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你为什么要移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16:39:42

中国人,你为什么要移民?

时论酷评 2010-08-25 08:37:28 阅读28422 评论212   字号: 订阅

        

 

         根据今年1月澳洲统计局(ABS)公布的最新数字,中国大陆出生人口的移民比例,从2009年8月至10月间的连续三个月,一直问鼎澳洲抵境“报到”移民人数的榜首,超过传统的英国和新西兰,甚至后来居上的印度。同时,根据美国国土安全局(DHS)提供资料显示,每一年中国大陆出生人口的移民美国的数量,在1989年至2000年间,已从32272人上升至45652人。而到了2009年这一年,中国大陆出生、成功取得美国永久居留权的人数则已达到64238人,仅次于墨西哥。今年6月16日,国务院侨办宣布,中国外海侨胞的数量已超过4500万,绝对数量稳居世界第一。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胡伟略认为,所谓的“第三波移民潮”也许确实出现并存在,但绝不是仅仅因为移民数量的上升,关键还是人们所说的新移民所呈现出的高学历、高技术、高成本等特点,亦即新移民群体的“精英性”。


“移民潮”与“爱国论”,都是伪命题

许多人将大量的精英流失称为“第三波移民潮”。然而,所谓的“第几波移民潮”本身就是个伪命题。一直以来都是官商或其后代才有条件选择移民,因为移民成本相当高昂,没有一定的身家底子很难移民,即使顺利移民,在国外也不见得生活得多好。电影里经常出现中国人在国外打工的情景,很多中国人在国外过得并没有国内所想象的轻松和富裕,除了国外的社会保障体系较为完善以外,如若语言不通,在国外生存是极为困难的。

而“移民潮”,则是一直存在的,早在100多年前,中国人已经向欧洲移民。知识分子、技术工人、官商子弟长期以来都是移民的主要人群,他们一般会带走了在中国国内赚取的大笔财富;转换国籍后,子女留在国外,富人回头继续把中国作为挣钱发财的主战场。但不可忽略的一点是,当国内移民潮逐渐走高的时候,国外进入中国的人群也在逐年递增。因此,人才是具有流动性的,什么地方适合他们发展人才就往哪里走,不可能要求人才以“爱国”的名义留在自己的国家就是明智的选择。

也就是说,正确地看待移民潮这个现象,不需要过于小题大做,更不应该以爱国与否作为衡量移民者的道德标准。在全球化的今天,移民潮的出现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事实上,在中国大陆之前,中国台湾和新加坡、韩国甚至是一些发达国家,也曾出现过精英外流的移民潮,但是,后来通过“人才流转”反而又大为获益。比如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留学的高潮时期,只有20%的留学生学成返台。也有数据显示,过去十年,台湾为澳大利亚贡献移民达9万人,其中知识型人才呈上升趋势。

如果一定要反思移民潮给中国带来的警示,那么就得搞清楚他们为何选择移民?

移民,是最好的选择?

新世纪十年,中国经济高歌猛进,成就了迅速壮大的富人阶层,但社会转型带来的阵痛和弊病,也令更多的人无力承受房价之压和矛盾夹缝中的窒息。此时的他国,似乎成为逃离的最好方向。越来越多的人,以奋斗的名义,以未来的名义,将目光在世界的版图上逡巡——这俨然已不再是一代知识分子的严谨姿态和逻辑,却也是一个无比理性的选择过程。

据调查,大多数新移民给出的移民理由包括:持他国护照的便利性、更为完善的社会保障、相对公平的法律制度、宽松自由的生活工作环境等,或者为了孩子的健康和教育。

中国的基尼系数已经高达0.5,这意味着中国的贫富悬殊已达危险阶段。那部分先富起来的人,若移民海外,不带动后富,贫富差距还会进一步拉大。中国社会已经进入矛盾多发期和凸显期,群体性事件不断增多,社会公平遭遇挑战,社会陷入了“越维越不稳”的境地,社会风险也随之进一步加大。不断发生的矿难,恶性拆迁事件,校园血案,毒奶粉,毒疫苗,泡沫化的楼市,难以根治的腐败……都在吞噬着社会的凝聚力和政府的公信力,社会各阶层难以达成一致共识,已经出现分裂态势。

