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汉易经、八卦古村落:风水呈坎(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13:31:43

中国东汉易经、八卦古村落:风水呈坎(1)

风水呈坎(拥有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二十二处)
 
呈坎主题:

天然山水交响园,风水典型古水利。
明代建筑大观园,英才荟翠文化村。


历史文化价值和特色:

●以山为本、以水为魂的田园山水之乐


呈坎八景:


●“永兴甘泉”、“朱村曙色”、“灵金灯现”、“众峰凝翠”、“鲤池鱼化”、“道院仙升”、“天都雪霁”、“山寺晓钟”


村落景观:


●呈坎的景观非常丰富。二圳三街九十九巷,竹树掩隐,漫步街头,一步一景,不移景异,风景如画,扑塑迷离,景观变化极多,变化幅度也大。大致说来有:街巷景观、山水田野景观、建筑景观。
●文物古迹、明代建筑:(徽州民居甲天下  呈坎民居甲徽州)拥有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二十一处
●明清民居、技艺高超、博大精深、世之瑰宝:八幢三层楼民宅,世所罕见
●民间故宫、中华第一祠——贞靖东舒祠
●三处女祠、中国最早的女祠已有500多年的历史
●二幢宋代建筑:其一是古代地方社坛——长春大社,其二是宋代建筑之谜——罗会泰宅(俗称老虎洞)


呈坎古村落的主要内容为:


●山环水绕、五星朝拱、负阴抱阳的完美风水环境(选址)
●精心思考和谋划的三街九十九巷的村落街巷肌理和以“礼制”、“理学”为依据的左祖、右社布局形态,成为中国古代村落建设史上的一大奇迹。
●以风水为外在表现形式的科学合理实用的水利系统(“前面河、中间圳、后面沟”)及其设施。(规划建设典范)
●古村历史的见证:吕家井(建于公元200年前的汉代)
●四面环山,三面绕水的山水田园风光
 
 徽州呈坎地处安徽省南部,早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类活动的足迹。西周时期,这里曾产生过灿烂的青铜文化。

 春秋战国时代,徽州先后隶属于吴、越和楚国。秦统一中国后,曾在这里设黟、歙两县。三国以前,这里是山越人的天下。山越人刀耕火种,出入山林,过着一种与世隔绝的生活。孙吴平定山越后,专门设立新都郡,对其进行统治。征服山越,使徽州历史上的封闭之门开始被打开。尔后,随着北方战乱的加剧,中原世家大族为逃避战乱,纷纷向南迁徙,山环水绕的徽州自然成为世家大族逃避的世外桃源。三国两晋南北朝、唐末五代和两宋之际是中原世家大族迁往徽州的三大历史时期。中原世家大族的到来,带来了先进的文化和技术,传统单一的山越文化开始融入了中原文化的优秀品格。西晋时期,改新都郡为新安郡,隋唐至北宋时期,新安郡为歙州所取代。宋徽宗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在平定了方腊起义后,易歙州为徽州。从此,历经元、明、清三代,徽州(府)所辖歙县、休宁、婺源、祁门、黟县和绩溪六县的行政格局一直处于相对稳定状态。

 徽州呈坎,原名龙溪。东汉三国时期,东吴孙权统帅诸葛亮的哥哥诸葛谨来到此地,见此地地处万山之中,四面八座高山,中间是一个1平方公里的盆地,一条龙溪河流由北向南宛如一条腾飞的巨龙穿村而过,还有很多小溪汇聚,有“九龙戏珠”之谓,为一个天然八卦图。并且“山形交错,水色清澄,人情庞实,伦理端严。”“有田可耕,有水可渔,脉祖黄山,五星朝拱,可开百世不迁之族。”因而,认定这里是理想的人居环境,是一个人间罕见的风水宝地。因此,孙、吕两大姓便在此定居下来。并在徽州设“新都郡”。后因孙权废太子孙和,立孙亮为太子。孙权于吴太元二年(公元252年)四月卒,孙亮即位。孙和便在徽州呈坎定居。呈坎古代地方社坛——长春大社内供着孙和的神像,村内至今保存着孙家巷、孙家庙、吕蒙井、吕蒙墓等等。并流传着很多关于孙权、吕蒙、关羽、诸葛谨的传奇故事。

