守住潼关,拥有潼关以西的地盘,进可攻退可守,在战略上处于有利地位。同时吕布和其手下的并州官兵在董卓凉州军的阵营中是非常受排挤的,被东汉政府身居高位对董卓阴怀不满如司徒王允等人看出,王允利用与吕布同乡的关系极力拉拢吕布,目的很明显,借刀杀人。但董卓极力拉拢吕布,“誓为父子”,也无法化解凉州军和并州军矛盾激化。因吕布曾经使董卓不满,董卓就拿起短剑向他掷去,吕布虽不敢发作却怀恨在心。而且吕布曾和董卓的婢妾私通,吕布内心更加不安,加上王允的挑唆,吕布终于下定了决心杀掉董卓以自立。王允、吕布利用凉州军主力在关东讨伐袁绍的机会,刺死董卓。
10、董昭:定陶(今属山东)人,东汉时曹操谋士。
11、董王己:陈留(今河南开封县东南)人,东汉屯田都尉,著名女诗人蔡文姬之夫。
12、董正:东汉时番禺(广州)人,以雅性高洁,累辟不仕为世人敬仰。
13、董昌:东汉浙江余姚人,官至蜀郡太守。
14、董遇:弘农(今河南灵宝南)人,三国时任曹魏大司农。
15、董厥:义阳(今河南桐柏县东)人,蜀汉时任职尚书令,被称为“良士”。
16、董和:(?—220)字幼宰、枝江董市人蜀汉掌军中郎将;与诸葛亮共事多年,许多建议被诸葛亮采纳,为官二十余年,外牧殊域,内干机衡,清正廉明,深受人民信任和爱戴,与少数民族交往,‘务推诚心,南土爱而信之’。死之日家无儋石之财,诸葛亮对董和的高风亮节称赞不移:“幼宰之殷勤,有忠于国,则亮可少过矣”。
17、董允:(?—246)字休昭,董和之子。秉承了董和的高风亮节,是时人所称的蜀中四英之一(诸葛亮、董允、蒋琬、费祎)。对董允的忠诚与才干,诸葛亮在《出师表》中给予了肯定,并力推董允主持“宫中之事”,董允受命,忠勤不懈,对后主言行,极尽诤湅之责。董允官至侍中、辅国将军、尚书令、大将军附贰等,文官武职集于一身,地位显赫,但他一身正气,正直不阿,治理蜀国业绩显著,深得民心。
18、董奉:侯官(福建福州)人,三国时神医。董允之孙,后居庐山,为一代名医,治病不取利,使之种杏,久成杏林。为今医界称为杏林由耒。
19、董景道:弘农(今河南灵宝南)人,西晋经学大师。
20、董征:南北朝时顿丘(今河南清丰南)人,曾官至平东将军。
21、董僧慧:姑熟(今安徽当涂)人,南朝萧齐之义士。
22、董琬:南北朝外交家。最为人知的事迹大概是在北魏太延三年,由太武帝拓拔焘派遣出使西域,他首次明确地提出了西域的地理分区,将西域分为四域-“自葱岭以东、流沙以西为一域;葱岭以西、海曲以东为一域;者舌(塔什干)以南、月氏以北为一域;两海之间、水泽以南为一域”。
23、董伯仁:生于西魏,历经北周、陈,隋朝初年尚在,汝南(今属河南)人。多才艺,官至光禄寺大夫殿内将军。工画佛像、人物、楼台、车
马,与展子虔同时入隋,并称“董展”。又雅号:“智囊”。曾在汝州白雀寺等地作壁画,备受唐代张彦远等人的看重。《贞观公私画史》、《宣和画
谱》等著录其作品6件,今画迹已无存于世。
24、董纯:字德厚,隋代成纪(今甘肃秦安县北)人,以功进位上开府、拜柱国、爵郡公。
25、董晋:字混成,唐河中虞乡(今山西永济)人,生于开元十一年 (723年),死于贞元十五年(799年),仕唐,官至宰相。董晋一生,其才能表现是多方面的:他出使回纥不辱使命;在韩滉权盛时,挺身而出为元琇辨解;在四镇之乱时游说李怀光不叛朝廷;在宣武时,平息邓惟恭之乱,井抚御其骄兵悍将,其中后两点最是有利于当时社会的安定。
26、董平:(?-835) 唐宣州溧阳人。顺宗永贞进士。累官门下中书侍郎。文宗太和末,与大臣贾梀等谋尽除宦官,诈称天降甘露,命宦官仇士良等往视。事泄,反为宦官捕杀。史称“甘露之变”。
27、董庭兰:陇西(今属甘肃)人,唐代宰相、琴家,以善弹《胡茄》而扬名。
28、董昌:(?-896),浙江临安南庄人。唐末任义胜军节度使,割据两浙,后自称大越罗平国皇帝。
29、董源:钟陵(今江西进贤西北)人,五代南唐画家。用披麻皴法画山水,平淡天真,后又巨然承其风格,并称"董巨",为五代,北宋间南方山水画主要流派,对后世影响很大。擅画秋风远景,作品有《夏景山口待渡》、《潇湘》、《夏山》、《溪岸》等。
30、董遵诲:(926—981)涿洲范阳人(今河北涿县)。武艺绝人,能挽强命中。后汉时随父宗本从契丹南奔投刘知远。后周时从世宗攻北汉、后蜀、南唐,以功至骁武指挥使。宋初太祖重用,从慕容延钊平李筠,乾德六年(968)授通远军使,太宗时兼领灵州巡捡,在环州(斤即通远军,治今甘肃环县)十四年,团结各族酋长,使各守封疆,无所攻扰。
31、董枢:河北元氏(今河北石家庄附近)人,北宋任职西京留司御史台。
