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阅读时期的深层次思考 电子书推动“大阅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5:59:42
浅阅读时代的深层次思考
各种图解、文摘、画说类图书火热畅销;各款电子书大行其道;搜索式阅读、标题式阅读、跳跃式阅读成为阅读的主要形式。有人惊呼,浅阅读使人们丧失思考的能力;也有人认为,浅阅读与深阅读并非水火不容——
浅阅读——
实际上是阅读载体正在发生变化的一种标志
你是否越来越多地见到这样的场景,公交车上,地铁上,甚至是行人穿梭的路上,有人专心致志的拿着手机、电子书或者时尚杂志阅读?或者,你是否有这样的体验,伴着香茗孤灯捧着书本精心阅读的时光正在被大量的网上浏览所替代?如果你的回答是肯定的,那么相信你已经步入了浅阅读的潮流。
浅阅读,就是简单、快速甚至跳跃式的阅读方法,对阅读内容则浅尝辄止、囫囵吞枣、一目十行、不求甚解,它追求的是实用的资讯或短暂的视觉快感。与深阅读相比,浅阅读以快餐式、跳跃性、碎片化为特征,符合当下流行的“快餐”文化的特质,迅速享用、迅速愉悦然后迅速抛弃。浅阅读的内容是多种多样的,或者贴近实际,可以对自己的日常生活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和帮助,如生活资讯;或者与自身没有直接关系,比如娱乐信息及八卦消息等,阅读追求的是一种暂时的心理愉悦和短期的信息摄取。
随着快餐文化的流行,日本已进入“读图时代”,漫画读物高居畅销书前列。由于浅阅读的侵蚀,法国的阅读传统受到了严重的冲击,有人甚至预言“书将死亡”。世界各国都在反思,为何当今社会深度阅读越来越少,而浅阅读日益普遍。
首先,这与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有关,在越来越忙碌的社会里,人们能静下心来阅读的时间越来越少,越来越碎片化。阅读变得走马观花,不求甚解渐成风尚,搜索式阅读、标题式阅读、跳跃式阅读成为阅读的主要方式。其次,信息化时代的重要标志就是信息爆炸,各种资讯泛滥,生活和工作压力迫使人们的阅读更加趋于实用主义,而根本无暇去对书籍深究细品,就是再爱不释手的图书,也只能浅尝辄止,进行一点浅阅读而已。于是,浅阅读由于快速高效而被广泛接受。再次,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得人们随时随地阅读成为可能。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新闻与传播系博士黄楚新说:“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各种网络阅读平台、电子书、手机报等新媒体的出现深刻地改变了大众阅读方式,引起了阅读习惯的根本性变化,大众阅读在网络环境下日益体现出一些浅显化的特征。浅阅读的出现实际上是阅读载体正在发生变化的一种标志。”
深阅读——
对国家、民族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意义重大
如果长期不加思考地浅阅读,那么读者的见解和思考力,势必会走向浅薄。浮光掠影式的浅阅读只能让书中的营养如过眼烟云。那种反复思索回味经典名著,细品慢嚼的读书感受,那种废寝忘食的读书之乐,是浅阅读者所无法达到的境界。
与浅阅读相对应的是深阅读,指的是以提升学识修养和理论思维、工作能力为目的的深层次阅读方法。清朝文人梁章钜提倡“精通一部书”的读书法。他说,“不拘大书小书,能将这部烂熟,字字解得道理透明。此一部便是根,可以触悟他书。”所谓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大文学家卢梭也曾说:“读书不要贪多,而是要多加思索,这样的读书使我获益不少。”
对于个人,深阅读可以培养大视野,促进大发展;对于民族,书籍承载着民族的灵魂,深阅读对国家、民族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意义重大。为此,提倡深阅读的行动已经在各国展开。美国发起了近代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由政府资助的“大阅读”读书活动。法国政府除了强化出版业的现代功能外,充分发挥书店、报纸、电视、广播对新书的推介作用,激发公众读书的热情。日本参众两院一致同意有关设立国民读书年的决议,将2010年定为日本的“国民读书年”。
深阅读与浅阅读并非水火不容,浅阅读可以激发阅读兴趣,让读者发现值得深阅读的读物,而深阅读培养出来的思考习惯,能使浅阅读的选择更为精准。为适应人们快节奏的生活,日本出版社纷纷出版能够轻松地拿起带走的又薄又小又便宜的文库本。
有调查显示,近年来浅阅读的流行,提升了年轻人对文字的兴趣,读书量有所增加。近年来,法国出版社也积极调整出版方针,把一些大部头经典印成口袋书,甚至变成手掌电子书,以吸引年轻人阅读。
新媒体——
从各方面提升了深阅读的潜在渠道和对象
