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陪都遗迹记事-社会生活-中国民主党派资料汇编-大后方抗战文化-学术研究-重庆中国三峡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1:12:34
重庆陪都遗迹记事
重庆陪都遗迹记事
重庆是抗战时期的陪都,是中国战时大后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八年抗战,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光辉一页,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以国共合作为主体,包括全国各族,各阶层人民及海外华侨在内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战斗的结果,体现了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斗争意志。
半个世纪过去了,每当人们看到留存至今的陪都遗迹,就情不自禁地追忆起抗日战争时期在重庆的往事,但是随着历史的变迁,城市建设的发展,一些陪都遗迹已拆建不复存在了。为了不忘重庆人民坚持八年抗战所作的贡献,为了教育勉励子孙后代,现收集整理了《重庆陪都遗迹记事》,供作参改。
(一)政府机关及社会团体
国民政府遗址:似于今人民路(原国府路)232号。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日军直迫中华民国首都南京,同年11月9日,经国防最高会议决定,迁都重庆。重庆市工务科奉命将学田湾重庆高级工业中学改建为国民政府大楼。改建工程山上海基泰工程公司主持,设计人杨廷宝,陶馥记营造公司承建,经过日夜赶工抢修,改建工程于1937年11月25日竣工。国民政府大楼,是利用原重庆高级工业中学大楼加抱阁、广场、大门部局,门廊前的踏道、石栏杆和座灯柱,组合比例适度。主楼为中国古典式木结构建筑,额枋施中国传统彩色画,高敞的门廓前面饰有碑亭式墩柱两个。大楼建于一高大的石台基上,形体庄重,宏伟壮观。1937年12月1日,国民政府主席林森正式在此办公。同年12月l3日,南京陷落,重庆遂成为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战时首都。l 940年9月6日,国民政府明令定重庆为“中华民国陪都”。1 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即珍珠港事件发生)后,陪都重庆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在远东地区的中枢。有30多个国家在重庆设有使馆,有40多个国家在重庆建立反法西斯战争的国际性组织,有10多个中外文化协会。重庆成为那时中、美、英三国军事同盟和东南亚国家抗击日军的指挥中心,设立同盟军中国战区总司令部于重庆,中国添列世界反法西斯四大强国(中、苏、美、英)之一,还迫使美、英放弃一些不平等条约,在重庆签订了《平等互换新约》。1945年8月14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八年抗日战争取得伟大胜利。1 946年5月5日,国民政府明令还都南京。重庆市政府遂由川东师范学校(今市文化宫)迁入原国府大楼办公。1949年8月,国民政府又由广州迁回重庆国府路旧址,重庆市政府又迁至中山—二路“曙楼”办公(曙楼现已改建为市儿科医院住院部)。1949年11月30日,重庆解放后,国民政府大楼为西南军政委员会驻地。该大楼于l978年拆毁改建为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大楼。现在于国民政府遗址范围内,我们还可以看到两幢一楼一底的砖木结构房,一幢是当年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办公楼(现为市财政局),一幢曾是当年蒋介石接见国际友人之地,现均尚基本保持原貌。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市人民政府四根高大的门柱,是原国民政府的大门遗址,外表已经过装饰。
国民政府行政院旧址:在今中山四路36号市委大院内。该处原是法国天主教堂,抗日战争时期为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先后为蒋介石(兼)、孔祥熙、宋子文(代理)。秘书长为翁文灏。1945年由宋子文任院长,翁文灏任副院长。
国民政府立法院、司法院、蒙藏委员会和重庆卫戌司令部旧址:在今中二路张家花园1号,原面向中山二路大街。该旧址建于1935年,是义林医院修建。现为重庆市外科医院住院部,整个建筑外观尚基本保持原貌。立法院院长孙科、司法院院长居正,蒙藏委员会委员长吴忠信,重庆卫戌司令部司令刘峙,1945年为王缵绪。
国民政府监察院、考试院旧址:在今中山四路11号原陶园内。现为重庆人民小学,原建筑多已拆毁改建。监察院院长于佑任,考试院院长戴传贤(季陶)。
国民政府中央军事委员会及最高国防委员会旧址:在今解放两路66号。该旧址清代为川东地区最高军事机关重庆镇署,辛亥革命后改名重庆镇扰府,陪都时期为中央军委,现为重庆日报社。原建筑仅残存军委礼堂和张群旧居及其办公地。张群曾任行政院副院长、院长、委员长重庆行营主任,西南长官公署长官。1945年10月8日,毛泽东在重庆谈判四十天之际,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政治部主任张治中,在军委礼堂举行了盛大宴会,欢迎和欢送毛泽东,并邀请了参政员和文化界、新闻界,党、政、军各界人士五百余人参加,盛况空前。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副委员长冯玉祥。
