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群:汉武帝为什么下决心除掉皇太子的母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3:15:05
派系平衡是稳定帝国政权的重要方式之一,但是,这种平衡也是最为脆弱的形态,很容易被打破。一旦平衡被打破,帝国政权的稳定性就会受到严重挑战。平衡被打破是因为形成平衡的某一派系在某中种特定历史条件下“茁壮成长”,畸形生长的某一派系最终超过其他派系,形成对其他派系的压迫。其他派系只能在一定时间内保持弱势姿态,等待新的时机到来,再反手一击,或联手一击,遏制畸形生长的某一派系,在新的基础上形成新的平衡。

  我们先看看西汉初年吕氏外戚派被诛灭后的政局。

  吕后去世仅仅两个月,吕氏宗族被灭。朝中三派中的外戚派遭到毁灭性打击,皇族派的核心只剩下皇四子代王刘恒与皇七子淮南王刘长,皇孙中齐王刘襄与他的两个弟弟刘章、刘兴居最为优秀,在翦除诸吕中立下不世之功;但是,皇子与皇孙在这种特殊状态下自身没有能力独立登上帝位,登上帝位需要功臣派与朝中皇族派协商决定。

  因此,在翦除诸吕之后,西汉中央政府三派平衡的局面被彻底打破,形成了功臣派一支独大的形势。

  后。此时,霍氏的权力达至他一生中的顶峰,宣帝本人都要让霍光三分。地节二年(前68年)春,霍光病重,宣帝亲自前住探望。当日,拜霍光子霍禹为右将军。三月,霍光病死。霍氏家族历经武帝、昭帝、宣帝三朝,势力恶性膨胀,根深蒂固盘踞于朝廷。霍光死后,儿子霍禹袭父爵为博陆侯,霍光侄孙霍山为乐平侯,以奉车都尉领尚书事。宣帝在民间时已听说“霍氏尊盛日久,内不能善”。登上皇位后才发现霍氏势力之大得不可想象,连自己的皇后,也是霍光之女。毕竟帝国制度的权力中心只能是皇帝本人,其他任何派系的膨胀都只能是一时风光,除非皇帝无力掌控朝中局面。所以,霍光死后不久,宣帝即采取一系列措施削弱霍氏权力。他任用张安世为大司马大将军,又立许皇后之子刘奭为太子,封许皇后之父许广汉为平恩侯,御史大夫魏相为丞相。霍光的夫人得知刘奭被立为太子,非常生气,急吼吼入宫与霍皇后密谋毒杀太子。此时,霍光夫人谋害许皇后一事被发现。宣帝下定决心清除霍氏势力。地节四年(前66年)七月,霍光死后两年,霍氏因权势被削夺,心怀怨恨,密谋造反,想废宣帝立霍禹为帝。结果阴谋败露,霍光侄孙霍云、霍山自杀,霍禹被腰斩,霍光的夫人和六个女儿、女婿、孙婿全被处死。亲戚连坐被诛灭数十家,霍去病的后人都以大逆罪被处死。霍皇后被废。霍氏家族彻底覆灭。皇族派最终取得完胜。在汉初皇族、外戚、功臣三派之中,“功臣”是跟随刘邦打江山的“开国功臣”,随着时间的推移,“开国功臣”因自然规律至文帝朝已基本从政坛消失。此后,武帝时对匈作战又产生了一些新的“功臣”,但是,他们与汉初的“开国功臣”已不可同日而语。汉初的“开国功臣”是在秦末大起义之前与开国皇帝刘邦平起平坐的平民,武帝时期的功臣自发家之日起就只是皇权专制下的幸运者。所以,昭、宣时期,霍光等辅政大臣只是深受武帝信任的老臣,霍光本人一开始就是外戚身份,随着霍光家族势力的恶性膨胀,霍氏家族已经成为西汉一朝继吕氏外戚派之后的又一恶性膨胀的外戚派。一旦他们威胁到皇权,皇族派的核心人物皇帝,由“功臣派”演变而来的“大臣派”,都会对此产生极度厌恶之感。外戚派的覆灭自然成为必然。霍氏外戚派的覆灭只是一个外戚派的覆灭。自霍光开始,从西汉末年到东汉时期,外戚派始终成为一个挥之不去的顽疾,时时困扰着皇族派与大臣派。

