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回归真情时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5:29:28
0903教研综述 作文,回归真情时代

 

0903教研综述

作文,回归真情时代

——天河区对新作文评分标准的实践研究及教学策略综述

(感谢汇景实验郑文富,天河中学黄冰老师提供实践案例及心得感受)

 

一、天河区对新作文评分标准的研究进程

作文是语文学习板块中的重中之重。60分的分量被形容为“大肥肉”。平时的教学中,老师常常把作文训练当重点,从选材、立意、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等方面进行全方面对学生进行教学与训练。我区积极参与到新作文评分标准的研究当中,分为几个阶段

一阶段:08学年上学期第九周网络教研,全区所有初中语文备课组针对现行评分标准提出具体的改进意见和建议。共收到45个备课组的热烈回复。形成意见稿。

二阶段:骏景中学初三备课组根据我区提出的修改意见稿和中考评分标准进行班级比对实验,写成调研报告。

三阶段:08年上学期第十三周教研活动,重点对市里新评分标准(草稿)后进行解释,骏景中学做了题为《广州市新作文评分标准与现行作文评分标准实践比对汇报》,天河中学发言题为《作文评价的标准是什么》。

四阶段:具体实施。在全区期末考试的网络阅卷中实施新作文评分标准,23所学校,3个年级,23000学生,200多位教师第一次使用新标准写作文评作文。

五阶段:08下学期第一次全区教研活动,200多位教师参加,活动主题为《新作文评价标准下的作文教学策略》,三所学校教师代表发言。

二、基地学校对新作文评分标准的实践调研

新的作文评价标准在内容上增加了感情真挚这一项,对作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无疑会影响作文的分数。新标准到底会影响那一部分人,影响有多大?我区初中语文教学基地学校天河中学进行了班级实验,通过一组数据来分析,得出初步结论。本次采集的数据选自一个中等班级,平时的平均分大约在42分,学生成绩集中在36-48分。

(一)数据分析结果

本次作文用旧的标准平均分为42.7,新的标准平均分为41.92,平均分下降0.78。50人中分数改变的有12人,12人用新的标准人均降低了约3分。这些分数改变的人集中在30-42分。从数据来看,新的标准增加了感情真挚这一条对于原来可以拿45分以上的同学影响很小,对于分数低于30分的同学影响也不大,它主要影响介于二者之间的同学,使这些同学在内容得分一项减少3分左右。学生出现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旧标准没有强调写出真情,造成大多数学生忽略了对情感真挚地描写,新的标准强调感情真挚这一,对中等学生的影响较为突出。

(二)从卷面的情况来看,分数降低主要源于以下几种情况:

1.缺少情感。学生在作文中讲大道理,讲套话,看似抒情,实际上缺少了学生的个人生活体验。这在议论文中表现尤为明显。

2.文章缺少具体的内容,写到自己的体验时如蜻蜓点水,给人的感觉纯粹是一些文字的堆砌。

3.内容杂乱没有中心,没有个人的情感体验。

4.矫情,矫揉造作,感情过于夸张。

5.感情虚假,为文造景,为文造情。

6.感情不当。

三、新作文评分标准下的作文教学策略

(一)如何认识“情感”标准?

为什么“新标准”下,评出的作文分会低了一些呢?因为多了一条“情感”方面的标准。标准多了一条,也就是要求高了一条。如何理解这条“情感”标准的价值呢?虽然只有“情感真挚”四个字,但还真不能轻视。

1.“情感”标准是对“新课程标准”的回应

“新课程标准”在7—9年级的写作教学目标中明确写到:“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这个目标是符合表达的基本规律的。“诗言志,歌咏言”,“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中国文论对表达规律的认识是客观而且深入的。

    2.“情感”标准的回应是积极的

我们知道,抒情的基本方法有叙述抒情、描写抒情、议论抒情、直接抒情。换个角度认识就是叙述含情、描写含情、议论含情、文章有情。回归到写作的本源就是:因情而叙、因情而描、因情而议、因情而文。对于初中的学生来说,没有真情的表达多半只是写作技术的训练,因为缺少了对生活的关注、对生活的热爱、对生活的感受,这样的写作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情感”标准的介入,是对语文学习理念的一种纠偏,是对语文人文性的呼唤,是对人的发展的真切关注,是对人的发展的真实性的科学认识在写作上的表现。少年儿童的思维不是成熟的理性思维,成年人的思维也不是单纯的理性思维。真实感受与理解自然、社会、人生的而后作文与按照某种思想去生活、去感受、去理解,是有本质区别的。

3.考场作文的评价标准中加入“情感”标准,意义深远。“情感”标准的介入,是加强了对真实学习情况的深入考查,突出了对学生真实发展情况的正面评价,也是对真实教学的殷切希望。

