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历代紫砂名家小传2:清代名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5 07:38:22
清 代 名 工

潘春芳制:芳泉壶
圣 和
圣和,姓邵,系清乾隆时期的制壶手,尝见一持朱泥小壶,盖内同刻“圣和”阴文楷字,底钤“大清乾隆年制”。拙著《荆溪紫砂器》收有榴山款朱泥壶,底款:榴山,盖款:圣和。此壶式度甚佳,惜出土时壶盖已碎为两瓣。全器纯以打身筒成形,壶身微皱绵密,正所谓“无皱不朱”。底款镌有“榴山”,盖款“圣和”,俱以三刀法刻就,刀工爽利,入刀处尤其精采,刀刀精严,却又笔意延绵,诚为朱泥款识中,难得一见的佳作。若依朱泥壶落款惯例分析:壶底的榴山者,应该是订烧的文人或显贵。
冯彩霞
冯彩霞,清代道光时(1821-1850)宜兴制壶高手。一说咸丰、光绪年间人,女。生卒不详。制壶有捏制、衔制之分,捏制之壶,指纹隐现。民国·李景康、张虹《阳羡砂壶图考·别传》:“彩霞,道光时人,或云姓冯,宜兴名匠。南海(今广州)伍氏,制万松园壶,延之至粤。书法欧阳询,所镌款宇,精谨有致,亦间用草书。所制壶有衔制、捏制之别,捏制壶则指纹腠理隐现,尤为夺目。盖以方印为织.,有“彩霞监制”四字阳文篆书。”《(江苏)陶瓷工业志·特种工艺陶瓷·陶艺名人选录》﹕“冯彩霞,清咸丰、光绪年间人。继杨凤年后又一位杰出的陶艺女名家。善制功夫壶,大如拳头,小如鸡蛋。其书法颇有欧阳询之韵,所镌款字,精巧有致。后受聘赴广东万松园内听涛楼制壶,所制“万松园壶”、“听涛山馆壶”,均是代表作。”

朱坚制:柱形方壶
石 楳
朱坚,清代嘉庆、道光间(1796-1850)人。字石梅,一作石楳,又作石眉、石某。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生卒不详。与沈存周齐名,以精锡制成茗壶,作砂胎锡壶,为其创制。工鉴赏,多巧思,能画,善墨梅,具苍古之致,兼长人物花卉。篆、隶、行、楷,均劲逸有风致。尤精铁笔,竹、石、铜靡不工。着有《壶史》,嘉、道以来名士题咏殆遍。清·蒋茞生《墨林今话续编》:“朱石梅坚,山阴人,工鉴赏,多巧思。沙胎锡壶,是其创制。著有《壶史》一册,嘉、道以来,名士题吟殆遍。”民国·谈溶《壶雅》续(《国学论衡》1934第四期):“朱石梅(坚)以壶锡名于时,间作砂壶,亦殊精雅。梦园藏其“朱泥笠样”一壶,用陈曼生铭,而署石梅款,把下有“彭年”二字小印,底有“有味无味斋”印。梦园云:由徕以茶事名斋者,罕有若是之典雅。”朱坚卒年七十余。

王国良制:思春壶
思 亭
思亭,姓陆,为清初陶人,生卒不见史载。在朱泥器中,孟臣、逸公、君德、思亭诸家原皆为清季制壶手,也正因其名声大,先后为后世陶人藉名,成为宜兴朱泥小壶的代名词,其中君德、思亭更成为特定形制的名称。
柏 原
柏原,未见史载,尝见一出土小壶款识为“荆溪邵柏原制”因知其姓邵,观其传器风格,应系清初制器手。所见传器形制多变,风格敦古朴厚,所刻款文亦多雅致。署款格式有先钤椭圆小章“荆溪”于右上首,左下方钤“柏原”篆字阳文方章(如此器);亦有于壶底正中钤上“荆溪邵柏原制”六字阳文篆印者;亦有钤“柏原”篆字长印于诗文右上首者;亦有纯以钢刀阴刻“柏原”两字楷书者。传器紫砂、朱泥、段砂皆有所制,尤以朱泥为伙。拙著《荆溪紫砂器》收有修五款朱泥壶,底款:雪松轩玩 柏原,墙款:修五。柏原制器,常见不拘泥于传统古式的形制,常有令人意料之外的惊喜。此器底镌“雪松轩玩 柏原”,墙款为“修五”,款书闲雅,刀工简洁流畅,散发着浓冽的文人气息。

