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觉讲金刚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05:49:16

 

 

第一章 金刚般若

金刚般若就是永不消失的、永恒存在的、无坚不摧的、无穷无尽的智慧,是超凡的、无师自觉的智慧.

孔子说百姓日用而不知

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始……这就是对宇宙实相的认识,也是对实相般若境界的认识。因此我们的古人说道是不可思议的,但是不可思议不是说不能思议,而是不可以用自己的思维活动、思想方式、意识活动去想象道体的存在。

禅宗对这个道之体,又是怎样描述的呢?——无所在无所不在。你去找这个东西,你找不着;索性你就不找,但它又存在。古人是这样认识并描述实相般若的体性的。

道家认为道之体是一种恍兮惚兮的绝对存在,称之为道;儒家《易传》则称之为无极。以后就发展成为儒家《易传》所说的: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最后发展成为万事万物;后儒称为无极,无极生太极……

佛家认为:在宇宙存在的万事万物之中,有一种绝对存在,并兼容于万事万物之中。这种绝对存在,是一种自然而然、自自然然的集合存在。这种集合存在为万有信息。佛家对此集合信息的存在,称为宇宙之心”——万有本然存在之心。我们人也是这个万有世界里边的、万有宇宙之中的一个具体事物。人之,同样也是宇宙万有本源的本然存在。

那么实相之如来空性是什么呢?它是人的真我之本体,即主人翁,也称实相本体之性,我们常常理解为如来、佛、觉悟等等.

什么是智慧?智慧就是人的主观能动作用自然而然地、客观地去反应大自然的本象。

 

像这样的例子很多。比方说布袋和尚,人家问他什么是佛法,他把背着的那个包往地上一放,两手一摊。如果人家没看懂,再问一遍,没懂,老师,什么是佛法?布袋和尚扛起袋子转身走了。这是个什么境界?空性的境界。空性的境界是什么境界?是不执著具体观念、观点和概念的般若智慧境界,是符合实相虚寂之属性特征的境界般若。那么人家问他的时候,他把布袋往地上一放,然后把两手一摊。什么是佛法?这就是佛法。讲述了放下即是道这是不是文字般若?非常严谨也非常精妙,他这个文字就是通过形体的语言表达的,展现的就是无始无终、不垢不净等境界般若的属性特征,这是最经典的文字般若。那么方便,很多的人因他这么两手一摊,就开悟了。像这样的事例,是不是给人带来了智慧的方便呢?是不是智慧方便的法门?就这么一下,就解决了修行人的根本问题,这个方便是不是般若智慧的方便呢?方便他人之时正好符合了无内无外、不断不常之属性,这就是方便般若。那么因此而得到智慧的修行人,是不是眷属般若呢?直接通过般若智慧印证般若智慧,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都包含在里边了,这就是眷属般若,因为是直接呈现出智慧,属智慧映证智慧。布袋和尚也好,指月亮的那个禅师也好,他们是处在什么境界?他们处在实相中。那么在境界表达的过程当中,在文字表达、在方便表达、在眷属表达的过程当中,有没有一个以为中心的体现呢?没有!

修行本是平常事不离柴米油盐;悟道却须大丈夫全在行住坐卧。横批:无我便是。悟道定是大丈夫啊!修行本是平常事,只在点点滴滴;悟道定是大丈夫,只在朝朝暮暮。平时的生活情景,从早晨到晚上是连贯的;每一个点点滴滴的事,在朝朝暮暮过程当中——从早晨到晚上——在这个循环的过程当中展现出来。

佛陀在两千多年前就讲:人人都有佛性,众生都有佛性。这是从道理上讲的,是平等一如的。在实相般若这个层面上、在忘我这个层面上平等一如,就是需要在修证过程中去践行、实证。所以修行本是平常事,至简至易。

 

第二章

 

平常人 平常事 平常心现

当下入 善护念 其心降服

 

