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2·雅·小雅·南有嘉鱼之什(原文)(题解)(注释)(译文)(赏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4:12:38
诗经·雅·小雅·南有嘉鱼之什·南有嘉鱼(原文)(题解)(注释)(译文)(赏析)
题解:叙宾主淳朴真挚之情的宴饮诗。
原文:
南有嘉鱼,烝然罩罩1。君子有酒,嘉宾式燕以乐2。
南有嘉鱼,烝然汕汕3。君子有酒,嘉宾式燕以衎4。
南有樛木5,甘瓠累之6。君子有酒,嘉宾式燕绥之7。
翩翩者鵻8,烝然来思9。君子有酒,嘉宾式燕又思10。
译文:
南国鱼儿美,群游把尾摇。君子有好酒,宴饮佳宾乐陶陶。
南国鱼儿美,群游随水流。君子有好酒,宴饮佳宾乐悠悠。
南国树弯弯,葫芦藤蔓紧相缠。君子有好酒,宴饮嘉宾乐平安。
鹁鸠飞翩翩,群飞来这边。君子有好酒,宴饮嘉宾频相劝。
注释:
1.烝(zhēnɡ):众多。罩罩:义同"掉掉",游鱼摇尾貌。
2.式:语助词。燕:同"宴"。
3.汕汕:《说文解字》:"鱼游水貌。"
4.衎(kàn):快乐。
5.樛(jīu):树木向下弯曲。
6.瓠(hù):葫芦。纍:缠绕。
7.绥:安。
8.鵻(zhuī):鸟名,即鹁鸠,也叫鹁鸪,天将雨或初晴时常在树上咕咕地叫。
9.思:句尾助词,下同。
10.又:通"侑",劝酒。
【赏析】
本诗的主旨,毛诗、齐诗都认为是宴饮诗兼有求贤之意,《毛诗序》云:“《南有嘉鱼》,乐与贤也,大平之君子至诚,乐与贤者共之也。”也有人觉得还含有讽谏之意。我们认为,这是一首专叙宾主淳朴真挚之情的宴饮诗。诗意与《鱼丽》略同,正如方玉润《诗经原始》云:“彼专言肴酒之美,此兼叙绸缪之意。”
全诗四章,章四句。前两章均以游鱼起兴,用鱼、水象征宾主之间融洽的关系,宛转地表达出主人的深情厚意,使全诗处于和睦、欢愉的气氛中。两章的开首两句用重章叠唱反覆咏叹,加强这一氛围的形成。“南有嘉鱼,烝然罩罩”、“南有嘉鱼,烝然汕汕”,鱼儿轻轻摆动鳍尾,往来翕忽,怡然自得。我们仿佛看见四面八方的宾客们聚集在厅堂,大排筵宴,席间觥筹交错,笑语盈盈。鱼乐,人亦乐,二者交相感应,一虚一实,宴饮时的欢乐场面与主宾绸缪之情顿现。短短数句,婉曲含蓄,意在言外,回味无穷。
若仅用一种事物来形容宾主无间的感情,读起来不免单调,也不厚重。故诗人在浓浓的酒香中,笔锋一扬,将我们的视线从水中引向陆地,为我们描绘了另一场景:枝叶扶疏的树木上缠绕着青青的葫芦藤,藤上缀满了大大小小的葫芦,风过处,宛如无数只铃铎在颤动。这里的树木象征着主人高贵的地位,端庄的气度;藤蔓紧紧缠绕着高大的树木,颇似亲朋挚友久别重逢后亲密无间、难舍难分的情态。对此良辰美景,又有琼浆佳肴,怎能不使人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呢!
第四章作者用了“推镜头”的手法,缓缓地将一群翩飞的鹁鸠送入我们的眼帘,也把我们从神游的境界拉回酒席。你看,佳宾在祥和欢乐的气氛中酒兴愈浓,情致愈高,你斟我饮言笑晏晏。望着那群鹁鸠,听着咕咕的鸣叫声,也许有的客人已开始商量打猎的事情了。这就隐含着宴饮后的射礼。用笔曲折,别具匠心,情寓景中,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宾主之间和乐美好的感情。
诗是从水、陆、空三个角度来描绘宾客们初饮、宴中、酣饮时的形态。起初是营造气氛,随着酒筵的渐进,酒兴渐浓,宾客也渐趋热情奔放,人们的视线也随之渐高。在写作手法上,诗人运用了兴中有比,赋比结合的手法。在章法、句式上,不仅采用重章叠唱的手法,而且在每章诗最末一句添了两个虚词,延长了诗句,便于歌者深情缓唱、抒发感情,同时也使诗看起来不呆板,显得余味不绝。
此外,我们在欣赏这首诗时,应与《鱼丽》、《南山有台》二诗结合起来。这三首诗是同一组宴饮诗;先歌《鱼丽》,赞佳肴之丰盛;次歌《南有嘉鱼》,叙宾主绸缪之情;最后歌《南山有台》,极尽祝颂之能事,敬祝宾客万寿无疆,子孙福泽延绵。
诗经·雅·小雅·南有嘉鱼之什·南山有台(原文)(题解)(注释)(译文)(赏析)
题解:贵族宴饮聚会时颂德祝寿的乐歌。
原文:
南山有台1,北山有莱2。乐只君子3,邦家之基。乐只君子,万寿无期。
南山有桑,北山有杨。乐只君子,邦家之光。乐只君子,万寿无疆。
南山有杞4,北山有李。乐只君子,民之父母。乐只君子,德音不已5。
南山有栲6,北山有杻7。乐只君子,遐不眉寿8。乐只君子,德音是茂9。
南山有枸10,北山有楰11。乐只君子,遐不黄耇12。乐只君子,保艾尔后13。
译文:
南山生柔莎,北山长嫩藜。君子真快乐,为国立根基。君子真快乐,万年寿无期。
南山生绿桑,北山长白杨。君子真快乐,为国争荣光。君子真快乐,万年寿无疆。
南山生枸杞,北山长李树。君子真快乐,人民好父母。君子真快乐,美名必永驻。
南山生鸭椿,北山长菩提。君子真快乐,高年寿眉齐。君子真快乐,美德充天地。
南山生枳椇,北山长苦楸。君子真快乐,那能不长寿。君子真快乐,子孙天保佑。
注释:
1.台:通"薹",莎草,又名蓑衣草,可制蓑衣。
2.莱:藜草,嫩叶可食。
3.只:语助词。
4.杞(qǐ):枸杞。
5.德音:好名誉。
6.栲:树名,山樗,俗称鸭椿。
7.杻(nǐu):树名,檍树,俗称菩提树。
8.遐:何。眉寿:高寿。眉有秀毛,是长寿之相。
9.茂:美盛。
10.枸(jǔ):树名,即枳椇。
