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YST:中国军方大面积搜索海洋的利器终于出现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1:15:26
现在我们进入「虎年谈天下大势」的最后一个迷你系列,弹道导弹攻击大型海面船隻,这也是中美军事对抗的最高潮和最后一个系列论述。
由于这个问题的牵涉面过广,YST 也不知道用几篇才能写完,所以把篇数用罗马数字 I、II、III、IV、V....编排,长短不一,什麽时候写完什麽时候停。
这个系列的内容由很多重要单元组成,每个单元都有一个标题,它们就是子标题。YST 把这些子标题用中国数字一、二、三、四、五....编排,内容短的只有数百字,长的可能数千字,这些单元的长段与重要性都不一定在同一水平。至于子标题相互之间的逻辑关係是不是平行关係与顺序的安排是不是合理以及众子标题与母标题之间的层次关係是不是很明显,这些 YST就顾不得很多了。如果要求结构完全合理,这个系列文章就没法写了,说到底,这也不是写书,YST 尽量使其合理易懂与层次分明,顾虑不周之处读者请多担待。
这篇文章有浓厚的科普味道。读者不要害怕,你不须要具有高深的科学知识,更不需要是任何方面的专家,只要有普通中学的程度、现代生活的常识、一颗好奇的心和一个清楚的头脑,那麽就足以轻鬆地看完整个系列,然后说:嗨,原来弹道导弹打航空母舰就是这麽回事!一点都不难嘛。
让我们开始论述。
(一)简述
本文论述的是中美不对称战争中最重要的例子,那就是使用弹道导弹攻击大型海面船隻。所谓「大型海面船隻」是指排水量在八千吨以上高价值与高威胁性的水面作战船隻,譬如导弹驱逐舰(八千吨以上)、导弹巡洋舰(一万吨以上)、指挥舰(一万八千吨)、直昇机母舰(二万吨以上)、攻击航空母舰(四万吨以上)....等等,它们的造价都在10亿美元以上而且具有强大的攻击能力。
上面所说的这些船隻都在本系列讨论的应用范围之内,但是中共研发弹道导弹攻击大型海面船隻的主要攻击目标是航空母舰,特别是美国的超级航空母舰,它们的满载排水量接近甚至超过十万吨,它们每一艘的造价加上所携带武器价值接近100亿美元,它们是美国海军进攻武力的核心。
海军是战略军种,海军作战的胜败对战争物质的生产与后勤补给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直接关係到战略的演变与战争最后的胜败。对于传统的岛国,譬如英国与日本,海战的胜败直接决定国家的存亡;对于非传统的“岛国”,譬如美国,海战的胜败直接决定其全球霸权的存亡。
使用弹道导弹攻击大型海面船隻是人类战争历史上革命性的变化,这项武器系统将彻底改变海面作战的形式,影响极其深远。
(二)远因
海军的发源很早,海战的历史非常悠久,太古老的事情我们不去考証和研究。
近代海军的发展起于15世纪,也就是郑和七次下西洋的那个年代,可惜的是郑和的舰队虽然在当时举世无敌,但是中国不是一个侵略的国家,因此郑和舰队对世界的影响很小,长远的影响几乎可以说没有。郑和之后,明朝皇帝颁布了禁海令,不准两个桅杆以上的船隻出海,愚昧与短视的明朝皇帝正式封杀了中国领先全世界的舰队与航海技术,使中国成为一个没有海权和海洋意识的陆权大国,也错过了中国向海外扩张与拓展的最后机会。
但是就在同一个时期,西方葡萄牙与西班牙的海军却获得国王的鼓励与国家财政的大力赞助而蓬勃地发展起来。西方的民族具有很强的侵略性,于是海军领导这些国家进行海外扩张与掠夺,迅速地在海外建立殖民地,形成现代列强的世界版图。更重要的是,海军是一个非常高科技的军种,西方海军的发展与激烈竞争不但开展了西方列强的经济基础,也奠定了今天西方列强科技研发的坚实基础。
五百年来世界兴起的列强没有一个不是依靠强大的海军,因为海军是掠夺海外资源和打开国际贸易最有效和必不可少的工具。美国的全球霸权,无论是二十世纪五0年代全球霸权的建立还是现在一超独霸的维持,最重要的力量就是美国海军主宰性的统治力量,说得更确切一点,是美国海军超级航空母舰的作战能力。
由于飞机的飞行速度快和飞行距离远,没有任何船隻能够抵挡飞机的攻击,所以很自然地,航空母舰就成为海上作战的霸王。
航空母舰的攻击能力非常强大,但是本身的防御能力却非常薄弱,因此不能单独行动,必须有其他船隻的支援才能有效地进行战斗。通常每艘航空母舰至少需要两艘导弹驱逐舰(防空或反潜)、两艘导弹巡洋舰(防空)、两艘核子潜艇(反潜)和一艘补给舰,另外视作战地区潜艇的威胁程度还需要配备一艘或多艘护卫舰,才能进行战斗任务。这个庞大的舰队就是我们所说的「航空母舰战斗群」。
