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三顾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17:05:41
走过千年 只为一段三顾缘
稿件来源:南阳晚报*南阳新闻网

清咸丰四年(1854年)的卧龙岗全图
NYWB
记忆武侯祠 ·历史演变篇
□本报记者 王平
在南阳白河岸边有一座岗,叫卧龙岗,岗上有一处红墙碧瓦的古建筑群,叫武侯祠。岗是刘备“三顾茅庐”的卧龙岗,红墙碧瓦的古建筑群是祭祀智圣诸葛亮的南阳武侯祠。
自魏晋始,南阳武侯祠屹立卧龙岗之巅已有1000多年。
诸葛亮躬耕陇亩胸装乾坤,刘备三顾茅庐三分天下占其一。从这里,走出了一个诸葛亮;在这里,诞生了千古名篇《草庐对》……岳飞武侯祠内奋笔疾书前后《出师表》,笔笔如剑,彰显英雄本色,真迹石刻犹存……
6月12日是中国第五个文化遗产日,其主题为“文化遗产,在我身边”。今起,本报推出“记忆武侯祠”系列报道,介绍南阳武侯祠的历史演变、历代祭拜文化;带你走进武侯祠,读一读400块碑刻,记载的一卷南阳文明史。
“有了刘、关、张的三顾茅庐,才有了诸葛亮的出仕,也才有了波澜壮阔、多姿多彩的三国风云历史。”昨日,市博物馆副馆长张晓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诸葛亮初亡,南阳已有祭祀活动,南阳武侯祠始建于魏晋,至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
建祠为祭诸葛亮
古柏蔽日,青砖墁地。站在武侯祠内“三顾坊”前,虽已物是人非,但仍有静谧恬淡之感。
“诸葛亮隐居南阳卧龙岗数年,南阳的社会环境与他的成才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张晓刚说,从地理位置上看,南阳是交通枢纽、军事要冲。从政治环境上看,南阳是秦汉重郡、帝王之乡,名士如云。从经济角度上看,南阳是农业大区、商业重镇。从科技文化上看,南阳科技先进、文化繁荣。“肥沃的土壤必将长出参天大树,南阳为诸葛亮营造了良好的躬耕环境。”张晓刚说,诸葛亮初亡,南阳已有祭祀活动,后立祠祭祀,逐步成为纪念性建筑。
唐宋已闻名遐迩
武侯祠在唐代已闻名遐迩。唐《诸葛庐碑》载:庐“在南阳县城西南七里”。李白《读诸葛武侯传书怀赠崔少府叔封昆季》诗中有“赤伏起颓运,卧龙得孔明”。刘禹锡《陋室铭》中也有“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的句子。宋代祠内前人题咏已很丰富。宋绍兴初年,岳飞在祠内书诸葛亮前后《出师表》,目前石刻犹存。
元明曾多次重修
武侯祠在元初毁于战火。根据祠内碑刻记载,元大德二年(1298年),南阳监郡马哈马拜谒武侯祠时发现仅存庙堂4间,且年久失修,遂倡议重修,使武侯祠焕然一新。元至大元年(1308年),在祠东空地建造庙、学,共建祠12间,庙、学46间。
明洪熙元年,诸葛书院已荒芜破败,武侯祠虽然幸存下来但也是日见颓毁。当时的南阳知府陈正伦在农闲时召集民工,建成正堂3间。明宣德元年继修,重塑诸葛亮像……明弘治十一年四月至八月,建正堂6间,正堂后修一亭,覆以茅草,名“草庐”,草庐后又建堂6间,名“卧龙祠”。并在祠左边建卧龙书院。明正德元年,唐王妃苏氏捐资财修葺武侯祠。明嘉靖十五年二月,知府屠倬再次修葺,使武侯祠面貌一新。
清代按“十景”扩建
现在的南阳武侯祠,系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大规模修建后的格局。明末,武侯祠因战乱损毁过半,直到清顺治八年才得以修葺。清康熙二十一年,又对危楼加以整修,对梁栋施以彩绘。康熙五十年(1711年),南阳知府罗景与南阳镇总兵杨铸共议扩建武侯祠,原计划在楼前空地“积土为山,叠石成峰,设曲廓,置台榭,为南阳胜景”。但在施工时在地基中发现前人题咏石刻,内有“卧龙岗十景”,于是按“十景”加以扩建。此后从嘉庆至光绪年间皆有增葺。
新中国成立后多次整修
新中国成立后,武侯祠经过多次整修。现在的武侯祠占地250亩,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主要建筑采用中轴线布局,保持明、清艺术风格,依岗就势,群体布局庄严和谐,是一颇富园林风趣的祠庙建筑。
作为诸葛亮的躬耕处,卧龙岗可谓继承和发展智慧文化的“智慧之岗”,是彰显南阳城市性格的核心载体。去年,我市启动卧龙岗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建设,卧龙岗将实施整体性历史风貌修复,武侯祠则以软开发为主,重在对诸葛亮躬耕文化内涵挖掘。
作为未来南阳城市文化门户区内最重要的坐标,卧龙岗武侯祠的文化魅力将辐射到更为广阔的地方,焕发出崭新的时代光彩!③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