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国防建设与《孙子兵法》“先胜”“全胜”“战胜”理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22:22:13
现存的《孙子兵法》约6000字,实际就讲了一个字:"胜"。作者写这本书的出发点是"胜",落脚点是"胜",全书内容都是围绕着这个"胜"字构筑的。所以我们说,《孙子兵法》是一本制胜之书,智慧之书。"胜"是《孙子兵法》军事思想体系的总纲,下面辖有三个子纲,这就是"先胜"、"全胜"和"战胜"。"先胜"是关于战争准备的理论,或者说主要讲的是国防力量建设问题。"全胜"是关于用万全之策以最小代价获取全局胜利的理论,或者说,主要讲的是关于对国防力量最有效益使用的问题。"战胜"是关于通过战争手段夺取战争胜利的理论,或者说,主要讲的是关于作战指导的艺术问题,如何通过战争手段实现国家安全的问题。"先胜"、"全胜"、"战胜"三者是一个密切关联的整体。"先胜"是"全胜"、"战胜"的基础和前提,没有"先胜","全胜"和"战胜"都无从谈起;"全胜"介于"先胜"与"战胜"之间,是对战争准备力量("先胜")最有效益的使用,又为"战胜"创造必须的条件。"全胜"策略不成功,就付诸"战胜"。战而胜之,又可反过来成为实施"全胜"战略的筹码,亦可增加国家或政治集团的"先胜"能力,也就是孙子所说的"胜敌而益强(通过打赢战争使自己更加强大)"。所以这三者互为手段和目的,每方都接受对方的作用,同时又作用于对方,从而构成了"胜敌"--"益强"--"胜敌"的战略思想体系。
 
一、《孙子兵法》的"先胜"思想及其在国防力量建设中的运用
 
《孙子兵法》的"先胜"思想主要包括"积形"、"知"和"庙算"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积形(国防力量建设)
 
"积形"这个词取之《孙子兵法·形篇》:"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其含义指的是关于战争力量的积蓄或国防力量建设问题。这里的"形"指的是国家的综合力量,其中主要包括"道"(政治,"令民与上同意")、"财"(经济)、"将"(将帅素质,"智、信、仁、勇、严")、"法"(制度、法令、后勤保障等)、"卒"(士兵)、"兵"(武器装备)(以上为军事)、 "天"、"地"(气象、国土、战场)等方面的准备。《孙子兵法》认为,要做到"先胜",就必须努力使自己的国家在政治、经济、军事及自然条件等方面形成对敌的综合优势。
 
《孙子兵法》中关于"积形"的思想告诉我们,要使自己的国家免受侵略,就必须建立强大的国防,不断提升本国以政治、经济、军事等为主体内容的综合国力,做到政治先进,经济发达,军事强大。孙子的这一认识在当时是非常了不起的,他已认识到,国防力量强弱不只是单纯的军事问题,而是受到国家政治、经济、军事、自然条件等这个大系统的制约和影响。国家综合力量不强大,就不可能有强大的国防。这在今天仍是真理。
 
但孙子讲的政治、经济、军事、自然条件等诸因素在国防力量中不是彼此相等的关系,他更重视军事力量的建设。所以在他讲的国防力量8个因素中,军事因素就占了4个(将、法、兵、卒)。这无疑也是对的。一个国家国防力量的强弱,虽然取决于这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但构成国防力量的诸因素不是平均相等的关系,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军事力量。有些国家经济虽然高度发达,但由于其军事力量不足,其国防力量照样非常脆弱。有学者统计,甲午战争前,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日本5.6倍,但清军在甲午战争中却惨败给了日本。可见,经济力量强并不等于国防能力强。我们要提升国防能力,应坚持经济与军事协调发展的指导思想,那种认为经济发展了,国防自然会强大的思想是错误而有害的。
 
(二)知 (战争认识论)
 
《孙子兵法》中共用了79个"知"字。这些"知"构筑了我国兵家独树一帜的战争认识论。这79个"知"可以用"先知"和"尽知"这两个"知"来概括。"先知"讲的是"知"的时间性问题,即要先事、先敌而知;"尽知"指的是"知"的空间性问题。主要是指"知道"和"知情"。"知道"是指掌握战争规律;"知情"是指了解实际情况,如知彼知己,知天知地,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等。"知道"和"知情"二者缺一不可,只了解战争规律而不掌握现实情况,或虽了解现实情况而不懂战争规律,都只会吃败仗。"先知"和"尽知"相互交织,即要求战争决策者对战争规律和现实情况都要做到先知而后战。
 
