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科学”不是贬义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8:57:13
“伪科学”不是贬义词
杂谈
又到“3、15”,又要打假,又会听到“伪科学”,见到“反伪斗士”,比如乐此不疲的何祚庥先生。每次看着他对用科学不能解释的中医一筹莫展,恼怒中归结为“伪科学”的时候,我就想起小时候听到的那个“金粪叉的故事”:一个农民发财了,有了金子。于是,他用金子做了个使得最顺手的劳动工具:金粪叉……因为在这个农民的见识中,粪叉是最重要的东西。
其实,科学是人类观察事物的一种方式和评价体系,但不是唯一的方式和体系,所以不能指望它解释所有问题,因为人类未知的领域远远超过科学所能及。就像好不容易有了金子的农民,他不会知道,金子不只能做粪叉,还能做首饰,甚至参与航天科技。 “金粪叉的故事”是因为那个农民一辈子没出过远门,觉得“铁岭就是大城市”(赵本山语)。
中国传统文化中,与科学理性相悖的事情很多,上到中医,下到饮食,比如皮包馅儿的中国传统食物:饺子,馄饨,包子,月饼,汤圆……都不是直截了当,一是一,二是二的果腹之计。国人对包馅儿食物的喜好与长期的生存环境有关,像中国特有的粥一样,后者是借着稀释而延续生机,前者则是为放大幸福的“粗粮细做”原理。因为相对贫弱的生存环境,需要含蓄而绵长地使用生命力,不比将火腿,肘子直接上桌的西餐,食肉民族的富有使他们对食物的处置无需太经意,也放弃了主观介入的诸多好时机。
其实,就是在这种深加工中,制作者自己埋进了对福祉的渴望,他们平淡乃至贫瘠的生活需要悬念更需要希望,将肉粉碎成馅儿的过程,乃至等待馅儿的真相显现的过程,生活多了些自制的跌宕和欢喜。更重要的是,在这种浑然一体的形式中,皮与馅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超过1+1=2的效力,中国馅饼的味道比披萨饼复杂、丰富的原理也在这里,而这,常常是非黑即白的自然科学无法解释之处。
对最能体现中医效验的中药复方汤剂的研究,至今未果,因为将汤剂中分离出的成分再勾兑到一起后,效力却要大打折扣,远没有放在一起在砂锅中文火熬煎的效果好。这个不能用现在医学解释的问题,就像包饺子,做汤圆时厨师的手泽、手气,也恰恰是食物乃至药物超过其本身效应的神奇之处。其他诸如各种指标都合格,但生命质量却很低的气虚之人;通过输液确保了营养充足,但最终还是因胃气绝而死的病例……放在科学范畴衡量的话,都难有量化指标,或者是一旦量化,就味道、效力全无。无他,就是因为科学不是万能的,在粪叉之外,还有很多更靠手的生产工具……
所以,我始终不觉得“伪科学”这词是一种绝对的贬义,特别是它被泛化、滥用的时候,在某种程度上到成了“科学无能”的代词,至少体现了命名“伪科学”者自身的学识和心迹,他们都有很强的“金粪叉”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