《金刚经》是讲述圣人智慧的一部经典,而且讲空性,是一部非常伟大的经典著作。

金刚般若是什么?金刚般若就是该吃饭的时候吃饭,该穿衣时穿衣,该练功时练功,该休息的时候就休息。

大家学习金刚般若,从哪里学?从平常当中学!佛祖世尊是教我们这样一个教育法啊!表达了这么一个涵义。从平常的生活当中来学习,平常即是道,道在平常中

 

第二章 第二节 善现启请

原文中云何降伏其心中的字,现在人们多理解为:因外力的作用而被迫接受,使之服从、屈服。而文中云何降伏其心所要表达的涵义是:如何内求诸己,从心念——思想意识活动本身去用功夫。

 

在两千五百多年前,在那个时期,我们中国也是这样,出现了好多的圣人,像老子和庄子,以及孔子和孟子等等。大家都知道,中国在春秋战国时期,正是由于诸子百家发表了很多关于治国、修身、发展社会的见解,各种不同的见解对当时的社会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称之为诸子百家论坛

 

  那么在印度也出现了像佛陀这样伟大的圣人,把自己的见解、自己的学说、自己生命活动的实践,向社会展示出来,宣传传播出去。

如何把自己的心进行管理。按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如何管理好我们自己的心念(思想意识活动——“善护念如何帮助今后要修行的和我们已经在修行的菩萨们,如何使他们修正好自己的思想意识活动的内容,了解自己心念活动的规律。

佛学继承和发展了古印度的智慧传承教育文化的内涵,所以在进入中国以后,就出现了很多对治妄想心方面的法门。比如,有念佛法门;有通过戒律来净化心性的律宗;有直指人心,当下顿悟的禅宗;有通过修气脉的方式来践证佛法的密宗等等。

所有的妄念,这样——让你安安静静地,两眼一闭就能解决。怎么解决?有很多具体的方法,在降服其心的具体方法当中,有一种最简单最直接的方法——一说即是!佛祖在《金刚经》里讲的这个是最直接的方法。稀有世尊坐在上边,和大家一起进入那种状态。一说即是,一看即是,一听即是。怎么样应如是住,眼睛闭上,眼睛不要看周围的事情了;耳朵不要听周围的事情了;鼻子呢?对周围的各种味道也不要去表达什么是你的感受了。这个时候就被降服了。那怎么办?没有更好的语言来表达这样的内容。佛祖世尊两眼一闭,端身正坐,全身放松安静,安安静静地坐在那里。像这样一心专注于内在的世界,与自己内在生命的主体相结合,那么我们的魔心,我们的驿动着的心,对外在事物感受到的那种状态,很快就消失了。

 

如何降服其心?应如是住。如是降服其心。这个欲望的心、观念的心、色相的心,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在与社会、与自然发生关系时,因此所产生的心念活动即思想活动,使之得以修正。

第三章

 

无四相 度众生 涅槃无余

行布施 住无住 福德无量

 

 

**********  第一节 大乘正宗 **********

庄子说过:一切有生命的东西都是众生,众生并不单是指人。有生命的东西,人、动物、植物、细菌、真菌、病毒等等,都有生命活动的内容,那么都可以称之为众生。在这里面佛祖强调的众生,可能在范围上不仅是指所有有生命的东西,而且范围还可以缩小一些——有灵性的生命

我们一般的常人看不到,但是有特异思维的人,修行到天人合一境界的人,可以看到或感知到宇宙当中存在这样一些信息的活体,它们都是无色的生命存在形式。

只要是一个成形了的事物,不管是树,还是动物,还是植物,都会有整体的信息储存在多维的空间层面里边。只有当人生命活动的有序化程度,与那个空间层面产生了统一性和同一性的时候,看上去两个不同的生命形式,就形成了一个整体的生命。那个层面的自然生命活动灵性的内容,自动地就合到你的身体里边,与你这个个体的生命相合。这就是人人与我同体,万物与我同根的原理之所在。当我们生命活动处在多维空间层面上,并与这些个生命体的信息相合的时候,那么我们的生命体就能含有这些个灵性生命体的信息——性体,还会出现这些个灵性生命的形象。

佛祖世尊是这样说的: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你看佛祖世尊一再给想修行、想了悟人生的人做表率。

