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亦步亦趋”者的胜利和“搜索精神”的缺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1:58:28
主题:百度:“亦步亦趋”者的胜利和“搜索精神”的缺失[回复] [树状]
骆轶航


























账户充值|更换服饰
发表时间: 2005-08-09 05:20:28
转自:作者原创
(本文为作者原创,转载请通知作者本人并注明出处)
百度上市了,作为一家在缄默期里从不缄默反而喧哗不断的互联网公司,其首日交易股价的极速飙升足以让很多中国概念股的拥趸们疯狂——想从百度身上看到自己明天的公司太多了,想从百度员工一夜暴富身上幻想自己美好未来的“圈里人”也太多了——特别是那些融到了资的、尚未体验过上市初夜激情的、热衷于在别人的波澜起伏中顾影自怜颇多期许的、炒作概念的、标榜草根的、盼望web2.0变天的互联网新生企业,百度的上市和一路高歌的股价给予他们的美好想象足以让他们激动到乃至失禁的地步。
然而想象终归总是想象,喧哗也终归是喧哗,唱衰中国概念股原非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本意,可笔者却仍然坚持认为:百度此次在纳市的成功是一个“不世出”的个案,它并不能为作为一个群体的“中国海外概念股”带来任何的借鉴,反而却证明了它的竞争对手——Google的成功。
百度发迹史:Google模式的亦步亦趋者
一个值得注意的事实是:几乎所有的海外媒体在报道百度上市的时候,都不约而同地将其比附为“中国的Google”,这也就是说,Nasdaq的投资人疯狂投资百度的最重要理由在于:它是Google的中国翻版(至少他们会一厢情愿地这么认为),作为一家创业7年的神话般的公司,Google带给Nasdaq,带给互联网的惊喜和狂热,虽历经了2004年至今股价和业绩的一路飙升,仍未能平复——这次,Nasdaq的投资人们把对Google未能尽释的热情转移到了对百度的热情追逐上,“中国的Google”简直就是商业模式和盈利能力的保障!而“中国的”三字背后的注脚,却并非是每一位Nasdaq投资人都能充分理解的含义。
毫无疑问,Google的成功是近10年来互联网界最精彩的神话,Google对技术的专注,对搜索精神的尊崇、对信息论的掌握,甚至使有人怀疑Google的拥有者——几个刚从大学里钻出来的博士生——明显的缺乏商业头脑,但它的盈利能力却明显地体现出来。2004年8月,当Google在纳市登陆首日报收100.34美圆的时候,市场虽欢欣鼓舞却未一片哗然,人们接受起这个结果来心安理得。
更毫无疑问的是,从外表上看,我们再也找不到第二对像百度和Google这样具有复制效应的公司,就连新近加盟Google的李开复都承认,“模仿竞争对手是击败它的最好方式”,虽然比起Google来,百度的市值仍然是九牛一毛,谈“击败”为时过早,但完全“中国式Google”的上市包装策略则使百度和Nasdaq投资人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从“为什么相信百度”的命题一下子转到了“为什么不相信Google”,百度的大功告成便已成定局。
李彦宏和徐勇几乎原版克隆了Google的创始者——佩奇和布林所代表的美国式创业故事,只不过把时间推迟了一年,地点从美国的车库搬到了北大资源楼;百度还翻版了Google的界面,甚至这两天在首页的LOGO上故做天真地挂上了“NASDAQ”的路牌。更重要的是,从创业开始到风险投资,再到新闻搜索功能的改进,硬盘搜索的推出,直到冲刺纳斯达克,百度的每一步都在小心翼翼地追随着Google的步伐,亦步亦趋,而且恰倒好处地保持着不到一年的时间区隔——如果说Google一直忌惮百度在中国市场的发展,倒不如说是百度一直把Google当作“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劲敌。
新浪2000年登陆纳市的时候,我们也曾听到过“中国的雅虎”抑或“Chinese Online”这样的比喻;而这次百度连续两日的顺市飞扬,竟在8月8日开盘价138美圆再显增长潜力,一切都只是因为它是“中国的Google”。