 自唐朝末年罗家始祖文昌公、秋隐公先避黄巢之乱,从江西南昌举家迁此以后,见此地万物中和,风水好,于是定居下来。相传,罗氏兄弟通晓风水理论,把龙溪,改名为呈坎。盖,地仰曰“呈”,洼下曰“坎”,整个村落按《易经》:“阴(坎),阳(呈),二气统一,天人合一”的八卦风水理论选址布局,依山傍水,形成三街、九十九巷,宛如迷宫。

 在村落建设上,呈坎八卦村按先天八卦图主四卦布局形成:东为“乾”(天)、西为“坤”(地)、南为“离”(火)、北为“坎”(水),诠释了水火相克生万物、天地容万物的先哲理论。村落周边矗立着八座大山,有利于夏避东南飓风,冬避西北寒风恶劣天气,又利于避火防灾。从高处看村落,呈坎位于八座山环抱之中,山与山似连非连,它们分别是东面:灵金山、峰山;西面:龙山、鲤王山;南临:观音山、马鞍山;北靠:葛山、长春山等八座山峰,成不规则分布四周,而山与山之间则有梯田,相互连接自然形成了八卦的八个方位。同时,古老的龙溪河宛如玉带,呈“S”形穿村而过,形成阴阳鱼的分界线;共同构成了天然八卦布局。人文八卦与天然八卦融合的巧妙布局,使呈坎成为中国古村落建设史上的一大奇迹。

 呈坎,历来被视为徽州的风水宝地,成为前人探索发现生命玄奥、感悟预测人生未来先哲圣言的神秘地带。深奥的“易经八卦风水”之说,与人类生存环境、社会和谐、村落民居建设神秘的维系在一起。因而呈坎八卦村英才辈出,千余年来涌现出一大批高官、隐士、高僧、巨贾、诗人、画家、史学家、医学家、制墨家、教育家、军事家、自然科学家。

 呈坎是全国独一无二保存最完好的明代古村落,至今完整保存着宋、元、明等朝代具有很高历史研究价值的古建筑群体。这里的古建筑,汇集了徽派不同风格的亭、台、楼、阁、桥、井、祠、社及民居,精湛的工艺及巧夺天工的石雕、砖雕、木雕,把古、大、美、雅的徽派建筑艺术体现得淋漓尽致,为古徽之最。分别于1996年和2001年二次被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当今被称为“一村双国宝、江南第一村”。

 呈坎四面皆山,山气茂盛。东面灵金山,东南下结山、丰山,西南倚龙盘山,马鞍山,西靠鲤王山、葛山,北有长春山。龙山自西北向南延伸,山势尤如万马奔腾,涌至龙盘,则一马平川,使整个环境构成“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之态势。山多则水多。潀川河是呈坎的主要河流,全长19公里,流域面积45.58平方公里,属新安江三级支流。它从龙山与长春山之间进入呈坎盆地,向南汇入丰乐河而后东注新安江支流练江。除潀川河外,呈坎一带溪涧纵横:村北有西边坑(又名柿坑)、环里坑;东面有东边坑;东南有东山坑;西边有窑坑、棚坑,还有一些无名小溪。俯瞰呈坎,潀川河与众多溪涧如群龙汇聚,故呈坎有“九龙戏珠”之谓。呈坎古名“龙溪”,又名“潀川”,即由此而来。

 宋、元、明、清以来,呈坎是南京、芜湖与江西的官道枢纽。从浮梁、婺远走黟县经休宁,过潜口越佛子岭到呈坎,再走许村越箬岭过旌德,可达芜湖、南京。直至今日,在许村西沙塍大路旁仍幸存一块上刻“下至甫田、富,上往呈坎、休宁”的路碑。

