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团队的创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6:23:41
最近发现,我们的团队都没有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习惯,在重大问题出现后看见的都只是表面原因,用治标的方式改进,这似乎也是绝大多数非优秀团队的一贯做法。
据了解,华为是一个“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企业典范。每次小组例会,每个人都会对身边的事和自己提出批评,而这种“批评”一旦稍有不够深刻或者不够坦诚,将会被leader批评得无地自容。而正好,这种“批评”的效用将会被记忆在leader的脑子里,作为年终评估此人的一个重要标准。这种“批评”是赤裸裸的,是像教官的拳脚一样硬的,但却是优秀团队持续高速前进的秘诀。
也许有人出于“人道主义”,不同意这种看似“不尊重人格”的“批评”。其实,对于“工作中的懦夫”来说,用这种“不同意”来包庇他们,其实也就是一种“懦夫”的做法。我们提出的“批评与自我批评”是针对事,不针对人的,假如团队中的每个人都意识到这一点,并且因为这种理解而形成这种习惯以后,“高效能”就成为他们工作能力的代名词,他们将会觉得无尚光荣,还会觉得是“人格不被尊重”吗?再说,即使是团队中有人把捏不住,实在批评到人身上,那这种批评也永远可以控制在团队内部,其实是把“不尊重”控制在最小范围。试想一下,当团队的上司、合作伙伴、客户等外界看到因为团队的低效能后而提出的更无情、更无理、更“不尊重”的批评时,这个团队中的成员将会如何的被打击?特别是团队中长期严格要求自己,作为一个个体,他是高效能的,那些被殃及的池鱼。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古人故已知之。“忆苦思甜”现代人也明白。青蛙实验的故事大概没有谁没听说过。对自己太好,就是对自己太不负责。作为一个团队,它里面的每一个成员已经不是独立的个体,而是这个团队的一个部分,他的母体就是这个团队。团队的生死荣辱,就是每个成员的生死荣辱;成员间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就是团队的自我批评。
效能,就是做对的事;高效能,就是做对的事情多了。效率,就是做事做得好;高效率,就是经常做事做得好。
一个团队,崇尚用人治的方法,似乎可以让每个成员都很团结,很拥护leader;但将会出现无限的漏洞,因为人非圣贤,况且在这个复杂的工业世纪和信息时代,没有谁能有这个精力和能力把捏一切。那么什么方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制度”。严格的制度、规范的流程可以跟踪职责,可以控制错误辐射的范围,可以轻易复制成功的案例,可以保证整体的高效能。
效能可比作一个向量,也许途中经过较多的转折,浪费了一点“效率”,但最终达到了目的地。
效率可比作一个速率,也许在很短时间内位移很大,却不一定是达到了目的,也许正好反向了。
当今企业与团队,多少是讲求效率的,多少是讲求效能的,我想大家在经验中必有所感。而在我的团队里,大家似乎从来没有自我批评过,我们的效能是否高,是否都做对的事了?而片面的追求了效率,的确,我们在很短时间内做出了成品,但似乎是一个“劣质品”,不是说它本身多么劣质,而是它不符合客户最需要的。至于效率,是否就真的达到了呢?对于一个不懂得反思“效能”的团队来说,在每一步要做什么都没有规范,也不作思考的团队来说,效率真的就会高吗?从团队中两个子团队的信息不同步这一事件,就可见一斑。本来已经有很好的机制可以保证这种信息同步,却因为不懂得用“效能”的思维去理解这种机制,反而觉得这种机制是一种“累赘”,结果制约了另一个子团队效率的发挥。我不难想象,在各种复杂的,需要多个团队合作完成的项目中,这种情况不会少见。从主观上讲,问题出在“没有讲求效能”,从客观上讲,问题在于“没有使用制度的约束”。
写这篇文章是本人的亲身体验,也是通过《高效能企业的7个习惯》的启发而得出的总结,希望能跟各位有志者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