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的误区:提前兴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13:51:19
曾经看过一幅漫画,主题是:幼儿园孩子读小学课本,小学生学中学课本,中学生啃大学课本,大学生看少儿读物。看过颇有感受。为什么在一个人的终身教育过程中,不能合理地分配和使用身心能量?要对人的身心潜能进行强迫性的预支,使其体力、智力、兴趣、意志和热情在不相应的阶段过分耗费,其根源何在?为什么要以牺牲孩童的天真烂漫,迫使他们过早地进入兴奋期,难道一旦考上大学,文凭在握,便可顿生功成名就之感而停止不前?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教育体制、人才培养模式、考试制度及学校教育诸方面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家庭教育的误区——提前兴奋、制造神童。
一、中外历史文化传统:少年苦读与神童模式
1918年,一位德国的乡村教师写了一本名叫《卡尔·威特的教育》一书,讲述了他如何把被邻居们背地里讥为白痴的儿子,培养成16岁就获得法学博士学位的神童的成长史。这个教育的奇迹告诉人们:每一个平凡的人都可以通过适当的早期教育,成为出类拔萃的英才。近一个世纪以来,许多教育家相信并实施了这一人造神童的教育方法,对制造神童的神话确信无疑。
中国是一个有悠久文明历史的国家,也是一个有悠久教育史的国家。中国古代教育比较侧重于早期教育,集中体现这种教育思想的一句格言是“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从强调青少年学习的角度,这句话今天也有它的积极意义,但如果片面理解为学习只是青少年的事,就有失偏颇。当今社会由于就业竞争的压力,加之深造机会的有限,迫使好多家长对自己孩子的超前教育已成了一种无奈的选择。他们在孩子牙牙学语时就以“头悬梁,锥刺骨”、“囊萤”、“映雪”等一系列苦读故事来警示自己的孩子;还有一些被历史耽误了的一代人,蓦然回首,来日无多,便把儿女当成了实现自身价值的载体,向命运索赔的筹码;更有一些独生子女的家长,感到“输不起”,他们认为决不能让孩子一开始就输在起跑线上,必须抢先占据有利机会,尽可能早地让孩子苦练几种能一劳永逸地获得优厚报酬的谋生本领。加之媒体对屈指可数的神童的宣传,诸如“某某3岁识几千字”啦,“某某10岁上大学”啦等等,有的甚至公然宣传照某方案去做,你的孩子就能成为神童,更是刺激了许多人对超前教育趋之若鹜。于是乎,学乐器的,3岁就被拎进琴房;学美术的,4岁就开始抱笔苦思;还有学书法的、学唱歌的、学竞技体育的,……门类齐全,包罗万象。近几年,少年成名已成热点:14岁的成都初三女生张思思在北京举行的世界精英模特大赛中国赛区决赛中拿到亚军;12岁的湖北女孩蒋方舟因在自己写的《正在发育》一书里大谈成人话题而名噪一时;更有6岁的江苏男童窦蔻,12万字的长篇小说《窦蔻流浪记》已经问世。在这场人造神童大战中,他们是成功者。但这种教育方式正常吗?这是他们的年龄应该接受的教育吗?这好比强力抻拉受力有限的弹簧,即便没拉断,也势必破坏其张力和弹性。当其他孩子正在嬉戏玩耍时,他们早已蹒跚于超前教育的拼搏之中,处在满负荷甚至超负荷的状态下疲劳运作,在近乎自虐的学习里失落了童年的乐趣。这种过早开发孩子潜能的教育的确是换得了孩子一时的成功,但有可能牺牲孩子一生的幸福。美国学者布朗和精神病学教授罗斯巴姆的研究表明,超前教育和学习标准过高,造成孩子经常处在紧张的情绪下学习,会影响孩子智力的正常发展,降低智商。紧张指数从0增加到15时,人的智力等级就从105降到91。他们的研究还表明,如果在孩子学习时消除了他们的紧张感,让孩子们在愉快的心境下学习,他们的智商可以提高5%—10%。可见,超前教育不仅不能开发孩子的智力,甚至还会导致孩子心理畸形发展,影响孩子的智力发育。
