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林奇的投资策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8:03:11
彼得•林奇的投资策略:寻找10倍股 绝对不可能找到一个各种类型的股票普遍适用的公式
——彼得•林奇

按照投资操作的6个基本步骤:选择目标企业、评估内在价值、分析市场价格、确定买人价格、分配投资比例、确定持有期限,经过对林奇有关投资策略的论述的收集整理,我们将其投资策略逐一总结为6个基本原则。

林奇的选股原则:分门别类,与众不同
林奇分析公司业务的方法主要是根据公司销售或产量的增长率将其划分为六种类型公司的股票:缓慢增长型、大笨象型(stalwart’s)、快速增长型、周期型、资产富余型(asset plays)、转型困境型。
林奇认为,所有经济实体的“增长”都意味着它今年的产出比去年更多。衡量公司增长率有多种方法:销售量的增长、销售收入的增长、利润的增长等。
稳定缓慢增长型公司的增长非常缓慢,大致与一个国家GNP的增长率相等。
快速增长型公司的增长非常迅速,有时一年会增长20%~30%,甚至更多。在快速增长型公司中你才能找到价格上涨最快的股票。
需要注意的是,一家公司的增长率不可能永远保持不变。—家公司并不总是固定地属于某一种类型。
在不同时期,在公司发展的不同阶段,公司的增长率在不断变化,公司也往往从最初的类型后来转变为另一种类型。
林奇在分析股票时,总是首先确定这个公司股票所属的不同类型,然后相应确定不同的投资预期目标,再进一步分析这家公司的具体情况,分别采取不同的投资策略。因此,林奇认为:“将股票分类是进行股票投资分析的第一步。”
我们只能首先分析确定公司股票的类型,对不同的类型采取不同的投资策略。那些千篇一律式的陈词滥调般的投资原则往往是非常愚蠢的。比如,当你的投资翻番时就把股票卖掉,两年后就把股票卖掉,当价格下跌10%时卖掉手中的股票可以减少损失,等。你千万不要相信这些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投资原则。
请记住林奇的忠告:
“绝对不可能找到一个各种类型的股票普遍适用的公式。”
“不管股市某一天下跌50点还是108点,最终优秀公司的股票将上涨,而一般公司的股票将下跌,投资于这两种不同类型公司的投资者也将得到各自不同的投资回报。”
关于选股,林奇一再告诫投资者要独立思考,选择那些不被其他人关注的股票,做真正的逆向投资者:
“真正的逆向投资者并不是那种在大家都买热门股时偏买冷门股票的投资者(例如:当别人都在买股票时,他却在卖股票)。真正的逆向投资者会等待事态冷却下来以后再去买那些不被人所关注的股票,特别是那些让华尔街厌烦的股票。”
林奇认为自己成功的主要原因在于与众不同的选股策略:“在我掌管富达公司麦哲伦基金的这13年间,尽管有过无数次的失误,但每只个股还是平均上涨了20多倍。其原因在于我仔细研究之后,发现了一些不出名和不受大家喜爱的股票。我坚信任何一位投资者都可以从这样一种股票分析的策略中受益。”

林奇的选股策略的与众不同之处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不选热门股,只选冷门股
人们往往对热门股追捧得趋之若鹜,林奇却对热门股回避得惟恐不及:
“如果有我不愿买的股票,那它一定是最热门行业中最热门的股票。”
热门股之所以如此热门,是因为其股价涨得很快,快得总是让人觉得不可思议。遗憾的是热门股跌起来也很快,甚至比涨得还快,快得让你找不到脱手的机会。
