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善《文选注》引《淮南子》许注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05:40:18
——以《原道训》为例
淮南王刘安及门客所著的《淮南子》,书成汉初,其时方尚修辞,及后汉时,已有注释必要。《隋书·经籍志》著录《淮南子》二十一卷,有高诱和许慎两家注。《唐志》载许高注各二十一卷。惟《宋史·艺文志》载许慎注二十一卷,高诱注十三卷。北宋苏颂《校淮南子题序》(《苏魏公文集》页1007~1008)云:“今校崇文旧书与蜀川印本、暨臣某家书凡七部,并题曰《淮南子》。二注相参,不复可辨。”意者,北宋时仅存十三篇之高注,而许注二十一篇目,乃时人合高注所成。
李善《文选注》引《淮南子注》,或称高诱,或称许慎。盖初唐时两注尚存。这为后人考求亡佚之两家注,提供了宝贵的材料。《文选》是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所编。唐显庆年间,李善为之作注。此后,李善《文选注》即成为《文选》注本最佳者。
本文试就李善《文选注》所引《淮南》许注作一浅析。采用的本子为现存校勘较好且通行最广的清胡克家据南宋淳熙八年尤袤所刻《文选》李善注本的覆刻本。《淮南子》注释本采用中华书局“新编诸子集成”丛书刘文典《淮南鸿烈集解》1989年版。
从《文选》注中辑录许注,蒋礼鸿先生已于九十年代初写过相关文章。(《<文选>》注引许慎<淮南子>注辑录》载《温州师范学院学报》1992年第4期,收入《蒋礼鸿集》第六卷,页462~471)然经仔细翻阅与检校,发现前贤所述,仍有欠缺与脱漏之处。今不揣浅陋,兹以《原道训》为例,加以补正。
今存《原道训》有“因以题篇”字,乃高诱注本。李善注《文选》多引许注。《原道训》中计引许注12处,共17次。将今存高注本《原道训》与李善所引许注本相对照,可见两家注文有别,《淮南》正文亦异。现列次如下:
(一)仅存许注,今本高无注者。
1、谢灵运《石壁精舍还湖中作》注(页1044)(《文选》中页码,下同):《淮南子》曰:“澹然无虑。”许注:“澹,犹足也。”(1次)(《文选》注中出现次数,下同)
刘文典《淮南鸿烈集解》本(以下简称刘本)同,高无注。
按:《说文》“水部”(页55上):“澹,澹澹水繇皃也。”陶方琦云:“许注‘澹,足也’,叚‘澹’为‘赡’,故曰‘犹足’。又通‘詹’。 ”《说文》:“詹,多言也。”无“赡”。《故训汇纂》“赡”(页2197):“古作‘澹’。《孟子·公孙丑上》‘力不澹也’焦偱正义。”
2、潘岳《西征赋》注(页450)引《淮南子》曰:“陗法刻刑。”许注:“陗,峻也。”(1次)
刘本:“峭法刻诛。”高无注。
按:《说文》“阜部”(页732上):“陗,陖也。”与此处许注同。“陖”即“峻”。许本“陗”与高本“峭”异。今高本“刑”作“诛”,亦与许本异。
(二)二注基本相同者。
许高二注多承用故训故高与许同。
1、潘岳《西征赋》注(页467):《淮南子》曰:“大道含吐阴阳而章三光。”许注:“三光,日、月、星也。”亦见司马彪《赠山涛》注(页1131)(2次)
刘本:“横四维而含阴阳,紘宇宙而章三光。”高注:“三光,日、月、星。”
按:司马彪《赠山涛》注引《淮南》作“夫道含吐阴阳而章三光”。许高注同。许本《淮南》正文与高本异。陶方琦云:“贾逵《国语注》曰:‘三光,日、月、星也。’此用旧训,故许与高同。”
2、张衡《南都赋》注(页153):许注:“湍,水行疾也。”亦见马融《长笛赋》注(页807)(2次)
按:马融《长笛赋》注引许注作:湍,水疾也。陶方琦《淮南许注异同诂》作《文选》注引3次。今检张协《七命》注并未引此条。
刘本:“期年而渔者争处湍濑。”高注:“湍濑,水浅流急少鱼之处也。”
按:此处注文,援引《淮南》正文不明。《俶真》《地形》《览冥》《说山》均有类似的文字。
《俶真训》:“湍濑、旋渊、吕梁之深不能留也。”高注:“湍濑,急流。”
《地形训》:“湍水人轻。”高注:“湍,急流悍(疑排印错误,当为下文“???”)水也。”