 呈坎这个神秘的徽派古村落,是罗氏先祖审慎选址、周密规划、精心实施、严格管理的结晶,是我国古村落规划史上不可多得的范例。从总体上看,呈坎完整保留了罗盘八卦式的特殊格局,左宗、右社的典型模式。它还完整的保留了宋、元、明、清等历代的古建筑150多处,明代所建的堤坝、桥梁、水圳等古代水利工程,以及独具特色的村落街巷系统。更主要的,呈坎保有数量众多、分布集中、类型丰富、文物价值甚高的明代建筑群。如果说,黟县西递是清代民居博物馆,那么,呈坎就是当之无愧的明代民居博物馆了。

 呈坎原是大片芦苇滩,潀川河经芦苇滩南流。呈坎的先民是东汉三国时期吕、金、孙三姓,定居与芦苇滩的南部。现在依然保存有吕家井、金家井、皇冠前、孙家巷等遗迹。唐朝末年,江西南昌柏林罗氏文昌偕堂兄秋隐至此,看中了呈坎这块山水环绕、五峰拱托、百世不迁之地,兄弟俩就徙居于此,以避乱世。罗姓初迁时,文昌公定居于呈坎盆地的东南部(称上溪东、下溪东),为前罗族始祖;秋隐公定居于盆地的西部(称后岗),为后罗族始祖。故呈坎有前罗、后罗之谓。
 随着罗姓兴旺,人口的增多,原先的住地不足以容纳。到了南宋末,前罗第七世祖罗天锡方始填滩建宅。至明初,呈坎村已初具规模。为适应发展之需,呈坎村在明弘治年间经历了一次大规模的的改造,村落由此得到改善整合。

 徽州村落的形成,除地理环境、风水追求等因素外,宗族意识是主要支配力量。从呈坎古村落的形态看,前罗家庙、后罗家庙、罗东舒祠、前罗长春社等是村落的核心,居首要地位。住宅则是环绕这一核心进行组合。罗氏自唐末由江西迁  以来,按罗盘八卦式对村落进行大规模的改造、组合,并突出左宗(即在村左建家庙宗祠)右社(即在村右建祭祀土地神的社屋),将村庄定位于藏风聚气的最佳位置。整个村庄坐西向东,以避肃杀之气,迎春阳之和。

 在村落的具体布局上,呈坎三街九十九巷两水圳,是其他村落所没有的格局。呈坎俗称“前面河、中间圳、后面沟。”两条水圳将河水引入村中,街街巷巷有水沟,门前有水不息地流过,既方便了村民的日常生活,还有消防上的考虑,更形象地传达了“聚水如聚财、纳四水于村中”的传统文化内涵,以示财源茂盛、源远流长。在村南两条水圳交汇处建有水碓。潀川河两岸筑石坝保护村庄和农田;坝西的龙山上,有明万历间前罗22世祖罗小华建的龙山庙。在南面下结山咀和龙盘咀之间筑家河两堤。

 在夹河两堤上端,前罗族19世祖罗弥达于明弘历年间建有当时江南最大的石拱桥——“隆兴桥”。桥北头建有都天庙(奉唐朝睢阳太守许远)。桥南头左侧下结山咀,后罗族23世祖罗必端于明嘉靖年间依山面水建隆兴观(俗称上观)。在夹河两堤的下端,前罗族19世祖罗弥四于明弘治年间建有乐济桥,为当时江南少有的廊石桥。桥西头不远,前罗族22世祖罗应鹤于明万历间为其父罗灌宗建有一座石坊。在龙盘山咀的旷坦上,前、后罗族于明嘉靖间建有女贞观(俗称下观),观内建有文昌阁、大圣堂、太子殿、关帝庙、藏经阁、旷如亨、文会馆等。从长春社右侧至都天庙后即为前罗族28世祖罗廷梅(清乾隆间翰林院庶吉士)于嘉庆年间建有上下花园,又在夹河两堤上广植梅花。全村千余丈街道,由前罗族20世祖罗震孙于弘治年间全部铺上花岗岩石板。在一个村落中完成这样大规模的营造活动,徽商经济实力于文化素养可见一斑。

 呈坎古有八景:永兴甘泉、朱村曙色、灵金灯观、众峰凝翠、里池鱼化、道院仙升、天都雪霁、山寺晓钟。这些都是村落的点缀,从中也不难看出,在经典的徽州古村落中,村庄与山水融为一体,人居与自然和偕统一的优美意境。