《孙子兵法》中关于"知"的思想对我们加强国防建设、打赢现代化高技术战争同样具有指导性意义。它要求我们必须提前研究现代战争的规律,了解掌握有关方面的情况,特别是未来对手的情况,预测战争一旦打起来会出现的可能性及其对策等。这无疑是国防力量建设的前提性内容。
 
军事理论研究是和平时期掌握现代战争规律的主要途径。目前世界上的一些发达国家非常重视研究新形势下战争的规律特点,提出了许多新的作战理论或观点,如信息战、网络中心战、太空战、非对称作战、非接触作战、非线性作战、新城市作战、震慑理论、快速主宰等等。另外,他们还非常重视借鉴古代的战争理论,如美国最高决策层就非常注重从《孙子兵法》中汲取智慧,制定国家战略、军事战略及作战纲领。我们要加强国防建设,也必须加强军事理论研究。那种轻视基础理论研究、持"历史无用论"观点的人,是很难掌握战争规律特点的。
 
对现实情况的掌握是国防力量建设的先决条件,不了解敌人是谁,不了解敌人的情况,国防建设就会无的放矢。对现实情况的掌握首要的是对敌情的掌握。孙子说:"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他把"知彼"放在"知己"前面,不是偶然的,我们在引用孙子这句话时,不要把两者的顺序搞颠倒了。为了达到"知彼"的目的,孙子专门写了《用间篇》,其中的一些基本原理在现代情报战中仍可借鉴。
 
(三)庙算(战略谋划和决策)
 
古人进行重大战略决策时,一般都在庙堂中进行,所以称之为"庙算"。"庙算"是在"知"的前提下,"积形"的基础上进行的战略谋划和战略决策。这也是战争准备的一个重要方面。孙子所说的"庙算"指的是战略比较("校之以计")、战略预测("索其情")和战略决策("诛")。战略比较是战略预测的依据,战略比较和战略预测又是战略决策的必要条件,战略决策则是战略比较和战略预测的目的。三者是密切关联的。
 
孙子关于庙算的思想对现代国防建设和军事斗争仍具有启迪作用。任何国家任何重大战略决策都必须经过战略比较、战略预测方可做出,比如敌与友的确定,战与和的选择,战略步骤的实施,突发事件的处理,多种预案的制定等等,都必须经过反复讨论、多方比较方可做出。
 
1990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制定和实施攻打伊拉克的一些作战计划,即体现了《孙子兵法》中关于"庙算"、"先胜后战"、"上兵伐谋"等思想。比如,美国在战前和战争过程十分注意分析研究萨达姆的政治和军事谋略,破坏萨达姆的战略意图,摧毁他的指挥系统等,这些都是经过认真谋划的,用孙子的话说,叫作"庙堂多算"。美国国防部在总结海湾战争的报告中说:"总之,联军取得了孙子所说的最大的成功,即'上兵伐谋'。萨达姆的战略是通过使联军遭受伤亡消磨其意志,通过使以色列卷入战争瓦解联军,通过使以色列遭受伤亡声称阿拉伯人取得了胜利。萨达姆本指望联军会落入其圈套。但他大失所望……"可见,美国人取得海湾战争胜利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在战略谋划上比萨达姆略高一筹。
 
二、《孙子兵法》的"全胜"思想及其在国防战略中的应用
 
孙子的全胜思想是关于以万全之策力争用最小的代价获取全局胜利的理论。它要求决策者利用全破辩证关系,最大限度地使敌人屈服而把敌我双方的损失减少到最小,它的核心思想是谋全局,懂全破,定全策,即谋划要从全局出发,这就要懂得全与破的辩证关系,在此基础上,制定出万全之策。其手段主要有伐谋、伐交与伐兵相结合。
 
孙子认为:"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这里所说的"全"是保全,"破"是用武力将敌人击败。孙子这段话中包含这样的思想:最理想的目标是使敌人整个国家都投降;不行,就破敌一军,使敌人一国投降;次之,破敌一旅,使敌人一军投降;再次,破敌一卒,使敌一旅投降;乃至破敌一伍,使敌一卒投降。这就是孙子的"全胜"思想。可见,孙子"全胜"概念确切含义是指最大限度地减少牺牲而获得全局性胜利。他已认识到了"全"与"破"相反相成的关系,在指导思想上力争完满的"全";在实践中,则主张"全""破"结合,以"小破"求"大全",其最终目的是最大限度地使敌屈服于我,而把敌我双方的损失减少到最小。这就在全破问题上实现了理想与实践的辩证统一。
 
