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谈2010年第一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2 23:04:53

半月谈2010年第1

《半月谈》2010年第1期【半月评论】:拒绝“城市二元化”

城市化,在当下中国人的脑海中,有着特别丰富的想象。

它是引领现代化巨轮远航的飘扬的旗帜,它是撬动全球化大国崛起的神奇的支点,它是普通中国人从传统走向未来的一个璀璨的梦想。

在中国应对后危机时代挑战、加快经济发展模式转型之际,城市化又被赋予特殊的使命。

可是,当我们激情澎湃地去鼓呼、去追赶、去推进的时候,有没有思索过、诘问过:城市化的真谛、城市化的意义是什么?我们需要的究竟是怎样的城市化、为谁的城市化?

聆听各级政府宏大叙事中的城市化构想,投身今日中国呼啸前进的城市化浪潮,我们首先应当关注、应当警惕的,不是城市化的速度和指数,而是城市化的内质和价值。

许多地方正铺开改天换地的“新造城运动”。乡村城镇化、郊区城市化、县城城区化,由此引发了紧锣密鼓的“圈地运动”,更有暗潮汹涌的“圈县运动”。可是,如果脱离制造业服务业的支撑,仅仅靠爆炒房市股市做大资产泡沫就能举托新城崛起?在城市空心化的格局中,新市民生存发展、就业谋生的机会在哪里?

许多地方正热衷经济增长的“新城市拉动”。意在加快城市化进程,拉动进城打工农民和失地农民的消费升级,进而实现产业结构的转型创新。可是,在城市GDP化的偏向中,百姓消费的基础是什么?城市化并非仅仅是建制的扩大、土地的圈占和人口的膨胀,城市功能的开发,公共空间的拓展,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福利的普及与提高,如何及时跟进?

许多地方正推进城市经营的“新地标活动”。政府一味追求“现代城市形象”:更高的楼房,更豪华的商务区,更宏大的花园广场,更具动感的都是韵律……令人目眩的种种商业地标、产业地标、文化地标,往往变成造价惊人的工程,变成财富和技术的炫耀。可是,在城市化泡沫化的幻象中,普通人的地位和尊严如何提升?

在人类历史的演进中,城市化意味着什么?是一种新的发展,人的创造力量的解放和财富源泉的涌流;是一种新的生活,人的生活方式的变革和生活品质的提升;是一种新的文明,人的道德精神的进步和人文价值的升华。

城市化的灵魂应是以人为本。践行以人为本的重心在哪里?在于坚守社会的公平正义,在于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在于保障弱势群体基本的生存条件和发展机会。我们的城市化除了要努力开掘“管理者的财源”、打造“投资者的乐园”,更当努力建设“劳动者的家园”。

看一看身边的城市化浪潮,我们应当警惕:不少城市借助于区区一纸户口登记的户籍改革,借助于统筹城乡一体化的制度创新,便拥有了更多的土地资源和发展空间,同时也产生了众多的从乡村涌向城市的失地农民。当城市化难以为其提供基本的生存条件、足够的就业机会和有效的福利保障时,“失地”和“变市民”更可能换来的仅仅是无业市民的身份。

还有亿万进城谋生的打工农民,承受着危机冲击和产业转型的巨大压力,甘冒着减薪欠薪和随时失业的现实风险,支付者种种职业病患的侵害和留守子女的成长的人生代价,托举起城市的高楼大厦,召唤出城市的昌盛繁荣。可是,至今他们中的绝大多数还被拒绝于城市的发展之外、社会之外、体制之外。读一读媒体关于南京农民工冻死街头桥洞的新闻吧,我们如何卸下心头这不能承受之重?

看一看眼前的城市化景象,我们亦当清醒:交通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密集,然而,与之伴随的是机动车对路道资源的一再扩张,是自行车道、步行者道的一再被挤占、被压缩,有的地段甚至已被断然取缔。中国是一个自行车大国,是一个恰逢低碳社会到来、无法重复美国消费故事的国情,步行和自行车交通仍是我国城市居民出行的主要方式,占绝大多数的中低收入者还难以进入“有车一族”,他们日常的出路又在哪里?他们行走的路权如何保障?

房地产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火热,然而,与之伴随的是房价对普通百姓的重压和裹挟。有业内人士表示,房改十年最大的遗憾就是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问题。当时希望通过经济适用房既解决百姓住房,又拉动经济增长,却出现了有钱人买了多套经济适用房,有的城市还没有廉租房的政策。后来,国家下达保障性住房建设计划,结果也基本踩空,从而造成民生住房体系的严重缺位。于是,我们在一些大都市中,随处可见这样的场景:马路一边的高档社区里居住的是拥有一套或多套房产的“有钱人”,而仅一墙或一路之隔的“棚户区”里则挤满了城市低收入人群和外来流动人口。社区围墙,成了贫富的“楚河汉界”。

还有,城市普通教育发展中门槛不断抬高的择校和地产与名校牟利的“勾兑”,文化设施建设中竞相攀比的豪华和风格样式的崇洋,道路环境整治中对马路摊点的清理和对“美丽城市”的追求,等等,日益加剧城市平民生活的窘迫和艰辛。

当我们还在问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艰难求解之时,一个新的城市二元结构图像又已隐约浮现。

这里,有城市的财力问题,有发展的阶段问题。但更重要的问题,是政府的执政理念,是发展的价值取向,是城市化得路径选择。

人民城市,应当人民做主,人民创建,人民共享。

 

中国城市自行车生存状态调查 路为何“越走越窄”

 编者按:

 

  近年来,随着我国汽车产业的大发展及汽车进入寻常百姓家,自行车的生存环境越来越差。在我国大中城市的道路上,滚滚车流中,骑自行车出行越来越战战兢兢;大中城市的机动车道越来越宽,非机动车道越来越窄;存放自行车的场所也越来越少。汽车的快速增长,使自行车的生存空间受到严重挤压。

 

  我国是曾经的自行车大国,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城市中涌动的自行车流,曾被外国人比喻为“移动的长城”。即便是现在,自行车依然是百姓离不开的出行工具。无论是从发展低碳经济的时代要求出发,还是从解决民生问题的视角出发,我们都应该为自行车这种最平民化、最绿色环保的出行方式鼓与呼。

 

  讲述:自行车,路为什么越走越窄

 

 

  不需要挑选日期,只需要在上下班高峰时段,来到任何一个城市的繁华路段,往往就会看到这样的情景:排成长龙的汽车慢吞吞地移动,行人左突右闪穿过马路,而自行车,则如一条条鱼,在机动车留下的缝隙里,在行人之间,闪转腾挪,曲折穿行。

 

  本刊记者在北京、武汉、郑州、合肥等地采访时,骑车人普遍反映,现在的马路越来越宽,但自行车越来越难骑了。

 

  “如今,骑自行车越来越不方便了”

 

  从年轻时一直骑到60多岁,酷爱自行车的徐老换过多少辆自行车,连他自己也记不清了。自行车载着徐老上下班、接送小孩、探亲、旅游,多年来是他的双腿,是他的密友,也是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骑自行车出门,曾是徐老生活中的一大享受:“骑车出门方便,又锻炼身体。特别是天气好的时候,骑在马路上,微风吹过耳边,舒服极了。”回想起上世纪80年代前骑车出行的日子,徐老的脸上写满怀念:“那时候,城市交通主要靠自行车当家,特别是上下班时候,一片自行车的海洋。汽车很少,而且得给自行车让道。”

 

  那么后来呢?“后来呀,情况逐渐地变了。”徐老无奈地摇了摇头告诉记者,尽管自己现在很健康,依然热爱骑自行车且骑行本领丝毫未退化,但对骑车上路非常犯怵。现在路是比以前多多了、宽多了,可骑自行车越来越不方便了。一些大路上虽然有专门的自行车道,但很多都被占用了,一些小路上则根本就没有自行车道。而在一些路口和立交桥下,自行车更是不好骑。汽车那么多,开得又快,感觉很不安全。赶上堵车,汽车把路全占了,自行车只能在汽车缝里钻。

 

  徐老说,有一次他骑车过一个小路口,既没有红绿灯,也没有人行横道,路上的汽车很多,开得还快。他推着车站在路边,只见滚滚车流在面前不停地流啊流,他实在不敢走,结果足足等了15分钟才过了马路。

 

  他说,现在一些道路设计完全是为小汽车服务的,没有考虑骑自行车和步行的人。长长一条路,中间既没有过街天桥也没有地下通道,这让骑车人怎么走?“有一次,我骑车出去,在一条马路上怎么都找不到口到对面去,一直骑出去一两公里才得以调头,真让人受不了。”

 

  “我感觉,自行车在马路上是最弱势的”

 

  安徽农业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老师龚珺一直骑车上班。说起自己的骑车经历,她有一肚子烦恼。

 

  她告诉记者,从她家到学校骑车要走20分钟,这一段路中的一半都是没有自行车道的,自行车与摩托车、轿车、公交车等走同一条路。骑着一辆单薄的自行车,走在这些强大的马路同伴之间,她真切地感觉到自己是其中的最弱势者。

 

  “常常是骑在车子上,刚听到后边有点动静,还没来得及反应呢,‘嗖’的一声,一辆汽车就从身边擦着过去了,还有那种动静不大、速度却不慢的电动车,突然就从旁边拐到前面,把人吓一跳。”

 

  “在公交站附近,我本来靠边骑着,可公交车一进站,我就必须骑到快车道上。这种情况很危险,但我不走快车道走哪?已经被逼得无路可走了嘛!”