《览冥训》:“饮砥柱之湍濑。”高注:“湍,???水,至疾。濑,清。皆激???急流。”
《说山训》:“今曰稻生于水而不能生于湍濑之流。”高注:“湍,急水也。”
(参见蒋礼鸿《<文选>注引许慎<淮南子>注辑录》)
《说文》“水部”(页549下):“湍,疾濑也。”与此处许注同。高训“湍”为“急”“疾”,义同许注。陶方琦所云“二家注文异”恐不妥。
3、郭璞《江赋》注(页566):《淮南子》曰:“南游江浔。”许注:“浔,水涯也。”亦见沈约《应诏乐游苑饯吕僧珍诗》注(页973),谢庄《宋孝武宣贵妃诔》注(页2482)(3次)
按:沈约《应诏乐游苑饯吕僧珍诗》注,谢庄《宋孝武宣贵妃诔》注引许注并作:浔,涯也。
刘本:“故虽游于江浔海裔。”高注:“浔,厓也。”
按:《说文》“水部”(页551上):“浔,旁深也。”训“浔”为“旁”,与《说文》“厂部”(页446下):“厓,山边也。”训“厓”为“边”义同。《说文》无“涯”。 陶方琦云:涯即厓。
(三)许、高注异,许义为长者。
1、刘孝标《辩命论》注(页2347):《淮南子》曰:“昔共工之力怒觕不周之山,使地东南倾,与高辛争为帝。”许注:“昔共工,古诸侯之强者也;不周之山,西北之山也。”(1次)
刘本:“昔共工之力,触不周之山,使地东南倾,与高辛争为帝。”高注:“共工,以水行霸于伏牺,神农间者也,非尧时共工也。不周山,昆仑西北。”
按:许注是。陶方琦云:《史记·三皇本纪》、《列子》、《潜夫论》引皆有“怒”字,高本无“怒”字,应补。郝懿行《山海经笺疏》云:(不周山)乃在昆仑东南。考“西次三经”,又西北三百七十里曰不周之山。并非指言昆仑西北。许注“西北之山”,不专指昆仑,是也。
2、左思《吴都赋》注(页226):许注:“岬,山旁。”(1次)
刘本:“而仿洋于(陶方琦《淮南许注异同诂》引作“乎”)山峡之旁。”高注:“两山之间为峡。”
按:王念孙云:“《水经·江水注》引《淮南子》曰:‘而彷徨于山岬之旁。’注曰:‘岬,山胁也。’疑为高注,义同许注。今本“岬”作“峡”及注云‘两山之间为峡’,疑皆后人所改。陶方琦云:“《水经注》‘而彷徨乎山岬之旁’及注曰‘岬,山胁。’即是许注。山胁即山旁。”《说文》无“岬”。 王、陶说异,未知孰是。《故训汇纂》“岬”(页634):“山旁。”引《淮南子》“而彷徨于山岬之旁”高诱注,又“两山间曰岬”引左思《吴都赋》“倒岬岫”张铣注,并误。
(三)许、高注异,知二本正文有异者。
1、枚乘《七发》注(页1570):《淮南子》曰:昔冯迟太白之御,入云霓,游微雾,骛忽荒(陶方琦《淮南许注异同诂》引作“六云霓”)。许注:冯迟、太白,河伯也。(1次)
刘本:“昔者冯夷大丙之御也,乘云车,入云霓,游微雾,骛怳忽。”高注:“夷”或作“迟”,“丙”或作“白”,皆古之得道能御阴阳者也。
按:陶方琦云:古“夷”“迟”通。《齐俗篇》“冯夷得道,以潜大川”(按:张衡《思玄赋》注引),许注:冯夷,河伯也。此“夷”应作“迟”。后人因高本改耳。刘孝标《广绝交论》注引《淮南》“昔冯迟、大丙之御也”亦作“迟”,是许本。“丙”或作“白”者,王氏(《广雅》)疏证谓“白与丙,声之转”,引《淮南》“丙”或作“白”为证。
2、张衡《西京赋》注(页67):《淮南子》曰:“出于无垠鄂之门”许注:“垠锷,端厓也。”亦见张协《七命》注(页1596)(2次)
按:张协《七命》注未引《淮南》正文,引许注作:垠堮,端崖也。张衡《西京赋》“前后无有垠锷”注引《淮南》正文作“鄂”,引许注作“锷”,盖因稿误或李善释《西京赋》文而强引许注耳?《说文》“鄂”(页393上):“江夏县。”无“锷”、“堮”。《故训汇纂》“锷”“堮”并字异而义同。
刘本:“出于无垠之门。”高注:“无垠,无形状之貌。”(陶方琦《淮南许注异同诂》引作“无垠,无形状也”)
按:王念孙云:“‘无垠’下有‘鄂’字,今本正文及注皆脱去。”许高注异,正见许高本《淮南》文异。
3、枚乘《七发》注(页1571):许注:轸,转也。亦见王融《永明十一年策秀文》注(页1653)(2次)
刘本:“耳听滔朗奇丽激抮之音。”高注:“抮,转。”