11.楰(yú):树名,即鼠梓,也叫苦楸。
12.黄耇(ɡǒu):毛传:"黄,黄发;耇,老。"
13.保艾:保养。
【赏析】
这是一首颂德祝寿的宴饮诗。前人或以为“乐得贤”(《毛诗序》),或以为“颂天子”(姚际恒《诗经通论》),或以为“祝宾客”(方玉润《诗经原始》),这些说法未免各有所偏。就此诗与《鱼丽》、《南有嘉鱼》为燕享通用的乐歌来看,我们认为它是贵族宴饮聚会时颂德祝寿的乐歌。
全诗五章,章六句,每章开头均以南山、北山的草木起兴,民歌味十足。南山有台、有桑、有杞、有栲、有枸,北山有莱、有杨、有李、有杻、有楰,正如国家之拥有具备各种美德的君子贤人。兴中有比,富有象征意义。但是兴语的作用还有为章节起势和变化韵脚以求叶韵的作用。在本诗中,这两点表现得尤为明显。如果直说“乐只君子,邦家之基;乐只君子,万寿无期”等,则显得突兀和浅直,加上“南山有台,北山有莱”等后,诗顿时生色不少,含蓄而委婉,诗的韵律也由此而和谐自然。兴语之后,是表功祝寿。每章两次直呼“乐只君子”,可以见出祝者和被祝者之间的亲密关系。前三章“邦家之基”、“邦家之光”、“民之父母”三句,言简意赅,以极节省的笔墨为被颂者画像,从大处落笔,字字千金,为祝寿张本。表功不仅是颂德祝寿之所本,而且本身也是其中的必要部分。功表得是否得体,直接关系到诗的主旨。正因为前面的功表得得体而成功,后面的祝寿才显得有理而有力。四、五两章用“遐不眉寿”、“遐不黄耇”两个反诘句表达祝愿:这样的君子怎能不长眉秀出大有寿相呢!这样的君子怎能不头无白发延年益寿呢!这又是以前三章的表功祝寿为基础的。末了,颂者仍不忘加“保艾尔后”一句。重子嗣,是国人的传统,由祝福先辈而连及其后裔,是诗歌的高潮之处。
这首诗的内容虽单纯,但结构安排相当精巧,五章首尾呼应,回环往复,语意间隔粘连,逐层递进,具有很强的层次感与节奏感。选词用字,要言不烦,举重若轻,颇耐咀嚼,表现出歌词作者的匠心独运。作为宴享通用之乐歌,其娱乐、祝愿、歌颂、庆贺的综合功能是显而易见的。
诗经·雅·小雅·南有嘉鱼之什·蓼萧(原文)(题解)(注释)(译文)(赏析)
题解:诸侯朝见周天子时的祝颂诗
原文:
蓼彼萧斯1,零露湑兮2。既见君子,我心写兮3。燕笑语兮4,是以有誉处兮5。
蓼彼萧斯,零露瀼瀼6。既见君子,为龙为光7。其德不爽8,寿考不忘。
蓼彼萧斯,零露泥泥9。既见君子,孔燕岂弟10。宜兄宜弟,令德寿岂。
蓼彼萧斯,零露浓浓。既见君子,鞗革忡忡11。和鸾雍雍12,万福攸同13。
译文:
又高又长艾蒿,露珠滴滴凝聚。已见周朝天子,我心十分欢愉。饮宴谈笑频频,乐乐陶陶嬉娱。
又高又长艾蒿,露珠点点闪亮。已见周朝天子,承受恩宠荣光。天子美德不变,长寿永远安康。
又高又长艾蒿,露珠颗颗轻浥。已见周朝天子,非常安详恺悌。兄弟亲爱和睦,美德寿乐齐集。
又高又长艾蒿,露珠团团浓重。已见周朝天子,揽辔垂饰摆动。銮铃声响叮当,万福聚于圣躬。
注释:
1.蓼(lù):长而大的样子。萧:艾蒿,一种有香气的植物。
2.零:滴落。湑(xǔ):叶子上沾着水珠。
3.写:舒畅。
4.燕:通"宴",宴饮。
5.誉处:安乐愉悦。朱熹《诗集传》引苏辙《诗集传》:"誉、豫通。凡诗之誉,皆言乐也。"处,安。
6.瀼瀼:露水很多。
7.为龙为光:为被天子恩宠而荣幸。龙,古"宠"字。
8.爽:差。
9.泥泥:露水很重。
10.孔燕:非常安详。岂弟(kǎitì):即"恺悌",和乐平易。
11.鞗(tiáo)革:当为"鎥勒"。鎥,马勒上的铜饰@?系马的辔头。冲冲:饰物下垂貌。
12.和鸾:鸾,借为"銮",和与銮均为铜铃,系在轼上的叫"和",系在衡上的叫"銮"。雝(yōnɡ)雝:铜铃声。
13.攸同:所聚。
【赏析】
这是一首典型的祝颂诗,表达了诸侯朝见周天子时的尊崇、歌颂之意。
诗四章,全以萧艾含露起兴。萧艾,一种可供祭祀用的香草,诸侯朝见天子,“有与助祭祀之礼”,故萧艾以喻诸侯。露水,常被用来比喻承受的恩泽。故本诗起兴以含蓄、形象的笔法巧妙地点明了诗旨所在:天子恩及四海,诸侯有幸承宠。如此,也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完全是一副诸侯感恩戴德、极尽颂赞的景仰口吻。
首章写初见天子的情景及感受。“既见君子,我心写兮”,似是日日夜夜,朝思暮盼,今日终遂心愿后的表述。因为在诸侯看来,入朝面君,无疑是巨大的幸事,一个“写”字,形象地描画出诸侯无比兴奋、诚惶诚恐、激动得难以言表的感受。因此,当他们与天子共享宴乐之时,便争相倾吐心中的敬祝之情,完全沉浸在圣洁的朝圣之乐中。
二、三两章进一步描写君臣之谊,分别从诸侯与天子两方面落笔。对诸侯而言,无疑应感谢天子圣宠,“为龙为光”,这当然是“其德不爽”的结果。故最后祝天子“寿考不忘”;对天子而言,则是描写其和乐安祥的圣容及与臣下如兄弟般的深情。可以说抓住了两个最有代表性的方面,恰如其分地刻画出了天子的风仪及修养。这样可亲可爱的天子,怎能不受到臣下的拥戴与崇敬?
末章借写天子离宴时车马的威仪进一步展示天子的不凡气度。看那威风凛凛的高头大马,听那叮当悦耳的铃声和鸣,威而不滥,乐而不乱,恰恰表明天子不仅能够泽及四海,而且可以威加四夷,因此,他才能够集万福于一身,不愧受命于天的真命天子!
全诗层次分明,抒写有致,章章推展,于叙事中杂以抒情,并带有明显的臣下语气,所以,无论内容或是形式,均体现出雅诗的典型风格。因表现的是诸侯对天子的祝颂之情,未免有些拘谨,有些溢美,比起健康活泼、擅长抒发真情实感的民间风诗来,在艺术与情感上,可取之处便少了许多!
