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诗两首(归园田居|饮酒)新课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02:14:36
一、教学目标(一)了解有关田园诗及其代表作家的知识;(二)体会“陶诗两首”的意境和思想意义;(三)领会“陶诗两首”的风格特点。二、难点、重点分析(一)字词释义。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少,年少,从小。适,适应。俗,世俗。韵,气质、性格、情趣。性,本性,性格。本,本来。丘山,这里指远离官场仕途的田园、大自然。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尘网,尘世的罗网,指仕途。仕途有如罗网一样,使人不得自由。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荫,这里作动词,遮蔽。罗,排列。在“后檐”和“堂前”的前面都省略了介词“于”。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户庭,门庭,家里。尘杂,灰尘杂物,这里比喻做官时乱糟糟的繁杂之审。虚室,空室,静室。余闲,空暇。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结庐,建房子。人境,人居住的地方。车马,这里泛指人世间的繁杂之事。喧,喧闹,干扰。(二)难句注译。羁鸟念旧林,池鱼思故渊:羁鸟,被束缚于笼中的鸟。池鱼,被养于池中的鱼。这里是诗人以羁鸟和池鱼来比喻自己过去仕途生活的不自在。旧林、故渊,比喻诗人向往的田园,即下文的“自然”。全句可译为;被(从树林里抓回来)关在笼子里的鸟想回到原来的林子里去,被(从大河里捕回来)养在池塘里的鱼想回到原来的大河里去。(三)从这两首诗中可以看出陶渊明诗歌具有怎样的艺术风格?分析:从这两首诗看,陶渊明的诗歌最明显的艺术风格就是平淡自然。这是和他的诗歌的内容以及表现上的特点分不开的。他的诗歌的主要内容是平淡的田园风光,农村的日常生活,以及处于这种生活中的恬静的心境。在《归园田居》中,诗人笔下的田园是“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诗人摄取的全是日常生活中习见习闻的再平常不过的景物,而这些景物又是通过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真率自然地抒写出来的,使人感到真好像是“从胸中自然流出”,没有一点斧凿的痕迹。(四)《归园田居》和《饮酒》在写作方法上有何不同?答:首先,在选取角度上,《归园田居》着重描绘客观环境,借客观来表现主观;而《饮酒》则着重写诗人对客观环境的主观感受。其次,在表现手法上,《归园田居》主要用反衬、对比的方法,显得质朴而坦露;而《饮酒》多用比兴之法,显得婉曲含蓄。(五)《陶渊明诗两首》的结构层次是怎样的?分析:(1)《归园田居》全诗20句,可分三层。1~6句:写作者的个性和思想,表达对官场的厌恶。形象地表达了陶渊明渴求摆脱束缚、向往归农的急迫心境。7~18句:描写田园生活的喜人情趣,表现了作者鄙视利禄、洁身自好的清高品格。19~20句:写诗人回答人们的疑问,说明官场是禁锢人的牢笼和罗网,只有冲破它,回归自然,才会乐趣无穷。(2)《饮酒》全诗10句,共分两层。1~4句:第一层,写作者因为能够超脱现实纷扰,有高尚的精神境界,所以,觉得所在地方也偏僻幽静了。5~10句:第二层,说明美丽自然的景物欣赏,能获得无限意趣。三、教学过程设计(一)导语。本单元主要介绍我国诗歌古体诗中最优秀的几篇代表作。古体诗指唐朝以前包括春秋战国、秦汉、魏晋这一历史阶段的诗歌作品,其体裁主要包括四言、五言、杂言、乐府、民歌、楚辞、七言诗等。其发展的轨迹主要是由民间创作到文人创作,其中又包括了《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作→陶诗等田园诗一类的明显足迹。我国的古体诗是我国文学遗产中最宝贵的财富,它成就辉煌,群芳斗艳,绚丽灿烂。如果按题材分类,它有田园诗、山水诗、政治诗;如果按情节分类,它有叙事诗和抒情诗;如果按创作分类,它有文人创作和非文人创作(民间收集)等等。学习古体诗,我们可以了解诗歌作为一种文学形式是如何产生的,这一点,《诗经》特别典型。古体诗还真实地反映了它所产生的这一历史阶段的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情况,表现出这一历史时期人民生活的风貌和时代的特征,揭露了社会矛盾的本质,展现了阶级矛盾和统治者的罪恶。它对于我们认识这一阶段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概貌,有一定的形象和具体感受上的帮助。我国的古体诗,又是我国文学发展的先河和渊源之一,尤其是我国诗歌后来走向辉煌顶峰的基础,它既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创作的传统,也开创了我国浪漫主义创作的传统,影响了、哺育了后世一代又一代的诗人,其伟大贡献是可与日月同辉的。同时,它的艺术成就、创作思想,对我国后世文学事业的发展有着及其深远的影响。(二)作者简介。陶渊明(365~427)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出身于仕宦家庭。陶渊明29岁时,出任江州祭酒,不久就辞官归隐。到39岁时,他曾亲自参加农业劳动。后来又出任彭泽令。毛泽东同志有诗云:“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陶令即指陶渊明,桃花源是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一文脱化而来。