美国的航母舰队无论是吨位、性能、训练与后勤都远超过任何一个国家,是无可争议的海上霸王,二次大战以后基本上没有对手。我们必须清楚认识海军不但科技的门槛非常高,而且基本上是钱堆出来的,没有任何国家有如此庞大的经济力量支持甚至一个像美国这样的航空母舰战斗群,而美国的航空母舰战斗群有11个,即使全世界所有海军力量都加起来也不是美国海军的对手,差得太远了。中国要遏止美国的扩张与霸权行为必须跨过的门槛就是能够有效对付美国海军的航空母舰战斗群,没有第二条路。
在中共建国六十週年国庆阅兵系列我们论述导弹方队时就说过军舰最怕飞机,不论什麽军舰都怕。美国一艘航空母舰通常携带80架飞机,必要时可以增加到一百架,它的空中武力相当于地面上一个空军联队(大陆称空军师),作战能力非常可观。目前对付航空母舰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也用航空母舰大家对着干,交战双方都使用飞机对飞机在海面上空交战。这种传统的作战方式不但耗资巨大,而且短期之内对中国而言是不可能的,长时间也很难形成优势。于是中共科学家构思用中程弹道飞弹攻击航空母舰,便宜、省事又省时,最重要的是本小而利大。
想想看,一枚中程导弹所费不超过一千万美元(中国的造价),攻击的目标价值一百亿美元,千分之一的代价,太划算了。这就是不对称战争。
(三)近因
1996年台湾海峡发生举世震惊的「飞弹危机」,美国派了两个航空母舰战斗群前来危机地区宣示武力,虽然航空母舰编队并没有进入台湾海峡,但是巡弋在距离台湾东部数百公里的海面上仍然对解放军造成极大的压力。中共誓言绝不会让这种情况再度发生,用弹道飞弹攻击大型水面船隻的研究工作便正式立项、全力进行。
历史上的任何重大事件,近因不过是藉口,远因才是根本。大到启动战争,小至重要武器的发展,都是如此。YST 要说的是,弹道导弹攻击大型海面船隻是导弹应用很自然的发展方向,当相关科技的累积和成熟到达一定程度时自然就会朝着这个方面发展。中共科学家在弹道导弹末段机动制导的理论研究工作其实在1991年便完成了,正式的研究报告在1994年发表于【宇航学报】上。1996年美国海军航空母舰的威慑行动不过使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必要性和急迫性浮上檯面而已,它迫使中共下定决心、正式立项、把这门科技从研究推入发展,其实它的基础研究工作早就在五年前完成了。
(四)相关科技
现在让我们进一步观察用弹道导弹攻击大型海面船隻需要哪些科技。
传统的弹道导弹只能用来打击固定的地面目标,如果要用来攻击海面移动目标,那麽导航与导引设备就要重新设计,而且还需要卫星侦察系统和卫星通讯系统来配合,后者要求的科技水平比前者要高,这其中的学问就大了,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这项工程耗资巨大,困难度高,这个世界只有中、美、俄三个大国有能力研发,俄国没钱,美国没有这个需要,所以全世界也就只有中国科学家在这方面做研发了。
中国大陆经过十几年的努力终于发展出今天用弹道导弹攻击海面船隻这个独门武功,其实一点也不奇怪,这是科技基础和国际情势产生的自然结果。重要的是,我们要对这个革命性的独门武功有正确的认识。
我们必须认识的是:反舰弹道导弹不是只有一枚导弹,这是一个包括侦察、通讯、指挥和作战四大系统的综合体。
所以发展反舰弹道导弹和发展远程作战体系是分不开的,这就使得中国大陆发展反舰弹道导弹有别于美国与德国在二战时研发的超级武器。德国的 V-1巡航导弹与 V-2弹道导弹和美国的原子弹都是单一的超级武器,而中国大陆的反舰弹道导弹所发展出来的不是一个单一武器而是一个庞大的「远程作战体系」,其应用的范围涵盖所有的作战系统,反舰不过是其中的一个应用罢了。
上面这段叙述是非常重要的观念。是的,「远程作战体系」就是中国的军事科学家在20与21的世纪之交研发出来的独门武功。在下面我们介绍弹道导弹的反舰过程中就可以清楚看到这个「远程作战体系」的详细内容。
(五)反舰弹道导弹的原理与操作
反舰弹道导弹的原理与操作非常複杂。原理的複杂在搜索、发现与跟踪系统的高科技与多样化;操作的複杂在于如何融合这麽多蒐集到的资讯作出正确的判断。
反舰弹道导弹最困难的部分不在导弹的本身而是在搜索、发现与跟踪目标所需要的深厚功力。基本上,海面的大型船隻一旦被发现而且准确地被跟踪,其实消灭它的工作就已经大部分完成了。所以我们要花相当大的篇幅,也就是主要的篇幅,来叙述这个艰难的工作。
(六)海面目标的搜索、发现与跟踪
航空母舰看起来固然很大但是海洋的面积实在太大了,在辽阔的海洋搜索一艘航空母舰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非常地耗时,要探测到一艘航空母舰还需要克服各种天气的考验,譬如黑夜、云雾与雨雪。所以搜索航空母舰犹如大海捞针,通常需要多种探测手段,是一件非常困难的工作,更何况航空母舰是一个快速移动的目标,最高速度超过三十节(每小时三十海浬,大约55公里),一天可以神祕地在海洋中移动一千公里,在暗夜和云雾的掩护下经常轻易地摆脱追踪。过去的经验告诉我们,敌人的航空母舰经常在运气好的情况下偶而被发现,但是由于不能连续追踪经常又被它逃脱了。发现、追踪和长时间连续追踪是三件不同的事情,困难度相差很多,单单发现目标是远远不够的,只有达到长时间连续追踪才有消灭目标的把握。