国民政府外交部旧址:在今解放西路112号,原是聚兴城银行,现为农贸中心,原建筑尚基本完好。今人民公园l号附1号亦外交部用房,现为重庆市中区川剧团宿舍,原貌犹存。宋子文于1 941至1945年任外交部长。
国民政府内政部旧址:在罗家湾现无考。部长先后为何键、周钟岳、张励生。
国民政府财政部旧址:在观音岩,现无考。部长孔祥熙。
国民政府经济部旧址:在今新华路47号,原是川盐银行,现为重庆饭店,原貌基本完好。部长翁义灏。1946年王云五任部长。
国民政府交通部旧:在上清寺交通巷一号,原彭泽大公馆,现拆毁改建为铁路局宿舍。部长俞飞鹏。
国民政府教育部旧址:在今中山二路原川东师范学校内,现为重庆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原建筑尚部分残存。部长先为 王世杰、陈立夫,后为朱家骅、潘平之。
国民政府农林部旧址:在今上清寺226号,原生生花园,现已改建为重庆川江电机厂。部长先后为陈济棠、沈鸿烈、盛世才、周治春。
国民政府粮食部旧址:在今文化宫附近,原康宁路,现已拆毁改建。部长徐堪。
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旧址:在今人民路258号,原上清寺花冈,现为重庆市电话五分局,原建筑仅存礼堂和张骧公馆(张骧为张群堂弟,曾任邮政局长),主席蒋介石。
国民党中央组织部旧址:在今中山三路原巴县中学内,现已拆毁改建为市体育馆。部长先后为朱家骅、陈果夫、陈立夫。
国民党中央宣传部旧址:在今上清寺美专校街,原西南美术专科学校内,现已拆毁改建为市总工会宿舍。部长先后为叶楚仓、王世杰、张道藩和梁寒操。
国民参政会旧址:在今中华路174号,现为市交通局办公大楼,尚基本完好。国民参政会是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产物,成立之初,由于国共两党和其它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的努力,国民参政会对于团结全国人民,发扬抗日民主,推动全面抗战起了积极作用,在抗日战争史上有重要地位。毛泽东、周恩来、陈绍禹、秦邦宪、林伯渠、董必武、吴玉章、邓颖超等,是国民参政会参议员。
国民政府中央军委政治部第三厅和文化共作委员会旧址:在今天官府8号(原4 号、7号),现为民居,因年久失修,已残破不堪。中央军委政治部于1938年2月19日在武汉成立,陈诚、张治中先后任部长、周恩来、黄琪翔、张历生、王东原、梁寒操、袁守谦、何浩若、黄少谷先后任副部长。郭沫若任笫三厅厅长。1938年10月25日武汉失守前夕,笫三厅迁到重庆天官府7号办公。1940年9月,改为张治中任中央军委政治部主任,撤销了第三厅,另设文化工作委员会,为学术团体,仍隶属于中央军委政治部领导。主任委员郭沫若,副主任委员阳翰笙、谢仁钊。专任委员有茅盾、沈志远、杜国痒、田汉、洪琛、郑伯奇、尹伯休、翦伯赞、胡风、姚蓬子等10人。兼任委员有老舍、陶行知、张志让、邓初民、侯外庐、卢于道、马宗融、黎东方、王昆仑、吕振羽等10人。文化工作委员会于1945年4月1日宣布解散。
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八路军办事处旧址:在今曾家岩50号,对外称“周公馆”。现为重庆红岩革命纪念馆曾家岩分馆,尚基本保持原貌。抗日战争时期,曾家岩50号是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展开统战工作的重要阵地。南方局书记周恩来和董必武、秦邦宪、凯丰、邓颖超等,在这里会见过各党派代表人物、各界知名人士、外国驻华使节、援华团体、国际朋友,并多次举行记者招待会。不少追求光明、,进步、和平、民主、热心抗战的人们,不畏特务盯稍,到此寻求真理,恳求共产党的支援帮助。一些愿意到延安和解放区去的人们,大都是先到此取得联系的。抗日战争胜利后,毛泽东到重庆谈判期间,曾在这里接见过各界爱国人士和中外记者。1947年2月28日晨2时许,国民党军警、特务突然包围查封了曾家岩50号,强行要求中共人员撤离。3月2日下,中共工作人员开始撤离,于3月8号全部撤回延安。第二次国共合作破裂。
保卫中国同盟总部旧址:在今两路口新村5号(原中山路新村3号),即宋庆龄旧居。尚基本保持原貌。该同盟为宋庆龄于1938年6月在香港创建。宋庆龄以巨大的爱国热情邀请中外著名人士贾·尼赫鲁、保罗罗伯逊、冯玉祥、孙科、宋子文等为保卫中国同盟发起人。宋庆龄任主席,宋子文任会长,克拉克任总书记,法朗士任司库,艾培(爱泼斯坦)任宣传负责人。出版了《保卫中国同盟通讯》,向全世界报导中国抗日战争实况。1941年12月9 日,日军在香港登陆,我东江纵队配合英军进行香港保卫战。在日本侵略军到达机场前6小时,宋庆龄乘最后一架飞机离开香港,来到陪都重庆,继续开展“保卫中国同盟”的工作。
中国民主革命同盟(小民革)旧址:在今领事巷14号(原10号),即原康心之公馆内。现为市物资局幼儿园,尚基本保持原貌。1941年夏,在中共南方局周恩来、董必武、王若飞等人的亲切关怀和直接领导下,中国民主革命同盟在重庆正式成立。成立之初名“中国民大众同盟”,一年后改名中国民主革命同盟,习称“小民革”。是一个不公开的秘密政治团体,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既有中共党员参加,也有国民党左派及其它民主党派人员参加的统一战线性质的组织。王昆仑、王炳南、邓初民、刘仲容、许宝驹、许宝騤、阳翰笙、闵刚侯、吴茂荪、侯外庐、屈武、阎宝航、高崇民、郭春涛、梁蔼然、赖亚力、曹需村、谭惕吾等18人参加成立会,王昆仑、许宝驹被推选为主要负责人。此后,成员逐渐发展到近一百人,除了在重庆开展活动外,有的还深入到外地及北半沦陷区开展工作。还组织领导了一个革命青年组织“中国民主实践社”,是由一些革命青年参加的秘密组织,主要负责人有曹孟君、蒋燕等。周恩来与“小民革”联系十分密切。毛泽东到重庆谈判期间,曾在红岩村约见该同盟主要负责人王昆仑、许宝驹和屈武谈了一个通宵,周恩来、王炳南也在座。根据革命发展形势需要,1949年9月17日,在北京中南海勤政殿举行的新政协筹备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正式宣告中国民主革命同盟结束,并散发了《中国民主革命同盟结束声明》。