林奇对无人问津的冷门股却热情无限:“如果你找到了一只几乎不曾被机构投资者问津的股票,你就找到了一只有可能赚钱的股票。如果你找到一家公司,它既没有被分析家们访问过又没有专家会承认知道它,你赚钱的机会就会大了一倍。”
林奇发现找到冷门股的一个规律是:那些业务让人感到乏味、厌烦、甚至郁闷的公司股票,一般是少人问津的冷门股,却最终会成为股价不断上涨的大牛股。
◆避开高增长易变行业,关注低增长稳定行业
投资于高增长行业几乎是股市中投资策略的一个主流,林奇却对此不屑一顾:“很多人喜欢投资于让人激动的高增长行业,这里总是人潮如涌,但不包括我。我喜欢投资低速增长的行业,例如生产塑料小刀和叉子的公司,但是我也只有在找不到像葬礼服务业这种没有增长的行业时才会这么做。正是在这种零增长行业中才最有可能找到能赚大钱的股票。”
那么,林奇为什么如此与众不同呢?因为他发现高增长行业吸引了大批想进入该行业分享奶酪的聪明人和强势企业,而众多竞争对手的进入使该竞争变得非常激烈,公司很难持续保持利润率,股价相应会下跌。而低增长行业同时是低竞争行业,公司容易持续保持利润率,股价相应会随着利润的上升而上升。

◆远离高技术公司,关注低技术公司
1995年—1999年更是一次史无前例的牛市,指数上涨一倍,连续5年股票的回报率都在20%以上。这次大牛市中,人们对网络股等高科技企业的狂热是最大的推动力。但是,在人们的狂热中,林奇却再次宣称自己是技术厌恶者:
“一直以来,我都是技术厌恶者。我个人的经验表明,只有那些不盲目追赶潮流的人才能成为成功的投资者。事实上,我所知道的大多数有名的投资人(首当其冲的就是沃伦•巴菲特)都是技术厌恶者。他们从来不会买人那些自己不了解其业务情况的公司股票,我也同样如此。”
林奇和巴菲特一样,从来不会买人那些自己不了解其业务情况的、变化很快的、未来发展不稳定的公司股票。他同样坚持只投资于自己能够完全理解的传统稳定行业的公司股票。林奇说:“当周围有如此多的稳定行业时,为什么要购买易变行业的股票呢?”
◆别选多样化公司,关注专业化公司
林奇如此厌恶公司通过收购实现多样化,以至于他将其讽刺地称为“多元化恶化”:
“利润不错的公司通常不是把钱用来回购股票或者增加股息,而是更喜欢把钱浪费在收购其他公司这件蠢事上。这种‘精心准备’的收购对象却是一些这样的公司:(1)价格被高估;(2)业务经营完全超出他们的理解范围。这两点确保收购后的损失而不是收益能达到最大。”
相反,林奇喜欢寻找专业经营的优秀公司。比如,他非常关注抽资独立型公司。采用抽资摆脱做法的子公司或者分公司就会变成独立自由的经济实体。尤其是兼并和收购浪潮中成为恶意收购对象的公司,往往通过卖掉或者抽资摆脱做法,与子公司脱离关系后很快就可以击退恶意收购者,这时独立出来的子公司的股票就会独立上市。
◆不选竞争对手多的公司,只选竞争对手少的公司
人们往往关注那些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的著名公司,而往往忽略了那些长期独霸行业却默默无闻的隐形冠军企业。
但林奇却与众不同:“相比较而言,我更愿意拥有一家地方性石头加工场的股票,而不愿拥有20世纪福克斯公司的股票。因为电影公司的竞争对手非常多,而石头加工场却有一个‘领地’(Niche):在它占据的领地内没有什么竞争对手。”
林奇对拥有市场领地的优势企业情有独钟:“我总在寻找这种拥有‘领地’的公司,理想的公司都有一个‘领地’。”这种领地使公司获得了能够在所在市场领地形成的一种排他性独家经营权。这种排他性独家经营权正是林奇寻觅的阿拉丁神灯:“没有什么可以描述排他性独家经营权的价值……一旦你获得了排他性独家经营权,你就可以提高价格。”
