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移民:升学路迂回曲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4:07:47
2010年08月27日 10:05:14  来源: 文汇报 【字号大小】【留言】【打印】【关闭】


城市移民,是城市化进程中人的自然流动与迁徙。在这个历史车轮下,每个移民家庭都纤弱得如同小草。对他们而言,一个孩子,可能就是一个家庭一辈子操劳的原因。

这个暑假,在繁华上海的中心城区,无数上海小囡或宅居家中避暑,或为学业奔忙于补习班;而到了这座城市的远郊,这种“无聊”和“辛苦”或许根本不值一提——在来沪务工人员集中居住的“城中村”里,有一群生在上海却不被认可为“上海小囡”的孩子,他们随着走出农田进城务工的父母来到这里,却在十岁出头时为了追逐未来的大学梦不得不返回老家继续学业。
暑假里的他们,顾不上学习、补课;短短两个月,他们得赶紧补拾久违的亲情,更重要的是,要为自己的未来作出决策……
从小长在上海,却为了考大学而返回老家继续学业。原以为回老家后根本无法融入当地学生圈,结果却发现,大家都是一样的“留守儿童”。晚上熄灯后,从各地回来的同学一起抱头痛哭。
今年是刘欣儿在上海度过的第11个暑假。开学就要升高三的她,如果能够考上上海本地的大学,就可以结束与爸爸妈妈分居两地的日子,告别“留守儿童”的岁月。
1991年,两个月大的刘欣儿尚在襁褓中,就跟着父母从河南来到上海。全家人先后依靠回收旧衣服、卖水果为生,住在一个叫“机场”的农民工聚居地。
“机场”位于上海东北角,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这里就聚居着大批农民工,是一个典型的“城中村”。源源不断搬入此地的农民工犹如这附近齐人高的杂草,疯狂地生长蔓延着,教育很快成为一个产业:小小一块区域里,开办了七八家农民工子弟学校。
“我一共读过4所小学。每次都是刚读完一年,老师就说下学期办不下去,学校要倒闭。”断断续续读到六年级,恰逢上海公办初中向农民工子女敞开大门,刘欣儿于是顺利地进入了“机场”附近的一所公办初中。
和上海小囡在一间教室读书学习,这是刘欣儿真正融入上海教育的开始。只是,这个过程太短暂——初一那年,刘欣儿的父母决定把她送回老家,这并非为了“寻根”,更多的是为将来考上海的大学做准备。
按照相关升学制度,完成义务教育的孩子得回原籍继续高中学业,并在当地报名参加高考。由于各地使用教材不同,所以,如果要报考大学,农民工随迁子女在打工所在地受教育的“上限”也就是初二年级。此后,他们得返回当地念书,以便提前适应当地的教学内容和难度,这样才能通过当地中考考取办学质量相对优质的高中,进而冲击大学。“曲线考大学”,正是很多农民工子女的教育路线图。
刘欣儿在当地县城的一所私立初中,继续初二的学业。选这所学校有多重考虑:一是学校的教学质量高一点,二来私立学校是寄宿制的,“我们回乡的孩子大多没房子住、没人照顾”。
起初,在上海长大的刘欣儿总担心自己无法融入当地孩子的圈子。到了学校才发现,原来大家都是“回乡娃”。“班上的孩子有从北京、无锡、杭州、上海等地回来的,大家都从小跟打工父母在城里长大。”
一群小学毕业不久的孩子,为了将来考大学,尤其是考到父母所在城市的大学,瞬间变成了“留守儿童”。刘欣儿对那段时光的印象就是“很多人一起哭”。“晚上11点,一熄灯,有的同学害怕就开始哭了,有的孩子想爸妈了,也开始落泪。借着窗外朦胧的月光,你能看见宿舍里有人脸上挂着两行泪,还有一群人抱在一起哭。到走廊上,一路经过几个宿舍都能听见哭声。”
无数次,刘欣儿想买张车票回上海。但她又对自己说:“这条路是我自己选择的,不能放弃!”
“你们有中考的机会,为什么还不好好读书!”看到班里的同学因为顽皮、打架而被老师叫去训话,陈菲心里有一种想打人的冲动。为了留守上海,陈菲断然割舍了大学梦。不过她知道,这只是“缓兵之计”。
和刘欣儿一样,徐燕也是在初二那年作别在上海打工的父母,回安徽老家念书。
安徽求学四载,徐燕没有辜负在上海修自行车、助动车供她读书的父母——中考时,她考入全县最好的高中,并以高出该校分数线100多分的成绩进入实验班。目前,她的成绩稳定在全校排名前三,“大学梦”近在咫尺。
但对于陈菲来说,高考却可能是她心中无法治愈的痛。
刚从浦东一所公办初中毕业的陈菲,眼下正在参加上海一所职业学校的新生军训。
作为初中时的班长、学校大队委员,陈菲选择的“前途”让不少任课老师叹惜。从初一开始,不断有老师“赶她回老家”——“你是考大学的料,不要在这里浪费时间了!”“快点回老家去吧,早点适应当地初中,考重点高中,然后考大学!”老师们不希望看到一个孩子的前途仅仅因为与户籍相关的升学制度而中断。
“我不愿意离开父母,而且老家对我来说,陌生得有些可怕。”初二那年寒假,陈菲和父母开了个家庭会议:念完初二,就是初三了,最后一年如果不回去,考高中、考大学的路暂时就堵上了,取而代之的是在上海读职校。回,还是不回?
搜索更多上海 农民工 的新闻
城乡发展失衡的主要症结何在?
厉以宁:改革城乡二元体制需破除认识误区
为什么城乡收入差距难缩小
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根本途径和制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