 

  即便在非机动车道,自行车也是不折不扣的弱势者。她说:“在有自行车道的路段,骑车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经常有摩托车‘呜’一声尖啸,紧贴着我超过去,吓得我登时就一哆嗦。有时候,汽车也会跑到非机动车道上,一辆汽车就能把整个非机动车道几乎全占了,它一停,我也必须马上停下来,一不小心还会撞上汽车。”

 

  她告诉记者,不久前刚刚改造完毕的徽州大道,是合肥市主干道之一,本来还有非机动车道,改造之后,有的路段却没有了。有些路段,自行车道和行人通道被合并到了一起,在上下班高峰期,自行车几乎完全被拥挤的人流裹挟。“有时我眼睁睁地看着绿灯变成红灯,因为前方被行人堵住了,我根本过不去啊,真是让人心焦!”她说。

 

  “有件事,让我从此放弃了骑车”

 

  秦晓军与自行车有缘,但现在这种缘分已经断了。

 

  小时候,他经常坐在爸爸的自行车大梁上。年龄稍大一点,他就有了属于自己的自行车。上高中的时候,他把自己那辆丁里当啷的黑色二六车换成了一辆直车把、粗轱辘的山地自行车。他说:“那种感觉就像把奥拓换成奥迪一样,骑这样的车外出逛一圈,绝对是件很拉风的事。”

 

  到北京工作后,自行车也成为他主要的交通工具,上班骑车,办事骑车,只要是出行,自行车就跟着他。闲来无事,他就骑着车到处转悠。“在北京的胡同里骑车慢悠悠地边走边看,一点压力都没有,那种感觉真不错。”

 

  然而,后来发生的一件事,却让他从此离开了自行车。

 

  一天,他要到一个比较远的地方开会,本来可以向单位要车去的,但当时天气很好,而且时间也比较充裕,他就决定骑车前去,顺便也熟悉一下北京的道路。

 

  经过1个多小时的骑行,终于到达了目的地。但没想到,在门口他被保安拦住了,死活都不让他进。可能保安觉得他骑自行车来与这个富丽堂皇的场所太不相称,也可能是从来就没人骑自行车来这儿开会,总之,任凭秦晓军百般解释也不行,最后只好请召开会议的单位为他确认身份,才得以进去。但保安说什么也不让自行车进去,理由是里面没地方可放自行车。

 

  眼瞅着铁栅栏内一大片空旷的场地,自己的自行车却得不到一块小小的安身之地,秦晓军愤懑不已。无奈之下,他把自行车停放在大门外路边的电线杆子旁。就这样,保安还认为停得离大门太近了,毫不客气地两次让他往更远的地方挪放。

 

  秦晓军带着一种备受羞辱的心情进了大门,步行了15分钟才来到开会地点。途中,他发现门口的保安态度虽然恶劣,但真没说谎,院里满地停的都是气派的小汽车,见不到一辆自行车,怪不得人家不让他进去。

 

他说,如果我要单位的车来,就不会发生这样的事,而且还舒服得多。我骑自行车又省汽油又环保,结果却遭到这样的羞辱。我从此明白了,骑自行车是会被某些人歧视的。以后,除了到离家门口100多米的菜市场买菜,我几乎再也没骑过自行车。再后来我也买了小汽车,自行车更是被尘封了。现在,除了偶尔在健身房里挥汗如雨地骑单车健身,这两条腿再没跨上过两个轮子的东西。

 

自行车渐被边缘化:路权严重受损 骑行空间被挤压

自行车因何日益被边缘化

 

  短短十几年间,中国从自行车大国跨入了汽车大国的行列。而在汽车数量迅猛增长的同时,自行车这种节能环保的绿色交通工具,生存空间不断受到挤压,在城市生活中日益被边缘化。

 

  记者了解到,造成自行车在城市交通中越来越弱势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路权”严重受损,骑行空间被挤压

 

 

  在武汉市一元路,骑车路过的先生告诉记者:“现在骑自行车越来越困难,大多数路都没有专门的自行车道,只能在机动车道上和汽车混行,而且一些马路边上还画了停车位,遇到这样的情况,自行车就只能在马路中间骑,确实挺危险的。”

 

  先生的话,说出了大部分骑车人的心声。

 

  近年来,随着机动车数量的飞速攀升,曾经在道路上风光无限的自行车,渐渐被“赶到”了边缘地带。在大中城市的某些路段,自行车甚至被“逐出”路外,丧失了在道路上行驶的权利。据记者在武汉、郑州、北京、合肥等城市了解到的情况,新建道路没有自行车道、原有自行车道被改为机动车道的情况多有存在,城市交通资源分配明显不公平,自行车的路权严重受损。

 

  即便有自行车道,自行车骑行也困难重重。河南省单车联盟的尚瑞金说,自行车能走的路一般分为自行车与机动车混行道路、无防护型自行车道、有防护型自行车道、隔离型自行车道、自行车专用道等几种。目前我国大多数城市新建道路和繁华地带的自行车道,主要为前三种。而这三种,可以说各有各的困扰。在自行车和机动车混行道路上,由于存在自行车、电动自行车和机动车多种速度相差很大的交通工具,很容易造成三者间的相互干扰,在交叉路口这种干扰最为严重。无防护型自行车道不但会有机动车频繁驶入,有些甚至完全被当作机动车停车位,导致自行车不得不驶入机动车道,带来安全隐患。有防护型自行车道则过于狭窄,有些甚至不能两辆自行车并行,再加上速度很快的电动自行车混行其中,也给自行车骑行带来很大不便。

 

  公共交通是市民出行的主要选择,然而,当前公共交通也成为侵占自行车路权的主力军。中国民间环保组织自然之友河南小组组长崔晟说:“很多公交车站都设在自行车道上,每当公交车进站,自行车就不得不在公交车夹缝中行驶,或者被迫驶入快车道,很容易发生交通事故。”

 

  武汉市武昌区徐东大街有宽敞的自行车车道,但这儿的自行车撞人事故却层出不穷,问题就出在公交车站上。由于岳家嘴、汪家墩、徐东村等四五个公交车站都紧靠自行车道设立,乘客一下车,正好涌入自行车流,一不小心就会与擦着公汽驰过的自行车撞个正着。据了解,前几年武汉市提出“港湾公交车站”概念,将部分原在机动车道上的车站引入自行车道,结果使得自行车的行驶环境更为复杂。

 

  郑州城区现有公交线路209条,线路总长度3230.7公里,数千个公交站点占用了大量自行车交通资源。而另一方面,郑州市的公交车平均时速也呈现逐年下降趋势,每年都会减少1至2公里,2009年高峰时平均时速只有14.7公里,基本上只比骑自行车快一点。这对公交车和自行车来说,可谓是“双输”局面。

 

  自行车无法嵌入大交通系统

 

  在国外,人们经常会选择多种交通工具搭配的方式出行。例如,先骑自行车到公交车站或地铁站,将自行车存放后,再换乘公交或地铁前往目的地。而在国内,人们往往只能选择单一的交通工具出行,自行车无法嵌入大交通系统,其作为重要辅助交通工具的功能并未得到开发。这其中的原因,主要是国内大中城市普遍缺乏充足的自行车停放场所。

 

  从北京市民先生家到附近的地铁站,骑车只要5分钟,对于早晨时间极其紧张的陈先生来说,骑自行车前去换乘地铁是最佳方案。但是,问题来了:地铁站旁边没有正规的自行车停车场,随便停一个地方很容易被偷。几年来,就是为了骑车去换乘地铁,先生一家3口人,已经丢了好几辆自行车。无奈之下,先生只能放弃地铁这一方便的交通工具,咬咬牙买了私家车。

 

  武汉市的小姐面临跟先生一样的烦恼。

 

  武汉被大江分割,湖泊遍布,大大小小的桥梁都是交通干道。可大多数桥梁尤其是过江大桥都没有设置自行车道,甚至禁止自行车通过,这让许多骑车人感到不便。小姐住在武昌,在汉口上班。由于自行车上不了长江二桥,附近又没有过江轮渡,小姐只能把自行车骑到上桥处附近,转搭公共汽车过江。由于沿江地带盖满了各式高楼大厦,很难找到正规的停车场所,半年不到,小姐就被偷了两辆自行车。

 

  记者了解到,自行车停放难问题在国内大多数城市都广泛存在。北京市政协委员万建中说,以北京市为例,2008年以来北京虽然规范建设了一批自行车停车设施,但在大商场、社区、重要商业街区、写字楼等地,自行车停放点还是普遍呈现萎缩状态。那些过去街边随处可见的小存车点已经越来越少了,而较大的规范存车点又不足以覆盖所有人流集中的地区。

 

  万建中表示,虽然近几年小汽车增长速度很快,但自行车仍然是百姓常用的交通工具,既环保又节能的自行车理应成为政府提倡的出行方式。但是从近年来的情况看,自行车停放问题还是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停车难的尴尬,成为许多人放弃自行车的一个重要原因。

 

  汽车文明欠缺的负效应

 

  一个雨天,一辆银灰色宝来高速驶过一处积水点,高高溅起的水花飞向旁边一位骑自行车的人,虽然穿着雨衣,他还是从头到脚都被浇湿了。面对远去的汽车,这位骑车人满脸无奈。

 

  这是在网上流传很广的一组照片,引起了广大网友对开车人的强烈谴责。事实上,这组照片所反映的,正是我国进入汽车社会后,亟须建设汽车文明的问题。

 

  当下,许多车主买了车后只注意到车辆给自己出行带来的便利,文明行车的认识却大大滞后。在每个城市的人行横道、道路转弯处,人们经常可以看见小汽车不让行人和自行车的霸道行为。在马路上的滚滚车流中,行人和自行车越来越显得战战兢兢。

 

  小姐是个朝九晚五的上班族,每天下班回家堵车1小时让她十分头疼。为了不把宝贵的时间花在塞车上,小姐决定重拾大学时骑过的自行车。可骑了没几天,各种状况就让她焦头烂额,“跟大学里骑车完全不一样,感觉很不好。现在很多开车的人十分蛮横,瞧不起骑自行车的人。比如过人行道的时候,经常被汽车司机按喇叭催促;雨天碰到一些素质不高的司机,还会溅你一身泥水。”

 

  小姐说,一些司机的恶劣行径,让她觉得骑自行车低人一等,心里很不平衡。有一天,她甚至把怨气撒到了交通协管员身上:“那一次我刚走到一个路口,就看见他拿着小旗冲我摇,我登时火冒三丈,你为什么不冲着汽车摇啊!”

