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所有的努力就是为了获得特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01:18:02



我们所有的努力就是为了获得特权
mengze123 更新于2010年08月30日
尽管孔子曾经说“有教无类”,表达了足够人性化的教育思想,在中国古代,也不难找到以人的充分发育成长为目标的教育理念,找到开放性的教育尝试,但是,不得不承认,体制内的古代教育,很难不是一种服务于当局者具体功利目标和政治需要的工具性教育,特别是宋以后以科举考试为中心的教育(科举作为文官选拔制度,足以示范于古代世界,它的含义和意义,自然也远不是“教育”可以范围的,但我们不必把围绕《四书五经》的科举教育,想象成“人文主义”的),并不是一种以辅成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教育。“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以来现代教育最核心的理念和理想,因此,如果没有启蒙的洗礼,没有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正确认知,文化和制度又不能辅成这种认知,教育就很难不盘桓在历史的阴影之下。
事情也确实如此,中国当代教育一个很不好的倾向,就是“考试”从一种手段演变成了目的,而且几乎演变成为新的“科举”,让人不免触目惊心。
两件事就可以说明这种情况,第一,这些年来,无论初中、高中,都会有不少家长租房子陪读陪考,升学考试时,还会有更多家长备着提神补脑的灵丹妙药,在宾馆开房子,送考助考。第二,近年来,所有的书店几乎都变成了教材教辅书店,包括大学用书,考研用书,公务员考试用书。分数至上,一切都是为了应试,孩子的前程,家长的脸面,均在考试一举。一考定终身,考试近乎赌博,尤其是高考。即使社会事实上已经不可能为“大学生”“研究生”提供尽如人意的“终身”前程,人们仍然乐此不疲,以至,读了本科不行,那就考研,读了硕士不行,那就考博。相应地,所有的学校也以升级为重点,升级成本科学校,成有硕士点、博士点的学校为目标,为此上下动员,全力以赴,不惜弄虚作假,乌烟瘴气。
然而,一个社会的美好并不是高学历可以解决的,一个人的幸福也不是因为学历高低一元性地决定的。而且,学历和文凭未必等于文化水平,何况考试?说句笑话,“神仙都怕考试”,一个文盲也可以把博士“烤糊”。很遗憾,应试消耗了我们太多的心力,这对于一个民族的伤害是无形而巨大的,而且,淘汰性质的考试,让大部分年轻人充满失败和绝望,因为优胜者永远只会是个别人,一部分人,而且,这一次考试的优胜也不能保证下一次考试不失败,于是,所有的人都会成为失败者,我们每一个人都在力争上游中充满失败感,充满委屈、怨愤和不平,教育成为讽刺性的“挫折教育”。
湖南教育台曾经播放过一个专题节目,显然是作为好的教育方式的示范:某小学,举行孩子、老师和家长的互动,互相真情告白,以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教室里家长、孩子、老师哭成一片。一位孩子考试成绩不好,大家一起找原因,孩子哭着说:“妈妈在家打麻将,无法学习。”妈妈于是哭着许诺:“妈妈不打麻将了,那么,你这个学期的成绩要进前十五名”,孩子哭着点头答应。另一位沉默的学生,老师当着家长的面指出:“这个孩子,就是太固执,你喜欢打篮球,为什么不把打篮球的劲用在学习上?”这样的节目所暗示的教育目标和教育方法,大可商榷。对于一个小学生,什么是“前十五名”?什么是“太固执”?。
几年前,我在一个职校作演讲,受众就是那些高考不尽人意而勉强读职校的学生,用个不太恰当的词,放眼望去,台下真是“哀鸿遍野”,你首先要面对的就是他们普遍的失败感和深渊般的绝望,首先就得唤醒他们基本的自信和自我认同,情形令人酸楚。其实,人的智力和能力是多元的,教育必须辅成这种多元,而不是把多元弄成了单一。因此,任何考试和测验其实都只能是权宜性的,包括高考,而我们的环境,我们的价值观,却让孩子们以为,中考、高考就是对于他们全部智能和未来前途的测验。
问题是,有一些考试内容,完全没有意义,纯粹是一种记忆力测验,甚至是错误的记忆力测验,就譬如今年湖南高考的“文综题”,我那天不经意之间在《潇湘晨报》某一页的左上角看到,选择题之30:“19世纪中期,许多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来自中国。而在20世纪初年,大量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如劳动、方针、政策、理论等迅速传入中国。出现这一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A、中国留学日本人数增多。B、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战败。C、日本明治维新成效显著。D、日本先于中国接触西学。”标准答案是C。可以这样“单选”吗?什么算是“决定性因素”呢?同一大题的27、28、31小题,都有类似的问题。最大的问题是,这不是一个可以简单选择的问题,而是为了命题而勉强设计的问题。因为一切为了应试,考试在我们的生活中成为炙手可热的“技术”行当,考试高手被称为“状元”,考试通过律高的学校被称为“状元的摇篮”,善于辅导考试的人成为“名师”,考试成为一个捉迷藏一样的游戏,命题者绞尽脑汁,猜题者脑汁绞尽。
我们为什么会如此看重考试?重视排名?为什么我们会把原本应该目标多元、层次多样的教育,弄成了“独木桥”?
说到底,仍然是一个与传统,与体制有关的文化问题,与政府在资源上的绝对垄断性有关的问题。获得高学历、高名分、高规格的目的,不论个人,还是作为单位的学校,无非是让自己在事关利益的排名中处于优位,以便在政府垄断的“占有性”的资源分配中,获得超胜,所有的人都不得不奔走在这一“争先恐后”的强迫性的“竞技场”,唯恐自己的手伸得不够长,唯恐自己的腿脚不够勤快,唯恐自己“输在起跑线上”。
简单地看,中国当代教育的问题,其实就是家长的问题。我们这一代人的问题很大,从观念、习惯到作为。我们一直生活在一种“缺乏性”的状态,从古至今,一部分人的满足,常常意味着对于另一部分人的剥夺,一部分人的“晋级”,意味着另一部分人的“淘汰”。或许,我们还习惯了这种被“淘汰”的命运,相信这种“淘汰”的永恒,于是,在这种“淘汰”中取得个人的优胜,成为“人上人”,就变成了我们奋斗的动力和成功的标志。常常是这样,一个人的“地位”有多高,就看他拥有多少别人不可企及的“能耐”和特权,这才有“成功者是不受指责的”(也就是“成王败寇”的另一种说法吧)逻辑。
我总感觉,我们这些家长所有的努力和目标,就是让孩子不做普通人,而创造机会做有“特权”的人,让自己的孩子不付出太多劳动就可以“锦衣玉食”,就可以成为社会财富的拥有者,而不是告诉孩子,劳动、付出、承担责任有多麽幸福、多麽快乐,不是让孩子去充分地体验原本属于他自己的人生。
意义是通过承担责任来获得的,有产者的子女教育,最大的问题往往就是如何让孩子找到目标和意义,为什么我们这里有“富不过三代”的谚语?我想,简单地说,要么是你“为富不仁”,而你所处的社会不能容忍你的“不义之富”,要么是你不具备把“富裕”延续下去的基本动力、教养和文明。
罗素在他的自传中说,人的本性中有两种可以唤起的冲动:“创造性冲动”与“占有性冲动”,前者是教育应该达到的目标,后者则通常是战争的动力。我们需要强化前者而弱化后者,教育一定要辅成人作为生物的多样性,作为社会有机因子的多样性,作为不可或缺的文化主体的多样性,而不是相反。社会生活的丰富健康有赖于人的个性及其价值理想的多元。只有出自“个性”的兴趣,才可能支撑一个人走远,也只有出自不同个性的多元文化,才能支撑一个群体保持长久的活力和生命力。所谓“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我们所有的努力就是为了获得特权”有33 条评论
minph 说:
2010年 08月30日 18:04
为什么要特权,没有所谓的特权,你读不起书、看不起病、买不起房、娶不起媳妇、死都死不起。文中所谓的特权,其实是应该可以普遍获取的生活权。