最后顺便说一下,本篇《毛诗序》谓诗旨乃颂天子“泽及四海”,以之为宴远国之君的乐歌,朱熹则以为此乃“燕诸侯之诗”(《诗序辨说》),“诸侯朝于天子,天子与之燕,以示慈惠,故歌此诗”(《诗集传》)。吴闿生《诗义会通》又说:“据词当是诸侯颂美天子之作。”本文取吴闿生说。
诗经·雅·小雅·南有嘉鱼之什·湛露(原文)(题解)(注释)(译文)(赏析)
题解:周王宴饮诸侯。
原文:
湛湛露斯1,匪阳不晞2。厌厌夜饮3,不醉无归。
湛湛露斯,在彼丰草。厌厌夜饮,在宗载考4。
湛湛露斯,在彼杞棘5。显允君子6,莫不令德7。
其桐其椅8,其实离离9。岂弟君子10,莫不令仪11。
译文:
浓浓的夜露呀,不见朝阳决不蒸发。和乐的夜饮呀,不到大醉决不回家!
浓浓的夜露呀,沾在那繁茂芳草。和乐的夜饮呀,宗庙里洋溢着孝道。
浓浓的夜露呀,沾在那枸杞酸枣。坦荡诚信的君子,无不具有美善德操。
那些同类的梧桐山桐,一树比一树果实累累。这些和悦平易的君子,看上去无不风度优美。
注释:
1.湛湛:露清莹盛多。斯:语气词。
2.匪:通"非"。晞:干。
3.厌厌:一作"懕懕",和悦的样子。
4.宗:宗庙。载:充满。考:通"孝"。
5.杞棘:枸杞和酸枣,皆灌木,又皆身有剌而果实甘酸可食。
6.显允:光明磊落而诚信忠厚。显,明;允,信。
7.令:善美。
8.桐:桐有多种,古多指梧桐。椅:山桐子木,梓树中有美丽花纹者。
9.离离:犹"累累"。
10.岂弟(kǎitì):同"恺悌",和乐平易的样子。
11.仪:仪容,风范。
【赏析】
《湛露》属二《雅》中的宴饮诗。《毛诗序》:“《湛露》,天子燕(宴)诸侯也”,又《左传·文公四年》:“昔诸侯朝正于王,王宴乐之,于是乎赋《湛露》。”至于所宴饮之诸侯为同姓还是兼有异姓,前人尚有争议。从《小雅·六月》的《小序》有“《湛露》废则万国离矣”来看,似应兼同异姓而言;唯诗中明明有“在宗载考”,古“考”“孝”多通用,而“宗”则不论解“宗庙”或“宗族”,总属同姓,可见诗本同姓贵族的宴饮诗,约春秋时已用为天子宴飨诸侯的乐章。还有一说是“考”指宫庙落成典礼中的“考祭”,因上下文缺乏照应,不可从。
《湛露》四章,每章四句,各章前两句均为起兴,且兴词紧扣下文事象:宴饮是在夜间举行的,而大宴必至夜深,夜深则户外露浓;宗庙外的环境,最外是萋萋的芳草,建筑物四围则遍植杞、棘等灌木,而近户则是扶疏的桐、梓一类乔木,树木上且挂满果实——现在,一切都笼罩在夜露之中……“白露”“寒露”为农历(夏历)八、九月之节气,而从夜露甚浓又可知天气晴朗,或明月当空或繁星满天,户厅之外,弥漫着祥和的静谧之气;户厅之内,则杯觥交错,宾主尽欢,“君曰:‘无不醉’,宾及卿大夫皆兴,对曰:‘诺,敢不醉!’”(《仪礼·燕礼》)内外动静映衬,是一幅绝妙的“清秋夜宴图”。
若就其深层意蕴而言,宗庙周围的丰草、杞棘和桐椅,也许依次暗示血缘的由疏及亲;然而更可能是隐喻宴饮者的品德风范:既然“载考”呼应“丰草”,“载”义为充盈,而“丰”指繁茂,那么“杞棘”之有刺而能结实难道与君子的既坦荡光明(显)又诚悫忠信(允)无涉?更不用说桐椅之实的“离离”——既累累繁盛又历历分明——与君子们一个个醉不失态风度依然优美如仪(与《宾之初筵》的狂醉可对看)的关系了。只是至此还没有说到最重要的意象“湛湛”之“露”究属何意。
前人大多理解湛露既然临于草树,则无疑象征着王之恩泽。若就二、三章而言,这也不差,只是以之揣摩首章,却不像了。我们认为露之湛湛其义蕴犹情之殷殷,热情得酒之催发则情意更烈,正好比湛露得朝阳则交汇蒸腾……
此诗章法结构之美既如陈奂所言“首章不言露之所在,二章三章不言阳,末章并不言露,皆互见其义”,又如朱熹引曾氏曰:“前两章言厌厌夜饮,后两章言令德令仪”。后者需补充的是:在这两者之间,第三章兼有过渡性质(一、二承上,三、四启下)。雅诗的章法结构比风诗更为讲究,于此亦见一斑。
音韵的谐美也是本诗一大特点:除了隔句式押韵外,前两章以一、三句句头的“湛湛”与“厌厌”呼应,去和二、四句句尾的脚韵共构成回环之美;至后两章则改为顶真式谐音,表现为“杞棘”的准双声与“显允”的准叠韵勾连,而“离离”的双叠也与“岂弟”的叠韵勾连(作为过渡,三章“湛湛”与“显允”的尾音也和谐呼应)。
总之,《湛露》一诗,乍看平淡无奇,细品恰如橄榄,其味愈出愈永。
诗经·雅·小雅·南有嘉鱼之什·彤弓(原文)(题解)(注释)(译文)(赏析)
题解:歌颂周天子举行宴会,将彤弓赐予有功诸侯之事。
原文:
彤弓弨兮1,受言藏之2。我有嘉宾3,中心贶之4。钟鼓既设,一朝飨之5。
彤弓弨兮,受言载之6。我有嘉宾,中心喜之。钟鼓既设,一朝右之7。
彤弓弨兮,受言櫜之8。我有嘉宾,中心好之。钟鼓既设,一朝酬之9。
译文:
红漆雕弓弦松弛,赐予功臣庙中藏。我有这些好宾客,赞美他们在心上。钟鼓乐器陈列好,终朝敬酒情意长。
红漆雕弓弦松弛,赐予功臣家中收。我有这些好宾客,喜欢他们在心头。钟鼓乐器陈列好,终朝劝酒情意厚。
红漆雕弓弦松弛,赐予功臣插袋里。我有这些好宾客,赏爱他们在心底。钟鼓乐器陈列好,终朝酬酒情意密。
注释:
1.彤弓:漆成红色的弓,天子用来赏赐有功诸侯。弨(chāo):弓弦松弛貌。
2.言:句中助词。藏:珍藏于祖庙中。
3.嘉宾:有功诸侯。
4.中心:内心。贶(kuànɡ):郑笺:"贶者,欲加恩惠也。"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贶古通作况,……《广韵》:‘况,善也。"中心贶之’正谓中心善之。"
5.一朝:整个上午。飨(xiǎnɡ):用酒食款待宾客。
6.载:装在车上。
7.右:通"侑",劝酒。
8.櫜(ɡāo):装弓的袋,此处指装入弓袋。
9.酬:互相敬酒。
【赏析】