事实上,自从航空母舰出现在战争中,发现和连续追踪敌人的航空母舰就是所有作战行动中最困难的,尤其是前者。过去的经验告诉我们行踪的神祕是航空母舰最大的保护,直到今天这个原则还是适用的。
但是科技是快速进步的,能够大面积搜索海洋的利器终于出现了,那就是侦察卫星。航空母舰在卫星的监视下要做到行踪神祕已不可能,至少理论上是如此。但是侦察卫星非常昂贵、牵涉的科技非常高,组织一个侦察卫星网谈何容易,今天能够在战争中全面付诸实施的也只有美、俄、中三个大国而已,其中俄国已经渐渐力不从心,目前只剩下美、中两国。
我们把搜索(search)、发现(detection)与跟踪(track)大型海面船隻(特别是航空母舰)的科技深入浅出地在下面几节做一个有系统地论述。即使不是学理工的人只要花几分钟的时间都可以瞭解这些影响人类非常深的科学与技术,它们的应用不只在军事上,也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譬如自然灾害的发现、扑灭与人员救助。
大型海面船隻的搜索、发现与追踪牵涉到很多不同的探测器,包括侦察卫星、长程地面雷达、无人侦察机和空中预警机。这些探测器没有一样可以单独完成任务,但是如果适当的协同工作就可以使任何大型水面船隻在大洋中不但无所遁形而且可以非常准确地对它们进行长时间的连续追踪。
(七)侦查卫星
古人说登高望远,一点也不错,爬山者的乐趣就在最后站在顶峰上俯瞰辽阔的大地。现代的探测器也是一样,飞得越高看到的地面和海面也就越广。海洋的面积佔地球面积的四分之三,如此大面积的搜索是非常困难的事,要看得又广又远就要升得够高。
航空母舰上面的作战飞机都有一定的作战半径,以美国海军的主力战机F/A-18为例,空战的作战半径是740公里,对地和对海攻击的作战半径是1065公里,所以绝大部分的时间航空母舰距离敌人的领土都在一千公里以外,这是一个安全距离,只有在发动攻击时才会接近目标区。
我们需要瞭解的是,航空母舰距离攻击的目标越近则舰载机滞留目标上空的时间就越久,这对攻击的效果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在发动攻击的时候航空母舰会尽量靠近攻击地区。至于航空母舰会多靠近目标区,那就要看对手的空军力量有多强。由于舰载机的性能一般不如陆基战机(舰载机结构重),在面对强国时,美国航空母舰多半在对方陆基战机的攻击距离以外。当然如果攻击的对象是弱国,美国航空母舰就可以非常靠近攻击区,譬如80年代美国轰炸利比亚,美国航空母舰就在距离利比亚海岸只有几公里处巡弋。利比亚的军事力量太弱了,一般而言,即使在进行攻击任务的时候,航空母舰距离攻击目标至少也在五百公里以外。
航空母舰的攻击能力全在舰载机,所以如果能够阻止敌人的航空母舰在领海范围的一千公里以外,那麽敌人航空母舰的威胁力就几乎消失了。当然,如果要把威胁完全消除,舰载机携带的制导武器的射程就要加进去,譬如空对舰或空对地的导弹射程,所以至少还要加上五百公里。除此之外,YST 认为还需要加上五百公里的安全係数(safety margin)。总结上面所有的考虑,对系统设计的工程师而言,阻止敌人的航空母舰在国家领土两千公里以外是必须的,在这个距离之外的航空母舰就纯粹是一种摆设了。
防御航空母舰的攻击是相当困难的,难就难在你不知道敌人的航空母舰在哪里。所以防御航空母舰的首要任务就是在茫茫大海中先找到它,而航空母舰最重要的工作就是隐密,不让你找到。这是一个猫和老鼠的游戏。
一架侦察机飞在一万两千公尺的高空,它的视界极限最远也只能达到四百公里,所以对侦察航空母舰来说侦察机必须进入敌人舰载机的攻击范围之内才有可能发现航空母舰,在这种情形下侦察机生存的机会微乎其微。这还不是所有的问题。遥测感应器的覆盖角度通常30度左右,所以飞行在一万两千公尺的高度,侦察机搜索海面的宽度不到50公里,要覆盖一个特定的海洋区域,譬如东海,需要很久的时间才能完成一次搜索,航空母舰很可能从搜索区中尚未搜索的部份进入侦察机已完成搜索的部分而未被发觉,甚至航空母舰早就驶离搜索区了。所以侦查机面对浩瀚的海洋远远不能满足搜索大型海面船隻的需要。
加快侦查机的飞行速度来实现快速的海洋搜索是不实际的,侦查机的最高航速比巡航速度快不了多少(不到50%),更何况有些遥测系统是有速度限制的,譬如雷达成像。
要满足快速搜索海面船隻的要求更有效的方式是增加飞行高度。但是还有什麽比飞机飞得更高呢?
