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楚珍与柏文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9:27:38

     廖楚珍与柏文蔚     廖敏生(光肃)撰

 

柏文蔚是谁,对很多年轻朋友来说,一定是一个很陌生的名字。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柏文蔚曾经是一位叱咤风云的人物。柏文蔚(1876~1947年)出于安徽寿县的一个书香门第家庭。是清末中国革命的先驱者之一,柏文蔚是辛亥革命史上著名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是孙中山先生的得力助手和重要军事将领。在安徽早期革命过程中,柏文蔚是重要的组织者,他发起和组织了多个革命团体,加强了革命派之间的联合,推动了革命力量向军队中的渗透。

纵观柏文蔚的生平与廖氏的关系:辛亥前后柏文蔚与廖氏兄弟同属淮南乡亲。柏文蔚人品高尚、学识出众受人仰慕,加上共同的志向,廖氏兄弟个个都是他忠诚可靠,生死不渝的学生、战友,忠勇部属爱将。生死与共的革命斗争历史事实也证实了(多豪侠沉毅重然诺)廖氏兄弟前仆后继、不屈不挠是柏文蔚完全信赖依靠的力量,其关系是非同寻常的,乃是久经锤练生死考验过的血肉关系。廖楚珍追随柏文蔚一生,遂结下了终身深厚的革命友谊和亲密的私人感情。

安徽淮南廖氏为寿凤怀阜各县望门,具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和声望。廖楚珍的父亲廖鸿钧甲午科举人曾任颍州守备,卸职归乡后鼓励子侄努力上进成为国家有用之材,为国效力、为家族争光。中日甲午战败,充分暴露了晚清政府的腐败无能,革命思潮在全国播扬。廖鸿钧侄廖海粟(传琪))、堂侄廖传仪(少斋),女婿权道涵(养之)乡人柏文蔚(烈武)、张树侯(之屏)、石德纯(寅生)、常恒芳(藩侯)等人在1898年就在寿县从事反清会党秘密革命活动。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 年)夏,柏文蔚考入求是学堂(后改名安徽大学堂)。与赵声、陈独秀、常恒芳、宋少侠等人从事反清秘密活动,并去家乡发展革命力量,年青的廖璞纯与柏文蔚的侄女结下了“秦晋姻缘”,加深了柏廖两氏的亲密关系(后来他们生的孩子即是廖多芳)。 柏文蔚与陈独秀深受皖北志士的敬仰,也为柏文蔚以后的事业建立了坚实的革命基础。

1902-1905年权道涵(养之)、石寅生、张汇滔(八公山廖氏女婿)先后出国日本寻求救国道路。

在柏文蔚的影响下廖氏兄弟先后参加了“岳王会”和同盟会,并在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乙巳秋,廖海粟(传琪))、廖璞纯(传玿)、廖盘箴(传銘)、廖子宾、廖润斋、廖梓英(传信)、廖楚珍(传珩)等兄弟入安庆武备练兵学堂,从此走上了反清、追求民主共和的革命道路。

 

廖湾遂成为他们从事秘密革命活动的重要根据地(常恒芳对廖多藩所言在我家马棚开会,马糟藏身即是例证之一),

辛亥革命前,积极筹备策划需要各方联系,当时交通、通信都不方便,全靠人力步行传递,攸关生死还需极端保密,起义参加各方多是淮南廖氏亲戚大户子弟青年和同盟会的同志,必须熟悉内情及熟识各方领导人的自己人来完成,责任繁重风险很大。辛亥革命前,积极筹备策划需要各方联系,当时交通、通信都不方便,全靠步行,还需极端保密和熟悉内情及各方领导人的自己人来完成,责任重大风险很大,起义参加各方多是淮南廖氏亲戚大户子弟青年和同盟会的同志, 1905 去安庆时廖盘箴30岁辛亥年他35岁,数廖梓英、廖楚珍最年轻17岁。辛亥年廖楚珍22岁,精力旺盛。又由于家庭的社会地位高,加上安庆的经历,廖楚珍人事熟悉、信任度高(即现在所说很有面子),八方联络的任务自然而然落在腿脚麻利的小兄弟身上,并且完成出色、效率高可靠。哥哥们总是选派他去完成重大绝密的任务。如同《水浒传》中的神行太保戴宗一样,他是革命领导集团中的核心人物之一。此任务非他莫属随之成为了他的专利。长久的奔波健步如飞、练就了一双铁脚板,因此哥哥们叫他“七大脚”(堂兄弟中排七),外人称他“廖大脚”颇有名气。淮上东征军改编成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第四师第七旅后,楚珍任第七旅袁家声旅部副官。尽管他冲杀疆场惯了,英勇气概如同兄长廖海粟和廖璞纯一样,而并没有担当第一线的长官。旅部少校副官也是营级军官,但是是在司令部的核心里工作。仍然少不了不可缺的重要联络工作。估计此时条件有所改善,有马代步了。同时有哥哥的推荐文弱书生八弟廖瑞然((传琮)18911932),担当了文书工作。正因为联络工作他此段时间与老师加亲戚的柏文蔚交往最多。

