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针灸——头面颈项部经络分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23:09:02
<转>针灸——头面颈项部经络分布

头额及耳部

巅: 本字当作“颠”,指头顶部,又称“脑盖”。足太阳经:“交巅”。督脉分支相同。足厥阴经:“与督脉会于巅”。手少阳经别:“别于巅”。足少阳之筋:“交巅上”。脑为髓之海,其输在于其盖。
脑:《说文》:“脑,头髓也”。髓者以脑为主,脑为髓海。足太阳经:直者“入络脑”。督脉分支相同。足阳明经:“循眼系入络脑”(见《灵枢·动输》)。
额,古又称“颡”,其中部称“额颅”,两旁隆起处称“额角”,又简称“角”。或称“头角”。足阳明经:“循发际至额颅”。足太阳经:“上额”。足厥阴经:“上出额”。足少阳之筋:直者“上额角”。手少阳之筋:“结于角”。手少阴络、足少阴络、手太阴络、足太阴络、足阳明络:此五络皆会于耳中,上络左角(见《素问·缪刺论》)。
头上部称“头”,头上两旁隆起处称“头角”,指额骨结节(额角),也有指顶骨结节。足少阳经:“上抵头角”。足太阳之筋:“直者上头”。手阳明之筋:直者“上左角络头”。督脉别络:“散头上”。
以耳为中心,分耳中、耳后、耳前、耳上角(耳上方)、耳后完骨(乳突部)。足太阳经:支者“至耳上角”。足太阳之筋:“上结于完骨”。足阳明经:“循颊车,上耳前”。足少阳经:“下耳后”,支者“入耳中,出走耳前”。手太阳经:“入耳中”。手少阳经:“系耳后,出耳上角”,支者“入耳中,出走耳前”。手阳明别络:“入耳合于宗脉”。足少阳之筋:“出太阳之前,循耳后”。足阳明之筋:支者“结于耳前”。手太阳之筋:“结于耳后完骨。其支者,入耳中。直者,出耳上”。手厥阴经别:“出耳后,合少阳完骨之下”。手少阴络、足少阴经别、手太阴络、足太阴络、足阳明络:五络皆会于耳中,上络左角(见《素问·缪刺论》)。
枕骨:《素问·骨空论》:“头横骨为枕”。足太阳之筋:“直者结于枕骨”。足少阴之筋:“结于枕骨,与足太阳之筋合”。
颜面部:

颜面前发际以下至颌总称“面”,眉目之间称“颜”。任脉:“循面”。足少阳经别:“散于面”。诸阳之会皆在于面: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见《灵枢·邪气藏府病形》。足太阳之筋:“下颜”。
《灵枢·癫狂》:“目眦外决于面者为锐眦,在内近鼻者为内眦。”《灵枢·大惑论》:“五藏六府之精皆上注于目……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督脉:“与太阳起于目内眦(同足太阳经),其少腹直上者,上系两目之下(同任脉)”。蹻脉:“属目内眦”。足太阳:有通项入于脑者,正属目本,名曰眼系。阴蹻阳蹻:阴阳相交,阳入阴,阴出阳,交于目锐(内)眦。足太阳之筋:“支者为目上纲”。足阳明之筋:“上合于太阳,为目下纲”。足少阳之筋:“支者结于目眦为外维”。足阳明经别:“还系目系”。足少阳经:“起目锐眦”,“至锐眦后”。手太阳经:“至目锐眦”。手少阴经别:“合目内眦”。足少阳经别:“系目系,合少阳于外眦”。手少阴经:“系目系”。足厥阴经:“连目系”。诸脉者皆属于目:目者,宗脉之所聚也,上液之道也。
鼻下为鼻孔。上部为鼻根,称“頞”。鼻号“明堂”。手阳明经:“上挟鼻孔”。足阳明经:“起于鼻,交頞中,下循鼻外”。手太阳经:支者“抵鼻”。足阳明之筋:“下结于鼻”。足太阳之筋:“结于鼻”。
(音拙),頄(音求),均指颧骨部。《灵枢·经脉》多用“”,有释作目下部。《灵枢·经筋》多用“頄”,《太素》写作“鼽”,杨上善注:“鼻形谓之鼽也。”与《说文》“病寒鼻窒”(鼻寒)的解释不相合。作部位名,似当以字为正。手太阳经:支者“上”。手少阳经:“至”。足少阳经:“抵于”。足阳明经别:“上頞、”。足太阳之筋:支者“下结于頄”。足阳明之筋:“合于頄”。手阳明之筋:支者“结于頄”。足少阳之筋:“结于頄”。蹻脉:“入頄”。
:足阳明经:“环唇”。足厥阴经:“环唇内”。手阳明经:“挟口”。足阳明经:“上挟口”。足阳明经别:“出于口”。冲任之脉:“络唇口”。手阳明经:“交人中”。
颐,颔,均指下颌部,又释颐为颔中,颔为腮下。颔又作,指颞侧部。任脉:“上颐”。督脉:“上颐”(同任脉)。足阳明经:“循颐后下廉”。足少阳经别:“出颐颔中”。足少阳之筋:“下走颔”。手太阳之筋:“结于颔”。手少阳之筋:“上乘颔”。手阳明之筋:“上左角,络头,下右颔”。后三“颔”字《太素》作“”。
面旁总称“颊”,下颌角部称“曲颊”,口颊内称“颊里”。手阳明经:支者“贯颊”。手太阳经:支者“循颈上颊”,又“当曲颊”。手少阳经:“下颊”。足少阳经:“下加颊车”,又“在耳下曲颊之后(天容)”。足阳明经:“循颊车”。手少阳之筋:“其支者,当曲颊”。足厥阴经:支者“下颊里”。
齿,牙,曲牙:通称牙齿,分别称门牙、犬牙为“牙”,臼齿为“齿”。又分称“上齿”和“下齿”。下颌关节支,称“曲牙”。手阳明经:“入下齿中”。足阳明经:“入上齿中”。手阳明别络:“遍齿”。手少阳之筋:“支者上曲牙”。足阳明经:“循牙车”。手阳明、足太阳:有入頄遍齿者(见《灵枢·寒热病》)。
足太阴经:“连舌本,散舌下”。足太阴经别:“贯舌中”。足少阴经:“挟舌本”。足少阴经别:“直者,系舌本”。足少阴经:“舌下”(廉泉,见《素问·气府论》)。手少阴络:“系舌本”。手少阳之筋:支者“入系舌本”。足太阳之筋:“支者别入结于舌本”。足厥阴脉:“络于舌本”(见《灵枢·经脉》)。
颈项、咽喉部


颈、项:头与胸背之间为“颈”,颈之后为“项”。督脉:“上项”。督脉:“别下项”(同足太阳)。足太阳经:“下项”。足太阳经别:“从膂上出于项”。足少阴经别:“系舌本,复出于项”。足少阴之筋:“挟膂上至项”。手少阴经“上项”。足少阳经:“循颈”。手太阳经:“循颈”。手太阳之筋:其支者“循颈,出走太阳之前”。手阳明之筋:直者“从肩髃上颈”。
咽喉(咽)、嗌:《灵枢·忧恚无言》:“咽喉者,水谷之道也”。又单称“咽”,为食道通称,后人又称作“胃系”。《说文》:“咽,嗌也”。据《灵枢》所说,“嗌”多指咽的上段。任脉:“至咽喉”。督脉:“入喉”。冲脉、任脉:“会于咽喉”。手太阳经:“循咽”。手少阴经:支者“上挟咽”。足少阳经别:“上挟咽”。足阳明经别:“上循咽”。足太阴经别:“合于阳明,与别俱行,上结于咽”。足阳明:“挟喉之动脉”(见《灵枢·本输》)。足太阴脉:“络嗌”(见《素问·太阴阳明论》)。
喉咙(喉)、肺系:《灵枢·忧恚无言》:“喉咙者,气之所以上下者也”。又单称“喉”,为气管的通称,又称“肺系”。足阳明经:“循喉咙”。足少阴经:“循喉咙”。足厥阴经:“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手少阴经别:“上走喉咙”。手厥阴经:“出循喉咙”。手阳明经别:“上循喉咙”。手太阴经:“从肺系横出腋下”。
颃颡:《灵枢·忧恚无言》:“颃颡者,分气之所泄也”。杨上善解释作:“喉咙上孔”,滑寿解释作“咽颡”,即指咽喉上部。足厥阴经:“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冲脉:“上者出于颃颡”。
会厌:《灵枢·忧恚无言》:“会厌者,音声之户也,……横骨者,神气所使,主发舌者也”。足之少阴:“上系于舌,络于横骨,终于会厌”。任脉:“会厌之脉:上络任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