据古代的铜器铭文(如《宣侯矢簋》)及《左传》等书的记载,周天子用弓矢等物赏赐有功的诸侯,是西周到春秋时代的一种礼仪制度。《彤弓》这首诗就是对这种礼仪制度的形象反映。《毛诗序》说:“《彤弓》,天子赐有功诸侯也。”可见《彤弓》一诗的主旨是歌颂周天子举行宴会,将彤弓赐予有功诸侯之事。
诗一开头没有从热烈而欢乐的宴会场面人手,而是直接切入有功诸侯接受赏赐的隆重仪式,将读者的注意力一下就集中在诗人所要突出描写的环节上。“彤弓弨兮,受言藏之。”短短两句既写出所赐彤弓的形状和受赏者对弓矢的珍惜,又间接表达了受赏者的无限感激之情。这样开头看起来有些突兀,然而正显示了诗人突出重点的匠心。“我有嘉宾,中心贶之”的“我”代指周天子。按照叙述逻辑,这两句本应居于开头两句之前,诗人安排在开头两句之后,补充说明事情的原委,不仅没有产生句子错位的混乱感觉。而且使全诗显得曲折有致。周天子把自己的臣下称为“嘉宾”,对有功诸侯的宠爱之情溢于言表。“中心”二字含有真心诚意的意思,赏赐诸侯出于真心,可见天子的情真意切。“钟鼓既设,一朝飨之”,从字面就可以看出宴会场面充满了热烈欢乐的气氛,表面看是周天子为有功诸侯庆功,实际上是歌颂周天子的文治武功。
第二、三章与第一章意思基本相同,只是在个别字词上作了一下调整,反覆吟唱,个别字句的调整一方面避免了简单的重复,给读者造成一种一唱三叹的感觉,不断加强对读者情绪的感染,另一方面也强调了细节的变化。如周天子对有功诸侯开始是“中心贶之”,继而“中心喜之”,最后发展到“中心好之”,主人的心理变化仅仅用个别不同的字的调整就衬托了出来。再如宴会场面从“一朝飨之”到“一朝右之”再到“一朝酬之”,个别字词的变化既说明了文武百官循守礼法的秩序,又可以看出热烈的气氛不断升级。
全诗三章不涉比兴纯用赋法,语言简练而准确。虽是歌功颂德,却不显得呆板,叙述跌宕起伏使全诗透露了一丝灵气,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感受。
诗经·雅·小雅·南有嘉鱼之什·菁菁者莪(原文)(题解)(注释)(译文)(赏析)
题解:女子喜逢爱人之歌。
原文:
菁菁者莪1,在彼中阿2。既见君子,乐且有仪3。
菁菁者莪,在彼中沚4。既见君子,我心则喜。
菁菁者莪,在彼中陵。既见君子,锡我百朋5。
泛泛杨舟,载沉载浮。既见君子,我心则休6。
译文:
莪蒿葱茏真繁茂,丛丛生长在山坳。已经见了那君子,快快乐乐好仪表。
莪蒿葱茏真繁茂,簇簇生长在小洲。已经见了那君子,我的心里乐悠悠。
莪蒿葱茏真繁茂,蓬蓬生长在丘陵。已经见了那君子,心情胜过赐百朋。
杨木船儿在漂荡,小舟上下随波浪。已经见了那君子,我的心里多欢畅。
注释:
1.菁(jīnɡ)菁:草木茂盛。莪:莪蒿,又名萝蒿,一种可吃的野草。
2.阿:山坳。
3.仪:仪容,气度。
4.沚:水中小洲。
5.锡:同"赐"。朋:上古以贝壳为货币,十贝为朋。王国维《说玨朋》云:"古制贝玉皆五枚为一系,二系一朋。"
6.休:喜。
【赏析】
本诗的主旨,《毛诗序》说是“乐育才”,朱熹《诗集传》则批评《毛诗序》“全失诗意”,认为“此亦燕饮宾客之诗”。今人多以为是古代女子喜逢爱人之歌。我们认为,由于诗的境界的空泛性和意象的可塑性,对其内涵可以有不同的开掘和把握。《序》说流传二千多年,影响至巨。人们说起《菁莪》,无不想起“乐育才”。而批评《毛诗序》全失诗意的朱子,在其《白鹿洞赋》中,亦有“广‘青衿’之疑问,乐《菁莪》之长育”的句子。此所谓习用典记,约定俗成者也。对诗的主题,不同的理解可以并存,似不必存此没彼。这首诗的主题,我们倾向于爱情说,证据之一是人们公认为《小雅》中典型描写男女相悦之情的《隰桑》篇,同《菁莪》不论章法、句式都非常相似;前三章中“既见君子”句式一般无二,第四章都变换声调,各自成章。
此诗前三章都以“菁菁者莪”起兴,也可以理解成记实,然不必过于拘泥,因“在彼中阿”、“在彼中沚”、“在彼中陵”的植物,除了“莪”,当然还有很多,举一概之而已。第一章,女子在莪蒿茂盛的山坳里,邂逅了一位性格开朗活泼、仪态落落大方、举止从容潇洒的男子,两人一见钟情,在女子内心深处引起了强烈震颤。第二章写两人又一次在水中沙洲上相遇,作者用一个“喜”字写怀春少女既惊又喜的微妙心理。第三章,两人见面的地点从绿荫覆盖的山坳、水光萦绕的小洲转到了阳光明媚的山丘上,暗示了两人关系的渐趋明朗化。“锡我百朋”一句,写女子见到爱人后不胜欣喜,高兴到胜过受赐百朋的程度。第四章笔锋一转,以“泛泛杨舟”起兴,象征两人在人生长河中同舟共济、同甘共苦的誓愿。不管生活有顺境,有逆境,只要时时有恋人相伴,女子永远觉得幸福。
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十六句,但把一个美妙动人的爱情故事表现得引人入胜。和《蒹葭》相比,我们觉得,《蒹葭》在水乡泽国的氛围中有一缕渺远空灵、柔婉缠绵的哀怨之情,把一腔执着、艰难寻求但始终无法实现的惆怅之情,寄托于一派清虚旷远、烟水濛濛的凄清秋色之中。而《菁莪》处处烘托着清朗明丽的山光和灵秀迷人的水色,青幽的山坡,静谧的水洲,另是一番情致。两首诗可谓珠联璧合,各有千秋。如此绝妙的天地里,一对有情人相遇相识、相偎相依,此情此景,真令人如饮醇醪,心神俱醉。
诗经·雅·小雅·南有嘉鱼之什·六月(原文)(题解)(注释)(译文)(赏析)
题解:歌颂尹吉甫北伐之功。
原文:
六月栖栖1,戎车既饬2。四牡骙骙3,载是常服4。玁狁孔炽5,我是用急6。王于出征,以匡王国7。
比物四骊8,闲之维则9。维此六月,既成我服。我服既成,于三十里10。王于出征,以佐天子。
四牡修广,其大有颙11。薄伐玁狁,以奏肤公12。有严有翼13,共武之服14。共武之服,以定王国。
玁狁匪茹15,整居焦获16。侵镐及方17,至于泾阳。织文鸟章18,白旆央央19。元戎十乘20,以先启行。
