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撼人心的诗交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4 04:44:41

震撼人心的诗交响

刘士杰《 人民日报 》( 2010年08月27日   24 版)

  几乎是一口气读完郝斌生的长诗《汶川涅槃》,诗中那彭湃的激情、磅礴的气势,深深地感染了我。缘何在汶川地震两年后,这部长诗会如此令我震撼,令我激动不已?一个理所当然的解释是读这部长诗的时候正好赶上今年青海玉树的地震。尽管相同的灾难会使人从诗中产生共鸣,但是仅此一点远不能解释被打动的理由,真正的原因还是长诗本身所达到的思想深度和艺术成就。

  要用长诗来表现汶川地震这一震惊世界的灾难事件尽管很难,但对诗人郝斌生来说,却是成竹在胸,布局已定。他采用交响乐的结构方式,把全诗分为三个交响,每个交响有八个乐章。第一交响是写地震突然爆发,举国上下抗震救灾;第二交响是写大灾中爱心的传递;第三交响是写灾后的反思和展望。面对纷繁复杂的素材,诗人能巧妙地加以选取,组成交响乐中一个个动听音符。在全方位全景式地展现这场灾难的同时,又通过每个乐章表现了大灾中感人肺腑的细节,既大气磅礴,又细腻动人。

  长诗之所以显得大气磅礴,表现在诗人用恣肆汪洋的笔触,酣畅淋漓地写出这场天塌地陷的灾难的惊心动魄。这固然得力于诗人出色地再现了这场伟大的抗震救灾斗争的雄伟壮阔的画面,但更重要的是全诗洋溢着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面对天灾不屈不挠,顽强奋斗的精神。这是中华民族最可宝贵的精神。正是这种伟大的精神,鼓舞人心,涤荡胸怀。所以,虽然这场巨灾给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但是全诗却没有悲哀、只有悲壮,昂扬的英雄主义精神是这部诗的交响乐的主旋律。而大量感人的细节,又使长诗避免了抒情的空泛,显得丰富和充实,为全诗提供了与雄浑壮丽相对的细腻婉约的另一种诗美。当然,正如英国湖畔诗人柯勒律治所说,一首好诗应该具有思想深度和活力,并且说,一个诗人同时也应是一个哲学家。这部长诗的思想深度,就在于对地震这种看似不可抗拒的天灾的深刻反思。“本应该固若金汤的地方/却脆如麻秆/多是豆腐渣工程/而那些楼堂馆所/那些垄断行业建造的行宫/却金城汤池/雷打不动”。“要永绝祸患/就要拷问灵魂/就要重建机制/就要向我们的积习做斗争”。

  长诗可读性很强,要归功于它流畅、生动、形象的语言。在“献诗”中,诗人用五月贯穿始终,用排比的手法,浓墨重彩地渲染汶川地震后的愁云惨雾的氛围,一下子就抓住了读者的心。在“天塌了,地陷了”这一乐章中,诗人还运用了欲扬故抑的手法。天塌地陷的灾祸,在他笔下竟成了“这本是地球深处的一次游戏”,可是对人类来说,则是天塌地陷的巨大灾祸。诗人用强烈的对比笔法,表现在强大的大自然面前,人类是何等脆弱!同时,诗人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使长诗增色不少。如“惊天大飞行”这一乐章中,诗人引用了荆轲刺秦王中“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歌词,表现空军战士请战时“气吞山河”的悲壮。在“李嘉诚们”这一乐章中,诗人又化用了刘禹锡《乌衣巷》的诗句:“财富瞬息都在变化/有人把它看得很小/有人把它看得很大/君不见昔日王谢堂前燕/飞落寻常百姓家”,在“汶川涅槃,四川雄起”乐章中,诗人又引用了《山海经》等古籍中的古代神话传说来鼓舞灾区人民:“中华民族饱经忧患/有共工怒触不周山/有蚩尤大战/有精卫填海/有愚公移山/有大禹治水/有女娲补天”,在表现灾区少年的英雄风貌时,诗人还引用了典故和传说:“我们的80后、90后/甚至新世纪出生的孩童/所表现出的顽强和智慧/都超过了历史上的/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沉香劈山/哪吒闹海”。

  西方依靠电脑特技拍摄的某些灾难片,把灾难渲染得有声有色,但只有自然的强大力量,而无视人的力量。读完这部长诗,诚然承认有“人类斗不过自然”的因素,但人却要战胜自身。因为人是有精神的。凭着不屈不挠、永不言败的顽强精神,人战胜了自身的恐惧、怯懦和私念,勇敢地投身到救助他人、重建家园的斗争中去。正是从这一点,郝斌生的长诗是成功的,因为他表现了人的崇高精神,写出了一个大写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