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潮:UFO报告中仅两种有可能是外星飞行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1:28:54
王思潮绝对是中国科学家中的一位“异类”,这位早年从事陨石和火流星研究的行星天文学研究人员,因常年在野外考察收集坠落的陨石,接触到很多关于“不明飞行物”的目击报告,渐渐对这一类现象产生兴趣,进而用了近40年的时间去追寻。
8月22日,王思潮将赴广东省科技图书馆,出席由南方都市报、广东科学中心联合主办,广东省科技图书馆协办的第二十九期“小谷围科学讲坛”,就近段时间出现的浙江萧山机场UFO事件以及近40年来中国大陆出现过的各种“不明飞行物”分享他的研究心得。王思潮说,从飞行器的角度讲,现有报告里的十几种飞行器中,真正有可能是外星飞行器的仅有两种。
地球常有外客造访
如果说人们对“不明飞行物”(U nidentifiedFlyingO bject,以下简称U FO )的兴趣很大程度上源于对是否存在外星生命的好奇,乃至恐惧的话,那么“天外来客”便是这一问题的终极命题。从这个角度讲,王思潮的研究生涯一开始就与“天外来客”密不可分。
1970年,处于特殊年代的中国科研界几乎一片凋零,当时的王思潮通过综合比较太阳系起源与演化方面的各种理论后,认为选择陨石作为研究对象是探究太阳系起源的一个重要途径,因为“陨石是地球上能找到的宇宙中最古老的物质”。从那个时候开始,陨石这类“天外来客”便成为他重要的研究对象。
由于陨石研究需要寻找新近坠入地球的陨石,关于流星坠入大气层进而落地的观测报告也成为王思潮收集的内容之一。比如:1976年吉林省吉林市发生的陨石雨。当时有目击者形容“看到天上有个大火球,跟太阳一样,后来一个变成了两个,非常壮观”。王思潮说,这一现象,如果不是因为“两个太阳”最终掉进了地里,肯定会成为一次典型的U FO事件。这也是王思潮最后把研究兴趣转向U FO的原因之一。
王思潮说,他与U FO结缘,一部分因为个人兴趣,一部分也因为从事的工作和所在单位的性质使他有探寻U FO之谜的客观条件。退休前担任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的他,在这个中国顶尖天文学研究基地的科研平台上,每年能收到近百起各类U FO观测报告。而作为一线科研人员,他也有分析各类U FO现象的科学手段。
可能的第三类接触
实际上,王思潮接触的第一起U FO报告,远比1976年的吉林陨石雨早。
1971年9月26日,在江苏邗江县、北京大兴和湖北都有目击者声称:观测到一个满月大小的螺旋状发光物出现在夜空,无声、静止,悬空时间达5分钟。
这些报告传到紫金山天文台到了王思潮的手中。他分析认为,在如此高空,以如此慢的速度运行的飞行器,“无法用人为飞行器解释”。经过很多年的进一步的研究和使用天体物理学的方法测算后,王思潮认为这种螺旋状发光物是“一边飞行、一边旋转、一边喷出物质造成的”。对于其违背常理的慢速,他认为有可能是“一种能屏蔽地球引力场的外星飞行器,其原理就像地球上屏蔽电磁波一样,只是我们尚未达到这种知识水平”。
王思潮说,在全部收集到的U FO观测资料中,至少有50%的观测资料是不完全的。在有较完整观测记录资料的那一部分中,也有至少有70%是可以用已知自然现象去解释的,比如:风筝、金星、气象气球等。剩下的20%-30%的观测记录才是现有知识无法解释的。
王思潮说,从飞行器的角度讲,现有报告里的十几种飞行器也有七八种是已知的,只有六七种是暂时无法解释的,而真正有可能是外星飞行器的仅有两种,其中就包括螺旋状发光U FO。
许多报告资料不详
王思潮表示,许多报告的U FO事件都是孤例、而且缺乏详尽的观测报告,有的甚至可能就是视觉误差,类似这样的报告,只能“存疑”,若今后再有类似的报告时作为比对。所以,他现在从事的U F O探究,“重点不是研究一个地点的观测资料,而是需要多个地方同时观测到的资料”。他表示,在资料尽可能多、观测尽可能详实的情况下,是可以通过天文学方法,算出U F O的高度、飞行方向和角度、以及飞行速度的。也只有确定了这些基本参数,才可能判定是否真的是U FO。
2010-8-21 09:25回复
zq403490位粉丝
2楼
而通过天文机构去观测记录U FO资料也几乎不可能,因为U FO基本上都是“不期而遇、悄然而逝”的,什么时候出现,出现多久都不固定。天文机构的观测本身是带有目的性的,很少刚好在观测范围内出现U FO现象;如果出现U FO现象,赶紧开启天文观测设备,也会因为打开设备和调试等时间过长,导致真正观测时U FO现象可能已经消失。
因此,王思潮认为,要深入研究U FO现象,必须有赖于广大的天文爱好者。他说,他正在编写一本指导天文爱好者如何提高天文观测水平方面的书,书中对观测U FO等现象提出了不少建议。“天文爱好者的合力,形成的快速反应网,比天文台厉害”。他认为,中国天文爱好者数量多,分布地域广,都是做好U FO观测和研究的优势。
■ 心声
王思潮:
研究UFO并非不务正业
探究UFO近40年时间,王思潮也遭遇到一些非议。
他在北大上学期间的一位现在已成为院士的同班同学,就曾认为他的研究是“不务正业”,但王思潮本人并不这样认为。王思潮说,他于1987年开始关注小行星撞击地球方面的研究,“在当时也不为大家所理解”,实际上,2008年10月份确实发生了一起小行星撞击地球事件,从发现到撞击只有13个小时,幸亏直径只有4米。他认为,U FO研究也是这样,既不神秘,也不是伪科学,只是我们的认识水平需要进一步提升。
王思潮认为,所有报告的U FO事件,本质上讲都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这些现象中,有的是能够通过现有知识去解释的,有的则是暂时无法解释的。对这些不能解释的现象,既不能神话,也不能简单地用“观测误差”去解释。
王思潮说,对U FO的认识同其他学科一样,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首先需要掌握大量详细的观测资料,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推理、质疑、检验。“U FO究竟是什么,不一定需要一个标准答案,可以有很多种答案”。关键是需要用各种科学的手段进行探索,得出某个结论需要有事实和科学依据,也可以质疑,但最终仍有待实践去检验。
他认为,我们在这个问题上缺乏一定的探索精神,总是习惯把观测到的新的现象用已有的知识去解释,“这在科学史已有不少教训,很多重要科学现象的发现者,实际上并不是第一个发现这一现象的人”。他说,U FO的研究需要探索精神,需要多一点想象,但这一切都是建立在事实和科学依据上的,不能完全天马行空地发挥。“好比螺旋状UFO,其实运载火箭也是可以翻跟头形成螺旋状的光亮的,但它的速度不可能像1971年发现的UFO那么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