孙子虽然提出了全胜思想,但对如何实现全胜,讲得不够具体,后人对此进行了补充和发展。其中比较突出的有攻心战、经济战、联盟战等。
 
攻心是达成全胜目的的重要手段。目前,所见我国最早的兵书《军志》中就有"先人有夺人之心"的话;《孙子兵法》中也讲到"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攻心"作为一个完整的概念是孙膑最早提出来的。据唐代人杜佑撰写的《通典》中记载,孙膑曾对齐王说:"凡伐国之道,攻心为上,务先服其心。"古人所用的攻心谋略中有两个最主要的手段,一是软攻心,古人称之为"文伐";一是硬攻心,古人称之为"威慑"。什么叫文伐呢?文伐是《六韬》里的话,意思是用柔性手段消弱敌人,为对之进行军事打击创造条件。其基本特点是"因其所喜,以顺其志"。比如,敌人骄傲自大,就吹捧他,使他忘乎所以;敌人利欲熏心,就用金钱收买他,让他为我所用;敌人喜欢美色,就用美女去诱惑他,叫他心昏神迷,颠倒是非。如春秋末年越王勾践送西施给吴王夫差;战国时,秦将王翦用离间手段使赵王杀死李牧;明末皇太极用反间计使明朝的崇祯皇帝杀死袁崇焕等,都属文伐。
 
威慑的含义是显示威力和使用这种威力的决心,以使敌人畏服。用孙子的话说,叫"威加于敌"。威慑仍是现代人们对敌斗争的一个重要手段。美国国防大学教官哈伦·厄尔曼等人说,他们提出的"震慑"理论就源之于孙子吴宫教战斩美姬。美军将这一战略思想贯穿于伊拉克战争的始终,为瓦解伊军士气产生了巨大作用。
 
全胜思想中还有一个重要谋略叫"经济战",即用经济手段达成不战屈敌,或为军事上战胜敌人创造条件的目的。这个思想在我国古代托名管仲作的《管子》一书中就有记载。现在美国经常使用这一手段,叫做"经济制裁",用以对付它的对手,以此达到不战而屈敌或削弱对方、达成"胜于易胜"的目的。
 
中国古代的联盟战略思想也很丰富,如战国时代的连横、合纵;三国时代的多极斗争谋略等。它是多极斗争的产物,使用者利用盟友借力打力或宣示自己的强大以使敌畏服。据有关资料统计,在阿富汗战争前100天内,美国总统布什为了取得盟友的支持,至少会晤了51个国家的领导人,争取到了190多个国家和地区及40多个国际组织的支持,从而对阿富汗塔利班政权构成了巨大压力,并因势借力打击主要敌人,将己方伤亡减少到最低限度。
 
在出现核武器后,孙子"全胜"思想中的"不战而屈人之兵"的观点受到世人重视,成为一些国家特别是美国制定国家战略的重要依据。
 
前美国总统尼克松在1980年5月出版的《真正的战争》一书中,讲到了他施行的"以正合,以奇胜"的对苏新战略。所谓"以正合"就是以其强大的军事力量和加强西方的联合与苏联正面对峙;所谓"以奇胜"就是依靠西方的经济实力、精神力量和价值观念分化瓦解苏联等国家,用表面的"缓合"达成"退一步,进两步"的目的。
 
孙子全胜思想在战役战术层次上也有广泛应用。据媒体报道,在伊拉克战争中,担任美军中央司令部司令的汤米·弗兰克斯是个熟读《孙子兵法》的人。
 
战后,弗兰克斯在接受英国《防务新闻》记者采访时讲到,早在伊拉克战争爆发之前,美军就派特工人员深入到伊拉克境内了解驻守巴格达周围部队的情况,包括这些部队的兵力、其高级将领和一般军官的姓名、家庭住址和通讯联络方式等,在此基础上,美军特工人员对这些官员有针对性地展开攻心战,要求他们与美军合作。如果他们接受了美军的条件,就会获得巨额的美元回报,他们的家属也会得到保护,战后,美军也不会追究他们的责任。美国人还许诺,如果他们愿意的话,还可以让他们加入美国国籍或让他们在未来伊拉克过渡政府中担任一定职务等等。弗兰克斯算了一笔帐:发射一枚精确制导导弹的成本是100万至250万美元。如果用一枚导弹的成本,就可以收买伊拉克军队的高官,让他们下令部下放弃抵抗,从而避免巷战造成的人员伤亡,并迅速取得胜利,这不是非常划算吗?弗兰克斯说,美军的这一做法收到了奇效,巴格达之役打响后,许多伊拉克军官和他们手下的士兵们都纷纷脱下军装,化装成老百姓如鸟兽散般各奔东西,萨达姆的"王牌军"--共和国卫队就这样被悄悄地"蒸发"掉了。
 