按:陶方琦云:“‘轸’‘ 抮’文异而训同。或高承用许注而异其文欤?”《说文》“车”部(页723下):轸,车后横木也。“系”部(页647上):“紾,转也。”许注当是“紾”字。
4、枚乘《七发》注(页1566):《淮南子》曰:“扬郑卫之皓乐,此齐民所以淫泆流湎也。”许注:“郑卫,新声所出国也。皓乐,善倡也。”(1次)
刘本:“扬郑卫之浩乐,结激楚之遗风,逐苑囿之走兽,此齐民之所以淫泆流湎。”高注:“郑声,郑会晋平公,说新声,使师延为桑间濮上之乐。濮在卫地,故曰郑卫之浩乐也。”
按:此李善引《淮南》约文。许本作“皓乐”,高本作“浩乐”。《七发》“扬郑卫之皓乐”正同许本。二家注异。
(四)二注异,各有所是。
1、宋玉《高唐赋》注(页879):许注:“蹠,蹈也。”亦见傅毅《舞赋》注(页801)(2次)
按:傅毅《舞赋》注引许注作:蹠,踏也。
刘本:“兽蹠实而走。”高注:“蹠,足也。”
按:《说文》“足部”(页83上):“蹠,楚人谓跳跃为蹠。” 又(页82下)“蹈,践也。”又(页82上)“蹋,践也。俗作‘踏’”。《说文》“蹠”训为“跳跃”,与此处许注“蹈”“踏”均为动词。高注“足”为名词。二注异。观《舞赋》“蹠地远群”文义,许注为长。观《高唐赋》“背穴偃蹠”文义,高注是。
李善注《文选》首开大规模的集部注释,并开创了征引式训诂方式,引用大量当时能见的书籍。凡所征引,必注所出。这为后人对唐以后大量亡佚的古书进行辑佚工作提供了可贵资藉。然而李善注不免也有缺漏所在。前人曾讥之以“释事忘义”,于此亦有体现。如:张衡《西京赋》“前后无有垠锷”,李善或误改许注“鄂”为“锷”以迁就《西京赋》文。宋玉《高唐赋》注、傅毅《舞赋》注引许注:“蹠,蹈(踏)也。”均以动词来解释“蹠地远群,闇跳独绝”和“陬互横啎,背穴偃蹠”两句,未免不妥。
近人梁启超云:“《淮南鸿烈》为汉人著述中第一流也。为东汉高诱注,亦注家最善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页215)高诱之师为卢植,卢植之师即为马融。马融亦曾为《淮南子》作注。(《后汉书·马融列传》卷六十上,页1333)融稍晚于许慎,其所注《淮南》当参考许本。高诱“深思先师之训”,必然承用马说,故与许说亦不甚异也。今赖李善注,我们仍可见许注一部分原貌,及《淮南》正文的不同版本,实乃文学史上一幸事耳!从《文选》李善注所引《原道训》十数例许注可得见,许慎注《淮南子》多释字义,并多与其后来所著《说文》相合。许注《淮南》不仅有保存、传承书籍之功,更标志了汉代训诂学的形成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文典撰 冯逸 乔华点校《淮南鸿烈集解》,中华书局,1989年5月版
2、(梁)萧统编 (唐)李善注《文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6月版
3、(宋)苏颂撰 王同策 管成学 颜中其等点校《苏魏公文集》,中华书局,1988年9月版
4、(清)陶方琦撰《淮南许注异同诂》,《续修四库全书》“子部·杂家类”
5、(汉)许慎撰(清)叶德辉辑《淮南鸿烈间诂》,《续修四库全书》“子部·杂家类”
6、蒋礼鸿著《蒋礼鸿文集》,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
7、梁启超著《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4月版
8、(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简体字本),中华书局,1999年4月版
9、(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6月版
10、宗福邦 陈世铙 萧海波主编《故训汇纂》,商务印书馆,2003年7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