林奇发现巴菲特和他一样,非常钟情于寻找具有独家经营权的优秀企业。林奇敬佩地说,巴菲特通过向“独家经营权”型公司投资赚了数十亿美元。
◆别听内幕消息,只看公司及其内部员工买入行动
对于一般投资人来说,有一种正大光明却比内幕消息更为准确可靠的方法:那就是观察公司员工买人自己公司的股票及公司回购自身股票的行动。这种行动,代表公司员工、公司本身对未来充满信心,他们对公司有着最内部的消息,最直接、最全部的理解,其买人行动是一个非常积极的信号。
林奇认为,公司回购自身股票是对公司未来充满信心的重要表现,而且回购股票长期而言会提高股票的价值:“一家公司回报投资者的最简单、最好的方法就是回购自己流通在外的股票。如果一家公司对自己未来的发展充满自信,它为什么不可以也像投资者那样向自己公司的股票进行投资呢?……从长期来看,回购股票只会对投资者有利。”
林奇认为,如果公司的普通员工们也在积极购买本公司的股票时,那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买入信号:“没有什么样的内幕消息能比公司的职员正在购买本公司的股票更能证明一只股票的价值。”一个年薪2万美元的普通员工,却用1万美元买人本公司的股票,这肯定是一次对其本人来说有重大意义的投资行动。但林奇认为内部人员购买本公司股票的原因却只有一个:“他们认为股票的价格被低估了,并且最终会上涨。”
林奇的估值原则:市盈率为主,综合估值
林奇主要采用市盈率进行股票估值。
按照林奇对股票的六种分类,不同类型公司的股票市盈率差别也很大。许多投资者通过对不同行业之间、同一行业不同公司之间的市盈率比较,寻找市盈率偏低的股票,从中获取超额投资利润。但林奇提醒我们,低市盈率股票并非就一定值得投资:“一些投资者认为不管什么股票只要它的市盈率低就应该买下来。但是这种投资策略对我来说没有什么意义。我们不应该拿苹果与橘子相比。因此能够衡量道氏化学公司股票价值的市盈率并不一定适合沃尔玛。”
只考虑市盈率当然很傻,但市盈率毕竟是一个非常容易得到的数据,在正确运用时对分析股票也有相当大的用途,因此,你不能对其不理不睬,而是要合理分析。
在根据市盈率判断股票高估还是低估时,一定要进行充分、全面的比较。一是将行业市盈率与市场整体市盈率进行比较;二是将目标公司的市盈率与行业平均市盈率比较;三是将目标公司不同年份的历史市盈率进行比较。
关于市盈率指标的运用,林奇给投资者的一个忠告是:“如果对于市盈率你可以什么都记不住,但你一定要记住,千万不要买入市盈率特别高的股票。”
林奇也会用每股账面资产与股价进行比较,但他很清楚这样做有潜在风险:“每股账面价值经常与公司的实际增长没有什么关系,它经常严重高估或者低估了公司的真实增长情况。”林奇提醒我们,当你为了账面价值而购买一只股票时,你必须仔细考虑一下那些资产都是些什么,到底真实的市场价值是多少。在分析公司资产时,林奇十分强调库存现金。如果库存现金数额巨大,就必须根据库存现金对其股价进行调整后,再计算市盈率。如果不考虑数额很大的库存现金的话,那么我们就会低估公司股票的价值。
林奇也会找到一些收益适中却非常值得投资的公司,这主要是因为它的自由现金流。通常这种公司都拥有一大笔旧设备的折旧,而这些旧设备短期内不会被淘汰。这种公司在改革的过程中还可以继续享受税收减免待遇(设备的折旧费用是免税的)。这些折旧使公司的自由现金流远远大于报表上的现金流,容易使一般投资者低估其股价。但林奇对现金流量的定义非常严格:“如果你根据现金流来购买股票的话,请确信这个现金流指的是自由现金流。自由现金流,是指在正常资本投资支出之后留下的现金。这是一笔只进不出的现金。”
林奇看待股市的原则:收益线与价格线