世尊是这样说的: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意思是,我不仅让自己的生命活动进入这个境界,而且我还会帮助其他所有的众生——不管是以什么样的形式存在的众生——都进入无余涅槃。所以进入了这样一个境界后,我还是把自己的心得和见地一个层面一个层面地展现出来。

那么无余涅槃是无所谓混化过程的,达到那样的境界是自然而然的运化过程。对于这样的境界可以理解为永恒的快乐,是那样的一种乐土,过去叫寂灭净土。很安静的,又是很欢乐的,是无限喜悦的那样一种境界。就是让你这个生命和众生的生命,不束缚于轮回报应的果报中,不受制于轮回的这个生命循环圈,有轮回又不受轮回的障碍和约束,而是进入到永恒的、不增不减的、不生不灭的那样一种净寂之中。修行就是要解决这个轮回报应的问题,最终达成智慧生命的永恒存在,那就是宇宙间绝对真理存在的那个净土。

 那么这里边有没有关于般若智慧的痕迹呢?这四相里边最关键的是我相。如果一个人与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发生关系的时候,当然也包括与自然关系的总和发生关系的时候,如果是无我相的,那么人相就消失,众生相、寿者相都消失了。所以我们在讲课的过程当中,讲到《真爱是无我的境界》。同时,为了让大家破自己的四相,我们还讲了在应对任何事物的时候,需要去改变自己的观念——《放下即是道,提起便是德》。也讲了修正意识的具体下手法《劈柴担水,洒扫应对》。这是什么?从日常生活当中,行动过程当中,去破除四相。过去有这么一句话,劈柴担水是圣法,洒扫应对皆通玄,这就是讲践证智慧的内容,表达出般若智慧的内容。般若智慧展现在人与社会的关系方面,那就是和谐诸己(实相智慧与心念兼容共存)、和谐人生、和谐社会。就像今天我们国家所倡导的和谐社会这个观念是一样的。

 第四章

 

所有相 皆虚妄 如来非相

无法相 离非法 不住即离

 

*********  第一节 如理实见 **********

我们所要学习、认识、践行见证的金刚般若本质内涵——如来真实义即如来本来面目,它是自然呈现的,是内求的结果。

我们打坐的时候身体会发生变化,奇经八脉、任督二脉、中脉、左右二旁脉、经络气血这些内景的变化,你不要住在那个景象之中,不要把它当做真实的存在。因为它是属于地、水、火、风四大里边的内容。

请大家要注意,不能执著于它——哪怕是一个念头,但是不等于让大家不要念头,不等于是没有念头。如果一个念头都没有,那就是住在相上了,这种空相就是顽空。那么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在这种情形下,既符合理事,又符合于理法,同样符合于佛法。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因为这些都是生灭法。你现在这个景象,我讲的这个理论,你见证了以后,没了;下一阶段还有下一阶段的内容。即使是到了所谓的终极,到了寂态,也不可以停留。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现诸相非相。即现如来。如果你真正认识到了这一点,真正认识到了这样的深度,有这样的见地,那就好办了,那就能够不执著于一切的观念了。也就是告诉我们说,在反应任何事物的时候,对于我们心念所呈现出来的任何思想意识活动内容和活动过程,都不要执著;对于心念所反应出的任何的形象、思想观念、理论、方法,包括任何一个观点和念头,都不可以住在其中,不可以停留。当下放下!如果能够做到这样,做到现诸相非相,就会即现如来。即现如来怎么讲?就是当下即现如来本来面目。一句话,如果你能放下一切的观念,哪怕是我讲的,我见证的过程或你见证的过程,每一点每一滴你都时时刻刻放下,那么就在当下成就,即现如来本来面目。

实际上《金刚经》从一开始就把见面的地点都给大家讲得清清楚楚了,大家要去悟。过去说得道的人与得道的人相见,在性体之中见;你心即我心,我心即他心,他心即我心,心心相印,信息相通。

么这一品当中最重要的四句话: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现诸相非相。即现如来。这四句偈历来被修行的高功大德们传为佳话。其实质就是一个——放下!再一次告诫大家,是不是,智慧是自然的呈现而不是看见的。

