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心孩子掉进"撒谎"的陷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21:30:12
当心孩子掉进"撒谎"的陷阱
还是先看两个故事吧: 一位朋友,女儿6岁时,一天,女儿突然对他说:“爸爸,我在家里看到一只这么大的蛇(女儿做了个手势,告诉他蛇有直径20厘米那么大)。”朋友一听,有点害怕,就在家里到处寻找。全家上下,找了很久,也没看到蛇的踪影。妻子把女儿叫来,狠狠骂了她一顿。朋友转念一想,自己住在二楼,蛇是不可能爬上来的,绝对不可能,一定是孩子乱说。女儿却白白挨了一顿骂。
在一本书里,看到这样一件事。一位在美国的留学生,由邻居带着他的儿子去看马戏。晚上12点才回来。可一回家,儿子就问妈妈是否摸过打象和老虎,并对妈妈说,他摸到了大象的鼻子和屁股。大象的鼻子,里面是湿的,有鼻涕;大象的屁股很大,很臭。他还摸了老虎,只是由于自己身子重,别人没让他骑在老虎背上,而其他孩子则骑在老虎身上。孩子讲得绘声绘色,他们两口子也听得津津有味。可是,仔细一想,不对呀,马戏团应该会考虑安全问题,绝对不会轻易让那么小的孩子去摸动物的。 第二天一早,他打电话问邻居,邻居的回答让他大吃一惊:没那么回事!
如果我们用传统的眼光来看,这是两个典型的孩子撒谎的例子。可是,如果我们换一种眼光来看,就远远不是那么回事了,也远远没有那么严重了。
传统上,我们一贯都喜欢把孩子的言、行,往道德的天平上去衡量。衡量的结果,如果孩子的所作所为与事实不相符,我们就认为孩子是在撒谎;如果一致,我们就会把孩子看作诚实的,认为是乖孩子,好孩子。而被认为撒谎的孩子,则被认为不是好孩子,不是乖孩子。
今天,当我们还在拿这一套理念来教育、引导孩子的时候,我们就应该想一想:真的是孩子在撒谎?真的是孩子在骗我们,还是我们没有真正了解孩子的心理? 当我们在用传统的诚实理念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恰恰忘记了一个最为基本的道理:孩子是充满幻想的,他们还区分不了什么是幻想,什么是现实;他们常常会把幻想的东西与现实混为一谈。
上面的那两个例子,就属于这种情况。
两个例子中,孩子的年龄,都在6岁。而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是最富于幻想的。他们往往会把幻想中的事情与现实生活中的事情看作是一回事。
在第一个例子中,那个小女孩,很有可能是在电视里,或者图画上看到过那么大的蛇,于是,就幻想着世界上,真有那么大的蛇,并进一步想象着那条蛇的具体情景。而那时候,她又正好在家里,因此,就信口说出了家里有那么大的蛇那样的话,造成了家里一时的恐慌。
第二个例子中,极有可能那个孩子特别喜爱大象和老虎两种动物,并天天在幻想着看到它们,摸到它们。那天,正好看到了,于是,就大谈特谈他怎么看到,怎么摸到。
其实,在现实中,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比如,孩子在晚上,没有开灯的情况下,黑暗中常常会说他们看到鬼,看到这看到那;或者孩子在无意中做了坏事,竟会把原因说成是小猫呀小狗呀,是小猫小狗做的等等。对于这些现象,我们更多的是把道德的尺子拿出来,将孩子的这些说法与做法,统统归结为不诚实,是在撒谎,是在骗人。有的,就很有可能会狠狠得教训一番,打一顿;或者苦口婆心地教育孩子:要说实话,做诚实的孩子;不要说谎,说谎的孩子是坏孩子等等,直到把孩子说得流下了眼泪,表示以后一定要诚实,不说谎,争取做个好孩子为止。而且,我们还常常会为自己的这一番“努力”沾沾自喜,以为通过这样的教育,让孩子明白了什么叫诚实,为什么不能说谎。
不知道我们想过没有,孩子说这样的话,根本就没有欺骗的意思,他们只是在表达着他们特别想表达的心里话,把他们的真实想法与大人交流了一番而已。他们把这些想法,这些意愿表达了,就快乐了,高兴了。可我们却按照我们成人的意愿,在一相情愿的对他们进行所谓的“教育”与“引导”。这也就难怪我们的道德教育并不那么见效了。
更为重要的是,我们错把孩子的这种很自然的童真,竟看成是撒谎。这就无意于把孩子的想象,孩子的幻想,都统统给剿灭了,只是我们还没有意识到,还没有觉悟到罢了。
表面上,我们是在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实际上,我们是掉进了一个陷阱,在剿灭孩子的想象力。原因是,我们由于不懂孩子的心理,常常在不自觉当中掉进了“撒谎”的陷阱!还自以为做了一件天大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