三、《孙子兵法》的"战胜"思想及其在战争指导上的应用
 
战胜思想是关于通过战争手段夺取战争胜利的理论,是《孙子兵法》中最精彩的部分,其中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内容,它总的要求是致人而不致于人,即掌握战争主动权。为此,要识常变,讲仁诡,知虚实,用奇正,懂专分,辨久速,晓迂直,兼攻守等。
 
(一)识常变
 
兵家权谋中的灵魂是知常变。常是常法,变是变法。《孙子兵法》中讲了大量的常法,即用兵的一般规律。如"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从,锐卒勿攻,饵兵勿食,归师勿遏,围师必阙,穷寇勿迫"等,这些都是常法,是关于作战指导的一般规律。但在很多情况下,未必都是如此。比如,"归师"并非都不可遏,"围师"也未必都要留阙口。东汉末年,曹操征张绣引军撤退,张绣手下有个谋士叫贾诩,很有头脑,张绣第一次追击曹操时他极力劝阻,张绣不听,结果因曹操预有准备而遭到失败。第二次,张绣不想追了,贾诩却劝他追,结果张绣军因曹操放松警惕而获得胜利。可见归师也不是绝对不可遏。包围敌人也不一定都留生路,力量上占绝对优势,不怕敌人作困兽斗,将其围得铁桶一般,也可以瓦解敌人意志,迫其投降或聚而歼之。如我军在解放战争时期以大兵围困北平,使敌军"上天无路,入地无门",从而迫使傅作义部接受和平改编,即是如此。孙子在讲常法的同时,强调"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就是要人们懂得变法 。
 
(二)讲仁诡
 
有人认为,《孙子兵法》只讲诡,不讲仁。这种认识有片面性,实际上,《孙子兵法》是既讲诡,也讲仁的。《孙子兵法》的仁是智者之仁,而非迂腐之仁;《孙子兵法》的诡是仁者之诡,而非不仁之诡。仁与诡互相界定,互相为用,仁为诡主,诡为仁用,以取得和保持战争的胜利为目的,这就是《孙子兵法》仁诡辩证统一思想。这是中国古典战略理论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则。
 
在现代战争中,同样也必须既讲仁,又讲诡。现在一些西方强国非常重视对军事欺骗的研究,如美国1982出版了一本《战略军事欺骗》的书,英国1996年出版了一本《军事欺骗艺术》的书。这两本书都以孙子的"诡道"思想为宗。英国人庞森比在《战争时期的谎言》一书中公然声称:"在战争时期,不重视欺骗是一种疏忽,怀疑谎言是反常,说明真相是犯法。"在伊拉克战争中,交战双方都制造了大量谎言。美国政府说的伊拉克藏有大规模杀伤武器至今还未找到证据,但这却成为其入侵伊拉克的一个极具煽动性的理由;伊拉克新闻部长萨哈夫在美军进入巴格达之后,还在新闻发布会上宣布,这是伊军为诱敌深入设下的"圈套",以致我们的一些专家在那样的形势下还做出了"好戏还在后头"的错误判断。一些西方国家在进行战争的同时,也搞一些所谓"人道主义援助"之类的活动,以收买人心。可见,仁诡两种手段兼施,是古今中外成功战争指导的不二法门。
 
(三)知虚实
 
虚实是指敌对双方兵力的大小、众寡,士气的高低、凝散,军队的治乱、劳逸,兵势的锐钝、勇怯,部署的主次、坚瑕等。识虚的目的是为了击虚。击虚是指打击敌人虚弱而要害之处。避实击虚并不是说对敌之实处就不打,而是通过击其虚,孤立震慑其实,使敌人的实向虚转化,然后再实施打击。另外还可采取分敌之法,将敌人各个击灭。孙膑围魏救赵采取的就是这一谋略。
 
避实击虚原则在现代战争也被广泛运用。1982年英阿马岛之战,英军舰队不在阿根廷军力较强的斯坦利港登陆,而选在只有50名守军的圣·卡洛斯港,即是为了避实击虚。印度人写的《印度军史》中说,印军之所以能取得第三次印巴战争的胜利,是因为他们成功地运用了孙子避实击虚的打法。
 