 

  接受采访的专家表示,小汽车、自行车、步行以及其他出行方式在城市交通生活中都是平等的,而作为绿色、节能、环保的出行方式,自行车更应该受到尊重。目前,骑车人在马路上的弱势地位,正说明了进入汽车社会后,我国的汽车文明建设任重道远。

专家称中国应重视自行车问题 鼓励倡导骑车出行

当越来越多中国人开上私家车的时候,自行车这种“落后”的交通工具却重获西方人的眷顾。因为自行车占地少、投资小、节能环保,还可减少交通拥堵,所以在制定城市交通政策时,一些国家特别注重鼓励自行车出行、以自行车优先为原则的政策和规划。

 

 

  专家指出,在发展低碳经济的时代背景下,作为发展中的大国,我国理应重视自行车的生存与发展问题。而鼓励与倡导骑车出行,政府责无旁贷。

 

  改变理念,从以汽车为本到以人为本

 

  “自行车当前糟糕的生存状况是城市规划、道路设计、交通规则等多种因素造成的,而更深层次的则是相关部门的理念问题,反映了到底应该以汽车为本还是以人为本的问题。”崔晟说。

 

  随着城市的扩张和汽车数量的骤增,大中城市不断兴建新道路,拓宽旧道路。然而,虽然道路在增加,自行车的生存空间却不断缩小。崔晟说,这种现象背后,隐藏的是城市规划和交通设计中的“汽车本位”思想。

 

  2007年11月对郑州居民出行方式所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自行车、电动自行车和步行,仍然是中心城区居民主要的出行方式。其中,自行车、电动自行车所占比例达47.5%,步行达30.4%。

 

  然而,作为普通市民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在城市交通规划中,自行车的路权往往被忽视或牺牲,以满足汽车的路权需要。“现在的城市交通主要围绕机动车来设计,非机动车道越来越窄,设计部门往往认为只要汽车畅通了,交通问题就解决了。”河南财经学院经济管理学教授史璞说,“现在的实际情况是汽车堵,自行车也堵。根本原因是没有解决好科学发展的问题。”

 

  史璞认为,要解决当前的交通拥堵问题和自行车路权问题,政府必须树立“大交通”的概念,要把各种出行方式的交通权利统筹兼顾,不仅要考虑机动车,还要考虑自行车。

 

  如何以人为本、统筹兼顾不同的出行方式?在郑州交通职业学院任教的郭宇光说,这需要实现各级管理部门权限的一体化,不同交通工具发展策略的一体化以及交通与土地利用的一体化等,对汽车上路可以通过政策、价格等因素来进行调节,从而为其他出行方式赢得更多空间。

 

  郭宇光认为,政府进行交通规划时,首先应考虑的是减少出行长度,因为出行长度影响着出行选择,政府要尽可能使大多数人的日常出行距离在3000米以内,减少汽车出行量,并在市政设施上尽可能留出自行车通道,为自行车出行创造便利条件。

 

  完善措施,还自行车以生存发展权

 

  对于如何保障自行车顺利出行,崔晟提出了更为具体的措施:原有的道路应在便捷、安全、舒适的基础上保留或改造自行车道,新建的道路应该规划出自行车道;重要的交通枢纽周边应建设足够的自行车专用道和停放场所,以便利出行方式的转换;使用护栏、行道树、绿化带等将机动车道和自行车道分开,使其不能互相穿越;改造现有不合理的公交车站设置,避免公交车站占用自行车道。

 

  针对自行车停放难题,万建中表示,有关部门应该调研自行车出行总体情况,对自行车车流集中地区进行统筹规划,布设相应的存车设施。同时,政府财政可以考虑进行投入,逐渐取消自行车停车收费,建设公益性自行车集中存放点。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黄家亮认为,人们使用交通工具时不外乎以下几种选择:公交车、地铁、出租车、私家车、自行车等。汽车是最耗能的,自行车则是最节能的。自行车轻便,适于短途出行,城市如果能充分发挥自行车的作用,不仅有助实现节能减排,而且会大大方便市民生活。

 

  黄家亮说,2009年6月他在杭州调研时发现,杭州倡导自行车出行工作很得力,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值得其他地方借鉴。

 

  他说:“在我所住的宾馆附近,就有自行车租赁点。我持杭州市一卡通刷卡租了自行车后,可以很方便地去很多地方。我们当时去了西湖。到了西湖西侧时,可以把租来的自行车放在就近的停靠点,放心地游玩、拍照。经过苏堤、白堤,到了西湖的东侧,我们又可以重新租自行车,骑着回宾馆,到宾馆附近的租赁点,再把自行车还回去。”杭州的自行车租赁点就像公交站牌一样随处可见,形成了一个覆盖城市的网络。而且,每个租赁点之间都是电脑联网、信息互通,租赁、归还车子都非常方便。

 

  他说,事实上,早在上世纪90年代末,为缓解日益严峻的城市交通问题,欧美许多国家就推出了自行车免费租赁服务。在巴黎、伦敦、纽约、阿姆斯特丹等国际大都市,自行车租赁服务的发展尤其迅速,此举对缓解交通压力、促进节能减排都起到了积极作用。像北京这样的大城市,如果能学习这些城市及杭州市的经验,建设自行车网络,使人们在公共交通工具间方便地换乘,相信会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交通拥堵等问题。

 

  加强宣传,倡导绿色生活方式

 

  一些专家认为,在日渐“汽车化”的中国,自行车作为符合国情、有益环保,并拥有广泛群众基础的代步工具,依然具有其不可替代性。因此,政府除了从设施建设、政策措施等方面向自行车出行倾斜外,还应大力开展骑行有益的宣传教育,鼓励市民将自行车作为代步工具。

 

  交通部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江玉林说,现在在许多西方国家,骑自行车都已成为一种绿色、健康的生活时尚。国外很多企业都会主动采取措施,给予骑自行车上班的员工奖励。很多企业和单位还备有专门的洗澡间和更衣室,供骑车上班、满身大汗的员工冲澡和换衣服。纽约的地铁站里也有洗澡间和更衣室,很多人都是先一身运动装地骑车到地铁站,冲个澡,然后换上在办公室里穿的衣服,换乘地铁去上班。

 

  黄家亮表示,要形成骑车出行的时尚,就必须通过宣传教育,改变人们的观念,改变那种认为“自行车是落后交通方式”的错误想法。现在,一些人存在这样的狭隘观念:即把一个人的成功,与是否有私家车、有什么品牌的私家车等挂钩,仿佛一个骑车人一定没有开车人成功、开宝马也肯定比开奇瑞更成功等。要消除这些狭隘、落后的观念,就需要政府加大宣传力度,促使全社会形成一种崇尚低碳生活、以节能环保为荣的新时尚。(采写记者:李志勇李亚楠 梁鹏 程士华 郑璐)

 

倡导绿色出行 政府责无旁贷

当越来越多中国人开上私家车的时候,自行车这种“落后”的交通工具却重获西方人的眷顾。因为自行车占地少、投资小、节能环保,还可减少交通拥堵,所以在制定城市交通政策时,一些国家特别注重鼓励自行车出行、以自行车优先为原则的政策和规划。

 

    专家指出,在发展低碳经济的时代背景下,作为发展中的大国,我国理应重视自行车的生存与发展问题。而鼓励与倡导骑车出行,政府责无旁贷。

 

    改变理念,从以汽车为本到以人为本

 

    “自行车当前糟糕的生存状况是城市规划、道路设计、交通规则等多种因素造成的,而更深层次的则是相关部门的理念问题,反映了到底应该以汽车为本还是以人为本的问题。”崔晟说。

 

    随着城市的扩张和汽车数量的骤增,大中城市不断兴建新道路,拓宽旧道路。然而,虽然道路在增加,自行车的生存空间却不断缩小。崔晟说,这种现象背后,隐藏的是城市规划和交通设计中的“汽车本位”思想。

 

2007年11月对郑州居民出行方式所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自行车、电动自行车和步行,仍然是中心城区居民主要的出行方式。其中,自行车、电动自行车所占比例达47.5%,步行达30.4%。

 

    然而,作为普通市民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在城市交通规划中,自行车的路权往往被忽视或牺牲,以满足汽车的路权需要。“现在的城市交通主要围绕机动车来设计,非机动车道越来越窄,设计部门往往认为只要汽车畅通了,交通问题就解决了。”河南财经学院经济管理学教授史璞说,“现在的实际情况是汽车堵,自行车也堵。根本原因是没有解决好科学发展的问题。”

 

    史璞认为,要解决当前的交通拥堵问题和自行车路权问题,政府必须树立“大交通”的概念,要把各种出行方式的交通权利统筹兼顾,不仅要考虑机动车,还要考虑自行车。

 

    如何以人为本、统筹兼顾不同的出行方式?在郑州交通职业学院任教的郭宇光说,这需要实现各级管理部门权限的一体化,不同交通工具发展策略的一体化以及交通与土地利用的一体化等,对汽车上路可以通过政策、价格等因素来进行调节,从而为其他出行方式赢得更多空间。

 

    郭宇光认为,政府进行交通规划时,首先应考虑的是减少出行长度,因为出行长度影响着出行选择,政府要尽可能使大多数人的日常出行距离在3000米以内,减少汽车出行量,并在市政设施上尽可能留出自行车通道,为自行车出行创造便利条件。

 

    完善措施,还自行车以生存发展权

 

    对于如何保障自行车顺利出行,崔晟提出了更为具体的措施:原有的道路应在便捷、安全、舒适的基础上保留或改造自行车道,新建的道路应该规划出自行车道;重要的交通枢纽周边应建设足够的自行车专用道和停放场所,以便利出行方式的转换;使用护栏、行道树、绿化带等将机动车道和自行车道分开,使其不能互相穿越;改造现有不合理的公交车站设置,避免公交车站占用自行车道。

 

    针对自行车停放难题,万建中表示,有关部门应该调研自行车出行总体情况,对自行车车流集中地区进行统筹规划,布设相应的存车设施。同时,政府财政可以考虑进行投入,逐渐取消自行车停车收费,建设公益性自行车集中存放点。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黄家亮认为,人们使用交通工具时不外乎以下几种选择:公交车、地铁、出租车、私家车、自行车等。汽车是最耗能的,自行车则是最节能的。自行车轻便,适于短途出行,城市如果能充分发挥自行车的作用,不仅有助实现节能减排,而且会大大方便市民生活。

 

    黄家亮说,2009年6月他在杭州调研时发现,杭州倡导自行车出行工作很得力,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值得其他地方借鉴。

 

  他说:“在我所住的宾馆附近,就有自行车租赁点。我持杭州市一卡通刷卡租了自行车后,可以很方便地去很多地方。我们当时去了西湖。到了西湖西侧时,可以把租来的自行车放在就近的停靠点,放心地游玩、拍照。经过苏堤、白堤,到了西湖的东侧,我们又可以重新租自行车,骑着回宾馆,到宾馆附近的租赁点,再把自行车还回去。”杭州的自行车租赁点就像公交站牌一样随处可见,形成了一个覆盖城市的网络。而且,每个租赁点之间都是电脑联网、信息互通,租赁、归还车子都非常方便。

 

    他说,事实上,早在上世纪90年代末,为缓解日益严峻的城市交通问题,欧美许多国家就推出了自行车免费租赁服务。在巴黎、伦敦、纽约、阿姆斯特丹等国际大都市,自行车租赁服务的发展尤其迅速,此举对缓解交通压力、促进节能减排都起到了积极作用。像北京这样的大城市,如果能学习这些城市及杭州市的经验,建设自行车网络,使人们在公共交通工具间方便地换乘,相信会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交通拥堵等问题。