比飞机飞得更高的人造物体就只剩下人造卫星了,是的,海洋的大面积搜索非卫星莫办。人造卫星的搜索宽度至少有四、五百公里,航空母舰的最高航速为每小时55公里,所以如果能安排卫星执行每四小时观察一次就可以达到无缝覆盖,这是可以做到的。
本篇文章就是介绍侦察卫星的功能与相关原理。
甲. 物理现象
在叙述卫星前,让我们温习小时候学过的一些物理现象。
凯普勒定律(Kepler's law):
十六世纪德国数学家和天文学家凯普勒(Johannes Kepler,1571~1630)在观察太阳系的行星时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规律:
a.任何行星围绕着太阳运行形成一个通过太阳中心的平面,行星运行的轨道在这个平面上一定是 一个椭圆(注意,圆是 当椭圆长轴与短轴相等的一种特殊情况);
b.如果你连接行星和太阳的中心就会形成一条直线,这条直线当行星运行的时候就会形成一个扇形的面积,虽然行星与太阳的距离随时都在改变,但是它在单位时间内所覆盖的扇形面积不会改变而是一个常数(constant)。
上面叙述的a与b就是天文学上非常有名和非常重要的凯普勒定律。
乙. 卫星的轨道
读者必须瞭解卫星的应用与它的运行轨道是分不开的,不同的应用需要不同的轨道,譬如侦察卫星和通讯卫星的轨道是完全不同的,即使同样是侦察卫星,携带的遥感器不同其设计的轨道也不同,这个轨道错不得。于是每颗卫星在发射上就需要作出特殊的安排与调整。由于卫星携带的感应器发射后就不能改变,所以卫星轨道的精确性和它的应用息息相关,如果发射的轨道错误,那麽这颗卫星的应用价值就完全没有了,形同报废。
卫星所携带的燃料非常有限,推力也很有限,主要用作姿态调整和轨道的维持,万不得已才做变轨飞行,这是最耗费燃料的。所以把卫星准确地送入预定轨道极为关键,卫星的发射任务如果不够精准,轻则减少卫星的预定寿命,重则导致卫星成为废物。
卫星的运行与行星的运行道理是一样的,所以凯普勒定律可以直接应用在卫星轨道的计算上,得出卫星运行的性质。
卫星在环绕地球的飞行中循着一定的轨道并且有下列几个重要性质:
a. 这个轨道可以是圆,圆心是地球的中心,卫星运行的高度不变;
b. 卫星的轨道也可以是椭圆,这时候卫星飞行的高度随时间而改变,但有规律可寻,那就是凯普勒定律,最重要的性质就是卫星距离地球越近其飞行的速度越快;
c. 卫星运行形成的平面和地球赤道形成的平面有一个夹角,这个夹角科学家称为「倾角」(inclination angle)。「倾角」在卫星的应用上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参数,因为不同的倾角卫星的观察就覆盖不同的地球表面。
d. 卫星运行的高度越高,运行的週期越长。
譬如高度只有一百公里的极低空卫星,86分钟就绕地球一周;
美国的太空梭通常运行在六百公里的高度,97分钟就绕地球一周;
卫星运行高度上升到一千公里(美国太空梭的极限),106分钟绕地球一周;
卫星运行高度上升到一万公里,348分钟绕地球一周;
卫星运行高度上升到两万公里(大约美国GPS导航卫星的高度),711分钟绕地球一周;
卫星运行高度上升到35,786公里(地球同步卫星的高度),1436.07分钟绕地球一周。
丙. 卫星的发射场
前面说过,卫星运行的倾角决定卫星观察时覆盖地面的区域,我们有必要对倾角作进一步的论述。
一个非常重要的物理现象是卫星发射场的纬度决定「倾角」,譬如一个发射场位于北纬38度,它发射的卫星倾角就是38度。下面我们把全球重要的卫星发射场的纬度列举如下:
发射场                                                          纬度
法国南美洲圭亚那库鲁发射场             北纬 5.0度
美国甘迺迪航天中心                            北纬28.5度
日本种子岛航天中心                            北纬30.4度
俄罗斯拜科努尔航天中心                    北纬45.6度
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北纬40.6度
中国太原卫星发射中心                        北纬37.5度
中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北纬28.1度
中国海南文昌航天中心(兴建中)    北纬19.0度
读者一定会问:如果一个发射场要发射与它的纬度不同的倾角的卫星,那要怎麽办呢?
