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内丹功的心法与道家吐纳筑基功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2 04:56:33
道家内丹功的心法
道家吐纳筑基功法
中华道家修性炼命之术,首先讲究祛病健体,其次注重延年益寿,最后追求长生久视。笔者曾在东海崂山得传道家吐纳诀,属于修炼筑基之功。因观社会上各派气功五花八门,杂而多端,颇令学习者眼花缭乱,无所适从。或见异思迁,或误人旁门,或不知法度,甚至做出偏差,不可收拾,欲养生而反戕生,此气功本身存在之弊端也。盖中华道家功法,遵循“道法自然”,依法行持,不可能出现任何偏差,且与他家气功都可相通。故此不自保守,谨将道家吐纳功法之真正口诀,公开于世,献诸同道。
功理篇
吐纳者,呼吸也。庄子云: “吹嘘呼吸,吐故纳新……为寿而已矣。”意即吐出浊气,纳人人体所需之情炁,以帮助培蓄人体内部之真炁,达到修真养性、延年益寿之目的。
中华道家修炼,重视“炁”对人体的作用。认为“炁聚则生,炁亡则死。”天地万物无不需炁以生之。东晋道士葛洪在<抱朴子>中说: “服药虽为长生之本,
若能兼行炁者,其益甚速。若不能得药,但行炁而尽其理者,亦得数百岁。”中华道家吐纳,就是一种行炁之法,至简至易,常年坚持,自可终身受益。
中华道家认为,人在受生之初,胞胎之内,以脐带随生母呼吸受炁。胎儿之杰通生母之炁,生母之炁通太空之炁,太空之炁道太和之炁。那时并无口鼻呼吸,任督二脉息息相通,无有隔阂,谓之“胎息”。及至十月胎熟,裂脑而出,剪断脐带,其窍闭矣。其呼吸即上断于口鼻,下断于尾闻,变成常人呼吸。常人呼吸随咽喉而下,至肺部即回,即庄子所云“众人之息以喉”是也。其气粗而浮,呼长而吸短。从此太空太和之系不能下行于腹,而腹内所蓄之先天祖燕,谓之先天元炁,“动而愈出” (老子语),反失于太空。久而久之,先天气丧失过多,肾部脉虚,根源不固,百病皆生,而走向死亡。
盖人生夏天地之数有限,要知保煮即保生也。故常人不欲求长生之术,亦应求延年之法。中华道家修炼,就是要返本还源,回到婴儿先天状态,以增益寿算。吐纳之法,使呼吸归根,保住先天元炁,痛足则百病可治,固住生命之本,始可再言上层修炼。丹经谓“欲点常明灯,须用添油法”是也。
功法篇
须择空气清新之地,或山林、公园、湖边、田野皆 可,室内可以打开窗户。时间可以选择在子、午、卯、 酉四正时,且此时一般工作较少,也便于自我安排。
1.身法
炼功之时,最好不要穿过紧的衣服,腰带可以松一松,以利气血流通。姿势不限,行、立、坐、卧均可。行、立、坐、卧之法则如下:
行,可缓步许行,神态自若,安然行炁。
立,自然站立,脚同肩宽,双膝微屈。双手自然下垂,放在体侧,或双手相叠,放在脐下。
坐,最好盘坐,双手相叠,放在肚脐,或掐诀最好。亦可平坐凳上,手抚两膝。
卧,可以平躺,手心向上,置于体侧,或双手相叠,置于脐上。或者侧身卧最佳,一手置于头侧或枕肱,另外一手放于肚脐,两脚一伸一屈,与手相反。先转动头部,使脊椎正直,然后做功。
以上四种姿势,可以自由选择。但求其自然安适,以利人静。
炼功时双目微闭,含光内视,眼观鼻,鼻观心,心观丹田。观丹田者,观丹田之炁是也。所以微闭者,睁开容易滋生杂念,全闭容易昏沉入睡,皆于养炁不利。微闭时眼皮自然下垂,以看到眼前之物而又不能辨清为度。
两耳须屏却外界一切干扰,如入万籁俱寂之境,凝韵听息。《庄子》云:“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炁。”此即“庄子听息法”。要求两耳返听于内,听其呼吸出入。呼吸本求无声,所以听息者,是求其绝利一源,专心养炁。
炼功时要求舌顶上腭,即舌反卷以舌尖底面顶住。 因人之上腭有两个窝,叫做“天池穴”,上通泥丸,漏 神漏炁。故炼功时必须堵住,如婴儿哺乳之状。
2.心法
行功前必须排除杂念,念想不除,无法驭炁。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日:“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 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 自清,自然六欲不生。”就是要人常用止念功夫,有念 即止,使前念消除,后念不生,日久自然心底清静无 物。如《老子》所言:“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如此方可言行炁之法。
《青华秘文》论述止念之法时说:“但于一念妄生之 际,思平日不得静者,此为梗耳,急舍之,久久纯熟。 夫妄念莫大于喜怒,怒里回思则不怒,喜里知抑则不 喜,种种皆然,久而自静。”又说:“心求静必先治眼, 眼者神游之主也,神游于眼而役于心,故抑之于眼,而 使之归于心。”即言内观返照,亦可止念。
入静功夫,主要还在自己悟解。
3.息法(命功有为之法,复归无为)
首先开口,缓缓吐出体内浊气,再自鼻中吸入清 炁,用意咽入下丹田(脐下一寸三分,同身寸),以补 充呼出之气。呼必呼尽,吸必吸满。吸时小腹圆起,呼 时小腹回收,叫做顺呼吸。初学吐纳必须如此,这样口呼鼻吸三次。
然后抿口合齿,舌顶上腭,收视返听。鼻吸鼻呼,一呼一吸,皆令出入于丹田。务必做到以心领气,以气随心,吸气时随意念下注丹田,呼气时以意念领出窍外,谓之心息相依。
开始人的呼吸之气,并不能直达丹田。人之心脏原有一管,上系于肺,下通丹田,乃是虚空一管,无中生有。原来在胞胎时是相通的,下生之后变为肺呼吸,这根管就逐渐迷塞了。《老子》说:“天地之间岂有橐龠乎,虚而不屈。”就是指的这根管。有人初学气功为什么会发生胸闷胸痛呢?就是由于行炁不当,把橐龠管冲坏的缘故。所以行炁之时,不可强迫压炁,也不可强制憋炁。勿执着,勿勉强。只要不痛就往下一点,发闷就往上一点,时间长了,慢慢冲开,自己是有感觉的。
吐纳还有一个重要的口诀,谓之吸长呼短。吸气进入丹田,略存一存,然后才能收腹呼气。作用在于吸人空中太和之炁,注润丹田积蓄下来,坤腹先天元炁不得外流,才能达到吐纳的真正目的。
人身如一小天地,心为天,肾为地,随着行炁,心性渐渐伏下,与肾炁交合。《老子》日:“天地相合,以降甘露。”口内自然生出甘凉津液。此津液乃炼炁所生,比起平日唾液,大有补益之效。待至满口,送至咽喉,引颈吞之,汩汩有声,亦可帮助入静。津液为人养生之宝,益津可化炁,润泽周身,谓之“炼津化炁”,肺主炁属金,金能生水,水为肾主精,亦为造精捷法也。随着修炼功夫的长进,津液愈加甘美无比,若非修真之士谁能知之。吕祖喻为“长生酒”,日:“自饮长生酒,逍遥谁得知?”
行炁既久,成为自然,即使不用意领,气息自回丹田之内,仿佛有力吸引,橐龠已通矣。这时只将微意守于丹田,仍是丹田呼吸。吐惟细细,纳惟绵绵,若存若亡,似有似无,方为真息。此时逐渐将有为之法,归于无为,先存后忘,知而不守。丹经云:“真意往来不间断,知而不守是功夫。”积久纯熟,有心化为无心,有意化为无意,则可使心神得到极大休歇,达至无念无欲之境,心神清定可致无梦。《庄子》日:“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中效验不可思议。
最后神意合为一体,不知不觉打成一片,心入炁中,炁包神外,混沌交合,氤氲不散。津液愈生愈旺,香甜满口,丹田温暖,周身融融,呼吸开合,周身毛窍皆与之相应。静到极处,但觉炁如根根银丝,透入毛孔,空洞畅快,妙不可言。鼻无出入之气,脐有嘘吸之能,好似婴儿在胞胎之中,是为胎息。《老子》说:“专炁致柔,能如婴儿乎。”真正存神达化之功,即在此也,到此地步,仙道不远矣。
但是达到如此境界,随各人秉赋有早有晚。要在慎终如始,勿懒勿怠。《太上老君内观经》说:“信道易,行道难;行道易,得道难;得道易,守道难。守道不失,身长存也。”
养生篇
1.外出路途所阻,而生饥渴,可就地静心吐纳服炁,则无饥渴之感,所谓“炁满不思食”。种种效验,日久自知,不必详述。
2.炼习吐纳,最好结合太极拳之类的动功。盖“有动乎中,必有其静。”动静相兼,互相增益。炼武术者,亦可以此作为内功,只知蛮用拙力,不知以意领炁,以炁领形,终究落于下乘,且于养生无益。
3.《老子》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此法贵在坚持,行立坐卧之间,随时可用丹田呼吸,不必拘泥时日。常人多在大病之后,方去寻求气功疗法,一旦病有好转,却又置之不理,学者切忌此种弊端。
4.平日注意保持元和,话宜少说,言多伤炁。(老子)说:“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虚其心,实其腹。”所谓“大巧若拙,大辨若油。”内含侈炼之旨也。更要注重修德,德正则心安,心安则炁顺,试看哪位修养高深之人没有德行。
5.荤腥香辣之物,不利养炁,应少食或不食,老年人尤应注意。盖荤腥之物,性属沉浊,食之必使先天之炁组而难伏;香辣之品,性主轻浮,食之必使先天之炁散而不聚。故均应避之。应持清淡饭食,以养真厢。食可则止,不宜过饥过饱,过饥伤炁,过饱伤神。此饮食之道,修真炼炁者不可不知。
6.不可当风吐纳,炼到好处,全身发热,毛孔开张,更不可见风。若盘腿打坐久了下肢酸麻,不可骤然下地,最伤筋骨。先把两腿伸开,手抚两膝,养静片刻,待觉身轻,方可下地。
7.炼炁当禁烟洒,烟为火之象,火能烁金(肺),故抽烟多者肺先损,肺损则无以生秃。酒者,入于心经则多说话,人于肺经大声叫喊,人于肾经情欲不节,入于脾经不愿吃饭,人于肝经大动肝火……种种危害,皆令人性乱而炁耗,故宜戒之。
8,即此一法,已为养生不二法门。但这在中华道家修炼之中,只为筑基功法。学者得其真超,欲求上层接命之术者,再访高师深造可也。
道家静功诀-静功法诀
为了使读者进一步了解具体的中华道家修炼法,以及修习道家功法的实际需要,特将中华道家静功之法诀,披露于此。
1.静功总说 道家修炼,从静功起步。其实修炼功夫的一切层次,都离不开静功的作用。无论是人手、了手以及中间过程,其中每一阶段的各个层次以及同一层次的不同侧面,都是静功在起主导作用。因此也可以把道家修炼总 炼之中的重要性。静功在中华道家修炼功法之中,是最 基础的起手功法。而在社会上流行的气功之中,却属于 最高级的功法。修炼与气功在层次上的差别,于此可见。
2.静功之道
道家修功,在于修炼身体内部的精、炁、神,外部的姿式动作,并不重要。只求头脊正直、舒适自然,即是最大原则。立、坐(或平坐或盘坐)、卧(侧卧为宜)均可,要求:
①双目垂帘。
垂帘即微闭之义。眼睛睁开容易滋生杂念,闭拢又容易昏沉入睡,皆不利于入静。此时的口诀,就是“睁三闭七”。具体做法从前皆是口传,在此公开就是双目自然下垂、以看到眼前之物而又不能辨清为度。
②两耳返听。
返听即返听于内。屏除外界一切干扰,如人万籁俱寂之境,凝耳内听。内听之义,非在于听声。乃是凝其耳韵,神意内注,以便收心人静。
③口须塞兑。
兑为口,塞兑即闭口之义。要求抿口合齿,忘言默守。
④舌抵上腭。
即把舌面反卷过来,以舌尖底面顶住上腭。因为上腭有两个小窝,谓之“天池穴”,上通泥丸,最易漏神漏炁。故此以舌抵往,如同婴儿哺乳之状。
⑤自然呼吸。
随着静功层次的不断深入,鼻息应当逐渐做到深、长、匀、细、微。达到以上要求之后,即可逐步锻炼“听息”的功夫。所谓“听息”,就是听自己的呼吸之气。初步用功,只用耳听,不加意念。但是并非要求死守耳窍,也不是听呼吸的声音。只须随着一呼一吸的路线,似听非听的慢慢体会,这就算是得法。至于呼吸的快慢、粗细、深浅、长短等,不可用意念去强行支配。听到后来,心息逐渐相恋相依,杂念不知不觉泯灭,连呼吸也似乎不存在了,逐渐也就到了入静的境界。
3.静功的层次
道家静功,有三大层次,皆须逐步印证:
①身静。
身体不动,谓之身静。静功之时,不要穿过紧的衣服,更不要存在紧张的情绪,身心放松,自然利于入静。做得恰到好处之时,炼功时间虽然长久,自己心中并不烦躁,身上也没有难以忍受的感觉。只要能够坐得住,做得轻松,甚至感觉舒适,不愿再动,这样就是身体已经得到安静,谓之身静。身静,为静功之初层。
②心静。
念头不动,谓之心静。做到身静之后,心中的念头尚未完全清除。,这时,要用上述听息的方法,做到以心听气,心气合一。此时心无杂念,万缘放下,已往事情不回忆,眼前事情不记挂,未来事情不打算,大脑神经完全进入虚无状态,这样就是内心世界得到安静了。心中不起念,即是心静。心静,为静功之中层。
③意静。
不知有我,谓之意静。心中无念之后,还有一个“我”存在,尚未彻底干净。更进一步,由心气合一,做到忘记自我,进入混混沌沌的境界。空而不空,有而不有,故曰混沌。一直做到忘我一层,才是真正的入静。做到意静,即为静功之高层。
