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浅论“废‘伪’”辩论双方共同的误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2:23:42
中国是一个这样的国度,真理的天平从来是由官方掌握。
一段时间以来,随着国家高层对认识领域尤其是科学领域内一些极端思潮和观点的清算,“反伪科学”扩大化的情况开始扭转。但这种对真理的理性回归因为不是自然而是人为的,所以此消彼长,无法归于平静。那些正沉浸于反“反伪科学”斗争胜利中的斗士们却由于存在和过去那些“反伪斗士”同样的认识局限性,矫枉过正,又荒谬的开始了反对《科普法》中有关“伪科学”提法的战争,大有欲将“反伪斗士”赶尽杀绝之势。
凤凰台也推波助澜,还不失时机的于零六年十二月十三日,邀请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的宋正海先生和著名反伪斗士司马南、何作休等在“一虎一席谈”节目中就是否应该废除《科普法》有关“伪科学”提法的内容进行了公开电视辩论。
这场辩论的起因源自两件事:
其一、是有个叫张功耀的人牵头在网上万人签名要求废除中医“伪科学”;
其二、是因“其一”而引发的一百五十位学者联合签名要求废除《科普法》中关于“伪科学”的提法。
真是针锋相对,寸土必争。一时间中国学界上空乌云弥漫,飞沙走石,大有黑云压城城欲摧之势。
其实,这是中国学界的悲哀,也是中国知识界的丑闻。
在精通逻辑和认识论的人看来,有关“伪科学”提法是否应该废除的问题好比“两小儿辩日”一样初级。如此舍本逐末,说明中国学界无人,更沒有大师!这是中国认识领域的悲哀!
为什么这么说呢?下面我们来仔细剖析一下这个事件的实质。
“废‘伪’”辩论双方都有一个共同的误区,他们无一例外的、本能的、想当然地在潜意识中预设了“科学无限正确”这样一个荒谬前提。
因此,“废‘伪’”派认为科学因为是无法定义的,所以“伪科学”并不存在。
其实这是一种非常缺乏逻辑常识的判断。他们不假思索的认为科学是无限扩展的、无界限的认识范畴,是人类认识体系的全部,因此是不可能有对立面的。但事实上科学根本不是一个无限范畴,他只是人类整个认知体系中的一个部分或一个子系统,他被他的对立面所约束。正因为这个原因,科学才是有缺陷的认识方法论。
有人说,科学是沒有固定定义的,但事实上,科学作为一种存在,他的定义并不是由个别人或组织所能规定的,我们应该可以从他所使用的工具、思维基础等表象中发现并归纳总结出他的一般性定义,这是最合理的逻辑方法。
并不能因为迄今还沒有人做这样一个定义科学或已经最接近本质的定义科学的工作,就否认科学这个范畴的有限性。
我就可以尝试性的来定义一下科学:科学是在实证主义世界观指导下,以逻辑归纳、推演等方法作为工具来认识自然的一种认知系统。因为其所用工具的缺陷使得科学的结论通常都具有偶然性和相对性的特征。
科学和宗教、玄学……甚至艺术、美学……等体系一起构成人类认识自然、了解真理的认知体系。他们的区别在于世界观和所使用工具方法的不同。
因此,我们发现从逻辑上来看,科学不是个无限概念,它一定存在对立面,伪科学的存在毫无疑问。
那么什么是伪科学呢?
伪科学就是打着科学的幌子,不用或错用科学的方法得出一个强称为科学的结论的行为。
反伪斗士们的科学打假无可厚非,只是科学既不能完全代表真理,打击不符合科学原则的“伪科学”的意义就不能和打击“伪真理”等同了,基本上只能说这些花精力搞反伪科学扩大化的人是错把科学当“真理”而陶醉于自欺欺人之“真理斗士”幻觉中的愚蠢人群。
所以《科普法》中关于伪科学的有关规定相对于科学本身而言是无可厚非的,各位仁人志士之所以要反对这种提法,其实质就在于他们同样错误的认为科学是个无限范畴,是万能的,无限正确的,他们错误地认为反对“伪科学”的提法,就是解放科学探索的束缚,解放人类自由认识自然的能力,今天科学界的情况不好,是因为其含义还沒有最终扩展到需要的范围。这种看法大错特错了。
产生这种错觉是有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的,中国人从百年前的五四开始就崇尚科学和民主两样来自西方进步的东西,中国人有个不好的毛病,总喜欢走极端。从那时候开始中国的教育基本上就局限于对西方科学的普及。尤其是理工科学生,他们从思维到实践都被彻底用科学的方法论装备并束缚起来,从而成为一切其他认识方法的敌人。
但同时,我们却忽略了一个国外普遍存在的现象,就是理工科学生还有攻读哲学学位的习惯,因为他们认为哲学可以为他们的认识实践(注意不一定是科学实践)提供合理的指导工具。
但在西方科学逐渐成为人类认知自然的主流工具的今天的中国社会,学理工科的人理所当然的被彻底灌输以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国外不同的是,他们还被统一灌输了辩证唯物主义这种存在深刻局限性的哲学观作为唯一的思想依据。
当在实践中最终发现科学原有的实用性其实是有深刻局限必须予以突破的时候,他们根本不会想到这种局限是由科学本身无法克服的缺陷所造成的,反而理所当然的认为这正是现有科学有待发展的原因。因为在他们不假思索的知识系统中,科学就是真理,是人类认知自然的整个体系全部,是一个无限概念。