林奇认为,最终公司股价的走势取决于公司价值。尽管有时要经过数年时股价才能调整到与公司真实价值相符的水平,但是有价值的公司即使股价下跌很久,也最终会上涨,至少在多数情况下是这样。
投资者在任何——张既有股票价格走势线又有收益线这样的股票走势图上都会看到这种股票价格走势与收益走势基本相符的情形。林奇这样总结股票价格波动的规律:
“股票的价格线与收益线的变动趋势是相关的,如果股票价格线的波动偏离了收益线,它迟早还会恢复到与收益线的变动相关的趋势上。人们可能会关心日本人在做什么、韩国人在做什么,但是最终决定股票涨跌情况的还是收益。人们可能会判断出市场上股票短时间的波动情况,但从长期来看股票的波动情况还是取决于公司的收益。”
例如,道氏化学公司1971年—1975年和1985年—1988年间收益增加时股票价格随之上涨。在这两个时期之间,也就是从1975年—1985年,道氏化学公司的收益波动很大,同时股票价格的波动也很大。
1958年—1972年间,雅芳公司收益持续上涨,股价也相应从3美元上涨到惊人的140美元。尽管大家对这只股票普遍看好,但相对于收益来说股价明显太高了。1973年公司收益大跌,让投资人幻想破灭,股价也随之大跌。
林奇买入股票的原则:选择最佳时机
林奇认为,选择买人股票的最佳时机的前提是发现被市场低估的股票:“事实上,买人股票的最佳时机总是当你自己确信发现了价位合适的股票的时候,正如在商场中发现了一件价位适宜的商品一样。”
林奇从多年投资经验中发现最佳交易时机可能出现在以下两种特定时期。
第一种时机是出现在年底。股价下挫最严重的时期总是出现在一年中的10月到12月之间,这并非偶然,因为经纪人和投资人往往为了年底消费,愿意低价卖出股票。机构投资者同样喜欢在年底清除一些亏损的股票以便调整未来的证券组合。所有这些抛售行为将导致股价下跌,对于价位较低的股票影响更加严重。
第二种时机出现在每隔几年市场便会出现的崩盘、回落、狂跌时期。在这些令人惊惶的时期,如果投资人有足够的勇气在内心喊着“卖出”时仍镇静地买人,就会抓住那些曾认为不会再出现的良机。对于那些经营良好而且盈利可观的公司股票,在市场崩溃时期反而是良好的投资时机。
林奇的投资组合原则:集中投资,适当分散
长期以来一直存在集中投资与分散投资两种完全对立的投资组合管理观点。林奇却并不偏执于某一种组合模式:“寻找一种固定的组合模式不是投资的关键,投资的关键在于根据实际情况来分析某只股票的优势在哪里。”
林奇认为,确定投资的前提是研究分析股票价格是否合理:“假设你做了正确的研究并且买了价格合理的股票,这样你就已经在一定程度上使你的风险最小化了。”相反如果购买一只价格高估的股票就是一件不幸的事。因为即使这个公司取得了很好的业绩,投资人仍然难以从中赚钱。
林奇认为,投资应该尽可能集中投资优秀企业的好股票,而不能单纯为了多元化投资于自己不了解的股票。投资者应该尽可能多地持有下列公司的股票:“(1)你对该公司有一定的了解;(2)你通过研究发现这家公司拥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投资分析研究的结果可能是一只股票,也可能是多只股票符合以下标准,投资人应该根据自己的研究判断来决定投资组合持有股票的多少。但根本没有必要因为多元化投资而投资一些自己不熟悉的股票,对小投资者来说愚蠢的多元化投资如同恶魔一样可怕。”
但林奇同时认为,为了避免一些不可预见的风险发生,只投资于一只股票是不安全的,一个小的资产组合中应含有3只—10只股票较为适宜,这样既可以分散风险,又有可能产生更多收益。
(1)如果你希望寻求“10倍股” (tenbagger),那么你拥有的股票越多,在这些股票中出现“10倍股”的可能性就越大。
