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武与女儿谈商业模式(可以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23:16:39

  24堂财富课:陈志武与女儿谈商业模式

  作者:陈志武

 

 

  第一部分

 

  第1节:自序(1)

 

  自序

  古语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人以鱼”只救一时之及,“授人以渔”则可解一生之需。

  对待子女也一样,给子女最好的礼物不是金钱财富,而是创业致富之技能。

  那么,为什么跟女儿谈商业模式,而不谈伦理、道德、《论语》、《中庸》?这种教育是否太重利轻义?

  简单的回答是:第一,我只能根据女儿感兴趣的话题谈,而陈笛从懂事以后就对如何成为亿万富翁感兴趣;第二,谈商业模式案例的同时,也不妨碍谈及伦理、道德,实际上,通过子女感兴趣的案例传授创业致富之道外,更可以传授做人之道。

  教育子女当然是父母的重要责任,但是,教育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按照现在时髦的话说,需要与时俱进。这几年关于读经的话题炒得很热,许多人认为那才是最好的育才方式。

  我不这么看,原因很多。

  其一,“四书”、“五经”没有几个孩子能读懂,特别是对于像陈笛这样中文本来就不好的小朋友,就更难。

  其二,这些经典中包含的价值体系不一定适合今天。如果你希望子女能够在现代社会、特别是西方社会生活,那么,应该做的恰恰是不让他们成为“儒家”人。

  这些年,我见过不少来自中国、韩国、日本受儒家文化影响的学生和同事,这些人普遍表现得“中庸”、太“儒”,所以,在美国和其他非“儒”社会里特别吃亏。儒家压抑个人表现,而个人表现、主动表现又偏偏是现代社会与市场营销所必需的个性和技能。我们常抱怨中国缺乏品牌,其中的原因,当然与知识产权得不到保护有关,但同样重要的原因,在于崇尚被动个性、压抑个人表现的儒家文化。

  为什么市场营销这个行当起源于美国?为什么在美国生活的印度人普遍比中国人、韩国人、日本人更擅长市场营销,也比后者在公司高管层中更成功?“中庸”反对竞争,反对主动争取自己的利益和权利,一个行为过于“儒”的人,只会被动地等待别人给他以本来就属于他的东西,总是把主动权留给别人,而不是自己争取、保护属于自己的利益和权利。中国公司走出去营销、投资时,困难重重,原因也在此。你如果爱子女,就不要用《论语》、《中庸》束缚住他们的手脚。

 

  第2节:自序(2)

 

  其三,如果要教《论语》、《中庸》,到最后,又变成做父母的高高在上教训子女,而不是平等地交流、对话。“三纲五常”主张的不是人格平等,而是根据地位、辈分、性别不同确定的等级服从关系。

  我跟许多朋友一样,小时候在农村长大。这种背景有些朋友会不愿意提起,但我从不遗憾,因为这就是我,是这种背景造就了我整个人,没有这些基础,我就是另一个人了。

  最让我遗憾的是,从小到大,我跟父母、兄长没有过真正的对话交流,就是那种跟自己真正谈得来的朋友才有、能让你感到亲近的对话交流。到今天这种缺憾已无法弥补。也就是说,我对父母、兄长有独特的感情,只是那感情更多源自他们对我的养育之恩,源自他们是我的父母、兄长,而不是靠对话交流、心灵沟通形成的感情。这种以亲情为基础的感情更多是因回报义务、孝敬责任所致,是没有选择的义务,跟基于心灵沟通的感情不同,后者不是逼出来的,是因为“谈得开心、默契”自然建立的。

  其所以给我留下这些遗憾,一方面是因为农村很穷,每天都要面对生存的挑战,在亲人之间做心灵沟通、感情交流,是很不现实的奢侈之举;另一方面,在“三纲五常”秩序下,也很难在代际之间、兄弟之间有平等的“心对心”对话,父亲在子女面前、兄长在弟弟面前总要表现得威严,表现得不可接近,不能表现得平等,长辈可以大声训话,而小辈只有听话的份儿。

  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子女跟父辈、弟弟跟兄长间怎么能有真正的心灵沟通?做子女的除了知道要无条件地孝敬、服从长辈之外,哪里还有空间去与长辈进行“心对心”对话、建立自愿的感情呢?由于年龄不同、生活阅历各异,本来与父母、兄长之间的沟通就很难,而“三纲五常”秩序的氛围更是雪上加霜。

  正由于成长经历如此,在我做了父亲之后,就下决心不让女儿重蹈自己的覆辙,宁愿让女儿感到我是她们可以谈心、平等交流的朋友,也不要让她们感到我是威严不可近的父亲。我一直以为,如果女儿今后跟我联系,只是因为我是她们的父亲,而不是因为跟我谈话投机,那会是一种失败。我夫人的养老,不需要靠女儿,即使发生病残,也不需要她们的经济回报。我们没有指望任何经济上的回报。在这种情况之下,大可不必对女儿动不动就行使做父亲的权威,对她们训话,而是想法跟她们沟通、接近。爱她们还来不及呢!

 

  第3节:自序(3)

 

  所以,我一直试图找到女儿感兴趣的话题,针对她们的兴趣点去对话沟通。过去几年,陈笛恰恰又对两个话题最感兴趣:一是如何赚钱成为亿万富翁,另一个就是世界历史。这下好了,我们就有许多共同语言了。

  其实,不管是什么话题,商业也好,文学、哲学、历史也好,只要是女儿感兴趣的,都能展开传输做人的道德、伦理,做人的道理不是只能通过“四书”、“五经”传授的。实际上,在本书收集的跟陈笛的谈话中,就已多次涉及伦理道德问题、做人问题。

  通过与陈笛的交流对话,也让我学到,经济学真的贴近人的天然本性,只要你对人、对社会有足够的敏感度并细心观察,即使像陈笛还没有学过经济学和其他社会科学,她照样能想到如何管理公司、领悟到不同商业模式的诀窍。

  有朋友问我,“你最崇拜、尊敬的偶像人物是谁?”我的回答是,任何自我成就的人!不管领域是什么,只要是他自己努力奋发而成,我就最尊敬他、崇拜他。正因为这一原因,我跟陈笛谈到的商业模式案例,从微软的盖茨、星巴克的舒尔茨、沃尔玛的沃尔顿、重庆力帆的尹明善到亚新科的杰克等等,几乎都是普通家庭出身但自我奋斗的个人创业故事,而他们每个人又都有自己独特的经历、独特的商业模式,每个模式背后又蕴含着基本的经济学原理。

  我最好的愿望是,通过这些对话和案例,给年轻的父母、年长的爷爷奶奶,提供一种与子女、孙辈沟通的题材。世界五彩缤纷,这些都是可以交流的话题,但是,如何激发谈论、思考的火花?对于正在读高中、大学,或者是已经大学毕业的年轻人来说,我希望以这些对话,让你们看到,不管你的家庭出身、经济背景是什么,你也可以像尹明善、李彦宏、高纪凡、盖茨、沃尔顿那样创业。实际上,将来你们会发现,创业成功当然好,但即使不成功,创业的经历也会是人生一辈子的幸运。而如果你对创业不一定有兴趣,但想了解经济学看待社会的视角、所关心的问题,那么,我希望这本集子能够成为一本入门书。对话的结构使本书不可能成为一本系统的经济学著作,但从中可以看到我们经济学者所关心的对社会有实际意义的问题。

 

  第4节:盖茨的商业模式(1)

 

  1.盖茨的商业模式

  不久前的一天,早晨7点半,跟平日一样,我开车送女儿上学。途中,陈笛问起:“盖茨为什么这么富?他怎么会有近600亿美元的财富?”

  我说:“盖茨是一个天才。1977年他21岁的时候,创办了微软公司。1986年3月微软股票上市,那时他30岁,就成了亿万富翁!”

  陈笛:“可是,他为什么一个人能赚这么多钱?”

  “其实,盖茨能拥有亿万财富,并不是说他已经实现了这么多的盈利收入,而是在他公司上市后,股票市场对微软未来的收入非常看好,愿意给微软的股票很高的价格。所以,是股市帮了他的忙。”

  陈笛:“那么,为什么微软会这么值钱?它跟别的公司有什么差别?”

  “原因当然很多。第一个原因可能是软件商业模式的特点,因为一旦微软花成本开发出一种软件,比如像你们喜欢用的Windows,那么,每多卖一份Windows系统软件,收入是260美元,可是其成本接近零,也就是说,这260美元是纯利润,净赚。今天全世界有6亿多的电脑用户,哪怕中间只有1亿人购买,这也是260亿美元的收入!你说,这么大的市场,同时每卖一份软件的边际成本又几乎为零,这种商业模式怎么会不赚钱呀!”

  陈笛:“爸爸,你说的边际成本是什么意思?”

  “那是说,一旦你已经投入开发成本、广告成本,为了再多卖一份产品,你还要付出多少成本。比如,我正在开着的凌志牌汽车,每一辆要卖4万美元,你们可能觉得,丰田公司造这种车会赚很多钱。但是,你要知道,每辆车的制造成本会很高,而且每辆的成本基本一样。也就是说,为了生产一辆车,丰田必须购买发动机、车身、轮胎、方向盘等等,这些部件一样也不能少,总成本不会低,况且他们要付很多的工人工资、退休金以及其他福利,所以,每辆凌志的边际成本很高,丰田汽车公司的利润空间永远无法跟微软相比。这就是为什么大家喜欢微软的股票,喜欢盖茨创办的公司,而不会太热爱汽车公司股票。”

 

  第5节:盖茨的商业模式(2)

 

  陈笛:“那你说餐馆呢?我原来想,开餐馆也好像很赚钱,可据你这么一说,餐馆不是也要花钱买菜、买肉,还要付工钱,它的边际成本不是也很高吗?”

  “是呀,这也是为什么人们开餐馆开了几千年,没有人开出个亿万富翁来。实际上,农业的利润空间更小。比如,在我老家湖南,你奶奶的家乡,如果种一亩地赚10元,那么,为了赚1000元就要种100亩地,因为每亩地需要的资源投入和劳动投入都是一样的,每亩地的种植成本一样多,稻谷的边际成本是常数,无法产生规模效应。可是,一个人一天只有24小时,谁能种得了100亩地呢?用数学的语言说,农业的产出跟投入是线性的关系,为了多赚几块钱,会把你累死,而微软的销售产出跟它的投入几乎没关系。

  “所以,农业,不要说跟微软的商业模式比差很多,就是跟汽车公司比也差很多。原因是通过机械化生产,丰田公司能利用规模生产降低每辆车的制造成本。所以,农业远不如工业,而工业又不如微软这样的行业。这就是为什么西方国家通过工业革命在过去250年领先于中国,而今天美国又通过像微软这样的行业领先于世界其他国家,包括超过工业革命的发源地——英国。

  “当然,类似微软这样的商业模式越来越多,比如互联网。中国的陈天桥先生创办盛大网游,他的特点也是‘零边际成本’,一旦互联网游戏软件开发好,增加一个用户对盛大来说成本是零,所以,来自千百万个新用户的付费都是净利润,你说那能不赚吗?马化腾先生创办的腾讯公司也是这样,在QQ世界里,你可以为自己买一顶虚拟帽子,为编写制作那顶帽子的软件,腾讯程序员可能花一天时间,但编好后,卖一顶帽子是1块钱,100万人买,腾讯的收入是100万,1亿人买带来的收入是1亿元,这些都是纯利润,跟腾讯投入的成本没关系。基金管理业是另一个例子,像我们的对冲基金公司有10个工作人员,只要所管理的资金在1亿美元至几十亿美元之间,我们就不用增加太多费用开支,收入的边际成本也几乎为零。”

 

  第6节:盖茨的商业模式(3)

 

  2.老掉牙的行业里,星巴克为什么会成功?

  早晨跟陈笛谈完盖茨的微软商业模式后,她对软件产品的边际成本几乎为零这一点印象极深,知道了原来一旦微软开发出Windows软件之后,每多卖一份软件,其成本对微软来说接近零,每份260美元的收入几乎是纯利润。

  下午放学回家,陈笛就问:“爸爸,如果微软产品的边际成本几乎是零,而餐馆、制造公司等等的运营成本、材料成本很高,那为什么还有人去开餐馆、建制造公司呢?这些公司还存在,并且也有人继续在开新的,这本身不就说明还能赚钱吗?”

  我说:“的确是这样,各个行业都可以有赚钱机会,关键还得看有没有办法降低成本,或者巧妙地创新商业模式。比如说,我们经常去的星巴克咖啡店,你不是也喜欢那里吗?本来,咖啡最先起源于10世纪的埃塞俄比亚,随后传入中东,到16世纪由威尼斯商人带入意大利,经过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海外贸易于17世纪初传入英国、荷兰等其他西欧国家,并立即成为西欧的时尚饮料,咖啡馆也成了人们社交、休闲的场所。到1675年,仅英国就有3000多家咖啡馆,那时的英国移民也把咖啡带到北美,在17世纪末,纽约、波士顿等地也到处是咖啡馆。你看,咖啡馆在西方、在美国已开了300多年,其数量早已成千上万,无数人都尝试过开咖啡馆,也赚过钱。像这么老的行业,谁会想到还会有创造亿万富翁的机会呢?

  “但是,这并没阻挡霍华德?舒尔茨通过开咖啡馆成为亿万富翁,更确切地说,他的财富是13亿美元!他于1985年成立星巴克公司的前身,到今天星巴克的市值是254亿美元,短短二十多年就创造出这种奇迹,而且是在有300多年的老行业里创造出的,不是很令人吃惊吗?”

  陈笛:“这我就不明白了,我以为必须得像微软、谷歌那样的高科技行业才能创造亿万财富,像星巴克这样既没有新科技,又是一个老掉牙的行业,怎么还有机会呢?”

 

  第7节:盖茨的商业模式(4)

 

  “首先在于规模,星巴克今天有差不多13000家分店,遍及全球,这是星巴克跟微软、谷歌类似的地方,都有广大的消费群体。在全球各地星巴克一周销售4000多万杯咖啡饮料,每月销售差不多两亿杯,按每杯3美元算,仅咖啡销售就是每月6亿美元!这是过去300多年没有人做到的,过去没有咖啡馆做出这种规模,这可以说是史无前例!”