“Google的今天就是百度的明天”,大洋彼岸的投资者“买明天”的憧憬,或多或少有些一厢情愿。
“搜索精神”和“游戏规则”的拷问
中国互联网的商业模式同已经成熟的美国模式相比,永远是不同的。因此总会一次次地被Nasdaq的投资人和华尔街的分析师们误读。当然这些自负的投资人和分析师们会说,“新浪模式”和“雅虎模式”的差异是突出的,而百度和Google,这爷儿俩长的还真挺像。
笔者一直认为,Google在商业上的成功来自于它对“搜索精神”的追求,Google每天要接受2亿多个搜索请求,平均在0.2秒钟内扫描30亿个网页,对36种不同的语言进行搜索,而这些有关连接状况所反映的重要性或普及程度对其浏览过的网页进行合理排序,在互联网上连接这一页面的重要网站越多,该页面的位次也就越高——这显然是神奇的技术驱动而形成的模式,而在技术的背后则代表了一种本质的“搜索精神”:尊重信息客观的来源、重要性和准确性,没有任何外界、主观和人为的因素操纵信息的生成。此外,Google似乎不像其它网站那样热衷于广告,而它的广告点击率(赞助商链接)却是行业平均水平的几倍。
反观百度,其盈利收入的“命根”则在于它的“搜索竞价排名”,说的更明白一点,用户键入某关键词之后,出现在漫长的搜索条目最前面的信息,其背后可能代表着付费的厂商或机构的利益和需求。在搜索热门关键词时,用户经常需要一页一页地越过那些冗长的付费广告,才能真正找到他们需要的信息。百度自认为可以通过付费广告来代表网民的搜索意志,其结果恰恰是与真正的“搜索精神”背道而驰。没有人能替代网民的意志,在互联网世界里,这几乎是一条不成文的法则,一个“亦步亦趋”沿着Google脚印做搜索的中国公司百度,什么都学的照猫画虎了,独独还是缺失了搜索精神。
Google最知名的商业信念是“Don’t be evil”,从字面上看,它倡导一种做企业的美德,从经营战略上看,其实是回归技术,回归科学的搜索服务本身。“Don’t be evil”虽不乏矫饰的成分,但将它理解成为:“尽量远离不正当的商业竞争,专注于擅长的技术领域”似乎也并非不可。“中国的Google”——百度也将“技术能够改变世界”作为企业的信条,并一直对外宣称百度是一家“专注于技术的公司”,而观其窥伺Google举动亦步亦趋的行为,其实是在“套用Google的技术改变世界”。当然,百度毕竟做了很多Google没有做过的事,比如其在娱乐搜索领域的延伸和探索。在具有某种禁忌和隐喻的环境中,娱乐搜索的发展的确是个具有增长潜力的市场,然而百度在义无返顾进军娱乐搜索的同时也义无返顾地踏进了版权纠纷的陷阱。那么多可以任意下载的电影和mp3音乐,其出版商和发行商据说怨声载道。是否尊重被搜索信息的所有权和知识产权不受侵犯,则是“搜索精神”的另一层体现。在Nasdaq飘红了的百度,在删除那些版权问题的下载文件和遵守国际普适性游戏规则的进程上,最好不要显得那么不情愿。百度在应对全球诉讼风暴的问题上,是不是或多或少做那么一点准备?
最近还有一点小事引起了笔者的兴趣:在网络行业协会公布的“不符合规范软件”(一称为“流氓软件”)中,百度的一款搜索软件榜上有名——这款被指有“强制安装”嫌疑的软件拥有一个让人心头一震的名字“百度搜霸”。这让我实在不敢将其与温文尔雅的、颇为Google的、“参照”美国公司长大的百度联想在一起。一个员工随便穿着、上班不打卡、任意冲饮咖啡的“美国生活方式”的百度和它的员工,张嘴闭嘴满口“南天一霸”的老大腔调,怎么想怎么觉得有点光怪陆离。其实“中国的Google”这个比喻本来就拥有一个十分暧昧的前提,也并非难以理解:“中国的Google”,和真正的Google相比,不是多点什么,就是缺点什么。纳市的投资人不知多久才能发现,其实百度的精神也并非那么美国,百度也并非那么技术,百度的明天和Google的今天,也许还是两幅图景。
百度上市了,而且表现不错。话说回来我们还是得承认:这是“中国概念股”在海外的又一次精彩表现。作为百度,一家披着美式外衣,而在中国特殊的网络生存环境中如鱼得水的搜索公司,如何能解决Nasdaq投资人和分析师对其“错把大哥当二哥”的跨语境误读;如何适应Nasdaq的游戏规则,如何形成真正的“搜索精神”,更重要的是如何在下一个季度财报中做的漂亮一些,都将决定着它在国际开放的资本市场上的命运。“街市依旧太平”——看惯了概念股潮起潮落的人们,都不要太激动。
_x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