  功臣派的先天弱项是自己不能称帝,只能在可以合法继承皇权的皇子、皇孙中选择他们认为最合适的人继承皇位。当然,“最合适”的真正涵义是对功臣派“最友善”,能保证功臣派的利益最大化。

  廷狱之中!钩弋夫人被拖出宫门仍不停地回头哀求。汉武帝声色俱厉:你必须死!为什么一定要除掉钩弋夫人呢?汉武帝有自己的解释:钩弋夫人死后的一天,汉武帝闲居无事,问左右侍从:大家对处死钩弋夫人有什么看法啊?侍从大着胆子说:马上要立她的儿子当太子了,为什么还要处死她呢?汉武帝说:你们这些人不明白啊。历史上国家内乱,起因往往是皇上年少,母亲盛年。年轻的太后独居深宫,寂寞骄奢,淫乱之事定然屡屡发生,没有人管得了,因为她是寡居的皇太后。你们没有听说过吕后的事吗?所以,武帝晚年,所有为他生过孩子的嫔妃,无论生男生女,全都赐死。这就是汉武帝的“杀母存子”之法。对于年轻无辜的钩弋夫人,实在是太恐怖,太残酷;但是,对于即将走入坟墓的汉武帝来说,不能不说是防患于未然的“英明”之举。毕竟,对于汉代帝王,吕后实在是一个难以摆脱的噩梦。钩弋夫人太年轻,立皇太子时,刘弗陵才八岁,钩弋夫人最多二十来岁,让如此青春的皇太后守寡终生,有悖人的本性,会不会闹出绯闻,惹出事端,实在难料。汉武帝只说了原因之一,还有一点他没有讲:杀死钩弋夫人,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提前为霍光辅政扫清障碍。汉武帝为什么选择霍光担任首席顾命大臣?霍光是霍去病同父异母的弟弟,十几岁就入宫,二十多年中,从未出过任何差错,其谨慎小心整个朝中无人可比。但是,霍光是臣不是君,必须给他创造一个和谐安定的政治环境。只要钩弋夫人在,霍光的执政能力就要大打折扣。因为,钩弋夫人是汉昭帝刘弗陵的母后,皇太后的地位、权威,次于小皇帝刘弗陵,而高于顾命大臣霍光。这样,她就会成为汉武帝下世之后的又一个政治中心。钩弋夫人如果干政,秉公执政的霍光将会与钩弋夫人成为政敌;即使钩弋夫不干政,反对霍光的势力也会联合钩弋夫人,打着太后的旗帜作乱宫廷。无论哪一种情况出现,都会使霍光束手束脚,寸步难行。后元二年(前87)正月,汉武帝下诏立幼子刘弗陵为皇太子,霍光、金日磾、上官桀、桑弘羊、田千秋五人被任命为辅政大臣。汉武帝下诏的第三天,溘然长辞。汉武帝杀钩弋夫人有效防止了母后干政的恶果,但是,霍光拥有辅政大权潜藏着另一种隐患。霍光是权臣,更是外戚。外戚派在武帝下世后死灰复燃,迅速壮大,成为一支独秀的一大派系。霍光不负武帝重托,尽责尽力地辅佐汉昭帝刘弗陵。但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同时受命的辅政大臣金日磾一年多后即病故。上官桀不满霍光独操权柄,勾结燕王刘旦、昭帝之姊盖长公主,并和桑弘羊联手。他们以燕王刘旦的名义上书昭帝,诬告霍光谋反。这个精心策划的阴谋竟然被十四岁的汉昭帝揭穿。