答桉是:首先发射卫星进入轨道运行,这时候倾角等于发射场的纬度,然后由控制中心指挥再进行变轨运作改变倾角。
无论改变卫星运行的高度或是倾角都称为变轨运作,由卫星上的火箭发动机提供所需动力,这些都是迫不得已而不得不为的操作,尤其改变倾角的变轨飞行非常耗费燃料,一旦燃料耗尽这个卫星的寿命就终结了,这些都必须在卫星设计者的考虑中。燃料计算非常重要,它直接决定卫星的寿命,通常卫星管理工程师必须预留部分燃料作为卫星在寿命终结前脱离轨道之用(英文称做de-orbit),把宝贵的特定轨道留给后来者。
卫星都是向东发射的,因为地球的自转是从西向东,我们要利用地球自转的水平速度将卫星送入轨道。地球自转在赤道上形成的水平速度最大,纬度越高所得到的水平速度就越小,到了南北极地球自转的水平速度就是0了,所以高纬度的国家发射地球同步卫星是吃大亏的,必须用更大推力的火箭来弥补。这就是为什麽每个国家都把卫星发射场尽量设在国土最靠近赤道的地方。
也就是这个原因中国大陆决定在海南岛的文昌建一个规模宏大的航天中心,主要考虑的因素有下列几点:
a. 海南文昌是中国国土纬度最低的地方,在海南文昌发射比在四川西昌发射以现有的火箭而言相当于推力提升10~15%。想想看,同样的火箭搬到文昌,卫星上的酬载可以增加多少,10~15%的推力提升是不得了的效益。
b. 如果发射的是同步卫星,根据大陆专家的报导在海南文昌发射要比在四川西昌发射卫星变轨运作进入同步轨道所耗费的燃料要节省100公斤,相当于延长两年以上的寿命。
c. 酒泉与西昌都深处内陆,交通不便,全靠火车运输,所以卫星与运载火箭在体积和重量上都受到铁路的限制,譬如火箭的直径不能超过3.35米。文昌在海边,用船运输非常方便,体积和重量都不成问题。
d. 火箭发射后,分离的火箭残骸掉到海里,回收容易,也不会伤人。
e. 中国当初把发射场设在甘肃、山西和四川主要是基于国防考虑,担心如果打起仗来基地会不保或遭到破坏,现在的国防力量已足够强大自然没有这种顾虑。
新华社在2007年09月23日报导,建设海南文昌发射场是为了我国航天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满足新一代无毒、无污染运载火箭和新型航天器发射的任务需求。海南文昌的航天发射基地佔地20平方公里,包括航天发射港、太空主题公园、火箭组装厂以及指挥中心等一系列项目。
文昌航天基地规模宏大,设备先进,建成后将成为中国同步卫星、探月飞船和永久性太空站的发射场。
文昌航天基地的各种优势已经引起美、俄、法的担忧,他们在商业卫星发射上的生意可能会被抢走。
丁. 卫星的酬载
卫星的应用全靠上面装置的各种光学和电子设备,这些设备随应用的不同而改变,譬如侦察卫星有红外线探测器、高解析度照相机、雷达、光学感应器,通讯卫星有转发器、导航卫星有特殊的发射器和极精确的原子钟、科学卫星有各种不同的科学仪器....等等,这些卫星上的仪器与设备统称为酬载(payload)。
由于卫星上的空间、重量、电力都非常有限,不可能带太多的仪器,有的侦察卫星只有照相机,有的卫星只有红外线成像仪,有的卫星只有雷达,当然只要各种条件许可也有卫星携带多种探测器。不论是哪一种卫星酬载的选择非常重要,一个卫星的能力全在酬载性能的高低。
戊. 侦察卫星的酬载
侦查卫星携带的感应器无非是下列四种:
a. 光学仪器:
光学仪器包括电视和照相机,后者可以是数字照相机,也可以是传统的胶卷照相机。
光学仪器最大的缺点是只能在白天使用。
b. 红外线成像仪:
不同的物体在空间的温度不同,红外线成像仪就是感应温度的差别而成像,所以又称为「热成像仪」,在「漫谈坦克」的系列文章中我们曾详细解说。
红外线成像仪的优点是可以日夜使用、解析度高而且探测距离非常远。
红外线成像仪的缺点是无法穿透云雾,其次的缺点是只能定方向而不能定距离,不过对海面船隻测定距离不是问题。
c. 雷达:
雷达是发射电波讯号然后接受反射回来的电波来测定目标的方位和距离,是二十世纪人类发明的最伟大的遥测仪器。
雷达的优点是全天候工作,无论白天还是晚上、天气清朗还是有风雨云雾都照常工作,而且精确地测定目标的方向、距离和速度。
雷达的缺点是设备重、耗能大、目标辨别能力差。
d. 无线电:
军舰航行是很难保持无线电静默的,从收听到的无线电讯号加以分析来判断海面目标在哪里和它们的型号。
己. 侦察卫星的应用
侦察卫星无论是用那一种感应器都存在一定的角度,只有在这个角度内才能感应到前面的目标。我们可以想像侦察卫星的感应器就像一隻手电筒射出一道圆锥形的光芒照射到地面上,只有在这道光照到的范围内才能看到地球表面的物体。
a. 大面积搜索