32、董槐:(?—1262)宋濠州定远(今安徽定远)人,字庭植,嘉定十六年进士。嘉熙间历提点湖北刑狱、知江州、潭州,平息常德兵变,救济南来江北流民,甚著政绩,整肅军纪,加强训练。六年(1246)任权广西转运判官兼提点刑狱,协和西南少数民族,与交趾建立友好贸易关系。宝祐三年(1255)任右丞相兼枢密使,以整顿纲记为急务,为改革旧制,报效国家,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从而得罪了许多大臣,因此嫉之者甚众。次年罢相,为佞臣丁大全派兵廹逐,避居湖州南浔。旋以观文殿大学士提举临安洞霄宫,隐居富阳北郊阳波湖董家弄。其子董丽,为宋驸马,在元乱中尽节。
33、董解元:金朝时戏曲家。他根据唐人元稹的《莺莺传》创作了《西厢记诸宫调》,为后来元曲作家王实甫创作《西厢记》准备了条件。
34、董俊:(1186—1233)字用章,金真定藁城(今属河北藁城市)人。少年时种田,成年后浏览书史,擅长骑射。蒙古代金后,河北大乱,藁城令立靶募兵,董俊挽强弓一发中的,受募领兵。1215年,木华黎帅兵南下,他率军投降,此后成为一位著名的世侯。
35、董邦政:明抗倭将领。山东阳信人,字克平。以贡生授六合知县。善骑射,嘉靖三十二年(1553)率兵讨倭寇,任按察司佥事,领海防道,驻上海县。次年,通倭头目萧显导倭进犯县城。他以弱兵固守,迫倭败退。所练士兵,识地势,知敌情,屡立战功。三十四年,率兵直捣沙倭巢,又会兵击倭于苏州。后受赵文华抑制,降调苏州府同知,不久引疾辞官。
36、董应举:(1538年-1625年),字崇相,号见龙,连江县管头镇塘头村人。年青时,勤勉好学,立志报国。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进士。天启元年官太常,陈急务数件,擢太仆卿兼河南御史,经理天津至山海屯务,政绩显着,又迁工部侍郎兼理盐政,巡盐御史恶其侵官,被劾罢职,崇祯初复官。在家兴利除患,与其子鸣玮,不惮烦劳,竭力开发百洞山,使众奇始出。比殁,海滨人立祠祀之。
37、董其昌:字思白、号玄宰,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明代书画家、书画理论家、鉴赏家。明万历十七年中进士,为官不辟权贵,不徇私情,从庶吉士、翰林编修官至礼部尚书,以太子太傅致仕,终年83岁。他是明代著名画家,以他为代表的“华亭派”在山水画方面影响尤大。他是书画的创作、收藏、鉴赏方面的大家。有关书画理论著作也很多。他的画法自成风格:柔中有骨力,转折灵变,层次分明,蕴蓄丰厚,拙中帶秀,清隽雅逸,以平淡天真取胜。他在篆刻、书法 上也称为一绝。传世作品有《烟江叠嶂图》、《潇湘白云图》、《夏木垂阴图》等,著有《画禅室随笔》、《画旨》、《画眼》等。
38、董小婉:著名才女,为秦淮河"八大名妓"之一。容貌俏丽,善书画,通诗史,后来嫁给清代著名文学家冒襄为妾。
39、董邦达:(1696—1769)浙江富阳人,清代著名画家,被誉为清代画中十哲之一。因政绩卓著,累官至工部尚书、礼部尚书。又是著名画家,以善画山水而著称,画凤苍逸古厚,其绘画艺术誉满京华,乾隆帝特命他主持皇家画院,人称清代画中十哲之一。是继五代董源、明代董其昌之后又一董氏大画家,合称为三董 。与曹雪芹有深交,并为他的《南鷂北鸢考工志》写过序言。终年七十四岁。
40、董天工:(1703—1771),字材六,号典斋。福建崇安(今武夷山市)曹墩人。为曹墩董氏十二世祖,清雍正元年(1723年)拔贡生,官至池州同知(州的副长官)。董天工自幼生长在武夷山中,性爱山水,工于诗文,拔贡后便涉足官场,曾先后在福建、河北、安徽等地任职。董天工清廉勤政,业绩可嘉。晚年曾跨海东渡到台湾彰化县创办学校,广收学生,自任教谕。如今,彰化县许多地方还留有董天工祠。董天工还根据自己在台湾的眼见耳闻,“靓山川之秀美,水土之饶沃,风俗之华丽,物产之丰隆,有见有闻,退而识之,稽成文献,编册成书”,出版了《台湾见闻录》。乾隆十六年(1751年)编成了二十四卷《武夷山志》,该志为历代武夷山志之集大成者。董天工68岁因病卒于武夷山,墓葬于幔亭峰下今“大王阁”后山。
41、董诰:(1740—1818)董邦达之子,乾隆二十八年中探花乾隆帝将其改为二甲弟一作金殿传胪,形降实升。累官至军机大臣、东阁大学士,擢文华殿大学士(宰相)。他通晓军事,台湾、廓尔喀平定也列名功臣。在和坤当权时代,他与王杰独不与其苟合。嘉庆帝铲除和坤时他也发挥了较重要作用。他与其父一样都是当时有名画家精书法、善绘画。他五次归还故里,生活简扑,平易近人从不倨傲,深为邻里称道。终年七十九岁。嘉庆二十三年致仕归家,十月去世。父子历事三朝,虽身居显要,但两袖清风。嘉庆帝哀诗中云:只有文章传子侄,绝无货币置田庄。