气功家讲静功,做到身体不动就是成功,很难深入内在的念头把握,仅能维持身静。而且强调意念,更加难以做到心静,这样的做法不过达到初层而已。一般人讲静功,最多讲到念头不动,即心静的境界,只能到达中层。只有道家真正的静功之学,由身静之后,进一步培养心静,又以为心静并不彻底,还要深入修习意静,方为静功之真境界,于此可见中华道家功法之高妙。道家所谓玄之又玄,除将静功分为初层、中层、高层三阶修习之外,往上并无止境。尚有最高一层,可以顿悟直超;即身得道,但这属于“道功”一方面事,且非一般人所能悟及,兹略不述。
上述身静、心静、意静之三大层次,看似平常,并不平常。有人误认为做静功偏于性功,对于命功没有关系,其实不然。道家静功之奥妙,直指修炼真机。丹书云:“身不动日炼精,心不动日炼炁,意不动日炼神。”可见筑基静功的三大层次,已将炼精、炼炁、炼神之功,贯串在内,成为一部修炼大法。炼精就是补精,炼炁就是补炁,炼神就是补神。于是通过静功筑基,可以补足精炁神三宝之亏损,直至“精满不思欲,炁满不思食,神满不思睡”的境地,这也正是丹道人手筑基的真正目的之所在。
静功的内在法诀
(1)听息
静功的目的,在于入静。入静的含义,就是指身心安静下来。为了达到入静的要求,首先必须去除一切杂念,这是静功筑基法最为关键的一大原则。但是人们的思想习惯,大脑总是在不停地考虑问题,即使睡觉也会做梦,要它一旦停止不动,很难做到。为了达到入静的目的,古代道家修士创立了许多法门,如听息、坐忘、守一、数息等等。比较起来,以道教庄子所讲“心斋”之中,谈到的“听息”法为最好。
所谓“听息”,就是听自己的呼吸之气。前面我们说了,静功要求自然呼吸。听息的方法,就是两耳内听,即屏除外界一切干扰,如入万籁俱寂之境,去听自己的呼吸之气。初步入手只用耳听,不加任何意念。
注意:所谓“听息”,要求两耳返听于内,好象是听呼吸出入之声。但是呼吸出入,本来要求无声。所言“听息”的意思,是求其凝神内注,专心养静;并非死死去守耳窍,也不是去听呼吸的声音。“听”的意思,就是为了精神集中的意思,只要随着一呼一吸的路线,
慢慢似听非听的去做,这就算是对了。至于呼吸的快慢、粗细、深浅、长短,都要顺其自然变化,不要用意念去强行支配。
听到后来,心息相依,杂念全无,连呼吸也似乎不存在了,逐渐也就到达“入静”的境界。
(2)观光
“观光”之法,是道家秘传的修炼法门,从前秘而不授,皆为师徒相传。观光的作用,就是为了炼性。吾人之性,原为虚空一光,在下生之前,来自宇宙。因此这是炼性的根本方法,谓之性功。有人以为道家所讲的“性”功就是道理,没有功夫,是未得明师传授性功之故。
这两段之间有一段无法发送,请点击网址阅读
注意:所讲“观祖窍”之法,是为了聚起自己的元性。元性聚起,自然就会见光。但是这个境界是自然的,万万不可追求;如果追求,也会见光,但为幻境,非为真性。许多炼气功的人士,往往就在这里进入魔境,不自觉察,真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须要用“若有若无,似看非看”的意思,在无意有意之间,不可着意,又不可无意。自然而然,这就对了。
心神微微放于祖窍,就可能出现自已的性光。初则点点,飘移不定,其光微弱,不要管他;开始似乎由外而来,出现之后,此时以心神稍微照摄之,凝定之,即以真意照于白光中,此为聚性之功;继之由点而渐渐凝聚成片,片片而来,由外归内,慢慢聚起;再继之则时聚时散,难以固定;如是则最后终于成为一片,而无波动,如此真性渐聚矣,而吾人已入大静。光是性的表现,观光即知自性的聚散。光散性即散,光聚性即聚,光定性即定,光满性即满,光圆性即圆。王重阳祖师当初描摹其圆满形状曰:“圆陀陀,光灼灼。”圆者,是言其没有不规则的形状,灼者,是言其没有黑色的漏洞,这样才能到达“性光圆满”的最高境界。进入这一境界,生死可以自主。但是如果不是深入大定,而且具备极高功德,就不可能达到。
观光的功夫,虽用“观”法,而其实不是在观,一切都是自然而然。修炼此功,须循序渐进,由光小而至光大,由光弱而至光强,从波动而至光定,从片片而至光聚。亦有人修炼多日,两眼漆黑,而从未见光,故不可追求。
注意:以上所言,“听息”与“观光”之道。虽似有为,其实无为;无为之中,无所不为。虽曰听息,其实无听;虽曰观光,其实无观。听息无息,息听于无;观光无光,光观于无。无息之息,谓之真炁 ;无光之光,谓之真性。由此参悟,方入真道。
静功与日常生活
修炼成就的高低与否,与日常生活密不可分。因此在日常生活之中,如何安排自己,以保障修炼的效果,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重要问题。兹将其中较为主要的地方,归纳为以下十个方面:
1.环境的喧寂
凡做修炼功夫,首先应当选择环境。最好是在山海林泉之间,其次是在郊外旷野之处。闹区里面有噪音污染的地方,就不适宜。如人声、车声、吵闹声、叫卖声、机器轰鸣声、欢庆锣鼓声、音响喇叭声、戏曲歌声、小儿哭叫声等等,要一概避免。这样就使得耳根清净,听觉神经不受刺激。
2.空气的秽洁
做功周围的空气,应当十分新鲜,而且以自然气味为佳。避免一切秽浊气味,如腐烂气、发霉气、汽油气、厨房气、油漆气、化学药水气、浓重化妆品气、农药气等等,均有妨碍。屋内家具越简单越好,摆设东西太多,也容易发出不好的气味。植物茂盛的地方,没有污染,空气于人有益。这样就使鼻根清静,嗅觉神经不受刺激。
3.光线的明暗
关于室内光线一事,古代修炼家强调阴阳调和,不使偏盛,光线太明和太暗都不合适。开始做功,为了利于入静起见,只怕太明,不嫌略暗。室内油漆、粉刷、壁纸、窗帘等,皆宜用浅淡颜色,不宜用大红大绿。灯饰照明,亦不宜太亮。这样就使眼根清静,视觉神经不受刺激。
4.口味的浓淡
饮食调味,不宜过于浓厚。各种口味,均应比平时食用再加淡薄。十分鲜味,也不合适。白煮清蒸宜多.红烧煎炸宜少。烟酒之类,最好能够禁绝,这样就使舌根清静,味觉神经不受刺激。
5.气候的寒暖
气候条件,对于做功的人影响很大。太热太冷或者霉天潮湿气重时,做功皆难见效。狂风暴雨惊雷闪电之时,应停止做功,以防惊散元神。如果室内生有火炉。不可把门窗关得太紧,以便室外空气流通进来,但是又要防止冷风直接吹到身上。
6.食物的营养
含有蛋白质的各种食物,虽然对于身体有益,但也要考虑能否消化得了,否则多吃反而有害。其他一切营养品,也要搭配适宜。不卫生的零碎食物,也要禁绝,不要贪图一时口腹之欲,损害健康大事。
7.外缘的隔离
专门做功期间,应当屏绝外缘。但是家庭生活和自己经办的事情,也要预先有个安排,免得临时手忙脚乱。做功期间,亲戚朋友要减少会面,外界的事情要尽量接触,尽量少接电话、少写信件、少看电视。这样,就能够使心情安定,神经经常处于宁静的状态,做功夫也容易见效。
8.思想的寄托
多费脑筋或乏味的书籍,最好不看。带有复杂算法及许多数目字的书籍,更不宜人目。若把看书作为消遣之用,可以随意阅读前人的修炼著作、山水游记、神仙故事、笔记小说等,或近人的旅游文章、养生书籍等类。正当做功之时,思想就寄托在功法的体验上;出外散步之时,思想就寄托在周围的风景上;每次用餐之时,思想就寄托在饭菜的香味上;做太极拳之类的动功,思想就贯注在肢体的运动中。
9.用功的时间
子(半夜11时至1时)、午(中午11时至1时)、卯(早晨5时至7时)、酉(晚上5时至7时)四个正时辰,或者每天下半夜刚醒时,做修炼功夫最好,其余空闲时间随意可做。若用坐功,至少要做半个钟头,最多不宜超过两个小时(对于一般人而言)。若用卧功,则不拘时间长短。只是在饭饱之后尚未消化之时,不可马上静坐,亦不可倒下睡觉,应使身体稍微活动,过半个小时再做功夫。
10.身体的姿式
做功之时,无论何种姿式,均应保持头脊正直,勿使五脏受到压迫。另外注意全身尽量的放松,这样才利于达到完全入静的境界。
以上十个方面的内容,用在做功上,自可增益功修。即使不是专门从事修炼,如能坚持实行,亦必有祛病健身、延长寿命之效验。
静功与气功
静功着重在一个“静”字,不必要在“气”上做什么功夫;气功着重在一个“气”字,未必就能符合“静”的原则。试看社会上各处所流传的气功,多数功法都要运用意念的,或者用意念引导动作,或者用意念引导行气,或者动作、行气、意念都混在一起。可见气功的法门虽多,总是要用意念,然后加上气的动作。静功则完全是静,在气上只是顺其自然。并不用自己的意念去支配动作,如果有意念使之动作,就失去了“静”的意义。这样对比而言,静功比气功的起点要高。许多气功把静功作为本派功法的最上层功夫;而在中华道家修炼功法之中,静功只是最初下手的筑基功夫。由此可见,静功和气功在层次上存在差别。
静功和气功之利弊,亦有所不同。气功做得好的,能够去病健身;做得不好,不但旧病不愈,反会增添新病。静功做得合法,自然能够治好医药难愈的病症;做得不合法,身心也能多少得点益处;退一步说,即使没有大的效验,绝对不会又添新的毛病。可见气功是有利有弊,而静功则是有利无弊。有些气功,虽然也有静坐法。但就其本质而言,气功的静坐法,不合道家静功之原则。气功静坐,身体外表虽然坐在那里不动,但是他们的思想在身中运用,没有休息,虽然说是静坐,实际上仍然属于动的一方面,算不得真正的静功。
对于各种病症的治疗而言,气功的作用离不开静功,离开了静功,气功的效果很难保障。比如胃溃疡病和神经衰弱,如果不用静功,单靠气功很难保证能有切实的效验;假使不用气功,专做静功也完全能够痊愈。这是实际的经验,而且经验不在少数。近些年来治病效果较好的气功,实际上总是包括有静功的作用在内,于无形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关系甚大。病愈之后,一般人都认为是气功的效果,不知静功在其中潜移默化地起到了恢复健康的主导作用,气功只是辅助作用。因此在治病方面,气功和静功不可分离,练过气功的人士,进一步深造修炼筑基之静功法,对于身体的健康长寿和精神境界的提高,都将会登上一个新的阶梯。
虚静修真功简介 马礼堂
大道日生,天地同始。养生之道,以静为先。静为道之本,静为动之体,若能动静俱静,则道可成。如能做到“虚极、静笃”,谓之性空。性空而后体能虚,体虚而后气能灵。空、虚、灵三者结合,成为一体,是养生的上乘功夫。空到极时,谓之“太空”。太空者,无古无今,无物无我,一片混沌,宛如洪蒙。能识得太空之理,则返朴归真有望矣!是以此静功又名之曰《虚静修真》也。
歌曰:心住灵台意念诚,周天运转自流通,有无、无有、有无有,学到无时尽是空。
此《虚静修真》功法,来源于武当形意拳之《内功经》,又谓之形意静功。亦即经之所云之“每日清晨,静坐盘膝,闭目缄口,细调呼吸”者也。然则,何为形意?形意者,乃天地生化万物之形,五行生克之意也。形意乃阴阳之理,养生之术,运动之道,动静之功。人生于天地之间,为万物之一,故人体须合于天地之体,合于天地运化之自然。人体可与天地相配应,故人有小天地之称。人生须潜心修养,揽阴阳而夺造化,使人体生命运动如同天地之生生不息,运化无穷,此即形意之大旨,也是人生须臾不可离者也。
形意并非只是拳脚功夫,其内涵丰富而且深奥。形意前辈郭云深先生云:“形意拳之道,乃是练之以变化人之精神、气质、复其本然之真面目者也。”《丹经》有云:“静为本体,动为作用,不见而章,无为而成,寂然不住,感而遂通”是练神通虚之用也。又云:“静坐功夫是以呼吸调息,神气相合,一气流行,循环无端,无有停滞,是静中求动功夫。此与武术动作之动中求静,二者似乎不同,其实内中之道理则一也”。静功是祛病健身、延年养生的最上乘、最根本功夫,是真正的“道”,非一般“术”之可比。
虚静修真功功法原理
从中国传统哲学和传统医学角度来讲,练功主要是“习静”,静是气功的主要功夫,不入静不能见本性。何谓本性?本性即元性,乃无性之性。元性为先天五元之一。根据古《洛书》所示,人欲修练返还之道,须在性、命根本上落脚。此性命之根本即天地之根。若将人身比喻为天地,此即人身之根本,名曰“天地根”,“天地心”,或简称“天心”。,儒曰“太极”亦即人身之太极是也。此性命之根无方位,无定所,内有先天之信息,其中含有元性,元精,元气,元情,元神,谓之五元。此五元者为先天所具有。人降生之后谓之后天,后天生五物,即魂,魄,妄想,浊精,识神是也。此五物亦谓之后天五行。人生之后,后天五行与先天五行,合二为一,五物为五元所统摄。平时之一举一动最好全由先天所主宰。平时要能作好,练静功时更应该由先天统摄后天。为此,在练功时要做到以下几点:
1、诚一不二。即专心诚意别无二心地练功,能使后天妄意归于宁静,而恢复先天之元气。此元气不是呼吸之气,名为无气之气。
2、声色不迷。即要使迷人之声色与浊精一起归于宁静,如此则能恢复先天之元精。元精者乃不精之精,为人生命之本。
3、心平气和。如此可使后天识神归于宁静,而恢复先天之元神。也就是说要排除思虑之神,归于不神之神,即不用神之神。
4、人我两忘。如此则能使后天之魄归于宁静,而恢复先天无情之情,即不带任何感情。
5、至善无恶。即在练功时要有善良之心,而无邪恶之念。如此则能使神志意识活动之魂,归于宁静,而恢复先天之元性。
练功时应进入以上境界,才算入门。为此,在练功中必须重视涵养道德,运用意识,这样才能有效地排除杂念,寻求真意以保证更好更深地入静。用神的活动以影响气的运行,神气的统一又可以制约生理的稳态,其目的是维持心、身统一。前面所讲的以先天五元为主宰的统摄后天五物,其目的是为了维持神、气、形的稳态,排除七情之干扰,增强自我控制的能务,以达到祛病养生的目的。