戎车既安,如轾如轩21。四牡既佶22,既佶且闲23。薄伐玁狁,至于大原24。文武吉甫,万邦为宪25。
吉甫燕喜,既多受祉26。来归自镐,我行永久。饮御诸友27,炰鳖脍鲤28。侯谁在矣29?张仲孝友30。
译文:
六月出兵紧急,兵车已经备齐。马匹强壮威武,人人穿起军衣。玁狁来势凶猛,我方边境告急。周王命我出征,保卫国家莫辞。
四匹黑马配好,进退训练有素。正值盛夏六月,做成我军军服。我军军服已成,行军一舍有余。周王命我出征,辅佐天子稳固。
公马四匹高大,宽头大耳威风。只为讨伐玁狁,建立无上功勋。严整肃穆小心,认真对待敌军。认真对待敌军,使我国家安定。
玁狁来势不弱,占据焦获驻防。又犯我镐与方,不久就到泾阳。织有凤鸟纹样,白色大旗明亮。我军兵车十乘,先行冲锋扫荡。
兵车已经驶稳,前后俯仰操纵。公马四匹整齐,整齐而且从容。只为讨伐玁狁,进军太原猛攻。文武双全吉甫,国家榜样英雄。
吉甫宴饮欢喜,接受许多赏赐。从那镐京归来,走了许多日子。设席招待朋友,蒸鳖脍鲤美食。哪些朋友参加,忠孝张仲在此。
注释:
1.栖栖:忙碌紧急的样子。
2.饬(chì):整顿,整理。
3.骙(kuí)骙:马很强壮的样子。
4.常服:军服。
5.孔:很。炽:势盛。
6.是用:是以,因此。
7.匡:扶助。
8.比物:把力气和毛色一致的马套在一起。
9.闲:训练。则:法则。
10.于:往。三十里:古代军行三十里为一舍。
11.颙(yōnɡ):大头大脑的样子。
12.奏:建立。肤功:大功。
13.严:威严。翼:整齐。
14.共:通"恭",严肃地对待。武之服:打仗的事。
15.匪:同"非"。茹:柔弱。
16.焦获:泽名,在今陕西泾阳县北。
17.镐:地名,通"鄗",不是周朝的都城镐京。方:地名。
18.织文鸟章:指绘有凤鸟图案的旗帜。
19.央央:鲜明的样子。
20.元戎:大的战车。
21.轾(zhì)轩:车身前俯后仰。
22.佶(jí):整齐。
23.闲:驯服的样子。
24.大原:即太原,地名,与今山西太原无关。
25.宪:榜样。
26.祉(zhǐ):福。
27.御:进献。
28.炰(páo):蒸煮。脍鲤:切成细条的鲤鱼。
29.侯:语助词。
30.张仲:周宣王卿士。
【赏析】
《六月》一诗记叙的是周宣王北伐玁狁的事,但其目的是通过对这次战争胜利的描写,赞美宣王时的中兴功臣也即这次战争的主帅尹吉甫文韬武略、指挥若定的出众才能,和堪为万邦之宪的风范。姚际恒《诗经通论》说:“此篇则系吉甫有功而归,燕饮诸友,诗人美之而作也。”
全诗六章,前四章主要叙述这次战争的起因、时间,以及周军在主帅指挥下所做的迅速勇猛的应急反应。诗一开首,作者就以追述的口吻,铺写在忙于农事的六月里战报传来时,刀出鞘、箭上弦、人喊马嘶的紧急气氛(“柄栖”、“孔炽”、“用急”)。二、三章作者转向对周军训练有素、应变迅速的赞叹。以“四骊”之“维则”、“修广”、“其大有颙”的强健,以“我服既成”的及时,“有严有翼,共武之服”的严明及“以奏肤功”的雄心,从侧面烘托出主将的治军有方。第四章作者以对比之法,先写“玁狁匪茹,整居焦获。侵镐及方,至于泾阳”的凶猛来势;次写车坚马快、旌旗招展的周军先头部队“元戎十乘,以先启行”的军威。一场恶战即将开始,至此,紧张的气氛达到了顶峰。第五章作者并没有被时空逻辑的局限所束缚,凌空纵笔,接连使用了三个“既”字(“戎车既安,如轾如轩。四牡既佶,既佶且闲”),描写我方军队以无坚不克之凛然气势将来犯之敌击退至靠近边界的太原。很自然地从战果辉煌的喜悦之中流露出对主帅的赞美和叹服。从紧张的战斗过渡到享受胜利的平和喜悦,文势为之一变,如飞瀑落山,又如河过险滩,浩荡而雄阔。最末一章,作者由对记忆的描绘转向眼前共庆凯旋的欢宴。“来归自镐”是将记忆与眼前之事联系起来,而“我行永久”说明作者也曾随军远征,定国安邦,与有荣焉。然而自己的光荣之获得,又与主帅的领导有关,可谓自豪与赞扬俱在其中。吴闿生《诗义会通》引旧评云:“通篇俱摹写‘文武’二字,至末始行点出。‘吉甫燕喜’以下,余霞成绮,变卓荦为纡徐。末赞张仲,正为吉甫添豪。”分析可谓鞭辟入里。
从审美的角度统观全诗,这种以追忆开始,以现实作结的方法,使得原本平淡的描写平添了几分回味和余韵。同时,此诗在行文的节奏上,一、二、三章铺垫蓄势,第四章拔至高潮,第五章舒放通畅,第六章归于宁静祥和,也使诗歌产生了丰富变化的节奏感、灵动感。
诗经·雅·小雅·南有嘉鱼之什·采芑(原文)(题解)(注释)(译文)(赏析)
题解:叙述周宣王卿士、大将方叔南征荆蛮。
原文:
薄言采芑1,于彼新田2,呈此菑亩3。方叔涖止4,其车三千。师干之试5,方叔率止。乘其四骐6,四骐翼翼7。路车有奭8,簟茀鱼服9,钩膺鞗革10。
薄言采芑,于彼新田,于此中乡11。方叔涖止,其车三千。旂旐央央12,方叔率止。约軧错衡13,八鸾玱玱14。服其命服15,朱芾斯皇16,有玱葱珩17。
鴥彼飞隼18,其飞戾天19,亦集爰止20。方叔涖止,其车三千。师干之试,方叔率止。钲人伐鼓21,陈师鞠旅22。显允方叔23,伐鼓渊渊24,振旅阗阗25。
蠢尔蛮荆,大邦为仇。方叔元老,克壮其犹26。方叔率止,执讯获丑27。戎车啴啴28,啴啴焞焞29,如霆如雷。显允方叔,征伐玁狁,蛮荆来威30。
译文:
采呀采呀采芑忙,从那边的新田里,采到这边菑田旁。大将方叔来此地,战车就有三千辆,士卒舞盾操练忙。方叔统帅自有方,驾起战车驱四马。四马齐整气昂昂。大车红漆作彩饰,竹席帷子鱼皮箱,牛皮胸带与马缰。
采呀采呀采芑忙,从那边的新田里,采到村庄的中央。大将方叔来此地,战车就有三千辆,龙蛇大旗鲜又亮。方叔统帅自有方,车毂车衡皮饰装,八个马铃响叮当。朝廷礼服穿在身,红色蔽膝亮堂堂,绿色佩玉玱玱响。
鹰隼振翅疾飞翔,迅猛直上抵云天,忽而落下栖树上。大将方叔来此地,战车就有三千辆,士卒舞盾操练忙。方叔统帅自有方,鼓师击鼓传号令,摆阵训话军容壮。威风凛凛我方叔,击鼓咚咚阵容强,整军退兵气势壮。