 

    加强宣传,倡导绿色生活方式

 

    一些专家认为,在日渐“汽车化”的中国,自行车作为符合国情、有益环保,并拥有广泛群众基础的代步工具,依然具有其不可替代性。因此,政府除了从设施建设、政策措施等方面向自行车出行倾斜外,还应大力开展骑行有益的宣传教育,鼓励市民将自行车作为代步工具。

 

    交通部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江玉林说,现在在许多西方国家,骑自行车都已成为一种绿色、健康的生活时尚。国外很多企业都会主动采取措施,给予骑自行车上班的员工奖励。很多企业和单位还备有专门的洗澡间和更衣室,供骑车上班、满身大汗的员工冲澡和换衣服。纽约的地铁站里也有洗澡间和更衣室,很多人都是先一身运动装地骑车到地铁站,冲个澡,然后换上在办公室里穿的衣服,换乘地铁去上班。

 

黄家亮表示,要形成骑车出行的时尚,就必须通过宣传教育,改变人们的观念,改变那种认为“自行车是落后交通方式”的错误想法。现在,一些人存在这样的狭隘观念:即把一个人的成功,与是否有私家车、有什么品牌的私家车等挂钩,仿佛一个骑车人一定没有开车人成功、开宝马也肯定比开奇瑞更成功等。要消除这些狭隘、落后的观念,就需要政府加大宣传力度,促使全社会形成一种崇尚低碳生活、以节能环保为荣的新时尚。(记者李志勇 李亚楠 梁鹏 程士华 郑璐)

 

热望2010:中国人的六大民生期待

本刊记者 古文洪


“国以民为本”,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国家发展的最终目的。如今,中国人对民生的关注,达到了从未有过的广度和深度。民生领域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也从未像今天这样复杂尖锐。
在迎战金融危机的挑战中,百姓、企业、国家一同走过了极不平凡的一年。现在,我们又共同走进挑战与希望并存的2010年。新年伊始,本刊梳理出来自国人的民生期盼,我们期待这些热切的民意能和国家“保民生”的决策部署形成共振,在克难攻坚中把民生这篇大文章做得更好。


住房:让百姓安居乐业


2009年,在本刊读者的来信中,涉及楼市及房价问题的来信始终高居榜首,到了11月,更是有高达八成的读者来信涉及“疯狂的房价”。
北京网民宁玉碎在来信中感叹:“在大中城市,小两口买房,哪家不是老少齐上阵,把三代积蓄全花光?但如果问,全国还有多少三代人的积蓄加起来也买不起一套房的情况,恐怕没人可以给出数字,如果说这个数字比北京的房价还天文,恐怕没人会反对。”
一边是危机冲击下各行业纷纷紧缩,一边惟独房地产在经济低谷期一路高歌,房价逆向飙升至历史新高;一边是“地王”、“楼王”频现,一边是全国保障房建设资金到位率不足25%;一边是有人“三代积蓄也买不起一套房”,一边是全国住房空置率超过15%,上海、北京、深圳三地的空置率更超过40%……在网上,网民们对畸形楼市的不满和抨击,已经到达一个新的沸点。
疯狂房价背后的症结何在?民众和专家对此热议不断。在众多或宏观或微观的评说中,一位专家的“民生思维”引人注目:在有些地方,房地产仅仅被视为经济政策的一部分,而非社会政策的一部分。有些地方政府无视住房的社会功能,只看重房地产开发带来的财政收入和对GDP的拉动,再加上开发商、银行的逐利趋向,房价不断逼向虚高。
房地产对GDP的贡献,社会发展和社会成员的居住权,哪一个更应该成为政府的首要考量?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住有所居”目标怎样去实现?这些问题都值得各级为政者认真思考。
当更多普通人在房价的重压下身心疲惫、生活变形甚至人生价值观产生动摇,腐败、暴利等众多社会矛盾在房地产乱象中衍生的时候,百姓的社会公平感、社会的稳定和谐何从谈起?
“现在需要政府有平抑房价的决心,有大庇天下寒士的雄心。”“居者有其屋是最大的为民办实事”……本刊一封封读者来信中的热切期盼跃然纸上。
事实上,党和国家在不断回应着民众的期待。2009年12月1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遏制房价过快上涨,从“抑制”到“遏制”的用词变化传递出强烈的信号,体现了中央政府调控房地产市场的决心。“国四条”的出台,加上在此前后国务院及多个部委密集推出的调控举措,让处在房价煎熬中的百姓看到了新的希望。
我们必须弄明白的是,老百姓对住房的需求的确是刚性的,但目前的超高房价并不是老百姓的需求和消费所带来的。人们期待着:中央抑制房地产投机、力推保障房等措施能落到实处,各有关部门合力对房价中的泡沫挤一挤、再挤一挤,让老百姓能够安居乐业。


物价:稳定市场预期


2009年底,全国食用农产品价格出现普遍上涨,食用油、粮食价格稳步提升,甚至连不起眼的大蒜、辣椒价格都创下了新高。民众期待政府部门能在稳定市场预期、避免未来生活用品价格持续明显上涨方面有所作为。
“近期,食用油涨价,引起许多市民恐慌。我看到一个老太太一连8天往超市跑,买回8桶桶装油。这是没必要的。” 2009年12月12日,国家粮油信息中心相关负责人尚强民,在武汉这样表态。他介绍,2009年主要大豆出口国减产,造成我国食用油价格上涨;2010年的食用油价格不会上涨,因为目前已确定这些出口大国都将增产。
对民众关心的粮价问题,国家发改委价格司负责人近日回应:目前国有粮企原粮总库存大大超过国际公认的安全线水平,粮价不会出现持续大幅度上涨的情况。
但专家预测,随着经济逐渐回暖,加上年末翘尾因素影响,2010年前半年物价指数的继续上升已成趋势。
“我们已经开始关注到一些通胀预期。”温家宝总理前不久在接受新华社记者独家专访时坦言,“我们现在还没有出现通货膨胀,CPI刚刚由负转正,PPI也还是负的。但是我们要预见到通胀有可能出现。特别是在我们这个国家,存在着收入分配不公和差距过大的问题。物价如果不保持在一个合理的区间,对一部分人来讲可能不成为问题,但是对相当数量的中低收入者,尤其是贫困家庭,就会成为很大的负担。”
各种迹象显示,管理好通胀预期,使物价上涨保持在一个合理的区间,已经被政府提到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外部环境、保护人民利益的高度来对待。民众期待着,能从身边的“柴米油盐”中切实感受到政府的承诺与关怀。


医改:切莫“摁下葫芦起来瓢”


一位北京小伙子为给女友看病,每天凌晨3点从家里赶到市区一家医院排队,以确保能挂上号,一坚持就是几个月。爱情的力量让人感动,看病的艰辛让人心酸。
看病难看病贵,一直以来困扰着中国百姓。2009年,新医改方案等系列改革举措,让老百姓看到了解决药价高、看病难问题的希望。
基本医疗卫生将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公立医院突出公益性,基本药物零售指导价格下45%的药品降价……人们为政府的努力和举措叫好,但一些人也担心新政在实施环节打折扣甚至“摁下葫芦起来瓢”,毕竟相关领域的“利益纠缠”根深蒂固。
在济南一家国企工作的张宝国说,大大小小的药品降价已经许多次了,可是大家普遍感觉药价还是贵。最担心的是药价没降下来,诊疗费倒提高不少。
武汉市的职员胡艺提醒,要防止一些药品换上新名称继续维系药价暴利:“媒体曾报道,罗红霉素有40个名字,头孢三嗪有30个名字,抗菌药氧氟沙星的名字达52个之多。改换药品名称、规格及包装,按‘新药’重新定价的变相涨价行为,一直未被完全遏制。因此,应完善监督措施,严防降价的基本药物‘见光死’。”
百姓期望,“时间就是生命”能成为医改推进中的关键词,尽快把阻碍医改实施的各种“利益链条”彻底切断,尽快让惠民举措落到实处。


教育:“办好每一所学校”


2009年是教育公平备受考验的一年,每一个公众广泛参与的热点话题背后几乎都是对教育公平的追问。
沸沸扬扬的“浙江高考航模加分”及“重庆考生民族成分造假”事件,北大首推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等等,始终伴随高分贝质疑声的,是人们对教育公平可能遭受损害的深深担忧。同一座城市仅仅相隔百米的学校冰火两重天的差距,所反映出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问题,以及由此引发的择校热更是常说常新的老大难问题,社会关注度持久不衰。
前不久,《中国青年报》组织的一项调查中,56.5%的人表达了他们对当下教育现状的担忧——“越来越不公平”,仅11.2%的人认为教育越来越公平。择校费、大学高学费和高考加分政策,分别是公众心目中最严重的教育不公平现象。
面对百姓的追问,中国教育以更加积极开放的姿态对待一系列热点、难点问题。2009年11月,教育部部长袁贵仁上任伊始,就提出把均衡发展作为义务教育的重中之重,要“努力实现2012年义务教育区域内初步均衡,2020年区域内基本均衡的新目标”。
2009年岁末,国务院公布的对公办中职学校农村家庭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将逐步免除学费的政策,被普遍认为是优化教育结构、促进教育公平的又一重大举措。
城乡义务教育免费后,上学难的问题基本解决,如何让所有的孩子都能上好学,促进城乡、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问题更加凸显出来。人们期待,通过加大财政投入、重点扶持弱校及农村学校建立教师流动机制等手段,“办好每一所学校”的政府承诺能够逐步变为现实。


就业:期待渠道更通畅,前景更光明


就业是民生之本。金融危机下,对百姓生活带来的直接冲击就是就业空间缩小,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和困难人群这三类重点群体的就业问题尤其突出。
“儿子大学好不容易毕业了,可是找工作实在是难。”一位农村受访者认为,金融危机直接引发了就业危机。刚刚在一家企业就职的大学生江丹告诉记者:“这一年找工作真是太难了,降低心里预期是明智的选择。”
     一位农村受访者说:“我原来在深圳的一家超市打工,后来超市裁员,就回家种棉花了,等有机会还想出去打工。”另一位受访者则表示:“希望国家能加大小额贷款覆盖面,拓宽再就业门路,关心失业人员的再就业。”
伴随国家一系列稳定和扩大就业政策措施的实施,2009年我国就业形势依然保持了总体稳定,新增就业、下岗再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农民工就业等指标完成情况均超出了人们的预期。但各地登记的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中尚有近一半未实现就业、部分农民工岗位不稳定等问题,显示目前的就业难尚未彻底解决。
中央明确提出,2010年“要坚持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扩大就业”,建立健全带动就业增长机制、扩大就业渠道等被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新华社31个分社前不久进行的入户调查或拦截式访问显示,已实施的保障和扩大就业政策得到了84.1%的受访者认可;53.9%的城市居民认为2010年我国的就业形势会好转,期待自己和家人的就业空间会更大。