二、提前兴奋:晚餐的食品提前放在早餐席上
目前中小学生普遍感到学习压力很重。他们除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还要应付家长的层层加码。双休日,上午到家庭教师那儿去学琴、学书法,下午去培训班接受计算机、外语培训等。凡是家长能想到的或是社会上时髦的,都让自己的孩子去学,把孩子的时间排得满满的。片面地认为早期教育就是让2岁的孩子学写字、让3岁的孩子学小学一年级的课程,将高年龄段的教育内容下放到低年龄段,甚至将儿童教育成人化。如果孩子不爱学,就用物质奖励来刺激孩子,有的甚至用打骂、体罚来强迫孩子学习。
18世纪启蒙大师卢梭认为:儿童教育不能在今天预支明天的需要。人造神童的成功概率仅为百分之一甚或更小,对于绝大多数儿童来说,这种超前教育,只不过是将晚餐的食品提前摆到早餐席上,暴饮暴食落个消化不良而已。尽管他们中许多人天赋不低,只是由于不适应这种拔苗助长的超前教育,就被轻率地打入了不成功的行列,仿佛一出剧目刚拉开帷幕就宣告了失败。他们的身心受挫,对学习厌倦了,对生活淡漠了,剩下的只是精神的沮丧和身心张力的破坏。有些家长不理解,往往训斥责骂,甚至拳脚相加,导致孩子逃学弃学,走上不轨之路的后果也不鲜见。
三、终身学习:科学地分布知识的输入量
现代教育的一大特点是坚持终身学习。终身学习是通过一个不断的支持过程来发挥人类的潜能,它激励并使人们有权力去获得他们终身所需的全部知识、价值、技能与理解,并在任何阶段、情况和环境中有信心、有创造性和愉快地应用它们。由此可以看出终身学习与其说是一种教育概念,不如说它是一种生活方式。
在终身学习观念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它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它不仅明示我们不能奢望十几年的学校学习能给人终身享用的知识和能力,学习必须突破时空的限制,延续至人的一生,还蕴含着现代人怎样去实现终身学习。当今全球对于教育与学习似乎已有一种共识,那就是不再局限于学校之内的正式教育,在学校之外的社区、家庭、职业场所等,都可以进行各式各样的学习活动。由于社会变迁迅速,信息科技发达,创造一种社会条件让人们感知他们整个生命过程都有学习的必要,也充满学习的机会。我们可以肯定的说,二十一世纪成功的社会,其主要的特征就是每个人的一生都要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每个人都要以各种可用的方式进行终身学习。
如果从一个人接受教育的发展过程来看,少儿时期的教育影响最深。但仅靠书本知识和单一的技能方面的训练,无论是短期效果还是长期效果都是不利于儿童发展的。少儿时期要注意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和创新能力、鼓励孩子与他人交往,学习与人合作,学习如何处理与他人的矛盾,如何坚持自己的主张或放弃自己的意见,如何向别人道歉,如何求助于人,如何接受挫折等等。成功的教育是知、情、意的统一,健康向上的童年生活能给他未来的成人世界构筑一片心灵的净土,并在人生的反刍中,不断释放出热爱生活和创造生活的能源。
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知识信息爆炸,社会节奏加快,教育若想把人一生所需的知识通过青少年的“强学”,一股脑儿地灌输完成,是违背教育规律的错误观念。合理的教育应构筑这样的舞台,每个人都能找到适宜的角色,演绎出人生各个阶段不断更新的剧目。
我们不能奢望在春天收获秋天的果实。我们不拒绝神童,但决不提倡拔苗助长,让我们把童年还给孩子,让他们的童年充满阳光、充满欢笑。
善待孩子,就让他们展开自己的人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