布施的对象是什么?是所有的生命,包括对自己的生命、对别的生命存在、对各种不同层面生命的布施,它是自我胸怀开阔的方便法。

第四章 第二节 前五品串讲

从第一品到第五品,始终在讲述“佛性本如来,空性中自有”这么一个内容,表达了这样一个本质性的内涵

 第四章 第三节 正信希有

因此你们这些诚心修行的人,应该知道,如来所教授的使人明了自性、走向觉悟的方法,就像过河的船一样,河已渡过,人已上岸,就不再需要船了,不能负船而行。一切使人明了自性、走向觉悟的法,在“了悟”之后,都应该像对待渡过了河的船一样,当下放下。对待觉悟之法尚且如此,何况一切未得践证觉悟的法,更是应该当下放下的。

从第六品开始,通过持戒来确立正信,产生正见。这个正信确立起来,正见确立起来是靠什么?靠戒律。那个戒律是什么?是心戒。心戒又是什么?不著!不著这边,也不著那边。你著了“有”的一边,犯戒了;你著于“空无”的一面,犯戒了。如果张三觉悟了,你把张三的这个方法当做自己觉悟的方法,也不对。何况是其他的所有方法呢?都不能执著。他不允许你执著,不让你去执著。这个就是这一品的内容和内涵。

实际上讲的是心中虽有无数的意念,但却不著在任何意念上。这种境界即是空性,即是如来!所以说没办法翻译,过去古人把它翻译成“如来”这个境界,但是如果你有如来境界的这个概念,最后又告诉你,那不对!你说有来不对,有去也不对;无来不对,无去也不对;如来不对,如去也不对。最后你没办法站脚了,就让你破、破、破到最后你啥都“不是”,那就啥也“是”了。实质上就是讲这个,这个里边包含的就是辩证法。

 

第四章 第四节 前六品串讲

到了第五品,佛祖进行总结,目的就是为了破四相。前五品讲的内容非常广泛,广泛在哪儿?他说:修行本是平常事不离柴米油盐,悟道却须大丈夫全在行住坐卧——无我便是,前五品全是在讲这个内容。

什么叫善护念?一个人在社会中生活,就会有很多的心念。你要生活,你要照顾好生活,照顾好生活当中的一切人际关系,就会有很多的心念,很多的杂念。修行不要因杂念而起惑,但是在生活中有杂念,如何去护持、解决、应对这些杂念,这叫善护念。

 

 要使自己的心念得以降服,你还必须得学习。学习什么?学习生命科学中应该的、必须修的理论知识。这个知识包括哪些方面呢?包括生命繁衍的方式,生命存在的形式,生命智能的不同层面,你得从这三个方面去进行了解。

 

 从生命繁衍的方式上去了解:有卵生的,胎生的,湿生的,化生的;从生命存在的形式上去了解:有“有色”的和“无色”的;从生命智能层次上了解:有“有想”的,有“无想”的,还有“非有想非无想”的。讲得多细致!不仅给你开了单子,而且还从这个题目中告诉你:我不是骗你们,我也是这样做的。我怎么做过来的?我不仅了解这样的生命形式,而且我还帮助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有色、无色,有想、无想及非有想非无想的——一切众生,我都帮助他们,帮他们进入到道的境界,使其得到解脱,离苦得乐常寂。我度了多少呢?这方面的工作做了无量无数无边,我做了这么多的工作,但是,我觉得他们能够得到解脱,最关键的不是因为我的帮助,我的帮助只是外因,能够解脱是他们自身努力的结果。

到第四品讲“妙行无住”,就开始直接要求你灭四相了,如能积极主动去净化自我,你才算得上是个真正的修行人。

最后又说“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就是你们一定要把我的话听进去,按照我说的话去做。“如所教住”的这个“住”,既当住讲,住在无所住上;又当“做”讲,是说你不行动是不行的,没有行动是不行的。我讲的这些已经很细致了,点点滴滴我都说了,你们赶紧做吧,按我说的、教你们的这样去做。

。《金刚经》是讲法身的,如来即是法身。所以说,能以身相现如来否?不!不可以身相得现如来。为什么?这个身相包含了三个涵义——法身、报身和应化身

 