42、董必武主席:(1886.3.5-1975.4.2),原名董贤琮,又名董用威,字洁畲,号壁伍,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1903年考取秀才。1905年考入湖北“文普通”学堂,1910年毕业,获清朝学部授予的拔贡学衔。后在黄州任教员。1911年加入中国同盟会。1914年加入中华革命党。1920年秋创建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7月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勋,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中国社会主义法制的奠基者。
民主革命时期,1911年参加了辛亥革命。1914年考入日本东京“私立日本大学”学习法律,在日本加入孙中山创建的中华革命党。1915年6月回国从事反袁活动,两次被捕入狱。1916年出狱后再度赴日本,1918年回国,参加护法运动。1919年在上海参加了“五·四”运动,后创办武汉中学,教授国文。1920年秋在武汉建立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7月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是武汉小组代表。随后建立和发展湖北省的党组织,任中共武汉区委委员,中共湖北民运部部长,中共湖北省委委员。
大革命时期,1924年第一次国共合作时领导筹建了国民党湖北省党部,并任湖北省国民党工作委员会主任,国民党中央候补委员。1926年1月,国民党在广州召开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董必武作为湖北省国民党代表参加了这次大会,向大会作了《中国国民党湖北省党务报告》,并被选为国民党候补中央执行委员,派驻湖北省负责指导党务。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8年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列宁学院学习。1932年回国,在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历任中共中央党校校长。1934年1月,出席党的六届五中全会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次全国工农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央党务委员会书记和工农代表大会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2月被委任为临时最高法庭主席,随后又被任命为最高法院院长(中国共产党苏区第1任法院院长),工农检察委员会副主任。1934年10月参加长征。到陕北后,任中共中央党校校长,陕甘宁边区政府代理主席。
抗日战争时期,长期在武汉、重庆等地从事统战工作。揭露国民党对外消极抗日,对内积极反共的反动面目。是中国共产党同国民党谈判的代表之一。1945年代表解放区参加旧金山联合国制宪会议。
解放战争时期,历任中共中央南方局副书记,中共重庆工作委员会书记,中共中央工作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共中央财经部长,中共中央华北局书记,华北人民政府主席。
中华人民共和国后,历任中央财经委员会主任,政务院副总理,政务院政法委员会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新中国第2任院长1954.9-1959.4),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书记,1959年4月,在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1965年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继续当选为副主席,后任代主席。1975年1月任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是中国共产党第六届中央委员,第七、八、九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十届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委员。毕生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1975年4月2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9岁。出版有《董必武选集》、《董必武政治法律文集》、《董必武诗选》、《董必武年谱》。