用功之时,处于静室,坐则忘形,静则忘心,返观内照。勿追求,勿助长,顺其自然。呼吸要静、细,不可稍粗,不可闻声。闻声则神气皆散。练功以平和中庸为好,要按老子所指出的“虚心绝虑,保气养精,不为外境爱欲所牵,恬淡以养神气,即为长生之道”,还要按功法的规定返观,做到“有欲观窍,无欲观妙”。即是刚练时对窍位可以静观寂照,再逐步进入无欲观妙。所谓无欲观妙,就是进入虚极静笃无为之妙。也就是进入人天合一无物状态之妙。返观内照是练本功法的要诀,静时观照,重要的是随时运用双眼,眼到哪里,心到哪里。在寂照时注意到神和眼的结合,结合得好,呼吸就能安定以至于入大定。将气息定于中,就是进入伏气状态了。达摩祖师《胎息经》云:“服气不长生,长生须伏气”,对于呼吸之平定,是自然而然的,不可稍有勉强。强制呼吸则息不能定,气不能伏。要做到心息相依,神气相抱,才能做到呼吸平定,心自然静下来。如果在练功时精神不能与呼吸结合,神必外驰。呼吸不能依附于神,则气难自伏。必须神依息而定,息依神而安,互相依附,才能进入虚极静笃。息定后,更须继续寂照,不惊不喜,不急躁,等待气机之自动。若气机动得慢,来得晚,切不可追求,只要保持虚灵不昧之神,、内照气机动处,就是配合阴阳。阴阳自然相合,我之气也就随之自然伏下来。练功即久,神气亦逐渐充足。至于何时真气自然发动,如何冲关荡窍,都是自然之机,如有一丝勉强或追求,助长,都将妨碍真气之自然运动而导致身体不适。如练功时反复不能入静,可用眼内视功法中所规定的部位。但如用力视,处,会有眼睛疲劳之感,故宜似视而视。可以用眼看体内天体根即守中,守天地之正中,也要似守非守,若有若无,不即不离,不可执着。这样可帮助入静。如果练功既久,静极生动,真气必会逐步发动。真气之发动常在恍惚杳冥之中,此为先天重气与后天气相结合之时,如果感到气动,可以用自己的感觉去应合内功,这就是“感而道通”。使真气发动与自我感觉融化于一处,就是水火相济,阴阳相合,做功时,常会觉得内气有所发动,而根据感觉又发现归于不动了,此时切不可追求,应照常继续练下去,以后神气进一步充足,会有再动。再动则神再觉应。这就是《丹经》上所说的“时至神知,即此时也”。而后则神与发动之元气相凝合。如此常练,可使精神充足,智慧丛生,一切旧病,恍然若失,浑身舒畅,个中滋味,非言语之所能形容也。再者,练功中的“伏气”,绝不是勉强闭气或屏息不呼吸,也并非口鼻不息,而是静细自然,息息归根,外呼吸与内呼吸相接合的状态。是以练功昔要顺乐自然,即所谓“大道不繁,道法自然”《丹经》中有一段话是值得参考的:“小周天行于真气,阳火发生之时,顺其发生之机,以神而引,以息而吹,自然上升,不限时刻,有上行之机,则引上行,有定静之机,则听其定静,总是动而后引,静而后定,不动引之天益,不静定之有损。无论动静,均顺其机而为之,主合尔自然。虽用神引,亦不可着,虽以息吹,亦不可滞,当升机发动之时,元神仍凝玄关,稍分神以引上升之阳火,不过稍着意于呼机,呼时听其自然。
用神用息不过如此,余则听其自升自降而已”大意是:静至于极,逐渐会生动机,即真气发动亦即阳火发生之时,应顺其机以神意领之入尾闾之穴,气足者自然一直上入头顶。然后化为甘露,入住脉,此时口津甜满,真气直达丹田。气不足者,不能一次直上头顶,中间有定静之机,须听其定静,气再动再引,再静再定,无论动静均须顺其自然之气机,万不可气不足而强以意领之上升也。须待气机再动时,再以神引之过玉枕,上泥丸,须臾化为甘露降至丹田。其原则是:我主静,我主于静,气必越动;气越动,而我越静。待气缓缓上行时,我配合神以引之,息以吹之,但神息不可执着,不可停滞。
以上是练静功的重要原则,切切不可违犯,违之则出偏。初学者应由老师指导修练为宜,不可妄自作为。
静功之理,概如上述,为了使学者深理解,再从现代医学的角度,略加陈述。
练习此功,必须在入静后,用眼返观内照,配合调整姿势、呼吸,持续一定的时间,才能收到效果。为何要强调寂静观照?因为大脑在全身整个生命运动中,起着控制中心的作用,必须充分发挥其核心作用。要想使大脑充分发挥作用,必须先充分入静,通过自我意识作用,把意念由散乱变成规律,使大脑细胞活动有序化,整个生命运动的效率乃得以提高。这时人的意识是清醒的,但代谢水平变低,人体内消耗减少,内部噪声降低,自由能相对提高,效率变高,这对于祛病强身,延年养生是十分有利的。
在静寂的条件下,由大脑意念,支配双眼想到窍位,观照到窍位,由双眼放射出大脑的生物电,持续地送到窍位并影响到窍位周围的组织器官。内照一定的时间,就会产生较好的效果。
从解剖生理机能的角度看,丹田是膀胱,肾,大肠,小肠,泌尿生殖系统各器官的部位所在。大,小肠的作用是促使饮食消化,吸收和排泄,肾的功能主要是生成尿以消除代谢废物和过剩物资,并保持血浆和组织液的渗透压以及人体酸碱的平衡。肾的上面罩着肾上腺,此腺体为生命之所必须,它所产生的激素具有多种维持人生命的功能,如皮质激素有抗感染,抗体克,抗寒冷,抗疼痛等功能,而髓质激素的一部分有时作为急救激素使用,它们可使机体准备“奋斗或焕发”。***官具有再生殖能力,还具有内分泌即性腺功能,分泌性激素以保证完成生殖功能,并可延缓人的衰老。
鼻根周围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主要器官——脑之部位的所在,脑不仅在解剖位置上居于上面,而且在机能方面也占支配地位。脑超越于神经系统的其它部位,并控制其它各部分。脑整合区的性能很复杂,如创造能力,预见能力和抽象的推理能力等,它接受生物电刺激后,可使周围组织器官功能加强。在鼻根之后,有脑的主要感觉中枢之一——丘脑,由鼻根部,视网膜,鼻侧来的纤维,在丘脑下部交叉,丘脑下部具有各种重要功能,它是植物神经系统的皮质下中枢,故而做此静功可以调节植物神经功能。它还与脑干网状结构皮质边缘系统密切相关,共同调节机体和内脑活动。丘脑下部有体温调节中枢,如出汗中枢位于前区,保温和增加产热中枢位于后部,故而在做静功中有身体发热和出汗现象。人体全身水,脂肪和碳水化合物代谢的调节,由丘脑下部和垂体后叶共同完成。该区域的活动可影响睡眠,觉醒与血压的调节,性活动和内分泌活动以及情绪控制等。由此可见,决守鼻根,使生物电的运行与脑的功能活动出现最直接,最密切的关系,对人体健康,有其特殊重要的意义。因此,内照的时间应适当的长一些,否则生物电产生不足,则效果稍差,每次做功时内照应达到40分钟到1小时左右,并且要持之以恒。
二、功法
歌曰:松静坐卧一心专,闲是闲非抛一边,若到恍惚杳冥时,后天气自接先天。
练法:
1、准备活动。从开始准备入坐时,就要先强调心灵上的“静”字,心若不静,则气无所归。
①、踝部运动:坐于床上,两腿伸直,先按顺时针方向旋转两脚5圈,再按逆时针方向旋转两脚5圈。
②、膝、髋运动:接上式,弯起右膝,将右足放到左大腿上边,足心朝内上。左手抓住右脚,右手抓住右膝,按顺时针方向转动右膝5圈,再按逆时针方向转右膝5圈。然后右腿伸直,左膝弯曲,同以上方法旋转左膝,顺时针,逆时针各5圈。
③、髋部运动:接上式,两腿伸直。先把右腿朝身体内侧弯曲过来,左手抓住右脚背,右手抓住右膝。轻轻地把右小腿从左到右再从右到左,来回摇摆。放松髋关节,共摇5个来回。然后将右腿伸直,弯曲左腿,同以上方法摇摆5个来回。
以上运动之目的,是放松和活动踝、膝、髋关节的组织,为静坐盘膝做好准备。做以上动作的同时,也可轻柔地按摩骨盆区域。
2、心火下降
端坐,自然盘膝。双手放于膝上,内劳宫对准膑骨。双目垂帘,内视脐下一寸三分处。呼吸要静细。少时气定后,上、下唇微张,以鼻吸口呼。吸无意,任大气自然流入;呼气时,气从口出,要均细无声。此时寂而照,照而寂,入静观看丹田。做功十几分钟后,便觉上虚下实,脐下温暖。这乃是内气逐渐充实之兆。不要追求。如无任何感觉,可再继续坐片刻,同时检查自己是否静下来了?呼吸是否已调匀?待有气机欲动之感觉后,即可转入下一步功夫。
3、还精补脑
仍保持端坐,自然盘膝,双手握固。右手在下左手在上,左手握住右手拇指,右手握住左手四指。手心朝上置于耻骨之上,小腹之下。双目垂帘,闭口合齿,舌抵上腭,眼观鼻根处。以眼观鼻,以鼻观脐,以神泛控,勿忘勿助。意念不可过重。细调呼吸,鼻吸鼻呼。开始时吸有意呼无意,思想入静,万念俱寂。起处是四周空空,达到物我两忘之际。头空脑静,渐入于恍恍惚惚混沌状态。此时则呼吸匀细,已不知吸之为吸,呼之为呼。但要清醒寂照,防止昏沉。真元自然上升,还补于脑,全身温暖舒适。口中津液增多,要随时吞入腹中。坐40分钟或更长些,待感觉适度时,即可转入下一步。
4、气息归元
目光离开鼻根,将神注于丹田,将舌放平,上下方稍稍分开,但仍要闭口,勿泄元气。握固之手慢慢松开,平放于两膝上,掌心对准膑骨。双腿缓缓舒展伸开,足跟相碰。仍用鼻吸鼻呼,吸无意,呼有意,将气慢慢降至丹田。此时丹田仍有温暖之感。如丹田热甚,可减轻意念,待气机完全不动之后,逐渐恢复正常,方可收功下坐。下坐时,先慢慢睁开眼,然后双手互相搓热,沿头、面、胸、腹、腿、足,依次向下按摩,全身轻松舒畅,再活动腿、足、起身慢慢走动片刻,使一切恢复正常。
三、注意事项及治病效果举例
为了防止功中昏睡,应选在精神充沛时练,勿在饱餐后或疲倦时练。练功时间,因人而异。平时应注意函养道德,去私心,不动怒,经常保持太和之气,精神内函。夫妻性生活要有所节制。
学此静功,务必持之以恒,身体力行,注重实践,自能身体舒畅,祛病延年。倘若一曝十寒,时练时修,将会白白浪费时间,无所成效。练此静功时,适当配以动功为好。此功不但可以强身,且可自医自身之疾病,如临时患腹痛者,练功片刻,即可痊愈。人腹痛大多因寒气所致,可入坐静照,以神照腹部。神为一身之主宰,在五行属火,神火下降入腹以温暖之,寒不胜热,腹痛自愈。再如遗精患者,如能严格按规定做功,数日可愈。因凡遗精之病,常由情欲及精寒而得,应当立即猛醒,做到声色不迷,放下浊精,常以元神之光煦照寒精,使精尽化为气,其病必愈。若腹中神气充足,温温暖暖,自有不可思议之真乐也。如能经常做功且保持自身和顺,则耳能返聪,目能返明,长生久视,实为养生之大道。然而行此内功万不可过分着意于死守穴窍,应做到存想内部,似守非守,虚而又虚,空而又空,我与虚空打成一片,此即练神还虚。做到我与太虚同体,即达到人天合一矣。有些年轻人练功易急躁,死守局部,强行引气,这样易于出现偏差,影响健康。《医学入门》指出:“导引是为虚损及气血不周而设,应该运用得当,有节有常而不劳,则气血从轨而无俟于搬运之烦。如今之静功,内动运任督者,久则生痈;运脾土者,久则腹胀;运丹田者,久则尿血;运顶脉者,久则泄脑……”以上便是死守、强行领气而违反自然的结果。练功者只要注意严格按规定练静功,做到松、静、自然,是会大有裨益而无害的。
此《虚静修真功》之适应症较广。如能每天练两次,每次40分钟以上,坚持练半个月时间,则会感觉全身发热,有慢性病者,其病灶也会有不舒服感觉,麻、胀、痈,时隐时现。这时需要坚持练功,百日至半年左右,就会发生较大变化,顽疾可痊愈,身体可转弱为强。
罗汉功基础功法
一、静功法
静者,自然宇宙万物之源也。无极是真空纯至静之母体,静极生动,无极一动太极生,太极静到极点两仪生,天地交泰万物生。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都是源于真空纯至静之母体。人的真气即是真空纯至静的母体的分子。静是人的自然本质,养心、养精神的原理,皆以静为基础。上古圣贤,皆以静养精神为正心修身之法宝。黄帝有养生之道、静神之法:“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老子著有《道德经》,说养神之道:“常有欲以观其窍,常无欲以观其妙。”老子在《清静经》中说:人性本清心本静,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性不清是心干扰,人心不静是因意所乱,意是被物所迷。老子清静无为一气化三清;孔子诚于静,心不在焉,视而弗见听而弗闻,食而不知其味,此心存乎静;孟子至大至刚,善养吾浩然之气,冲塞于天地之间;释迦坐六载苦练身心;达摩面壁九年,上古之圣贤锻炼神心,皆以静心养精神为基础。养生健身,悟觉民心为法。所以今人锻炼身心、养生健身,大多皆以静功之理为全功法之基础、源泉,无有静养精神之理,就是无泉之水,无本之木,就是盖房无基。千功万法,不以此为根即是舍本求末。因此静为养生健身的千功万法之源。静功之理同,法有差异。用觉去悟,诚心研究必达明路。静是功之宗旨,法万变不离其宗。罗汉功,行、站、坐、卧、练五种运动形式皆以静为基础,是静的不同的表现形式。目的不是行、站、坐、卧、练,目的是调节练的形式,使静达到平衡的发展,以达到精气神自如,内五气自然协调,以达到真正的身心健康。静功的原理,静不是停止思想,什么都不想。思想活动是人的本能,停止思想活动是不可能的,人一秒钟也不会停止意念。静是指精神的安宁,平静自如,是思想稳如泰山,心平气和的思维活动。什么都不想是练功之大忌。草木顽石什么都不想。一个人的思想什么都不想是觉落顽空,是练功之大错。静的基础不是不想,而是要想,想少了都不行。就是说,静的宗旨是安定自如地想事,而且还要多想,这就是静思求理悟真宗的静思功夫,也就是佛家的定慧圆明的功夫。因为对一个事物不思不解其意,不思不得,不琢磨不知道,不想不明白。三思少,九思不多。要慎思之,审问之,明辨之,笃行之。静的基础、静的根本原理就是静思的功夫。静思的方法,就是思想自由,顺乎自然,爱想什么就想什么,自由自在地去想。放任自流,不思动,不思静,不求动,不求静,不管不顾,做到思想上安然自如。就比如人自己忘了自己还有个思想活动,还有个意念在工作。也就是说思想任它去,如同婴儿,赤子混沌之心即是静。静是思想天真、自然。静,任何方法都不要用。静,术语叫“降心”,降心就是制服思想上的乱。用什么方法降服思想上的乱呢?有一个最上乘的方法,就是降心不降便是降心的方法。这句话的意思是:你要想制服思想上的混乱,用什么方法制服呢?不制服,就是制服的方法。所以说降心不降便降心。这样才是思想自由自在、自如的功夫。思想达到自如,即是心平气和,神安气宁,心安理得,达到心神平静、安定,逐渐进入慎思的功夫,这样才能进入求理悟真宗之门。用自心智慧,觉悟、观察、认识万物,理解万物。解除精神上的压力、苦恼、悲伤、解除思想上的未知,理解宇宙、天地万物万事之原理与根源的至极真理,使自己成为一个有大觉悟、知万理、通万化、解万知的有智慧的身心健康者。这就是静的最终的成果和目的。