 

第五章

无所得 不可说 法无定法大智慧 现无为 自自然然
**********  第一节 无得无说 **********一切证得圆满觉悟的人,都是以自然而然的无为之法当下进入,只是进入的“当下”有所不同。
如果你不能够这么去理解,如来离我们是非常遥远的。如来是什么?如来是实相智慧。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既没有来,也没有去;就是既有来也无来,既有去又无去,它就是无来无去,这就是如来。好像是有那么回事,又好像是没有,那就是什么?叫圆寂态。根本实相怎么证?无得无说!在这品里就强调什么是如来,什么是如来真面目。
    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有什么差别?就是一切证得圆满觉悟的人,都是以自自然然、自然而然之法进入的。这个是很抽象的,你不管是从法上入,还是从理上入的,还是理法圆融,都是什么?都是“当下”进入的!古往今来的智者圣人哪个不是?佛祖如来不是当下进入的吗?从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乃至于后世的非常有名的那些禅宗的高功大德,哪一个不是当下进入的?个个都是的。没有一个说我慢慢进的,我花了三十五分钟零五秒进的,有谁是这样的?即使是三十五分钟零五秒,那进入时也是一刹那“当下”,当下进入!只是进入的“当下”有所不同,这个关键点在这儿哪。
   如来泛指一切觉悟者,包括佛祖世尊。




第九章

正信行 精进修 功德无边
消业障 无空过 果报殊胜  

********** 第一节 持经功德 **********
第十五品“持经功德”。准确地说,从第十品以后就开始讲如何受持《金刚经》,在十品以前,就完成了一个从凡人到圣人的这个如理的指导过程。前六品讲如理,讲修行的方式方法;从第七品到第十品讲如法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受持的过程;从第十一品开始,讲受持的内容,让你如何重视《金刚经》,讲如何受持,哪怕只是四句偈都可以。那么到了第十五品讲“持经功德”,是教授你如何通过这本经典去践行,那就是说,整个一部经典都是我们需要去探讨、去实践、去证明其如理的真实性以及真理的存在性的。
 修行即是在生活中学做人的过程,是自行自为的过程,自己行动,自己觉醒的过程。所以如果你不是从这个层面上去认识修行的内容和本质,你就没办法理解“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你就没办法理解“实无众生得灭度者”,搞不清为什么佛祖说全然地在帮助众生,然后又说自己没有做什么,是众生自己做的。怎么做的?对自己的行动、自己的行为,自己去警觉修正,自性自度。然而平时我们生活中不觉悟,没有警觉就是没有觉悟。开口动手,“我”这个观点就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了,而且占有自己整个心灵。这可不是自然而然地呈现的觉悟境界,你的心灵成为了你这个概念、观念甚至于念头的奴隶,这即是我相。

你不是说不执著吗?”不是这样的理!这是一个生命存在的自然反应,反应完就走了。这个事应完了,就消失了,不停留,这就是不执著,是有事应事而不执著于事。不是没有念,也有欢喜也有愁,但是不执著欢喜,不执著愁,不被它影响障碍。执著于愁,愁更愁;执著于欢喜和悲愁,那么就会有痛苦。所以离一切相,离什么相?实相并不是“实相的内容”,实相即是非相。它这个实相的内容就包涵着无我执,没有我执即是实相,没有我相就没有四相,其他三相就消失了。这样才能离一切相,一切离也离。

例如那个布袋和尚,你问他什么叫佛法,他把袋子放下了,什么话都没有,有一个什么语言?“行动”语言,行动行为表达出了语言内容。他的语言是什么内容?放下。放下什么?放下袋子,放下包袱,放下你心里边的活动——思想意识活动。他没有用一句语言来描述,可是涵盖着诸多的语言。这个行为的过程,就是种善根,是个“种”,把这个善根种下去。他表达的语言方式——行为语言是不是真实的?与离相寂灭,与“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现诸相非相。即现如来”,这些所表达的内容具不具有统一性和同一性呢?具有;与六度万行当中的内容符不符合呢?符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