  陈笛:“为什么星巴克的品牌这么好,世界各地的人都愿意去,而且愿意为星巴克咖啡付这么高的价格?他们是不是靠花很多钱做广告?”

  “这点问得很好。的确,几乎所有公司品牌都要花大钱做广告,以此来在消费者群体中建立信任和形象,像衣服、食物品牌都是这样。做市场营销研究的人得出的结论是,一般的人在看到一种品牌两三次后才会信任它,才会愿意掏钱买它,所以,广告费的投入极为关键。但是,到目前为止,星巴克没有花过一分钱做广告,可它的品牌却是全球咖啡行业最响的,这是星巴克最大的成功秘诀。正因为它不花钱做广告也能有最好的品牌,它每卖出一杯咖啡的边际成本就很低,赚钱的空间就大了。”

  陈笛:“为什么星巴克不用花钱做广告就能建立顶尖品牌呢?”

  “三方面因素带给星巴克优势。第一,从一开始,星巴克就只选择在最繁华的市区交叉路口开咖啡店,虽然这些地段租金很高,但非常醒目的位置给星巴克带来最自然的广告效果,过路的人不可能不看到招牌门面,看的次数多了,品牌信任自然就来了。当然,这一点早就是常识,从前人们就知道,没有太多特殊的。

  “所以,更重要的是第二个因素,那就是全球化和全球范围内的人口流动,为星巴克这样的品牌连锁店带来空前的机会。像爸爸经常在世界各地跑,基本都是公事出差,不管到伦敦、米兰、新加坡,还是到巴西、北京,我都没有时间、可能也没兴趣去了解当地琳琅满目、花样百出的咖啡馆,更不可能特意去问哪家咖啡馆的咖啡更好、更合我的口味。因此,如果一看到那里有星巴克,很自然,我肯定会去那里,因为我熟悉他们的咖啡单、他们的咖啡口味,一进去就知道要什么,就像在纽黑文的星巴克一样。换句话说,一旦纽黑文的星巴克把我变成了顾客,我就成了世界各地星巴克的顾客,伦敦、米兰、新加坡、香港的星巴克就不必对我做广告,我已经是他们的顾客了。

 

  第8节:盖茨的商业模式(5)

 

  “但,有一点很关键,就是人们在各地、各国间的流动要具规模、要频繁,也就是空运、高速公路等交通网络必须很发达,跨国旅行很方便。

  “另外一个因素是星巴克在纳斯达克上市。公司股票上市除了融资外,另一个同样重要的效果是巩固公司的品牌、增加公司的知名度。

  “舒尔茨于1953年出生在纽约的贫困区,他还有一个弟弟和妹妹。为了维持一家人的生活,他爸爸开过出租车和卡车,也在工厂干过苦力活,他妈妈没有工作,在家照顾小孩。由于家境困难,1956年,他们一家搬进政府救济的公寓房,孩子们依靠政府福利补助长大。

  “靠自己的努力,舒尔茨这样一个家庭背景极普通的人也能在1992年,也就是他39岁时,成为亿万富翁,实现事业成功。陈笛,你知道,爸爸在湖南农村长大,家里没有财富,也没权势。像舒尔茨这样的个人故事总是让你爸爸由衷地敬佩,他是我心目中的英雄。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美国,由普通家庭出身而成为亿万富翁的个人故事很多,上次谈到的盖茨就是另一例,还有沃尔玛、戴尔电脑、英特尔、雅虎等公司的创始人也是这样。”

  3.老沃尔顿的商业机会

  我说:“陈笛,在你出生后的头几年里,你妈妈经常要给你和姐姐买尿布、玩具、衣服,还有其他日用品。记得在1994年你出生后,每年我们去中国时都要给你带上一大箱尿布。你知道这些是在哪里买的吗?”

  陈笛:“在沃尔玛?”

  “是的,你那时太小,还不知道,我们家是沃尔玛的常客。现在,你也经常跟妈妈去那里,你说沃尔玛的特点是什么呢?”

  陈笛:“东西总是很多,又很便宜,特别是日用品。”

  “沃尔玛的口号是‘天天平价’,以高质量、低价格把别的商店挤掉。但如果沃尔玛的价格总比别人低,那沃尔玛靠什么赚钱呢?为了做到‘天天平价’,同时又要盈利,沃尔玛必须在成本上下功夫,要最大限度地压低成本,这样才可以让消费者得到好处。但,问题是如何压低成本?

 

  第9节:盖茨的商业模式(6)

 

  “沃尔玛的最大特点是大批量采购货物,而且是直接从厂商采购,避开批发商。”

  陈笛:“如果是这样,沃尔玛的竞争对手不也可以通过规模压价吗?别人不是也能模仿吗?我长大后也可以去做。实际上,前不久,另一家连锁店公司Kmart破产了,它也有许多分店,为什么Kmart的规模没让它胜利呢?”

  “这是很有意思的问题,的确有些不可思议。但,如果我们看看沃尔玛的背景,或许能更好理解。其创始人沃尔顿先生于1918年出生在俄克拉荷马州的农村,家境极为普通,他从小放牛养马,挤过牛奶,养过兔子和鸽子。中学、大学时期,他靠在餐馆、商店打工赚钱上学。大学毕业后,他在一家连锁商店工作过两年,又于1941年至1945年当过兵。1945年至1962年间,在阿肯色州的农村,他通过加盟‘Ben Franklin’品牌开过多家连锁店,当时让他极其痛苦的问题有两个,一是他必须按很高的批发价进货,他的规模太小,得不到出厂价;二是像阿肯色农村这种边远的地方,人口少,市场小,没有批发商愿意往那里送货,沃尔顿必须自己想法安排货运,成本因此升高。

  “当时,一般人认为,在人口少于5万的乡镇开平价商场,是不会赢利的,所以,那时的连锁超市都集中在城市,宁可在那里互相竞争砍价,也要避开乡村。沃尔顿先生反倒觉得乡村才有机会,因为那里竞争少,只要价格足够低,即可赢得市场。

  “1962年,在阿肯色州的一个小镇,沃尔顿开了第一家‘沃尔玛超市’,以‘天天平价’为基本立足点。随即,开始在其他小镇扩张。他只选那些没人去、人口在5000至25000之间的乡镇。那些小地方,不仅没有竞争,而且每开一家‘沃尔玛超市’,当地马上会家喻户晓,不需要额外花钱做广告,当地人自动会来,这当然节省成本。这也是沃尔玛的另一个成功秘诀。到1969年,沃尔玛共开了18家规模相当大的分店,全部在人口少于25000的小镇。到20世纪90年代,沃尔玛有三分之一的超市都选择在这种没有竞争的小镇,在那里,它有相当强的定价权。有了这种优势作后盾,沃尔玛相对于对手的竞争力就强了。

 

  第10节:盖茨的商业模式(7)

 

  “既然没有批发商愿意送货到阿肯色州的乡村,1964年开始,沃尔顿只好建自己的物流库存中心。虽然这是被迫的,但意外的收获是,沃尔玛从此可以避开中间批发商,直接跟生产厂商谈价、进货了。也就是说,沃尔玛从厂商进货到自己的物流中心,然后再运到各分店。随着沃尔玛规模的上升,它的砍价能力也直线上升,这使得沃尔玛的货价水平越来越低,竞争优势越来越强。”

  陈笛:“在这些大规模扩张中,沃尔玛的钱从哪里来?如果没有钱,它怎么能到处开新店呢?”

  “这就得靠资本市场帮忙了。也就是说,看到沃尔玛的增长前景、竞争优势这么强,沃尔玛公司的股份自然有很多人想要,愿出高价买。为了得到更多资金做扩展,沃尔玛于1972年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向大众投资者发行新股。从此以后,股票市场就成了沃尔玛发展的资金来源。”

  陈笛:“你说,沃尔顿家族因为创建沃尔玛而成为美国首富,今天拥有786亿美元。他们赚这么多财富,是应该的吗?是否有些过分呢?他们给社会的贡献在哪里?”

  “沃尔顿给老百姓带来的好处既深远,又实在,因为他帮助数亿家庭节省了多少开支呀。比如,我们家就享受了许多好处,在你和姐姐小的时候,妈妈之所以喜欢去沃尔玛买尿布和日用品,就因为他们的总是最便宜,帮我们省钱。省下的钱有什么意义呢?意义大了,一方面可以给你们买更多的玩具和书,也可让你们上更好的学校,或者多去旅游,或者去投资,或者买更大的房子。既然沃尔顿家族让千千万万的家庭省了这么多钱,他们赚些钱为什么不可以呢?他们的财富是社会给他们的回报。

  “沃尔玛带来的几乎是一场零售业革命,给消费者带来巨大好处,但也逼着许多人另谋职业,去其他行业重新寻找优势和特长。这就是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所讲的‘创造性破坏’(creative destruction)。也就是说,沃尔玛把千千万万个小规模杂货店挤垮,这当然是一种破坏,破坏了原来以高价格、低效率著称的零售业秩序。按一般的理解,‘破坏’是一个贬义词,可是,沃尔玛的破坏是一种‘创造性破坏’,是褒义的,因为沃尔玛取代千千万万家杂货店之后,社会效率提高了,数亿家庭的生活费用被降低了。这不是对社会的创造性贡献,是什么呢?”

 

  第11节:戴尔的成功秘诀(1)

 

  4.戴尔的成功秘诀

  1984年,又一种新商业模式出现,这次的创新者是当年才19岁的迈克尔?戴尔。

  陈笛:“在学校,老师说起过戴尔的故事,但并没讲到他的商业模式有什么不同。我不清楚戴尔是如何成功的。”

  我说:“戴尔的故事非常有意思,而且他的商业模式跟微软、星巴克、沃尔玛都不同。从某种意义上说,那也是时势造英雄,只不过是戴尔有商业天赋,超过别人抓住了商机。

  “电脑本身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起初只是专业用的电脑,没有大众化的个人或家庭电脑。1977年,苹果公司推出一种基于视窗界面的电脑,大大提高其可用性,便于普及,成为第一代个人电脑。

  “1981年,IBM也进入个人电脑市场,推出第一代IBM个人电脑。当时,IBM的个人电脑商业模式是自己设计、制造,部分产品由自己的销售团队直销给大公司客户,但更多的是通过零售渠道向中小企业、个人用户销售。

  “不过,IBM公司太大,大型计算机是主业,对个人电脑的推销力度总是有限,难以两者兼顾。相比之下,1982年新成立的康柏计算机公司则没有历史包袱,只从事个人电脑的制造和销售,轻装上阵,很快赶上IBM的个人电脑销售量,成为该行业的老大。

  “但是,由于IBM和康柏公司都是通过零售店销售电脑,这种商业模式成本很高。”

  陈笛:“你的意思是说,他们把电脑装好,运到像中国国美电器这样的商店,由这些商店代理出售。这种代销模式不是很普遍吗?沃尔玛好像也是代理厂商销售,不也很成功吗?”

  “的确如此,只不过成本太高。第一,从组装电脑到销售、到拿到现金,这中间的时间太长。也就是说,IBM造好电脑后,先在仓库放着,再运到各地商店,由于商店收货后往往不能马上卖掉,要租地方存放。不仅库存空间需要支付成本,而且要用大量流动资金支持货物的储备,资本成本会不低。第二,电脑技术变化很快,库存时间越长,技术过时的可能性越高,折价和报损的程度会很高,这又会增加成本。第三,由于是通过商店出售,店面本身又需要成本,所以,电脑制造商需要给代理商不低的分成佣金。结果,不仅IBM、康柏的赢利空间受限,而且使电脑价格太高,不利于个人电脑需求的增长。

 

  第12节:戴尔的成功秘诀(2)

 

  “戴尔电脑公司的机会就是这么来的。戴尔15岁时,出于好奇,买了台苹果电脑搬回家,他把新电脑拆了,试试自己能否再装好,结果试成了。没想到的是,那次经历铺下了致富之路。1983年,戴尔18岁,是德克萨斯州立大学一年级学生。那年,他成立了自己的公司,白天上学,晚上与周末帮其他公司更新个人电脑操作系统,随着业务的扩展,他开始雇用员工。到1985年,在他还是大学二年级学生时,他的公司收入已达600万美元。

  “也是在1985年,戴尔发现IBM、康柏的商业模式过于呆板,既不能根据用户的需要为用户量体裁衣组装电脑,同时资金周转速度太慢,库存电脑太久、太多,零售店面占用太多,成本过高。那年,戴尔公司改做电脑,其模式是‘先拿到客户订单,收到钱,再组装电脑,然后发货’。也就是说,你先打电话下订单,告诉他们你所要的电脑配置、存储器大小等,交好钱,然后戴尔电脑公司才开始组装,装好后寄到你家里。

  “这样,戴尔不需要太多流动资金,没有库存,没有零售店面成本,更没有电脑技术过时的风险,因此也没有降价风险。既有满足用户需求的灵活性,又大大降低成本,这使戴尔有很大的砍价空间,即使他卖的电脑比IBM、康柏的便宜很多,公司也照样能盈利,而同样的价格在IBM、康柏却有可能亏损。你说,有了这种‘定制加直销’模式,戴尔不胜出才怪呢,是不是?”

  陈笛:“听起来不错,看来戴尔跟沃尔玛、星巴克、微软一样,都是除了创新以外,还在成本上下功夫,甚至创新就是为降低成本。”

  “对,降低成本是企业经营的核心之一。要么有技术优势,要么有成本优势,当然最好两者都有。对于客户而言,他们不仅可以根据个人需要定制电脑,付出的价格也最低,而且一有问题,还能直接跟制造商交涉,而不是与零售商打交道,这很有吸引力。

  “戴尔的‘定制加直销’非常成功。比如,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它的平均库存时间在6到13天,而竞争对手的库存时间为75至100天。电脑淘汰速度、降价速度一直很快,这种库存时间优势对戴尔的成功极为关键。

 

  第13节:戴尔的成功秘诀(3)

 

  “戴尔的‘定制加直销’模式还有其他优势。实际上,它特像中国的房地产模式,开发商在盖楼房之前,就把房子预售给客户,先得到购房款,然后再用这些钱盖房,这样,不仅开发商自己不需要多少本钱,而且拿到这些购房款后,还可以把钱存在银行先赚利息,或者做别的投资,大大提高利润空间。戴尔在大学时,没有本钱就能开公司,道理也在于此。”

  5.我想开糖果连锁店

  陈笛:“爸爸,我有个想法,长大后,我想去中国开糖果连锁店,在每个幼儿园、小学的门口开一家分店,专门选择在那些小朋友都能看到的地方开。我要把糖果设计、包装得很可爱,让那些小朋友看到后,都忍不住要买。这样,我既可像星巴克那样在最显眼的地方开店,又能像沃尔玛那样降低进货成本。”

  我说:“你这想法不错,抓住了他们成功的一些要点。中国的幼儿园、小学真多,学生更多,市场当然很大。可是,你真的要卖这么多糖给小朋友们吗?要知道,他们吃糖多了,不仅会坏牙齿,而且会长胖,改变吃正常食物的胃口,影响健康。难道这是你想看到的后果?”