愚蠢无知那蛮荆,与我大国结仇怨。想那方叔为元老,谋划一定很谨严。方叔统帅自有方,俘虏敌军必凯旋。战车行进响隆隆,隆隆车声不间断,如那雷霆响彻天。威风凛凛我方叔,曾征玁狁于北边,也能以威服荆蛮。
注释:
1.薄言:句首语气词。芑(qí):一种野菜。
2.新田:毛传:"田一岁曰菑,二岁曰新田,三岁日畬(yú)。"
3.菑(zī)亩:见上注。
4.涖(lì):临。止:语助词。
5.干:盾。试:演习。
6.骐:青底黑纹的马。
7.翼翼:整齐严谨的样子。
8.路车:大车。路,通"辂"。奭(shī):红色的涂饰。
9.簟茀(diàn fú):遮挡战车后部的竹席子。鱼服:鲨鱼皮装饰的车箱。
10.钩膺:带有铜制钩饰的马胸带。鞗(tiáo)革:皮革制成的马缰绳
11.中乡:乡中。
12.旂旐(qí zhào):画有龙和蛇图案的旗帜。
13.约軝(qí):用皮革约束车轴露出车轮的部分。错衡:在战车扶手的横木上饰以花纹。
14.玱(qiānɡ)玱:象声词,金玉撞击声。
15.服:穿起。命服:礼服。
16.芾(fú):通"韍",皮制的蔽膝,类似围裙。
17.有玱:即"玱玱"。葱珩(hénɡ):翠绿色的佩玉。
18.鴥(yù):鸟飞迅疾的样子。隼(sǔn):一类猛禽。
19.戾:到达。
20.止:止息。
21.钲人:掌管击钲击鼓的官员。
22.陈:陈列。鞠:训告。
23.显允:高贵英伟。
24.渊渊:象声词,击鼓声。
25.振旅:整顿队伍,指收兵。阗(tián)阗:击鼓声。
26.克:能。壮:光大。犹:通"猷",谋略。
27.执讯:捉住审讯。获丑:俘虏。
28.嘽(tān)嘽:兵车行走的声音。
29.焞(tūn)焞:车马众多的样子。
30.来:语助词。威:威服。"蛮荆来威"即"来威蛮荆"。
【赏析】
远去了,那亘古的旷野里回荡着的战鼓声;远去了,那历史的天幕上噪动着的赫赫军威。打开《诗经》艺术长廊之门,让我们欣赏《小雅·采芑》所描绘的周宣王卿士、大将方叔为威慑荆蛮而演军振旅的画面。从整体而言,此诗所描绘可分为两层。前三章为第一层,着重表现方叔指挥的这次军事演习的规模与声势,同时盛赞方叔治军的卓越才能。第四章为第二层,犹如一纸讨伐荆蛮的檄文,表达了以此众战、无城不破、无坚不摧的自信心和威慑力,也点明了这次演习的目的和用意。
诗的开首以“采芑”起兴,很自然地引出这次演习的地点:“新田”、“菑亩”。紧接着一支浩浩荡荡的大军出现在旷野上,马蹄得得,敲不碎阵列中之肃穆严整;军旗猎猎,掩不住苍穹下之杀气腾腾。在这里,作者以一约数“三千”极言周军猛将如云、战车如潮的强大阵容,进而又将“镜头的焦距”拉近至队伍的前方,精心安排了一个主将出场的赫赫威仪。只见他,乘坐一辆红色的战车,花席为帘、鲛皮为服,四匹马训练有素、铜钩铁辔,在整个队伍里坐镇中央,高大威武而与众不同。真是未谋其面已威猛慑人。诗的第二章与上大体相同,以互文见义之法,主要通过色彩刻画(“旗旐央央”,“约軝错衡”),继续加强对演习队伍声势之描绘。在对方叔形象的刻画上则更逼近一步:“服其命服”的方叔朱衣黄裳、佩玉鸣鸾、气度非凡。同时也点明他为王卿士的重要身份。第三章格调为之一变,以鹰隼的一飞冲天暗比方叔所率周军勇猛无敌和斗志昂扬。接下来作者又具体地描绘了周师在主帅的指挥下演习阵法的情形:雷霆般的战鼓声中,战车保持着进攻的阵形,在响彻云霄的喊杀声中向前冲去;演习结束,又是一阵鼓响,下达收兵的号令,队伍便井然有序地退出演习场,整顿完毕后,浩浩荡荡地返回营地。(“伐鼓渊渊,振旅阗阗”)。第四章辞色俱厉,以雄壮的气概直斥无端滋乱之荆蛮(“蠢尔蛮荆,大邦为仇”)。告诫说,以方叔如此装备精良、训练有素之师旅讨伐荆蛮,定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摧敌之军,拔敌之城,俘敌之人,败之于谈笑挥手之间(“方叔率止,执讯获丑”)。
统观全诗,有两点值得注意,其一是此诗并非实写战争,而是写一次军事演习。这从诗中“师干之试”等处可证。吴闿生《诗义会通》云:“皆误以‘蛮荆来威’为实有其事,不知乃作者虚拟颂祷词。”可谓得诗真义。其二,此诗从头至尾层层推进,专事渲染,纯以气势胜,正如清方玉润《诗经原始》所评:“振笔挥洒,词色俱厉,有泰山压卵之势。”
诗经·雅·小雅·南有嘉鱼之什·车攻(原文)(题解)(注释)(译文)(赏析)
题解:叙述周宣王在东都会同诸侯举行田猎的诗。
原文:
我车既攻1,我马既同2。四牡庞庞3,驾言徂东4。
田车既好5,田牡孔阜6。东有甫草7,驾言行狩。
之子于苗8,选徒嚣嚣9。建旐设旄10,搏兽于敖11。
驾彼四牡,四牡奕奕12。赤芾金舄13,会同有绎14。
决拾既佽15,弓矢既调16。射夫既同17,助我举柴18。
四黄既驾19,两骖不猗20。不失其驰21,舍矢如破22。
萧萧马鸣23,悠悠旆旌24。徒御不惊25,大庖不盈26。
之子于征,有闻无声。允矣君子27,展也大成28。
译文:
猎车修理已坚牢,辕马选出都健矫。四匹骏马壮又高,驾车向着东方跑。
猎车装备已完成,四匹骏马势威猛。东方甫田茂草长,驾车出猎快驰骋。
天子夏猎在野郊,清点士卒声嘈嘈。队伍前后旌旗飘,敖山打猎意气豪。
驾起四马行原野,四马从容又迅捷。红色蔽膝金黄鞋,会合诸侯有序列。
扳指护臂已戴正,弓箭调配已相称。射击比武有对手,搬运猎物相帮衬。
四匹黄马已起驾,两旁骖马无偏差。驾车驰骋有章法,放箭中的技艺佳。
凯旋萧萧驷马鸣,迎风悠扬飘旗旌。徒步拉车兵机警,猎毕厨房野味盈。
天子猎罢上归程,但见队伍不闻声。勇武果敢真天子,确实成功有才能。
注释:
1.攻:修缮。
2.同:齐,指选择调配足力相当的健马驾车。
3.庞庞:马高大强壮貌。