(二)新作文评分标准下的作文教学策略

1.发展真实写作:关注生活、热爱生活、感悟生活

记得有专家说过,好作文不是教出来的。这句话虽然有些被动,但是却道出了写作的生活本质。我们的学生写不出作文,最多理由是“没题材啊”,为什么呢?因为虽然一天天地活着,但是并没有关注生活,思考生活,所以没有记录生活,写的时候当然也就没题材,没思想。

选材来自生活,尤其要注重品味生活细节。我们的初中语文教材里,少有大题材作品,多数都是叙写生活细节,这本身就是范例。思想感情来自生活感悟。“走一步,再走一步”是多么大的道理,然而其所附着的,只是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写作方法来自对生活的真实记录。写作的至真境界是朴实,如果知道生活是怎样的,“文从字顺”都已经达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

只有生活才能给人真情实感,只有真实生活的人,才能在作文中写出真情实感。

2.依体表达:清晰认识文体要求的文化性

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当教会学生写什么样的文章?任何一篇文章都要通过一定的材料再现某种中心思想,所以先不谈中心思想和材料选用的问题,先来谈文章的体式(文体及其样式)。

从文章体式角度来说,大家的想法也无非三种:

A、按自己的想法写一篇文章

B、按文体的要求写一篇文章

C、按文题的要求写一篇文章

A是一个梦想。讲起来嘴里甜甜的,听起来脚飘飘的,但其实是不可能的。除特殊的学生外,没有人能跳出他所经历的文章体式的限制。(如果某教师一定认为某个学生所写的某篇没有体式,不合章法的文章是好文章,那就要具体情况具体对待。)

B就实在得多。但是由于我们的教学经验侧重于实用文(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和简单应用文)的训练,一般不会向文艺文体伸展触角,所以这类提法往往会被认为是太局限、太死板、太没有创造性。

不过如果愿意放下冲动,抹去教学的理想色彩实事求是地思考问题,也不得不承认——局限于班级授课制的常规教学,肯定要从基础文体教起。至于有没有人能够超越基础文体,对基础文体有所变通甚或能够创作文学作品,则不在初中教学的目标之内。

C是考场的现实。选拔性考试肯定要有一个题目。有一个题目就要有一个标准。操作性强的标准当然是首先限定主题范围,主题范围和学生的阅历客观上无形地限定了题材范围。于是也就出现了考场作文要求中的经典要求:“文体不限”。

考场作文不限文体,其实是建立在一些客观必然的隐性限制的基础之上的:1、一共接触过那么几种基础的实用文体,学生只能在这几种基础文体中选;2、学生如果想要选择其它文体(文艺文体或基础文体的变体),那就必须做到内容与形式完美融合。否则即会被认为是不伦不类、形式大于内容、毫无章法地乱写,等等。一直到2008年中考,都有写变体文或文艺文体的试卷得了满分,这让一些老师和同学仍然对文章的体式有着浪漫的冒险精神,浪漫与冒险不见得有大错,但一定请注意,那些得了高分的文章,绝大多数做到了内容充实、主题鲜明、语言流畅,文体本身合规中矩——或与某种基础文体暗合,或是某种课堂教学之外的文体的良好运用。

所以我们应当帮助学生形成对文体的整体认识。

按文体说话,这本来也是人类语言文明发展的要求之一。文章体式的发展,不是人为确定的,是根据表达需要产生和发展的,就像水珠是圆的是客观世界的选择一样,文体也是表达、交际与传播的最佳选择。文体是语法的整合体,文体是言语的格局,文体是思维的提纯与精炼,文体是经验的升华。学生学会按某种文体说话与写作,是生存的必需。

缺乏文体的整体认识,就是没有达到完整、清晰表达的要求。就是思维停留在语句阶段,就是没有认识到语言和言语的基本规律。不愿意或不能按照某种文体的样式去写作,要么是因为能力不健全,要么是因为认识上不去。该克服的缺点还是要克服的。

单从考试的角度来说,按跑道跑,比谁跑得快,才能真正赛出水平。举例如创新作文,首先比的都是思想的深度或新度、材料的典型度与新颖度,没有说首先比谁的文体新的。只有在形式与内容搭配得都比较好的前提下,形式新颖或大胆的,才会被充分认可。

对于写作水平偏低的同学来说呢,如果能让他们知道跑道在哪里,知道行进路线如何,也能做到轻车熟路。训练时只要训练内容与表达即可。

如果学生酷爱或长于文艺文体,可以引导其发展该方面才能,也没有人一定要压制他。

具体如何操作呢?