 岁月的流失与人为的摧残,使呈坎古建筑遭到严重破坏。但古徽州其他村落相比,这里保存了很多的建筑遗产(其中明及明以前建筑40余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两处(共22座古建筑),其中尤以罗东舒祠(宝纶阁)堪称杰构。

 呈坎前、后罗族祠堂始建于明代中叶。此时正是罗族官宦、商贾等名人辈出的鼎盛时期。家族的兴旺激起人们对祖先的敬仰,不仅文昌、秋隐两公后裔分别于明弘治戊午(1498年)建起前、后罗总祠,各支内部和小分支也纷纷建立支祠。据粗略统计,前、后罗族共有祠堂20多座,可见宗族之旺、祠宇之盛!

 


 仅罗应鹤一支十代仕途荣华,就可略窥一斑。其中:

 罗汝楫(1089~1154年),字彦济,号湛室老人。宋政和二年(公元1112年)进士,为郴州教授。绍兴(公元1131~1162年)中,任殿中侍御史,阿附秦桧,与中丞何铸交章论岳飞罪。又劾黜岳飞旧幕及大理寺欲轻判岳飞者数人,又沦罢镇江知府刘子羽。累官吏部尚书、龙图阁学士知严州。卒封新安开国侯,赠少师开府仪同三司。著有《东山稿》40卷。名垂宋史。《中国名人大辞典》、新编《歙县志》、新编《安徽人物大辞典》有载。

 罗愿(1136~1184年),字端良,号存斋。汝楫子。荫补承务郎。宋乾道二年(公元1166年)进士,历任鄱阳知县、赣州通判、鄂州知事,人称罗鄂州。精博物主学,长于考证。文章精炼醇雅,有秦汉古文之风。所撰《新安志》10卷,体例完备,章法严密,舍取并合随主旨而定,尤详物产。提出编纂地方志要注重民尘,为后世学者重视。著有《尔雅翼》20卷、《鄂州小集》7卷。

 罗颂,字端规。以父汝楫荫授郢州知州。狱无冤滞,号罗佛子。卒于官。著有《狷庵集》。

 罗小华,名龙章,号含章。以号行。所制之墨坚如石,纹如犀,黑如漆。能诗文,精鉴古。宫中书舍人。与方于鲁、程君房并称为明代制墨三大家。《中国人名大辞典》、民国《歙县志》、新编《歙县志》、新编《安徽人物大辞典》有载。

 罗聘(1733~1799年),字遁夫,号两峰,又号金牛山人、花之寺僧、衣云道人、蓼洲泛父等。“扬州八怪”之一。后迁居扬州,为金农入室弟子。终生布衣。生平好游历,足迹遍及越、楚、齐、豫、燕、赵等地。人物、佛像、山水、花卉、蔬果、梅竹无不能画。所作佛像奇而不诡,尤工画鬼。笔调奇特,风格自创。所画《冬心先生蕉荫午睡图》、《药根和尚像》、《丁敬像》、有“描来影欲飞”之誉。所画《息趣图》8幅,更是别出心裁,名重一时。

 罗永符,字子信。清乾隆间进士,选庶吉士。善读书,通经史,工诗古文。

 《中国人名大辞典》、民国《歙县志》、新编《安徽人物大辞典》有载。《中国人名大辞典》共载古代名人4万余名,其中呈坎5人。八十年代有人作过统计,按比例算,全国平均2.5万人才有1人,徽州平均则是1.8万余人有1人,而呈坎则是600人就有1人,是很了不起的。