所以当卫星飞过地球表面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想像卫星感应器扫过一条等宽的带子,卫星飞得越高则这条带子就越宽,通常至少都有数百公里。更进一步说,虽然卫星的轨道不变,但是地球是会自转的,所以第二圈飞过的地方跟第一圈不一样,第三圈飞过的地方跟第二圈也不一样,这样经过几次扫瞄就可以覆盖广大的海洋了。
不过卫星扫瞄地面不是想像中这麽简单,如何达到无缝隙的扫瞄需要在运行轨道的倾角与高度和感应器的视角做出精细的设计和安排。
b. 卫星变轨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卫星感应器的解析度(resolution)都是以角度为单位的,所以目标成像的解析度就跟卫星的高度成反比了。也就是说,卫星飞得越高虽然观察的面积越大但是解析度就越低,因此对目标的判断就会越困难,特别是使用照相机的侦察卫星。
高解析度的照相机是侦察卫星非常重要的选择,由于相片的解析度和拍摄的距离成反比,也就是说距离越近解析度越高,所以通常这种卫星都採用非常椭圆的轨道,所谓非常椭圆就是近地点(只有一、两百公里)和远地点(高达数千公里)差别很大。侦察卫星轨道的设计就是在近地点的时候进行拍照。
根据凯普勒定律,单位时间内卫星运行所覆盖的扇形面积是一个常数,所以卫星在近地点的时候飞行速度比远地点快很多,卫星飞快地拍完照片后便上升到安全的高度,避免受到敌人的攻击,特别是激光照射。有时候为了得到更清楚的照片,卫星会特别(在远地点减速)进行变轨使近地点非常低(低于一百公里)。这种情况在拍照完成后必须升高近地点(在远地点加速),否则每次空气的摩擦会逐渐降低卫星的高度最后导致卫星跌落大气层而烧毁。
c. 小卫星
战争不会无故发生,都有迹象可寻。当情势紧张时相关国家通常都会临时发射多枚小卫星对热点进行密集观察,这些小卫星重量都很轻,100~500公斤,可以一次发射多个来缩短观察週期。由于小卫星携带的燃料很少,所以小卫星的寿命不长,通常只有几个月,不过对战争的准备已经足够了。
但是运载火箭的生产、运输与发射前的准备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真正的困难就在是否能够及时发射,所以快速发射卫星的能力对任何大国都非常重要。
附带要说的是,中国大陆快速发射卫星的能力相当出色,这个能力已经被美国发觉,美国一度曾经考虑想与大陆政府商量在太空站有紧急情况时大陆能出手相助,后来也只是说说而已,不了了之。美国对中国心存严重的忌惮,当初成立太空站时广邀数十个国家参加,这是一种大国炫耀的姿态,有政治利益,也有经济利益,因为参加国是要负担部分经费而绝大多数的国家不会得到技术,尤其不可能得到关键技术。但是美国的邀请就特别排除中国。现在美国虽然承认中国能对太空站做出实际的、重大又无可替代的贡献,YST 个人认为美国还是不会邀中国参加,道理很简单,美国始终把中国当成战略对手,对于科技资料防范非常严,美国如果要求中国担负紧急状况下的救难任务就必须提供太空站一些敏感的资料,美国是不肯的。
普通雷达不能满足反航空母舰的基本要求
我们再想想看,大陆沿海并没有一万英尺的高山,更何况航空母舰即使发动攻击也通常巡弋在攻击目标的300海里以外,所以无论是陆地上的雷达或是海面上的舰艇雷达都无法在航空母舰的攻击距离外发现它。要知道航空母舰战机的作战半径大约是400海浬(F/A-18E/F),如果连这个最基本的探测距离都不能克服,那麽反航母是没有任何希望的,就只能挨打,不要说先下手为强了,连挨打后回手反击航母都不可能,因为你不知道它在那里。
现在很清楚了,反航空母舰的第一件事就是研发一种探测和追踪距离远大于400海里(740公里)的感应器。普通雷达完全没有这个能力。
(九)超视距(超越地平线)雷达
问题:有没有一种雷达它的观测距离能够超越地平线呢?
答桉:有的,而且有两种,它们是「天波雷达」与「地波雷达」。
这个世界有很多物理现象是很奇妙的,其中有两个现象可以用来发展超视距雷达。此处我们说的「视距」不是指人的眼睛的视力距离而是指观察物体的直线距离(line of sight),所以这里所谓的「超视距」就是超越地平线的距离。
人类利用两种特殊物理现象,离子层与绕射,发展出两种超视距雷达,也称作「超越地平线雷达」(英文名称为 Over The Horizon radar,简称 OTH radar)。
本篇的主要目的就是对这两个物理现象和经由这两个现象所发展出来的特殊雷达做一个简单扼要的叙述。
「超越地平线雷达」对侦查远距离的海面船隻产生革命性的影响。
甲. 天波雷达(OTH-B)
地球的大气层高度在80公里以上就进入离子层(ionosphere),离子层有一个特性就是只反射频率在30兆赫兹(30MHz,每秒振动三千万次)以下的电波,它们的波长在10米以上。