二、动功法
天地间人是高级动物。动则阳生,阳升,上进之意。万物有静有动,阴主静阳主动,动静兼备即是阴阳协调。阴阳协调,五气圆合,万物生长。动静乃自然之理。人是自然之子,人是小自然,所以人有动有静,此亦自然之理也。动静即是阴阳协调之理,无动静,无阴阳,万物不生。无极一动太极生,太极一化天地成。天阴降,地阳升,天地交泰万物生,此自然动静万化之理。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寒来暑往,春天属动万物生,冬天属静万物休眠。自然之理万化生。人白天活动,夜间休息,因此人是小自然。动静是身心健康的基础,人的身体运动形式也是自然之理,有阴就有阳,有动就有静。这就是阴抱阳,阳抱阴之理,也就是 的含意。天地、日月、水火、男女、春冬、昼夜、老少、真假、善恶、上下、长消、生死、变化、平衡、终始,都是阴阳之理。离阴阳离五行,万物什么也不生,一切皆无。人的动静活动,自性如如,阴阳协调,五气圆合,这是人的身心自然本来之态。这就是随心所欲、顺乎自然。这就是一个练真气的人身心回复了自然,回复了自然以后,人体这个小自然的万物也就纷然。这也就如同大自然万物升平,这个大自然的现象就是天清地宁、四时安泰、五风十雨、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五谷丰登、天下太平。用大自然之理比作人,道理是一样的。大自然有它的自然规律,人亦有人的自然规律。人要是违背了这个自然规律,人的身心就不健康。真气养生就是顺乎人的身心的本能的自然规律发展起来的。人的心性与自然真空的本质相同,人的规律亦即是大自然的规律,人的动静自然是顺乎自然育化万物的原理。真气养生功法,源于自性真空本静,一本散于万殊。
心之动,即太极之动。太极含万化之理。静者,精气神自如,内五气自然协调。五气圆合,诚于中而形于外,因此所化出的运动形式圆合连贯,运用自如,千变万化。起无定法、收无定式,千姿百态。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河里浮的,都是形神兼备地体现出来。动起来如风雷电掣,若行云流水,连绵不断。运动形式非学来之式,是自己身心本能之产物。什么是真正的运动形式?是气之化也。只有气才能化出千姿百态的运动形式。不是学来的,是自己之气化出来的,这才是按自然规律的运动。向别人身上学来的运动形式叫做式,做出来亦非自然之本能。什么叫动?动者,静之极也。静者,动之基也。非如此不为真动,大动不如小动,小动不如不动。没有基础的动等于盖房无基。静极生动,有一静就有一动,有一动就有一静。所以动不离静,静乃动之源,动乃静之用。如此有体有用,有动有静,动静不息,运动不完。所以运动如行云流水,连绵不断,变化万千,统为静定之功也。
(一)、行功
行者,神之行也。功于脑行于足,此谓精气神合一之动也。神安气宁,心平气和,脑清足灵。脑是神经之中央司令部,中央传令于足,遵令行之,是行功之法也。大脑神经支配四肢,但精神主宰大脑神经。精神是脑神经这个中央司令部之司令也。主管各个神经之主即是精神。精神安定自如,中央理智,才能主宰、支配、领导身体各神经的正常运行和工作。所以行只是表面现象,养神才是基础和根源,养神才是目的。行是养神的一种表面形式,不是所有的形式。行是动之理,用什么形式和方法去行,是行功之法也。有如下几种形式,只供参考,千万别做为教条照搬。法由自心定,功在自身行,一切运动形式是否标准、正确,应以是否适合自心自身为准。外人教的呼吸调息导引之术是有为法。人是一台万能机,是一台自理的机器,人的大脑神经对身体有自行调节的作用。人的行动受大脑支配,大脑受精神主宰,精神就是自性真空。行功有效,主要在于精神起作用。行功只是走路散步、静养精神的一种运动形式,其目的是养精神不是行。人要没有精神靠什么行走?纵有腿脚又有什么用?行是现象,养精神是本质。何为行功?行功有什么运动形式?下面即是真气养生法行功法之总纲。
在心平气和、神安气宁、自性如如不动的前提下行功,这是命令,要绝对服从,身体可以变化万千,思想平平静静比如轴,身体千转万转比如轮,轮不能离开轴,此即精神、身体合一之动也。神为本,动为精神之作用,此即行功之理。在此前提之下,具体运动形式有如顽童游戏,可以如野鹤闲云,闲庭信步。可以信马由缰,长街散步,也可以登山、跑步。总之,动作花样任意为之,以精神安定愉快,身体舒服为标准。
(二)、站功
站行、行站,皆本身体之自然平衡,形式有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说一千道一万,一切身体的运动形式都是为养精神的目的服务的。醉翁之意不在酒,一切运动形式都不是目的,目的是精神内守,真气从之。养精神、调真气、练真心、圆五气、使身心达平衡、复自然,以达身心健康之目的。
站之形式,以自觉舒适为准,靠树、倚物、贴墙都可以。四肢随心所欲,顺其自然,可以身不动膀不摇,也可以身体随意摆动。怎么站本来由已不由他。站功亦强调以精神为主,撤掉精神上的一切压力,达到自性真空之本然。忘病忘身,因人有身才有患,我要无身,复有何患?病本是客观存在,压在思想上又有什么用?想不开,悲伤,又有什么用?这些问题只能通过悟理求真才能解除精神上的痛苦。所以站功并不是让人成为木桩子,铁架子。而应该是一个自心如如不动、自由自在、顶天立地的擎天柱。是上通天、下通地,与天地自然息息相通的一个大觉者。
(三)、坐功
思想稳如泰山方是坐,身体的坐是形象上的坐。六祖云:“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一具臭骨头,何为立功课。”坐的姿势要以自己的身体健康情况和心理状态来决定,怎么坐都可以。盘腿坐禅、靠被子、靠椅子、靠树、靠墙,上身弯曲、笔直、摆动,都可以。随着自己的意来就行。但是有一个必须坚决服从的准则:坐就是为了养神,坐本身无可求,只不过调身而已。坐是形式不是功,养真气是功,孟子云:“至大至刚,善养吾浩然之气,冲塞于天地之间。”养精神是功,自心如如不动是功,坐,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为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诚其意,此即灵纯,也即自性真诚。实质上在坐的形式上没有什么功夫可下,无非是调节调节身体的不平衡而已。坐为静观之功,亦即止观之法,即是自心求真理、悟真宗、定慧圆明之具体功法,所以佛家为坐禅。坐禅只是养精神的一种形式。养精神的形式一般人认为坐好象是正宗,其实不然,还是一切顺乎自然为好。因为以坐为坐,不以养精神、求理悟真宗为主,光是为了坐,百无所思,如同草木顽石,等于舍本逐末,坐也白坐。
(四)、卧功
卧功主要适合一部分身体上需要卧的人,或者是爱静的人。卧功的活动形式也是千变万化的,不是象睡觉似的不动弹。这跟站着练拳同一道理,只是卧着练与站着练的差别。卧功可不是躺在那儿不动,但是如果思想上想动,也不要强迫其动,强动一点好处都没有。要不是自己一心要卧,可千万别卧,因为身体的一切变化、运动之形式连老天爷说的都不听,就只听你自己的,想怎么练就怎么练。但是你得听那个“真我”的,一切为了养精神,这一点你得绝对服从。形式上是在卧,实际上是卧着养精神。要不是为了养神,就是以砖磨镜,以砂做饭,苦死无成。你要想得到真正的身心健康,养神是最好的方法。俗话说:“神通广大”就是这个意思。神通气通,神至气至,一窍通,窍窍通。一窍开,窍窍开,一法圆,法法圆。
(五)、练功
什么是练功法?练功法是武术、太极拳、长拳、八卦、少林、醉拳等一切拳术之形式无二无别,但其本质则根本不同。以上拳法之式,教的是式,学的也是式,为定型之套数,外形统一,多少人学都是一个姿式。内气及呼吸调息之运用也基本相同。内、外都基本上是固定之招式,学者以师为楷模,照搬不二。真气养生练功法则不同。动则以神立基,以体为用。动静兼备,运用自如。拳无定法,式无定数,以觉为体任意为用。随心所欲,顺乎自然。练功起源于精神安定自如这个基础,自如即精神纯静之时,也即静之极也。极者,动之源起之时,此即是静极生动。这是人身自然之真动,非假意念支配之意识之动。意识支配之动不属人体自然规律之动。人体自然之动,静为动之基础,动为静之极点。自性真空纯阳之静为动静之根源。静本源为纯阳之静,静极之动为一阳生。因阴者主静阳主动,静极之动为阳。因此有一静就有一动,有一动就有一静,此静属阴。动之基础——静属纯阳,纯阳之动属阳,动之静属阴,所以有一动就有一静,有一静就有一动。这就是练功之动静自如,阴阳协调,五气圆合之理。所以说有动就有静,有阴就有阳,有天就有地,有男就有女,有真就有假,有正就有邪,有善就有恶。练功前的思想境界:真如不动,精气神自如,内五气圆合,静极生动。起式自然,升降开合自如。四肢运动,气之化也。千变万化,千姿百态,无为而至。起,抬手即是。收,放手即止。神为一身之君,是为练功之纲。举手抬足随心所欲,千变万化,顺乎自然。此即真气养生自然之动,亦即真气养生,练拳调节四肢、身心走向自然平衡之运动。是养精神的、全面发展的运动形式,其本质皆以养心为本,是为千古不易之不二法门,所以练的时候式子不用求就层出不穷,若行云流水,连绵不断。诚者必得,学者必会,此乃人身本能之自然规律。因此,真气养生练功之源,是以自身为核心,自心为核心基础,认觉为师。以真理为宗旨,以妙觉圆明为最高境界,以身心健康为用。以至高无上之觉悟,达身体健康之目的,是我心愿也。
三、辅助功法
当在行、站、坐、卧、练五种功法进行当中,身体如感到不舒服,这是病气未发出来,是病之隐患,是潜伏的病苗,但尚未发作,在潜伏期之中,因练功时内气行于经络而感觉到不舒服、痛、麻、涨等现象,这时就停下来先除障碍,而后继续练功。除的方法叫辅助功法。无论哪一个部位不适,都用拍打按摩的方法,并用意识在反应点神而化之。就是用意念蠕动痛点,在痛点顺转、逆转、向前转、向后转,用意化之。外则配合拍打按摩除之,因内感而外应,所以抬手即是穴位,非常准确,行之有效。用这种方法时,时间长一些比较好,因为时间短化不开。辅助功法也是练功,是为了更好地练功。用手摸不到的地方,靠树按摩也可,靠石头、靠建筑物按摩都可以。尽可能地不要求别人按摩,因自己按摩恰如其分,再好不过。按此,此伏彼起,自己最清楚,因此尽量不用别人。自己实在做不到的,再求别人亦可。呼吸也可以发声,喊叫,但心必须理智、清醒,守神不动。也可以哭、笑、悲欢,但这不是功态,不要控制,这是散淤气、化浊气、排病气的除障碍康复的过程。但是不要忘乎所以,自己头脑要清醒理智,自己是在养精神,调节身心之不平衡,使其恢复自然之健康。必须在以养精神为主的基础上进行,也必须明确你自己是一个养神健身的练功者。
阴阳孕育万物生,动静玄机造化功。
天地交泰人才有,男女相交立根宗。
神机变化自然理,万化身心显奇能。
为人识透真源理,无为大法心性功。
法为身心设,法出身心中。
学法要舍法,全凭觉悟功。
勿言已冒昧,皆因不用功。
谁要不相信,是把自己蒙。
中华道家修性炼命之术,首先讲究祛病健体,其次注重延年益寿,最后追求长生久视。笔者曾在东海崂山得传道家吐纳诀,属于修炼筑基之功。因观社会上各派气功五花八门,杂而多端,颇令学习者眼花缭乱,无所适从。或见异思迁,或误人旁门,或不知法度,甚至做出偏差,不可收拾,欲养生而反戕生,此气功本身存在之弊端也。盖中华道家功法,遵循“道法自然”,依法行持,不可能出现任何偏差,且与他家气功都可相通。故此不自保守,谨将道家吐纳功法之真正口诀,公开于世,献诸同道。