(2)拥有的股票越多,资产组合调整的弹性就越大,这是林奇投资策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些人认为,林奇的投资成功在于其只投资于增长型股票,其实林奇投资于增长型股票的资金从未超过基金资产的30%—40%,余下部分被分别地投资于其他类型的股票以分散风险。“尽管我拥有1 400只股票,但我的一半资产投资于100只股票,2/3投资于200只股票,1%的资金分散投资于500只定期调整的次优股。我一直在找寻各个领域的有价值的股票,却并不执著于某一类型的股票。”
林奇认为,在选择分散投资的对象时应考虑下列因素:
增长缓慢型股票是低风险、低收益的股票;大笨象型股票是低风险、中等收益的股票;如果你确信了资产的价值,资产富余型股票是低风险、高收益的股票;周期型股票取决于投资人对周期的预期准确程度,可能是低风险、高收益,也可能是高风险、低收益。同时,十倍收益率股票易于从快速增长型或转型困境型股票中获得,这两种类型的股票都属于既是高风险又是高收益类型的股票。越是有潜力增长的股票越有可能下跌。
林奇认为,在投资组合管理中,要不断地复查自己的股票,同时仔细观察股市动态,根据公司及股市的变化对股票进行适当调整。
林奇的持股原则:长期投资胜过短期投资
林奇是长期投资的信奉者:“我对长期投资的兴趣无人能及。但是正如圣经中所说,鼓吹要比实践容易得多。”
林奇同样注意到,由于有了短线投资者和一些专业的对冲基金管理人员,使得现在股票的换手率变得异常迅速,短期交易已经充斥整个市场,并对市场行情产生了重大影响,造成了市场的更大波动。
但林奇非常反对短线交易:“指望依靠短线投资赚钱谋生就像依靠赛车、赌牌谋生一样机会非常渺茫。事实上,我把短线投资看做是在家里玩的卡西诺纸牌游戏(Casino)。在家里玩卡西诺纸牌游戏的缺点是要做大量的记录工作。如果你在股市上每天交易20次,那么一年下来要交易5 000次,而且所有的交易情况都必须记录下来,然后做成报表向美国国税局进行纳税申报。因此,短线交易只不过是一个养活了一大批会计人员的游戏。”…
请记住林奇关于长期投资的一句格言:“股票投资和减肥一样,决定最终结果的是耐心,而不是头脑。”
耐力常常是胜过头脑的!
  四、彼得•林奇的转变
  美国最著名、最伟大、最成功的开放式基金经理彼得•林奇早期也热衷于短线买卖,他任经理的第一年换手率高达343%。但不久他就发现“很多我持有几个月的股票其实应该持有更久一些。这不是无条件的忠诚,而是应该钉住那些越来越有吸引力的公司,提早放弃这种好股票,正应了”拔苗助长“的格言,这是我最喜欢的格言,自己却成了牺牲者。
  人们总是到处寻找在华尔街获胜的秘决,长久以来真正的秘决就是一条:买进有盈利能力企业的股票,在没有极好的理由时不要抛掉。你不必在分析该买哪种股票方面是个天才;但如果你没有耐心和勇气去长期持有股票,你只是一个投机者。区分投资者的好坏的标准并不总是头脑,而通常是纪律。
  通常,在几个月甚至几年内公司业绩与股票的价格无关。但长期而言,两者100%相关。这个差别是赚钱的关键,要耐心并持有好股票。”
  五、长线胜过短线
  (1)短线的缺点就在于频繁买卖,它面临了两大问题:
  1、一次不谨慎的交易导致出局。
  如果将市场投资回报视为多轮投币比赛,无疑投的次数越多,所得到的走运概率就越低,往往没投两三次就被淘汰出局了。当然市场没有淘汰制这么残酷,但有时市场的风险的确可能将投资者淘汰出局,如选择的投资对象突然破产摘牌等,这种情况很少,但遇上一次就死了,碰到这种情况,并不是投机者的运气不好,而是他的不谨慎的频繁买卖造成的。