拆迁:早日告别“民生之痛”


6年前,孙志刚的无辜惨死,终结了收容遣送制度。2009年末,多起由拆迁引发的极端事件,让备受争议的《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的存废提上了国家立法机构的议事日程。
以成都唐福珍自焚事件为代表的典型事件,因其极端而受到广泛关注。实际上,因强制拆迁、暴力拆迁导致的矛盾和冲突经常发生。本刊收到的众多读者来信中,对这一问题的反映占了相当数量。各种渠道的民意都显示,城市拆迁的无序和混乱,正在成为引发社会矛盾与不稳定的民生之痛。
北京大学法学院五位学者一纸认为拆迁条例涉嫌违宪违法、建议全国人大修改的建议书,激起千层浪,把公众的目光聚焦到法律制度建设的层面。国务院法制办迅速作出回应,相关负责人表示,新的《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有望取代旧的拆迁条例。
社会舆论对此给予了积极评价,认为虽然废除现有的拆迁条例并不能解决所有拆迁问题,但至少能够抽掉暴力拆迁的一个法规垫脚石。众多网民对新条例提出建议和意见,有人并提醒在新旧条例的转换期,要防止利用这个时间窗口突击拆迁。
现行拆迁条例的废除看来已无悬念,这表明国家对当前拆迁过程出现的不公、矛盾和冲突已有更清醒认识,对其中凸显的民意也有更积极和迅速的反应。人们期待,直接关系民众财产权和切身利益的新法规能广泛征求公众意见,接受公众监督,切实担负起维护广大拆迁户正当权益的重托,让拆迁不再成为“民生之痛”。
编辑:张寒

为拆迁制度改革呐喊

当违法拆迁、暴力拆迁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时,当被拆迁人以喝农药、自焚等非理性方式对抗拆迁的极端事件频频发生时,重新审视城市拆迁立法,从制度上检视问题发生的症结,不仅是化解冲突的需要,而且是建立和谐社会的一种必然选择。
2009年12月,北京大学法学院五名学者向全国人大常委会递交了《关于对〈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进行审查的建议》,认为拆迁条例与宪法和物权法相抵触,建议立法机关对拆迁条例进行审查,撤销这一条例或建议国务院对拆迁条例进行修改。随后,国务院法制办召集五名专家讨论《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拆迁补偿条例(草案)》,并表示新条例一旦颁布实施,《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将废除。
这次由国务院法制办主持召开的专家座谈会,并没有向媒体开放。但是,参与座谈会的专家向公众粗略介绍了其中的一些主要内容。
五位上书者之一、北京大学法学院姜明安教授对记者说,新条例相对于旧条例有了质的变化。他认为,最重要的有四个方面:其一,新条例对因公共利益的征收、拆迁与非因公共利益的房地产开发、拆迁进行了区分。后者不适用强制拆迁,而由建设单位与房屋所有权人按照自愿、公平的原则订立拆迁补偿协议。新条例对“公共利益”进行了列举规定,不属列举规定的“公共利益”范畴的项目建设,其遇到的拆迁问题均循民事协商与合同途径解决。其二,新条例对因公共利益的拆迁确立了先征收、补偿,后拆迁的原则,这也就是说,不先解决征收、补偿问题,就不得拆迁。其三,新条例明确规定征收、拆迁主体是政府,而不是开发商。这也就是说,旧条例授权拆迁人即开发商,拆除被拆迁人房屋的事今后是不允许的。其四,新条例严禁野蛮拆迁,明确规定建设单位或受委托实施拆迁的单位不得采取断水、断热、断气、断电等方式或者以暴力、胁迫及其他非法手段实施拆迁。
    记者发现,目前各界争论的焦点大都集中在“公共利益”的界定上。现行拆迁条例往往将公益拆迁与商业拆迁混为一谈,结果导致激烈的对抗。著名法学家江平教授认为,拆迁征收必须以公共利益为前提,如果不是公共利益而是商业利益,政府就不能征收和拆迁。
国务院法制办主任曹康泰近日接受媒体采访时坦称,新拆迁条例遇到的第一个困难就是如何界定公共利益的问题。他表示新条例将会采取列举的方式界定公共利益,且倾向于采取对公共利益进行范围较窄的界定,不过这遭遇了来自地方的不同意见,地方希望能够将之界定得宽一点。
由此可见,关于公共利益的界定之争的背后是利益的争夺。一些地方政府官员认为,将公共利益的范围设计得越广,他们在城市规划和市政建设方面可操作的余地就会越大,反之,则会束缚其手脚。
事实上,公共利益概念本身具有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和主观性,所以物权法没有界定公共利益的具体范围。但是新拆迁条例又不能回避公共利益界定问题。对此,一些法学专家认为,在新拆迁条例的修订过程中,公共利益界定的标准一定不能弹性过大,同时应该给公众一个参与讨论、发表意见的机会。
在五位上书全国人大的专家建议中,走司法程序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他们认为,如果被征收人与政府的意见不一致,就应走司法程序,而非如拆迁条例所规定的由政府的房屋拆迁管理部门裁决。
现实生活中,公民个体在与拆迁方对抗中之所以不惜“以命相搏”,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制度框架内的利益诉求渠道发生了梗阻。中国政法大学蔡定剑教授指出,保护公民财产最重要的、最后的一个手段就是有效的司法救济。现在涉及土地、房屋等财产权保护的救济措施是缺位的,特别是涉及拆迁,法院很多情况下是不受理的,或受理后明显袒护政府。所以,要给公民司法救济权,不能把公民挡在司法门外。
曹康泰表示,目前国务院法制办正在就条例草案征求地方意见,还会请被拆迁人表达意见,草案修改完善后,将会尽快公开征求公众意见。
现行拆迁条例的废除已无悬念,可以说新的拆迁条例对拆迁思维的改变是颠覆性的,限制公权、保护私产,将成为一个准则。不难想象,新条例出台后政府的拆迁将不再如过去那样“行云流水”,成本一定也会增加。这就从另一方面警示我们,在旧拆迁条例仍未废除前,一定要警惕某些地方政府赶在新条例出台之前进行突击拆迁。
编辑:古文洪

 

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修订新看点:降低村官罢免门槛

全国人大常委会最近首次审议了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修订草案(以下简称草案),这意味着中国最高立法机关将通过修改这部法律,进一步完善村民自治制度,更充分地保障中国亿万农民群众当家做主的民主权利。

民政部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司副司长汤晋苏表示,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修订草案将重点对村民委员会成员的选举和罢免程序、民主议事制度、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制度三个方面进行修订和完善。

看点一:降低村官罢免门槛

近年来,村官违法违纪呈高发态势,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村官虽经村民选举产生,但村民如果有意见,却很难罢免。要想减少村官腐败,要想让村官切实为村民服务,关键是要加大村民对村官的监督,而这种监督是通过选举和罢免来实现的。现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虽赋予了村民罢免村官的权利,但在实际中很难操作。

草案完善了对村委会成员的罢免程序,规定:本村五分之一以上有选举权的村民或三分之一以上的村民代表联名,可以提出罢免理由要求罢免村民委员会成员。表决罢免要求的村民会议由村民选举委员会主持。罢免村民委员会成员,由登记参加选举的村民过半数投票,表决有效;投票的村民过半数同意,始得罢免。

这就意味着,一旦难以征集本村五分之一以上有选举权的村民联名,还可以征集三分之一以上的村民代表联名,罢免村民委员会成员的会议不再由村委会召集,而由村民选举委员会主持。上述新规定如能修改通过,无疑将降低罢免村官的门槛。

看点二:村民代表会议有了新规范

近年来,农村外出务工经商人员较多,绝大多数人不愿专门为参加村民会议或选举而回村,加之部分村民参与意识不强,从而使村民会议召集难成为普遍现象,村组合并则进一步增加了村民会议召开的难度。村民会议召开难,成为一个现实而紧迫的问题。

专家认为,这种情况不仅导致了组织选举难,也导致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的规定难以落实。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直接民主是村民自治制度的基础。村民会议负责主要村务的管理和决策,村民代表会议只是一种补充。由于村民会议召开难,目前各地村民代表会议事实上已普遍代行了村民会议的职权。但是,现行法律对村民代表的产生程序、职责等的规定过于简单,村民代表所作决策容易违背村民利益,亟待规范。

鉴于上述情况,草案对村民代表会议的组成和议事程序进行了完善。根据修订草案,人数较多或者居住分散的村,可以设立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村民会议授权的事项。村民代表会议由村民委员会成员和村民代表组成,村民代表应当占村民代表会议组成人员的三分之二以上,妇女村民代表应当占村民代表会议组成人员的三分之一以上。村民代表由村民按每5户至15户推选一人,或者由各村民小组推荐若干人。村民代表应当向其推选户或者村民小组负责,接受村民监督。村民代表会议由村民委员会召集。村民代表会议每季度召开一次。有五分之一以上的村民代表提议,即应当召集村民代表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有三分之二以上的组成人员参加方可召开,所作决定应当经到会人员的过半数同意。

同时,草案进一步充实了村民会议讨论决定的事项,并规定了村民会议可以授权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的事项。

此外,为了切实保障村民依法办理自己的事情,保障其利益不受侵害,草案增加了村民小组会议制度,并规定:属于村民小组的集体所有土地、企业和其他财产的经营管理以及公益事项的办理,由村民小组会议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讨论决定,所作决定及实施情况应当及时向本村民小组的村民公布。

看点三:农村将有村务监督机构

在推进村民自治过程中,许多地方只重视民主选举环节,而忽视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有的地方监督措施落实不到位,对干部缺乏有效的监督,因财务不公开、决策不民主、管理无规章引发的农民群众集体上访事件不断发生。

为有效应对这一问题,修订草案增加了村务监督机构。草案规定:村应当建立村务监督机构,负责村民民主理财和村务公开等制度的落实,其成员应当具备财会、管理知识,并由村民选举产生。

草案还明确,村民委员会成员及其近亲属不得担任村务监督机构成员。村务监督机构成员列席村民委员会会议,向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负责并报告工作。(程凯宁)