功理篇
吐纳者,呼吸也。庄子云: “吹嘘呼吸,吐故纳新……为寿而已矣。”意即吐出浊气,纳人人体所需之情炁,以帮助培蓄人体内部之真炁,达到修真养性、延年益寿之目的。
中华道家修炼,重视“炁”对人体的作用。认为“炁聚则生,炁亡则死。”天地万物无不需炁以生之。东晋道士葛洪在<抱朴子>中说:“服药虽为长生之本,若能兼行炁者,其益甚速。若不能得药,但行炁而尽其理者,亦得数百岁。”中华道家吐纳,就是一种行炁之法,至简至易,常年坚持,自可终身受益。
中华道家认为,人在受生之初,胞胎之内,以脐带随生母呼吸受炁。胎儿之炁通生母之炁,生母之炁通太空之炁,太空之炁道太和之炁。那时并无口鼻呼吸,任督二脉息息相通,无有隔阂,谓之“胎息”。及至十月胎熟,裂脑而出,剪断脐带,其窍闭矣。其呼吸即上断于口鼻,下断于尾闻,变成常人呼吸。常人呼吸随咽喉而下,至肺部即回,即庄子所云“众人之息以喉”是也。其气粗而浮,呼长而吸短。从此太空太和之系不能下行于腹,而腹内所蓄之先天祖燕,谓之先天元炁,“动而愈出” (老子语),反失于太空。久而久之,先天气丧失过多,肾部脉虚,根源不固,百病皆生,而走向死亡。
盖人生夏天地之数有限,要知保煮即保生也。故常人不欲求长生之术,亦应求延年之法。中华道家修炼,就是要返本还源,回到婴儿先天状态,以增益寿算。吐纳之法,使呼吸归根,保住先天元炁,痛足则百病可治,固住生命之本,始可再言上层修炼。丹经谓“欲点常明灯,须用添油法”是也。
功法篇
须择空气清新之地,或山林、公园、湖边、田野皆 可,室内可以打开窗户。时间可以选择在子、午、卯、 酉四正时,且此时一般工作较少,也便于自我安排。
1.身法
炼功之时,最好不要穿过紧的衣服,腰带可以松一松,以利气血流通。姿势不限,行、立、坐、卧均可。行、立、坐、卧之法则如下:
行,可缓步许行,神态自若,安然行炁。
立,自然站立,脚同肩宽,双膝微屈。双手自然下垂,放在体侧,或双手相叠,放在脐下。
坐,最好盘坐,双手相叠,放在肚脐,或掐诀最好。亦可平坐凳上,手抚两膝。
卧,可以平躺,手心向上,置于体侧,或双手相叠,置于脐上。或者侧身卧最佳,一手置于头侧或枕肱,另外一手放于肚脐,两脚一伸一屈,与手相反。先转动头部,使脊椎正直,然后做功。
以上四种姿势,可以自由选择。但求其自然安适,以利人静。
炼功时双目微闭,含光内视,眼观鼻,鼻观心,心观丹田。观丹田者,观丹田之炁是也。所以微闭者,睁开容易滋生杂念,全闭容易昏沉入睡,皆于养炁不利。微闭时眼皮自然下垂,以看到眼前之物而又不能辨清为度。
两耳须屏却外界一切干扰,如入万籁俱寂之境,凝韵听息。《庄子》云:“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炁。”此即“庄子听息法”。要求两耳返听于内,听其呼吸出入。呼吸本求无声,所以听息者,是求其绝利一源,专心养炁。
炼功时要求舌顶上腭,即舌反卷以舌尖底面顶住。 因人之上腭有两个窝,叫做“天池穴”,上通泥丸,漏 神漏炁。故炼功时必须堵住,如婴儿哺乳之状。
2.心法
行功前必须排除杂念,念想不除,无法驭炁。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日:“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就是要人常用止念功夫,有念即止,使前念消除,后念不生,日久自然心底清静无 物。如《老子》所言:“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如此方可言行炁之法。
《青华秘文》论述止念之法时说:“但于一念妄生之 际,思平日不得静者,此为梗耳,急舍之,久久纯熟。 夫妄念莫大于喜怒,怒里回思则不怒,喜里知抑则不 喜,种种皆然,久而自静。”又说:“心求静必先治眼, 眼者神游之主也,神游于眼而役于心,故抑之于眼,而 使之归于心。”即言内观返照,亦可止念。
入静功夫,主要还在自己悟解。
3.息法(命功有为之法,复归无为)
首先开口,缓缓吐出体内浊气,再自鼻中吸入清炁,用意咽入下丹田(脐下一寸三分,同身寸),以补充呼出之气。呼必呼尽,吸必吸满。吸时小腹圆起,呼时小腹回收,叫做顺呼吸。初学吐纳必须如此,这样口呼鼻吸三次。
然后抿口合齿,舌顶上腭,收视返听。鼻吸鼻呼,一呼一吸,皆令出入于丹田。务必做到以心领气,以气随心,吸气时随意念下注丹田,呼气时以意念领出窍外,谓之心息相依。
开始人的呼吸之气,并不能直达丹田。人之心脏原有一管,上系于肺,下通丹田,乃是虚空一管,无中生有。原来在胞胎时是相通的,下生之后变为肺呼吸,这根管就逐渐迷塞了。《老子》说:“天地之间岂有橐龠乎,虚而不屈。”就是指的这根管。有人初学气功为什么会发生胸闷胸痛呢?就是由于行炁不当,把橐龠管冲坏的缘故。所以行炁之时,不可强迫压炁,也不可强制憋炁。勿执着,勿勉强。只要不痛就往下一点,发闷就往上一点,时间长了,慢慢冲开,自己是有感觉的。
吐纳还有一个重要的口诀,谓之吸长呼短。吸气进入丹田,略存一存,然后才能收腹呼气。作用在于吸人空中太和之炁,注润丹田积蓄下来,坤腹先天元炁不得外流,才能达到吐纳的真正目的。
人身如一小天地,心为天,肾为地,随着行炁,心性渐渐伏下,与肾炁交合。《老子》日:“天地相合,以降甘露。”口内自然生出甘凉津液。此津液乃炼炁所生,比起平日唾液,大有补益之效。待至满口,送至咽喉,引颈吞之,汩汩有声,亦可帮助入静。津液为人养生之宝,益津可化炁,润泽周身,谓之“炼津化炁”,肺主炁属金,金能生水,水为肾主精,亦为造精捷法也。随着修炼功夫的长进,津液愈加甘美无比,若非修真之士谁能知之。吕祖喻为“长生酒”,日:“自饮长生酒,逍遥谁得知?”
行炁既久,成为自然,即使不用意领,气息自回丹田之内,仿佛有力吸引,橐龠已通矣。这时只将微意守于丹田,仍是丹田呼吸。吐惟细细,纳惟绵绵,若存若亡,似有似无,方为真息。此时逐渐将有为之法,归于无为,先存后忘,知而不守。丹经云:“真意往来不间断,知而不守是功夫。”积久纯熟,有心化为无心,有意化为无意,则可使心神得到极大休歇,达至无念无欲之境,心神清定可致无梦。《庄子》日:“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中效验不可思议。
最后神意合为一体,不知不觉打成一片,心入炁中,炁包神外,混沌交合,氤氲不散。津液愈生愈旺,香甜满口,丹田温暖,周身融融,呼吸开合,周身毛窍皆与之相应。静到极处,但觉炁如根根银丝,透入毛孔,空洞畅快,妙不可言。鼻无出入之气,脐有嘘吸之能,好似婴儿在胞胎之中,是为胎息。《老子》说:“专炁致柔,能如婴儿乎。”真正存神达化之功,即在此也,到此地步,仙道不远矣。
但是达到如此境界,随各人秉赋有早有晚。要在慎终如始,勿懒勿怠。《太上老君内观经》说:“信道易,行道难;行道易,得道难;得道易,守道难。守道不失,身长存也。”
养生篇
1.外出路途所阻,而生饥渴,可就地静心吐纳服炁,则无饥渴之感,所谓“炁满不思食”。种种效验,日久自知,不必详述。
2.炼习吐纳,最好结合太极拳之类的动功。盖“有动乎中,必有其静。”动静相兼,互相增益。炼武术者,亦可以此作为内功,只知蛮用拙力,不知以意领炁,以炁领形,终究落于下乘,且于养生无益。
3.《老子》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此法贵在坚持,行立坐卧之间,随时可用丹田呼吸,不必拘泥时日。常人多在大病之后,方去寻求气功疗法,一旦病有好转,却又置之不理,学者切忌此种弊端。
4.平日注意保持元和,话宜少说,言多伤炁。(老子)说:“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虚其心,实其腹。”所谓“大巧若拙,大辨若油。”内含侈炼之旨也。更要注重修德,德正则心安,心安则炁顺,试看哪位修养高深之人没有德行。
5.荤腥香辣之物,不利养炁,应少食或不食,老年人尤应注意。盖荤腥之物,性属沉浊,食之必使先天之炁组而难伏;香辣之品,性主轻浮,食之必使先天之炁散而不聚。故均应避之。应持清淡饭食,以养真厢。食可则止,不宜过饥过饱,过饥伤炁,过饱伤神。此饮食之道,修真炼炁者不可不知。
6.不可当风吐纳,炼到好处,全身发热,毛孔开张,更不可见风。若盘腿打坐久了下肢酸麻,不可骤然下地,最伤筋骨。先把两腿伸开,手抚两膝,养静片刻,待觉身轻,方可下地。
7.炼炁当禁烟洒,烟为火之象,火能烁金(肺),故抽烟多者肺先损,肺损则无以生秃。酒者,入于心经则多说话,人于肺经大声叫喊,人于肾经情欲不节,入于脾经不愿吃饭,人于肝经大动肝火……种种危害,皆令人性乱而炁耗,故宜戒之。
8,即此一法,已为养生不二法门。但这在中华道家修炼之中,只为筑基功法。学者得其真超,欲求上层接命之术者,再访高师深造可也。
道家静功诀-静功法诀
为了使读者进一步了解具体的中华道家修炼法,以及修习道家功法的实际需要,特将中华道家静功之法诀,披露于此。
1.静功总说 道家修炼,从静功起步。其实修炼功夫的一切层次,都离不开静功的作用。无论是人手、了手以及中间过程,其中每一阶段的各个层次以及同一层次的不同侧面,都是静功在起主导作用。因此也可以把道家修炼总 炼之中的重要性。静功在中华道家修炼功法之中,是最 基础的起手功法。而在社会上流行的气功之中,却属于 最高级的功法。修炼与气功在层次上的差别,于此可见。
2.静功之道
道家修功,在于修炼身体内部的精、炁、神,外部的姿式动作,并不重要。只求头脊正直、舒适自然,即是最大原则。立、坐(或平坐或盘坐)、卧(侧卧为宜)均可,要求:
①双目垂帘。
垂帘即微闭之义。眼睛睁开容易滋生杂念,闭拢又容易昏沉入睡,皆不利于入静。此时的口诀,就是“睁三闭七”。具体做法从前皆是口传,在此公开就是双目自然下垂、以看到眼前之物而又不能辨清为度。
②两耳返听。
返听即返听于内。屏除外界一切干扰,如人万籁俱寂之境,凝耳内听。内听之义,非在于听声。乃是凝其耳韵,神意内注,以便收心人静。
③口须塞兑。
兑为口,塞兑即闭口之义。要求抿口合齿,忘言默守。
④舌抵上腭。
即把舌面反卷过来,以舌尖底面顶住上腭。因为上腭有两个小窝,谓之“天池穴”,上通泥丸,最易漏神漏炁。故此以舌抵往,如同婴儿哺乳之状。
⑤自然呼吸。
随着静功层次的不断深入,鼻息应当逐渐做到深、长、匀、细、微。达到以上要求之后,即可逐步锻炼“听息”的功夫。所谓“听息”,就是听自己的呼吸之气。初步用功,只用耳听,不加意念。但是并非要求死守耳窍,也不是听呼吸的声音。只须随着一呼一吸的路线,似听非听的慢慢体会,这就算是得法。至于呼吸的快慢、粗细、深浅、长短等,不可用意念去强行支配。听到后来,心息逐渐相恋相依,杂念不知不觉泯灭,连呼吸也似乎不存在了,逐渐也就到了入静的境界。
3.静功的层次
道家静功,有三大层次,皆须逐步印证:
①身静。
身体不动,谓之身静。静功之时,不要穿过紧的衣服,更不要存在紧张的情绪,身心放松,自然利于入静。做得恰到好处之时,炼功时间虽然长久,自己心中并不烦躁,身上也没有难以忍受的感觉。只要能够坐得住,做得轻松,甚至感觉舒适,不愿再动,这样就是身体已经得到安静,谓之身静。身静,为静功之初层。
②心静。
念头不动,谓之心静。做到身静之后,心中的念头尚未完全清除。这时,要用上述听息的方法,做到以心听气,心气合一。此时心无杂念,万缘放下,已往事情不回忆,眼前事情不记挂,未来事情不打算,大脑神经完全进入虚无状态,这样就是内心世界得到安静了。心中不起念,即是心静。心静,为静功之中层。
③意静。
不知有我,谓之意静。心中无念之后,还有一个“我”存在,尚未彻底干净。更进一步,由心气合一,做到忘记自我,进入混混沌沌的境界。空而不空,有而不有,故曰混沌。一直做到忘我一层,才是真正的入静。做到意静,即为静功之高层。
气功家讲静功,做到身体不动就是成功,很难深入内在的念头把握,仅能维持身静。而且强调意念,更加难以做到心静,这样的做法不过达到初层而已。一般人讲静功,最多讲到念头不动,即心静的境界,只能到达中层。只有道家真正的静功之学,由身静之后,进一步培养心静,又以为心静并不彻底,还要深入修习意静,方为静功之真境界,于此可见中华道家功法之高妙。道家所谓玄之又玄,除将静功分为初层、中层、高层三阶修习之外,往上并无止境。尚有最高一层,可以顿悟直超;即身得道,但这属于“道功”一方面事,且非一般人所能悟及,兹略不述。
上述身静、心静、意静之三大层次,看似平常,并不平常。有人误认为做静功偏于性功,对于命功没有关系,其实不然。道家静功之奥妙,直指修炼真机。丹书云:“身不动日炼精,心不动日炼炁,意不动日炼神。”可见筑基静功的三大层次,已将炼精、炼炁、炼神之功,贯串在内,成为一部修炼大法。炼精就是补精,炼炁就是补炁,炼神就是补神。于是通过静功筑基,可以补足精炁神三宝之亏损,直至“精满不思欲,炁满不思食,神满不思睡”的境地,这也正是丹道人手筑基的真正目的之所在。
静功的内在法诀
(1)听息
