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气求韵???笔风寄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8:34:23
墨气求韵   笔风寄情
--罗杨艺品书品评析
 
2010年01月26日08:58  来源:人民网
【字号大中小】打印留言论坛网摘手机点评纠错 E-mail推荐:  

落红铺地
点水斋主罗杨先生一袭中式对襟青衣,眉宇间自有一种传统又传统的儒雅之气。2008年12月,在湖南省博物馆,作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与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党组书记,他是嘉宾,我也是嘉宾,我们相识在“笔墨精神——郭石夫苏高宇师生画展”上,相谈甚欢,相知恨晚,从此结下了笔墨之缘。
罗杨兄幼承家学,其父是中国最著名的长城研究专家罗哲文教授,从小就对其进行经史子集、唐诗宋词之启蒙。自弱冠之年始,罗杨兄先后在国家文物局、文化部和中国文联工作,官是越做越大,人却越来越散淡,对中国传统书法艺术的那份痴情,就像初恋一般执着,一般弥久,一般醇香,一般新鲜。
罗杨先生习书法尊传统,戏言宁做“古人的奴隶”,也不做“今人的粉丝”。何以言之?他认为,对于中国传统书法艺术,“继承才是生命,创新只是生命的延续。”何谓中国书法传统?传统就是“张钟二王”,传统就是“颜柳欧赵”,传统就是“苏黄米蔡”……自元、明、清以降,后人无论技法如何创新,无论工具如何改革,无论理论如何再造,何人何曾超越过晋人之意?唐人之法?宋人之度?所以他坚信,中国传统书法艺术的高峰早已耸立于前了,不可能超越再造;中国传统笔墨的高潮也已过去了,高潮不可能迭起。“永”字八法也好,“一”波三磔也罢,除了继承还是继承,“创新”也无出其右也!只有在继承古人碑与帖立意、笔法、结体之中寻求自己对书法艺术的感悟,才能孕育自我书法艺术的生命胚胎!
罗杨先生习书法重书卷气,借用古人诗言其志:“腹有诗书气自华”。他戏言“宁死不做写字匠,一心只当读书人”。他曾用行书抄写明人董其昌《画禅室随笔》以励其志:“去俗无他法,多读书则书卷气上升,市俗之气下降矣。”他深以苏东坡“退笔如山未是珍,读书万卷始通神”为至理名言,在文化机关管理工作岗位上,得以聚古今书法墨宝,集中外艺术精华,目极万里,心游天荒,笔锋杀尽山中兔,墨池飞出北冥鱼,偶露书界中人之鸿鹄之志也!他还是在中国书法界力倡学书法必须加强诗词学修养的强力人物,尤喜诗人王维,词人黄庭坚,自觉一日不吟诗,则口齿不香也,每在行旅中,每在临睡前,每在会议间,罗杨先生总要拿出唐诗宋词吟咏一番,以提高自己的诗词修养也。他坚信:书品如诗品,腹有诗品,则书气自华也!书法艺术的雅俗之分,关键的关键就是有文化与没文化之别。同理,写字匠与书法家之分,也就是有文化与没文化之别。林散之先生总结得妙:“不读书,越工越俗,再写总是个书匠。”
罗杨先生习书法重人品,承孔圣人“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之教言也。在浮躁的、物欲的当今社会,有书匠或所谓书法家为官为权,为物为钱可谓呕心沥血,罗杨先生耻于此道也。他对名与利,权与钱,始终怀着一份平常之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修艺先修德,修道先修身也。他曾刻“散淡”闲章以自娱,曾行书袁枚句“品画先神韵,论诗重性情,蛟龙生气尽,不若鼠横行”警示自己。余与罗杨兄游数次,他多次提到书法史上大名鼎鼎的“苏黄米蔡”。苏、黄、米史无争议,但“蔡”为何争议颇多呢?事实上,蔡京与蔡襄,蔡京字比蔡襄好看多了,但世人多鄙京崇襄,何也?襄人品高洁也,京人品卑劣也。见字如见人,京人恶心,故字也恶心也,这就成为书法美学上的审丑案例了,此所谓书到深处是修养了!
最后,理当析罗杨书品了。罗杨先生之书法,渊源可谓流长也!他先学颜体,形体学其“肉厚”是也,临《竹山堂连句帖》“蚕头鼠尾得意笔”,特别是《祭侄文稿》之悲世精神。后宗“二王”,形体学其“秀逸潇洒”是也。罗杨先生曾摹写冯承素本《兰亭序》之秀逸,《万岁通天帖》之潇洒,《中秋帖》之笔意纠连,《东山松帖》之笔法婆娑,特别是以“二王”为代表的晋人之意境意韵也。在国家文物局工作时,罗杨先生因工作关系与启功大师结成忘年交 ,学其“精瘦如骨”也。在学“启体”的过程中,罗杨先生顿悟到:笔墨技巧是可以练出来的,张芝临池尽墨,智永退笔成冢,米芾蕉叶疾书,一字以蔽之:“练”。章法、布局、结体也是可以学出来的,无论是“左低右高”,还是“经营位置”;无论是“笔断意连”,还是“笔走龙蛇”,都可以学而习之,习而得之。但不可易得或不可得者,是书法艺术的终极目标“神韵”,乃“气通隔行”之韵,“如锥划沙”之力,“雄文悲世”之神……不知不觉中,罗杨先生又回到颜体了,回到《多宝塔》与《千字文》的形与神了。墨气求韵,笔风寄情,在《罗杨书法作品集》、《警世格言》、《中华传统名言选萃》诸作品中,我们看到的是似颜非颜,似启非启的“罗杨书风”了。
余用十六字诀总结“罗杨书风”:不激不厉,冲和平淡;不胖不瘦,丰肌秀骨。
(作者覃代伦系国家民委民族出版社编审,中华全国美学学会会员,日本国东京大学亚洲文化研究会会员,贺龙教育基金会理事)
2009年6月21日写于北京澧兰居
 

神州春风

笔架砚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