教师绩效工资改革喜忧参半 少数人罢课要待遇

 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工资改革在全国许多地方已付诸实施。这一关系切身利益之举,在广大教师中引发了不同声音,有叫好的,也有反对的。在河南、湖南、江苏的一些地方,因对绩效工资实施方案不满,甚至发生了教师罢课现象。记者调研发现,好事办好还需要各地结合实际,细化方案。

  改革方案,

  受到多数人欢迎

  2008年底,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关于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按此文件,义务教育学校正式工作人员,从2009年1月起实施绩效工资。据记者调查,到2009年底,多数地方已开始执行绩效工资方案。记者在河南、甘肃、辽宁等地采访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发现大多数教师对改革方案表示欢迎和满意。

  郑州市二七区一位区属小学教师高兴地告诉记者,绩效工资改革后,教师工资比照公务员水平,人均每月涨了800元。改革后,他们的月薪达到了3000元。

  “2008年12月,皋兰县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平均工资为2321元,而县公务员的平均工资为2436元。2009年按绩效工资总额,教师人均每月增发了115元,赶齐了公务员水平,老师们都很高兴。”甘肃省皋兰县教育局人事股主任魏万红说。

  这次绩效工资改革,并非单纯地涨工资。按照《指导意见》,绩效工资分为基础性和奖励性两部分。其中,基础性绩效工资占70%,主要体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物价水平、岗位职责等因素;另外30%作为奖励性工资,“根据考核结果,在分配中坚持多劳多得,优绩优酬,重点向一线教师、骨干教师和做出突出成绩的其他工作人员倾斜”。

  少数人罢课要待遇,不患寡而患不均

  在大多数教师为绩效工资叫好的同时,一些地方也出现了不满的声音。

  2009年9月以来,湖南省湘西凤凰县、永顺县,江苏赣榆县,河南周口市、开封市,一些中小学教师因对绩效工资改革实施方案不满,相继发生了罢课现象。

  记者了解到,罢课教师反映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一是赣榆、凤凰、永顺等地教师强烈要求尽快实施绩效工资改革,保证教师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工资水平。

  二是河南周口、开封等地城市区属学校教师反映,区属学校与市属学校同在一城,做同样的工作,面对同样的消费环境,却由于财政归属不同,区属学校教师绩效工资低于市属学校,不公平。如周口市川汇区区属学校教师反映,他们的绩效工资人均只有416元,而周口市属学校的平均数是1400元。在川汇区一所小学教数学的老师说:“这个差距实在让人难以接受!”

  三是年轻教师绩效工资改革后过低。周口市部分中小学教师反映,在占70%的基础性绩效工资中,按职级分档,中低职称与高职称差别太大,而在一线干活的多数是初级和中级职称的教师,高级职称的不是领导就是快要退休的,干活少却拿得多,这对年轻教师不公平。周口市一位小学校长反映,本来,在教师基本工资中,岗位工资已按职称分档,初级职称550元、高级职称930元,而在70%绩效工资部分,又按职称分档,初级职称只有221元,中级职称250元,副高职称292元,正高职称343元,造成低职称与高职称差距较大。

  2009年11月,在兰州市城关区,也发生了一场风波。当地把教师绩效工资中的30%暂停发放,用于绩效考核后的“二次分配”,引来了很多教师的抵制,他们认为这是在“拿自己的钱奖励自己”。为了稳定教师情绪,城关区又将暂扣的部分工资发给了教师。教师工作难量化,绩效分配执行难

  对于一些学校来说,绩效工资就像一块烫手的山芋。

  根据《指导意见》,奖励性绩效工资主要体现工作量和实际贡献等因素,在考核的基础上,由学校确定分配方式和办法,根据实际情况,在绩效工资中设立班主任津贴、岗位津贴、农村学校教师补贴、超课时津贴、教育教学成果奖励等项目。

  “可教师的工作不像工人生产产品,无法计件,不好量化,难以做到完全公平。”对于如何制定校内考核和绩效工资实施细则,甘肃省白银市第二中学校长苏得程感到很为难。采访中,很多中小学校长都向记者反映,教育教学过程很难量化,不同学科、不同年级和班级,工作量不同,教师的职业道德、育人效果等也没有量化标准,学校作为制定考核和绩效工资分配实施细则的最后一个环节,压力很大。

  在平衡各方利益过程中,“班主任工资怎么发”成了学校的突出难题。

  班主任是一线教师中的骨干。多年来,班主任津贴执行每月12元钱的补贴。按照绩效工资改革新的规定,班主任津贴普遍增加了10倍多。有的地方按每生3元计酬,有的地方将班主任工作量设定为其他教师的1.5倍。

  “如果按生均3元给班主任发津贴,班主任津贴将占到整个奖励性工资总额的1/3,剩下的部分用于其他教师的奖励,人均数额就很少了。”白银市白银区教育局局长陈万福表示担心。

  这种担心在沈阳得到了证实。沈阳市一些音乐、美术、体育等非主课的教师以及学校公勤人员,因为没有机会当班主任,对班主任拿去了奖金的大部分感到不公平。在沈阳一所初中担任美术教师的周老师说,向班主任倾斜,那音体美等副科老师收入肯定要降低。她表示,自己每周要上18节课才能挣到原有的收入,但现在自己每周只有12节课。“就算我能上那么多课,学校也没有那些课给我上啊。”

  好事办好还需讲透政策,完善措施

  记者调查采访中,一些基层教育人士认为,涉及全国上千万中小学教师切身利益的绩效工资改革,引起如此强烈的热议,说明政策宣传解读还不充分,有关配套政策还有待完善、细化。

  他们建议,首先要加大政策宣传、解读力度。

  在实施新工资方案时,应向广大教师明确,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不是简单地涨工资,而是加大考核力度,改变以往教师工作“干好、干坏、干多、干少一个样”的状况,增强工资的激励作用,引导广大教师更好地做好本职工作。

  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工资福利处负责人表示,针对部分区属学校教师要求与市属学校教师同城同工同酬,基层政府应加大政策宣传、解释的力度。目前,同城不同酬问题是一种客观存在,在公务员工资待遇中也是普遍现象。要完全解决,有待下一步的改革。

  其次,要尽可能完善细化实施方案,使工资改革过程公开、透明、民主。

  对于很多人提出的教师工作量、教学效果如何评价,班主任、校长工资如何分配,假期如何考评等具体问题,都有待各地进行系统、细致地调查研究,谨慎实行。

  “也许民主、公开是解决难题的好办法。如何细化考核指标,得到全体教师的支持,是当前最重要的工作。”皋兰县石洞小学校长杨钦孝说,实施绩效工资的目的是为了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30%的绩效工资最终要通过学校完善考评制度来确定,因此,学校必须召开教职工大会,由大家共同参与制定实施细则。

 

质疑声中的山东中考改革

 

 最近,云南省教育厅宣布启动中考制度改革,将推行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制度。消息传出,舆论哗然。

  实际上,先于云南一步,山东省的中考改革已在有条不紊地进行。2008年1月,山东省就出台政策,提出高中招生以初中学业考试取代升学考试,录取新生要以综合素质评价为依据取代单纯以中考成绩为依据。随后,山东各地陆续出台了具体改革举措。

  那么,已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的山东中考改革目前情况如何?本刊记者在济南市进行了调研。

  中考新政≠取消中考

  2009年4月28日,济南市政府办公厅转发济南市教育局、财政局制定的中考新政策,其中规定:实施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从2010年起,高中学校将根据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录取新生,目前的中考文化课考试成绩将由学生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取代。2009年6月,济南市举行了初二年级生物、地理两门课的学业水平考试。

  对于中考改革被一些媒体解读为“取消中考”,济南市教育局基础教育处处长王纮认为并不准确。王纮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一政策是多年来中考改革探索的有效延续,政策中的一些新要求主要是为了进一步完善初中学生评价机制,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按照济南市的新方案,对初中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内容分为三块:一是学业水平考试,学业水平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思想品德、历史、地理、信息技术、体育与健康;二是学生日常学习成绩,由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表现、小组学习、活动参与、出勤以及期末考试测评等内容组成;三是学生在校基础性发展目标评价。基础性发展目标评价依据教育部有关文件中提出的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6个目标要求,评价结果包括等级和综合评语两部分,该成绩为D级(不合格)的学生不得领取《义务教育证书》,不得被普通高中学校录取。

  济南市规定,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以学生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为主,同时将学生日常学习成绩和基础性发展目标评价成绩作为重要参考或限定条件。“也就是说,短时间内,初中学生升入高中阶段学校的主要依据是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王纮解释说:“与以往不同的是,考试成绩不再是惟一的升学条件,对学生综合表现的评价得到强化,对高中录取能起到相当分量的参考作用。”

  积极探索 稳妥推进

  记者了解到,济南市在实施改革过程中采取了积极稳妥的办法。

  王纮说,学业水平考试由济南市教育部门统一组织,以确保考试公正。至于综合素质评价,济南市各区县、各初中学校都在结合各自实际,不断完善评价机制,不断增加评价的透明度,力争以公平、公正的诚信评价,逐步得到社会认可。王纮说,尽管短期内学业水平考试在高中录取中占主导地位,但从长远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在高中学校录取中的作用,将由目前的“软挂靠”逐步走向“硬挂钩”。

  对于学生素质评价,济南市14中校长黎军认为,教育的核心或者说第一目标是培养合格公民。一直以来,我们的教育没有针对德育、美育的评价手段,导致现在过度注重智育。做教育的人必须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并且应该注重过程诊断。加大综合素质评价力度,可以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产生引导作用,让学生更加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而不只是重视学习成绩。

  黎军说,为了保证综合素质评价的公信度,就要使得评价形式多元化,学生个人评价、学生小组评价、任课老师评价、班主任评价等都要具备。评价体系多元,可有效避免由某一点决定一切。同时,将评价结果定期公示,可以保证对学生的综合测评全面、客观、公正。

  济南市初二学生小卢在初一下学期结束后,综合素质评价得了70多分,是B级,原因是他平时说话比较随便,有时给同学留下不好的印象。“相信他不再随便说话,不再怠慢松懈,相信他会越来越好,成为班上的明星。”这是全班同学送给小卢的勉励之语。小卢告诉记者:“经过这样的测评,我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现在对人更讲礼貌了,我想这对我今后的人生有好处。”

  质疑:能否减负?能否公正?