xibiren Reply:
09月 4th, 2010 at 11:15
说的真好!
ilittlerui 说:
2010年 08月30日 20:52
改变太难,但依然努力。
qyqx 说:
2010年 08月30日 22:08
如果有一天不需要去和别人比什么,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标准,并且不同的标准都能受到别人的尊重,那么也就没有人老是盯着某一种标准了
xzqgd1 说:
2010年 08月31日 08:00
抢劫的手段越来越低劣、简单,越来越缺少创意了,估计再过几年就直接拿着枪在路上、登门入户地要钱了。
xylttp 说:
2010年 08月31日 08:50
这其实是一个社会体制、人们价值观的问题。一旦没有世俗对钱、权的评价,家长们还会逼着孩子去读书吗?既然我们看不破红尘,那么就努力争取吧。。。。

kylexy Reply:
08月 31st, 2010 at 15:49
特权和你口中的钱、权是两码事吧,不要搞混了
xianrenqiu 说:
2010年 08月31日 08:53
我们只是想获得应有的社会地位和社会的尊重
当然还有生存下去的能力
tananli 说:
2010年 08月31日 11:37
分析得很透彻。
lingniuse 说:
2010年 08月31日 14:59
问题的症结不应完全归罪于教育的特权追寻,而是体制的问题。
wangwenjingwang 说:
2010年 08月31日 22:39
首先我们的人在大环境下很自然的就被分为了三六九等,差距太大,当九的人如果不跳槽,国家不给机会,基本上一辈子过得都比较凄惨,包括退休后,从父母辈最能看出,所以父母怎么不把希望放在孩子上?如果不能光宗耀祖,至少也要能好好的孝敬老的噻