 清末废科举,兴新学。由留日生罗会坦、罗运松、罗会土圭三人倡导,并在村中开明力量的支持下,创办了安徽省早期新制小学——众川小学(解放后改名呈坎小学),山罗会坦之父罗凌轩任名誉校长。
 学校创办伊始,就实行男女同校同班上课,用商务印书馆印制的统一教材开设新课程,分国语、算术、自然、图画、唱歌、体操等科目,完全以崭新的面貌出现,成为当时安徽省推行新制教学的先行者之众川小学自创办以来,培养了一大批各方面的人才。如:罗运楷(1904~1987年),1930年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授予理学士位,是造诣很深的教学教授。罗长铭(1904~1971年),著名诗人、文博专家,建国后在省博物馆从事古籍善本编目提写、字画整理及出土文物研究工作,新编《歙县志》和《安徽人物大辞典》、《黄山市近现代人物》有载。罗敏修(1906~1981年),1930年上海南洋医学院毕业,授医学士位。1933年在上海创办立德医院,抗战后归里,在岩寺办徽州医院,为在徽州推广西卓有贡献。1938年3~5月新四军在岩寺期间,叶挺军长誉之为“义务军医”。新编《歙县志》、《徽州近代人物》有载。罗会炜(1911~2002年),记忆超人,过目不忘。1936年毕业于上海暨南大学,当年与吴学谦是同班同学,文学、理化造诣甚深。罗会煜(1912~1941年)先后毕业于国立杭州艺术学校和上海美专,才华横溢深得黄宾虹、徐悲鸿、潘天寿、汪采白、刘开渠等大师的赞赏,是刘海粟的得意门生。曾邀请并陪同刘海粟来呈坎作客,并同登黄山。新编《歙县志》、《黄山市近现代人物》、《新安画苑》有载。罗会惶(1914~975年),徽州著名数学教师,用“列表分筛法”解决多道世界数学难题,为证明“哥德巴赫猜想”作出过重大贡献。《徽州近现代人物》有载。罗会烈(1924~),1948年毕业于上海暨南大学,现任贵州师范大学教授,物理博士生导师,是第一批国家级有特殊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是当代著名的物理学家。《徽州近现代人物》有载。

 呈坎罗氏与众多历史名人互有联系,交往频繁,留下不少珍贵墨迹。除朱熹外,苏轼在《罗氏族谱》题词中有“文德武工名留竹简,理学真儒后先继续”之评语。明代三朝内阁重臣许国万历年间为罗应鹤致仕返乡所建官邸楼题赠“首善儒宗”之赞语。此外,不少人或为《罗氏族谱》题词题跋,或为之画像题赞,或为之赠联题匾……据不完全统计,历代皇帝、高官、名流为呈坎所题匾额近千块(今存30余块),不仅在徽州首屈一指,在全国亦属罕见。其中著名的有元代李孟书赠罗绮的“大司成”匾,明代宋濂题书的“文献匾”,明代程敏政为罗宣明题书的“经文纬武”匾,明代董其昌题书的“彝伦攸叙”金字匾,清代林则徐书赠的“观察河东”和“累世簪缨”匾……故宫博物院历史研究所所长栾成显1995年到呈坎考察时说:“故宫只有五百多年的匾,呈坎却有一块近七百年的匾和两块六百三十多年的匾,是很宝贵的。”

 呈坎八卦村这个典型的徽州村落,集中反映了徽州风水、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是研究考察徽文化的有效索引和珍贵范本。

Li Shicheng 扫描/整理


2008-6-27(五月廿四)周五 17:51 制作   李仕澂

 

 罗东舒祠全称为“贞靖罗东舒先生祠”,座落在呈坎村北首,坐西向东,面灵金山,临众川河,俗称新祠堂(因前罗族家庙俗称老祠堂)、贞靖祠,系前罗一支祠。祠堂占地五亩余,内面宽26.5米~29.6米、长79米、建筑面积3300余平方米。北侧有厨房、杂院,南侧有女祠。整个祠堂四进四院,气势恢宏。

 罗东舒祠,是前罗十三世祖罗东舒的后裔为祀罗东舒所建。罗东舒名荣祖,字仁甫,好(号?)东舒,是宋末元初的著名学者。据前罗族宗谱记载:“自小颖异,以才俊称,文章鸣世,长隐居,义不仕元,惟耕读是业,署所居为乐堂,  ××式甘心泉石,以一善字持身,其教子孙,欲其家传世守,宝而勿失,修族谱,收族属,凡先世陵墓逐一稽考,后代亲疏续其支派宗族,皆德其仁……有黄鲁直之才,欧阳永叔之贤。元皇庆癸丑(公元1313年)谢廷兰称其与渊明同调,登啸自高,良有以也。”罗氏后裔对他如孔子。罗东舒祠中的甬道、左右丹墀、两厢、露台(拜台),加上精刻的青石栏板及后寝十一开间等,均为民间祠堂所罕有。