  尽管济南市中考改革的宗旨明确,设计方案符合素质教育的潮流,实行也积极稳妥,但还是有不少家长、网民和教育专家对此项改革提出了质疑。这些质疑,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既然考试仍是高中录取的主要条件,那么由原来一次性中考变为十几个科目的学业水平考试,一考变多考,会不会增加学生的负担?在高考制度不改变的情况下,在考试成绩之外增加一个综合素质评价指标,有多大意义?有没有生命力?并且,该如何确保综合评价的公正性?

  济南市民女士是一名小学教师,她的女儿在读初中。女士告诉记者,济南市中考改革的初衷是好的,就是要让学生从单调的试卷中走出来,注重全面发展。但她最担心的是落不到实处。从她了解到的情况看,目前初中学校还是成绩至上,学校还是在暗地里给学生搞成绩排名,老师和学生的压力都很大。而综合素质评价基本上是走形式,学习成绩好的孩子一般综合素质评价就高,这样的话,改革的效果就很难体现出来。

  而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与担心走形式相比,对于综合素质评价,大部分家长更为担心其公正性。与此同时,也有家长提出:会不会有学生为了提高自己综合素质评价的等级,变得时刻谨小慎微,丧失个性,所谓的综合素质评价最终成了孩子成长的一道紧箍咒?

  “中考换上了学业水平测试的马甲”。对于山东、云南中考改革的效果,教育专家、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熊丙奇并不乐观。他认为,“新中考”在推进过程中,可能有两个走向:一是本质上高中学校还是按学科成绩高低进行录取,这和中考的惟一区别就在于将集中考试变为分散考试,学生的考试压力并未减轻,甚至十几门学科的考试可能变为中考“加强”版;二是高中学校自主提出考生的学业水平考试成绩要求,达到相应要求的学生可以自主申请,学校择优录取。后一种走向其实是人们所期望的,即建立“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自主招生。但要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首先努力推进高考录取制度改革,让自主招生公平、公正,具有公信力,从而为基础教育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但从目前的教育总体环境看,极有可能是前一种走向。因为高考制度未进行改革,高中毕业生考大学必须得看高考成绩,因此,中考制度很难超前于高考制度进行实质性变革。

领导干部要警惕“偏入为主”

下基层调研时,县里的同志对我说:过去,人们对领导干部在作判断、定决策、用干部时,常有一句提醒的话,叫防止“先入为主”;现在,应该再加上一句提醒,叫防止“偏入为主”。
所谓“先入为主”,是指领导干部不做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常以最早听到的情况或凭最初的印象,作为判断的依据,形成对人和事的看法和认识。对这种作风及其带来的危害,必须加以防范。
而所谓“偏入为主”,就是领导干部把从非组织渠道、非正常途径得到情况与信息作为依据,进而形成对干部或一地工作的印象和感觉,并据此作出判断和评价。并且这些信息非个人直接感知、又属非主流民意。大家认为,这比“先入为主”有着更大的片面性,所以,要更加注意防范。
“偏入为主”会严重损害基层干部对领导同志的信任度。因为,大凡有“偏入为主”倾向的人,往往缺少对干部主体及主流民意的基本掌握,缺少对既有组织体系的基本信任,工作上不善于甚至不屑于作全面了解。久而久之,这样的领导干部就会与干部的主体、民意的主体产生隔膜,最终失去主流群体应有的尊敬和信任。
“偏入为主”会严重伤害那些在基层一线埋头苦干、不事张扬,在本职岗位专注投入、不跑不要,在是非面前敢于较真、不昧原则的同志的工作热情。这些同志对党忠诚、对人民忠心、为人正直、不钻营、不打探,心无旁骛地扑在党的事业上。这些同志往往被“奏本”所参、为“暗箭”所射,自己还一无所知。试想,倘若领导同志对待“谗言”听之信之,对他们该是多么大的一种伤害啊!
“偏入为主”会严重毒害社会风气。领导干部一旦给人留下偏听偏信、爱听小道消息的印象时,就一定会给各种小人、坏人、别有用心之人可乘之机,一定会有人投其所好并借以经营自己的勾当。君不见当今社会,不少领导干部身边常常活跃着一些“大款”、“哥们儿”,其中就不乏“风闻言事”之辈,一些领导干部早已为其所用却还蒙在鼓中,可悲可叹!
“偏入为主”,危害多多。基层同志对此已有感觉,已做提醒,有“偏入为主”倾向的领导同志一定要深思、警醒。编辑:孙爱东
(作者系江苏省委组织部副部长)

 

2010展望:世界经济风险知多少

 许多人在描述当前世界经济形势时,总会持一种谨慎的态度。一方面,会承认世界经济复苏已经开始,另一方面,又会强调世界经济复苏的基础仍不牢固。那么,在2010年,世界经济究竟面临哪些潜在性风险呢?

    从2007年夏美国次贷危机全面爆发,到2008年9月中旬国际金融危机全面爆发,这一轮危机已经持续了两年多时间。多种迹象显示,在2010年,危机的负面影响将依然存在。

    新华社世界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李长久指出,美国金融机构在危机中的潜在损失高达2.2万亿到2.6万亿美元,到目前为止,仍有三分之一的损失未暴露出来。从全球范围看,未暴露的潜在损失比例更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计,全球金融机构在危机中的潜在损失高达3.6万亿美元,至今尚有一半未暴露出来。

    “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依然存在,”美国企业研究所研究员德斯蒙德·拉赫曼也如此认为。

    拉赫曼估计,2010年美国将有超过5000亿美元的商业地产贷款到期,如果美国商业地产价格持续下滑,将可能像次贷危机那样牵连甚广,并导致很多美国地方银行出现严重亏损甚至倒闭。

    除了金融危机的后续影响外,发达国家的“高债务”和“高赤字”问题也是2010年世界经济面临的另外一大风险。

    在应对金融危机的过程中,许多发达国家积累了大量财政赤字,公共债务水平急剧攀升。在2009年年底前,希腊、爱尔兰和西班牙等欧洲国家政府均出现严重财政困难,主权信用风险上升。从更广泛的角度看,甚至包括美国和英国在内,由于政府在应对金融危机时耗费了大量资金,财政赤字急剧飙升,也引发了外界对这些国家中长期财政可持续性的担忧。

    据美国穆迪氏投资服务公司统计,2007年到2010年,全球公共债务将增加约15.3万亿美元,其中八成来自西方七国集团。

   根据美国财政部公布的数据,今后10年,美国联邦政府财政赤字总规模将达到约9.05万亿美元,而当前美国国债规模已高达12万亿美元。欧盟成员国政府债务问题同样严重。当前部分欧盟成员国的公共债务已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50%。

    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风险也不可小觑。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的国际清算银行警告说,目前很多国家和地区实行的低利率政策会促使银行进行高风险投机活动,各中央银行应警惕这种宽松的货币政策对未来金融稳定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国际清算银行建议,各国政策制定者在不同寻常的低利率时期应保持高度警惕,尤其在信贷规模出现快速扩大、资产价格出现快速上升时,更需要保持警惕。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部分金融机构正在利用本国超低利率,拆借大量资金转投新兴经济体股市、楼市,“热钱”滚滚而来,正对许多新兴经济体宏观经济和金融稳定带来巨大风险。

    保护主义和美元汇率动荡,是2010年世界经济面临的另外两大风险。

    “研究大萧条的学者不断提醒我们保护主义压力上升对世界经济构成威胁。如果欧洲、日本和美国罕见的高失业率持续到2010年,无疑是在为保护主义提供沃土,尤其是针对中国的保护主义,”拉赫曼如是说。

    拉赫曼还说,来自美国的另一个经济爆破点可能是一场“全面爆发的美元危机”。他认为,在成为世界最大债务国的同时,美国的公共财政非常拮据。美元危机搅乱美国债券市场的危险是真实存在的,美国和全球经济的任何复苏都可能因此被扼杀于萌芽状态。

    李长久也认为,经济形势不好,保护主义抬头风险将明显增加。至于美元汇率动荡,则有可能对中国等大量持有美元资产的国家造成巨大损失。

    当然,全球失业人数增加、自然灾害频发以及部分地区地缘政治局势紧张等,也是世界经济在2010年可能遭遇的风险。

碳交易:定价权背后的博弈

核心提示:中国碳交易市场潜力巨大,但仍以CDM项目的场外交易为主,碳交易市场亟待完善,仍需破解多道难题。

  记者 谢晓萍 吴文坤 发自北京

  在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的争论正在继续。

  “此次哥本哈根大会很可能只是签订一个框架性协议,后续发达国家如何对发展中国家进行资金支持,还需要进一步长时间的磋商。”某外资CDM咨询公司相关负责人张明 (化名)说,中国在国际碳交易(CDM)市场上话语权不够,国外近几年来要求中国为减排加大投入的呼声越来越高,这实际上是国外大企业为自身谋求最大利益。

  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前几天,在联合国CDM执行理事会第51次会议上,中国最终有10个风电CDM项目被拒绝,其余项目进入复审或修改阶段。执行理事会给出的拒绝理由是,中国调低风电上网电价,可能会导致投资者改变投资动机。

  这无疑是给中国碳交易市场敲响了警钟。

  “警钟”响过后,记者调查发现,中国碳交易市场潜力巨大,但仍以CDM项目的场外交易为主,碳交易市场亟待完善,仍需破解多道难题。

  国内首笔碳中和交易完成

  11月17日,国内首笔碳中和交易悄然完成。上海济丰纸业包装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济丰)向厦门赫仕环境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厦门赫仕)购买了6266吨的碳排放量。

  据记者了解,此次交易中,上海济丰所买的6266吨碳排放量,全部来自于厦门赫仕在福建顺昌洋口水电有限责任公司所开发的洋口水电站项目。

  据了解,国内市场上每吨碳的交易价在1~3欧元,碳检测费、交易费是购买费用的2倍以上。照此粗略估计,上海济丰花费了2万~6万欧元。一家纸业包装企业为何要花几万欧元为空气埋单?