中国民主同盟总部旧址:在今上清寺人民巷45号(原国府路300号),现为居民住宅,尚基本保持原貌。中国民主同盟简称“民盟”,它的前身是1939年10月,由国民参政会中各中问派和部分民主人士发起组织的统一建国同志会。其中有中国青年党、中国国家社会党、第三党、救国会、中华职业教育社、乡村建设派等和其他民主人士参加。1941年4月17日“皖南事变”发生后不久,中共代表周恩来与各界人士聚会,揭露蒋介石制造“皖南事变”。面对当前抗日救国的形势,各党派人士都深感有反内战而团结一致的必要。经黄炎培、章伯钧、梁漱溟、张君迈、罗隆基、左舜生等人决定,将“统一建国同志会”扩建为“中国民主政团同盟”。1941年3月19日,中国民主政国同盟在上清寺特园(鲜英公馆)秘密成立。黄炎培、张澜、罗隆基、章伯钧、梁漱溟、张君迈、左舜生、李璜、林可玑、丘哲、江向渔、冷伯、杨赓陶等十三人为中央执行委员;黄炎培、左舜生、张君迈、章伯钧、梁漱溟中央常务委员;推举黄炎培为中央常务委员会主席,左舜生为总书记。1941年9月18日,民盟机关报《光明报》在香港创刊,梁漱溟任社长,萨空了任经理,俞颂华任总编辑。这时黄炎培已辞去民盟主席职务,改由张澜继任。同年11月16口,张澜率左舜生、章伯钧、罗隆基等人,邀请国共两党代表和国民参政会的部分民主人士,在临江路俄国餐厅开了一次茶会,公开宣布成立了“中国民主政团同盟”。1944年9月,民主政团同盟在特园召开全国代表大会,决定将“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改名为“中国民主同盟”,盟员以个人名义加入。选举了张澜等33人为中央执行委员;张澜、沈钧儒、黄炎培、章伯钧、左舜生、李璜、梁漱溟、张君迈、潘光旦等人为常务委员;张澜任主席,左舜生任总书记,章伯钧任组织委员会主任。民盟在要求结束国民党独裁统治,实现民主宪政方面起了重大作用。1946年作为第三种势力参加政协。1947年在国民党高压下被迫解散。1948年在香港重建。1949年全国大陆解放前夕,民盟由香港赴解放区,参加新政协和建立新中国的筹备工作。
中国农工民主党旧址:在今李子坝建设新村(原半山新村)125号,现已拆毁改建为重庆川东化工原料公司仓库。中国农工民主党的前身是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成立于1930年,总干事为邓演达。邓演达曾任黄埔军校教务总长,北伐军总政治部主任,因反蒋于1931年被暗杀。1935年春在香港九龙恢复组织,改名为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由黄琪翔任总书记,章伯钧任宣传部长。抗日战争胜利后,于1947年春,又改名为“中国农工民主党”,主席章伯钧。
中央广播电台、国际广播电台旧址:在今中山三路159号,现已改建为重庆市广播电台,内尚基本保持原有的建筑形式。
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旧址:在今张家花园104号(原56号)附近,原有的房屋建筑已全部拆毁,现仅存青砖门墙一段,长约20米,现为巴蜀中学围墙的一部分。该协会于1938年3月27 日在武汉成立,同年7月30日由武汉迁来重庆。抗日战争胜利后,改名为全国文艺界联合会。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主席邵力子;名誉理事蔡元培、宋庆龄、于佑任、居正、宋美龄、孙科、柳亚子、白崇禧、陈立夫、陈诚、何香凝、周恩来、张闻天;理事老舍、郭沫若、丁玲、田汉、张道藩、冯玉科、许地山、巴金、夏衍、郁达夫、朱自清等45人,候补理事有周杨、艾青等15人。
东方文化协会旧址:在今中兴路大巷(原韩府大巷)2号,现为居民住宅,尚基本保持原貌,但已残破不堪。该协会是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秘密领导下建立起来的一个进步文化团体。于佑任担任会长。主要负责人有郭沫若、谭平山、王昆仑、屈武等。主任秘书为郭春涛,解放后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副秘书长。
中苏文化协会旧址:在今中山一路162号.现为重庆警备区宿舍,因年久失修,残破不堪。1936年,张西曼等留苏学生发起成立中苏文化队会于南京。抗日战争爆发后,中苏文化协会由南京迁来重庆。曾创刊《中苏文化》杂志,主编为侯外庐。抗战胜利后,于1946年迁回南京。会长孙科,副会长陈立大、邵力子。1938年11月 24日设立中苏文艺研究会,有文学组、戏剧组、音乐组、美术组。文学组组长戈宝权、罗果夫(苏联塔斯社重庆分社社长);戏剧组组长史东山、谢稚江;音乐组组长盛家伦、安娥;美术组组长魏孟之、邦中铁。1941年初中苏文化协会改组。郭沫若、阳翰笙、王昆仑、侯外庐、翦伯赞、李德全等及其他文化工作委员会的许多同志,都参加了活动。
中美文化协会旧址:在今健康路1号,原重庆市第一工人医院内。后曾为重庆市计划生育研究所宿舍,因年久失修,日渐残坏,现经维修已为重庆市第四人民医院职工食堂。这里也曾是美国大使馆旧址,1939年2月22日,中美文化协会在此成立,顾问有宋庆龄、黄作之、胡适。
中朝文化协会旧址:在今邹容路7号,现已拆毁改建为精益眼镜公司。会长孙科,名誉理事有周周恩来等。
