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研队伍的众生相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22:14:20

一、关于教授

一提到教授,很多人脑子里立刻就跳出美国的发考题中那种拿了tenure的professor或者AP的形象。很快联想到既搞科研又教书育人。在这里我要说的是中国特色的教授其实种很多。

第一种,当然就是大家容易想到的那种教授,而且这部分人当中不乏牛人,不管是放到中国,还是美国都是个人。道理很简单,因为这部分人是打拼出来的,靠的是硬功夫。这部分人的来路也相对清楚:一种是国外的小牛,或者混得有点成就的千老回来也继续搞研究,水平是有的,基本还能根的上时代。还有一种就是土博,自己很刻苦,有着十年磨一剑的精神,尽管条件苛刻,最后少数还是连成神功的。这些人的背景都很清楚,CNS文章不管是论堆算还是论斤称,人家都是摆在那里的,按照硬条款上去的,没谁有多大异议。这类教授是爱国的牌坊和科研的旗帜,当局供奉着,一旦有人说中国科研如何如何,这部分人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抬出来,直接做挡箭牌,让人闭嘴。

第二种叫做“行政教授”,科研队伍里最生猛的一种东西高校和研究所里有这样一群牛人,他们既不教书,也不搞科研,只负责搞钱和搞人,但是他们的头衔是教授,或者副教授。所谓的211高校里面的财物处长,科技处长,人事处长……..等各色处长,各院系的书记,常务院长,等等,至少都是副教授以上。说这种东西生猛,首先是因为他来路生猛,如果其他人评教授副教授,都需要SCI文章,课题之类的话,他们就属于另类的,叫作“行政教授”,评的时候,领导会告诉你,我们行政教授是不和大家抢指标的,因此不按通常标准来,另外实行一套标准,顶多要几篇“论高校教育xxxx”论文就可以,当然这种论文三五百一篇,你要多少,就准备多少就是了。当然,行政教授原则上也是要求博士学位的,这个好办,在职贝,书记念院长的研究生,处长,校长念学校大牛的研究生,说白了,这些教授都是他们养起来的,想念谁的当然是自己说了算。这类叫兽一旦叫上了,就牛x了,课题经费他们分得最多(仅次于学校的牌坊,诸如院士,973专家之类的),然后,他们从不上课,也不会上,考核工作量,按照行政人员指标考核,所以SCI和他们就是毫不相干的东西。但是抢教授岗位的时候,他们往往定到至少三级,甚至二级的档次。除了领行政补贴,教授的好处全收,出去以后逢人就说我是xx学校的教授。他们因此还干一件事,就是把评教授或者副教授的门槛弄得很高,动辄就要好的文章,大的课题。搞得真正做科研的人都觉得哇靠,这个学校的教授标准好牛x啊。为啥呢,因为他们也是叫兽啊,别人不知道的话,以为他们也是这个标准评出来的教授啊,牛啊,多有面子。我被这种逻辑蒙了好多年,后来才发现,这些985,211的教授里面的书记,副院长,处长之类的简历比光棍的被窝还捂得紧,从来不揭给人家看。这类水陆两栖的叫兽就是高校里的搅屎棍,或者叫作害人精。

第三类教授,叫作照顾教授吧(现在兴起的授课教授也归为此类)这部分多数年龄都比较大,属于学校的功臣,至少为学校或者国家付出过,所以没啥给的,也给个教授吧。比如,当年五七干校的老资格(多数都快退休了哈)。上山下乡返城的老教工,有关系的就教授了,没关系的就学校看大门。笔者当年的遗传学老师就是两次援藏的一个老太太,学校念其功高也让她教授了。这一类总体来说不如第二类生猛,至少不争课题抢钱,他们不害人,要害也是害到倒霉的上他们课的学生。现在据说北大清华都将推出新一代的授课教授,就是那种不做科研,只教课的教授。

二、关于牛人

国内的牛人,多半都是狡兔三窟,你要是真的大牌的话,你不挂三个牛单位你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你留意一下国内发的文章的作者署名你就会发现,通讯作者通讯单位动不动就两三个,尤其是稍微像样点的文章,好像那个作者就很难找到挂一个单位的。就这么说,国内那些我举的第一类教授,有点势力的都在不遗余力的抢,抢经费,抢职位,抢空间,几乎就没有普通教授或者年轻人生存的空间。对了,他们挂三个地方,其实压根儿就不知道他们在哪里上班,其实挂名的那些单位也没有指望他们去上班,不过是帮单位搞点钱,一堆行政人员还等着那个科研管理经费呢,当然发文章的时候把通讯作者单位挂上就行了,至于在那里上班,没人关心。

三、关于在职博士

前一篇帖子有人回帖说,你就熬年头吧,熬到一定时候就到你卡别人的时候了。可这位仁兄忘了,国内还有一生力军,就是在职博士。普通千老和fresh phd和他们过招的话根本就不是对手。这些在职博士一部分都是本科留校的人物成长起来的。什么辅导猿,这个哪个科长处长,都是算计人的主儿。各个都是身怀绝技的。千老和他们过招就是找死。还有一部分是前面说的“行政叫兽”的子弟留校的。作为亲信培养的苗子。别看“行政叫兽”自己没有根据地,或者自己不搞科研,但是他们的人脉很广,每年都招很多研究生,然后把学生作为免费劳动力,送给那些在中科院搞科研的哥们。中科院降低劳动力成本,叫兽们不用费神学生的论文和毕业,学生到中科院还能学到点东西,扛点paper。一石三鸟,何乐而不为呢。学生不管是在国内猫着等着提拔(有点先占着坑,再念在职博士),还是出去做一轮两轮博后回来再混,总之人脉都是在。普通的千老和fresh phd也不是这部分人的对手。

如果说国内的科研是个酱缸,那么这个浆糊可分为三层

一种是沉在科学底层的真正的牛人,当年在国外就很牛,回来继续搞科研,基本上保持国际同行的水准。

一种是浮在科学上面的靠着曾经的资历混到了计划的制定者那部分,什么973专家院士。这部分人养着自己的一大批人马,享有大量的资源,今儿忽悠一个概念,明天忽悠一个规划,想着方的骗钱,作出一点成绩,卯足劲吹,生怕有人不知道

还有一种是飘在中间的不管是主动的上窜下跳,还是被动的被这个规定那个规定赶着跑,不停的在为文章为课题奔波。天天写grant,造文章,也不知道啥时候是个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