当年(1907年)权道涵、孙毓筠、段云奉孙中山之命从日本回国,在南京与柏文蔚、赵声密议谋炸两江总督端方,但事泄未成,权道涵、孙毓筠、段云被捕,柏文蔚难以存身,遂离职潜逃。光绪三十三年2 月,柏去吉林胡殿甲统制的吉强军,充任文帮带兼马步队总教习。19081119,熊成基、范传甲等革命党人在安庆发动起义。廖楚珍与兄长海粟、璞纯、盘箴、子宾、润斋等兄弟积极参加,奋战一夜,终因敌人已有准备、内应未成起义失败。皖抚朱家宝对革命党人、士兵和学生进行逮捕、屠杀,全省先后受害达三百人之多,熊成基同廖氏兄弟撤归淮上,蓄积革命力量发动群众伺机再起。熊成基辗转到日本,在东京同盟会总部会见孙中山和黄兴。

1909年,黄兴受孙中山委托,在香港成立同盟会南方支部,重点工作就是策划新军起义。1911年同盟会中部总会又在上海设立,中心工作,也是联络长江流域的新军。而此期间,各地新军大、小起义始终不断。廖楚珍在安庆期间结识了青年知识女性刘氏在外面自主结婚,因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他俩的结合为家庭所不容。1910年春末,为躲避敌人的搜捕,廖楚珍携已怀孕的妻子去了上海,与张树侯在沪上组织淮上志士地下联络处,并为营救权养之设法奔走。是年九月楚珍长子廖中威出生在上海。

柏在东北5 年。 宣统三年,武昌起义爆发后,柏文蔚受陈其美电邀,南下赴沪,与黄兴等在陈其美家集会,决定由黄兴负责收复武汉,柏文蔚负责南京。柏文蔚与林述庆等一起指挥了进攻江宁的战斗,赶跑了张勋,遂收复南京。为统一思想,统编部队,各省革命党人代表集会南京,会议决定首先扩编柏文蔚所领导的部队为革命军第一军,柏任军长,驻蚌埠一带,部下多为江浙人。他自然要依靠皖北老部众、他忠诚可靠的家乡廖氏兄弟。廖楚珍受柏文蔚密令从上海返回家乡,配合海粟诸兄准备起义115农历9月15日),张汇滔、袁家声召集王龙亭、廖海粟、岳相如等各路负责人策划响应,起兵占领寿州,成立淮上军总司令部,海粟任总司令部参谋兼东征军军统,率廖璞纯、廖梓英、廖盘箴、廖子宾等营东克蚌埠,伺机向五河、清江一带发展。123,敌酋张勋兵败南京,乘车经蚌埠北逃,海粟部遂在小南山架炮堵截。是夜月黑风高,两军混战一夜,不辨方向。天明张勋乘间逃去。此役海粟部损失惨重,营长廖璞纯,队长朱广凤、徐光峰、李久爵战卒,士兵死伤近百。

民国元年《1912年》南北议和,淮上东征军改编为柏文蔚属下皖第一军第四师第七旅,海粟任该旅团长。柏文蔚奏请孙中山电令追赠廖璞纯为大都尉、民国烈士,楚珍兄弟为其尽力精心安排和主持了隆重的祭祀典仪、极尽哀思之情。