4.言:句中语气词。徂(cú):往。东:东都洛阳。
5.田车:猎车。
6.孔:甚。阜(fù):高大肥硕有气势。
7.甫:通"圃",地名,在今河南中牟西。
8.之子:那人,指天子。苗:毛传:"夏猎曰苗。"
9.选:通"算",清点。嚣(áo)嚣:声音嘈杂。
10.旐(zhào):绘有龟蛇图案的旗。旄:饰牦牛尾的旗。
11.敖:山名,在今河南荥阳东北。
12.奕奕:马从容而迅捷貌。
13.赤芾(fú):红色蔽膝。金舄(xì):用铜装饰的鞋。舄,双层底的鞋。
14.会同:会合诸侯,是诸侯朝见天子的专称,此处指诸侯参加天子的狩猎活动。有绎:绎绎,连续不断而有次序的样子。
15.决:用象牙和兽骨制成的扳指,射箭拉弦所用。拾:皮制的护臂,射箭时缚在左臂上。佽(cì):"齐"之假借字,齐备之意。
16.调:相趁。
17.同:合耦,指比赛射箭的人找到对手。
18.举:取。柴(zī):即"紫",或作"胔",堆积的动物尸体。
19.四黄:四匹黄色的马。
20.两骖:四匹马驾车时两边的马叫骖。猗(yǐ):通"倚",偏差。
21.驰:驰驱之法。
22.舍矢:放箭。如:而。破:射中。
23.萧萧:马长鸣声。
24.悠悠:旌旗轻轻飘动貌。
25.徒御:徒步拉车的士卒。不:语助词。无义,下句同。惊:"警"之假借字,机警。
26.大庖(pǎo):天子的厨房。
27.允:确实。君子:指天子。
28.展:诚。
【赏析】
这是一首叙述周宣王在东都会同诸侯举行田猎的诗。《毛诗序》云:“宣王内修政事,外攘夷狄,复文、武之境土,修车马,备器械,复会诸侯于东都,因田猎而造车徒焉。”《墨子·明鬼篇》说:“周宣王会诸侯而田于圃,车数万乘。”清胡承珙还援引史实对《序》说详加证明:“成康之时,本有会诸侯于东都之事。《逸周书·王会解》首言成周之会。孔晁注云:王城既成,大会诸侯及四夷也。《竹书》成王二十五年大会诸侯于东都,四夷来宾,皆其明证。宣王中兴,重举是礼,故曰复会。”(《毛诗后笺》)古代天子举行田猎活动,常有军事训练和军事演习的作用,周宣王会同诸侯狩猎,当有政治军事的特殊目的。周王朝在厉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各种礼仪制度遭到破坏,诸侯亦心离王室。宣王继位后,志在复兴王室,一面治乱修政,一面加强军事统治。宣王在东都会同诸侯田猎,一则和合诸侯,联络感情,二则向诸侯显示武力。方玉润对此有精辟的见解。《诗经原始》中说:“盖此举重在会诸侯,而不重在事田猎。不过籍田猎以会诸侯,修复先王旧典耳。昔周公相成王,营洛邑为东都以朝诸侯。周室既衰,久废其礼。迨宣王始举行古制,非假狩猎不足以慑服列邦。故诗前后虽言猎事,其实归重‘会同有绎’及‘展也大成’二句。”
《诗经》中涉及田猎的诗篇有许多。描写场面之宏大,当首推此诗。全诗八章,艺术地再现了举行田猎会同诸侯的整个过程。第一章是全诗的总冒,写车马盛备,将往东方狩猎。战马精良,猎车牢固,队伍强壮,字里行间流露出自豪与自信。第二、三章点明狩猎地点是圃田和敖山。在那里人欢马叫,旌旗蔽日,显示了周王朝的强大声威。第四章专写诸侯来会。个个车马齐整,服饰华美,显示了宣王中兴、平定外患、消除内忧后国内稳定的政治状况。第五、六两章描述射猎的场面。诸侯及随从士卒均逞强献艺,驾车不失法度,射箭百发百中。暗示周王朝军队无坚不摧、所向披靡。第七章写田猎结束,硕果累累,大获成功,气氛由紧张而缓和。第八章写射猎结束整队收兵,称颂军纪严明。赞语作结,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全诗结构完整,层次分明,按田猎过程依次道来,有条不紊,纹丝不乱。运用具有高度概括性和极富表现力的语言,生动传神地描写了射猎的场面及各种不同的景象,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写射猎,仅用四句十六字就绘声绘色地将大规模的场面呈现于读者眼前。“不失其驰,舍矢如破”凝炼传神;“萧萧马鸣,悠悠旌旆”,画出一幅队伍归来的景象,尤意境宏大而优美,真是充满了诗情画意。
《车攻》是《诗经》中的名篇,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石鼓文》中的“吾车既工,吾马既同”显然是因袭本诗而来。方玉润《诗经原始》云:“‘马鸣’二语,写出大营严肃气象,是猎后光景。杜诗‘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本此也。”可见一代诗圣杜甫也深受此诗的影响。
诗经·雅·小雅·南有嘉鱼之什·吉日(原文)(题解)(注释)(译文)(赏析)
题解:周宣王田猎并宴会宾客。
原文:
吉日维戊1,既伯既祷2。田车既好3,四牡孔阜4。升彼大阜5,从其群丑6。
吉日庚午,既差我马7。兽之所同8,麀鹿麌麌9。漆沮之从10,天子之所11。
瞻彼中原12,其祁孔有13。儦儦俟俟14,或群或友15。悉率左右16,以燕天子17。
既张我弓,既挟我矢。发彼小豝18,殪此大兕19。以御宾客20,且以酌醴21。
译文:
戊日吉利好时辰,师神马祖都祭享。田车辚辚真漂亮,四匹公马大又壮。驱车登上大山岗,追逐群兽意气扬。
庚午吉日好时光,匹匹良马精挑选。群兽惊慌聚一处,雄鹿雌鹿满眼前。驱赶野兽到漆沮,天子猎场在此间。
极目远望原野中,地域辽阔群兽集。或是急奔或慢行,三五成群结伴嬉。左面右面来围赶,为让天子心欢喜。
我的弓已拉满弦,我的箭已握在手。射中那边小母猪,射死这边大野牛。烹调猎物宴宾客,举座欢呼且饮酒。
注释:
1.维:是。戊:古人以天干地支相配计日。以天干奇数为刚日,偶数为柔日。刚日宜外事,柔日宜内事。田猎为外事,故以刚之戊为吉日。朱熹《诗集传》:"以下章推之,是日也其为戊辰与?"