(1)确认基础文体的基本格式。如:

所有文章:开头——中段——结尾

记叙文:起因——经过——结果

记叙文变体:倒叙、插叙、与其它文体杂交

议论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议论文变体:与其它文体杂交

散文:导入话题——古今中外、正反侧疑——应题留思

(2)提供经典的文章范例。范例可以是教材中的,也可以是学生的优秀考场作文。

如记叙文的类型:

写人文:一事一人文、几事一人文(几事一特点文、几事几特点文)、群体形象文

写事文:顺叙文、倒叙文、插叙文

写物文:状物文、借物忆事文、托物言志文

写景文:借景抒情文

如议论文的类型:

一事一议文、几事一议文、一理几据文、一事多议文,等等。

(3)选点突破或逐点突破。

3.遵路思维:熟练操作正确的写作思维路线

谈起写作训练,尤其是谈起创新写作,有的书本或论文喜欢谈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能够拥有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当然好,但是如果没有契机,千说万说都不如形成良好的基本思维能力重要。想要直接建筑第三层楼是不可能的。

(1)熟练操作正确的思维路线:从整体到局部到细节而不是相反。

写事记叙文,先要弄清事件是什么性质,能反映一个什么样的思想。有了这个整体的观照,再来选取写作的角度,根据选定的角度安排起因、经过、结果。单纯地叙述一件事,是写不出感情,也写不出思想的。写人记叙文,先要弄清人物有什么特点。有了对人物的整体认识,再来选取一个或几个特点来写。特点清晰了,选材就有了依据,材料也就有了依附。

方法:列提纲——整体思维。

到了中考前的集训阶段,列提纲是个快捷的作文训练方法。有些题目写不及,列个提纲来看看,一样锻炼思维能力。

列提纲要求由一到三,由三到细。最忌脚踩西瓜皮,上来就被动地滑,滑到哪里算哪里。

(2)养成小角度思维的习惯:小角度切入,以小见大。

审题怕浮偏,应题怕宏观。审题怕偏。偏题、离题,是不能把握事物本质的表现。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写出来的作文要么浮在表面,要么与题目关联不紧或毫不相干。

应题怕宏观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不能把题目化成具体的这一事件、这一人物、这一景象。朱自清先生写《春》大家都认为好,但是我们的学生写出来恐怕就有麻烦,为什么呢?太宏观了。如果朱自清先生的《春》与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一同上考场,老舍的文章肯定更高分。某一种不如某一类,某一类不如某一个,某一个不如这一个。举“又见枝头吐新芽”的例子来说:所有枝头不如木棉的枝头,木棉的枝头不如门前的木棉枝头,门前的木棉枝头不如今晨门前木棉的枝头。再如“心中有盏红绿灯”:“什么不该做”不如这样的事不该做,这样的事不该做不如这件事不该做,这件事不该做不如在彼时彼地我做了不该做的事。

小角度切入后,细致描述,笔端情韵流泻,大角度切出时,才更动人心魄,像《紫藤萝瀑布》,像《伤仲永》,才能真正显现出“以小见大”的艺术魅力。汶川大地震那么恐怖,感动人的是敬礼娃娃、可乐娃娃,是弓起的老师的脊背,是留在母亲手机上的短信。学生的作文在接受评价时,最动人的应该是他个人对生活、对自然、对社会的切身的、真切的认识和感悟。

训练方法:加限明义法

无论题目长短,一次次地加上限定语,真到限定到自己能写好的程度。如:

声音

NNNNNN声音

NNNNNN声音NNNNNMMM

NNNNNNNNNNNNNN声音NNNMMMMMMMMMM

NNNNNNNNNNNNNNNN声音NNNNNNMMMMMMMMMMMMMMMMMMMM

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声音NNNNNNMMMMMMMMMMMMMMMMMMMMMMMMM

“声音”二字,如果能具化成“爸爸的花儿落了”中爸爸批评人的声音,能具化成《羚羊木雕》中爸爸说话的声音,能具体化成《愚公移山》中愚公智叟的声音,那写出具体、充实的好文章的可能性就大多了。

(3)备考时可以考虑帮助学生形成个体思维:扬长避短或取长补短

很多考试成绩优秀的学生都有自己的写作特点,很多考试成绩不良的学生也有自己固定的写作缺点。在这种情况下,帮助学生认真分析其优势,扬长避短,取长补短是快速完成备考的有效手段。

举例来说:常规的写事记叙文在目前看来是比较容易训练的应考方法(不是说这种写法容易得分,只是因为有例子说明问题更方便一些),我们多数的同学也觉得这种作文比较容易上手,那就可以引导学生在这方面强化训练,多看优秀的考场写事记叙文,多练写事记叙文,充分掌握其常规结构和基本变体。比如有的同学把记叙文变化成日记,有的同学把事件变化成书信,有的同学把叙事变成短剧等。如果我们的学生有这种特长或实在没有办法写出像样的作文,就可以帮助他形成一种特定的体式——这等于帮他拥有了一种思维方法,不算是宿构,不算是机械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