静功的目的,在于入静。入静的含义,就是指身心安静下来。为了达到入静的要求,首先必须去除一切杂念,这是静功筑基法最为关键的一大原则。但是人们的思想习惯,大脑总是在不停地考虑问题,即使睡觉也会做梦,要它一旦停止不动,很难做到。为了达到入静的目的,古代道家修士创立了许多法门,如听息、坐忘、守一、数息等等。比较起来,以道教庄子所讲“心斋”之中,谈到的“听息”法为最好。
所谓“听息”,就是听自己的呼吸之气。前面我们说了,静功要求自然呼吸。听息的方法,就是两耳内听,即屏除外界一切干扰,如入万籁俱寂之境,去听自己的呼吸之气。初步入手只用耳听,不加任何意念。
注意:所谓“听息”,要求两耳返听于内,好象是听呼吸出入之声。但是呼吸出入,本来要求无声。所言“听息”的意思,是求其凝神内注,专心养静;并非死死去守耳窍,也不是去听呼吸的声音。“听”的意思,就是为了精神集中的意思,只要随着一呼一吸的路线,
慢慢似听非听的去做,这就算是对了。至于呼吸的快慢、粗细、深浅、长短,都要顺其自然变化,不要用意念去强行支配。
听到后来,心息相依,杂念全无,连呼吸也似乎不存在了,逐渐也就到达“入静”的境界。
(2)观光
“观光”之法,是道家秘传的修炼法门,从前秘而不授,皆为师徒相传。观光的作用,就是为了炼性。吾人之性,原为虚空一光,在下生之前,来自宇宙。因此这是炼性的根本方法,谓之性功。有人以为道家所讲的“性”功就是道理,没有功夫,是未得明师传授性功之故。
性之根,在于两目中间之一窍。此窍来自吾人下生之前,因而称为“祖窍”。初先静坐片刻,用前面所讲的“听息”法。身心入静之后,即将两目之光收回,似观非观,止于祖窍之前。这个“祖窍之前”,不在身内,亦不离身外,就在眼前约一寸二分的位置。
注意:所讲“观祖窍”之法,是为了聚起自己的元性。元性聚起,自然就会见光。但是这个境界是自然的,万万不可追求;如果追求,也会见光,但为幻境,非为真性。许多炼气功的人士,往往就在这里进入魔境,不自觉察,真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须要用“若有若无,似看非看”的意思,在无意有意之间,不可着意,又不可无意。自然而然,这就对了。
心神微微放于祖窍,就可能出现自已的性光。初则点点,飘移不定,其光微弱,不要管他;开始似乎由外而来,出现之后,此时以心神稍微照摄之,凝定之,即以真意照于白光中,此为聚性之功;继之由点而渐渐凝聚成片,片片而来,由外归内,慢慢聚起;再继之则时聚时散,难以固定;如是则最后终于成为一片,而无波动,如此真性渐聚矣,而吾人已入大静。光是性的表现,观光即知自性的聚散。光散性即散,光聚性即聚,光定性即定,光满性即满,光圆性即圆。王重阳祖师当初描摹其圆满形状曰:“圆陀陀,光灼灼。”圆者,是言其没有不规则的形状,灼者,是言其没有黑色的漏洞,这样才能到达“性光圆满”的最高境界。进入这一境界,生死可以自主。但是如果不是深入大定,而且具备极高功德,就不可能达到。
观光的功夫,虽用“观”法,而其实不是在观,一切都是自然而然。修炼此功,须循序渐进,由光小而至光大,由光弱而至光强,从波动而至光定,从片片而至光聚。亦有人修炼多日,两眼漆黑,而从未见光,故不可追求。
注意:以上所言,“听息”与“观光”之道。虽似有为,其实无为;无为之中,无所不为。虽曰听息,其实无听;虽曰观光,其实无观。听息无息,息听于无;观光无光,光观于无。无息之息,谓之真炁 ;无光之光,谓之真性。由此参悟,方入真道。
静功与日常生活
修炼成就的高低与否,与日常生活密不可分。因此在日常生活之中,如何安排自己,以保障修炼的效果,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重要问题。兹将其中较为主要的地方,归纳为以下十个方面:
1.环境的喧寂
凡做修炼功夫,首先应当选择环境。最好是在山海林泉之间,其次是在郊外旷野之处。闹区里面有噪音污染的地方,就不适宜。如人声、车声、吵闹声、叫卖声、机器轰鸣声、欢庆锣鼓声、音响喇叭声、戏曲歌声、小儿哭叫声等等,要一概避免。这样就使得耳根清净,听觉神经不受刺激。
2.空气的秽洁
做功周围的空气,应当十分新鲜,而且以自然气味为佳。避免一切秽浊气味,如腐烂气、发霉气、汽油气、厨房气、油漆气、化学药水气、浓重化妆品气、农药气等等,均有妨碍。屋内家具越简单越好,摆设东西太多,也容易发出不好的气味。植物茂盛的地方,没有污染,空气于人有益。这样就使鼻根清静,嗅觉神经不受刺激。
3.光线的明暗
关于室内光线一事,古代修炼家强调阴阳调和,不使偏盛,光线太明和太暗都不合适。开始做功,为了利于入静起见,只怕太明,不嫌略暗。室内油漆、粉刷、壁纸、窗帘等,皆宜用浅淡颜色,不宜用大红大绿。灯饰照明,亦不宜太亮。这样就使眼根清静,视觉神经不受刺激。
4.口味的浓淡
饮食调味,不宜过于浓厚。各种口味,均应比平时食用再加淡薄。十分鲜味,也不合适。白煮清蒸宜多.红烧煎炸宜少。烟酒之类,最好能够禁绝,这样就使舌根清静,味觉神经不受刺激。
5.气候的寒暖
气候条件,对于做功的人影响很大。太热太冷或者霉天潮湿气重时,做功皆难见效。狂风暴雨惊雷闪电之时,应停止做功,以防惊散元神。如果室内生有火炉。不可把门窗关得太紧,以便室外空气流通进来,但是又要防止冷风直接吹到身上。
6.食物的营养
含有蛋白质的各种食物,虽然对于身体有益,但也要考虑能否消化得了,否则多吃反而有害。其他一切营养品,也要搭配适宜。不卫生的零碎食物,也要禁绝,不要贪图一时口腹之欲,损害健康大事。
7.外缘的隔离
专门做功期间,应当屏绝外缘。但是家庭生活和自己经办的事情,也要预先有个安排,免得临时手忙脚乱。做功期间,亲戚朋友要减少会面,外界的事情要尽量接触,尽量少接电话、少写信件、少看电视。这样,就能够使心情安定,神经经常处于宁静的状态,做功夫也容易见效。
8.思想的寄托
多费脑筋或乏味的书籍,最好不看。带有复杂算法及许多数目字的书籍,更不宜人目。若把看书作为消遣之用,可以随意阅读前人的修炼著作、山水游记、神仙故事、笔记小说等,或近人的旅游文章、养生书籍等类。正当做功之时,思想就寄托在功法的体验上;出外散步之时,思想就寄托在周围的风景上;每次用餐之时,思想就寄托在饭菜的香味上;做太极拳之类的动功,思想就贯注在肢体的运动中。
9.用功的时间
子(半夜11时至1时)、午(中午11时至1时)、卯(早晨5时至7时)、酉(晚上5时至7时)四个正时辰,或者每天下半夜刚醒时,做修炼功夫最好,其余空闲时间随意可做。若用坐功,至少要做半个钟头,最多不宜超过两个小时(对于一般人而言)。若用卧功,则不拘时间长短。只是在饭饱之后尚未消化之时,不可马上静坐,亦不可倒下睡觉,应使身体稍微活动,过半个小时再做功夫。
10.身体的姿式
做功之时,无论何种姿式,均应保持头脊正直,勿使五脏受到压迫。另外注意全身尽量的放松,这样才利于达到完全入静的境界。
以上十个方面的内容,用在做功上,自可增益功修。即使不是专门从事修炼,如能坚持实行,亦必有祛病健身、延长寿命之效验。
静功与气功
静功着重在一个“静”字,不必要在“气”上做什么功夫;气功着重在一个“气”字,未必就能符合“静”的原则。试看社会上各处所流传的气功,多数功法都要运用意念的,或者用意念引导动作,或者用意念引导行气,或者动作、行气、意念都混在一起。可见气功的法门虽多,总是要用意念,然后加上气的动作。静功则完全是静,在气上只是顺其自然。并不用自己的意念去支配动作,如果有意念使之动作,就失去了“静”的意义。这样对比而言,静功比气功的起点要高。许多气功把静功作为本派功法的最上层功夫;而在中华道家修炼功法之中,静功只是最初下手的筑基功夫。由此可见,静功和气功在层次上存在差别。
静功和气功之利弊,亦有所不同。气功做得好的,能够去病健身;做得不好,不但旧病不愈,反会增添新病。静功做得合法,自然能够治好医药难愈的病症;做得不合法,身心也能多少得点益处;退一步说,即使没有大的效验,绝对不会又添新的毛病。可见气功是有利有弊,而静功则是有利无弊。有些气功,虽然也有静坐法。但就其本质而言,气功的静坐法,不合道家静功之原则。气功静坐,身体外表虽然坐在那里不动,但是他们的思想在身中运用,没有休息,虽然说是静坐,实际上仍然属于动的一方面,算不得真正的静功。
对于各种病症的治疗而言,气功的作用离不开静功,离开了静功,气功的效果很难保障。比如胃溃疡病和神经衰弱,如果不用静功,单靠气功很难保证能有切实的效验;假使不用气功,专做静功也完全能够痊愈。这是实际的经验,而且经验不在少数。近些年来治病效果较好的气功,实际上总是包括有静功的作用在内,于无形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关系甚大。病愈之后,一般人都认为是气功的效果,不知静功在其中潜移默化地起到了恢复健康的主导作用,气功只是辅助作用。因此在治病方面,气功和静功不可分离,练过气功的人士,进一步深造修炼筑基之静功法,对于身体的健康长寿和精神境界的提高,都将会登上一个新的阶梯。
又有炼气、闭气、委气、布气并,诸诀法,具列于文,同志详焉。
△炼气诀
诀曰:服气炼形,稍暇入室,脱衣散发,仰卧,展手勿握固,梳头令通,垂席上布之,则调气咽之。咽讫便闭气,候极,乃冥心绝想,任气所之以通理,闷即吐之,喘息即调之,候气平,又炼之。如此十遍,即止。新服气之人,未通,有暇渐加一至十;候通,渐加至二十至五十。即令遍身汗出,如有此状,是其效也。安心和气,且卧勿起冲风,乃却老延年之良术尔。但津液清爽,时为之尔;气惛乱欲睡,慎勿为也。常勤行之,四肢烦闷不畅亦为之,不必每日旦,要独清爽时,为之十日、五日。《黄庭经》云:千灾已消百病痊,不惮虎狼之凶残,亦以却老年永延。
△委气诀
诀曰:夫委气之法,体气和平也,身神调畅,无问行住坐卧,皆可为之。但依门户调气,或伸于床,或兀然而坐,无神无识,寂寂沉沉,使心同太空,因而调闭,或十气、二十气皆通。须任气,不得与意相争。良久,气当从百毛孔中出,不复口吐也,纵有十分无二也。复调能数至千二百息已上,弥佳。行住坐卧,亦可为之。如此勤行,百关开通,颜色光泽,气清长如新沐浴之人。但有不和则为之,亦当清泰也。《黄庭经》云:高拱无为魂魄安,清净神见与我言。
△闭气诀
诀曰:忽有修养乖宜,偶生疾患,宜速于密室,依服气法,布手足讫,则调气咽之。念所苦之处,闭气以意想注,以意攻之,气极则吐之。讫,复咽气,相继依前攻之,气急则止,气调复攻之。或二十至五十,攻觉所苦处,汗出通润,即止。如未损,即每日夜半,或五更、昼日频作,以意攻之。不拘病在头面、手足,但有疾之处、则攻之,无不愈者。是知心之所使气,甚于使手,有如神助,功力难比也。
△布气诀
诀曰:凡欲布气与人疗病,先须依前人五脏所患之处,取方面之炁,布入前人身中,令病者面其方,息心静虑,此与炁。布炁讫,便令咽气。鬼贼自逃,邪气永绝。
△六炁诀
诀曰:六气者,嘘、呵、呬、吹、呼、嘻是也。气各属一脏,馀一气属三焦。呬属肺,肺主鼻,有寒热不和及劳极,依呬吐纳,兼理皮肤疮疥,有此疾,则依状理之,立愈也。
呵属心,心主舌,口乾舌涩,气不通及诸邪气,呵以去之,大热大开口,小热小开口呵。若须作意,是宜理之。
呼属脾,脾主中宫,如微热不和,腹胃胀满,气闷不泄,以呼字炁理之。
吹属肾,肾主耳,腰肚冷,阳道衰,以吹字炁理之。
嘻属三焦,三焦不和,嘻以治之。气虽各有所治,但五脏三焦,冷热劳极、风邪不调,都属于心,心主呵,呵所治诸疾皆愈,不必六气也。
嘘属肝,肝主目,赤肿昏眩等,皆以嘘治之。
△调气液诀
诀曰:人食五味,五味各归一藏,每藏各有浊气。同出于口。又六气三焦之气,皆凑此门,众秽并投,合成浊气,每睡觉,薰薰气从口而出,自不堪闻,审而察之,以知其候。凡口中焦乾,口苦舌涩,乳颊无津,或咽唾喉中痛不能食,是热极状也,即须大张口呵之,每咽必须依门户,出之十呵、二十呵,即鸣天鼓,或七或九,以舌下撩华池而咽津,复咽令热气退,止。但候口中清水甘泉生,即是热退五脏凉也。若口中津液冷淡无味,或呵过多,心头汪汪然,食饮无味,不受水,则是冷状也,即当吹以温之,如温热法。伺候口美心调,温即止。《黄庭经》云:玉池清水灌灵根,审能修之可长存。又云:漱咽灵液灾不干。
△饮食调护诀
诀曰:服气之后,所食须有次第,可食之物有益,不可食之物必有损,损宜永断,益乃恒服。每日平旦,食少许淡水粥,或胡麻粥,甚益人,治脾气,令人足津液。日中淡面馎饦及饼并佳,只不得承热食之,勃乱正气也。煮葱薤羹可佳,饭必粳米,大麦面益人。服气之人经四时,甚宜服食之。此等物不必日日食之,任随临时之意欲食之。鹿肉作白脯,食之佳,如是斋戒,即不得食也。三十六禽神直日,其象鸟并不可食。枣、栗之徒兼饣追饼,亦得食也。作可餧慎勿饱,饱则伤心,气尤难行。凡热面、萝卜羹,切忌切忌。咸酸辛物,宜渐渐节之。每食毕,即须呵出口中食毒浊气,永无患矣。