43、董作宾:(1895-1963),甲骨学家、古史学家、“甲骨四堂”之一。河南南阳人,原名守仁、字彦堂、又作雁堂、号平庐。自幼入塾读经史,后入高级小学,因家境贫寒曾一度辍学,与人设馆授徒,并兼营书店,但仍坚持自学,每进新书必先读而后再出售。不久考入南阳县立师范讲习所,后留校任教员。1918年只身游学开封,在著名教育家张嘉谋指导下,考入河南育才馆,毕业后在《新豫日报》任编校。1922年入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师从王国维,与商承祚、容庚等同为研究生。从1925年起,先后在福建协和大学国文系,河南大学文学院,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广州中山大学任讲师、副教授、教授。1928年被聘为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通讯员,后又被聘为编辑员、研究员、代理所长等职。1947—1948年任美国芝加哥大学客座教授。1948年被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48年年底去台湾后任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兼台湾大学教授。1956—1958年曾移居香港,先后任东方研究院研究员兼历史教授、崇基书院教授、新严书院教授和珠海学院教授。1958年返台,任史语所甲骨学研究室主任兼台湾大学考古人类学系教授。1963年病逝于台湾省台北市。
44、董寅初副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1915.9-——),安微省合肥县人。中学时代曾就读于苏州东吴大学附中,“九·一八”事变后,参加了抗日救亡运动。1934年考进了上海交通大学,攻读实业管理。是中国致公党中央主席,中央名誉主席,全国人大常委,全国政协副主席。
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在上海交通大学毕业后分配去香港邮政汇金局,兼任《大美晚报》、《申报》翻译、编辑。1939年8月应印尼雅加达《无声日报》任编辑。1940年后办了《朝报》,任经理兼总编辑,同爱国华侨陈嘉庚办的《南洋商报》等一起,共同进行抗日救国的宣传,在华侨救亡运动中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1942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侵占印尼,因从事抗日救亡活动被捕。1945年日本投降后,始恢复自由,为促进华侨社会的团结,共同建立了中华侨团总会,并担任常务委员、总干事兼治安委员会总会主任,积极保护华侨安全。
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回国到上海,任上海建源股份有限公司经理、总经理,上海中国酒精厂经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任上海外留合营总公司副经理,华建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等。当选为上海侨联副主席、主席。1980年加入在上海新建的致公党,12月被选为上海致公党市委主任委员。1983年任上海市政协副主席,并担任致公党中央副主席。1986年担任全国人大常委兼外事联络委员。1988年4月当选为中国致公党中央代主席。1988年12月后,先后当选为致公党第九届、第十届中央主席。1993年3月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1997年11月被推举为致公党中央名誉主席。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