(四)通奇正
 
《孙子兵法》最早完整地提出了奇正理论。这一谋略原则几千年来一直被兵家视为至圣的妙谛。奇正是针对人们常规思维所形成的定势,用非常规思维方式取胜的一种谋略。奇正理论的精髓是"奇正相生",即以奇为正,以正为奇,变化无穷,使敌莫测。出奇制胜的要义是"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奇胜原则的主要特征是从实际出发,灵活机动,"与敌变化而取胜",反对墨守成规。如果死守预先规定好的奇正,而不知变化,就会正也不是正,奇也未必奇,因为这本身就违背了奇正原则。
 
《孙子兵法》关于奇正相生的原则在现代战争中受到了高度重视。如1982年8月20日美国陆军颁布的新版《作战纲要》,首次提出了"空地一体战"理论。这一理论的四项基本原则是主动、纵深、灵敏和协调。纲要的第二章直接引用了孙子名言:"兵贵胜,不贵久","攻其无备,出其不意"。这两句话的要义就是出奇制胜。1986年,时任美国国防大学校长的理查德·劳伦斯中将来中国国防大学作关于《空地一体战--纵深进攻》的讲演时,也明确指出,这一作战理论所根据的原理就是《孙子兵法》的"奇正之变"和"避实击虚"。这一理论成为美军作战的重要指导思想。
 
(五)善专分
 
孙子在《虚实篇》中提出了专分命题。专分的精义是集中我的兵力,分散敌人的兵力,将敌人各个击灭。
 
集中优势兵力,打击分散之敌,是《孙子兵法》中一个突出的思想,其道理是显而易见的,用五个指头分别去打人,不如握成拳头一次打出去有力。但如果敌人也握成了拳头与我相对时,孙子主张,不要和敌人去拼拳头,而是设法使他的手张开,即所谓"我专为一,敌分为十",在局部上形成我以十攻一的态势,这样就可以各个击灭它。那么,如何让敌人自己分散自己的兵力呢?孙子的方法就是使敌所备者多,所备时间长。我不让敌人知道我何时何地与他交战,使他到处设防,长期准备,敌人防备的地方多了,力量就必然分散,所谓"无所不备,无所不寡",敌人备的时间长了,就会松懈麻痹。在兵力部署上无所不寡,在精力上又松懈麻痹,也就无时、无所不可击了。在现代战争条件下,打"人海战术"已非上策;但集中"火力"却往往是必须的。这里需要的是对孙子原则的灵活运用。
 
在阿富汗战争中,美军对敌实施了空、地、海、天一体多维联合打击,即体现了集中火力的原则。战争开始时,美军在阿富汗周边地区和海域集结了5个航母编队,700多架战机和近8万人的兵力,对塔利班政权和"基地"恐怖组织进行了猛烈的联合打击。仅从2001年10月7日到12月17日两个多月的时间里,美军就出动战机5000架次之多,投射炸弹1.2万多枚,分别从太空、高空和空中,从海上,从陆地对敌实施多层面、多方向、多方式的攻击,使敌很快失去大规模反击能力。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军共发射巡航导弹约800枚,总投弹量约2万多枚,其中精确制导导弹弹药占总弹药量的70%,动用军用卫星达90多颗,都大大超过阿富汗战争。这些均体现了集中火力打击要害的思想。这种打击方式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还将会在战场上反复出现。
 
(六)懂久速
 
对久速这对范畴,孙子有明显的倾向性,就是贵速贱久。这是有道理的。一是从当时国家承受能力和后勤供应困难角度考虑,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的战争,会使"内外骚动,怠于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时间过长,国家承受不起,二是防止诸侯"乘其弊而起",陷已于两面或多面作战之中,一旦出现这样的局面,"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三是从战争自身特点出发,只有突然袭击才能出敌不意,攻其不备,取得胜利,这是由"兵之情主速"这一客观规律决定的。
 
打现代战争,一般进攻方仍多利于速战,而防御方则多利于持久。美国人主导的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吸取了越南战争的教训,都以速战速决为指导思想,竭力避免陷于长期战争之中。美国攻打阿富汗战争前,塔利班政权制定的战略就是与美国人打持久战,企图使美国再走一次前苏联入侵阿富汗的老路;而美国则是力争速决,一举将塔利班政权击垮。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军采取了哈伦·厄尔曼等人提出的"快速主宰"理论,绕开一些城市,快速赶路,直趋巴格达,这与孙子的"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兵贵胜,不贵久"的思想相吻合。
 