顾景舟制:景云如意壶
黄彭年
黄彭年(1823-1889)一作(1823-1890),字子寿,贵州贵筑(今贵阳)人。清代道光二十七年(1847)进士,官江苏布政使,一说为湖北布政使。生平以整饬风纪,扶植士类为己任,尝掌教保定莲池书院,成就大众。父辅辰,亦道光进士,官至凤邠道。子国瑾,官翰林院编修。世传家学,代有藏书。彭年绘事,工花卉。嗜茗饮,尝定制宜兴砂壶。蔡寒琼尝见“白坭小方壶”一持,底钤“彭年”二字篆书方印,盖内钤“子寿”二字隶书小长方印。彭年纂修《畿辅通志》,有《陶楼集》。卒年六十七,一作六十八。

杨彭年制葫芦壶
杨彭年
杨彭年,清代嘉庆、道光间(1796-1850)宜兴制壶名手。荆溪(宜兴古称)人,生卒不详。彭年弟宝年、妹凤年,都是当时制壶高手,一门眷属皆工此技,名闻一时。彭年善于配泥,所制茗壶,浑朴工致。传大彬手捏遗法,渐少传人,至彭年始复捏造之法,虽随意制成,仍具天然之致。嘉庆间陈曼生(名鸿寿)作宰溧阳,与彭年合作制壶。世称“曼生壶”,为世所珍。并尝与瞿应绍合作制砂胎锡壶,柄上镌有“彭年”印记。彭年制壶甚伙,大多是与陈曼生合作所制。汪庆正《上海博物馆藏宜兴陶器》(刊《宜兴陶艺》,1990年香港市政局出版)﹕“上海博物馆所藏的《陈曼生画册》中,有一幅画面为砂壶一件及盛开的菊花,题有﹕“杨君彭年制茗壶,得龚、时遗法,而余又爱壶,并亦有制壶之癖,终未能如此壶之精妙者,图之以俟同之赏。西湖渔者陈鸿寿、曼龚父(章)”……这幅画有二点特别重要:其一,是陈曼生对杨彭年的直接评价;其二,是画出了曼生所谓最得意的砂壶式样。”

汪成琼制:潘壶
谦 六
谦六,书册查无此人,但其制潘壶颇佳。曾见一器,其款识为阴文楷书“谦六”无边印,制器胎身光洁土釉甚佳,胎身掺粗黄熟料。器身稍稍重一些,但顺手。
潘仕成
据《阳羡砂壶图考》记载,潘仕成字德畬,为清道光广东番禺人。潘氏家传素嗜饮茶,便在宜兴订制专属砂壶,一则自用,一则往还馈赠。潘氏订制的砂壶形制固定,且惯于将印款落于盖沿之上,壶底及他处反而不落款。所用印款均为阳文篆字“潘”字印。由于潘氏声名远播,世人乃将此一形制称为“潘壶”,且落款方式大抵遵循前例,偶有见楷书无印边者,或以铁刃阴刻者,亦有将陶人名印钤于盖内者。
潘壶的形制发展至今,大体可分为三种,壶腹作扁柿形者,曰“矮潘”;器身稍高,近扁球形曰“中潘”﹔器身高,近梨形者,是为“高潘”。
潘壶一般为闽南人家泡工夫茶用,但据当地乡人表示,潘仕成祖籍莆田一地,因以潘氏为荣,在女儿出嫁时必以一潘壶为嫁妆,希望在夫家相夫教子,能像潘仕成般的荣华富贵。所以多要求为宜兴潘壶,绝少用土产的汕头壶。通常这种随嫁的潘壶并不一定用作泡茶,也有置于梳妆台装发油之用,且女主人百年之后,多作为陪葬物,以示对娘家养育的感念之意。

冯桂林制:五竹壶
冯桂林
民国时宜兴紫砂名工。技术全面,善制各款砂壶,花货、光货皆能。造型准确,作工细致,运线匀挺,整体自然。桂林是位多产艺人,异常勤奋,年无一日息,日无一刻闲。常与跂陶合作制器,由桂林造壶,跂陶镌铭。署款通常用“桂林”篆文方印,多钤于壶盖。《宜兴陶瓷发展史》(油印本):冯桂林,擅长紫砂茗壶,为抗日战争前后之名手。