而中国社会流行的“公考热”与“投机热”,流露出的是中国人对权力和金钱的膜拜。当局一再宣传的主流价值,并未获得普遍认同,且面临边缘化的危险。整个社会正处在价值真空状态,新的价值体系并未建立起来,同时,传统的优秀价值正被遗弃。中国近几十年的发展,始终以GDP为主轴,以至于当前众多地方政府仍然将其奉为圭臬,科学发展遭遇掣肘,面临考验。

社会的不安全感、群体对钱权的狂热追逐以及教育体制的严重失败,导致了许多有思想有能力的精英对国内的动荡状态充满担忧。不断高企的房价、不减反增的税收加重、法律制度的不健全和官商勾结敛财的现实,也让精英们不得不认真思考如何让自身的财产、家人的生活更为安稳和富足。他们是既得利益者,自然会想方设法维护自己的利益。

精英移民与人才引进

但是,他们的移民,对于整个中国社会乃至穷人都是损失。比如,企业家手中有资金,在国内投资会带动就业,促进经济发展;经济、生物等各领域的精英对国家与社会发展的贡献也是不言而喻的。二十一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谁掌握了人才,谁就掌握了主动权。要想留住精英人才,关键在于留住他们的心,根本在于共建一个公平、正义、诚信、法制的生存环境。只有“软实力”强大了,一个社会、一个国家才会有持久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

在看到精英们、富人们不断流失的时候,我们也看到世界500强不断在打入中国市场,中国与国际接轨的步伐越来越紧密,比如房价正与国际接轨。另根据人保部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09年年末,持外国人就业证在中国工作的外国人共22.3万人,持台港澳人员就业证在内地工作的台港澳人员共8.6万人。据调查目前在京就业的外国人,主要来自美国、韩国、日本、英国、德国、加拿大等国家。在上海工作的外国人来自130多个国家,其中日本占28.6%、美国占12.3%、韩国占8.9%;在广州工作的外国人来自108个国家,日本、印度、韩国、美国居前四,其中来自日本的占29%。肤色各异的“洋打工”,已成为中国劳动力市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但是,其实所谓的人才流失,也不见得都是高端人才。按照中国内地的教育制度,培养出来的“人才”在世界上也无法从事多么高端的研究。他们从小到大并没有获得良好的教育环境、教育理念和教育大家熏陶,缺乏价值观念和人文关怀,不具备创新能力和国际视野,很难成为产业高等人才,如律师、法官、设计师等。而中国也不应总把眼光停留在本国的“人才”上,更应该想方设法吸引国外的真正人才,特别是资本家、教育家、传媒大头和专业管理人才,只有让世界各国的资本、教育和信息的人才为我所用,中国的崛起便是指日可待。

在人才培养和吸引人才上可以借鉴新加坡的经验,从某种意义上说,新加坡能够在短短的三十几年时间里,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小岛,一跃成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万多美元的新兴工业国家,与新加坡政府大力吸收外国人才的战略是密不可分的。目前,新加坡全国400万人口中,约100万是在狮城长期工作和生活的外国人,其中相当多是拥有专业技术特长的外国专才和企业管理人才。那么,为什么外来人才愿意留在新加坡工作和生活呢?当然是丰厚的薪金、良好的居住环境、良好的商业环境除直接吸引海外人才来外,吸引留学生来新加坡读书然后留在这里工作,是新加坡政府吸引人才的另一手段。新加坡的教育水平在东南亚地区首屈一指,其教育体系由政府教育机构和私营学校两部分组成。其中,政府教育机构基本上采用英式教育体制,拥有良好的教学设施和较强的师资力量,教学比较规范,质量也有保障。

当然,中国更应该从移民人数的不断攀升反思本身制度和社会问题,与其仰望星空不如脚踏实地,开放户籍制度、国籍制度、办学制度、信息管制,要有走出去的魄力,更有引进来的眼光,一手抓民生建设,一手抓对外发展,在保证国内人才学有所用的同时,引进国外精英进入中国,让全世界人才也能够紧紧团结在胡总书记为首的党中央周围,贡献聪明才智,帮助中国真正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