wangwenjingwang Reply:
08月 31st, 2010 at 22:46
只能说中国人穷了太多年了,包括思想上的,什么都资源短缺,包括养老金
leopardary 说:
2010年 08月31日 23:27
创造性冲动,占有性冲动,如果一个体制能够做到公平,保障人民的生活权利,削弱或消灭特权阶层,就是削弱了这个族群的占有性冲动,从而也就鼓励了创造性冲动。而若相反,一个社会的特权阶层就是占有性冲动的代表,一个群族中的每个个体都朝向占有性冲动发展,结果对于族群来说只是自己伤害自己,血淋淋的压榨,因为没有创造,自己族群内的零和游戏。只有通过法制,建立公平,才能转变这个模式。
wdlw 说:
2010年 09月1日 08:16
刚刚看完秦晖的《传统十论》,对这篇文章十分地赞同,传统和体制啊!
wbxxiq 说:
2010年 09月1日 09:43
我没有能力改变这个社会,因此我必须适应这个社会,如若不然,我将无法养家糊口。
65529 说:
2010年 09月1日 11:59
整个制度的问题
tansuozhe 说:
2010年 09月1日 13:40
作为个人,只有适应这种优胜劣汰的游戏规则,才能立足呀,否则,靠个性,没法生存呀,你说对不?作者
youli555 说:
2010年 09月1日 14:20
物种竞争的本能,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要没有竞争,社会就停滞了。
存在占有冲动的根本原因在于,现在资源不足,如果资源充足的话,自然就会多一些创造性冲动了。
fzh30130 说:
2010年 09月1日 14:32
oiup
zeng12319 说:
2010年 09月1日 14:37
这就是社会现实,中国的国情。对个人而言,在适应社会的同时,尽量避免负面作用。
danieldodo 说:
2010年 09月1日 17:19
对特权的渴望,其成长的土壤是人多资源少的残酷现实。
suishengzzzzz 说:
2010年 09月1日 21:24
恩,十分赞同,中国当代教育的问题,直接因素就是家长的问题。
cattlawn 说:
2010年 09月1日 22:07
前半部分赞同,可是怎么能归结到家长的身上呢?美国日本的家长们不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吗? 归根到底是制度的问题!制度是谁定的?大家心知肚明。
ming0606 说:
2010年 09月1日 23:19
这是一种根深蒂固的东西,这东西,没办法那么轻易地拿掉的!会出现这种原因,是多方面的原因导致的!任何一方都没办法改变,只是苦了学生罢了!谁都救不了我们!
mzyp 说:
2010年 09月2日 08:36
“中国当代教育的问题,其实就是家长的问题。”?
反对,中国当代精英教育的问题在于教育体制让家长没别的选择
liuzixiliang 说:
2010年 09月2日 10:07
谁会成为制定规则的人,社会将会选择谁?

qiufan Reply:
09月 2nd, 2010 at 11:56
问题在于,规则的制定人往往倾向于使规则有利于自己所代表的群体,从而出现新的特权享受者。或许让上帝制定比较好。
zelx 说:
2010年 09月2日 11:42
中国的教育问题就是文化问题,儒家文化有好的一面就有坏的一面。在这样的环境教育出来的一代又一代他能冲出现有的束缚吗
qiufan 说:
2010年 09月2日 11:52
实际上,好多人并不是不明白这个道理,谁都希望能活得轻松一些,但是往往有这么一个怪圈:自己明明想活得轻松一些不去争夺特权地位,但一想到别人在奋力争取、自己如果停下就有被淘汰的危险,就会不自觉的去争、去抢。在这种集体意识下,个体的反抗往往也是于事无补的。而上层建筑已经建立,盼望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而彻底解决现今的制度问题恐怕也是行不通的,在中国历史上,平民只有在忍无可忍时才会叛乱,而这种形式带来的政权更迭又往往是姓张的贵族取代了姓李的贵族,实质并无改变。
如此看来,理论上来看,短期时间内中国的体制不可能根本解决,除非……
ningshuang 说:
2010年 09月2日 11:54
我对特权什么的不感兴趣,却无法避免特权的伤害。我没有免于恐惧的自由。
ldy2010 说:
2010年 09月3日 10:51
个人生活在历史当中,无力选择。
finestthing 说:
2010年 09月3日 18:44
Very idealistic, but rightly said. Creativity and lateral thinking are being killed off in Chinese education system, it’s the very thing that is going to hinder China’s advance as a nation. Pity,
1246033706 说:
2010年 09月3日 21:51
幸好我们还有获得特权的途径,苦笑
评论
关于作者
孟泽,文学博士,中南大学外语学院比较文学系教授,著有《无我有我之境》、《两歧的诗学》、《王国维鲁迅诗学互训》、《洋务先知——郭嵩焘》等。
作者专栏首页
您可以通过RSS 2.0订阅本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