于是科学家就利用频率在3~30MHz这个波段的电磁波设计雷达,就是所谓的「天波雷达」。
3~30 MHz这个波段雷达科学家给它取了一个代号叫做HF波段,HF是 High Frequency 的缩写,意思就是高频波段。这个波段的波长是10~100米。
科学家在HF这个波段发射电磁波,电波被大气层中的离子层反射照射到海面,海面上如果有船隻就把电波反弹回到大气层,再经过电离层反射回地面被地面上的接收器收到,经过一番计算和判定就能侦察出海面上这些船隻的位址与速度。这种雷达的探测距离可以远达六千公里。
由于电波是透过天上离子层的折射,从天而降,所以取名「天波雷达」。
由于探测的距离超过地平线,这种雷达又名「超越地平线的折射雷达」(英文代号为 OTH-B),此处 B 代表 backscatter,意思就是折射。
比较这两个名称,YST 个人更喜欢「天波雷达」,它比较传神。
「天波雷达」有下面几个特性:
a. 天波雷达的理论探测距离是 800~6000公里。
b. 800 公里以内的目标无法探测,这是天波雷达的盲区。
c. 由于离子层的电子密度随着日光的照射不同,所以白天与晚上有差异,不同的季节也会产生差异,更会随着太阳黑子的活动而发生变化。除此之外,离子层的高度也会有变化。所以计算离子层的折射是非常複杂的,非一般人想像的容易。
d. 由于离子层的折射计算複杂,天波雷达的定位精度很差,大约是20~30公里。不过透过特殊的算法精度可以改进一个数量级达到2~3公里,这对搜索大型海面船隻的初步定位已经足够了。
e. 天波雷达虽然定位精度不高,但是测量速度的精度却很高,这就有助于目标识别。商船的最高航速通常是20节,不可能超过25节,而航空母舰的航速超过30节,有些更达到35节所以利用速度很快就可以区分航空母舰与大型商船。除此之外,如果侦察到的这个水面目标附近还有很多每小时三百公里以上的高速目标,那麽这个水面目标肯定是航空母舰。所以指挥中心用这种方式就可以初步判定航空母舰的存在和地点。
f. 天波雷达的天线非常巨大,通常高数10米,长一、两千米,见下图:
图03:美国的天波雷达
乙. 地波雷达(OTH-SW)
小时候 YST不听话,母亲生气时总是说:「妈说话,你左耳进,右耳出,一点记性都没有」。其实母亲教训 YST的话不是真的,她无论在那个方向对我说话,我两个耳朵都听得非常清楚,没有任何一隻耳朵漏掉。为什麽呢?这是有科学依据的。
在波的传送中有一种物理现象叫作「绕射」(diffraction)。「绕射」是指当波在传送时如果遇到阻碍物有一部分能量会弯曲绕过阻碍物到达它的后方,也就是说,任何阻碍物不会形成百分之百的“阴影”。
「绕射」的现象在声波上非常明显,我们可以很容易用实验証明声波的绕射。在一个非常空旷的空间,你把左边的耳朵塞住,然后在左耳旁边敲击物体,你的右耳可以听到敲击声,这个敲击声不会被头颅完全挡住。所以如果母亲的声音是从左方来,不但左边的耳朵能听到,右边的耳朵也能够听到,这是因为一部分声波绕过听者的头颅传达到了右耳。
电波的绕射和声波是类似的,科学家不但証明电波有绕射的现象,而且测量出波长越长的电磁波「绕射」的现象越显着。
哇,这是何等有趣和有用的现象,你想想,好事的科学家会放过它吗?
由于高频波段的波长是最长的,聪明的科学家就利用这个波段「绕射」最强的现象设计雷达来侦查地平线以外的目标,科学家用这个方法取得相当程度的成功。由于侦测电波是沿着地球表面传送的,所以称之为「地波雷达」。
地波雷达探测的距离超过地平线,所以也称为「超越地平线的地波雷达」(英文缩写为OTH-SW),此处SW代表 Surface Wave,意思就是地波。
图04:地波雷达工作原理的示意图。
上图示意建立在山上的雷达站可以在距离R1的范围内侦测到海面上的军舰,但是侦测不到距离R2的军舰,因为它已经在地平线以下了。
但是如果山上的雷达站是地波雷达,有一部分电波透过绕射现象可以照射到地平线下远距离R2的军舰,它反射的回波同样经过绕射再被雷达站接收到,经过计算就可以得出R2军舰的位置和速度。
电波的「绕射」是一种非常微弱的现象,通常使用的雷达波段几乎不存在,即使波长最长的高频波段它的绕射能量也很小,所以对海面船舰的探测距离不大,可以确定能够达到三百公里,没有听过超过五百公里的,要想覆盖天波雷达八百公里的盲区恐怕非常困难,除非加大发射功率和使用极长的天线阵列,这些都是极费钱的,有实际的上限。
地波雷达因为没有离子层複杂和不稳定的物理现象,所以定位容易多了,也比较精确,只是探测距离短太多了,对反航空母舰作战来说性能不足,属于次要的手段,但是对于其他的大型水面船隻还是很有用的。地波雷达相对便宜,尤其对于不宽的海面,譬如台湾海峡和黄海,非常有用。
读者一定会问:地波雷达能探测三百公里可以装在船上呀?