(七)晓迂直
 
孙子在《军争篇》中提出了以迂为直的思想。迂直的本意是绕弯路和走直路,后来被引伸为间接手段和直接手段。
 
为什么走迂远之路的人可以比走近直之路的人后发而先至呢?这是因为迂和直这对矛盾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下,它们可以相互转化。比如迂远之路险阻少,敌人少,我通过的时间反而可能短。直路上险阻多,敌人重兵防守,我通过的时间反而会长。绕弯路可以出敌不意、攻其不备,所以往往能够胜过走直路的人。孙子感悟到了这一转化规律,因此才提出了这一具有深刻哲理的范畴,使之成为战争指导的一个重要原则。古人掌握了这一原理,常用间接手段达到直接手段不能达到的目的。
 
英国军事理论家利德尔·哈特的间接路线战略就是因为受到了孙子这一理论的启示而提出来的。海湾战争中,联军陆战部队和空降师避开伊拉克正面防线,迂回到伊拉克集结在科威特部队的侧后,并将他们迅速包围,他们称之为打"左勾拳",也是对"以迂为直"思想的成功运用。可见这一思想在今天仍有重要价值。
 
(八)兼攻守
 
攻守是作战的基本方式。孙子既强调进攻,又注意防守,从而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攻守理论。
 
《孙子兵法》认为,部队深入到敌国作战,能充分强化士卒的凝聚力和斗志;还可以"因粮于敌"。进攻速决的最好方式是突然袭击,"其疾如风","动如雷震",为了达成突然袭击的目的,要秘密决策,隐蔽准备;必要时,实行纵深奔袭,"并敌一向,千里杀将",以巧成事。在攻守这对范畴中,《孙子兵法》更青睐于进攻。
 
但《孙子兵法》并非只强调善攻,它也主张善守,即善于防御作战。如,它要求"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为了取得防御作战的胜利,必须首先做好战争的准备;在兵力部署上要重点守备,并掌握一定数量的机动兵力,以适应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反对"所备者多",更反对"无所不备",认为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其次,强调发挥防御作战的优势,"先处战地","以逸待劳,以饱待机",利用有利的地形,搞好防御伪装,制造假象,欺骗敌人;再次,在防御作战中灵活用兵,在敌"整众而来"时,先夺其所爱,以调动敌人,以攻为守,破坏敌人的进攻企图;或坚守不出,"画地而守",使敌不得与我战等。《孙子兵法》的防御作战思想,在其军事思想体系中占有一定的地位,不应忽略。
 
在现代战争中,也必须攻守兼施。消极防御,盲目进攻,都将会造成极为严重的后果。现在美国人所说的"非对称作战"就是弱者在防御中实施进攻的一种手段。美国国防部对"非对称作战"下的定义是"以集中力量攻其弱点来对付敌人的强大"。美国2001财年《国防报告》中指出了非对称威胁的4个方面:信息战、核生化武器、弹道导弹和恐怖主义,并提出了以非对称对付非对称的作战指导原则。在现代战争条件下,无论强者,还是弱者,都有个如何在防御中实施进攻、在进攻中作好防守的问题。而且这个问题比过去的地位更为突出,重要性更大,情况更为复杂,手段更为先进,因此这是现代战争条件下非常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9·11"事件就是一次典型的弱者对强者的非对称作战。据美国《洛杉矶时报》报道:"9.11"事件后,美国又掀起了一股"孙子热",仅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英译《孙子兵法》在一个月内就卖出了1.6万册,在美国畅销书排名榜上高居第二位。这说明美国人非常重视从《孙子兵法》中寻找非对称作战的理论武器,以做到攻防兼备。
 
由于《孙子兵法》整个理论体系都是以"胜"字为核心构筑的,所以也有其难免的局限性。比如,为了胜利,它主张可以掳掠,可以愚化士兵,可以把德政当作夺取胜利的手段("令民与上同意")等。这些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孙子兵法》关于先胜、全胜、战胜的思想对现代国防建设和军事斗争仍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古人说:"难谓古今殊,异代可同调。"古今中外的战争样式、具体战法会有很大不同,但关于战争指导的一些原理却是相通的。《孙子兵法》中提出了许多关于战争的一般规律,对于今天的国防建设和军事斗争仍具有指导意义。
 
(于汝波文 军事历史研究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