中国劳动协会旧址:在今大梁子小较场l号,现仅存美工堂一幢,为重庆糖酒公司仓库,经多次维修,已失原貌。中国劳动协会简称“劳协”,原是一个劳动文化团体,于1935年2月24日在上海成立。陶百川、陆京士、朱学范、赵树声、周学潮、水祥云等十九人为理事,陶百川任理事长,赵树声任书记长。抗日战争爆发后,劳协总会于1937年12月撤退到武汉;1938年7月由武汉迁来重庆。1939年10月上旬,朱学范在重庆与中共代表团周恩来见面,提出今后国际工会活动,希望与陕甘宁边区工会共同参加。周恩来主动提出陕甘宁边区总工会加入劳协为团体会员。1939年12月8日,劳协在重庆召开了第二届年会,朱学范当选为理事长。1942年,美国产业工会联合会决定,援助中国、苏联和英国工会。每年捐助中国美金66万6千元,委托中国劳协办工人福利事业。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劳动协会坚持与解放区工会共同开展国际活动,接纳解放区工会集体加入劳协,接受解放区工会对战后中国工会工作的八项主张。到1946年6月为止,会员己发展到三百多万人。1946年6月,中国劳协总部迁回上海。同年8月6 日,国民党当局武装接管了劳协在重庆的一些机构。11月由劳协在解放区工会的帮助下,得到中国共产党的同意,将总部由上海迁往香港,公开与国民党决裂。1949年6月,劳协总部由香港迁往解放区北平,直接参加解放全国的斗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劳动协会于1949年11月宣布结束,与中华全国总工会在组织上完全统一。
航空委员会旧址:在今人民路236号,现为重庆市科学技术协会,原建筑仅存一幢,尚基本保持原貌。主席宋子文(代)。
昆仑影业公司旧址:在今民生巷16号,原韦家院。现为中国农工民主党重庆委员会,尚基本保持原貌。该公司曾在重庆拍制《一江春水向东流》等著名影片。
抗建堂旧址: 在今上纯阳洞13号,现名抗建堂俱乐部,经过较大的装饰维修,内部已失原貌,抗建堂于1941年春夏间落成。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共南方局周恩来等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下,郭沫若、曹禺等一大批文化界人士,把抗建堂作为宣传抗日救亡的重要活动场所。舒秀文、江村、马彦祥、张瑞芳、章曼萍、沈杨、吴树勤、耿振、周彦、秦怡、徐苏灵、王瑞麟、刘厚生、凌钰、周峰、史东山、吴祖光、项坤、丁然、蓝马等,在此演过剧。先后在此上演剧目有郭沫若《棠棣之花》、《虎符》,曹禺《原野》、《北京人》、《雷雨》,陈白尘《陌上秋》,吴祖光《牛郎织女》,于伶《大明英烈传》、《大马戏团》,师王、于伶《挨耳光的人》(张天翼、李庆华等改编),《猴儿大王》,徐昌霖《重庆屋檐下》 (凌钰编导)、《战斗的女性》,华容《孤岛一女伶》、董林肯《小主人》,石华文《有凤来仪》,以及《 国贼汪精卫》、《大地黄金》等等。在此演出的剧团有中国万岁剧团、孩子剧团、中央青年剧社、朝大剧社、中国胜利剧社、中华剧艺社、育才学校戏剧组、怒吼剧社、中国业余剧社等。先后在此发表各种演讲的有周恩来、冯玉祥、沈钧儒、郭沫若、邵力子、老舍、梁寒操、谢钏仁、王昆仑、阳翰生、郑伯奇、应云卫、叶浅予、曹靖华、石凌鹤、张冲、张西曼等。
生活书店旧址:在今民生路157号, 一楼一底。现底楼己与相邻的159号、161 号打通,装修成一间整体的门面,为民生打字机营业部使用,已失原貌。楼二层,现为居民住宅,尚基本保持原貌。 生活书店,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南方局直接支持下办起来的一家进步书店。邹韬奋于 1938年8月从武汉来到重庆,任生活书店总经理。他与中共南方局八路军办事处联系密切,专门邀请周恩来到书店作形势报告,邀请中共南方局军事组组长叶剑英讲《今后的战局》。书店里还建立有中共党支部,政治空气非常浓厚。国民党当局对生活书店十分憎恨,要生活书店与国民党的正中书店、独立出版社合并,遭到邹韬奋的严辞拒绝。由此,生活书店设在各地的50多个分店和支店,先后被查封和被迫停业。1941年2月,邹韬奋毅然辞去国民参政员职务,出走香港,转经苏北抗日根据地,从事抗日文化活动。1944年邹韬奋病逝于上海,终年50岁。
《新华日报》营业部旧址:在今民生路240号,现尚基本保持原貌,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共机关报《新华日报》,于1937年1月1 l曰,在汉口府西一路149号创刊发行。1938年迁来重庆,设营业部于西三街商业场。1940年8月,西三街营业部被日机炸毁,遂迁至民生路今址。《新华日报》营业部,是发行党的机关报,销售进步刊物,联系革命志士,团结进步人士,宣传马列主义的阵地。不少有志之士就是在《新华日报》的感召下,认识了革命,参加了革命队伍的。
社会大学旧址:在今管家巷4号(原28号),原为古家院子,后办社会大学,社会大学停办后为明笃小学,现为市中区人民政府机关事务局办公使用。原建筑仅存一幢,经多次维修改建,渐失原貌。抗日战争时期,陶行知设育才学校驻渝办事处重庆管家巷古家院子,由合川古圣寺育才学校学生轮流到此见习,中共南方局书记周恩来曾亲自来此讲过形势和任务问题。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共中央南方局托请陶行知出面创办社会大学。社会大学于1945年12月23日开始筹备,于1946年元月10日开始招生,15日举行开学典礼,正式开学。开办费主要由中共南方局拨款。董事会成员有冯玉祥、张澜、沈钧儒、饶国模、任宗德、史良、周宗琼、陶行知、李公朴。由冯玉祥任董事长。陶行知任校长(陶于1946年7月25 日在上海逝世后,改由史良兼任);李公朴任副校长兼教务长(李去昆明后,改由方与严继任。李于1946年7月11日在昆明遇害)。选定金秀堤、周西平为教务工作人员,翁文章为总务工作人员。当时学生共有197名(男生130名,女生67名)。先后在社会大学授课和作专题报告的有:吴玉章、秦邦宪、田汉、许涤新、巴金、郭沫若、茅盾、翦伯赞、冯玉祥、沈钧儒、章伯均、胡风、张友渔、沙干里、艾芜、邓初民、何其芳、何鲁、聂绀驽、柳青、陈白尘、梁漱溟、老舍、漆鲁鱼等五十余人。社会大学是一所新型的革命学校,是民主运动的一座堡垒,被反动派视为“危险的异端”。1947年3月1日,国民党军警武装搜查育才学校驻渝办事处,并查封了社会大学。