  陈笛:“吃糖会不会长胖,这是小朋友自己的事。我不管,我只想赚钱。”

  “不过,赚钱也得考虑商业伦理,讲道德。有两种赚钱的方式,一种是让别人受益,自己也赚钱;一种是损人利己,或者说,是靠损害别人让自己赚钱。”

  陈笛:“那星巴克呢?你每天去星巴克喝咖啡,对你的身体好吗?如果不好,为什么星巴克还开这么多分店,卖给你咖啡呢?他们不也是有商业伦理问题?”

  “咖啡对身体好不好,这还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你说得很好,能想到这些本身就不错。当然,星巴克跟你要开的糖果连锁店有差别。星巴克咖啡的消费者基本是成年人,如果他们知道咖啡有害还照样去喝,那他们就该责任自负,有了不良后果,星巴克的责任或许可以免掉,因为对于喝咖啡的人,即使没有星巴克,他们可能还会去别的店。相比之下,小朋友就不一样,他们还很小,分辨好坏、善恶的能力很低,自制力有限。在这种情况下,成年人有责任避免钻小朋友的空子,更别提专门利用小朋友的弱点发不义之财了。”

 

  第14节:戴尔的成功秘诀(4)

 

  陈笛:“可是,糖果店应该跟星巴克类似,因为小朋友爱吃糖,即使我不在他们学校门口开糖果店,他们也会去别处买糖。是我卖给他们,还是别人卖给他们,效果不都一样吗?更何况我能把糖果做得更好、更便宜。”

  “妈妈限制你吃糖的次数,也不让你和姐姐一次吃太多,特别是不让你们饭前吃糖,因为这影响食欲。你已经知道,多吃糖不是件好事,如果还要想法去让其他小朋友吃糖上瘾,这就是伦理道德的问题。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连自己都不愿做或知道不该做的事,就不要施加于别人。

  “实际上,1839至1842年,中国跟英国的鸦片战争就是这样,一方面,英国在其境内严禁鸦片,在英格兰、苏格兰、爱尔兰都有法律明文禁止,他们知道鸦片是毒品;另一方面,英国东印度公司又从印度大量贩运鸦片卖给中国人,让成千上万的中国人吸毒上瘾。”

  陈笛:“东印度公司贩卖鸦片赚钱,这当然是极端的为富不仁行为,但是,在许多情况下,商业伦理可能难以判断。特别是,既然我能通过卖某种东西赚钱,说明我卖的东西满足了别人的某种需求,他们的需求到底是好是坏,这不关我的事,是他们自己的事。满足了他们的需求,不就是对社会的贡献吗?”

  “实际上,我们可以按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去判断。在我们家里不能做、不能用、不能多吃的东西,就不要想法鼓励别人去做、去用、去多吃。”

 

  第15节:我要办电力公司(1)

 

  6.我要办电力公司

  跟陈笛讲了微软、星巴克、沃尔玛等的商业模式之后,她基本领悟到这些道理,也让她不断思考她自己的亿万富翁梦。上次在中国开糖果连锁店的想法被我否决后,她就在另找其他的主意。

  一天晚上,陈笛说:“爸爸,我今后要办电力公司!”

  “为什么要办电力公司呢?”

  陈笛:“你看,我们每天用电,人人每天都用电,电不就是你说的最有市场规模的消费品、日用品吗?所以,办电力公司,给家家户户提供电,那一定很赚钱!”

  “电的确是人人都用,而且现在几乎没有电就无法生活了。这是个好主意。但是,有一点你得知道,就是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都对电价进行管制,把电价定得不高不低,让电力公司的资本一年正好有10%左右的回报率。所以,如果你要办电力公司,赚大钱的机会很有限。”

  陈笛:“为什么政府要管制电价呢?这没有道理吧。”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一种原因是,几乎所有国家都有一些思潮,认为越是涉及老百姓日常生活、涉及民生的东西,政府越要管制,说是怕市场上那些唯利是图的商人乱要价,让老百姓受不了。不过,在许多情况下,只要市场的竞争充分、不受阻扰,政府过多管制可能帮倒忙,因为太多政府管制、特别是那些错位的管制反而会大大降低商品或服务的供给量,结果反倒使价格上升。像你们小朋友都喜欢新的iPod,大家都想买,假如这时候苹果公司还减少生产,那结果iPod的价格会更高还是更低呢?”

  陈笛:“当然会更高,因为产品更吃香了。”

  “这种思路实际上影响到很多领域。比如,大米直接关系到人民大众的生活,政府就管制大米的价格,把米价压得很低。虽然这表面上让城市人受益,但却压抑了农民种粮食的积极性。米价太低,有谁还愿意生产粮食?管制会抑制供给。”

  陈笛:“可是,这并不能说明为什么电价就该受政府管制。电力市场跟房地产市场难道是一样吗?”

  “当然,像房地产这样的市场,如果政府不控制土地供应、不控制房地产商,这应该是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只要没有垄断剥削,就不该由政府来插手。但是,电力市场可能有差别,主要原因是,一旦一家电力公司将电网线路接到我们家门口,这家公司就拥有该电力线路,也就拥有了我们家作为它的客户,于是,其他公司不可能来了,至少没有太多别的公司再愿花钱另铺新电线到我们家。因此,第一家公司就独占我们家,使我们成了它的固定客户,我们差不多别无选择了。按经济学的话说,这家公司对我们家有某些自然垄断,他们就可以对我们随便提高电价了。按中国的话说,这些电力公司一旦拥有我们,它们即可‘关起门来打狗’,我们就只能听任这些电力公司摆布了。”

 

  第16节:我要办电力公司(2)

 

  陈笛:“对电力公司来说,这不是很好吗?它们就可赚大钱了!”

  “不过,问题也出在这里。由于电力公司的相对垄断地位,在20世纪30年代开始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之前,美国电价一直由各州政府自己管制,每个州都有电力管制委员会,专门负责定电价。”

  陈笛:“这样做不是让电力公司赚不到钱了?我真恨政府管制!如果亏损由电力公司承担,而赚钱的空间又被政府卡死,那谁还愿意去投资兴办电力企业?”

  “的确是这样,过去这些年,电力行业难有太多技术创新。只要电力公司的利润空间有限,它们投资进行新技术开发的动力就不大,潜在投资者也不愿意进来。”

  陈笛:“再回到垄断这个话题。我在想,难道由政府管制价格,或者由政府去经营,垄断就不会对老百姓构成威胁了吗?万一政府经营后也利用垄断乱涨价,怎么办?”

  “说得对。实际上,中国就有很多这种情况。比如,我们在中国使用的手机服务都是中移动的,中移动和联通是两家国有企业,他们绝对垄断中国的无线电话服务,掌握绝对的定价权。”

  陈笛:“这么说,如果有国有企业在的行业,我就不能往那个行业钻了,因为如果我还进去,我将来的企业怎么能跟国有企业在同一条线上竞争呢?看来,如果在美国做电力行业,电价和赢利空间会受政府管制,因此,吸引力不大。而如果在中国做这一行业,就更不好做了。”

 

  第17节:如何让员工心疼公司的钱?(1)

 

  7.如何让员工心疼公司的钱?

  这家名叫Dunkin’ Donuts的连锁店,专卖早餐面点、咖啡和其他饮料,光带甜味的烤面包就有50余种。自从1950年创办到现在,在美国和其他国家已有7000多家加盟店,每天客流有300多万人。

  过去几年,不知不觉地我也喜欢上了它们的面饼,这里也成了我和陈笛经常光顾的地方。2007年2月18日早晨,开车带陈笛去附近的一家Dunkin’ Donuts分店。那天,我们比较懒,不愿下车,就坐在车里点了所要的东西,我要一杯咖啡和一个鸡蛋与奶酪夹饼,她要了半打叫做“Munchkins”的炸面球。

  等我们交了钱,拿到东西,陈笛看看袋子装的,就说:“爸爸,你看,她们又给了10个,我们只付钱买6个,可她们还像上次那样,多给我4个。”

  “是不是她们喜欢你,为了让你高兴,多给你几个?人家是好意吧。”

  陈笛:“也许是。不过,这店子不是她们自己的,她们多给少给都无所谓。等以后我办自己的公司时,绝对不会允许我的员工这样无所谓!”

  “为什么你觉得她们会无所谓呢?”

  陈笛:“因为反正公司赚不赚钱,跟她们没关系,她们拿到工资就行了。人为自己干活与为别人干活就是不一样,为自己干活会处处仔细认真的,也不会浪费。”

  “你这个观察很好,很到位!人们常说,花别人的钱不心痛,只有花自己的钱才心痛!这种现象在世界各国的国有企业中表现得更突出和普遍。”

  陈笛:“我不明白,为什么会有国有企业?企业由国家或政府所有,不等于是不归任何人所有了吗?谁还会在乎这些公司经营的好坏,亏损还是盈利?这些国有企业的员工肯定像Dunkin’ Donuts的员工一样,工作起来无所谓。”

  “实际的经历的确像你说的那样。在中国,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国有化运动,几乎把所有土地、生产性财产都收归国有,变成国有企业、国有银行、国有土地,等等。中国经济国有化之后,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特别是到20世纪70年代头半期,国有企业出现大规模亏损,使中国人的收入、经济状况降到低谷。1978年,中国国有经济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终于开始了改革开放,重新允许民营企业发展,使中国经济得到快速壮大。

  “不仅中国,几乎所有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都实验过国有企业,由国家拥有并自己经营企业。”

  陈笛:“可是,有一点我不明白,‘花自己的钱心痛’、‘为自己赚钱最卖力’等,这些东西都是常识,为什么还有这么多国家都去实验国有制?”

  “真正影响中国和其他国家,使众多国家走上国有经济之路的,是苏联。在学校,你们老师已介绍过苏联的历史,那些历史从根本上影响了中国、东欧国家、南美、非洲甚至西欧许多国家。1917年革命成功后,苏联在20世纪20年代末开始将私有财产国有化,实行计划经济。当时的苏维埃学者认为,私有制是人类剥削的基础,所以,为了消灭剥削,就必须先消灭私有制,同时消灭市场,然后,由政府计划部门取代市场来完成社会中生活品、消费品、生产品的分配。”

 

  第18节:如何让员工心疼公司的钱?(2)

 

  陈笛:“那些历史太有意思了。他们为什么会这样认为?在市场上做交易,我喜欢什么、想要什么、愿意付多少钱,自己可以选择。如果由政府官员帮我做这些安排,他们怎么知道我喜欢什么、愿付多少钱呢?他们怎么知道我和姐姐的喜好差别?比如说,我喜欢历史,但姐姐不一定喜欢;我喜欢赚钱,要成亿万富翁,但姐姐对这些没任何兴趣。”

  “是这样的。可是,那时候,世界上许多人存在一些盲点。在当时苏联的国有化过程中,情况很糟糕。比如,到1930年1月,苏联只有21%的农民家庭被集体化,到同年3月则达到58%,到1938年时94%的农民被集体化,他们的土地被收为国有。那次集体化过程中苏联农民不断抵抗,政府则使用暴力和非暴力手段强制其集体化。

  “20世纪30年代实行国有化计划经济初期,苏联经济快速增长,每年的国民收入增长速度为12%至13%,假如去年的收入为100元,一年后就升高到112元、113元。相比之下,20世纪30年代初,美国和西欧国家恰逢经济大萧条,西方市场经济面临重大危机。看到苏联‘国营’世界的快速增长与西方‘私有市场经济’世界的大危机之间的巨大反差,苏联计划经济初期短暂而令人炫目的成功,使人以为终于找到了经济增长的妙方。于是,在中国,当时的南京政府当然要搞‘国营’。等到1945年‘二战’结束后,西欧、拉美以及新独立的非洲和亚洲国家,都要模仿苏联的国有计划经济模式,至少也想由政府来创办、经营企业。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自然更要搞国有计划经济。到1975年左右,世界国有企业的比重达到最高点。

  “但是物极必反,此后,你担心的那些问题就开始浮出水面,国有经济比重越高的国家,其经济越来越差,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困难。苏联、中国、拉美、东欧等国家的国有企业产生大规模亏损。所以,中国于1978年开始对计划经济进行改革,重新回到市场经济,并逐步民营化。其他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也逐步这样做。走了一大圈,到最后又重回老路,还原到市场本位。”

 

  第19节:如何让员工心疼公司的钱?(3)

 

  陈笛:“我真对人类社会这么多人、这么多国家都走过弯路感到失望。真不明白为什么会出现认识上的这种盲点。这些历史也说明,经济学以及其他社会科学的知识储备还太少,否则,怎么这么多人会做出那种选择?”

  “是的,这也是为什么爸爸对经济学等社会科学那么着迷。让我们再回到你刚才的问题,就是等你长大办自己的公司时,你的员工不也是为你工作,而不是为他们自己工作吗?你有什么办法让他们‘即使不是自己的钱,也心痛’呢?这就有挑战了吧?”