他们从来不去怀疑科学是否是有规定性、历史性、偶然性、相对性的范畴,也从不觉悟他们所要实施的探索突破正是要对现有科学方法论实施否定。科学一旦完成自我否定就升华了,也就不再是科学了,这和当初它告别“新哲学”而成为“科学”是一个道理。
牛顿在用科学的方法为人类认识作出了重大贡献以后,突然之间改弦易辙去研究神学,有人说他堕落了,其实说这种话的人本身就是思维被束缚在单一的科学思维中的人。对人类认知自然来讲,科学、神学、玄学、宗教……都是并列的认知系统,只是今天的世界中,科学的方式对人类的认识实践提供更多的帮助而已。
科学只是人类认知自然的众多子系统中的一个系统,如果扩展了,这个范畴也就在自我否定中消失在和众多认知体系的融合中,那时候的人类认知体系已经不再仅仅是科学现有的内涵,它已经是一个经过无数否定和增容而诞生的更宽容、更有效的认知体系。
那些糊涂的“反伪派”人士,比如何作休、方舟子这样的人,所受教育完全来自那些其实束缚他们认识能力的、狭隘的、作为时代主流的所谓科学的书。尤其是何作休,他还不无自豪的宣称自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坚定信徒,殊不知,他比方舟子更多了一份科学以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约束。
科学显然是有缺陷的,辩证唯物主义更不是人类的终极世界观。所以他们读得书越多,就越执着,对其他认知工具就越排斥,他们的探索就离真理越远,真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从这种意义上来说“读书越多越反动”的命题是正确的。而且还要加一句“读书越多越愚蠢”才可以精确描述发生在他们身上的这种现象。
但是,“反伪派”固然非常狭隘,而“废‘伪’”派们也不见得就高明多少,他们应该明白,我们今天真正应该反对的不是“《科普法》中有关“伪科学”的条款”,而应该是因強化科学这种有缺陷的认识方法而压抑其他一切科学以外的认知体系存在或发展的新的错误思潮。
科学是个有限范畴,所以“伪科学”的存在理所当然;科学因为有自身无法克服的缺陷,因此它并不是人类认知自然唯一的和最终的手段。
在这里我要通俗的问“废伪派”们一各问题,“科普”是必要的吗?既然提倡“科普”,那么科学其隐义是不是就是个褒义的好东西?既然如此,“伪科学”作为贬义是否天经地义呢?所以废伪派的行动就连他们自己也是无法理清其中的逻辑的!
但是,无论是反对伪科学的还是反对“反对伪科学”的都不过坐井观天,他们大言不惭地各自以为处于人类整个认知体系的中心,从来没想到他们所共同坚持的科学只不过是认识天地之偏僻一隅,因此他们在徒劳的争夺针对“科学”的话语权的时候,却无一例外的不假思索的以为自己恰是在争夺有关人类整个认知体系的话语权也即对真理的话语权。
这种好笑的斗争居然还闹上了主流媒体,不得不说这是中国学界的恥辱和悲剧。所以我在前面说这是中国学界的丑闻!这种搞笑现象的出现,说明中国当代确无大师!笑过之后,由不得我不悲从中来!
科普法同样是建立在错误的“真理”前提下的时代产物,这个错误的前提就是“科学是人类认识自然的认知体系的全部,是无限正确的”,既然有这样一个先入为主的前提,普及科学教育理所当然的要被当作一个正概念来看待,伪科学理所当然的就是贬义词。
因此,如果“废伪派”一定要废除什么的话,那就不是有关“伪科学”的提法,而应该是《科普法》本身!不要以为自己是梁山好汉,可以只反贪官不反皇帝,这在逻辑上是行不通的。
那一百五十几位义愤填膺的“废伪派”仁人志士,为什么会有今天这样错位的行为呢?其原因其实就是他们骨子里只反贪官不反皇帝的思维定式,他们从来就不去设想,这种行为的直接后果是否应该会导致废除《科普法》,但是那些正不遗余力的和反伪斗士们争夺“科学”正朔的“废伪派”学者本身是不可能反对《科普法的》,因为一旦反对《科普法》,就直接反对到他们自己也同样坚持的科学信仰。这种内心矛盾滑稽的表现,就是导致这种必然毫无结果的“废伪”行动的夭折。
试问那一百五十多位著名学者们?你们真的敢废除《科普法》吗?倘真如此,那倒真是我中国之幸、人类之幸,中国也就真的出现了一百五十个大师级学者,破天荒了,那才是中国文化复兴的福音。
中国学界当务之急,是合理定位科学在人类认知体系中的地位,合理评价科学对人类认知自然的功能,使科学从被误解了的至高无上的圣殿中走下来,站回他本应处于的有限范畴的位置,不再給予科学至高无上的肆意干涉打压人类其他认知行为的权利。
“科普”真的值得立法来强制吗?这才是我们今天要思考的问题!
不可重现“科普”打压一切的现象,“科学”的功能是有限的,科普本身就不是绝对必要(需要但有限度)的,但这一点的说明又立即会使得科普法的存在合理性出现危机!这不应该成为砍柴者的过错!
总结一下:
科学固有的缺陷决定“科学的”不一定就是合乎真理的,因此所谓“伪科学”的也不一定就绝对的违背真理,任何由此得出的结论都是相对的和偶然的,以高超的智慧,从对人类认识领域的一切子系统内涵(无论是科学还是神学、玄学、宗教)的扬弃、融合中升华出更宽容、更有效的全新的人类认知体系,这才是中国学界芸芸众生在人类认识自然方面所应该采取的行动和必须具备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