中央研究院旧址:在今人民路239号,现已拆毁改建为重庆消防支队第四中队。
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中统)旧址:在今中山二路市文化宫内,现尚基本完好。负责人陈立夫、陈果夫。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简称“中统”,是国民党内以陈果夫(已故)、陈立夫(现在台湾)及其亲信张历生、潘公展、谷正纲等为中心组成的特务机构,于1938年成立。中统又称CC系。CC是陈果夫、陈立夫于1927年11月组织的中央俱乐部的英文译名的缩写,也是二陈“陈”字英文拼音的第一个字母,故称“CC系”。1938年以后,中央俱乐部成立专门的特务机构“调查科”,后来扩大为调查统计局。抗日战争后迁回南京。
中央军委调查统计局(军统)旧址:在今枣子岚垭69号(原29号“漱庐”),现为市儿科医院职工宿舍,因年久失修,日渐残坏。国民政府中央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简称“军统”,是军事系统所指挥的特务机关。局长戴笠。
中央银行旧址:在今道门口129号,现为第二商业局,尚基本完好,该所为蒋介石、宋子文主办。
中国银行旧址:在今新华路45号,现为朝天宫大酒楼,室内外装饰一新,但结构、形体尚基本保持原貌。该行主办人为陈诚、陈立夫。
中国交通银行旧址:在今打铜街14号,是一幢仿文艺复兴式建筑,现为中国建设银行重庆分行,尚基本完好。该行为孔祥熙主办,杜月笙任常务董事。抗日战争时期,杜月笙曾任中国政府驻香港代表。1942年1月,他由香港来重庆,即居住于交通银行楼上招待所内,直至抗战胜利后才离开重庆回到上海。
 
(二)外国在华机构
韩国临时政府旧址:在今莲花池38号,共有楼房4幢,现为“大韩民国临时政府陈列馆”,尚基本保持原貌。韩国临时政府是一个长期在中国坚持反日独立运动的流亡政府,也是在中国境内唯一的外国流亡政府。该政府于1919年在上海成立,曾得到孙中山的支持。成立不久,全国各地相继成立了中韩互助会、中韩协会等组织,声援韩国独立运动。毛泽东、何叔衡就是长沙中韩互助会的重要成员,分别担任通讯主任和宣传主任。抗日战争爆发后,韩国临时政府于1938年春来到重庆,初在綦江沱湾镇,后迁巴县土桥乡屏都镇,1945年初始进驻市中区莲花池。主席李东宁逝世后改由金九为主席。国务委员会秘书长车利锡,内务部长赵琬九,外交部长赵素昂,驻美外交委员长李承晚,军务部长李成焕,法务部长朴纯,学务部长张相建,财务部长李始荣,宣传部长金奎植,交通部长柳东悦,生活部长黄学秀,光复军总司令李青天。中韩文化协会会长孙科在一次重庆各界一百余人参加的招待会上,对韩国临时政府全体议员和各院部负责人谈了加强团结的重要性。同时,中韩文化协会名誉理事周恩来代表中国共产党在讲话中说:“今天席上,韩国领袖们一致团结的表示及抗战五年来在事实上的表现,都证明了他们的团结确有进步。韩国人民既能以他们的血来帮助中国求得解放,也应该把他们的血流到他们自己的祖国去。我们希望在不久的将来,他们都能回到韩国,实现韩国的自由与独立!抗日战争胜利后,韩国临时政府部长级以上人员及秘书、侍卫共29人,于1945年11月5日上午乘专机经上海回国。韩国临时政府在中国坚持抗日救亡独立运动历经26年,以日本侵略者无条件投降的伟大胜利载入史册。
同盟军中国战区总司令部旧址:简称“盟军司令部”,在今中山三路152号,于1991年4月3 日拆除。1941年12月8 日,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正式对德、意、日宣战。1942年1月3 日,同盟国宣布在重庆设立中国战区最高统帅部,担任中、泰、缅、越等国联合部队的指挥任务,由中国蒋介石任总司令,美国史迪威任总参谋长,这是重庆抗战史上极其光辉的一页。史迪威于1942年7月4日来到重庆,住宋子文公馆内。后来,由于史迪威对共产党和国民党一视同仁,蒋介石对他非常忌恨,就向美国总统罗斯福屡进谗言,被迫将史迪威撤职,另派魏德迈来接替史迪威的职务,1944年10月2l 日,史迪威在白市驿机场乘机离开重庆飞回美国。
同盟军招待所旧址:俗称美军招待所,本名嘉陵宾馆。在今李子坝建设新村18号,已于1987年拆除改建新房。1940年9月17日,韩国临时政府光复军总司令部成立典礼在此举行。
苏联驻华大使馆旧址:在今枇杷山正街104号,现为重庆市第三人民医院办公楼,尚基本保持原貌。该房原是重庆资本家曾子伟公馆,1938年8月3日,苏联大使馆由武汉迁此,大使崔可夫。抗战胜利后,毛泽东到重庆谈判期间,于1945年8月30日下午7时,应邀出席了在此举行的庆祝中苏友好同盟签订的鸡尾酒会。1946年5月5日,国民政府还都南京,苏联大使馆亦随之迁往南京。
苏联大使馆武官处旧址:在今沧白路69号,原沈芷仁公馆,渐失原貌。
苏联塔斯社旧址:在今枣子岚垭73号,已于1991年7月拆毁改建中。社长罗果大。
美国大使馆旧址:在今两路口健康路l号重庆急救中心内(原工人医院住院部),现为重庆市计划生育研究所职工宿舍,尚基本保持原貌。该建筑是一幢仿巴罗克式砖木结构建筑,由原上海基泰工程公司主持设计,设计人杨延宝,陶馥记营造公司承建,于1939年春落成。美国大使高斯,美国特使赫尔利,均在此办公。
美国大使馆住宅旧址:在今李子坝嘉陵新路(原嘉陵新村)67号,现为居民住宅,尚基本保持原貌。据基泰工程公司在渝设计的工程资料记载:“耸立于嘉陵新村半山坡的美国大使馆住宅,产权为中国所有的建筑。其外墙为粉灰墙,堡坎由当地条石砌成,其地板、窗户以及室内装饰,采用宁波漆。其内墙油漆三次,该建筑备有现代设施”。
美国新闻处旧址:在今两路口重庆村57号,现为市教委使用,尚基本保持原貌。
美国合众社旧址:在今中山二路原巴县中学内,现已拆毁改建为市体育馆。
美军司令部旧址:在今人民路236号,班为重庆市科学技术协会,原建筑仅存一幢,尚基本保持原貌。原航空委员会曾设于此。美军驻华总司令是史迪威。