回答:是的,的确有某些国家这麽做过。但是地波雷达的天线排列长达50米以上,在军舰上狭窄又宝贵的空间使用非常不方便,所以非常少见。
丙. 几个简单的注解
a. 高频(High Frequency,简写为HF)是有一点误导的,因为这个波段其实是雷达所用的电磁波中频率最低的。
一般而言,频率越高雷达的精度就越高,同时体积也越小,所发射的能量也越小。所以军用雷达,尤其是火控雷达(一种指挥炮火发射的雷达,英文称为 Fire Control Radar)要求高精度,选用波段的频率都非常高,甚至超过 30 GHz。
譬如战斗机上的火控雷达都是X波段,频率在10GHz左右,是高频波段的300倍到3000倍,波长是3公分左右。
坦克测距使用激光雷达频率高达100,000,000兆赫兹,是高频波段的三百万到三千万倍,所以测得的距离非常准确。
警察抓超速使用的测速器也是激光雷达,使用频率高达300,000,000兆赫兹,达到雷达使用频率的最高阶段,因此雷达非常小巧(可以拿在手上)、功率非常小(通常只有数瓦特),应用距离很短,顶多几百米,但是非常精确。这种精确度都不是高频雷达能够得到的。
b. 「天波雷达」与「地波雷达」都是使用高频波段来探测地平线以外的物体,经过大气离子层折射的叫天波雷达(OTH-B),沿着地表传达的叫地波雷达(OTH-SW),天波与地波的区分和取名非常传神。
c. 超视距雷达除了探测的距离非常远之外,它还有一样好处,那就是可以探测到雷达隐身的目标,譬如美国的隐形战机B-2与F-22。
这是因为所有雷达隐形物体所用的涂料主要是对付波长很短的雷达波,譬如X波段,目的是要躲避火控雷达的追踪,这对逃避飞机和导弹的火控雷达固然特别有效,但是对波长较长的L波段搜索雷达就差很多了,对高频波段的超视距雷达隐身效果就更差了。
除此以外隐形飞机的雷达截面(Radar Cross Section,简称 RCS)都设计成正前方极小化(这就像坦克的装甲在正前方最厚是一样的道理,因为正前方是攻击时遭遇敌人最可能的方向),下方也不错(躲避地面雷达),但是上方的雷达截面就大非常多了,所以无法规避天波雷达的照射与发现。
丁. 中国大陆的天波雷达
大陆在超地平线雷达的研究很早就开始,1970年就完成一座试验型的天波雷达,天线排列长达2300米。
根据【简氏防务週刊】的报导,中国已经在2001年研製出一套天波雷达(OTH-B),探测距离为800~3000公里,覆盖角度为60度。该系统发射与接收的地点是分开的,位置相隔100公里,天线阵列尺寸为60x1100米。这座雷达的作用覆盖面见下图:
图05:中国大陆天波雷达的覆盖范围。
YST 个人的评论:
a. 图05箭头所指之处就是雷达的接收站的位置,也就是巨大的天线阵列安放的地方。
b. 这座天波雷达的接收站位于武汉与西安之间某处,相当内陆,不设在靠近海边的原因一方面是避开盲区,另一方面是避免容易遭受空袭。
c. 图中暗红色的地区就是天波雷达覆盖的侦察范围,这是美国航空母舰进入台湾地区的主要方向。我们看到美国的航空母舰和大型水面船隻只要进入距离台湾两千公里的海面就会被这座天波雷达侦测到。
d. 800~3000公里的探测距离是英国【简氏防务週刊】的报导,不知来源为何,也不知是真是假。YST 认为这个探测距离虽然勉强够用,但不够安全。如果 YST是系统工程师一定将探测距离至少达到四千公里,而且照射角度会稍微偏北一点务必覆盖包括东京湾与关岛在内的水域,这个要求非常、非常重要而且并不难办到。
e. 这座天波雷达的位置选择非常适中,完全覆盖从东部海面接近中国的任何航道。美国航空母舰如果企图从日本海经对马海峡进入黄海不被发现和追踪是不可能的,唯一剩下的可能途径是绕过菲律宾的南端或是经麻六甲海峡进入南海,然后由南海接近中国大陆。
f. 南海相对东海不但非常狭窄而且到处都有岛礁,侦测航空母舰容易得多,黄海就更容易了。黄海基本上一架预警机就可以搞定,南海则麻烦一点,对预警机续航力的要求也高很多,如果单靠预警机至少需要多架。
戊. 中国大陆的地波雷达
大陆在地波雷达也做了相当成功的研发,并且至少已经在浙江瑞安市以东八公里处的海岸线上部署了一套地波雷达(OTH-SW)系统。这套系统也採用了发射地点与接收地点分离的设计,两处相隔2.65公里。
外界对中国大陆的地波雷达瞭解很少,只知道覆盖角度为90度,探测距离大概是三百公里,见下图。有关它的性能数据都是猜测,无法做进一步的讨论。
雷达数据都是高度机密,外面的人只能知道大概,不可能得到精确的数据。
图06:中国大陆地波雷达的覆盖范围。图中箭头所指之处就是瑞安地波雷达接收站的位置。
上面这个地波雷达站完全无缝地覆盖台湾海峡北端的出入口,可惜覆盖不了钓鱼台,更无法探测到琉球群岛。
己. 一些个人见解
a. 一般而言雷达使用的频率越低,雷达的体积就越大,发射的功率也越高,像超视距雷达这样的频率发射功率都在数百万瓦以上,非常耗费能量。
b. 南海海域不是很宽,遍布岛礁,50~100米长的天线阵列建在岛礁上也不成问题,如果能源供应的问题能够解决,解放军在南海的西沙、中沙与南沙的岛礁上各建一座地波雷达站,再配上一、两架预警机填补空隙就可以无缝监视所有在南海主航道上来往的船隻。但是能源供应是一个大问题,岛礁上盖一个几百万瓦的发电厂几乎是不可能的,也容易受到破坏。
c. 比 b 更简单、也更安全的方法是在湖南南部的山区建一座天波雷达,不但覆盖整个南海,也覆盖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文莱、菲律宾和麻六甲海峡。
d. YST个人认为天波雷达是反航空母舰舰队最重要的探测手段,也许单凭天波雷达就足够完成搜索、发现与长时间连续跟踪等一系列的任务,其他的侦察手段不过是辅助而已。
在后面论述反舰弹道导弹的操作时,YST 将对 d 项做进一步的说明。
精彩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