  2、长期频繁操作的结果反而低于平均利润。
  有的人以为短线买卖可以回避遭到一次痛击的危险,但即便回避了风险,他马上将面临第二个风险,判断平均化。在股市中判断对错的概率与猜币游戏类似,最多只有50%,加上心理因素的影响、交易成本的存在,正确的概率还不到40%、甚至更低,从而导致低于平均利润。
  用无知来控制风险,只能加大风险;靠麻雀战术也许能够生存,但永远成不了高飞的大漠孤鹰。
  (2)长线投资的优势在于可以利用股市的长期向上性特征获利:
  1、长线投资同样会遭到淘汰出局的风险,但是由于长线投资者在买入之前往往已对企业作了深入的研究,选择的公司往往有长期价值,价位一般较理性,遭到灭顶之灾的概率是极低的。
  2、就股市的发展局部与阶段而言,股价呈随机波动。但从五到十年来看,是长期向上的。短线投机是无法利用这长期向上性特征的。只有长期投资能够做到。  
  市场几乎无时不刻地被投机狂潮所包围着,在市场中绝大部分人都是以短线为主,妄想一日暴福的念头人人都有,但几年下来累计利润连市场平均涨幅也赶不上,效率市场证明了短线投机在股价随机行走面前要想获得超级利润是图劳的。
  策略的选择本身就预示了成功的概率,大部分人以短线为主,所以大部分人赚不到钱,他们就是市场本身;极少部分人只做聪明的长线投资,所以这类人得到最多的利润。
  所有的投资大师都是靠长线投资成功的,古往今来,靠短线投机得享大名者,至今没有一人(除非是反面教材)
  六、在我们这样高市盈率的市场长线投资有效吗
  有人认为巴菲特买入的股票都是一些低市盈率的股票,他的长线投资理论只限于成熟市场。我不这样认为。
  中西方股市都是股市,它的内在运行规律是基本一致的,都是由一些有血有肉的人在交易,只不过有不同的特点,中国作为新兴市场是由高市盈率的市场过渡到低市盈率的市场,将面临长期缓慢的过程,但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很多产业都将面临从无到有的高速发展历程,无疑充满着许多的机会。总有一些企业能实现高成长不断较低市盈率,由于相对整个市场市盈率偏低,整体市场对它将会产生向上拉动作用而使股价长期上涨。
  在这种高市盈率的市场中,投资者的目的应该是适度的,即在整个市盈率相对基本不变,或整个市场市盈率的缓缓降低的过程中,找到盈利将会长期胜过大部分其它上市公司的企业,进行长期投资。
  研究与学习一个人的方法,最糟糕的就是机械地套用,买同样的市盈率与同样类型的股票并不能保证你能成功,因为这个世界不可能存在两片相同的树叶,无论是你还是巴菲特都不可能做到永远买入一样的股票。
  顺带说一下:不能以巴菲特只投资传统行业来否定无法在科技股中长期投资,他的理由是他不懂这些行业,但这并不能妨碍你将科技股弄懂,费雪就是一个成功的技术股投资者。
  我们既要坚持原则,也要灵活地运用原则,成功的关键在于如何把握度,但如果不知道什么是正确的原则,就一切都谈不上了。
  如果你把握住巴菲特的思想精华,巴菲特的三个原则在任何市场都可以灵活地运用。
  人类的智慧思想总是薪火相传、悠悠不息,伟大是可以学习的!即便你学不成伟大,至少可以学成强大。
   四、过高的复利增长只能害了自己
  明白了复利作用的威力后是很容易激起人的贪欲的,会梦想以高复利迅速达到致富的目的,但是想要把握住更多的机会时反而失去了本应有的机会。过高的增长只会害了自己。
  在一个有限的世界里,高增长率必定走向自我毁灭。如果这种增长的基数小,那么在一段时间内这条定律不一定奏效。但如果基数很大,那么当事人的结局将是:高增长率最终会压扁它自己的支撑点。
