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岩松走进耶鲁大学.畅谈《我的故事以及背后的中国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0:23:11
白岩松在耶鲁大学的精彩演讲
',1)">
2009年3月30日,中央电视台主持人白岩松和央视摄制组赴美国拍摄专题片《岩松看美国》,3月31日白岩松及摄制组从纽约驱车赶往耶鲁大学,白岩松向耶鲁师生发表了题为《我的故事以及背后的中国梦》的演讲。
《岩松美国观察》采访手记之——《岩松耶鲁演讲:我的中国梦》
《新闻周刊》记者 彭裔然)
白岩松的耶鲁演讲,是在3月底的最后一天,也就是他抵达美国的第二天下午。
在当天上午进行了对NBA总裁大卫·斯特恩的专访之后,几乎来不及倒时差,他就和《岩松看美国》摄制组一起从纽约驱车赶往位于纽黑文小镇的耶鲁大学。
虽然原本并不在节目拍摄计划之内,但耶鲁演讲显然是岩松最看重的美国日程之一。以新闻人的身份和民间交流的形式去当地的大学演讲,与青年人面对面交流,几乎已经成为岩松在国外采访时的一种习惯。他曾在日本名古屋大学发表题为《中国社会的变迁》的演讲,而2006年德国世界杯期间,他去了海德堡大学和大学生一起用餐,一起看球。这次他给自己的耶鲁演讲起的题目是《我的故事以及背后的中国梦》。
而被誉为“总统摇篮”的耶鲁大学显然是真正的卧虎藏龙之地,甚至说它影响美国历史进程也不为过。仅仅在过去20年,连续三任美国总统老布什、克林顿与小布什,都是耶鲁毕业生(而美国新任国务卿希拉里当年在耶鲁校园图书馆与克林顿相识相恋的故事也为很多人熟知),这在美国历史上也创下了纪录。直到高举change大旗的哈佛毕业生奥巴马成为新任美国总统,才让哈佛生们扬眉吐气了一把。因为在美国,向来有“先有哈佛后有美国”的说法,而创办于1701年的耶鲁大学则“屈居”美国第二所最古老的高等学府。
在学风开放的耶鲁,几乎每天都有来自全世界各地学者、政要以及各界精英的演讲。但耶鲁校方显然对这次演讲给予了“精心”的安排,把演讲的地点定在以耶鲁毕业生亨利·卢斯(Henry Luce)名字命名的卢斯礼堂(Luce Hall)。亨利·卢斯是《时代》周刊创始人,美国20世纪最著名的新闻人之一,而卢斯礼堂也第一次迎来了中国的新闻人。演讲现场的火爆超乎摄制组的想象,不仅过道上挤满了师生,还有一些人因为晚到而被校园主办方婉拒在门外。因为耶鲁学生向来以个性和尖锐著称,甚至有时还会有些“傲慢”,岩松显然事先就做好了“挨砖”的准备,他还和学生们开了一个小小的玩笑,“欢迎大家扔鞋,但最好是两只,请记得我的鞋号是43号”。
岩松的幽默,显然赢得了年轻人们的喜欢,外国学生们一定想不到,这位来自中国主持人在屏幕上大多数时候给人的印象是不苟言笑。而岩松演讲时的开场白也立即获得了全场师生的笑声和掌声,他说“过去的二十年,中国一直在跟美国的三任总统打交道,但是今天到了耶鲁我才知道,其实他只跟一所学校打交道。但是透过这三位总统我也明白了,耶鲁大学的毕业生的水准也并不很平均。”
演讲的部分大约持续了四十分钟,而之后,是岩松与在场学生大约半小时的提问互动。岩松以自己出生的年份1968年作为开始,讲述了1968年、1978年、1988年、1998年、2008年五个年份的故事,他是如何从一个边远小城的绝望孩子,成长为见证无数重要时刻的新闻人,并以个人命运为线索折射了四十年中美关系发生的深刻变化。他说“不知道世界上还有哪个国家,在过去这三十年的时间里头,让个人的命运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而除他之外,还有一个又一个普通的中国人和他们的家庭,在用自己的故事诠释着这样的中国梦。
这是一场有很多“梦想、改变”字眼的演讲,既有个人命运,也有国家命运,关于中国,也关于美国。在演讲的最后,白岩松用了一个望远镜的比喻,形容中国和美国在过去的很多年里头缺乏相互的了解和沟通,他说这是两个都曾经用望远镜看彼此的国度,只不过中国看到的是放大的美国,而美国则把望远镜拿反了,他们更多看到了一个缩小的错误不断的中国。“我也一直有一个梦想。为什么要用望远镜来看彼此?”“希望非常多的美国人,有机会去看看中国。”
在耶鲁大学,也许这是一次真正的沟通和传递,耶鲁接收到了来自中国的讯息,而我们也亲身感受了美国这所最负盛名大学的魅力。我们也很好奇,演讲现场除了中国留学生,为什么有这么外国人对一位来自中国的新闻人感兴趣?后来在采访中得知,即使在文化极为多元、种族背景众多的耶鲁大学,中文和中国文化也是相当的流行。中文已经从耶鲁大学的第四大外语跃居为第二大外语,仅次于西班牙语。而耶鲁大学也会提供一个奖学金,每年资助七八十个学生到中国学习中文。我们甚至在演讲现场遇到了金发碧眼的岩松粉丝——美国女孩戴恩·米勒,她说以前就经常看中央电视台节目,认为白岩松的演讲很有意思,特别是“普通话非常标准,非常好听”。而在岩松演讲过程中,她也一直在自己的小本上埋头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