  陈笛:“我可以采用奖金制度,给员工按工作好坏、贡献多少发奖金。”

  “奖金是一种很好的激励方式,当然比没有奖金激励好。不过,奖金激励比较适合很成熟的行业。对于新创办的企业,一般来说,可以给员工股份或股票期权。”

 

  第20节:投资太阳能

 (1)

 

  8.投资太阳能

  “爸爸,你说政府管制电价,办电力公司难赚大钱。是不是所有能源、电力行业都受政府管制,机会都被政府抑制呢?去年你不是投资过一家太阳能公司吗?” 在上次谈完电力管制后,陈笛这么问我。

  “政府把电价、油价人为压得很低,表面上看是为了让老百姓很便宜地得到电力、汽油,降低他们的生活费用。短期看,好像如此。可是,从长期看,其代价很大。政府长期把油价、电价压低,其效果是使浪费的成本也很低,变相鼓励浪费,使社会的能源消耗快速增长。就如你知道的那样,人类是在19世纪末才有电器,才开始普及汽车,但这短短的100多年里,就已经消耗了大量的煤炭与石油储藏。人们估计,如果按现在的速度增加能源消费,特别是随着中国和印度的私人汽车越来越多,石油消耗会快速增长,那么,到2040年左右,世界的石油储量可能要全部耗尽。如果真的那样,就会出现全球能源危机了。所以,价格管制的后果之一是加快了能源的消耗。”

  陈笛:“那怎么办呢?太多石油、煤炭消费不是对环境、对空气也有破坏吗?”

  “当然,第一步要做的是各国将油价、电价提高,按市场价去收费,通过高价来增加能源的使用成本,也由此增加环境的破坏成本,引导人们少浪费电、少浪费油。另一方面就是寻求新能源,这包括太阳能、风能等等。问题是,太阳能发电设备还太贵,每度电的成本差不多是煤炭发电成本的两倍。所以,政府越是人为压低电价,就越无法给太阳能、风能的努力创造机会。”

  陈笛:“哦,那为什么去年你投资了一家太阳能设备制造公司呢?那家公司好像叫常州天合光能公司吧?按你这么说,其太阳能设备销售市场就难以发展了。”

  “不过,常州天合光能公司的前景会很好。这是一家不错的公司,于1997年由高纪凡先生创建。那时,经济全球化正在兴起,但中国和印度的人均收入还有限,特别是在中国,家庭汽车还是一个非常遥远的概念,石油危机、能源危机也还不是人们普遍担心的问题。所以,虽然太阳能技术在那时已有发展,但还不是那么紧迫的行业,其未来前景也并不明朗。可是,先生却预见到太阳能的发展前景。

  “1997年公司成立后,常州天合光能投入研究太阳能技术。2000年建成的‘太阳能源建筑系统’样板房。

  “2001年,常州天合开始将太阳能发电产品推向市场。对该公司最有利的一件事是,德国自1999年开始由政府补贴太阳能发电,每千瓦时补贴约 0.5欧元。从那以后,德国加大对于老百姓在屋顶安装太阳能装置的鼓励。随后,日本、美国、西班牙、意大利等国家也跟进,都通过政府补贴鼓励发展太阳能。结果,到最近几年,太阳能发电设备制造多少,西欧国家就买走多少,出现了严重的供不应求局面。这为所有太阳能设备制造商提供了天赐良机。常州天合也抓住了这一历史机遇,先进军德国市场,随后也向其他国家销售。”

  陈笛:“这种市场太好了!供不应求,制造商不就有很大赚钱空间了?在这种情况下,常州天合当然能赚钱了!”

 

 

  第二部分

 

  第21节:投资太阳能

 (2)

 

  “你说得对。所以,2006年6月爸爸通过朋友加入麦顿基金(Milestone Capital),麦顿基金以每股7.4美元入股常州天合。六个月后,也就是2006年12月18日,常州天合股票以每股18.5美元在美国上市发行。到今天,其股票已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十个多月,股价已超过50美元,最高时还曾到过73美元,相对于我们买入的价格涨了五倍多,这的确是很好的投资。”

  陈笛:“这很有意思,公司上市前投资入股能这么赚钱,我真没想到,你真厉害!但是,我不明白,既然大家都知道太阳能设备市场这么好,供不应求,为什么没有更多人去办厂加入竞争?难道太阳能技术那么难吗?”

  “是这样的,确实有很多创业者进入该行业。无锡尚德是中国第一家成功的太阳能公司,它于2005年12月在纽约上市。由于其股票价格猛涨,使无锡尚德的创始人施正荣先生以23亿美元的财富,成为2005年中国首富!常州天合是中国第三家到美国上市的太阳能制造公司。无锡尚德、常州天合等太阳能公司的财富故事太成功了,这当然就激发许多创业者加入该行业,都去办自己的太阳能公司!财富的吸引力胜过一切。在过去几年里,从江苏到河北、福建等省,众多太阳能公司相继成立,这使中国几年内就领军世界太阳能制造业。”

  陈笛:“你刚才不是说太阳能设备供不应求吗?有这么多的制造公司,这下供给就多了,看来太阳能设备的价格要下跌了。”

  “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从2005年初到现在,太阳能发电设备的价格在欧洲基本没变,在美国还上升了10%左右。其所以有了这么多竞争后,太阳能设备价格不降反涨,是因为这些产品的销路没问题,能生产多少,别人就买多少,同时,原材料的供应却越来越紧。太阳能发电最重要的材料是高纯度硅,而硅的提炼又需要很高的资本投入,其提炼加工厂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建成。所以,虽然太阳能设备制造厂很快能建好投入生产,但高纯度硅的供应很难跟上。结果,设备制造商越多,对硅材料的需求就越大,在硅供应量没有变化的情况下,这就逼着硅材料价格快速上涨。对于太阳能设备制造商来说,保证硅材料的稳定供应就成为公司生存、发展的关键。”

 

  第22节:投资太阳能

 (3)

 

  陈笛:“在这种环境下,是不是哪种模式最有利于保证硅片的供给,哪种模式就最好?”

  “这就是常州天合跟其他太阳能公司的差别所在。比如说,常州天合股票于2006年12月18日以每股18.5美元上市,第二天,同在江苏的另一家太阳能公司——林洋新能源有限公司也在美国上市,每股价格是13美元。可是,到今天,常州天合的股价是53美元,而江苏林洋的股价还在13美元没动!为什么差别这么大呢?主要原因在于,江苏林洋要靠从其他硅片提炼、硅片组件公司那里进货,然后组装成太阳能发电系统,所以,它的利润空间小,而且完全受到硅片市场的供应短缺制约,硅片供应越紧张,江苏林洋的未来生产就越没着落。相比之下,常州天合采用的是所谓‘垂直一体化整合’(vertical integration)商业模式,它自己收集含硅的废电器,先从中提炼单晶硅,做成硅片,再做成组件,最后将组件安装成太阳发电系统。这一整套垂直工序都由自己公司完成,在公司内各工序一体化,能较好保证各生产环节的原材料供应,也能降低原材料的进货价格风险。就因为商业模式上的这种差别,常州天合跟江苏林洋的股票表现是如此不同。”

  陈笛:“垂直一体化整合模式的意思是不是说,如果我要开餐馆,首先要自己种粮食、种菜、种油、种茶、种佐料,也要做桌子、板凳、碗筷呢?再往前,是不是说我也要生产肥料、制造农用工具,否则我会有太多供货风险、原料价格风险呢?”

  “不完全是这样,还要看具体供货市场的情况。供货越紧张、价格风险越高的原料,自己做、自己生产的好处就越大。像蔬菜、大米这样的生产周期很短、供给很容易产生的东西,其价格总体上会很稳定,就没必要自己去生产,到市场上买就行了,让那些更有种植粮食、蔬菜专长的人去生产粮食和蔬菜,而你只管把饭菜和服务做好就行了。各做各的特长,各有各的分工,市场是不同专业特长的人来到一起交易的平台。专业分工和市场化就是这样相互推动发展的。”

 

  第23节:为什么中国公司喜欢行行都做?(1)

 

  9.为什么中国公司喜欢行行都做?

  陈笛:“在中国,好像公司更喜欢什么都自己做,喜欢垂直一体化,而在美国好像不是这样。为什么会这样?”

  “原因包括许多方面。第一个决定性因素是契约执行的可靠度。如果一个国家的契约环境差,企业就更倾向于什么都自己做,不相信别人的供货保证。

  “正因为中国的契约文化还欠发达、法治没到位,人们只好通过公司内部生产尽可能多的原材料,而不是靠市场交易或说外包,来保证供货,使自己的主营生产线能持续进行。换句话说,在一些情况下,公司内部的垂直一体化整合是外部契约不可靠所致,是由外部法治不到位所引申出来的行为。这就是为什么法治发展是市场化深化的基础,也是为什么中国的公司喜欢什么都自己做,而美国的公司更倾向于专注整个价值生产链中的一个环节。

  “即使在一国之内,因不同地区的契约文化有很大不同,企业选择的垂直一体化程度也会不同。在中国,浙江因为靠海,其商业发展历史比内陆省份更长久,其商业文化、特别是契约文化就比湖南等省的要发达得多。所以,在浙江,企业能够选择专,实际情况也的确是浙江企业更倾向于专,通过市场交易能实现的分工很细。相比之下,湖南企业更倾向于什么都做,专业分工不够。比如,长沙通程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就是这样。”

  陈笛:“你说的是我们在长沙常住的通程国际大酒店吧?”

  “是的。这是湖南的一家上市公司,它的股票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你猜它的主营业务是什么?”

  陈笛:“它肯定是从事酒店经营的公司吧?我觉得他们的酒店还不错,只不过这些年他们的服务质量好像在下降,酒店维护得不到位。”

  “我原来也以为它的主业是酒店管理,可是远不是这样。按照该公司的介绍,主营业务包括百货、针织品、文体用品、照相器材、音像制品、金银首饰、食杂果品、五金交电、家用电器、厨房机具、家具、中成药、西药制剂、医疗器械、建筑材料、矿产品、旅游及服务。兼营业务有饮食娱乐、住宿、能源、房地产开发与经营、建筑及装饰工程、汽车货运、信息服务、物业管理。所以,我们住过的酒店只是其业务的一小部分。”

 

  第24节:为什么中国公司喜欢行行都做?(2)

 

  陈笛:“为什么他们什么都做?怪不得通程大酒店的服务这些年每况愈下。刚才说常州天合是垂直一体化整合,是为了减少原材料供应的不确定性,但是,通程的酒店、房地产、旅游服务和零售业,有什么价值链上下游的关系?这个我不明白。”

  “一般来讲,如果不同业务领域或说行业间有很强的互补性,即使它们没有价值生产链意义上的供货关系,把这些行业都整合到同一个公司内,也可以分散公司的风险。这样,在任何时候,一个行业不景气,或许其他行业景气,可以使公司的收入不至于整体受到负面影响。

  “不过,要运作好这种跨行业横向整合,公司的管理架构与水平必须很高,否则,极容易造成资本浪费,使资本的使用效率很低,不能带来足够高的回报。比如,通程2006年的资产回报率才3%左右,也就是每100块钱的投资,在一年里只能带来3块钱的利润回报,跟银行利率差不多。就像你说的,一旦公司什么都做了,而不去考虑这些行业的相关性如何,那结果会是什么也做不好,资源就要浪费了。

  “在中国,过去因为企业是国有的,不属于任何个人,所以,企业的效率、企业资产的回报率从来不是很重要,反正不是自己的钱,浪费就浪费了。到1990年之后,许多国有企业都被改制,转变成股份制企业,并且其股份到股票市场上市交易,这样个人都可以买股票成为股东。原来设想,让企业的股份由个人买卖交易,这样资本市场就可以逼着中国的企业更注重效率、注重投资回报,而不是什么都做。”

  陈笛:“结果怎样呢?”

  “结果是,上市后的企业反而更加什么都投,原来要做扩张投资时,一些国有企业可能首先要从相应政府部门批资金,手续很多。可是现在,上市公司不再完全是国有的了,其投资决定不必都经过政府部门审批,而是由董事会批准,可董事会又不起作用。同时,中国的股民又不太关心公司经营的好坏,只关心股票价格是2块还是8块,并且也不一定知道什么商业模式最有利于赚钱。到最后,改制上市后的中国公司反而有更多资金,进行跨行业横向扩张。

  “本来,对于股市投资者来说,他们应该更希望每个企业都专注一个或两个相关行业,把这一两个行业做好、做精。如果跨行业投资更好的话,投资者自己也可通过分散投资组合来达到目的,而不需要由这些上市公司去完成。上市公司应该专,而跨行业投资则要留给投资者自己去做。

  “实际上,通程控股应该分拆成几个不同的公司。比如分拆成商业房地产公司、零售商业公司、酒店管理公司。

  “按照同样的道理,通程酒店管理公司只需从通程房产公司手里租用那些酒店地产,而不需要把这些楼宇资产放在自己的资产表上,它的最大资本应该是酒店管理技术和流程这些无形的资产。这样,酒店管理公司在使用很少资产、很少债务的情况下,照样能创造很高利润,它单独上市的股票价格也会更高。这实际上就是如家连锁酒店的商业模式:租别人的楼宇,把自己的核心资本定义在酒店管理上。”

 

  第25节:为什么不投资中国?(1)

 

  10.为什么不投资中国?

  “陈笛,昨天爸爸了解到一个叫华视传媒的公司,前天该公司在纳斯达克上市,上市发行的原始股价格为8美元,当天最高涨到9.5美元。到昨天,股价跌回8美元,也就是当初的发行价。你觉得该公司股票是否值得投资?”

  陈笛:“华视传媒是做什么的?”

  “华视传媒2005年4月才成立,总部在深圳。它的主体业务,是在公共汽车上安装移动电视,播放新闻和娱乐节目,收益来自节目间歇的广告销售。虽然其历史才两年多,但增长迅速,已在中国组建了覆盖全国的户外数字电视广告联播网,覆盖面包括北京、广州、深圳、南京、杭州等城市。

  “由于中国有几亿人坐公共汽车,华视传媒的业务范围很大,规模经营的空间几乎没有限制。随着覆盖面的拓展,其广告收入应该会快速增长。今年前九个月,该公司营业收入为1740万美元,比去年同期的190万美元增长七倍多。”

  陈笛:“不过,爸爸,我知道你比较关心中国的各种投资机会,华视传媒听起来也很有意思。但是,我对投资中国,或者说对中国这个投资概念,不是很看好。所以,不管具体的公司好不好,我总体上对投资中国不是太乐观。”

 

  第26节:为什么不投资中国?(2)

 

  “为什么呢?”