此后,上官桀、桑弘羊阴谋发动政变,推翻昭帝,改立燕王。汉昭帝先发制人,将上官桀、桑弘羊等全部逮捕,诛灭其家族。长公主、燕王刘旦自知得不到赦免,先后自杀身亡。这件谋逆大案被汉昭帝亲手粉碎,霍光成为这一场未遂政变的最大赢家。此时顾命大臣只留下了霍光与田千秋。田千秋衰老得上朝都要乘车,哪有精力再与霍光争高下?昭帝粉碎一场未遂政变后,西汉中央政府的权力格局几乎成为霍氏一人的天下。昭帝十四岁能识破一场诬告霍光的阴谋,当然聪颖过人,可惜这样一位英主竟然二十二岁早夭,且无后。西汉帝国再次面临由臣选君的尴尬。此时朝中重臣只有霍光一人。霍光既是重臣,又是外戚,他利用已经成为皇太后的外孙女立了昌邑王刘贺为新君。刘贺即位伊始,便极为荒唐。进京途中就掠取民间女子、财产,让其属吏、家人穿上刺史官服,封官进爵。称帝后,刘贺从昌邑带来的亲信全部被封官。刘贺见到美貌宫女,便立即召入,令侑酒侍寝。又将乐府中的乐器全拿来,昼夜不停地演奏,搞得宫中乌烟瘴气。霍光见状,经过缜密安排,利用皇太后的名义,废掉只当了二十七天的新君刘贺,另立在民间的武帝曾孙刘病己(后改名刘询)为帝,史称汉宣帝。霍光不但立了刘贺、刘病己两位皇帝,而且敢于废掉刘病己,另立汉宣帝。这一切操作得极为顺利,说明此时的朝中派系全部瘫痪,只有霍光一人是权力的核心。这种局面在帝国制度下肯定不能长期持续存在。宣帝即位后谒见高庙,大将军霍光骖乘同行。宣帝坐在舆中,背上好像长了芒刺,十分不适,这就是“芒刺在背”这一成语的由来。霍光夫人因为小女儿没有当上宣帝的皇后,一直心怀不平。本始三年(前71年)正月许皇后怀孕待产,身体不适。霍光的夫人不与霍光商量,收买入宫的药官鸩杀许皇后。许皇后暴死,下药的医官下狱。霍光的夫人担心被人供出,不得已将实情告诉霍光。霍光得知后,非常惊恐,最终帮夫人遮掩,侥幸过关。再由霍光出面,将霍光之女入继为宣帝皇皇孙中的刘襄、刘章、刘兴居在翦除诸吕中立下大功,但是,他们的年轻有为反倒使功臣派不敢立齐王刘襄为帝,因为他与他的两个弟弟太能干了,是皇孙中最佳继承人选。可是,刘襄、刘章、刘兴居首先被功臣派排除。皇孙中排除了这三位,其他皇孙年幼无知,也未进入继承人的范围。

  皇子中的淮南王刘长系吕后抚养成人,谁都说不准刘长怎么看待诛杀吕氏外戚派的真实态度,这样,刘长也不能入围。最终的人选只能落到皇四子代王刘恒的头上。这可真是天上掉馅饼的大好事,连刘恒自己都不敢相信天下有这么好的事。刘恒又开会,又讨论,又派人进京打探消息,都是因为这个喜讯太突然了。

  代王刘恒貌似老实,没有权力欲。但他却是刘邦八子中最有心机的皇子,这一点连其父刘邦都不知道。当年,刘邦嫌太子刘盈太孱弱,这一点看得很准。可惜刘邦溺于对戚夫人的情感,偏偏看中了戚夫人的儿子赵王刘如意,错过了选皇四子刘恒为皇太子。当然,刘邦真要选皇四子刘恒,吕后肯定也会平地闹起一场大波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