后柏文蔚接任安徽都督兼民政长,急需年轻可靠 的自己人在身边服务。调23岁的廖楚珍任督府副官长,21岁的廖瑞然任文书(陈独秀为秘书长下有八个文书)。柏在督皖期间,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法令、政策,推进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在发展安徽教育、实业、交通等方面,做出了很大努力。

廖楚珍是督府副官长,有许多事柏文蔚自己不能随便出面解决,廖楚珍是老同盟会员、对安庆、上海人熟、地熟。又是淮上军老人,亲戚多关系广泛,对皖北各派人事熟悉,感情容易接触。在协调和联络方面起到了别人无法起到的作用。特别对作柏文蔚本人遇到了为难的时候,多是让廖楚珍去做,他们是生死相关的自家人,什么话都可以说,互相没有顾虑。可以说廖楚珍对柏文蔚的成功施政等起到了重要的协助作用。

在中外反动势力的支持下,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胜利果实,当上了民国总统。不久袁世凯开始向国民党开刀,用武力扑灭革命势力。1913[民国二年袁世凯刺杀宋教仁。柏文蔚被袁世凯撤职。副官长廖楚珍负责物资疏散工作,也曾将用船将部分物资疏散运回廖家湾。

六月,袁世凯撤销李烈钧.胡汉民.柏文蔚都督职务。 孙中山下令讨伐,李烈钧、胡汉民、柏文蔚等响应孙山号召,分别在江西、广东、安徽起兵讨袁,发动“二次革命”。

七月,皖省宣告独立。柏文蔚为安徽讨袁军总司令于临淮关起事,廖楚珍(24岁)、廖梓英(24岁)、廖瑞然(22岁)随从在蚌埠司令部工作、连络奔波各处。

廖氏兄弟和淮上军旧部义无反顾,立场鲜明地站在孙中山先生一边,尽数参加反袁斗争。与兵力强大的袁军倪嗣冲部展开了坚苦卓绝地斗争,这时的国民党已经模糊了同盟会时期的革命旗帜,各省没有统一的同反革命进行斗争的准备,因此在北洋军的重点进攻下讨袁军很快失败了。第七旅奉命在在淮南寿、凤阻击袁军倪嗣冲部东进,此中,廖少斋、廖海粟团长率军在淮南八公山一线进行的阻击战,直至最后一兵一卒。他们是各路讨袁军中作最顽强,坚持时间最久的部队。激战多日因众寡悬殊全军覆没。廖少斋被部下叛徒杀害。  9月初,南京被北洋军攻陷,“二次革命失败”

袁世凯下令通辑孙中山、黄兴、李烈钧.胡汉民、柏文蔚等人。 柏文蔚带廖楚珍等少数随从经芜湖逃亡上海法租界避难。其他廖氏兄弟亦相继潜至上海。不久柏文蔚携廖瑞然与袁家声、张汇滔等东渡日本,廖楚珍、廖盘箴、廖润斋、廖子宾、廖梓英、陈子美等避居法租界。廖瑞然随柏文蔚、东渡日本。团长廖海粟避往临淮关舅家安顿家小遭敌捕杀,时年31岁。

倪嗣冲对淮上军恨之入骨、灭绝人性的屠杀淮上军余部并对廖家湾等地进行血腥镇压。袁世凯爪牙倪嗣冲对淮上军民进行血腥镇压,挖祖坟、驻军廖家湾廖鸿钧家宅北大门。

 

1915[民国四年] 匿居上海的廖氏兄弟经济已十分窘迫、便各去他方谋生。权道涵被遣去西北主持甘肃盐运,石寅生应权道涵邀请赴兰州、宁夏协助办理公务,廖楚珍同刚返回的八第廖瑞然等亲友多人也应权道涵邀请潜赴兰州,同时他们还在西北从事商业活动。