  陈笛:“最主要的原因,是我不喜欢中国社会的组成方式,或者说社会结构的构成基础。让我最不喜欢的是中国人只认血缘关系,认亲情,不认其他的。

  “妈妈强调,不管我的堂姐、表妹是好还是不好,人有意思还是没有意思,不管跟她们是否谈得来,够不够交朋友,交流时有没有兴趣火花,有没有心灵上的默契,我都必须喜欢她们,没有选择。为什么有了血缘关系,我就必须喜欢她们呢?这跟交朋友不一样,因为交朋友时,我有选择的权利,喜欢、谈得投机我就交朋友,觉得对方人很好我也可以交,但这是完全自愿的选择。我真不认为,我跟表妹、堂姐有血缘关系,就必然意味着我跟她们能合得来,相互能有默契。这不一定的,甚至我觉得自己交的朋友更有意思,更近。”

  “你说的有道理,但这的确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是人类自古以来就面临的信赖基础的问题。短期内,你可能觉得自己主动交的朋友很合得来,也更近。可是,时间久了之后,也许你会发现,朋友间的关系往往难以长久,也就是说,正因为双方都能自由选择交友,也当然能自由选择解散。久而久之,这可能造成某种人际关系上的不信任感。

  “相比之下,血缘关系是没有选择的,是生来就有的生理关系,抹也抹不掉。在某些情况下,这种没有选择的关系可能反而使亲戚间的关系更可靠,因为其信任的基础是无条件的、永久的,这就使亲戚间的互相帮助的基础更牢靠了。这就是为什么在传统社会里,在解决人际间信用交易的制度架构还没有发展出来的时候,人们更多依赖血缘这种天然的东西,来强化人际关系的信用基础。所以,在中国有了儒家文化,强调以血缘为基础的家庭、家族结构,并以此来组织整个的社会结构。”

  陈笛:“可是,为什么在美国,整个社会关系不一定由血缘决定呢?我不是说血缘关系不重要,但不该是唯一决定人际信用基础的东西。在美国,血缘也重要,但不是决定一切的东西,我的经历告诉我,在许多情况下,没有血缘关系的人也值得信赖,值得尊敬,值得交朋友。换个角度讲,即使有血缘关系的人,也不意味着我必然会喜欢她、信任她并跟她亲近。”

 

  第27节:为什么不投资中国?(3)

 

  “这跟美国社会的法治发展有关,特别是跟基督教在美国社会中的地位有关。正如你知道的,教会里有教友,也有教父母,他们跟你没有血缘关系,但因为都是基督教徒,所以在上帝面前属于同一个家,只是那个家是以信仰为基础,而不是以血缘为基础。正因为这一点,在美国,没有血缘关系的人之间,陌生人之间,也照样可以有信任,有长久的友情,这样,血缘才不一定是一切。我也同意,由血缘建立的社会结构不一定是最优的,只是多数社会还难以发展出更好的替代方案。不过,如果社会中只有亲情才能信任,那么,陌生人之间的交易就很难进行了。”

  陈笛:“这就是为什么我对投资中国不怎么看好的原因,因为公司做大的过程中必然要雇用很多人,彼此间必然有很多的合作,也就需要很多的信任,你把钱投给他们也需要很多信任,而雇用的不可能、也不应该只是跟自己有血缘的人。那么,在这些公司扩张、招人的过程中,如果大家、整个社会的人只习惯相信自己的亲戚,他们怎么可能相互间合作得好、信任得好呢?在这样以血缘组建的社会结构里,很难发展出真正成功的规模性大公司。”

  “不过,随着中国的法治发展,情况会改变的。”

  陈笛:“另一点让我难以接受的是,中国什么都以年龄决定,干什么都得论资排辈。我不明白,出生的早晚,对一个人的地位和影响力会如此重要?比如说,在中国,大人从来就不会把小孩的意见当回事,小孩跟大人讲话时,大人从来就不会真正地听,大人完全把小孩排斥在他们的世界之外。有时候,中国的大人装着听小孩讲话,但实际上从来不会真听。在美国,就不是这样,小孩的意见经常会被接受。在中国,不管是成年人,还是未成年人,都以年龄来定其言论的重要性。为什么一个40岁的人必须听从50岁的人呢?为什么小孩的意见就不能听呢?”

  “在传统社会里,没有大学教育、没有许多书面传授的知识,人们都是靠经验来做判断,基本都要靠每一代的亲身试错来领悟世间的事物;再加上那时候的社会和生活状况变化很慢,没有太多新事物、新技术,所以,年纪越长的人,经验就越丰富,就越有智慧,大家多听他们的没有错。

  “不过,到今天大变化的时代中,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出现,社会生活与工作的范围也在不断拓展、延伸,老年人的确不能像年轻人那么快地追赶时代,对许多新鲜事、新技术可能根本无法入门,对异族、对他人社会文化的了解可能也无法与年轻人比,所以,你说的对,在今天的世界上,年龄已经不是能力和知识的标志,两者的相关性甚至已经是负的,越老的人可能对现在的世界越不懂了。小朋友对新技术、新文化的了解和接受力反而最强。”

 

  第28节:跨国经营个性化服装(1)

 

  11.跨国经营个性化服装

  陈笛:“爸爸,今天老师谈到全球化,说当今世界进入了经济一体化的贸易体系,各国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发展。但我还是不明白,全球化到底指的是什么。”

  “这个可以这样理解,爸爸出生在中国湖南的茶陵县,小时候说的是茶陵话,1979年到长沙上大学,开始改说长沙话。1986年来美国读书,又改说英语。来美国后的这22年里,我们不仅在三个不同的州生活过,而且还去过二三十个国家,也经常来往于美国和中国之间。

  “也就是说,今天我们很幸运,你在哪里出生、小时候说什么语言,并不决定你长大后在哪里生活、说什么语言,你可以在世界的任何地方居住、工作。这就是全球化,不仅人可以在更广的范围内流动,而且各种商品和服务也能全球流动。所以,有的人说,全球化的意思是,到成本最低的资本市场去融资、到效率最高的地方去生产制造、到利润最高的地方去销售。在全球各国加入一体化的市场之后,国界的意义变得越来越弱了。”

  陈笛:“你的意思是说,这就是为什么今天中国能成为世界工厂,成为全世界的生产制造基地?前一段听你讲,你的学生刘向开了一家个性化男装公司,在美国吸收客户、量体等等,然后在中国制作衣服,再寄到美国。那么,他的公司是否就是全球化的具体实例?”

  “是的。以男士正装衬衣为例,按客户体型、布料和式样做成的个性化衬衣,在中国的出厂成本大约是15美元。而在美国,同样的个性化衬衣零售价在70美元以上,高的可以到120美元,甚至150美元。在美国和中国之间的这种价格差别,当然为有能力的人提供了很好的创业机会。刘向在做的是,到全球范围内找成本最低、质量可靠的地方——中国生产,然后,在利润最高的美国销售。”

 

  第29节:跨国经营个性化服装(2)

 

  陈笛:“既然中美间个性化衣服的差价这么大,为什么以前没人看到这种机会,而刘向却可以成功呢?”

  “个性化服装的制作跟标准化成衣不一样。一方面,它更需要跨国运输速度和运输成本方面的支持,因为每个客户的尺寸不同、式样与布料偏好也不同,如果运输速度太慢,比如,要一两个月才能寄到,客户会等不了;如果运输成本太高,从中国运过来一件衣服要40美元,那么,经营方就没法赚钱了。另一方面,在中美之间的通信速度和成本也必须跟上,否则,美国方面的客户要求就很难准确有效地传递给中国的裁缝。这两方面的条件要同时成熟,才能做跨国个性化服装制作和销售,要不然,两国间的差价再大也难以成功。”

  陈笛:“你的意思是,以前这些条件不成熟,而现在成熟了?”

  “是的。首先,我们看看运输速度和成本的变化,这历来是决定全球化的可行性的核心要素。比如,第一个来美国留学的中国学生容闳,他1854年从耶鲁大学毕业,当年11月从纽约上船,穿越大西洋,历经欧洲、非洲和印度洋,花了整整154天才到达中国。那时没有飞机,在海上颠簸154天是回中国的唯一途径。在那种运输速度下,刘向的生意当然无法做。19世纪末期,横跨美国东西部的铁路网建成,这大大缩短了货物在美国东部跟中国间的运输时间,因为中国货物可以先经太平洋船运到美国西部,然后由火车陆运到东部。但这还是要三四个月的时间,太慢。

  “对刘向的商业模式帮助最大的,是1903年莱特兄弟发明的飞机。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到1958年波音公司成功推出波音707喷气式飞机,长距离跨国空运终于变成现实。今天,从纽约到北京的直飞时间只有13个半小时,相对于容闳的154天,这种变化是革命性的。在成本上,从1854年到1910年,跨国运输成本平均下降70%,今天的运输成本还不到1854年时的三十分之一。对刘向而言,今天从上海寄衬衣到纽约,空运可以两天到,如果是一星期寄到,平均每件衬衣的快寄成本是8美元。”

 

  第30节:跨国经营个性化服装(3)

 

  陈笛:“这样的话,衣服出厂价15美元,快寄费8美元,共23美元成本。”

  “但是,美国对衬衣进口有20%的关税,这又是3美元,再加每件衣服要支付1美元买进口配额。另外,在中国也要雇人负责协调和邮寄,每件要付5美元的费用。所有这些成本加在一起,一共是32美元。除了这些运输和关税成本外,刘向跟在中国的制衣厂裁缝的沟通速度也很关键,个性化服装必然意味着许多个人化的要求,这就要求刘向总能跟裁缝交流客户的信息和偏好。到今天有互联网、email、手机电话等通信工具,这些越洋通信不仅速度极快,只是几秒钟的事,而且成本几乎可以忽略,这为刘向的商业模式奠定了根本性的基础。

  “可是,以前的人没有这么幸运。在容闳的时代,从纽约往上海传递信息的最快方式是通过海船,也就是要154天才能送到。1866年,纽约和伦敦之间开通电报线路,而中国跟伦敦的电报线路于1871年接通,随即,上海跟纽约间的信息传递速度从原来的154天降到4天左右。1901年电话开始进入中国,但直到1950年中国才有第一条国际电话线路。虽然那时候或说到1990年左右中国的国际长途电话和电报服务都有,信息传递速度跟上了,但电话费太高,即使到10年前,从美国打电话到中国,每分钟还要近3美元。为了说明一个顾客的特殊衬衣要求,你可能要在电话上说10分钟,花30美元的电话费。在这种通信成本下,横跨中美来经营个性化服装制作业务,难以成功。好就好在今天的越洋电话费只有3美分一分钟,而email的费用基本为零,这样,美国这边客户的信息和个人偏好,不到一秒钟即可免费送到在上海的裁缝那里,如果有疑问或出现差错,又可打越洋电话沟通,很便宜。因此,在信息沟通上,刘向的商业模式的基础也完全具备,这就是为什么我极力鼓励刘向创办他的公司,我们也有参股。”

  陈笛:“如果说每件衬衣的到岸价是32美元,刘向的出售价是多少?”

  “初步定在50到55美元。这是一个很关键的决策。刚才讲到,现在美国量身定做的衬衣价格在70美元以上,但这个市场很小,只有那些相当有钱的人才买得起。我跟刘向说,如果他要成功,必须把价格压下来,否则难以扩大市场规模。他的核心目标,是要让美国中等收入的人也能买得起量身定做的衣服,而不是只有高收入的人才买得起。因此,刘向根据自己读MBA时学到的市场调查技巧,做了很多市场问卷,他发现,多数中年人觉得55美元可以承受,再高就显得贵了。”

  陈笛:“这很有意思,原来产品定价还有科学基础的。不过,这听起来似乎太容易了,我还是有些怀疑,为什么这个事其他人不做?”

  “说的对,裁缝、服装是一个很老的行业。但是,我跟刘向说,判断创业成功与否的标准跟以往不同,就像咖啡店业务很老了,但照样可以出星巴克这样的现代成功企业一样,关键在于赚钱模式;如果你今天只是通过一件一件卖衣服来赚钱,那的确跟传统裁缝店没区别,就是一种失败;如果你把你的跨国个性化服装制作业务的流程都标准化,使其可复制性很好,也就是使生产规模能像星巴克那样不断地扩张,那么,即使近些年公司会亏损,但你的公司照样会值很多钱。换句话说,你赚钱的方式不在服装本身,而在于使你的公司股权很值钱,靠最后卖掉你的公司赚钱。”

 

  第31节:全球化下的创业机会(1)

 

  12.全球化下的创业机会

  看到跨国商业机会、特别是在中国和美国间存在的商品价格差别之后,陈笛对学中文的兴趣增加不少。

  陈笛:“全球化很有意思。看来,只要同样东西的价格在中美或者其他任何两个国家之间差别足够大,那么,在国家之间做贸易就一定能赚钱。比如,在中国制造运到美国卖,或者在美国制造运到中国卖,这些创业机会都存在。”

  “正是这样,今天全球化提供的机会与以前很不同,特别是当产品市场规模被推到一个新的高度以后。

  “以前我们谈过沃尔玛公司,原来它只是在美国各地开分店,把多数夫妻杂货店挤掉。沃尔玛之所以能把这些小规模杂货店挤掉,是因为它的规模很大、客户数量庞大,能够跟供货商砍价,使沃尔玛具有很大的价格优势。2006年时,在美国,沃尔玛每周有1亿多客户前来购物,在美国之外的14个国家,有近3000家分店,也有1亿多客户。国内、国际销售网加在一起,使沃尔玛一年的销售额超过3500亿美元,这种全球化了的规模使沃尔玛能胜过任何竞争者,更有能力跟供货商砍价。

 

  第32节:全球化下的创业机会(2)

 

  “对供货商来说,谁能给沃尔玛供货,谁的产品销路就能立即遍及15个国家,两亿多顾客。也正因为这个原因,哪家公司不能在国际市场上做跨国销售,或者不能在全球范围内找最便宜的地方生产制造自己的产品,哪家公司就会被竞争对手挤掉。”

  陈笛:“行业内的竞争不是历来就有吗?”