服气之人,肠胃虚净,生冷、醋滑、粘腻、陈硬、腐败、难消之物,不用食。若偶然食此等之物一口,所在处必当微痛,慎之。但食软物,乃合宜也。每食先三五咽气,而吃食令作主,兼吞三五粒生椒佳也。食毕,更吞三粒下走引气。此物能消食,引气向下,通三焦,利五脏,趁浊秽,消宿食,助正气也。宜长久服之,能辟寒冱暑湿,明目生发,治气功力,不可具述,备在《太清经》中,服椒别有方。服候有气下,则泄之,慎而勿留,留则恐为疾。每空腹随性饮一两杯清酒,甚佳。冬温夏冷,助正气排遣诸邪,其功不细。戒在多,多则惽醉,醉则伤神损寿。若遇尊贵,不获已,即宜饮,放即三五口,饮并即大开口十数下,以遣出面蘖之毒,调治之。常时饮一二升,徐徐饮之,亦不中酒,兼不失食,味亦不退,乃如故矣。不用冲生产、死亡并六畜,一切秽恶不洁之气,并不宜及门,况近之耶?甚不宜正气。如不意卒逢以前诸秽恶,速闭气,上风闭目速过,便求一两杯酒以荡涤之。觉气入腹不安,即须调气,过出浊气,即却咽下,更纳新气,以意送之,当以手摩之,则便含椒及饮一两杯酒,令散矣。如不肯散,即不须过理逼,任出无苦。此则上焦拥,故终须调气理之,使和平也。而食油腻辛味,甚犯正气,切意省之。尚知向犯者,使勿忤也。亦有服气一年通气,二年通气实,三年功成,元气凝实,纵有触犯,无能为患。日服千咽,不足为多,返老还童,渐从此矣。气化为津,津化为血,血化为精,精化为髓,髓化为筋。一年易气,二年易血,三年易脉,四年易肉,五年易髓,六年易筋,七年易骨,八年易发,九年易形,即三万六千真神,皆在身中化为仙童,号曰真人矣。勤修不倦怠,则关节相连,五脏牢固。《黄庭经》云:千千百百自相连,一一十十似重山。是内气不出,外气不入,寒暑不侵,刀兵不害,升腾变化,素同三光也。
△休粮诀
诀曰:凡欲休粮,但依前勤修,三年之后,正气流通,髓实骨满,百神守位,三尸遁逃。如此渐不欲闻五味之气,常思不食,欲绝则绝,不为难也。但觉腹空,即须咽气,无问早晚,何论限约,久久自知节候,无烦其言,何用药物!大抵服药之人,多不能服气,终日区区,但以药物为务,身形不得精实,固为未得亦非上士用心也。《黄庭经》云:百谷之实土地精,五味外美邪魔腥,臭乱神明胎气零,那从返老却还婴,何不食气太和精,故能不死入黄宁。此之谓也。
△慎守诀
诀曰:世上之人,多嗜欲伤生伐命,今古共焉。不早自防,追悔何及!夫人临终方始惜其身命,罪定而后思求善事,病成方求其药,天纲已发,何可救之?故贤哲上士,惜未绝之命,防未祸之祸,理未病之病,遂拂衣人寰,摄心归道。道者,气也;气者,心之主;精,者命之根。爱精重气,然后身心保之矣。《黄庭经》云:方寸之中,谨盖藏,精神还老复丁壮,养子玉树令如杖,急固子精以自偿。又曰:长生至慎房中急,何谓死作令神泣?若当诀海百渎倾,叶去树枯失青青。夫长生久视,未有不由爱精保气能致之。阴丹内御之道,世莫得知,虽务于气,而不解绝情欲,亦未免殃矣。故曰:人自失道,非道失人;人常去生,非生去人。修养君子,自保省尔。
△服气胎息诀
诀曰:精者,气也;气者,道也。先叩齿三十六通,右转头一匝,如龟引颈,其胎息上至咽喉,即咽之。如此三遍,方闭口以舌内外摩料,取津满口漱流,昂头咽之,上补泥丸,泥丸即昂头是也。下润五脏。老子曰:甘雨润万物,胎津润五脏。昼夜不寐,乃成真人,上致神仙,下益寿考。在身所有疾苦,想气送至所苦处,即愈。真气逐浊气,上冲下泄,觉神清爽,则气自冲和。故圣人有言:夫人在气中,气在人中,人不离气,气不离人,人藉气而生,因失气而死,死生之理,尽在气也。但调得其气,求死不得。则每夜半及五更,展两脚,握固,展手去身五寸,其枕不得过二寸,闭目,依前法咽之。梳洗讫,以暖一杯酒饮之,益胎息,润六府,引气开百关。昔峨眉山仙人幽秘法,此不可言也。
老君曰:灵芝玉英,并在其腹,名山大泽,取药服之,与道甚乖。吾道甚易,但能行之。早起展两脚,喘息匀,以两手叉脑后,手前拽,头向后拽顿,如此三遍,毕;两手相叉向前拽,前拽三两遍,左右掣三二十遍。毕,咽津二十遍。如觉四体不和,即乃舌漱液三二十咽,流却疾去。万金不传非其人,造次传者,殃及三代也
修内丹法秘诀
修内丹法秘诀是一套在胎息基础上加以引导“还精补脑”的静功功法。见于唐人或宋人所撰的《上洞心丹经诀》。
本法在六阳时,姿势随意,运胎息。初学者,鼻口引气而闭之,以心计,数一百二十次,方以口吐气出,及引气,皆不可令耳闻其气出入之声,常令入多出少。渐学增其计息之数,久则至千数。继则行补脑法,其初当偃头向后,紧闭上关大椎穴第三节,不令气过。再紧闭中关夹脊穴,不令气过,后渐渐一起直入脑海。脑满之后,丹自玄膺而下,其味甘,其气香、至此则内丹成矣。久则有征验,或身如坐甑中,热不可胜,稍息,或四肢身体内外,冷如寒水,然后和焉。如此精合神,神合气,气合真,混合成丹,百日丹成。
灵宝聚火法
此法为静功。功法见于气功专著《灵宝毕法》。久行此功,“无液则聚气生液,有液则炼液生气。”聚肾阳以暖全身,小便简省,四体轻健,精神清爽,宿疾宿病,尽皆消除。
作法:酉时(17一19 时)入室静坐,咽气而搐外肾(睾丸),收膀胱之气于内,纳心火于下,意念使上下相合。心火、肾火、膀胱火聚而为一,以补暖下丹田。
补心气法
此法为静功。功法出自气功养生专著《黄庭五脏六腑真人玉轴经》。本书系唐代胡愔著。是研究气功基本理论,气功养生法的专著。通过练功可以“内受腥腐诸毒不能侵,外遭疾病诸气不能损,聪明纯粹,却老延年”。主张寓气功于生活之中,平素“养性以全气,保神以安心,气全则体平,心安则神逸。”久行此功,能调节心神,益智增慧,增强身体抵抗力。临床可用治心悸怔忡,气短烦热,精神不振等症。
作法:清晨,面向南,自然端坐,或盘膝坐,叩金梁九(即叩上下牙齿九次),漱玄泉(指口中唾液,即气功状态下口中炼就的津液)三(三次),静思想吸离宫之赤气(指南方自然生发之气)人口三吞之,以补呵之损。农历四、五、六三月弦(阴历初七、初八,月亮缺上半,叫上弦;阴历二十二、二十三,月亮缺下半,叫下弦)、朔(夏历每月初一)之日作功。久行之,定然见效。
《寿世传真》内功诀
《寿世传真》 所载的存想内视结合周天的静功功法。其法如下:
每日子午二时,先须心静神闲,盘足坐定,宽解衣带,平直其身,两手握固,闭目合口,精专一念,两目内视,叩齿三十六声,以舌抵上腭,待津生时,鼓漱满口,汩声咽下,以目内视,直送脐下一寸二分丹田之中。再以心想目视丹田之中,仿佛如有热气,轻轻如忍大便之状,将热气运至尾闾,从尾闾升至肾间,从夹脊、双关升至天柱,从玉枕升至泥丸,少停,即以舌抵上腭,复从神庭降下鹊桥、重楼、绛宫、脐轮、气穴、丹田。
六阳时法
此法为静功。功法见于气功专著《太上养生胎息气经》,口著述作者不详。本书详述胎息养生法,认为心静、神定、气和则元气自至,元气至则五脏滋润,百脉流通,津液上应,可充饥渴,却老延年。书中介绍的“六阳时法”、“上清气秘法”、“上清法”等功法,还配合肝、心、脾、肺、肾、胆的服气图法,检时含景补泻图等。
功效与主治:通三焦,理正气,骨髓坚溢。无饥渴,却老延年。
作法:夜半子时(夜晚十一点至凌晨一点),服食生气(生发之气)九九八十一,平旦寅时(清晨3 ~5 点),服气八八六十四。清晨7 ~ 9 点,服气七七四十九。正中午时,服气六六三十六。申时(下午3 ~5 点)服气五五二十五。黄昏戌时(19 ~21 点)服气四四一十六。服气时要注意鼻吸口吐,自然安静,神定气和。
杨西山调气法
杨西山调气法为静功,功法见于气功养生专著《修真秘旨》。杨西山著,成书年代不详。书中重点论调神,认为精、气、神乃人身三宝,故气功养生必须炼之、调之、藏之。常练本法,能驱除脏腑邪气,濡润周身血脉,理气,获保健强身之效。
作法:静坐,平心委气,呼吸勿令太急,勿令太缓,勿令有声.耳闻勿强遏。不急行,不久立,不多睡。
呼吸静功妙诀
呼吸静功妙诀,原出于敦煌遗书,作者及撰写年代均不详。
功理:人生以气为本,以息为元,以心为根,以肾为蒂。天地相去八万四千里,人心肾相去八寸四分。此肾是内肾,脐一寸三分是也。中有一脉,以通元息之浮沉,息总百脉。一呼则百脉皆开,一吸则百脉皆阖。天地化生流行,亦不出呼吸二字,人呼吸常在于心肾之间,则血气自顺,元气自固,七情不起,百病不治自消矣。
功法:每日子午酉时,于静室中厚褥铺于榻上,盘脚大坐、瞑目、视脐,以绵塞耳,心绝念虑,以意随呼吸,一往一来,上下于心肾之间,勿急勿除,任其自然。坐一灶香后,觉得口鼻之气不粗,渐渐和柔;又一炷香后,觉得口鼻之气似无出人。然后缓缓伸脚,开目去耳塞,下榻行数步后,又偃卧榻上少睡片时,起来吸淡粥半碗,不可作恼怒以损静功。每日能专心依法行之,两月之后自见功效。
八识归元法
本功法为静功。此功出自气功专著《性命圭旨全书》。著者及成书年代不详。该书以性命双修立论,集道儒释三家气功学说于一炉,是明代以来较有影响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气功学著作,也是系统的应用气功养生法防治疾病的重要文献资料。书中主要应用八卦、阴阳、五行、人天观、干支甲子、形体、脏腑、经络、精气神的基础知识,阐发气功学基本理论及功法的特点、操作技术、功效应用、注意事项等。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全书分四个部分。本功法见于第一部分。
功效:镇静安神,补脑益精。能调节脏腑机能,减少体内能量消耗。
主治适应:癫痫、躁狂症、真心痛、心痹证(冠心病)、高血压、眩晕、中风症、肺结核、甲状腺肿瘤、甲亢、消渴(糖尿病、尿崩症)及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疾病。
作法:先做好功前准备。选择无噪声、无污染、空气清新、景色宜人的环境。忌在雷鸣及雨天进行。室内作功,也应空气清新,光线宜人。
(1)调身:先宽松衣带.放松形体和精神。然后盘腿端坐,闭双眼,并闭口使呼吸之气从鼻出入,舌抵上腭,竖脊含胸,双手臂下垂,自然意视下腹,两手握固(用两手四指各握住大拇指).形体沉稳。
(2)调气:坐定之后,调匀呼吸,以后即不再注意呼吸,任其自然。
(3)调神:凝神人定,使意识活动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即“虚空藏寂灭”、“明心见性’,先断意识,“深入于幽冥之中,竞不知天之为盖,地之为舆(车),亦不知外之有人,己之有躯。”达到“静则神藏”、“虚无飘渺”的忘我境界。
(4)收功:行功40分钟左右,使意识活动分开,虚无消失,再现己之存在。然后活动片刻,搓面叩齿,轻按肾俞及肾区,揉腹伸腰。随意舒臂或行走,约1O分钟即可。
三素云法
本功法出于《云芨七签》卷五十三,据说行之一年,则耳聪目明;久为之,可彻视千里,听之于绝响。
方法:尤以丑后卯前这段时间为佳。先闭上眼睛,面向东方坐着,用两手大拇指后掌,分别向左右按擦眼睛,经过耳门穴,使两手在脖子后相交,做27次,在做的同时,要想象眼中有紫、青、绛三色云气一齐出现,这就是从内按出三素云(意念中的紫、青、绛三色云气),使它来灌注瞳孔。先想象两眼中有这样三色云气出现,凝郁片刻,再分别向左右按擦两眼。在按擦中,每次都觉得眼外的云气又回入瞳孔中,瞳孔光莹透彻。手过去,云气又出来;再按擦,云气又进入。这样反复做27 次为止。然后默念“眼童三云,两目真君,英明注精,开通精神。大玄云仪,灵验篇篇,保我双关,启彻九门,百节映响,朝液泥丸,身升玉宫,列为真君。”默念完毕后,咽口水50次,即想象所咽口水注入肝中。这样练一年,就能耳聪目明。长久地练下去,就能遥视千里,看见鬼神,听到无声的声音。
三一服气法
此法为静功。功法见于道教类书《云芨七签》。其书由宋道教学者、气功家编集,书中列“内丹’一部,收入各家气功功法、导引是研究宋以前的气功著述的重要文献。
功效与主治:久行此功,使华盖(肺)明,耳目聪,身无疾,邪不干。
古人日:走欲长生.三一当明。上一在泥丸中,中一在绛宫中,下一在丹田中。入生正在此也。夜半至日中为生气(生发之气).日中至入定为死气。
作法:
(1)常以生气时,静卧瞑目握固,闭目闭口不息。心数至二百,乃口稍微吐气出之,日增其数.数满二百五十,即绛宫守.泥丸满.丹田成。
(2)以鼻微微引纳之,数满.乃口稍微吐之。小吐气即便以鼻小引咽之,如此再三.可长吐之。为之既久,闭气数得至千五百.则气只从鼻入,通行四肢,不复从口出也 自欲通之,乃从口出。如此不止,饥取饱止,绝谷长久。
玉液炼形法
此法为静功。功法出自气功专著《性命圭旨全书》。著述介绍参见“八识归元法”。
功效与主治:行气活血,和畅百脉、可疏通脉络之塞滞,去痕血、痰饮之蔽塞.此法又名“通关荡秽之法”。
作法:宽松衣带,放松形体,意守玄膺(气管),不久则津液满口。慢慢将此津液以意引下,渐达膻中、鸠尾、中脘、神阙、至气海而止.再从气海分开左右两大腿而下,至膝、足三里、下脚背、足大指又转入涌泉,再由脚跟上膝弯循大腿而上至尾闾(尾骶骨末端),合在一处,过肾堂、夹脊,分送两肩,两膀,两臂至手背,由中指转入手掌。两肩上颈,到脑,复下明堂到舌,再至玄膺而止。此为一周毕。又复如上述路径循环。“液中有气,气中有液。液气相生,口充月盛,为金液之基,作润身之宝”。
正一服元气法
此法为静功.功法见于气功养生专著《正一法文修真旨要》。约成书于南北朝时期,作者不详。
内容包括:服日月光芒法、序元气、服气诀等功法。并强调发放外气为人治病;一要择时、医患配合;二要有医德,轻财而有拯救之心。在运用气功法诊断、治疗疾病方面颇具特色,值得进一步研究。
