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遗,大智若愚还是大愚若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6:11:32
转载
上月,丹霞地貌终于申遗成功了。中国的第40项世界自然遗产,六地打包同申,十几亿拿下。一有新闻,关键字都是“涨门票、政绩工程、申遗产业、**申遗(排队到下个世纪的申遗项目之一)”。人们就很诧异,申遗都要打群架么?然后就有一路专家分析十几亿值得,另一路专家分析能有多大经济效益,再一路专家分析门票涨多少。

以前说“酒香不怕巷子深”,那是一个作坊对自己牌子的坚守和信心。如今信息爆炸了,耐得住寂寞的太少,酒再香也怕巷子深,虽然也许胡同一拐弯就到。再好的风景和文物,要没个世界遗产的名号,也是提不起气来。于是,申遗成了中国许多历史文化名地最热衷的工作,真是酒香的要申遗,酒不香的创造条件也要申遗。
说说门票。国家相关部门说,丹霞门票不得擅自涨价。要涨的,提前半年公示。公示这件事有多大效力,暂时不好说。但看看国外,魁北克古城,北美洲惟一仍有古城墙环绕的城市,罗斯福和丘吉尔会晤处,维多利亚时代与法兰西第二帝国时代建筑随处可以见,世界文化遗产,门票免费。古罗马斗兽场,2000年前角斗士让人热血沸腾的搏杀如在眼前,世界文化遗产,门票6欧元——意大利是世界文化遗产最多的国家,我走过的这些城市,最贵的门票价格也不过是意大利人月均收入的1%。苏州拙政园申遗成功后据说要调到100快钱一张门票,要按1%的标准,我们得人均月入一万。
外国是真拿世界文化遗产当遗产,认为它是根正苗红的公共资源,不属于管理者用来捞钱的项目。美国门票价格要立法,法国只要是“公园”都免费,北欧国家是发行彩票。大部分公园设施和遗迹维护费用都是国家财政支持。在咱们这儿,就个个是创收项目了。
某些方面,咱们很容易聪明起来,老外很容易傻下去。照很多人的解读,这门票现象应该是“有大好资源不来经济开发,你们这些市场经济的祖宗都是死脑筋”、“花一笔,再大赚一笔,怎么算也是稳赚不赔的买卖”、“说到灵活,你们还是嫩点”。
有时候,看到这些是有点无奈的。西方人的国家道德并不高,该打仗打仗,该侵略侵略,该制裁制裁,一切以利益为优先考虑。但他们的公民道德水准很高,甚至有点高得吓人。他们对一项工作有使命感,比如法官,就通常对得出正确审判抱有虔诚的信仰;他们对公共资源有维护意识,不管文化遗产、环境卫生还是节能设备;他们对人心有相信善良的执着。不管因为宗教还是文化原因,西方社会在道德层面是均衡的。
咱们呢,肯定有2000年封建社会的原因。这个阶段我们是血缘社会,关系大都是家族血缘维系。它没有理性制度,所以总说中国人治大于法制,因为那时习惯了关心自己亲属的利益与幸福,对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人冷暖不知。逐渐发展,这种性格就成了总想走捷径,总想索取,而尽量少地付出。因为亲属越来越少,个人利益获得不稳定(也和近代我们国家落后有关系,得到了就生怕第二天又失去),付出也许就意味因为别人的贪婪,自己再没有得到的机会。
所以说,玩聪明,玩智谋,西方人确实没得和东方人比。欧洲还是铁甲重铠,大马长枪,两军开战就是高喊口号端着长枪互刺,比谁臂力大马力足不怕死的时候,中国已经有孙子兵法了。谁跟你拼骑兵啊,一个绊马索搞定。我们的智慧总是够用,那什么不够呢?勇气和正直。我们不太敢冒险,这也许是因为土地文化的深入人心,不像欧洲的海岛与群落小国文化。我们有时不够正直,因为正直一般意味需要牺牲的卫道士,和支持他的觉醒民众。我们历史上不缺英雄,但整体的性格却不支持英雄。

从打群架一样的申遗到门票涨价,这是一个利益抉择的过程。但文化遗产这种东西外部性极大,无法和一两个人、一两个组织、一两个国家的利益划等号。不是说谁占山头管理着文化遗产,谁就有利可图。遗产其实像水、空气和基础设施一样,是民众共有的资源。我们经常从利益角度考虑问题,人心是会麻木而机械的。这会让我们对于生活的意义越来越不感兴趣,而更执迷于对物质的索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