英国大使馆旧址:在今领事巷11号,1984年拆毁改建为重庆市纺织局。
法国大使馆旧址:在两路口,现无考。
法国领事馆旧址:在今领事巷1号,1983拆毁改建为成都军区干部休养所。
澳大利亚大使馆旧址:在今鹅岭公园内,现为公司办公大楼,尚基本完好。
土耳其大使馆旧址:在今鹅岭公园内,现仅存平房一幢,渐失原貌。
加拿大大使馆旧址:在今枇杷山后街53号,现为居民住宅已残破不堪。
比利时大使馆旧址:在原牛角沱复兴面粉厂对面,现已不存。
荷兰大使馆旧址:在特园,现无考。
日本领事馆旧址:在今临江门顺城巷8 号,现为重庆市公安局宿舍,已日渐残坏。 日本领事于1941年12月中国正式对日宣战后撤回日本。
德国领事馆旧址:在今和平路(原五福路),现己改建为重庆市市中区人民政府驻地。德国领事于1941年12月中国正式对德宣战后撤回。
 
 
(三)名人旧居
林森旧居:在今李子坝正街186号,原刘湘公馆,现为四川省造纸研究所办公大楼,尚基本保持原貌。林森后迁居山洞林园。林森为国民政府主席。
蒋介石旧居:原是张群公馆“尧庐”。在今中山四路36号(原德安里101号),现为中共重庆市委体制改革委员会办公楼,尚基本保持原貌。1945年国共两党谈判期问,从9月14日起,两党代表在蒋介石旧居共举行了8次谈判。建国后,两南军区政委邓小平曾居住于此。
宋美龄旧居:在今中山四路36号(原德安里103号),现为中共重庆市委常委办公大楼,尚基本保持原貌。1945年国共谈判期间,两党代表从9月27 日起,在宋美龄旧居共举行了4次谈判。建国后,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刘伯承,两南军区司令员贺龙,曾在此楼居住。
宋庆龄旧居:在今两路口新村5号(原中山三路新村3号),现为宋庆龄旧居陈列馆,尚基本保持原貌。这幢楼房原是国民政府外交部接待站,后来让给宋庆龄居住的。宋庆龄初到重庆时,先是住在上清寺“范庄”孔祥熙公馆内,与她的大姐孔夫人宋蔼龄一起生活。范庄原是杨森部师长范少增的庄园,范出川抗战后,便将此庄园让出,供给“衣冠西渡”的国民政府大员们使用。当时担任保卫中国同盟主席的宋庆龄,感觉到住在“范庄”不甚方便,后迁入当时作为外交部接待站的一幢赤黄色楼房,该楼房坐落在一条僻静幽雅的小巷道内。毛泽东到重庆谈判期间,曾于1945午8月30日来此拜访了宋庆龄。9月6日,宋庆龄以保卫中国同盟主席的名义,设宴招待了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等。
宋子文旧居(怡园):在今上清寺四新路19号,现为上清寺派出所。该旧居为仿哥特式建筑,现尚基本保持原貌。美国陆海空三军总长、总统特使马歇尔来重庆期间,曾居住于此。宋子文曾任外交部长、行政院长等职。
史迪威旧居:在今李子坝嘉陵新路63号(原嘉陵新村宋子文公馆),现为重庆史迪威旧居陈列馆,保存基本完好。顶上一层是解放后新增加的。约瑟夫·沃伦·史迪威(1883—1946),是美国四星上将,第二次世界大战著名将军。历任美国驻华使馆工作人员、驻华使馆上校武官等职。1942年3月4日,史迪威再次来华,在陪都拟任同盟军中国战区总司令蒋介石的参谋长,并兼任中、缅、印战区美军司令。史迪威在抗日战争时期,为帮助中国人民战胜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作出了重要贡献。1944年10月21 日,史迪威离开重庆回国。他在重庆期间,曾在李子坝宋子文公馆生活和工作。
孔祥熙旧居(范庄):在今人民路256号,现为市人民政府第二招待所,尚基本保持原貌。另一处在南温泉孔园,旧貌犹存。孔祥熙曾任行政院长、财政部长等职。
戴传贤旧居(陶园):在今中山四路11号,现已改建为人民小学。戴传贤(季陶),为国民党元老,曾任国民政府考试院院长等职。
陈立夫旧居(高庐):在今人民路217号,现己拆毁改建。陈立夫曾任国民党中央组织部长、教育部长等职。
陈果夫旧居(衡社):在学田湾,现无考。陈果大曾任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待从室第三处主任,主管人事。
陈布雷旧居:在今中山三路山益村4号,现已拆毁改建新房。曾任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待从室第二处主任,主管党政。
陈诚旧居:在今胜利路187号,现为科技情报所宿舍,尚基本保持原貌。陈诚曾任中央军委政治部长、军政部长等职。
程潜旧居:在今中山三路164号,现为居民住宅,渐失原貌。程潜曾任第一战区兵团司令、湖南省主席等职。
孙科旧居:在今李子坝嘉陵新村189号,现为重庆印制二厂职工宿舍。1987年印制二厂将孙科公馆按原来的形式维修,建筑结构改变较大。孙科为孙中山之子,曾任国民政府行政院长、立法院长等职。
冯玉祥旧居:在今嘉陵桥东村38号,原特园康庄2号,是一幢中两合璧式砖木结构建筑,二楼一底。 因年久失修,残破不堪。冯玉祥是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力主抗日,收复失地。佛图关岩壁镌刻冯玉祥。写的“兴亡皆有责,敌我不俱生”隶书十大字,充分体现了冯玉祥的民族气节。八年抗战期间,冯玉祥寓居重庆,由于轰炸频繁,及其它原因,他的住地也随时迁徙。初到重庆时,是住在中山三路巴县中学内,后住康庄2号;也在巴县虎溪河和歌乐山停过。1939年,他在歇台子罗汉沟自建了一幢简陋的楼房,取名为“抗倭楼”。1991年6月11日,冯玉祥的次子,七十四岁的冯洪志,带着女儿从美国回来“寻根访故”,主要寻觅冯玉祥当年在上清寺、歇台子等地生活、战斗过的遗迹。
李宗仁旧居:在今枇杷山正街93号,现为重庆市图书馆资料部,尚基本保持原貌。李宗仁曾任国民政府副总统、代总统等职。
白崇禧旧居:在今李子坝团结新村9号,现为居民住宅,渐失原貌。白崇禧抗日战争时期任国民政府中央军委副总参谋长、军训部长。曾参与指挥上海、台儿庄、鄂东、昆伦关等主要战役。1946年任国防部长。