功效:强身健体,预防疾病。
作法:服元气者,不论早晚,得暇即服。日月精华者,候天气晴和,日初出一丈以上高,即可服。向日拱手四次,闭眼,存日中一道光芒,紫色如线,来至鼻口.想令满口中赤光色,咽二十七咽止,又四次。若唯只服内气不佳,能兼服生气。生气既服,与元气合一也,攻病速愈,若唯服内气,攻病稍迟差也。若兼日月精华,久服令人身灵,及有光彩也。
墨子行气法
墨子行气法为静功。出自道教类书《云芨七签》。本功重在补脑安神,益气养精。久行之可安五脏、神守泥丸、“华盖明、耳目聪、举身无病,邪不复干”。饮食甘美,形体轻强。本法长于治疗肺系疾病,脑部疾病。如咳嗽痰多,排吐不利、口苦咽干、头昏眩晕、耳鸣目眩、头痛惊悸,失眠健忘、腰膝酸软、遗精梦游、神思恍惚、关节疼痛、手足无力等症。
作法:
(1)调身:取自然坐式或仰卧式。作好功前准备,如宽衣解带,先行大小便等。
(2)调气:坐定或卧好后即可行功、先漱津咽液三至五次。“然后用鼻吸气,口吐气,慢慢缩鼻引气,不要太满,极满者则难以复还。初行功时,引气五息即止,一息即可吐气。每口吐气欲止,就接着咽气,再恢复鼻吸气……凡内气上升,吐气则气下流,自觉气周流全身。行气常以上半月(即一日至十五日),意念令气从手指出。下半月(即十六日至月底),意念令气从足趾出。行之日久,自觉气从手足“通气”。
(3)调神:行气之先,即当“安其身”(精神意识活动处于相对稳定状态)“不与意争”(不意气相争),若精神不安和则停止行功,精神稳定再练,常能意守而不要过于疲倦。达到“气至则形安,形安则鼻息,鼻息则调和,调和则清气来至,清气来至则自觉,自觉则形热,形热则汗出”。始终气与神合、意识集中于呼吸之气。
(4)收功:行功约半小时,即可收功。
(5)行功时间:宜在子时(夜晚23点至凌晨l点)至午时(中午11~13点),即夜晚23点至中午13点这段时间均可炼功。
墨子闭气行气法
老子曰:长生之道,唯在行气养神,吐故纳新,出玄入玄,呼吸生门,其身神不使去,人即长生也。玄者有上下,谓鼻中、口、阴也。鼻、口、阴,亦谓之生门矣。老子曰:生不再来,故遵之以道。道者气之宝,宝气则得道,得道即长生矣。神者精也,宝精则神明,神明则长生。气行之则为道也,精存之则为宝也。行气名炼气,一名长息。其法正偃卧,握固,漱口咽之三。日行气,鼻但纳气,口但出气,徐缩鼻引之,且莫极满,极满者难还。初为之时,入五息,已一息,可吐也。每口吐气欲止,辄一咽之,乃复鼻内气,不尔者,或令频。凡内气则气上升,吐气则气下流,自觉周身也。行气常以月一日尽十五日,念令气从手十指出;十六日尽月晦,念气从足十指出。若行之能久,自觉气从手足通通,则能闭气不息,便长生矣。
凡欲行气,先安其身而和其气,无与意争,若不安和,且止,和乃为之,常守勿倦也。气至则形安,形安则鼻息,鼻息则调和,调和则清气来至清气来至,则自觉,自觉则形热,形热则汗出,且勿使起,则安养气,务欲其久。当去忿怒愁忧,忿怒愁忧止则气不乱,气不乱则正气来至,正气来至则口内无唾,而鼻息微长,鼻息微长则五脏安,五脏安则气各顺其理,百病退去,饮食甘美,视听聪明,形体轻强,可长生矣。夜半至日中为生气,从日中至夜半为死气。当以生气时正偃卧,冥目握固,闭气息,于心中数至二百,乃口吐出之,日增数。如此身神具,五脏安。能闭气数至二百五十,即绛宫神守泥丸,常满丹田,数至三百,华盖明,目耳聪,举身无病,邪不复干,玉女使令司命著生籍矣。
服元气法
服元气于气海。气海者,是受气之初,传形之始,当脐下三寸是也。婴儿诞育时,惟脐带与母胞相连,其带空,中如管,则传气之所形,从此渐凝结也。人欲长生,必修其本,树欲滋荣,必固其根。人不知根本,外求修助,万无一成。气海者与肾相连,属壬癸水,水归于海,故名气海。气以水为母,水为阴,阴不能独生成,必以阳相配。心属南方丙丁火,是盛阳之主,既知气海以心守之,阳既下临,阴即上报,是以化为云雾,蒸薰百骸九窍,无所不达,亦能为津液,如甘雨以润草木。正气流行,他气自匿,用久转微,意思则久矣。初用与已成,不得同年而语。凡气困者,身皆有疾,沉结在内,或医药不能疗,尤须精诚,并去外想,闭气于气海,以手于脐下候之,气应之候,冲容如喘、如触,或鸣,或痛,如掣,如物动于掌下,亦须静候之。兼以目下注,是阳气照阴,阴气腾上又能为津液也。如此久久,鼻中喘息都无出入,只觉气海中时动用耳。初用意时,须平卧去枕,小努气海,便得满腹,作意勿令至心肺,至即心闷妨塞,即不能下照,下照是心守海也。良久,元气遍身,无处不暖。每关节难通,若至腰关,尤难过之,当稍以气闭,努之三两间,突然便过,过后即气常至腰踵。庄子云:息之以踵是也。已后筋骨常欲动用,每动有声,是气到无拥,常能如此,长生道也。窃用其道,不授口诀,反受其病。凡欲鼓腹,不在入气是要诀。欲过腰关,当侧卧缩两脚,兼拳两手,偃腰极努,如此,即不觉通也。不然,终成闭塞。若能常用不绝,虽在众中密为之,用心令熟,外事不扰,尤为佳也。若膈上并头面间有疾处,即上攻之,寻常即下至踵及气海中,微微用之,息自消矣。久候液当满口,如逆吃物,下消用之随尽。每用气后,必须微调息使散,若不散,他日为疮肿,终不为佳。须先以意在疾处攻击之,徐徐用意攻击令散,疾差已后,即不得注令留滞,当遣通遍身,微微如雾露是其常也。收散俱归海中。闭目为想,开目为存,存则不专乃著,著则气滞。觉应则止,谓之常,觉觉而味谓之滞,候应专静谓之守,流液满口谓之报,报与应一也。朝饮少酒,暮食少面,不可多之。
太无先生服气法
夫形之所恃者,气也;气之所依者,形也。气全即形全,气竭即形毙。是以摄生之士,莫不炼形养气,以保其生,未有有形而无气者,即气之与形,相须而成,岂不皎然。余慕至道,备寻经诀,自行气守真,向三十馀载,所闻所见,殊未惬心。大历中偶罗浮山王公,自北岳而返,倚策高邮,依然相顾,余奇之异人,延之与语,果然方外有道之君子也。哀余恳至,见授吐纳,皆一二理身之要道也。心思罔极,非言词所能尽。每云道之要法,不在经书,悉传口诀。其二景、五牙、六戊诸服气,皆为外气,外气刚劲,非从中之事,未宜服也。至如内气已正,是曰胎息,身中自有,非假外求。不得明师口诀,徒为劳苦,终无所成。今所撰录,皆承师之旨,要以申明之,谅非愚蒙所自裁。王公常谓余曰:老君云,我命在我,不在天地;又曰,吾与天地,分一气而自理焉,天地焉能死吾。斯真言要诀也。修奉之士,宜三复之。参承诱训,敢不佩服!有偶得此诀者,慎勿轻传,无或泄露,以致其殃耳。
修真服气法:每日常卧,摄心绝想,闭气握固,鼻引口吐,无令耳闻,唯是细微。满即闭,使足心汗出,一至二数至百已上,闭极微吐之,引少气还闭。热即呵之,冷即吹之。能至千数,即不须粮食,亦不须药,时饮一盏酒或水通肠耳。数至五千,则随处出入,有功当自知也,则有入水卧功矣。夫服食养生,贵其有常,真气既降,方有通感。岂有纵心嗜欲,而望灵仙羽化?必无此事也。但仙人至士,功行未满,尚不能致,况凡俗人乎?但信老人言,勤行之,即当自知矣。
补胆气法
此法乃静功。功法见于气功养生专著《黄庭五脏六腑真人玉轴经》。著述介绍参见“补心气法”。
功效:久行此功,补胆气而和体安神。
作法;正身端坐,意想北方,吸玄宫之黑气(指北方自然之气)入口九吞之,意念送入丹田,以补嘻之损。每季孟月作功。
填髓法和抗寒功
《封神演义》一书乃内丹学家陆西星所作,其第89回有一段“纣王敲骨剖孕妇”的故事。其中大意说纣王同妲己在鹿台上凭栏看朝歌积雪,见西门外行人跣足过河。
“只见有一老人,跣足渡水,不甚惧冷,而行步且快。又有一少年人,亦跣足渡水,惧冷行缓,有惊怯之状。
纣王在高处观之,尽得其态,问于妲己曰:
‘怪哉!怪哉!有这等异事?你看那老者渡水,反不怕冷,行步且快。这少年的反怕冷,行步甚慢,这不是反其事了?’
妲己曰:‘陛下不知,老者不甚怕冷,乃是少年父母精血正旺之时,交成胎,所秉甚厚,故精血充满,骨髓皆盈;虽至末年遇寒气,独不甚畏怯也。
至若少年怕冷,乃是末年父母气血已衰,偶尔授精成孕,所秉甚薄,精血既亏,髓皆不满,虽是少年,形同老迈,故遇寒冷而先畏怯也。’”
纣王为了验证妲己的论断,竟派侍驾官员将老少二民拿上鹿台敲骨验髓。
“纣王命:‘将斧砍开二民胫骨,取来看验。’
左右把老者、少者腿俱砍断,拿上台看,果然老者髓满,少者髓浅。”
由内丹学的视角来分析这段故事,填髓强骨之术为丹道筑基功必不可少的修炼步骤。
填髓强骨不仅是抗寒功的必要条件,而且也是同类阴阳男女双修丹法铸剑功的前提。
吕祖《指玄篇》云:“二八佳人体似酥,腰间仗剑斩愚夫。分明不见人头落,暗里教君骨髓枯。”
只这“骨髓枯”三字,便可知道强骨补髓对男女双修丹法是性命交关的筑基功。
髓化炁法(骨中行气法)
“髓化炁”功是外纳真气内炼精髓的功法,练成可谓脱胎换骨,超越凡身,成金刚之躯。
“髓化炁”功法如下:
姿势——取站立式,两脚开立,脚掌平行距同肩宽。膝微屈,脚趾轻轻抓地。小腹内收,提肛、直腰,含胸拔背,沉肩虚腋。两上肢如环抱状,掌心向下,5指微屈如按水中浮球。手高齐脐,距同肩宽。头稍前垂,舌抵上腭,唇轻闭,目微合。全身松静自然,上虚下实,重心落于两腿之间稍偏前,形意如铜钟扣地。
运炁——姿势站好后,按“小周天”“大周天”功法,先使炁循经络运行。约10~20分钟后,以意领炁,从脚趾徐徐将炁放于地下,意念随炁深入地下然后扩散开来,如撒网捕鱼,继则收网上提,似将扣地铜钟往上提拔。此时意念专注,领炁从地下收回,从涌泉穴进入,注胫骨和腓骨中徐徐上行,如水上满,经髌骨过股骨,达于髂骨,环贯趾骨。然后从尾骨进入脊柱,经骶骨、腰椎、胸椎达颈椎,上贯脑干,抵达耳廓。再环贯胸肋骨,走锁骨、肩胛骨、沿肱骨、尺骨和桡骨直达指骨。至此全身骨中充,如铅灌铁铸,两脚立地似有千钧之力。骨中运炁时,始终要配合呼吸。呼吸取逆腹式呼吸法。吸气时小腹收缩,引炁上行;当呼气时小腹鼓起,炁行暂停。
收炁——炁充满全身骨骼之后,意念转入守丹田(气海穴),呼吸转入自然呼吸保持炁在骨中停留不泄。骨中停炁时间随练功深度而逐步延长。初学者以3~9息(一呼一吸为一息)为度,随后逐步增至27息为止。嗣后紧接收炁,深呼一炁,腰微躬,以意引炁,导骨中之炁从命门穴向腹内引至丹田。常须几次呼气,方能使骨中之炁全部收于丹田。此时整个小腹胀若充球,卵大炁团冲撞丹田,其炁感之强烈为炼精化气功法望尘莫及,敌名曰“髓化炁”功法。
行炁——“髓化炁”所得之炁异常强烈,故收炁之后不可立即收功,须再行炁。再行炁所用之功法,宜用“升降开阖”并结合导引吐纳(当然也可用“经络运行”)深吸一炁气,小腹收缩,以意领丹田之炁,向全身输送,炁与气同时输向全身(实际是气促炁,炁载气)此时全身鼓胀;如气球鼓起,飘飘然似皮囊将离地飞去(此时手向上舒展、齐眉,如鹰展翅状。遂即呼气,小腹鼓起以意领炁收于丹田,全身瘪缩,如气球泄气,悠悠然似形骸凝起丹田一点(此时手徐徐下放,恢复原来按球式)。如此吐纳循行3~9息为止。练功日久者可逐步延长至27息。
收功——经过开阖吐纳、炁归丹田,意守之炼功有素者此时可进入胎息。意守约27息或更长,嗣后引炁至小腹左侧即气海穴左下方(女性为右下方),随意之清醒徐徐隐去。觉炁全收干净,然后收功。收功之后,漫步几分钟,全套功法至此结束。以上收功方法为“补法”,宜炁虚者习之。还有一种“泻法”宜炁实者习之,即炁从大趾发散于地下,然后收功。全套功法,外纳天地之“精气”,内炼精髓之“真气”,摄取“经络循行”“骨中运炁”“升降开阖”“引导吐纳”“静养胎息”等多种功法,故练功者须有一定基本功法方能习之
百日精气,百日骨 作者:土行孙
炼功中常有:精养髓,髓养脑的一说。这是指精未化气的养法。如果精化气了,那精养什么呢?除了养髓和养脑之外,精化成了气主要还是养筋骨,炼功中有百日精气,百日骨之说。
就是说百日的精气,可以在百日内使筋骨很好的生长。如果一个人骨头折了,那么在一百天之内是不允许有夫妻生活的,如果在这一百天之内有超过8次以上的夫妻生活,那么这骨头就长不好。
所以股骨头坏死和骨折或者骨髓空洞症的患者,一定要注意,尽量避免夫妻生活。
健肾强身简易按摩法
祖国医学认为,肾为“先天之本”、“生命之根”。肾亏或肾气过早衰退的人,可呈现内分泌功能率乱,免疫功能低下,并可影向其它脏腑器官的生理机能,导致早衰。
要想肾精充盛、肾气健旺,保健按摩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这里介绍几种健肾强身简易按摩法。
●揉丹田
丹田位于肚脐下一寸至二寸处,相当于石门穴位置。方法是将手搓热后,用右手中间三指在该处旋转按摩五十至六十次。能健肾固精,并改善胃肠功能。
●按肾俞
肾俞穴位于第二、三腰椎间水平两旁一寸处,两手搓热后用手掌上下来回按摩五十至六十次,两侧同时或交替进行。对肾虚腰痛等有防治作用。
●摩涌泉
涌泉穴位于足心凹陷处,为足少阴肾经之首穴。
方法是用右手中间三指按摩左足心,用左手三指按摩右足心,左右交替进行,各按摩六十至八十次至足心发热为止,能强筋健步,引虚火下行,对心悸失眠、双足疲软无力等有防治作用。以上三法,依次而行,早晚各一次,常年不断,必然见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