  “是的,不过,原来规模的因素没有这么强过。还是以刘向的跨国个性化服装公司为例,上次我们谈到,刘向以55美元左右的价格向美国中产阶层提供量身定做、个性化的衬衣,以外包到中国制造、规模化经营为其商业模式。他这样做,立即对美国现有的男士正装专卖店构成威胁。男士正装行业历来有竞争,但以往的竞争,都是美国各地区本地人之间的竞争,那些男士衣服在本地制作,又只在本地的小社区里销售,也没有连锁,所以,在成本和规模上都处于劣势。

  “最近,刘向在跟哈特福特(Hartford)市的一家男士正装店谈判,希望由他给他们提供量身定做的衬衣。但问题是,这家店子现在连成衣也卖120美元一件,又怎么会愿意帮助刘向销售量身定做而价格才55美元的衬衣呢?如果他们愿意帮刘向做销售,这等于是把现在的成衣销售业务给毁了;而如果他们不与刘向合作、坚持以120美元的价格销售现有的成衣,那么,来自刘向的价格更低而又是量身定做的正装会把他们慢慢挤垮。”

  陈笛:“那最后刘向跟他们如何谈呢?”

  “最后,他们找到一个折中点,让这些男士正装店以80美元一件卖刘向的个性化衬衣,其中40美元给这些零售店。这样,他们当然要牺牲掉原来120美元一件成衣的业务,由于这些昂贵的成衣销量本来就很小,所以牺牲不是太大,现在是量身定做而且还便宜,销售量肯定要大增。这样,刘向希望找许多家男士正装店帮他代销,以此拓广销售渠道。这种安排,让刘向在利润上做出不少牺牲,暂时赚不了什么钱,但是,这让他在市场规模上能很快打开局面。等有了规模和品牌后,他可以提价,也可以减少运输等方面的成本,并跟那些代销正装店重新谈判。”

 

  第33节:全球化下的创业机会(3)

 

  陈笛:“在学校,我们老师讨论到全球化跨国贸易时,有一种观点认为,这些外贸,特别是把衣服制作、商品制造都外包到中国、印度后,使美国相应的行业失去许多工作机会,比如,你刚才讲到的这些制衣店、成衣店的工作机会。所以,他们认为这种全球化对美国不一定有好处。”

  “从表面看,好像美国的制造业的确在失去许多就业机会。比如,我们以前住过四年的俄亥俄州,那里曾经是美国汽车制造业、机械制造业基地之一,几乎所有的大小城市都有一些制造厂。可是,在过去十几年,这些制造厂相继关门,都往中国的东北、浙江、江苏迁移。结果,俄亥俄州许多工人失业了,直到今年总统选举,还是哪个候选人反对全球化国际贸易,哪个候选人在俄亥俄州就能赢,因为这涉及到许多俄亥俄州人的饭碗问题。原来那些制造业的老板,现在基本都转变成了机械制造品的国际贸易商。”

  陈笛:“其实,我觉得这种跨国贸易安排对美国社会非常有好处。对俄亥俄州的人来说,他们可能失去了工作,这是不利的一面,但是,更多的美国人可以买到更便宜的汽车和配件。比如,像刘向的个性化衬衣只要55美元到80美元,而有的不是量身定做的成衣还要120美元一件,所以,有了刘向的公司以后,更多美国人不是可以付更少的钱,就能买到更合身、式样更有个性的衬衣了吗?这些节省下来的钱不是可以让美国人用同样的收入买到更多的东西吗?所以,国际贸易好不好,要看对美国社会总体的影响如何,不能只根据对部分群体的影响下结论。”

  “当然,问题还不只在美国。在中国方面,也有很多人抱怨、反对全球化。好像参与全球贸易的各国,都在说自己从国际贸易中吃亏了,世界上的事有时真好玩。中国方面的抱怨是,卖出去的东西太便宜了。比如说,一件衬衣在美国可以卖55美元,而中国的制衣厂才拿15美元,所以他们觉得,这是全球化给中国带来的剥削。特别是,有人计算了一下,要8亿件衬衣的利润才能够买一架波音飞机。”

 

  第34节:全球化下的创业机会(4)

 

  陈笛:“这种指责站不住脚。如果说美国方面抱怨这种贸易,是因为美国丢掉了工作机会,那么,中国不就是得到了这些就业机会吗?其实,我觉得,不能以这些衬衣在美国能卖多少钱,来看中国制衣厂得到的收入是多还是少,而是应该以在中国当地同样的衣服能卖多少钱为标准,也就是以中国本地的劳动力成本和其他成本为参照标准。因为如果没有跨国贸易,中国的制衣厂甚至无法得到美国的价格。”

  “这是一个很经典的问题。以前,我们中国人从来就不觉得商人创造价值。很多人总认为,只有生产东西的活动才创造价值。那么,如果国际贸易商只是把东西从中国运到美国,这中间没有多生产出任何衣服或者机械品,也能够赚钱,那不是在不劳而获、在剥削吗?他们创造价值吗?”

  陈笛:“我认为他们也在创造价值,甚至是很高的价值。比如,刘向的公司,实际上为中国带来更多的工作机会,也直接让中国工人和工厂的收入更高些。在美国这边,美国人付出更低的价格,就可买到同样或者更好、更合身的衬衣,这实际上给美国家庭带来更高的真实收入。所以,中美两方的老百姓都受益,这就是刘向所创造的价值。结果是,中国社会、美国社会、刘向的公司三方面都赢。”

 

  第35节:杰克在中国做一件体验人生的事业(1)

 

  13.杰克在中国做一件体验人生的事业

  3月25日,回到家,我跟陈笛说:“今天,在耶鲁管理学院,有一位叫杰克(Jack Perkowski)的先生来演讲,题目是《管理巨龙:我是怎样在中国创建亿万美元公司的?》。杰克是我的老朋友,他一句中文也不会,但是,自1993年至今,一直生活在中国,住在北京。这些年,他致力于创建‘亚新科工业公司’,公司去年销售收入5亿美元,他自己的财富也早超过几亿美元了,真了不起!”

  陈笛:“他不懂中文,怎么能在中国工作、生活呢?”

  “杰克的家境再普通不过了。他爷爷于1900年从波兰移民到美国的匹兹堡,做煤矿工人,父亲原来在匹兹堡的一家机械制造厂当工人,母亲在美国电报电话公司做普通接线员,父母都没上过大学。杰克在匹兹堡上的中学很一般。他喜欢橄榄球,在中学橄榄球队打得很出色。所以,他1965年高中毕业时,被耶鲁大学录取,并拿到耶鲁的橄榄球奖学金。他能进入耶鲁读书,对于他们家来说,真是做梦也没想到的。杰克从耶鲁毕业后,去了华尔街的一家叫‘Morgan Guarantee’的公司,也就是现在的摩根大通银行,在那里工作了两年。1971年他又去哈佛商学院读MBA,学习工商管理。”

  陈笛:“他读完耶鲁后,为什么还要去哈佛商学院读书呢?”

  “在耶鲁读的是大学本科,你知道,耶鲁本科教育是注重全方位的基础教育,也就是所谓的通识教育,而不是教学生具体的谋生技能。这也是为什么很多耶鲁毕业生,工作一两年后,再去哈佛读MBA,把耶鲁、哈佛的光都沾上。”

  陈笛:“那么,杰克读完MBA后,去了哪里?”

  “还是回到华尔街,去了一家叫‘Paine Webber’的证券公司工作,这家公司现在已被并到瑞士银行了,当时是一个很出色的华尔街公司。他在那家公司的投资银行部工作,简单说,他的任务是帮助那些需要资金的企业融到资金。

  “到1990年,杰克41岁,已经有了19年华尔街投资银行经历。这个时候的杰克已经赚了很多钱,身价早已超过数百万美元,他的财富已经是他父母一辈子都无法想象的。吃住行,过任何正常人的生活,对杰克来说,已经不是问题。到这个时候,也就是人到中年了,杰克开始想:我下半辈子要做什么?显然不只是要赚钱。他想,上半辈子的工作是为了谋生,也是为了积累经验,但下半辈子必须做一件体验人生的事业。

  “1990年10月,杰克跟他的朋友比尔一起,启程去香港,开始他的第一次亚洲行。他们去干什么呢?去之前,他们订出一份很简单的商业计划:既然亚洲占世界人口40%,发展潜力当然最大,所以,发财机会也自然在那里。另外,他们想,美国和欧洲的平均年龄接近40岁,而亚洲的平均年龄30岁不到;不是说,一般的社会都是老年人存钱、年轻人花钱吗?如果真是这样,年轻人比例很高的亚洲社会不就有很多的消费需求,那不就有了巨大的增长空间吗?——虽然后来他们发现真实的亚洲社会不喜欢消费,而更喜欢存钱,不过他们当时真的是这么想。事后看,当时的他们是多么天真。带着这些想法和满腔热情,他们去了香港。

  “到香港之后,他们发现人们都在谈论中国大陆的机会是如何如何好,这一点让他们又很吃惊,因为他们在美国时很少听人谈到中国大陆的投资机会。这一点在今天看来可能很难理解,但是在1990年,情况的确不一样。

 

  第36节:杰克在中国做一件体验人生的事业(2)

 

  “他们起初没打算去中国大陆,但是,在香港听到这么多人谈到中国大陆的商业机会是多么多么好之后,他们忍不住坐着火车到香港跟深圳交界的地方,站在香港那边的山上,向中国大陆境内遥望了一个小时,那次遥望的确增加了他们的好奇,也让他们更想去中国大陆试试。”

  陈笛:“看来,杰克的中国经历很有戏剧性,我原以为人的生活历程更多是经过仔细思考、计划的。或许,这种没有计划的生活更有意思?”

  “1990年底,杰克回到纽约,接下来的一年又去过香港几次。最后,他感到,如果要在香港发展,就必须身在其中;假如人在美国,很难感受到并抓住机会。就这样,1992年,杰克打起家当,搬到香港。这一年他也平生第一次到了中国大陆,因为听到这么多人谈论中国的机会后,他实在坐不住了。一开始,他家在香港,但有时飞去大陆。这十几年里,他到过中国五十几个城市。

  “杰克知道,自己的强项是投资银行,有许多投资者网络和资金来源,而中国的发展又需要很多资本,这两者合在一起必定是极好的组合,只是他不知道哪些行业、哪些项目最有前景。

  “当然,杰克可以组建一个投资基金,把钱分投到许多行业的众多项目上,这样可以分散风险。可是,杰克觉得这样不是很理想,因为他认为,如果分散到太多行业,那么,不管在单个行业里的投资有多少,他照样要花同样多的时间去分析、跟踪那个行业的发展趋势,要做很多的研究投入。关注的行业多了,弄不好,到最后他可能对任何行业都不了解。于是,他决定集中在一个行业投,通过在那个行业投资许多公司,最终让自己成为那个行业的龙头控股公司。”

  陈笛:“问题是,如果集中一个行业,万一对那个行业判断错误,或者那个行业出现问题,他的基金不就难以做下去了吗?这种单一行业的投资商业模式,风险也很大。”

  “所以,行业的选择非常关键。1992年年中,一个偶然的机会,杰克应邀参加《欧洲货币》在上海组织的一次会议,那也是杰克第二次前往中国大陆。那时他正在寻找一个可以去进行重点投资的中国行业,在那次会议上,德国大众汽车一位高管的报告让他很兴奋。那位德国经理说,他们非常看好中国的轿车市场,认为中国正在增长的中产阶层会带来巨大的汽车需求,德国大众的未来收入增长应该主要来自中国的国内市场。等到这位经理讲完,进入互动环节,一位听众问,‘大众汽车在中国扩大生产和销售的最大挑战是什么?’那位德国经理回答说,‘最大的问题是保证高质量汽车零部件的供应’。这下好了,杰克的商业灵感就有了,‘我要成为中国最大的汽车零部件制造商,甚至要成为全球最大的零部件商!’

 

  第37节:杰克在中国做一件体验人生的事业(3)

 

  “就这样,1993 年初,杰克选定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作为其集中投资的领域。1993 年前 9 个月,他和团队走访了 40 座城市里的 100 多家工厂。亚新科集团于 1994 年 2 月正式成立,首期从境外融资1.5亿美元。在1994至1997年间,共建立 11 家合资公司,其中对几家核心汽车零部件企业的控股收购也在这一时期完成。

  “到今天,共有17家零部件生产基地,分布在中国的湖南、安徽、四川、湖北、江苏、广东、山西、北京和黑龙江,也有了55个销售网点,包括一些在美国、欧洲和日本的网点。他们的发展战略是,先在中国建立生产制造基地、发展中国境内的市场,然后将销售网扩大到全球,成为全球化的直接行动者。”

  陈笛:“他们为什么把生产基地分散到这么多省份,这不是会增加管理成本吗?”

  “是有这个问题。但好处是,由于销售市场遍及全国,甚至也到国外,不同地方生产,不是也能就地销售、减少运输成本吗?再者,现在中国的高速公路、铁路网络很发达,异地运输不是问题,运输成本也下降了很多,这些已把中国各省之间的心理距离大大缩短。正因为这些交通运输技术及手机等通信技术的进步,不仅各省、甚至各国的工厂和销售办公室都能连在一起,成为一个公司,而且全球化也早已从一个概念变成了非常可行的现实。这些新现实,的确给人们带来了全新的商业机会,以及更加出奇的人生体验。你现在知道为什么妈妈要你学好中文了吧?”

 

  第38节:尹明善先生主宰命运的故事(1)

 

  (14)尹明善先生主宰命运的故事

  “陈笛,这次我们去重庆,见到尹明善先生,参观了他的力帆摩托、力帆汽车车间,非常有意思。先生今年71岁,创业使他成为亿万富翁。”

  陈笛:“他是怎么创业的呢?”

  “1992年,他54岁时才开始创业进入摩托车制造业。他的公司创立不到17年,如今年销售额超过了100亿。他那么晚创业,也能这么成功,本身意义就很大,起码说明创业不只是年轻人的事。

  “先生做过工厂英语资料译员、重庆广播电视大学英语教师、重庆出版社编辑。1985年底,他创办重庆长江书刊公司,是重庆最早的书商,也小有成就。1991年,先生听一位摩托车厂的朋友说,他们工厂每月从河南买几百台发动机,价格高但质量一般,而本地的大厂又不愿把发动机卖给小摩托车厂。1992年,看到商机的先生跟其他几位朋友一起,共凑了20万元,在重庆郊区农村租了个不到40平米的房间做车间,成立‘轰达车辆配件研究所’,也就是后来的力帆集团前身,开始制造摩托车配件。做了一年配件后,先生发现利润很薄,只够持平。有一次去重庆大摩托车企业——建设集团的维修部,他发现,如果把摩托车发动机配件买来,成本是1400元,组装了再卖出去,能卖到1998元,有近600元毛利,远比造配件赚钱,这是连建设集团自己都不知道的秘密!”