陈曼生制:乳丁壶
陈曼生
陈曼生(1768-1822),当清代乾隆、嘉庆之世。字子恭,名鸿寿,号曼生、曼公、恭寿、曼寿、曼龚、老曼、曼道人、翼盦,别号种榆老人、种榆仙吏、种榆道人、种榆仙客、西湖渔者、西湖渔隐、胥溪渔隐、夹谷亭长等。所用斋轩名有种榆仙馆、种石轩、曼陀罗室、阿曼陀室、石经楼、桑连理馆、连理双桂树楼等。陈士璠孙。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嘉庆六年(1801)拔贡,官至淮安同知。诗、文、书、画皆以资胜。酷嗜摩崖碑版,行楷具法度,隶古八分书,尤简古超逸。篆刻追踪秦汉,为西泠八家之一,浙中人悉宗之。他主张:凡诗文书画,不必十分到家,乃见天趣。曼生作溧阳县宰时,公余辨别砂质,创制砂壶新样,相传设计壶样十八式,由紫砂名工杨彭年和邵二泉等制壶,曼生及其幕客江听香、高爽泉、郭频迦、查梅史等题铭书刻。凡此,都署双款,除曼生款外,并有频迦等印款。世称“曼生壶”。紫砂茗壶与诗、书、画、印艺术相结合,经曼生倡导,逐渐开拓,形成一代风气,沿习迄今,影响深远。曼生书法、印章、词藻镌刻款式,均书卷气醇厚。曼生壶造型有“石铫”、“横云”、“井栏”、“合欢”、“却月”、“方山”、“半瓦”、“瓜形”、“覆斗”等式。曼生壶底部,常钤“阿曼陀室”、“桑连理馆”印记,壶把下钤“彭年”等小章。《竹刻胜语》:“余曾见许小岩观察有一烟筒,以竹为之,半刻梅花,及陈曼生所画。其下半刻铭款云:“曼生自铭并刻”。”则鸿寿又工刻竹。着有《种榆仙馆印谱》和《桑连理馆诗集》等。卒年五十五。

邵大亨制:束竹八卦纹紫砂壶
邵大亨
清代嘉庆、道光间(1796-1850)宜兴壶艺名手。江苏宜兴上岸(上袁)里人,生卒不详。年少就有大名,秉性刚烈,情趣闲逸,艺技超群,作品浑厚、精到、大度,为宜兴砂艺一代巨匠。大亨壮年便死于乱世,传世作品无几,在清代时,大亨制壶,已被嗜茶者视为珍宝,“一壶千金,几不可得。”清·高熙《茗壶说·赠邵大亨君:“邵大亨所长,非一式而雅,善仿古,力追古人,有过之无不及也。其掇壶,肩项及腹,骨肉亭匀,雅俗共赏,无飨者之讥,识者谓后来居上焉。注权胥出自然,若生成者,截长注尤古峭。口盖直而紧,虽倾侧无落帽忧。口内厚而狭,以防其缺,气眼外小内锥,如喇叭形,故无窒塞不通之弊。”顾景舟《宜兴紫砂珍赏·紫砂陶史概论》:“邵大亨,约生于乾隆晚期,殁于道光末年。……他一改清代宫廷化繁缛靡弱之态,重新强化了砂艺质朴典雅的大度气质;既讲究形式上的完整,功能上的适用,又表现出技巧的深到,成为陈鸣远之后的一代宗匠。笔者(顾景舟)自习艺开始,以之为毕生孜孜于斯道技艺的楷模,揣摩端倪,悟其真谛,遂得以奠定基础。……他在创作上注意把握灵感,正如高熙所说:“或游览竟日,或静卧逾时,意有所得,便欣然成一器。否则终日无所作,或强为之,不能也。””大亨品格高贵,秉性刚烈。清·光绪《宜兴荆溪县新志》:“有邑令欲得之(大亨壶),购选泥色招入署,啖以重利,留之经旬,大亨故作劣者以应,令怒而杖之,亦不吽暴也。”表现了大亨坚贞不屈的可贵性格。

陈鸣远制:竹笋水盂
陈鸣远
号鹤峰,又号壶隐。清康熙、雍正年间入,他能自制自镌,雕镂兼长,制品多出新样,铭刻书法讲究古雅流利,具有晋、唐风格。他的作品,茶具、文玩无不精妙,名孚中外。除茗壶之外,文玩雅赏,更是有名。砚屏、梅根笔架、莲心水盂,以及瓜果小品,均善长其技,如南瓜壶:此壶设计,取材于自然,壶身为南瓜型;瓜蒂为壶盖,瓜藤为壶把,瓜叶卷成壶嘴﹔叶脉藤纹,均刻画得逼真,是其代表作品之一。《阳羡名陶录》上说他:“一技之能”。间世特出,自百年来,诸家传器日少,故其名尤噪。足迹所至,文人学士争相延揽。他与文人交往较多,与海宁人杨忠讷友谊最深,他为杨氏专制素砂器一批,据说这是他一生中最得意的事情。“官中艳说大彬壶,海外竞求鸣远碟”,这是对他作品的高度评价,他的作品国内外均有收藏。

惠逸公制:圆灯款式
惠逸公
乾隆时人。逸公制壶形式大小与诸色泥质俱备,工巧一类,可与孟臣相伯仲,故世称“二惠”,然赝品之多亦几与孟臣等量。其泥色最奇,小壶亦有佳者,莫若手造大壶之古朴可爱也。孟臣制品浑朴精巧俱备,逸公则长于工巧,而浑朴不逮,故稍逊耳。疑逸公或为孟臣后辈,亲承手法,故能相类若是。逸公书法无实体,楷行草书俱备,楷书尤有唐人遗意,而竹刀钢刀均备,刻镌或飞舞或沉着,非干嘉后辈所逮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