从阅读载体看,新媒体的出现虽然对传统纸质书籍构成一定挑战,但它从各方面提升了深阅读的潜在渠道和对象。如果能做到寓教于乐,新媒体介质的出现并无坏处。如何引导人们更多地进行深阅读是新媒体所要面对的下一项挑战。
国家图书馆馆长周和平指出:“新媒体并非是导致‘浅阅读’的唯一原因,虽然新媒体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但传统纸质图书阅读和新媒体阅读并不矛盾,不同媒介载体各具优势,可以互为补充。阅读最重要的不是通过什么载体来读,而是读什么、怎么读。国家图书馆作为国家重要的公共文化设施,致力于倡导读书、组织读书、服务读书,积极推动‘书香社会’建设,倡导深入阅读、经典阅读,为全民阅读营造良好的读书环境,使我们这个充满活力的国家在阅读中提升品质与素养,提升民族竞争力。此外,我们还通过策划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培养公众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新媒体环境下,阅读极具个性化,阅读需求和偏好变化迅速。全新的第三代移动互联网以期刊、报纸、图书、音乐、视频、动漫、软件下载等数字化内容为核心,形成集媒体、娱乐与增值服务为一体的多元化移动新媒体平台。读者在享受便捷的阅读方式和多样的阅读内容时,各种视听感官也被充分调动起来。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这些新阅读工具顺应了都市人忙碌的生活节奏,弥补了浅阅读的局限,同时为读者提供了形式丰富的、个性化的阅读体验。黄楚新说:“面对各种新媒体阅读环境,中国的传媒出版人要肩负起文化传承的重大责任,一方面把出版物的内容做深、做宽、做精,提升出版物内在的文化品位,另一方面也要顺应新媒体发展的趋势,把这些精品放在不同的新的传播介质上,使中国的经典作品有新的表现形式,成为大家‘喜读乐见’的形式,从而在‘浅阅读’方式中产生深层次的思考。”
周和平介绍说:“国家图书馆从上世纪90年代就跟踪数字阅读的发展。随着国家数字图书馆工程的立项和建设,截至2009年底,国家数字图书馆资源量已达327百万兆字节(TB),本着‘边建设边服务’的原则,其中76%的数字资源已经通过网络提供服务,开展了基于手机、数字电视等新媒体的数字阅读服务。今后,国家图书馆将进一步实施‘新媒体数字图书馆服务计划’,推出更多的适合新媒体的内容服务,用先进文化占领新媒体服务阵地,为互联网提供大批优秀的、积极向上的文化资源,并使国家图书馆的数字资源与服务实现全民共享,把‘浅阅读’导向‘深阅读’。”
(本报记者彭敏、江帆,本文部分素材由本报驻法国记者顾玉清、驻美国记者管克江、驻日本记者崔寅提供)
电子书推动“大阅读”(国际视野)
本报驻美国记者 管克江
美国国家艺术基金会从1982年起开始调查民众的阅读习惯,结果令人深思:美国人阅读文学作品的数量在减少,阅读能力也在下降。2007年发表的《读还是不读》报告发出警告:美国人阅读能力的下降不仅仅是有关文学艺术发展的文化问题,而且已成为严重的全国性问题。“按目前趋势发展下去,民众如果继续丧失阅读习惯,美国将遭遇严重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倒退。”
调查显示,18岁以上成年人阅读过非工作和学习所需书籍的比例从1992年的61%下降到2002年的57%。从1985年到2005年,美国家庭花在书籍上的费用每年减少14%,2005年仅为28美元。同时,书籍的销量也不断下滑。2006年美国个人消费书籍为16亿册,比2000年下跌6%。
阅读减少在年青人中尤其明显。据统计,18—24岁年青人中曾阅读过非工作和学习所需书籍的比例从1992年的59%跌至2002年的52%。15—24岁年龄段每天花在自主阅读上的时间为7—10分钟,只有美国民众平均水平的40%。不仅如此,他们的阅读深度也在减弱。20%的中学生在阅读的同时看电视、打电子游戏、发短信、上网或收发电子邮件。
美国国家艺术基金会强调,无论对个人发展还是社会健康而言,阅读都是不可替代的。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出现也不能取代对书籍的阅读。为此国家艺术基金会联合2.1万个组织,发起了美国近代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由政府资助的读书活动。这个名为“大阅读”的活动向合作单位提供2500美元至2万美元资金,资助开展读书沙龙、讲座、讨论会等活动,并以书籍为起点引导民众提升对电影、戏剧和展览等艺术形式的兴趣。“大阅读”还借助互联网建立了一个网络读书社区,让各图书馆、博物馆、文化中心等机构相互交流促进民众阅读兴趣的方法。一批有名望的作家、学者、评论家、艺术家和出版社则聚合在一起,协商推出了“阅读推荐书目”。
经过若干年努力,美国民众阅读率下降的势头得到缓解。同时,传统书籍和新媒体的互动关系也在增强。2008年的一项调查显示,通过互联网阅读的人群同时扩大了书籍阅读。在网上阅读文学作品的人中,84%同时也阅读了印刷版书籍。在网上阅读文章或博客的人中,这一比例为77%。