何应钦旧居:在今李子坝团结新村25号,现为居民住宅,尚基本保持原貌。何应钦历任国民政府军政部长、中央军委总参谋长、陆军总司令等职。
张治中旧居(桂园):在今中山四路65号(原107号),现红岩革命纪念馆桂园陈列室,原建筑尚基本完好。张治中曾任国民政府中央军事委会委员长侍从室第一处主任(主管军事)、政治部长等职。桂园,是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两党谈判的中心。毛泽东1945年8月28 日到重庆,经过43天的谈判,最后达成协议。1945年10月10 日下午6时,《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记要》(即著名的《双十协定》)签定仪式,便在桂园举行的。
张群旧居:在今解放西路66号,现为重庆日报宿舍,尚基本保持原貌。张群原住上清寺德安里l01号“尧庐”,后来让给了蒋介石居住。张群(1889—1990),早年曾任上海同济大学校长。1935年冬任外交部长,抗日战争爆发后任中央军委秘书长,1938年任行政院副院长,中央军事委员会重庆行营主任、国防最高委员会秘书长。抗战胜利后,任行政院长、西南长官公署长官。1990年病逝于台北,终年101岁。
张笃伦旧居:在今人民路234号,原大溪别墅8号,现已拆毁改建为重庆经济协作联络处。张笃伦曾任重庆市市长等职,曾主建“抗战胜利纪功碑”、“重庆消防人员殉职纪念碑”等。
朱家骅旧居:在今嘉陵桥两村90号,现为渝新印刷厂,整个院落布局尚基本保持原貌。朱家骅早年任广东中山大学校长时,曾聘请鲁迅到该校授课。后历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教育部长等职。
戴笠旧居:在今中山四路91号,已日渐残坏。另一处在枇杷山正街72号。戴笠历任中央军事委员会特务处处长、调查统计局第二处处长、副局长、局长、中美合作所所长等职。
鲜英旧居(特园):主体建筑已于1981年失火烧毁,仅残存客房和马房。客房在今上清寺嘉陵桥西村5号,现为居民住宅;马房在今嘉陵桥西村23号,现为鲜英的后人居住。特园又名鲜宅,是民主人士鲜英(号特生)的庄园。民国元年(1912),四川军政府设立了四个宣慰使署。张澜任川北宣慰使,组建一个拓位营,由杨森任营长,刘湘任副营长,鲜英任营参谋长,巡视川北各地。鲜英历任川军第十师师长、重庆铜元局造币厂厂长等职。张澜在重庆时长期住在特园。周恩来、董必武等经常来此与张澜议事。“皖南事变”后,张澜、黄炎培、罗隆基、章伯钧、梁漱溟、张君迈、左舜生等人决定,于1941年3月19日在特园秘密成立“中国民主政团同盟” (1944年9月改名“中国民主同盟”)选举黄炎培为主席,不久改由张澜任主席。从此,特园便成了重庆进步人士集会之地。经常到特园的有周恩来、董必武、吴玉章、冯玉祥、黄炎培、沈钧儒、章伯钧、罗隆基、梁漱溟、邓颖超、李公朴、柳亚子、郭沫若、李济深、陶行知等等。周恩来多在此举行记者招待会,会晤各界人士。经董必武提议,大家赞成,赠送特园“民主之家”的称号。由郭沫若书写并题诗一首。冯玉祥也写有“民主之家”的横匾,现存红岩革命纪念馆。张澜为特园撰写一联云:“谁似这川北老人风流,能知兵、能攻书、能收藏图籍,放眼达观楼,更赢得江山如画;哪管他法西斯蒂压迫,有职教、有文协、有政法党团,抵掌天下事,常集此民主之家”。此联高度表达了鲜英的品行和特园一班人的政治抱负。1945年8月28 日毛泽东到重庆谈判期间,曾三次去特园,并在纪念册上留下“光明在望”四个字。
张澜旧居(特园)见上。
黄炎培旧居(清园):在今巴教村20号,原为巴蜀中学教职工宿舍,现已拆毁改建为学生用房。黄炎培为著名教育家,中华职业教育社创办人,曾任中国民主同盟主席。
周恩来旧居:习称“周公馆”,实际上是中共南方局八路军办事处。在今中山四路曾家岩50号,现为“重庆红岩革命纪念馆曾家岩分馆”,尚基本保持原貌。周恩来曾任中共南方局书记。1938年周恩来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的名义,从原住陈长衡(租赵佩珊的私房)处转租赁的,对外称“周公馆”。1946年4月22日,董必武在曾家岩50号主持会议,宣布“中共四川省委”成立。由吴玉章作四川省委书记,王维舟任副书记。同年5月,周恩来、董必武率中共代表团和南方局分别迁往南京、上海,由吴玉章在曾家岩50 号主持四川省委工作。1947年2月28 日晨2时许,国民党军警查封了曾家岩50号,强行要求中共人员撤离,中共工作人员于3月8 日全部撤回延安。中国共产党在曾家岩50号同国民党坚持了8年的斗争。
郭沫若旧居(天庐):在今天官府6号(原21号),于1984年失火烧毁,现已改建新房。郭沫若历任国民政府中央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军委政治部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等职。
沈钧儒旧居(良庄):在今马鞍山18号,尚基本保持原貌。因年久失修日渐残坏,已成危房。沈钧儒为著名民主人士,辛亥革命后曾作浙江都督府警察局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副主席,主席等职。
李公朴旧居:今马鞍山28号,现为居民住宅, 基本保持原貌。李公朴为著名民主人士,曾任社会大学副校长兼教务主任。
陶行知旧居:在今管家巷4号(原28号),现为重庆市市中区人民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办公室,经较大的维修后,已渐失原貌。陶行知为著名的人民教育家,曾创办育才学校、社会大学。
章伯钧旧居:今李子坝建设新村125号,原半山新村3号,剪伯赞住4号,现均已拆毁改建为川东化工原料公司仓库。章伯钧曾任中国民主同盟组织委员会主任、农工民主党主席。
史良旧居(犹庄):在今枣子岚垭98号,建国后为居民住宅,于1991年拆毁改建。
 
 
(四)纪念性遗迹