 东舒祠始建于明代嘉靖间,系二十一世祖罗洁宗(公元1494~1553年)主持首创。原先只是一个三开间宗庙式的平房,1542年遇事中辍,因循垂70年。延至万历间二十二世祖罗应鹤(公元1540~1630年,隆庆进士,都查(察?)院右佥都御市史,诰封嘉仪大夫、户部侍郎,享受开府仪同三司的殊荣)有感于仕途的险恶,中年致仕返乡,与壬子(公元1612年)秋主持续建东舒祠,将原来的东舒祠作为全祠的主要部分——后寝,木结构未动,改三道阶梯上堂。工程由二十三祖罗邦耀(公元1546~1628年)综理监督,历经五载于丙辰(公元1616年)底落成。祠堂全部竣工后,后寝反为中进大堂遮蔽,有失对祖宗的尊敬。为此二十三世罗人忠(公元1572~1638年)主持在后寝屋顶加盖一阁,使整个祠堂形成后高前低的格局,更显气势巍峨。

 祠堂头门为棂星门,宽26.5米,为五间牌坊式木制黑栅栏门。间隔处6根立脚方石柱高过瓦顶1.2米,上刻精致的云纹,顶部各立一只石雕异兽“朝天吼”。五间瓦顶花雕水磨青砖坐上有12只砖雕异兽“啸天犬”,脊南北两端各置一只“哺鸡兽”。每根石柱前后各衬一块上弧形、下长形的央耳石。檐内外是12个6铺作如意斗拱和挑檐枋。

 过棂星门,中为甬道,左右天井两侧靠墙各置一个廨亭(碑亭),亭内有碑,刻有祠堂记和建祠考工记。

 过甬道是宽敞的前7间后5开间的第二道门,是仪门。草架硬山顶,纵深10.3米,开间26.5米,脊高9.5米。前方8根立脚方石柱。门分三间,中门非大事不开启,平时仅开左、右边门供进出,中门两侧有抱鼓石分列,下有上马石一对。左右门两侧是两庑,中门上悬“贞靖罗东舒先生祠”横匾,原为明代万历年间大司马泰和郭子璋题书。

 过中门是一条长16米,宽4.77米的甬道。过甬道上二级台阶是一个68平方米的露台。甬道两侧是左右丹墀中原有银桂、月月桂、紫荆、碧桃、绿萼梅等古树8株,现仅存左边丹墀一株四百余年的银桂,被誉为“江南第一桂”。丹墀两侧是左右两厢,各5开间,进深4米,脊高7.5米,是摆放祭器和杂物之所。右厢今陈列有幸存的罗氏古匾额20余块。两厢廊前和拜台前用38块雕刻精美的青石栏板固定。甬道是行大礼的通道,非尊长不得乱行,平时一律由两厢廊出入。

 沿两庑依两厢廊,或由甬道上拜台,进入宽敞庞大的五间大厅,即为享堂。堂纵深21.6米,开阔25.83米,脊高13.6米,草架硬山顶,柱、梁均为两人合抱的粗木。正间格子门上防,原悬挂一块山明代大书画家董其昌为罗应鹤题书的蓝底黑字“大司徒”横匾。大堂檐上正脊高耸,瓦顶部三路雕花水磨青砖坐脊,脊南北两端各置一只鳌鱼。大堂后以门隔开为前后堂,门代替屏门,为后寝的照廊,以示尊严。屏门上枋悬挂董其昌题书的“彝伦攸叙”金字横匾,字径约1米见方,堪称古匾之最。两侧板壁挂有罗应鹤制定的“八大宗仪”,以传教子孙。大堂是该祠子孙祭拜祖先、执行族规、举行庆典、宴请功名成就者之所,昔日各间梁上遍挂匾额,气氛庄严肃穆,气魄恢宏轩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