事实上,一些媒体已经喊出了“电子书革命”的口号。亚马逊公司首席执行官贝索斯7月下旬在新闻发布会上说,过去3个月他们销售的电子书数量超过了纸质书籍,而且这种趋势正在加速。“这令人惊异。我们在网上销售纸质书籍已经有15年了,销售电子书却只有33个月。”他说,亚马逊每卖出一台电子书阅读器,他们就销售出143本电子书。《纽约时报》援引一名分析师的话预言,十年之内将只有25%的书籍以印刷版的形式销售。
亚马逊电子书的畅销反映出这一新兴市场的繁荣。据估计,美国电子书内容的销售额今年将达到5亿美元,是2008年的10倍。索尼、亚马逊、Barnes&Noble等大公司均不断推出新版电子书阅读器。苹果的IPhone具有电子书阅读功能,4月份上市的IPad更把电子阅读作为主要用途。据统计,和书籍有关的软件已经超过游戏,成为IPhone程序下载最大的一个门类。如今每五个新发布的IPhone手机应用程序中,就有一个是书籍程序。苹果公司进入电子书领域掀起了一场电子书阅读器价格战。今年6月,Barnes&Noble率先宣布将它们的电子书阅读器从每台价格259美元降至199美元。几小时后亚马逊决定将阅读器价格从259美元降至189美元。不久索尼公司也宣布将其电子书阅读器价格降低20—50美元不等。这种价格竞争反过来又促进了电子书的销售。
美国国家艺术基金会从1982年起开始调查民众的阅读习惯,结果令人深思:美国人阅读文学作品的数量在减少,阅读能力也在下降。2007年发表的《读还是不读》报告发出警告:美国人阅读能力的下降不仅仅是有关文学艺术发展的文化问题,而且已成为严重的全国性问题。“按目前趋势发展下去,民众如果继续丧失阅读习惯,美国将遭遇严重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倒退。”
调查显示,18岁以上成年人阅读过非工作和学习所需书籍的比例从1992年的61%下降到2002年的57%。从1985年到2005年,美国家庭花在书籍上的费用每年减少14%,2005年仅为28美元。同时,书籍的销量也不断下滑。2006年美国个人消费书籍为16亿册,比2000年下跌6%。
阅读减少在年青人中尤其明显。据统计,18—24岁年青人中曾阅读过非工作和学习所需书籍的比例从1992年的59%跌至2002年的52%。15—24岁年龄段每天花在自主阅读上的时间为7—10分钟,只有美国民众平均水平的40%。不仅如此,他们的阅读深度也在减弱。20%的中学生在阅读的同时看电视、打电子游戏、发短信、上网或收发电子邮件。
美国国家艺术基金会强调,无论对个人发展还是社会健康而言,阅读都是不可替代的。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出现也不能取代对书籍的阅读。为此国家艺术基金会联合2.1万个组织,发起了美国近代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由政府资助的读书活动。这个名为“大阅读”的活动向合作单位提供2500美元至2万美元资金,资助开展读书沙龙、讲座、讨论会等活动,并以书籍为起点引导民众提升对电影、戏剧和展览等艺术形式的兴趣。“大阅读”还借助互联网建立了一个网络读书社区,让各图书馆、博物馆、文化中心等机构相互交流促进民众阅读兴趣的方法。一批有名望的作家、学者、评论家、艺术家和出版社则聚合在一起,协商推出了“阅读推荐书目”。
经过若干年努力,美国民众阅读率下降的势头得到缓解。同时,传统书籍和新媒体的互动关系也在增强。2008年的一项调查显示,通过互联网阅读的人群同时扩大了书籍阅读。在网上阅读文学作品的人中,84%同时也阅读了印刷版书籍。在网上阅读文章或博客的人中,这一比例为77%。
事实上,一些媒体已经喊出了“电子书革命”的口号。亚马逊公司首席执行官贝索斯7月下旬在新闻发布会上说,过去3个月他们销售的电子书数量超过了纸质书籍,而且这种趋势正在加速。“这令人惊异。我们在网上销售纸质书籍已经有15年了,销售电子书却只有33个月。”他说,亚马逊每卖出一台电子书阅读器,他们就销售出143本电子书。《纽约时报》援引一名分析师的话预言,十年之内将只有25%的书籍以印刷版的形式销售。
亚马逊电子书的畅销反映出这一新兴市场的繁荣。据估计,美国电子书内容的销售额今年将达到5亿美元,是2008年的10倍。索尼、亚马逊、Barnes&Noble等大公司均不断推出新版电子书阅读器。苹果的IPhone具有电子书阅读功能,4月份上市的IPad更把电子阅读作为主要用途。据统计,和书籍有关的软件已经超过游戏,成为IPhone程序下载最大的一个门类。如今每五个新发布的IPhone手机应用程序中,就有一个是书籍程序。苹果公司进入电子书领域掀起了一场电子书阅读器价格战。今年6月,Barnes&Noble率先宣布将它们的电子书阅读器从每台价格259美元降至199美元。几小时后亚马逊决定将阅读器价格从259美元降至189美元。不久索尼公司也宣布将其电子书阅读器价格降低20—50美元不等。这种价格竞争反过来又促进了电子书的销售。
(2010年8月10日 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