出任彭泽令时,郡里派督邮到县驻来,县吏叫他束带迎接,他说:“吾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于是就离职回乡。这时,他41岁。以后,再没做官。死时63岁。《归园田居》共五首,推测是写于辞官归家的次年,即42岁时作。课文选的是第一首,是最能显示陶诗风格特色的一首。诗人对人生进行了深刻的总结,决意弃旧图新,归隐农村。全诗表现了诗人超俗不羁的品质和闲适愉悦的心境。(三)研习《归园田居》。1.“韵”与“误”释。韵,按课本注释,是指气质、性格、情趣。简单地说,指人的秉性、素养。误,显示了作者对过去被迫当官的悔恨交加的情绪,表示了今天的觉醒,“觉今是而昨非”。2.课堂讨论一。“尘网”、“羁鸟”、“池鱼”、“樊笼”等词语比喻什么?作者运用这些比喻,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①“尘网”、“樊笼”,都比喻使人受拘束的尘世。用这种比喻,表示诗人已经看透了官场的污秽黑暗,表示对官场极大的嫌弃。“羁鸟”、“池鱼”是陶渊明自比,意在说明误入官场,深受束缚,迫切要摆脱束缚、回归农村的心志。②这里一方面表现了陶渊明对误入官场的痛心,对黑暗的官场的嫌弃,一方面表现了陶渊明渴望摆脱官场束缚,回归田园,获得自由的迫切心情。3.释“守拙”。拙(zhu#)本义是笨,又作谦词。这是取其引申义,即原始的,本真的。“守”是“坚持”的意思。“守拙”,一方面是自谦,另一方面,表示自己反对虚伪机巧,向往归真返朴。4.课堂讨论二。“方宅十余亩……鸡鸣桑树颠”8句,在景物描写上有什么特点?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感情?明确:①前4句写近景,从自己的住宅写起。你看,住宅周围有十余亩土地,八九间草屋,地方虽不广,房屋虽不多,但毕竟是自己的小天地,自由自在的王国。榆树柳树的阴影遮住了后房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屋子前边,环境是多么幽雅美丽!这里衬托出作者心满意足的欣慰情绪。这正如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所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有德馨。”两文有同工之妙。②后4句是写远景。“暧暧”、“依依”均写远景用语,模糊不清,依稀可辨,但不可调换。因为“暧暧”是写远处村庄的总体轮廓,这是不可能看得清楚的,只能是模糊的;而“依依”是写炊烟,“炊烟”一是在高处,二是飘动,比村庄的可见度大,因此用“依依”表示炊烟尽管在远处,但仍依稀可辨。总之,“暧暧”着眼于“模糊”,“依依”着眼于“可见”,两者不可调换。“狗吠深巷”,以动喻静,以有声衬无声,更显出乡间的宁静、和平。总之,后4句描写了一幅比庭院住宅更广阔的田园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宁谧淡泊幽静的田园生活的向往与喜爱。5.“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这里较为具体地写到诗人的田园生活之乐。有两个特点均可与官场对比,一是“无尘杂”,没有官场上乱糟糟的事,看不到令人恶心的“官场现形记”了;一是“有余闲”,可以不必作官场上的那些客套应酬之劳,可以有充分时间读书作诗,“今日得宽余”。这一“无”一“有”,正是诗人求之不得的生活方式,理想境界。“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这两句诗,是对以前误入尘网中的官场生活的形象总结,也是对已经开始的新生活的欣喜。6.总结课文。(1)《归园田居》主要写诗人摆脱污浊的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这种情绪,用一个词组来概括,叫做“归真返朴”。“归真返朴”,第一是“真”,做人要真实、正直、不虚伪,具有人的本性;第二是“朴”,处世要朴实,不做作,不追求豪华富贵,而是自由自在,潇洒之至,这是一种与污浊的官场生活相对立的生活方式,也是我国历代文人学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生活境界。(2)艺术上,一是用白描手法,如“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毫无粉饰之词,平易如话,但恰到好处地跟诗意合拍。二是情景交融,正如王国维所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这里短短8句,描写了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落炊烟、狗吠鸡鸣,富有生活气息,构成了远离尘世、宁静安谧、淳朴自然的艺术境界。这是实境——也许的确是陶渊明辞官归乡后的生活情景,但更是心境——陶渊明内心追求那种淡泊恬静的生活情趣的物化,实境与心境,浑然一体,水乳交融。三是比喻形象生动。诗人把统治阶级的上层社会比喻为“尘网”、“樊笼”,把误入官场的人比作“羁鸟”、“池鱼”,不仅形象贴切,而且蕴含了强烈的感情色彩。四是语言朴素自然,如“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随手写来,明白如话,正如司空图《二十四诗品》所说:“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俱道适往,著手成春”,“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四)研读《饮酒》。1.解题。《饮酒》共20首,大约作于义熙十三年(417),当时作者53岁。