1916 [民国五年], 廖楚珍的父亲廖鸿钧(儒臣)老先生是地方名士,被推为淮上石头埠联防局局长,因反对倪军暴行遭致敌兵迫害致死。 时年54岁。

1919年张汇滔由日回沪,被倪嗣冲派人刺杀于上海。柏文蔚任鄂西靖国军总司令。廖楚珍同瑞然又应召随柏工作,协调斡旋于柏文蔚、常恒芳、方振武、岳相年、袁家声等皖籍上层人士之间。在南通、安庆、九江、武昌等地军中也有秘密关系。和沿江各码头的帮会人物也有来往。他重新建立各种联系,以及联系石寅生、张树侯、朱雁秋、皖籍斧头帮帮主王亚樵等老战友间。

1921年,柏文蔚被孙中山委任为长江上游招讨使。

袁家声由日本回国返皖,同廖梓英、张树侯、廖子宾、廖梓英、柯庆施、在安庆创办《建设日报》宣传民主思想。

1923年秋,柏文蔚委派廖梓英,岳相如回家乡召集旧部程华亭、费子良、王绍久、刘朗清、常持青等讨倪,举行“寿县起义”,成立“淮上人民自治军”。袁家声到家乡袁家湖,动员亲族募集经费,号召青年参军,一时投笔从戎、弃农参军者数以千计,由袁少仪率领,开往淮北高皇寺一带驻扎,与凤台岳相如、廖梓英所募的淮上军合并,共3000余人,袁家声任总司令,集中训练,以待北伐。受挫后退入河南,经柏文蔚协调暂归胡景翼部,编为十五混成旅。

孙中山就任非常大总统后民国12 年,孙中山指派柏文蔚参加改组国民党,并参加国民党临时中央的工作。19241.在国民党“一大”上柏文蔚由孙中山亲自选定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和中央军委委员兼建国军第2军军长。在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柏文蔚所做军事报告,对正式形成第一次国共合作起了积极作用。同年秋,柏文蔚赴北方策动军队,奔波于豫、鲁、冀、察各省和上海之间,为北伐做准备。同年底至翌年春,柏文蔚奉命赴河南兼任河南军校校长,协调国民革命军第二军、第三军的团结,并在黑石关洛河东岸击败了北洋军队。此间,廖氏八兄弟的子侄廖运泽(汇川)、廖运升(中平)、廖运周(冠洲)、廖多瀚(浩然)、廖多術等继承父辈志向继续革命。借助父辈社会关系皆入黄埔学习军事。廖多炎(廖麟、石生)、廖多芳、廖多芬(廖宜民)等在大革命期间也先后参加了共产党。其中柏文蔚保荐孙一中、廖运周入了黄埔军校。

民国15 1 月,在国民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上,柏文蔚再度当选中央执行委员。民国17 2月,在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上,被选为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和国民政府委员。
 1925年孙中山去世后,柏文蔚逐被排挤。  

 1926[民国十五年] 再次北伐, 柏文蔚以淮上军为基础,组建国民革命军第三十三军,柏文蔚任军长、常恒芳任党代表兼政治部主任。袁家声被任命为三十三军第一师师长、程华亭为第一师副师长兼第一旅旅长,袁家声 、廖梓英、岳相如为旅长、王绍久为团长、费子良在二团任营长。廖楚珍由柏文蔚委任为安徽叶集厘金局局长辖管皖豫间税收,以筹部分军饷。19271月蒋介石正式任命柏文蔚为三十三军军长。据第三十三军第一师副师长程华亭等人回忆,柏文蔚晤蒋回来对大家说:以前在广东与蒋介石没有共过事,并不很熟悉,蒋的为人如何,本领如何,很不清楚。但蒋介石以后生的姿态对柏这位革命老前辈极表推崇,因而给柏留下的印象是认为尚可合作 三十三军攻克大别山周围县城,东进六安、合肥、寿县、蚌埠、徐州等地。叶集地处豫皖交界通道要冲关卡,为一商业大埠,山货土产物资贸易繁盛,俗称“十里叶集”。为三十三军军费的重要来源。廖楚珍在此由侄子廖多焕协助负责税警武装,以及生活事物,郭开运协助文案处理文牍。二人尽心尽力工作。1929年,方振武主皖,委程华亭为凤(阳)、寿(县)、凤(台)、定(远)四县警卫团长。石寅生任暂编第六军军长,驻兵霍邱与廖楚珍交往密切。