  陈笛:“从配件到整机,利润差别为什么会这么大?难道成本结构不同?”

  “这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关键在于整机是摩托车消费者看到的,整机有品牌效应在里面,而那些配件埋没在整机之中,用户可能根本不知道、也不一定在乎配件是谁制造的,配件制造商成了‘无名英雄’,他们很难加进品牌溢价,也就没有什么利润了。换个角度讲,因为配件品牌不重要,谁做都行,而整机是消费者看到的,品牌很重要,是信不信得过的关键,所以,利润就会高。在整个制造链上,谁离终端消费者越近,谁的利润越高。”

  陈笛:“既然这样,为什么那些化工厂、配件厂自己不去开发品牌,也赚品牌的钱呢?”

  “这是一个困扰许多中国公司的问题。有多方面原因。一是,在中国,保护商标、品牌或者其他无形资产的法治架构没到位。中国传统社会的思想意识里,人们历来不认为品牌有多重要,不认为无形资产值什么钱。在这种社会环境下,没有人愿意在品牌、无形资产上进行投资。二是,即使在美国,也有化工厂选择只为那些化妆品公司外包效劳,它们将自身定位在外包业务上,专门为多家化妆品公司提供外包制造服务,从规模上制胜。最后,就是品牌的建立和维护,需要花钱做广告,做形象设计等等,这些需要很多资金支持。在中国,主要的社会资金存在国有银行里,而国有银行又主要为国企服务,那些民营企业、个人创业的企业很难得到足够的资金。”

 

  第39节:尹明善先生主宰命运的故事(2)

 

  陈笛:“那么,先生又是怎么走出来的,他怎么克服品牌的挑战?”

  “1993年,他开始组装、销售发动机,一年内就尝到500万利润的甜头,当时这是很大的一笔钱!认识到整机和配件的这种定价差别之后,一方面,先生继续投资研发新的发动机,这让他成为国内发动机主要制造商之一;另一方面,他开始制造摩托车整车,因为毕竟发动机只是摩托车的部件之一,整车的利润才最高!到1998年,力帆摩托已经在全国销售,并开始尝试出口。

  “对力帆品牌比较重要的一件事,是2000年8月,先生以5580万元买下寰岛足球俱乐部,将其改名为重庆力帆。先生说,‘力帆在买足球俱乐部之前,辛辛苦苦地干了八年,全国最多有2000万人知道,而且还主要是摩托车消费者。现在知道力帆的人至少有3亿,因为中国有3亿球迷。’

  “先生的足球俱乐部还有另一个让人津津乐道的故事。他们引进了越南的头号球星黎玄德。2001年10月,黎玄德代表力帆俱乐部进了一个球,越南各报纸全面欢呼,产生极大的品牌效应!越南曾经是日本摩托车的天下,但力帆摩托不久就取得了越南市场的龙头地位。”

 

  第40节:“无股权不富”

 

  15.“无股权不富”

  “以前,中国有句俗话说,‘无商不富’。这话说的有道理,只是传统的‘商’,最多只能带来小富。比如,搞异地贸易,从价格低的地方买货,运到价格高的地方去卖,就像刘向,在中国制作衣服,然后到美国卖,一件能赚10到20美元的毛利,10万件衣服,才能赚100万到200万美元毛利。

  “但中间成本很高,卖10万件衣服也不容易,去掉成本后,不会剩下多少利润。传统的餐饮业也如此。换句话说,卖东西、卖服务的传统商人,比一般工薪阶层赚的钱多,但只能成小富,成不了亿万富翁。”

  陈笛:“那按你的意思,怎样才能成亿万富翁呢?”

  “现在,中国的俗话‘无商不富’,应该改成‘无股权不富’,至少是无股权难以‘大富’。差别在哪里呢?传统商业的特点,都是卖产品、卖服务,赚当前的钱,得一天天去赚、去累积。但人的生命有限,每天的买卖赚得再多,一辈子也就这么多天,而且还有生病、节假日等等。

  “但是,有了股权交易市场后,比如股票市场,财富增长的空间就彻底改变了。在正常情况下,股权价格是未来无穷多年利润预期的总值,也就是说,如果一个公司成功了,职业化的管理也到位,这个公司就具有经营下去的前景,拥有这个公司的股权,等于拥有了这种未来无限多年收入流的权利。

  “当你卖掉这种股权时,等于在卖出未来无限多年的利润流,这就是为什么靠股权赚钱,远比靠传统商业赚钱来得快,财富规模来得大。你想,那些靠自己一天天累积利润,靠长寿来最大化个人财富的人,怎么能跟那些通过股权交易,将未来无限多年利润今天就变现的人比呢?后者获得的利润,不受自然人的寿命限制。”

  陈笛:“你是说,这就是为什么盖茨、李彦宏、施正荣二十几、三十几岁能成为亿万富翁的原因?”

  “是的。不过,自己创办职业化管理的公司,培植公司无限多年生存下去的能力,从而使股权具有极高价值,并不是实现‘股权致富’的唯一方式,办投资基金公司、做股票投资者也能做到这一点。

  “比如,你在1926年用1万美元购买美国政府公债,然后将每年的利息加本金,再重新投入新的政府公债,到今年,就增长到79万美元,这数字不小了吧?可是如果从1926年开始,把这些钱年复一年地投到成长型小公司股票中,那1万美元今天就能增值到1.5亿美元了,你今天也就成了亿万富翁了!这个例子是根据真实数据得到的。你看,是投资高增长型股权,还是稳扎稳打地买国债或者存银行,最后的致富结果有天壤之别!

  “所以,只要你专门挑选有增长前景的公司,不管它有没有有形资产,投资股票或者办股票投资基金,都可以让你享受到‘股权致富’的好处。相比之下,如果你投那些高红利收入型的公司股权,更像银行存款,只能慢步走,不是致富型,而是保值型的。高增长型公司才是股权致富的意义所在。”

 

  第41节:你舅舅的餐馆如何升级商业模式?(1)

 

  17.你舅舅的餐馆如何升级商业模式?

  2008年8月8日晚,我们一家四口有幸参加了奥运会开幕式,期间天气非常热,下午5点前没吃饭就开始进场,但由于安全检查漫长,7点多才进入鸟巢。找到座位,我们又要在8点开幕前吃点东西,喝些饮料,为观看四个多小时的运动员入场式演出做好准备。于是,我们来到鸟巢二层的小卖部。

  在那里一等就是45分钟,汗流浃背,看到前面的人半天都不动,服务一个顾客要花那么久的时间,大家怨声载道。直到7点55分才轮到我们点餐。

  “陈笛,为什么他们服务得这么慢呢?如果让你来设计鸟巢的这些小卖部,你会怎样加快流程?”

  陈笛:“今晚有16万左右的人,9万多观众,他们应该安排很多人在各小卖部工作,这样,才能加快服务。”

  “可是,实际上,服务员已经很多。每组服务处有一个人专门收费、一个人专门拿饮料、一个人负责吃的、一个人负责爆米花,分工已经很细了。分工细化到这种程度,按理说流程速度已经达到最快。当年福特汽车公司的创始人亨利?福特对世界制造业的贡献巨大,是他最先采用生产流水线技术,让站在流水线旁的每个工人专做一项业务,使‘各显其能’的原则发挥到极致,大大加快了总生产的速度。流水线技术,到今天差不多被应用到所有规模化生产、服务的领域,鸟巢小卖部的这种安排也是如此。”

  陈笛:“那为什么他们还这么慢呢?”

  “这就要看其他的设计了。比如,你看那点心单上有十几种选择,包括三明治、热狗、饼干、土豆片、面包、热饭等等,饮料单上也有十几种选择,包括可口可乐、雪碧、矿泉水、百威啤酒、青岛啤酒等等,还有几类酸奶。

  “这么多的选择对消费者当然好,可以适应他们各自的个性化偏好,但问题是,这样一来,服务速度就下降很多,因为如果你把这些吃的、喝的等各种可能的组合放在一起,又要考虑到有的人买一种吃的,有的人买三四种吃的,这就有了几百种吃的、喝的、酸奶组合。”

 

  第42节:你舅舅的餐馆如何升级商业模式?(2)

 

  陈笛:“为了给顾客提供更多选择,这样做不是很好吗?”

  “但是,当服务对象有十几万,而且时间这么急、天气这么热的时候,必须学会变通。大家来鸟巢是为了看开幕式,不是为了吃喝的品味,买吃的、喝的,纯粹是为了填饱肚子的需要。

  “所以,他们应该事先设计好几种套餐,就像麦当劳一样,把几种吃的、喝的、酸奶组合都先放入袋子中。在这种规模化服务面前,只能靠减少选择空间来加快速度、实现规模化要求。

  “这也是商业模式选择的问题。比如,你舅舅开了三家餐馆,从前年到现在,他每年都在往菜单上加新菜品种,现在的菜单上已经有六七十种选择。

  “我跟你舅舅说,如果菜单这么长,他就永远不可能把餐馆做成规模化的公司,也就不可能靠公司股权价值的上升赚钱,而只能靠日复一日卖餐饮、收利润赚些小钱。

  “为什么是这样呢?如果菜谱很长、很细,你就是以特色花样来定义商业模式,这就跟厨师的水平和能力连得很紧了,你就得找真正的好厨师。

  “这样困难就来了:如果你要扩大到100家分店,怎么能找到100位好厨师?即使能找到,你又怎么保证他们做的菜是一样的呢?你要两三位厨师把菜做成味和色都一样,那也许能做到;或者,如果你的菜谱上只有两三样菜,要求100位厨师把这两三样菜做成一样的,那也能做到。但是,要100位厨师把六七十种菜都做成一样的,以此来保证公司产品质量的一致性,那就很难很难了。

  “在餐馆分店扩张的同时,如果没办法保证各分店的菜基本都一致,那么,最后会毁掉公司的品牌。这就是为什么特色性、多选择是餐饮业规模化发展的敌人。实际上,即使能够让100位厨师通过训练确保做菜风格的一致性,在操作过程中要生产六七十种菜并保证质量,也很难管理,流程会太复杂!

  “从这个意义上说,在成长前景方面,俏江南这些多选择性的餐饮企业远不如麦当劳、星巴克和永和大王。这就是你舅舅要改变商业模式的原因。

  “他决定以10种左右最受欢迎的套餐为主,开连锁分店,而且是在一个城市中,集中在一个地方配料并将每种套餐做成九成熟,然后分送到各分店去销售。这样,厨师就集中在一起,保证产品质量一致。

  “实际上,由于现在变成了快餐的模式,你舅舅的餐馆不再以菜的味道取胜,而是在保证基本特色的前提下,提供快速、方便的饮食服务。这样一来,开100家分店和开10家分店,差别不大,到处都可以送,不要请太多厨师,特别是不需要请出名的好厨师,方方面面的成本都能降低。并可以大大简化质量管理,简化做菜流程管理,使规模化扩张的空间达到最大。把餐馆做成公司,就变得可能了。”

 

  第43节:家族企业如何接班?(1)

 

  20.家族企业如何接班?

  “陈笛,如果斑马公司将来成功,假如由我们从易博森先生手里把股权也接过来,等我退休,你会愿意接手掌管公司吗?”

  陈笛:“你的意思是说,一旦斑马公司成为我们家的企业,我是否愿意在将来接班?”

  “是的。如果你要接的话,你将来就要学投资基金管理,也要学会如何管理企业。不过,这不是一件坏事,因为现在看,做基金管理是一种收入很高的职业,你帮客户理财投资,不仅赚基本的管理费,而且帮客户赚钱时,你还能参与分成,跟客户二八开。”

  陈笛:“那是说,拿客户的钱去投资,每赚10块钱,我得2块、客户得8块?”

  “对。特别是随着中国、印度和其他发展中国家越来越富有,大家的钱会越来越多,这些钱往哪里投呢?总得找人帮他们做投资管理吧?所以,将来投资理财行业肯定前景极好,今天的基金管理公司日后增长机会一定非常多。”

  陈笛:“不过,我还是想创业干点儿别的。可不可以这样,你晚些年退休,等我将来结婚生子,让我的儿子长大后接手你的公司?”

  “那要等到猴年马月?”

  陈笛:“你看,我现在14岁。假如我28岁生小孩,等他到30岁,那总共还有44年。也就是说,等你到90岁再退休!”

 

  第44节:家族企业如何接班?(2)

 

  “你说的倒好,妈妈可不会同意我那么晚才退休!那怎么办呢?关于家族企业的接班,这是一个经典问题。以前我们谈到,中国人说‘富不过三代’,也就是说,父亲创业成功了,儿子接过来,十有八九会失败;即使儿子不失败,孙子辈也难保不会失败。所以,财富到了第三代就基本走向没落,这就是‘富不过三代’的诅咒。”

  陈笛:“或许你可以先退休,但是在我儿子长大接手之前,我们继续拥有公司的股权,只是雇用一个能力强的人来管理公司的日常业务,由他们经营一些年,作为过渡期。这就像你上次讲的,说要吸收第三方机构投资者、基金公司成为斑马公司的股东,让他们能够监督斑马公司的运作,并在公司出现困难时出面帮助。所以,雇用外面的人来管理我们家的企业,应该是一个好办法。”

  “问题是,你雇用外面的职业经理人来帮你管理企业,怎么能保证他们能为你的利益最大化服务呢?就像你以前看到Dunkin’ Donuts的员工做事无所谓一样,你付六个面包的钱,她给你十个面包!

  “而如果是雇人来帮你管理整个公司的方方面面,你就更是把公司的资产以及未来都交给了别人,这样,你能放心吗?

