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则孝之四(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11:20:50
    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父母生病了,子女究竟应该怎样做,才是真正的孝顺呢?

    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

    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

    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

    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那么如果父母身体不好,父母生病了,子女又应该怎样做,才是真正的孝顺呢?《弟子规》在“入则孝”的篇尾还提出,如果父母去世了,子女应该遵守的规矩和礼仪,但是现在时代不同了,《弟子规》的要求还有必要遵守吗?

    尊长或者父母、亲友,都是吃五谷杂粮的凡人,既然吃五谷杂粮,那么谁都逃不过病这一关。一般的人上了年纪,往往会出现这样那样的病痛。遇见尊长生病了,小辈应该怎么做?这也是《弟子规》考虑的一个方面。

    《弟子规》讲:“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如果尊长生病了,小辈要先把药尝一尝,要白天黑夜伺候在病人身边,不要离开尊长的病床。这里边当然也有几点要解释的。古代的中国人,起码汉族人,基本上都是服用汤药。而这个药煎煮好了以后,小辈应该先尝一尝,是不是太烫?然后再给尊长服用。我小时候时常看到我祖母喝药,当时觉得很奇怪,以为药好喝,因为我看见我父亲、姑妈给我祖母送药的时候,都自己先尝一口的。有一天,我见奶奶碗里剩下一点药,就偷喝了一口,这一口差点没苦死我,这是我第一次知道中药有多苦。而“昼夜侍,不离床”,这个床就是指我们今天这样的床,唯一不同的是,古人睡的大多是架子床,床外边还有一块踏板,旁边有个柜子,有的床旁边还有个小椅子,可以让人坐在上面守夜,或者躺在踏板上的。我们知道,在古汉语里面床的意思很多,但是,《弟子规》里这个床毫无疑问就是指我们今天睡的床。而这样的语句我们也要注意,《弟子规》、《三字经》等中国蒙学读物,貌似简单,其实不简单。里边的话应该说每一字都有来历,我们讲了那么多历史故事,就是要说明它是从历史事实当中总结出来的,而且有的时候,甚至整句都是从古籍当中来的。比如这里“亲有疾,药先尝”就来自于《礼记·曲礼下》:“亲有疾,饮药,子先尝之。”所以《弟子规》就把《礼记》里的话,重新做了一个安排,用到了里边。

    一个人是否真正孝顺,在父母生病的时候最能够看出来,尤其是当父母病重,长时间卧床不起的时候,更是考验着子女的孝心。而在中国古代就有很多尽心尽力照顾久病父母的故事,其中尤其以汉文帝“亲尝汤药”的故事最为感人,那么这个故事究竟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小辈在尊长有病的时候要先尝汤药,要衣不解带,这是中国传统提倡的很基本的孝心。这样的例子,这样的故事,翻开史书,触目皆是。在这里,我再从《二十四孝》里边举一个例子。

    这个故事叫亲尝汤药,故事的主人公不是一般人,而是汉文帝。刘邦建立了西汉政权,汉文帝就是刘邦的第四个儿子,叫刘恒。刘恒是一个有名的孝子,他对母亲非常孝顺,从来也不怠慢。

    他还没有成为皇帝的时候,他的母亲得了病,这一病就是三年。刘恒急坏了,他贵为皇子,亲自为母亲煎汤药,日日夜夜守护在母亲的病床前,每次都要等到母亲睡着了,他才趴在床边睡一会儿。但是大家要记住,汉朝没有床,汉朝人像日本人今天的睡法一样,也是睡在地上,所以刘恒就在台阶底下,或者在母亲的卧席旁边,趴着睡一会儿。他每天都为母亲煎药,而煎完了药以后,自己总是先尝一口,看看药苦不苦,烫不烫,自己觉得差不多了,才送给母亲喝。这个故事见于《史记·袁盎晁错列传》。刘恒孝顺母亲的故事,在朝野广为流传。当然,也有学者讲,他之所以要亲自尝一尝汤药,是为了防范别人对他母亲下毒,因为那个时候有宫廷斗争。如果真是这样,不正说明刘恒的孝心更大吗?因为如果有人下毒,不是他先死吗?而我们说的久病床前无孝子,也是中国过去一种看透世态炎凉说的话,但是刘恒毫无疑问是个例外,母亲卧病三年,他一直这么伺候。汉文帝以仁孝之名闻天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盛世的主人公,他在位期间,汉朝很快恢复了生机,人口快速增长,社会生产快速恢复,他多次颁布诏令,要赈济孤寡老人,还在国子学中设立了《孝经》博士,提倡讲授《孝经》。所以他在位的时候赢得了民心,改良了社会的风气,培养起了社会的一种内在的生机,这就有了著名的“文景之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