“六·五”大隧道惨案遗址:发生惨案的这段大隧道(防空洞),位于今较场口附近一带地下,共有三个洞门。一个洞门在今磁器街劳动电影院对面,一个洞门在今石灰市,一个洞门在今十八梯。十八梯是最主要的惨案发生地。磁器街、石灰市洞门为石砌堡垒式掩体,尚基本完好,现均作为商店的门面使用。这一段大隧道,是重庆人民冒着日机轰炸的危险抢修成的,专供重庆一般市民躲避空袭。l 941年6月5日以前,日机都是白天空袭,晚上不来,市民们白天出去躲空袭,傍晚回城,已成习惯。但是1941年6月5日这一天的傍晚,日机二十一架,分为三批,突然飞到重庆上空。许多傍晚按常规进城的人和不属于该防空洞躲避的人,在听到紧急警报后,急不暇择,慌忙于就近洞内躲避,管理人员也不及查对凭证,尽量收容,致使四通八达的较场口大隧道人数大大超过规定数量。洞内呼吸困难,引起骚动。防防护团奉命不准人民在紧急警报时出洞。在拥挤中纷纷跌倒,相互践踏,窒息,造成大量死伤。共计死亡992人,重伤送医院者151人。这次大隧道惨案,是日本法西斯侵略者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灭罪行。
跳伞塔:在重庆大田湾体育场,是中国第一座跳伞塔。塔为钢筋混凝土结构,通高38米,实际跳距28米,底部周围13米。由上海基泰工程公司主持,设计人杨廷宝,陶馥记营造公司承建,于1942年4月4日落成。跳伞塔是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当局培训航空跳伞运动员的地方。建国后,于1954年建立重庆市跳伞运动学校于此,开展航空跳伞活动。
重庆市消防人员殉职纪念碑:坐落在市中区人民公园内(原中央公园)。为长方形石碑,通高7.34米,建于1947年。碑身正面镌刻“重庆市消防人员殉职纪念牌”竖排楷书12字,字径0.3米。碑身左面镌刻“重庆市各界建碑委员会立”竖排楷书11字,字径0.2米。 碑身右面镌刻“中华民国三十六年八月十九日建”竖排楷书14字,字符0.2米。碑身下部与碑座相接处镌刻有“建重庆市消防人员殉职纪念碑记”、“发起人”碑记、“抗战殉职人员姓名”碑记等三幅。该碑是为纪念在抗日战争时期,为抢救火灾壮烈牺牲的消防人员而建立的。发起建碑人有重庆市市长张笃伦及各界知名人士胡子昂、唐毅、范众渠、仇秀敷、周懋植、蔡鹤年、陈诗可、刘兆丰、詹郁秋、蒋侬疾、张伯琴、陈文口、李沛然、杨炳口、关玉口、尹树云、钱鹏程、徐炳章、卓德金、关群安(其余残蚀不清)等36人。
附:建重庆市消防人员殉职纪念碑记
重庆为西南重镇,华洋杂处,人烟稠密。无论昼夜寒暑,一遇火警,辄患燎原,故消防之设备,不可一日或缺。惟自“七七”事变后,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倭寇肆虐,轰炸频仍,全市计遭空袭九十六次,火场二百九十六处。当时消防人员本着服务精神,奋不顾身,不口宵旰 ,竭力抢救,或被弹炸死,或塌屋伤亡,罹难长员计八十一员,名与前方抗战将十壮烈牺牲者,无或稍殊,其功共伟,勒诸于石,以志不朽,亦其宜也。援为之铭日:
消防何为,绸缪安燕。七七以还,
功同抗战。从事长员,是邦之彦。
以仁宅心,以智应变。见义勇为,
耻居后殿。赴难争先,勋名共见。
并寿河山,允垂史传。
蜀南富邑朱寿珊记
(标点符号为笔者所加)
抗战胜利纪功碑:位于今民权路、民族路和邹容路的十字街头中心(原都邮街广场),现基本保持原有的形状,现改名为“人民解放纪念碑”。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国民政府迁都重庆。为了动员民众抗日救国,于1941年12月30日,在重庆市中区都邮街广场建成一座“精神堡垒”。堡垒为四方形炮楼式木结构建筑,共五层,通高七丈七尺(象征“七·七”抗战),为防日机轰炸,外表涂成黑色。1945年8月14日,日本宣告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经过八年的艰苦抗战终于取得了伟大胜利。重庆各界决定拆除原精神堡垒,在其旧址上重建一座“抗战胜利纪念碑”。碑于1946年12月开始动工,至1947年8月落成。碑为八角形柱体盔顶钢筋混凝土结构,内空,共八层,内部设有旋梯达于碑顶。通高27.5米。环周为花圃,总占地面积642平方米,面向民族路大街镌有“抗战胜利纪功碑”,七个鎏金大字,落款:“中华民国三十五年十月三十一日重庆市市长张笃伦”。1949年11月30 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重庆。1950年10月l首届国庆节,由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刘伯承题字,将“抗战胜利纪功牌”改名“人民解放纪念碑”。迄今丰碑矗立,光照千秋。
沧白堂事件发生地:在今沧白路(原炮台街)71号,现已全部拆毁改建为重庆市政协。沧白堂是国民政府为纪念辛亥革命的开国元老杨沧白而建立的。1946年1月10日,国民政治协商会议在沧白堂召开,陪都各界民主人士在沧白堂外集会,邀请政协代表向群众传达政协会议情况,多次遭到暴徒破坏,殴打代表、捣乱会场,史称“沧白堂事件”。
较场口事件发生地:在今较场口街心花园附近一带地区,原名较场口广场。1946年2月10日,由政协陪都各界协进会、民主建国会、中国劳动协会、全国邮务总工会、中国经济事业协进会、中国农业协会、中国妇女联谊会、中国木刻协会、中国职业青年社、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东北文化协会、育才学校、社会大学、重庆青年会等23个社会民主团体,发起召开“陪都各界庆祝政治协商会议成功大会”,推举沈钧儒、郭沫若、马寅初、李公朴、施复亮、章乃器、陶行知、李德全等20余人组成大会主席团。当天上午大会尚未正式举行即遭到暴徒的破坏。章乃器、李公仆、郭沫若、马寅初、施复亮等和一些报刊记者被打,造成震惊中外的较场口血案,史称“较场口事件”。为纪念此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