民国16 年(1927年)4 12 日,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捕杀共产党人,实行独裁统治。柏文蔚强烈反对,他率领第三十三军营以上军官发出通电,宣布拥护孙中山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敦促蒋介石下野。

蒋介石被迫下野后,柏文蔚给某要人电文中称之“独裁政治之不良,今者独裁已倒”等由此获罪蒋介石。蒋授意何应钦撤免了柏的第三十三军军长职务。柏以北路宣慰使的空衔,在其军长职务被撤销前后,尽管处境维艰,但仍挺身而出,掩护、营救了许多共产党员,如柯庆施、王更生、李运鹤(原名郑鼎),以及被关押在鄂、川、黔“剿匪”指挥部的共产党员杨金龙、杨宗贞等。从此,柏文蔚离开了军界。

33军被蒋介石撤编、加之多年紧张的战斗、奔忙不安定的生活身心受损,当年的淮上军骨干廖氏兄弟已七零八落。1930年,廖楚珍卸职归乡。在此前后,与唯余的老弟兄廖子宾(廖运泽父亲)、廖润斋(廖运升父亲)、廖梓英等因不满社会现状或不愿受排挤均相继辞官返乡。在家乡他们每天汇聚在一起吸烟喝茶、回顾过去的英武往事经历,侄子廖多藩、廖运培(润斋侄子)常在侧随侍铭听他们的谈话,这给他们以后的军旅生涯教诲影响很大。廖楚珍同廖润斋聘请廖吉甫在家设置私墪,招子 侄运兴、多蕙、光祖、光焱在一起读书。人们经常见到廖楚珍头戴礼帽、身穿长袍骑着一头大黑走驴由马夫金传花跟随四处寻亲访友(这是当时的时尚着装、石寅生、程华亭也是这种装束),他给跟随他多年的廖多焕在望峰岗置地五十亩安家,郭开运则忠心耿耿长期伴随他一起生活,(直至楚珍去辞世后才悲痛地返回寿县)。

廖楚珍回到家乡当年秋天,淮南连下大雨四十余天,淮水暴涨廖家湾危在旦夕,全村族人筑堤坝护村,廖楚珍出资用七部水车昼夜汲水方保全村无恙。廖光舜回忆:“1930年七爹回到廖家湾,我正在上小学。他常常去东庄挖菜园子地来练身体。他扛着一把大锹,带着暖水瓶烟袋锅。每次都有二、三个小时,还很有力气。挖累了就坐在大锹上抽烟喝茶,好多年都是如此。人们说他是个怪人,但他很喜欢我们小孩子。”平素他不容过往军队来廖家湾随意拉夫骚扰,甚至不顾病体与之抗争发生冲突。在表亲王绍久、费子良的撮合下廖楚珍轻率与老战友程华亭联姻为长子多蕖包定了婚姻,遭到在南京上学的多蕖强烈反对。后因对时局失望、体况愈下,但始终对孙中山、柏文蔚等怀有感情,在其居室常年悬挂着他们亲赠的照片。1932年日军进攻上海,柏文蔚条成抵抗意见,为时论所推崇,廖楚珍虽隐居乡里,仍颇生共鸣、极力赞同。具有强烈民族爱国心的老一代民主革命者——当年的淮上军廖氏诸兄弟个个义愤填膺、又常在一起评议国事,并鼓励子侄从军抗日杀敌报国。有精力有条件的老战友诸如程华亭、石寅生等纷纷在家乡拉起自卫武装对抗日寇。(1938年初,石寅生招集旧部,成立了皖北人民抗日自卫军,亲任指挥官。不久,部队改番号为安徽省人民抗日自卫第一路军,石任司令。程华亭出任第一路副指挥。)