2.伯:"祃"之假借。祃,师祭。祷:"禂"之假借字。禂,马祭。
3.田车:猎车。田,同"畋",打猎。
4.孔:很。阜:强壮高大。
5.阜:山岗。
6.从:追逐。群丑:指群兽。
7.差:选择。
8.同:聚集。
9.麀(yōu):母鹿。麌(yǔ)麌:众多貌。
10.漆、沮(jǔ):古代二水名,在今陕西境内。
11.所:处所,此指会猎场所。
12.中原:原中,指原野。
13.祁:原野辽阔。有:多,指野兽多。
14.儦(biāo)儦:疾行貌。俟(sì)俟:缓行貌。
15.群:兽三只在一起为群。友:兽二只在一起为友。
16.悉:尽,全。率:驱逐。
17.燕:乐。
18.豝(bā):母猪。
19.殪(yì):射死。兕(sì):大野牛,或谓乃犀牛。
20.御:进献食物。
21.醴(lǐ):甜酒。
【赏析】
《毛诗序》说:“《吉日》,美宣王田也。”后代的学者对此没有什么异议。陈奂《诗毛氏传疏》说:“《车攻》会诸侯而田猎,《吉日》则专美宣王田也。一在东都,一在西都。”这个分析是正确的。
全诗四章,艺术地再现了周宣王田猎时选择吉日祭祀马祖、野外田猎、满载而归宴饮群臣的整个过程。
第一章写打猎前的准备情况。古代天子打猎是如同祭祀、会盟、宴享一样庄重而神圣的大事,是尚武精神的一种表现,仪式非常隆重。因此,事先选择良辰吉日祭祀马祖、整治田车就成为必不可少的程序。“升彼大阜,从其群丑”二句在这一章中是将然之辞,一切业已准备就绪,只等在正式打猎时登上大丘陵,追逐群兽。第二章写选择了良马正式出猎。祭祀马祖后的第三天是庚午日,依据占卜这天也是良辰吉日。选择了良马之后,周天子率领公卿来到打猎之地。那里群鹿聚集,虞人沿着漆、沮二水的岸边设围,将鹿群赶向天子守候的地方。第三章写随从驱赶群兽供天子射猎。眺望原野,广袤无垠,水草丰茂,野兽出入,三五成群,或跑或行。随从再次驱赶兽群供天子射猎取乐。第四章写天子射猎得胜返朝宴享群臣。随从将兽群赶到周天子的附近,周天子张弓挟矢,大显身手,一箭射中了一头猪,再一箭射中了一头野牛。表现出英姿勃发、勇武豪健的君主形象,实是对宣王形象化的颂扬。打猎结束,猎获物很多,天子高高兴兴用野味宴享群臣,全诗在欢快的气氛中结束。
通过上文的叙说,可以发现诗人按照事情的发展过程依次道来,有条不紊,是此诗最明显的一个特点。
另外,全诗大部分章节记叙田猎活动的准备过程以及随从驱赶野兽供天子射猎的情景,间及群兽的各种状态,以作烘托,具体写天子射猎只有四句:“既张我弓,既挟我矢。发彼小豝,殪此大兕。”这种点面结合的写法,既叙述了田猎的过程,描写了田猎的场面,透露了轻松的气氛;更突出了天子的形象,增强了天子的威严,使全诗有很强的感染力。
诗经2·雅·小雅·南有嘉鱼之什(原文)(题解)(注释)(译文)(赏析) 诗经·雅·大雅·生民之什(原文)(题解)(注释)(译文)(赏析) 诗经·国风·豳风(原文)(题解)(注释)(译文)(赏析) 诗经·国风·曹风(原文)(题解)(注释)(译文)(赏析) 诗经·采采芣苢(原文)(题解)(注释)(译文)(赏析) 诗经·国风·卫风·有狐(原文)(题解)(注释)(译文)(赏析) 诗经·国风·郑风·有女同车(原文)(题解)(注释)(译文)(赏析) 诗经·国风·鄘风·鹑之奔奔(原文)(题解)(注释)(译文)(赏析) 诗经·国风·鄘风·定之方中(原文)(题解)(注释)(译文)(赏析) 诗经·国风·王风·扬之水(原文)(题解)(注释)(译文)(赏析) 诗经·国风·郑风·东门之墠(原文)(题解)(注释)(译文)(赏析) 诗经·国风·唐风·扬之水(原文)(题解)(注释)(译文)(赏析) 诗经·国风·王风·扬之水(原文)(题解)(注释)(译文)(赏析)(转载 诗经·国风·周南·关雎(原文)(题解)(注释)(译文)(赏析)2 小雅·南有嘉鱼之什 诗经·国风·召南·江有汜(原文)(题解)(注释)(译文)(赏析) 诗经·国风·邶风·绿衣(原文)(题解)(注释)(译文)(赏析) 诗经·国风·邶风·北门(原文)(题解)(注释)(译文)(赏析) 诗经·国风·邶风·二子乘舟(原文)(题解)(注释)(译文)(赏析) 诗经·国风·鄘风·墙有茨(原文)(题解)(注释)(译文)(赏析) 诗经·国风·鄘风·蝃蝀(原文)(题解)(注释)(译文)(赏析) 诗经·国风·鄘风·载驰(原文)(题解)(注释)(译文)(赏析) 诗经·国风·卫风·考槃(原文)(题解)(注释)(译文)(赏析) 诗经·国风·卫风·河广(原文)(题解)(注释)(译文)(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