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去的武林 (转) - 悲伤的枫叶的日志 - 网易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8:09:59

逝去的武林 (转)

默认分类 2009-01-20 20:51:57 阅读9 评论1   字号: 订阅

在于志钧看来,武术队追求高难新美,是一种体操,打旋子、劈叉,在技击的有效性上还不如京剧演员。“三年把式不如当年戏子,武术队是闭眼打套路,唱戏是睁眼练精神。”所以,“李连杰是花架子,李小龙是亡命徒”,他们都不能代表中国武学。

 

    ◎孟静

  一个业余武人的武术生涯

  1931年出生的于志钧是北京信息工程学院的退休教授,他曾经师从活到百岁高龄的太极拳大师吴图南,武术不是他的正式工作,60多年来完全凭兴趣支撑到今天。他的武术启蒙同样源于武侠小说,描写收复台湾的《三侠剑》和讲述他家乡松花江故事的《荒江女侠》,让9岁的小学生于志钧开始学拳术。学了一年,他依然打不过同学,知道师傅不中用。于是,他又寻了“奉天三老”之一杨俊卿的徒弟刘自久做老师,主攻形意拳和搓脚翻子。搓脚翻子是两门功夫,搓脚是腿功,和跆拳道的基本步伐差不多,陈中拿奥运会冠军的最后那两下就是搓脚,翻子是手功。于志钧练在火成岩的山上练九转鸳鸯脚,每个月踢碎一双鞋,父母禁止他再练这败家玩意儿。他很快就能把地一搓一个坑,打得同学鬼哭狼嚎。搓脚是暴打暴上的外家功,师傅又教他斯文的形意拳。形意拳在民国时“代表着实战的最高水平”(《1934年的求武纪事——逝去的武林》)。正因为有10年形意拳的根基,于志钧才能在考上清华后拜吴图南为师。

  “解放前的武术就是打架,三教九流,很多土匪学武。”乱世出豪杰,孙中山、冯玉祥鼓励习武;解放后,国家有意取消武术的技击性,提高表演性,使武术变为“武舞”。在于志钧看来,武术队追求高难新美,是一种体操,打旋子、劈叉,在技击的有效性上还不如京剧演员。“三年把式不如当年戏子,武术队是闭眼打套路,唱戏是睁眼练精神。”所以,“李连杰是花架子,李小龙是亡命徒”。他们都不能代表中国武学。“西方徒手技击如拳击,崇尚强者哲学;中国武术的特点是用智慧以弱胜强,一个武术高手应该看起来非常平凡,出手惊人。”这也是小说里渲染的“光华内敛”。不过,无论霍元甲还是黄飞鸿,照片上看都是土佬一位,正符合高手的形象要求。去年在俄罗斯教功夫时,一个块头很大的记者请于志钧参观自己的射箭场,他自己先命中靶心,然后请于拉一张硬弓。于志钧承认自己拉不开,一路都在想怎么把面子找补回来。落座后,于志钧说:“武术不讲究使力气,我能让你怎么都打不到我,还能把你摔出去,你信不信?”那俄罗斯记者果然上前试,结果当着众人被贴在墙上,当场决定要为他写报道吹嘘中国武学博大精深。

  于志钧说他的师爷杨永慰一搭他的手,令他半身麻木。《逝去的武林》也讲过,能用形意中的劈掌劲把人“钉”在地上几秒,完全不能移动。口说无凭,我也很想试试这种滋味,他说:“如果你是男人,我可以让你摔出窗外。”在我的要求下,他同意小试一下。他指着我身后几米的一把椅子说:“我让你每次都坐进那把椅子里,你来用力推我。”我试了N次,无论发力或是不用力,他一放一收,我就莫明其妙地恰好跌坐在椅子里。如果他收放很快,我会感觉不到力道的存在就坐进去了。但这个前提是,他一定要正面对着进攻者,用双手格住对方,圈成一个圆,化解力道,如果把后背留给别人,等于自取灭亡。

  于志钧讲了其中原理,“有没有武学奇才?有,就是能打通关节的人,其中最重要的是通腰。你看大黄蜂,最细最脆弱的部分是腰,人也同样。腰把人分为上下两截,既承上启下,又封闭了上下。你击出的力量通过腰传到手上,这就要求腰必须是松弛的;别人向你发力,你的身体只是载体,‘物来杵我,我不着物’,让他没着力点,要把力传到地上,也要借助腰部传导”。有一次他在公园和一个名师子弟练推手,对方使劲拱他,没拱动。过了一周又见面,那人说躺了一星期,腰疼。他说:“你的劲憋在腰上了。”所谓借力打力,就是在对方的力上加一点自己的力,还给对方。但是十个武人中只有一个能领悟。至于打通任督二脉,是一种健身,可以通经络,加强气血循环,打通的人也有,却成不了绝世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