1936年廖楚珍从大学毕业不久的长子廖中威 “请缨杀敌、精忠报国”参军进入税警总团。

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事起,廖中威随军赴上海参战。年底日寇攻占沪宁,继侵蚌埠战火硝烟以危及家乡,廖梓英代表廖氏父老召集全族开会,号召子弟上前线尽忠报国,告诫全族如有叛逆、全族诛之,开除族籍。不承认其为廖氏子孙。这一前后阶段廖氏子弟入黄埔投军的多达三百多人,不少已在前线与敌浴血奋战,几无一人为汉奸者。1938年春末,淮南危机,父老乡亲纷纷弃家逃难跑反,廖楚珍扶病携带家小数十口人与廖子宾(廖运泽父亲)两家人,辗转六安、霍丘一带欲投奔战友石寅生处避难,途中饱受颠沛之苦,心脏病加重一病不起。后日寇撤守蚌埠外围的岗窑山一线,全家才得以返乡。七月病势沉重,不久故于家中,卒年50岁。柏文蔚、常恒芳(藩侯)、石寅生、程华亭等老战友俱对楚珍的去逝表示深切痛悼!据侄子廖多藩回忆:1938年秋在金寨(当时称立煌、临时省政府所在地),我和近房兄弟多薰、多惟、多恺一同去看望常恒芳世伯,常老见我脚上带孝,便问原因。我回答:'我伯父廖楚珍去世了。’他好一阵难过未讲话,心情沉重,用手杖指着墙上的镜框让我们看,相片上是廖楚珍与柏文蔚、常恒芳三人的合影。柏、常并站在前排,伯父身着民国开国大典校官礼服、身背盒子枪立在柏先生一侧、身材魁伟高出一头、甚是英武。常老讲:'这即是你伯父七大脚。当年我们搞革命时,常在廖湾你家大门外马棚中开会,那马槽下面是空的,若有危险便钻进去藏身,你伯父打仗好生勇敢,勇武如同他二哥海粟、三哥璞纯一样,俗称“七大脚”战将。没想到他们都先我而去了,过世的这样早!’在吃饭时他不时地回想起伯父当年冲锋陷阵威武不屈勇猛无比、令敌人丧胆的往事。他还指着长着全脸胡子的多薰哥说:“他的模样很像你海栗伯”说着还伤感的流下泪来。从中也可见伯父当年情况以及柏、常与廖氏的不寻常关系。”

抗战期间柏文蔚在湖南永绥(花垣)得知在战时儿童保育院的廖蕙华、廖多英是廖楚珍的侄辈时对之格外照顾,常请他们去家里度周末。廖多芳(廖璞纯之子、也是柏文蔚的侄孙)和柏文蔚来往也很亲密。

廖蕙华说:抗战时,1942年我和多英在战时保育院,而当时撤在湖南永绥,三哥廖多芳担心我俩考不上中学,写了一封信要我们去看望先生,请他保送我俩到国立八中。我俩步行五里路去的,先生那时已六十多岁、待人很和善、对我俩很亲热。他说;“你俩是七大脚的亲侄儿,就跟我的孩子一样,以后有什么困难来找我就可以了。”先生亲自写了一封信给八中校长要求对辛亥革命烈士后裔给予免试入学的优待。我俩得以顺利入学。后来保育院闹学潮,是共产党员(教导主任)领导的,遭到镇压,我们又全体到先生那里请他出面调解。柏老要我俩每个星期天都去他那里玩和吃饭,如自己亲人一般。他亲自对我俩说:“我与你们伯父七大脚当年在一起滚草窝闹革命、形影不离。” 廖石生、廖多愉、廖运培说:“七叔一生对老人孝敬、对战友忠诚、为人豪爽仗义。正谓“性沉毅重然诺”,军人气概英武过人。”

廖多藩说:我这一生有幸与伯父生活一段时间,他一生在疆场中冲杀惯了、性格洒脱豪爽仗义、受不得委曲,晚年回家乡,身体、精神变差了,遇到不顺心的事忍受能力很差,脾气孤傲暴燥,在处理家中、亲族间的矛盾时生硬,欠冷静,虽大多都事出有因,事后他也从不去辩解,以致造成一些本不应有的影响。这些事我都亲身经历深知其中原委。俗云:“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伯父是一个有缺点的战士,一个献身于伟大辛亥革命的老战士!这应是他的主流。

1947年柏文蔚因病逝于上海。如廖多藩老人所讲:“不讲廖楚珍跟随柏文蔚一生,就不可能反映他的历史真情。”这是发自上辈人终生切身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