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雪桥墓碑的变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1:01:19
董雪桥墓碑的变迁
■董道传
  董雪桥,平度西南乡董家大庄村人。清光绪七年(1881年)出生,二十一岁时考中清朝举人。曾任清广西省阳朔县知县、清广西省信都厅抚民府同知、中华民国国会众议院议员。民国十二年夏历七月二十一日去世,年仅四十二岁。当时其父母居济南,雪桥灵柩移至济南南关水庙庵暂厝。民国十三年三月运抵老家董家大庄,择日安葬于村西南方之董氏茔地。
立 碑
    雪桥逝后十余年,其家人施行立碑之事。雪桥之父修书一封,令雪桥之弟心宇前去请雪桥生前挚友、清朝巳酉拔贡、民国参议院议员安鹏东撰写碑文。心宇见到日照县人士安鹏东,说明来意,并出示父亲的信函。安鹏东当时的态度是“余何敢辞之,又何忍辞之”,于是就接受了任务,构思之后,旋即写成碑文《董雪桥墓表》,《墓表》全文一千三百七十二字,大略记述了雪桥的家族状况及雪桥本人生平业绩。心宇回来后又专程前往高密,请来雪桥生前友好、地方书法名人、清邑庠生魏扬廷为雪桥写碑。写毕,村人见所书文字遒劲秀丽,均赞不绝口。又请上等工匠依字修凿,加八位神仙之图案饰边,墓碑大气高雅。
    墓碑修完后,家人择日于民国二十五年夏历十月一日举行仪式将墓碑立于雪桥坟墓之前。于是雪桥墓碑问世。
废 碑
  光阴飞逝,转眼到了一九五八年。那时物资不丰裕,无奈的人们开展了“老社员投资活动”,即让逝去的人献出墓中砖石为今人服务。活动中雪桥之墓被掘,墓碑被废。自此墓碑卧于茔地荒草丛中沉睡十年之久。
    一九六八年,正值“史无前例”的“文革”期间,在“破旧立新”活动中,村里拟建构小学校舍。那时经济不富裕,无奈的人们苦于无钱购置砖石,校舍全部是用前人坟墓中的砖石砌就。雪桥的墓碑自然也被排上了用场,墓碑被从茔地运抵村内建校工地,工匠们便把他理在了教室后墙的房基上。墓碑“再做贡献”,达十七年之久。
    一九八五年,已是改革开放之后,村里实行了大包干,经济大为好转。开始富裕起来的人们不愿让孩子们再在坟砖教室读书,要改善孩子们的读书环境,拟重建学校校舍。重建材料均为新购,原校舍旧料已排不上用场。雪桥墓碑被从墙上拆下放于一旁。自此墓碑“服役期满”而“退休”,历时又是五年。
新 生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拨乱反正,正本清源。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也得到实事求是的评价。
    一九九○年夏历十月一日,雪桥之孙、青岛市某厂工人董家斌率妻女,在各级领导的协助之下,回归故里,为其祖父重立墓碑。董雪桥原墓碑从村内重新运回董氏茔地,又请人加刻“一九九○年农历十月初一重修”字样,并增刻了立石人。之后墓碑重立于雪桥坟墓之前,墓碑得到新生。立碑完毕,鞭炮齐鸣,摄影摄相,以示隆重。当日参加重立墓碑活动还有青岛市、平度市及崔家集镇有关领导。事毕,领导们与雪桥家后人合影以志。
护 碑
    2009年,根据《全国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实施方案》的要求,我市文化局、档案局、博物馆等单位组成文物普查班子,对全市各乡镇进行了地毯式的文物普查,登录不可移动文物115处,其中就包括董雪桥墓碑。市里将雪桥墓碑定为文物,建立档案,列入保护之列,并在《今日平度》上刊登了墓碑照片和以《董雪桥碑》为题的推介文章。自此雪桥墓碑作为文物受到保护。
时代在变化,事物历沧桑。董雪桥墓碑的变迁见证了一个个不同时期的一段段历史。
(作者系原崔家集中心中学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