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批评】看《木兰诗》的审美意义 - 诗词理论 - 国学论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3 19:22:36
【美学批评】看《木兰诗》的审美意义
美学,木兰诗,批评,审美
理海新
怎么才会是美的呢,当能动的艺术性表现与社会和自然和谐一致时,就是美的。美感也是这样,主体和客体相通一致时,带有艺术性情趣的欣赏时才会感到美。不管是怎样的装扮,不合意只是会是讨厌。淡淡地讲一个故事,没有好的情趣,怎么也不会有美感。来体验一下,看《木兰诗》会是怎样美的表现。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长诗一开始就映现了一幅生活美的图景,美就是生活,这是人的本质特性的根本。一开门就用了巧妙的艺术提点,便抓住了人们的审美感受。
表现人的美就要展示人的艺术风貌。长诗并没有直接刻画木兰的英俊相貌,而是通过一些行动和自然映衬来实现。“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这不仅是故事的陈述铺张,也是通过佩饰来映衬人的美,戎甲配英雄,“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通过人物的行动来表现英雄的美,“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便是借助了景物的映衬,英雄的美便一点点清晰出来。审美需要心理的感应,这种感应在印象的发展中成为意识,借助艺术的想象成为整体的感念,就会使你明确英雄的美究竟是怎样的模样。
人之情,物的景。“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jì)鸣啾啾。”
木兰——妈在等你回家吃饭——
多么揪心的人情美,为国挺出,剪不断的儿女情长。
感受美的根本所在是主客体的和谐,是体谅人的能动性的表现。社会性的生活,人的行为表现,都会有一定的社会标准在制约。爱国之情是民族感的召唤,奔赴沙场义无反顾,而在胜利召唤时,“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这种英勇的美,与本性朴素的美相呼应在一起。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到此时,女儿的美真正展示在人们的面前,艺术的修饰是创造美的必要手段。木兰怎么不想美呢,这个思绪压抑在漫长的戎马岁月中,待她调皮地一出门,惊得伙伴目呆慌乱。
一个如此的美喻,雌兔被提起耳朵,是那么安静,而雄兔就会舞腿骚动,若是把二者放在一起,就会憋住你,急死你,这就是长诗的风趣旨意。
艺术标准引导着审美标准,艺术性是表现和感受美的必要手段,这里表现的爱国爱家的情感,在民歌艺术形式的运用中使人物显得更加可爱,感情得表现更加丰富,因此就有了更好的审美情趣,使人们有了和谐快乐的感受。千千万万个卫国英雄,数不尽的平凡故事,就这花木兰,在这如此艺术性的描述中,被美化的出奇,流传千古。美就是艺术的神韵。
美是可感的风影,思维中会唤出一个新的形象,这就是美的再创造。嗒嗒马蹄声,震醒了大漠绿梦,一个潇洒的英雄,回味不尽的美的身影,红樱在跳跃中闪动。
木兰——你不只是一个传说——
情激下,禁不住又会脱口而出——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这就是美感的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