以《饮酒》作题,用心良苦,是为逃避当时的文网。萧统在《陶渊明集序》中说:“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者也。”即用含蓄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苦闷与追求。正如欧阳修所说的:“醉翁之意不在酒也”。2.研习新课。(1)“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怎样理解?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却感觉不到车马的喧闹声,请问你怎么能够这样呢?这是由于精神超脱世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尔,如此。这4句描写的是“身居闹市,一尘不染”,根本的原因就是“心远”,“远”的对象是什么?“远”的是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世俗,超凡脱俗。这4句,从感受效果方面肯定了自己“心远”的正确。(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怎样理解?在东边的篱笆下,采撷菊花,正在专心聚志悠闲自得地采,偶一抬头,无意中望见了悠远的南山。这两句是千古名句,刻画了诗人自己悠闲自得的形象,采菊的动作不是一般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把菊花称为“花之君子”,采菊,实际上是自我高洁的表现。同学们参看本课插图,更能体会采菊的含义。(3)课堂讨论。“悠然见南山”中的“见”改为“望”、“看”等字,表达效果是否一样?作者为什么这样写?明确:①表达效果明显不一样。“见”是无意中看见,把人与物融为一体;而“看”或“望”是有意远看,使人和物拉开了一段距离。②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一书中说过:“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无我之境也。……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无物之境,物我同一,这是一种超脱的境界。陶渊明这里表达的正是这种超脱的忘我的完美的境界。苏东坡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采菊之次,偶然见山,初不用意,而境与意会,故可喜也。”(《东坡志林》)苏东坡的这几句分析与王国维异曲同工。③古诗文中常有些明明作者自己看到的,却偏偏写成是景物自己撞上来的,变有意为无意,化有我为无我。例如:王安石的诗句“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就是个典型的例子,隐主观,显客观,极力忘我。(4)课堂讨论。“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诗,是什么描写?有什么含义?跟前两句的人物描写有何联系?明确:①诗意字面义是;太阳下山时,山色十分秀丽,成群的飞鸟结伴而还。这两句是景物描写,同学们可展开想象,口头描绘日夕鸟还的景象。②诗的深刻含义是: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是有些人,为什么还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不肯接受这种美好的归宿呢?不思返归这优美和宁静的大自然怀抱呢?诗人在《归去来兮辞》里说过“鸟倦飞而知还”,这句正好应和“飞鸟相与还”。“相与”是指“成群”,这时隐隐可知诗人不光在勉励自己“还”,还在规劝其他人,不妨也“还”吧。我们仿佛又一次听到了诗人在呼吁:“归去来兮,田园荒芜胡不归?”③这两句诗虽是写景,实是抒情悟理,与上两句写人是紧密相关的。首先是悟理——飞鸟尚知还,人亦更知还,用飞鸟相与还的现象类比出人应“归真返朴”。而这个“理”,正好为上两句的“悠然”的行为提供了哲理基础。由此可见,这几句写人写景,水乳交融,互为表里。(5)《饮酒》最后两句怎样理解?这两句是说这里边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忘言”句通俗地说,就是不知道用怎样的语言来表达,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至情言语即无声。这里强调一个“真”字,指出辞官归隐乃是人生的真谛。(6)课堂讨论。结合两首诗的学习,我们评评陶渊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思想在当时有什么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明确:①陶渊明弃官归隐,洁身自好,追求恬静的田园生活,完善独立的人格,渴望自由,总的特点是“淡泊”、“独善其身”。但我们也要注意到,陶渊明既有“悠然见南山”的一面,也有“猛志固常在”的金刚怒目式的一面,我们从《诗二首》中主要看到了他“柔”的一面,但也不要忽略他“刚”的一面。②弃官归隐,洁身自好,独善其身,在当时来说,是对黑暗官场的一种反叛,因此有积极意义。③但是,要改造社会,要清除污秽,不能单靠“归隐”与“独善”,应该兼济天下,积极地参加社会活动。从这点来说,陶渊明的退隐思想也有消极的一面
该文章转自[苏教版高中语文教学网]:http://www.oldq.com.cn/rjbgz/yuwen/ywjiaoan/jiaocan/200511/109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