  美国天文学家塞根在谈及每15分钟分裂一次繁殖的细菌时已经很有趣地形容了这一现象。塞根说:这意味着每小时翻四翻,每天翻九十六翻。尽管一颗细菌的体重仅有大约1克的一万亿分之一,但经过一天疯狂的繁殖后,它们的后裔将像一座大山那样重…..两天之内,它们将会比太阳还重……不过,不必杞人忧天,塞根说:总有某种障碍会阻止这种指数式的增长。
  证券市场的历史资料可以告诉我们,最杰出的复利增长者-沃伦•巴菲特,也只维持了24%的常年投资报酬率,大部分人都达不到这样的水平。
  千万不要梦想通过短期暴利来加速复利的增长,这是谁也无法作到的,能保证一个长期增长的较高的复利就已经是相当成功的业绩。
  五、复利对我们的启示
  1、成为证券市场的王者,不是靠一次、两次的胜利,而是靠长期稳定的复利增长。
  2、由于市场的高效率,长期获得高报酬率的复利增长是不现实的,所以每当获得一次极高的投资收益时,首要考虑的是如何保住成果,而不是梦想着乘胜追击。
  3、不要对高成长的企业报着过高的期望,一个很简单的数学依据:如果企业年年增长一倍,五年后整个企业将成长32倍,10年后将成长1024倍,这显然是不现实的。所以自认为发现了好股票,又没有耐心等待逢低买入的人,不用担心股票有一天会突然飞到天上去,而已经持有低位买入的好股票的人,既不要把短期获利目标定得过高,也不要天天盼望着自己手中的股票快速上涨,最后失去耐心,过早抛出。
  4、基数小的情况下容易产生较高的复利,但是正因为基数小,所以大部分人也不会很重视,不会从复利角度考虑问题,犯了过多的错误,反而防碍了资金的稳定增长,这还不是最糟糕的,更坏的情形是浪费了时间这一无价财富并且养成坏的习惯甚至死不悔改。
  三、巴菲特的观点
  1、关于风险
  巴菲特认为:贝塔值的纯粹主义者,不了解公司的产品与竞争力,而关注于价格波动史,来确定股票的风险,既不能区分某些内在风险差异,同时还经常会错过价格波动创造的机会。
  他认为:风险来自于你不知道自己正做什么。投资者通过有目的地将注意力集中在几家有选择的公司上,才更有可能对他们进行密切的研究,并掌握其内在价值。对公司了解得越多,可能遇到的风险越小。
  2、关于分散投资  
  沃伦•巴菲特多次强调:“多元化投资就像诺亚方舟一般,每种动物带2只上船,结果最后变成了一个动物园。这样投资的风险虽然降低了,但收益率也同时降低了,不是最佳的投资策略。我一直奉行少而精的原则。我认为大多数投资者对所投企业的了解不透彻,自然不敢只投一家企业而要作多元投资。但投资的公司一多,投资者对每家企业的了解相对减少,充其量只能监测所投企业的业绩。”
  巴菲特认为:诺亚方舟是最牢固的船,但不是能跑得更快的船。
  巴菲特进而提出:“多元化只是起保护无知的作用。我们采取的策略是防止我们陷入标准的分散投资教条。如果你是一名学识渊博的投资者,能够了解公司的经济状况,并能够发现五到十家具有重要长期竞争优势的价格合理的公司,那么传统的分散对你来说就毫无意义。它只会降低你的收益率并增加你的风险。我不明白为什么有些投资者会选择将钱投到一家他喜欢名列第二十位的公司,而不是将钱投到几家他喜欢的-他最了解的、风险最小、而且有最大利润潜力的公司里。”
  显然,巴菲特并不是完全反对分散投资,他反对的是过度分散,反对的是分散在不了解的公司里,他认为投资者应集中投资于5-10家最好的而又能以合理价格买入的公司。
  四、几位投资大师的看法
  1、费雪
