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道内儒的龙门高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6:18:04
清初龙门教团与金初全真道相类,以明亡后遁迹玄门的儒士为骨干,其中颇有曾抗清扶明的忠烈之士及其子女。王常月弟子中,如詹守椿本为金陵名士,世业盐,其母刘某为明国戚,詹守椿于明末散家财济江淮难民,阮大铖召之不赴,拘其妻妾,妻妾皆死节,又值南明覆灭,于是满怀悲愤,遁匿燕山,从王常月受戒归玄。金筑老人盛青奎为明末进士,“学富五车,尝自比管乐”,明亡之际遁入玄门。黄虚堂世业儒,所十三入苏郡痒,有文名,“值世变,遂决意出俗,不复进取”。卷四黄守圆乃明季黄冈诸生,少年父亡家破,饱尝世态炎凉,苦读成材,卖字著书,“岁甲申,焚其衣冠经籍,易羽衣而出。”吕云隐父称太仓才子,值世变而入道,云隐与其妻亦相继出家。余如谭守诚、程华阳、林茂阳等,亦皆清初儒生入道者。龙门第九代道士中,如周太朗出身官宦人家,少入郡痒。范太青早岁任侠,学富五车,于顺治元年脱青衫而易羽服。鲍三阳为大兴诸生,翁朝阳系吴兴文士,孙则阳父母皆自缢于甲申之变,则阳于时“出入四镇之营,或任运粮,或任探子,于中游说喻市衣藉以用左,李定国因以从明”。南明灭,慕归道门。西竺心宗一系的大脚仙王太原,乃明宗室唐王遗腹子,张蓬头为明忠臣瞿式耜子。
至龙门第十代以下,约当康熙中期以后,民族矛盾渐趋缓和,龙门教团中渐以科举不第、仁途坎坷的儒生及破落贫病的世家子弟为骨干。如谢宾阳“三举孝廉,三中副车,志灰归玄,不求闻达”。金静灵、许青阳皆屡试不利而灰心入道。徐圣宗“早岁孤贫,读书不利,幕游粤闽,倦乃归玄。”徐子垣“遭家多难,因而出世”。王圣慧本杭州世家子,少丧父母,流浪街头,为龙门道士许青阳所收养。西竺心宗一系的王袖虎,早年从军,屡捷不赏,愤而隐崂山修道。活死人云大辫(1663-1773年)亦早岁从军,年五十尚职落无依,又抱病,遂悔痛出家。沈一炳、闵一得皆世家读书子弟,闵一得并长期做官,晚年始着道服。
这些从儒入道的龙门高道,或因明亡世变而遁迹玄门,或因人生挫折而灰心出世,虽然披上了道袍,实际上多仍未改其儒生习性。他们高隐幽栖、怡情山水、吟咏著述,则一派隐士风度;研诵儒典、高谈性理,宣扬忠孝,则俨然道学面孔;而黄冠束发、礼诵焚修,则又为十足的道士。从生活方式到思想、风度,多亦儒亦道,外道内儒。
在清初一批遁入玄门的大明遗老遗少中,陶靖庵(1616-1673年)是一个外道内儒的典型人物。他为明末吴兴千户子,因家乡蜀中兵乱而往依族侄陶石庵于东吴。时正当时甲申之变,他怀着满腔国破家亡之痛,不顾战乱艰险,游历南北达五年之久,盖怀藏抗清复明之志而欲图有所为者,然目击时势,经过一番痛苦的审虑,他才“一志归玄”,把满腔壮怀转寄于宗教的出世信仰。他曾说:“我闻之不出世,莫入世,不入世,莫出世。盖出处有权,进退有道,苟不体此而惑于命术,凡夫也,不可以言志也。”从王常月所宣扬的入世与出世不二,找到可慰藉心灵创伤的人生哲学。他隐修于金盖山,与同道黄守圆、盛青奎,本山隐居儒士雪笠翁闵声及僧洞明等相往还。其族侄陶石庵,本世家出身的儒士,入道后居金盖山,日常生活半儒半道,“日唯静默,晨起读《学》《庸》一过,继之《道德》、《楞严》,晚则炷香以礼斗。”其徒徐紫垣(1630-1719年)的山居生活更象隐士:“蔬食箪瓢,载樵载养,乐天机,忘岁月,时歌一曲,或而黄冠草履,或而披发行吟。”
龙门高道们于学多不拘门户。游心于三教典籍,尤多致力于他们宿习的儒书,如周太朗以倡儒道同参著称,高东篱初投门下,周先授以《道德经》,次授《参同》、《悟真》,未几又授《华严》,未几授以赵注《学庸道德首章心经》全册,告曰:“此出世入世真消息,简易易行,进此后熟揣《周易》,神仙之能事毕矣。”沈一炳据称得神人李泥丸指授,“嗣后究心儒书,耽性理,参《周易》五十余年。其得力在慎独,其致功在真诚。步趋语默,未尝心离中正也。晚岁通神,知未来,洞悉三教一贯。”“其所论所宗,出入于《学》《庸》、性理、《道德》《楞严》,而一准乎《周易》。”
出身于儒门的龙门高道,颇有以著述传世者,尤多注重于教史的记述。如范太青著有《钵鉴续》九卷,继王常月《钵鉴》,记述清初龙门道史实。闵一得撰有《金盖心灯》,以金盖山为中心,记龙门教史,并为与本山有关的名贤、高人、善士、节妇、高僧立传,以示三教心学一灯相传之意。陈教友有《长春道教源流》八卷,开全真教研究之端。
龙门高道们尤多力宣忠孝。陶靖庵教诫徒众:“天上神仙,多是人间孝子忠臣。汉寿亭侯(指关羽)血刃终身,位证大帝,未闻其有子午烹炼、休粮出俗之行也。人从实朴朴地下手,便是筑基要诀。”谭守诚“诲人以忠孝为本,以诚静为用。”陶石庵教训门人:“兹山(金盖山)立法,教忠教孝。”
湖州金盖山向为名儒、高僧、高道谐隐之地,清初起成为龙门派大道场,该山道士陶靖庵、陶石庵等尤以外道内儒著称。至闵一得居山主事,把龙门教旨进一步儒化、世众化,开创了“龙门方便法门”,不别三教门户,不拘在家出家,唯以五伦八箴为体用,以修身寡过为入门,与理学无多少区别。这一“方便法门”适应当时的社会思潮,因而在东南一代颇有影响,特具摄儒入道之效,《觉云道统薪传》戴本{王行}跋说:自闵一得开方便法门后,道门中“半多出自俗居有志之士,如是儒而道者日益多,……今者云坛竟遍于江浙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