45、董浩云:(1912-1982) 浙江定海人。名兆荣。早年在上海求学,通英、日、法等国文字。1928年考入金城银行,任职于天津航业公司。1940年以民营方式,成立中国航运信托公司。1946年在上海申请重办中国航运信托公司,开创中国人驾驶轮船远渡大西洋、太平洋先例。1948年创办复兴股份有限公司,任董事(董事长杜月笙)。1950年公司迁台湾,并出版《般运》杂志。1959年建造七万余吨油轮“东亚巨人号”,为当时世界十大油轮之一。1971年与美国却普曼学院等校合办“海上进修学院”,为世界上唯一海上学府,又名宇宙号,任校董会主席,并设“董浩云奖学金”。后又在旧金山创办美国亚洲银行,任美国史丹福大学胡佛研究所理事、香港星岛报业有限公司董事等职,是董氏航运集团创办人,被誉为世界七大船王之一。病逝于香港。著有《董氏航业丛书》四辑。
46、董辅礽:(1927~ ),浙江镇海人。著名经济学家、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教授,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财经委员会副主委,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财经委员会副主委。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经济委员会副主任。
47、董存瑞:(1929-1948)河北怀来人。中国人民解放军战斗英雄。1945年参加八路军,曾多次立功受奖,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8年5月26日在解放热河隆化战斗中舍身炸碉堡壮烈牺牲。朱德为他题词:“舍身为国,永垂不朽”。
48、董建华(全国政协副主席):(1937.5-——),祖籍浙江省舟山市,出生于上海市。1947年随全家迁居香港。1954年负笈英国,1960年毕业于英国利物浦大学,获海事工程理学士学位。大学文化学历。
香港回归前,20世纪60年代中期在美国通用有限公司及家族公司任职。1969年返香港处理家族集团生意,以在西方学到的现代经营方式,积极促使家族生意向多元化发展,同时主张现代化管理,并继承了其父的人情味管理方式,进入了稳步发展轨道。1993年任全国第八届政协委员。1985年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咨询委员会委员。1992年被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新华社香港分社聘为首批港事顾问。1992年10月任港英政府行政局议员,累积有丰富经验,对香港制度的架构、模式有充分的了解。港人对由他来参与制定1997年的方针普遍持欢迎态度。1995年12月任全国人大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备委员会副主任。1996年12月11日在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一任行政长官选举中当选,同年12月16日被国务院任命为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一任行政长官。
香港回归后,1997年7月1日宣誓就职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一任行政长官。2002年2月28日当选连任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二任行政长官,同年7月1日就职。2005年3月10日,在香港宣布已正式向中央政府提出辞去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职务。3月12日,在全国政协十届三次会议上,被增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同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签署国务院第433号令,批准董建华辞去香港特区行政长官职务。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八届全国委员会委员,2005年2月增补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夫人:赵洪婷,他们育有三位已婚子女,并有两个孙女,全部定居于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