  “所以,在创业成功后,如何为家族企业找到既有能力、又信得过的接班人,是一个很大的挑战。由自己的后代或者亲戚接班,是可以解决好信任的问题,由于血缘关系是天生、没有选择的,子女就是子女,他们不会背叛你,会尽最大能力帮你把企业发扬光大下去。

  “但是,问题也出在能力上。因为,虽然由子女接班解决了信任问题,可是,你怎么能保证自己的子女能力是最好、甚至是次好的呢?

  “相比之下,如果在血缘关系之外去挑选职业经理人做你的代理人,选择的范围很大,完全可以根据能力挑选。因此这样做,在能力上不是问题,但在信任方面挑战极大,你很难保证他们总把你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这就是所谓的‘代理人问题’,或说‘委托代理问题’,你作为股东是委托方,聘用的职业管理者为代理人。”

 

  第45节:家族企业如何接班?(3)

 

  陈笛:“那么,综合而言,哪种安排更好呢?”

  “答案取决于整个社会的诚信与法治环境。相对于家庭、家族而言的外部法治越不可靠、血缘关系外的诚信越差,代理人问题就越严重,由子女接班就更好,尽管这意味着企业未来活下去的概率总体不会太高。

  “相反的,一个社会中,外部法治与诚信环境越好,通过契约安排规范代理人的行为就越可行,委托代理问题就越轻,那么,找血缘关系外的职业经理人接手管理公司就会越好。

  “实际上,很多学者的研究也证明,在中国以及其他传统社会中,由于处理代理人问题的制度不发达,人们普遍把自家企业只交由后代接管。而在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虽然许多创业成功者还是选择由子女接管企业,但更多人选择让企业股票上市,接着聘用职业经理人管理企业。

  “在中国‘子承父业’和美国‘通过上市由陌生职业经理人接管企业’这两种模式之间,不同国家也推出过其他折中办法。

  “比如,在日本,如果创始人认为他儿子无能力接管企业,或者儿子不愿意接管,那么,他会在公司年轻人中物色一个能力最强的小伙子,先把一个女儿嫁给他,婚满一年后,再举行仪式把女婿正式收养为自己的儿子,让其改姓成为创始人的‘养子’。以后,就由这个‘女婿养子’成为家族的掌门人,并正式掌管企业。

  “像日本松下集团自1918年创办后,第二任董事长松下正治是创始人松下幸之助的‘女婿养子’,在后者于1973年退休时继位;三井集团成立于1673年,该家族企业一直是近代日本经济的支柱,历代掌门人中有几位是三井家族的‘女婿养子’,这无疑强化了三井集团的生命力,使其发扬光大三个多世纪至今。另一个例子是丰田汽车,创始人是丰田佐吉,19世纪末他在东京以机械纺织业起家,1936年才正式进入汽车制造业,他有亲生儿子,但是,丰田佐吉年长之后,选择将整个家业交由丰田利三郎掌控,丰田利三郎原名叫‘小山利三郎’,是丰田佐吉的‘女婿养子’。

  “日本这种模式有三大好处。其一,继续利用‘家’的传统力量,围绕血缘进行延伸、扩大,毕竟‘女婿’加‘养子’要优于单纯的‘女婿’、‘养子’关系,因此,信任的基础被强化,由这样的‘女婿养子’接掌家族企业,背叛的概率会小,其可能产生的问题会低于把公司委托给一个不相干的人去管。其次,把接班人的选择范围大大扩大,不只是在儿子中挑一个,而且可以在企业年轻人中更广泛地去物色,这当然更能保证接班人的能力。按三井家族一位掌门人的话说,‘我宁可要女儿而不要儿子,因为有了女儿我可以选择我的儿子!’这句话概括了日本家族企业通过‘女婿养子’找继承人模式的精髓。第三,正因为可以到血缘之外找‘女婿养子’做接班人,也给现任掌门人的儿子带来竞争压力,让亲生儿子不至于因为家业必然是他们的而变得懒惰,逼着他们去奋发向上!这种压力下,即使家族企业最终由儿子接管,‘富不过三代’的概率也会低一些。”

 

  第46节:用婚姻拓展商业(1)

 

  21.用婚姻拓展商业

  “上次,我们说,日本家族企业有时让‘女婿养子’接班,而且,这种企业的平均业绩最好。只是那样让做女儿的牺牲太多,好像女儿就成了实现家族企业传承的工具,父亲看上有出息的小伙子,管她喜不喜欢,必须为了家业而嫁给他。”

  陈笛:“那真是贬低婚姻的价值,把爱情从婚姻中剥离得太多,使婚姻、家庭变得那么功利,似乎过于冷冰冰的。”

  “但是,‘爱情’、‘浪漫’这些词只是到近代才更多跟‘婚姻’联系上,在西方社会如此,在中国以及其他传统社会,则更晚些。‘爱情’、‘浪漫’是到1920年左右才进入中文,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前,‘婚姻’跟这些现代词关系不大。温饱没解决的社会里,‘爱情’可能过于奢侈。以前,婚姻基本以利益为目的,是为了生存,被工具化。

  “传统中国,婚姻主要是基本生存的需要,就是为了吃得饱些、穿得暖些。你的湖南奶奶,1932年作为童养媳嫁到爷爷家,那时她才9岁,本以为通过嫁人能脱离娘家的贫困,没想到嫁到爷爷家反而更贫困。你能想象,奶奶一辈子的生活有多浪漫了吧?她辛苦了那么多年!

 

  第47节:用婚姻拓展商业(2)

 

  “婚姻作为经济交易的手段,不只是在传统中国,过去全世界都如此。在个人层面,婚姻是‘养子防老’、经济互助目的的基础,也是农业生产单位的起点,对企业、特别是家族企业,婚姻也是很重要的促进增长的工具。日本企业主除为找接班人而去物色‘女婿养子’之外,婚姻经常是让企业做大、做强的手段。丰田汽车集团的成功过程中,丰田家族通过婚姻跟两位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和鸠山一郎)和七家大财团攀上亲,包括三井家族、普利司通公司的石桥家族。韩国最大的30家财团之间,通过掌门家族之间的联姻,形成了纠缠不清的家族网,这种广义家族网络就是生意网。最大的韩国家族企业——三星集团,是1938年由李秉哲创办,之后,他办起了韩国第一家糖厂、第一家毛纺织厂、世界规模最大的肥料厂。李秉哲通过让女儿嫁给另一韩国企业——LG半导体公司总裁,也就是LG集团总裁的弟弟,把韩国两大财团绑在一起。他们的子女、兄弟姐妹再通过联姻把其他财团、政客家族也带进网络。”

  陈笛:“这样做能达到什么目的?”

  “做企业,有两方面涉及到信任问题,一是公司股东请的管理人员、找的接班人是否信得过,也就是我们讲的代理人问题、接班问题;另一个就是在外面跟其他公司、个人做交易时是否信得过,你跟别的公司签约做生意,今天交了钱,对方明天是否卷款而逃?即使他们明天交货,所交的货是否质量可靠?有了亲戚关系,你多少能把他们锁定,使他们不会乱来;还有就是你需要融资借款时,他们能否信任你、把钱借给你?你的信任圈子有多大,将决定你的商业机会、发展机会有多大。联姻能扩大、强化你的信任圈。”

  陈笛:“做买卖交易时,签好法律合同,不就可以了吗?”

  “如果法治可靠、契约能得到法院的保障,如果外部金融市场也很发达,到银行凭你的项目前景就能借到资金,那么,这种靠婚姻拓展起来的生意网的确必要性不大,就像在美国,已经没有几个父母会用子女婚姻去扩大商业网络。我在美国生活这么多年,好像从来没有我认识的人这样做过,这说明法治发展、市场发展真能解放个人,给每个子女更多的个人自由,更多追求个人幸福的空间,而不是成为父母的交易工具。像我认识的一位美国白人朋友,几年前娶了一位香港妻子,她家是香港最富的十大家族之一。他告诉我,其妻子的家规非常详细,规定子女后代只能‘门当户对’地娶媳妇、嫁人。按照那些家规,他当时的女朋友在整个香港能谈的对象不到十位,其他男生都不符合条件。还好,这位朋友是美国白人,不在家规管束的范围,有他的耶鲁大学学位,他们也就接受了。你看看,做富人家的子女,更没有自由吧?”

  陈笛:“是不是越传统、法治越不可靠、诚信越差的社会里,以商业而联姻的情况就越多?”

  “是的。比如泰国就是这样。整个泰国社会都清楚,通过联姻建立的商业网络对公司未来增长更有利。像泰国,法治差,人治为主,政治联姻对公司最好。商业联姻,对家族企业的其他股东也更好。这就是人们说的,亚洲社会很讲关系,没有关系就办不成事。那么,如何建立最牢靠的关系呢?‘血浓于水’,当然亲生子女的关系最近、最可靠。而除了血缘外,婚姻是其次最靠得住建立长久关系、长久信任的方式。按照这一思路,正因为传统社会里,婚姻的基础是利益交换,不是爱情,那么,传统社会里,离婚率就很低。为了方方面面的利益格局,你不能以夫妻缺乏感情而离婚。离婚会打破太多的利益格局。”

 

  第48节:中美家庭模式比较(1)

 

  23.中美家庭模式比较

  谈到商业模式,我们一般都将其跟企业公司连在一起,好像除了这些营利性人造组织之外,就不曾有过类似的东西。“公司”在西方出现于16世纪。在中国,“公司”是1860年代、洋务运动之初引进的,之前,商业组织基本是家庭、血缘体系的延伸,所以,“家”和“企业”总是连在一起。

  再退一步看,实际上,“家”也是一种利益结盟体,而且是“公司”出现之前人类社会最主要的利益结盟形式,这里的“利益”包括经济利益和感情需要,只是跟“公司”的自愿选择结盟相比,“家”结盟是天生的、非自愿选择的结果,只有“婚姻”这条延伸“家”的途径是可以选择的。“家”既是生产组织,又是实现人际资源共享、风险交换的组织,“家”利益最大化即是其终极目的。所以,许多关于“公司”的逻辑和理论,也可以用来理解“家”相对于社会的边界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为什么不同社会有不同的家庭模式?又是什么因素主导家庭边界的变迁?

  不同家庭模式自然会带来不同的社会文化、社会结构以及其他结果。一天早晨,在开车送陈晓、陈笛上学的路上,我跟她们谈起“家庭代际模式”的话题。我问她们,中美社会的两种家庭模式,哪种更好。答案当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第49节:中美家庭模式比较(2)

 

  中国儒家的家庭理想中,父母生儿育女,是“养子防老”,是为了给可能出现的病残、意外损失保险,所以,养育儿女是一种投资;儿女长大后,必须无条件地“孝敬”、回报长辈,要在经济和精神上回报老人。而且,其所以“多子多福”,是因为这样能降低投资风险、增加回报的概率。“四世同堂”则是实现这种代际交易的具体形式之一,也是儒家的理想境界。而“三纲五常”则是保证这种交易能执行、减少违约风险的具体价值秩序,其他关于“光宗耀祖”、祭祖、家庙、祠庙等等文化和形象建筑,都是为了强化这些代际、家内交易契约的可执行性,让大家更愿意留在该交易体系中。通过这些价值体系和文化素质,儒家强调的是后辈对长辈的义务,是无条件、无选择、必须履行的义务。所以,儒家主张的是一种以“孝敬回报”(payback) 为主线的家庭模式,强调的是后辈对长辈的义务。

  相比之下,美国社会强调的是父母对未成年子女的责任,而子女成年后不一定对长辈有明确的回报义务。也就是说,一对夫妻可以选择不生小孩,但是,一旦他们生了小孩,就有义务把小孩照顾好、养大成人,有义务供他们上学、受教育。父母对后代的责任到小孩成年时结束,今天一般以小孩大学毕业为界,从此以后,后代要为自己的生活负责,不能再指望父母了,而父母对他们也不再有任何义务了。

  之后,父母当然希望子女常来看望自己,但是,他们不会以道义强迫子女这样做;子女则可以选择常去看望父母,也可给予经济支持,实际上,许多美国子女也的确这样做,但,他们没有义务这样。这就是为什么美国父母很在乎跟子女的交流,培养自愿的感情,以这种方式让子女从小就“恋家”、念父母。在财产继承权方面,父母可以通过遗嘱选择给谁多、给谁少,以这种方式引导子女对待父母的态度以及关注度等等。

  所以,美国社会主张的是一种以“利益下传”(pass-down)为主线的家庭模式,强调的是父母对子女的责任,而不是子女长大后对父母的义务。正由于此,美国社会没有“三纲五常”这种压抑个人权利、抑制个人自由的文化体系,父母也用不着逼着子女时时刻刻都得听自己的话,喜欢父母是自愿的、是可以选择的。

  一种模式强调子女对父母的义务,一种强调父母对未成年子女的义务,两种模式,哪种更好呢?陈晓说很难讲。陈笛说她更喜欢美国的家庭模式,这似乎不奇怪,因为这对她最有利。但,为什么现代社会都朝着美国这种模式逼近呢?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美国家庭模式的逻辑,由于小孩在出生前是没有选择权的,而父母则有选择权,他们如果不愿意承担养育的责任,完全可以选择不生小孩;但是,如果在知道这种养育责任的前提下还是选择要生,那么,他们就必须接受这种责任。在这个意义上,把责任主要压在父母的身上,是公正的,对父母、对后代都合理。虽然美国模式下子女没有照顾、爱护年老或病残父母的义务,但这并不意味着美国老人都没人管,因为这种模式下父母往往在子女年龄很小时就尽量与他们交流、培养自愿的感情,通过经常性的度假、聚餐维持家庭感情,这样,长大后的子女还是会经常回家看望父母的,更何况政府的社会保障福利体系、养老院,为每个人提供了最低养老保障。

  相比之下,在儒家的家庭模式下,虽然子女在出生之前没有任何选择,但他们从小就受到“三纲五常”等级秩序的约束,必须方方面面遵守这种秩序的规范,成为儒家家庭和社会“大机器”中的“螺丝钉”,没有自我、没有个人身份,但却要无条件、无选择地接受“孝敬”长辈、听从长辈的义务,而且,不管你年纪有多大了,这种听从长辈的义务一辈子也摆脱不了。对被动地来到人世间的子女,这种束缚不公正,因为他们必须没有选择地接受这一辈子也摆脱不了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