  上海济丰碳排放项目负责人孙蓓此前对媒体表示,为碳排放埋单,既体现了企业的社会责任,也是对未来的精心布局。

  在国外,行业标准掌握在10%的企业手中,一旦它们建立起“低碳”标准,其他不能达标的企业将没有出路,最终被淘汰出局。据上海济丰相关人士透露,企业已有更大的计划,明年起每年拿出150万~200万元,为全国各地子公司碳排放埋单。

  众多企业追逐CDM项目

  张明所在的公司目前已经开发或协助开发了超过150个CDM项目,进入联合国CDM项目开发20强。张明认为,中国企业布局低碳经济,更像一个逐利的“土财主”,很多人对这个行业并不了解,就想挣钱,随便找几个人,弄点钱注册一个公司,然后来做这个事情,结果很难将一个项目从头做到尾。

  张明表示,国际金融危机让很多CDM咨询机构转行了,因为他们很多项目没有注册成功,资金得不到补充。“目前国内专门做CDM咨询的估计有上百家,但真正有实力的不多。”国内企业的差距主要是对国内外特别是国际政策动向跟踪不及时,且没有一个合理的链条。

  天壕节能科技有限公司CFO助理兼碳资产管理部经理彭芳菲向记者表示,该公司从2007年就开始关注余热发电方面的CDM开发。

  “我们目前在做两个项目,都是玻璃余热发电的,本月将到发改委过会。”彭芳菲介绍,之所以做玻璃而不做水泥,是因为类似于水泥余热发电这种成熟型且本身就能带来利润的项目,很难在联合国EB(注册审批机构)上通过。玻璃余热发电由于技术难度较大,通过的几率大一些。

  据了解,CDM项目通过发改委的审定后,还需报联合国EB核查,得到许可后,才有资格在国际碳交易市场上交易。

  联合国EB裁决权

  彭芳菲介绍,今年6月,发改委曾对余热发电CDM项目有一个指导价,约为8欧元/吨(一吨最低要卖8欧元),现在均价在9欧元/吨左右,目前公司装机规模9MW的余热发电年排量4.5万吨,按8欧元/吨算,大概是300~400万元。“收益还是很可观的。”

  不过,彭芳菲也表示,一个CDM项目的周期,从立项到最终通过联合国审批,一般是18个月,“现在申请的项目越来越多,联合国的审批越来越严,时间被拉得更长。”

  张明也表示,在碳交易上,最难的程序是在EB那边。“三天两头改规则,让CDM项目的申请面临很大的不确定性。”例如,上述中国的风电项目被暂停CDM的审批,EB的理由是“怀疑中国政府故意压低电价,以便于企业申请CDM项目。”

  据记者了解,正是意识到标准的重要性,北京环境交易所于今年9月推出了中国首个自愿减排“熊猫标准”,并拟在哥本哈根会议期间正式推出标准的公测版。北交所希望在未来两年内,努力使“熊猫标准”得到国内外广泛认可。

  张明说,由于CDM项目是先确定买家,前期很多资金都是买家垫付,很多项目不是短时间内能申请成功,甚至可能遥遥无期。因此,规则的不确定性,有时候会让卖家、咨询机构、买家等白费工夫。

  中国CDM市场前景不明

  张明表示,现在的CDM市场步入了十字路口。《京都议定书》在2012年结束后,将会形成一个怎样的新的碳交易规则,现在谁都无法确定。而且,新的交易规则肯定也需要进行长时间的磋商。

  “现在中国的很多企业已经开始考虑是否要退出这一行业,因为前景十分不明朗。”张明说。

  专注于CDM清洁发展机制的惠诚律师事务所田丹宇律师表示,中国现在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排放权供应国之一,却没有一个像欧美那样的国际碳交易市场,不利于争夺碳交易的定价权。

  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教授朱家贤表示,中国处于整个碳交易产业链的最低端。由于碳交易的市场和标准都在国外,中国为全球碳市场创造的巨大减排量,被发达国家以低价购买后,包装、开发成价格更高的金融产品在国外进行交易。

  对于未来的碳交易市场,张明表示,最重要的还是进一步确定市场秩序,要靠市场的自身来完善,有关部门只需给予一定的政策、资金扶持,将国内的碳交易市场平台完全打造起来。

  “可以尝试把排放温室气体的指标分配到各家企业,企业如果超标排放,就需向其他拥有剩余排放指标的企业购买。有的企业排放指标不够用,有的企业排放指标又用不完,碳交易市场可以为他们提供一个买卖排放指标的平台。”田丹宇建议。

  有专家指出,以后国内自身的碳交易市场发展将是一个绝对趋势,因此,需要尽快完善国内的碳交易体系,让市场充分活跃。

  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召开前期,中国政府承诺到2020年时单位GDP碳排放将比2005年减少40%到45%。对此,有专家指出,这个承诺为中国碳交易市场提供了新的契机,明年启动国内碳交易市场的可能性将非常大。

  同步播报

  争食碳糕跨国巨头率先动手

  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能够成为资产,具有经济价值,都是因为1997年 《京都议定书》的签订。在《京都议定书》的框架下,发展中国家主要通过CDM机制参与国际碳排放交易。

  减排的实质是能源问题。发达国家的能源利用效率高,能源结构优化,新的能源技术被大量采用,因此进一步减排的成本极高,难度较大。而发展中国家的能源效率低,减排空间大,成本也低。这导致同一减排单位在不同国家的成本不同,形成了高价差,碳交易市场应运而生。

  碳交易市场究竟有多大?根据联合国相关机构测算,全球降低碳排放活动的市场将达到2万亿美元。这也意味着,新鲜的空气可以变成巨大的财富。这个诱人的“蛋糕”将引发各国利益的博弈。

  英国机会基金经理厄奇认为,碳排放交易在未来3年内将大幅增长。在欧洲,从现在至2012年,碳排放价格将维持在12~15欧元/吨。如果是这样,从事碳排放交易的公司将会为投资者赚上一笔不小的利润。

  中国的碳排放交易市场正在迅速壮大。来自煤炭、钢铁、有色金属和再生能源等行业的企业,正透过清洁发展机制,从发达国家引入先进技术,实现减少二氧化碳气体排放的目的。与此同时,将减排所取得的排污权,出售给像富通银行这样的碳交易商,或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买家,从而获得利润。

  目前,跨国公司已率先行动起来,纷纷通过各种方式降低自己的碳排放。汇丰银行推出猪粪回收的新业务,谷歌投入替代能源开发,华硕电脑的“碳足迹”认证等。

  事实上,绿色供应链已形成了新的门槛。日前,沃尔玛已要求10万家供应商必须完成碳足迹验证,贴上不同颜色的碳标签。大大小小的供应商开始争先恐后地降低碳排放。以每家沃尔玛直接供应商至少有50家上、下游厂商计算,影响所及超过500万家工厂,其中大部分在中国。这意味着,中国大量原材料企业、制造商、物流商、零售商必须进行碳足迹验证,承担减排责任,否则将拿不到跨国公司的订单。

  一位沃尔玛供应商对记者表示,低碳经济是一块新的大蛋糕,企业如果能在低碳经济发展的初起阶段占一席之地,在新兴行业占得先机,那么它将是未来经济的领跑者,“不做,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被市场淘汰。”

  多年之后,低碳对很多企业来说,或是一道“生死门槛”。

半月谈2010年第1期国内外半月大事

 

企业职工养老保险转移接续办法发布

    2009年12月2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从2010年1月l日起施行《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所有人员,其基本养老保险关系可在跨省就业时随同转移接续。

海协会海基会第四次领导人会谈在台中市举行

    2009年12月22日,海协会会长陈云林与海基会董事长江丙坤在台中签署两岸渔船船员劳务合作、两岸农产品检疫捡验合作、两岸标准计量检验认证合作等三项协议。

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发布

    国家统计局2009年12月25日发布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结果显示,2008年全国GDP数据被修订为314045亿元,GDP增速调整为9.6%,2008年全国单位GDP能耗比上年下降52%(比2005年下降12.45%)2008年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31340亿元,占GDP比重为41.8%。还有一些经济方面的重要数据也同时发布。

武广高铁通车运营我国步入高铁新时代

    2009年12月26日,武广高铁正式通车运营。这是世界上一次性建设里程最长、运营速度最高的铁路。全线全长约1068.8公里,途经200多座隧道、15个车站,设计时速350公里/小时,最高时速394公里/小时。武汉到广州的旅行时间由原来的11小时缩短到现在的3小时左右,从长沙到广州仅需2个小时,目前,我国已经开通高速铁路客运专线8条,总里程突破2830公里,是目前高速铁路运营里程最长的国家。

侵权责任法等三部法律案获表决通过

    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于2009年12月26日下午在北京闭会,会议表决通过了侵权责任法、海岛保护法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修改可再生能源法的决定。侵权责任法明确规定,在处理重大交通事故、矿山事故时可以不考虑个人差异,而采用一揽子”赔偿方案,以同一数额确定死亡赔偿金,确立了“同命同价”赔偿原则。

温家宝总理接受新华社记者独家专访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于2009年12月27日下午3时在中南海紫光阁接受了新华社记者独家专访,就当前经济形势、20lO年经济工作和其他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五大任务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于2009年12月27日至28日在北京举行。会议要求,2010年要把改善农村民生作为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重要内容,把扩大农村需求作为拉动内需的关键举措。会议还提出了2010年农业农村工作的重点任务:抓好主要农产品生产供给、增强农业发展支撑能力、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多渠道就业、推进农村公共事业发展和深化农村改革。

党风廉政建设出台新规定

    中共中央政治局2009年12月29日召开会议,听取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2009年工作汇报.分析当前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形势,研究部署2010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会议审议并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党员领

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

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全面启动

    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2010年1月1日全面启动。据介绍,该自贸区是目前世界上人口最多的自贸区,也是发展中国家间最大的自贸区。中国与东盟双方90%的商品将享受零关税待遇,中国13亿人口与东盟地区的6亿人口因此被联系在同一个市场中。

暴雪寒潮袭击我国北方8省市

    从1月2日夜间开始,受强冷空气影响,暴雪寒潮袭击了我国北方8省市。京津地区1月3日持续下了一整天的大雪。气象专家表示,北京和天津地区的日降雪量均突破了1951年以来的1月份历史极值。北京和天津的中小学校1月4日停课一天。针对暴雪和寒潮的袭击,温家宝总理批示要求确保城市各项工作正常运行。京津等地公路铁路航空和供热环卫等相关部门紧急启动应急机制,采取联合行动,确保城市各项工作正常运行。

 

1.小测验

    1.2009年12月22日,海协会会长     与海基会董事长江丙坤在台中市举行会谈并签署相关协议。这是海协会海基会第     次领导人会谈。

    A.陈云林  三    B.陈云林  四    C.王毅  四

    2.2009年12月26日武广高铁正式通车运营。它的设计时速为    公里/小时,从武汉到广州的旅行时间缩短到    小时左右。

    A.300 3    B.350 3    C.350 2

    3.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要求2010年要把    作为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重要内容。

A.改善农村民生    B.推进农村改革    C.扩大农村消费

本期小测验答案

1.B  2.B  3.A

 

      (由网上网友提供下载后上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