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窝心”,意思相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17:03:59
两岸“窝心”,意思相反(2010-09-02 03:06:13)转载
标签:杂谈
分类:有点学问
两岸“窝心”,意思相反
丁启阵
古代汉语中有“美恶不嫌同词”的现象,即同一个词里可以包含两个意思截然不同乃至相反的义项。《尔雅·释诂下》“徂、在,存也”郭璞注云:“以徂为存,以向为曩,以乱为治,以故为今,此皆训诂义有反复旁通,美恶不嫌同词也。”其实,这种“以相反两意融会于一字”现象,并非汉语独有,西方语言里也有。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编·论易之三名》中列举了不少中西语言里的此类例子,同时严厉批评了黑格尔的鄙薄我国语文不宜思辨。
不过,“美恶不嫌同词”或“以相反两意融会于一字”的现象,不见得都是“冥契妙道”的思辨的结果。据我的了解,有一些此类现象是不同人群、种族不同思想感情的同时共存。
十几年前,读过明朝一位做过宛平县令名叫沈榜的人写的《宛署杂记》。至今仍记得,书中记载了这样一个说法:“衚衕”(今天写做“胡同”)一词包含了元朝汉蒙两族的相反愿望。字从彳亍,是汉人的愿望:蒙古人离开汉族故土,滚回到漠北老巢去;读音hutong,是蒙古人的愿望,取“胡人大同”之意,即蒙古人一统天下。一个词的字形和读音,让我们分明感受到了当年两个民族的利益冲突,刀光剑影,你死我活。
像“衚衕”那样极端刺激的例子,在现代汉语中有没有呢?“许世友”(许是有)吧,可惜“吴法宪”(无发现)。我发现的,是一个不那么刺激的例子:窝心。
“窝心”这个词,在今天的海峡两岸,意思相反:大陆地区是指“因受到委屈或侮辱后不能表白或发泄而心中苦闷”。(参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而台湾地区是指“趁心、舒心”。(参朱广祁《当代港台用语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4年)不难想象,倘若由了解这个情况的人编一本辞典,“窝心”条目下就会有“……心中苦闷”、“趁心、舒心”两个相反的义项。
或许有朋友会关心两岸“窝心”一词这两个相反意思的未来命运,是并存使用还是一方压倒(取代)另一方?如果是后者,究竟是哪一方压倒另一方?写到这里,我忽然又想起了另一个意思不太对立的词语:“鸡皮疙瘩”。这个词在大陆地区,通常用于指在他人言语或行为过于亲密肉麻时的反应,有贬义色彩;而台湾地区则用于指受到感动,是褒义色彩。我留意过,有一些年轻女孩尤其是广东、福建一带的女孩,使用“鸡皮疙瘩”时,采取的是台湾用法。这说明,台湾用法大有压倒(取代)大陆用法的趋势。
“窝心”、“鸡皮疙瘩”这两个词语,有一个共同点:大陆的意思和用法都是怨苦、讥讽的,而台湾的意思和用法却都是快乐、温情的。或许,这个现象具有典型意义,即它们是两岸截然不同的世态人心在词语上的折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