  善于挖掘成长股的投资大师-费雪总是说,他宁愿投资于几家他非常了解的杰出公司也不愿投资于众多他不了解的公司。他在1958年写的《普通股与非普通利润》一书中写道:“许多投资者,当然还有那些为他们提供咨询的人,从未意识到,购买不了解的股票可能比你没有充分多元化还要危险得多。”40年后的今天,费雪已是91岁高龄的老人,他仍不改初衷,他还是强调:“最优秀的股票是极为难寻的,如果容易,那岂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拥有它们了。我知道我想购买最好的股,不然我宁愿不买。”一般情况下,费雪将他的股本限制在10家公司以内,其中有75%的投资集中在3-4家公司身上。
  2、凯恩斯
  凯恩斯不仅仅是一位伟大的宏观经济思想家,他还是一位传奇式的投资家。巴菲特在自己公司的年报中指出:凯恩斯作为一个投资者的才智要比他在经济思想上的才智更令人敬佩,凯恩斯曾在1934年给朋友的信中指出:“随着时间的流逝,我越来越相信正确的投资方法是将大笔的钱投入到一个他认为有所了解以及他完全信任的管理人员的企业中。认为一个人可以通过将资金分散在大量他一无所知或毫无信心的企业就可以限制风险完全是错误的......一个人的知识与经验绝对是有限的,因此在任何给定的时间里,很少有超过二或三家的企业,本人认为有资格将我全部的信心置于其中。”
  3、彼得•林奇
  应该说早期的彼得•林奇是一个疯狂的分散投资基金经理,在他所掌管的基金投资组合1983年共包括900种股票,后来更增加到1400种。他就象一条巨大的蓝鲸,吞食一切有利于它成长的东西。但随着投资经验的增加、投资精力的下降,他越来越崇尚集中投资。在他自己总结的25条黄金规则中他谈到:“持有股票就象养育孩子--不要超过力所能及的范围。业余投资人大概有时间追踪8-12家公司。不要同时拥有5种以上的股票。”
  五、部分统计数据
  美国的莱格•梅森集中资产公司副总裁兼总经理罗伯特•哈格斯特朗作了一项统计研究,他将1200家美国上市公司进行随机组合,时间设置为10年期。
  根据统计:
  1、在250种股票的组合组里,最高回报为16%,最低为11.4%。
  2、在15种股票的组合组里,最高回报为26.6%,最低为4.4%。
  3、在3000种15支股票的组合中,有808种组合击败市场。
  4、在3000种250支股票的组合中,有63种组合击败市场。
  结论:
  1、就单个集中投资组合而言,集中投资有更大的机会获得高于市场的收益,也有更大的机会低于市场的平均收益。
  2、拥有股票数量减少,击败市场的可能性增加。拥有15支股票,你击败市场的机率是4:1,拥有250支股票你击败市场的机率是50:1。但是集中投资的成功与至关重要的英明选股是分不开。
  六、一些启示
  1、一定数量的分散投资能降低非系统风险,但不能获得超越市场平均值的利润。
  2、要获得超额利润只有集中投资3-5家。
  3、普通投资者在资金达到百万以上之前,应集中投资于一家公司,因为在达到百万以上之后首要考虑的是如何保住胜利果实,所以要在分散风险的前提下稳定获利;而在百万之前,应该有理智地奋进,争取更大的胜利。
  4、集中投资于一家公司,会有一个反复筛选的过程,有利于迅速提高选股能力。
  5、集中投资于一家公司,使得你更能关注投资于你认为最好的公司,更能关注于它的基本情况。
  6、集中投资于一家公司,从跟庄的角度考虑,你所斗的只有一个庄家,而不是好几个庄家联手对付你,能够提高成功概率。
  7、集中投资于一家公司,使得你经常从复利角度考虑问题,也便于计算复利。

第七章、你愿意持有你所投资的公司十年吗?  
  “一匹能从1数到10的马是一匹杰出的马,但不是杰出的数学家。”
  ——塞缪尔•约翰逊
  巴菲特认为:作为一名投资者,目标应该是以理性的价格买入一家收益可以长期大幅增长的企业,你必须时刻忍受偏离你的指导方针的诱惑。他用一个非常尖锐的问题指出了问题的所在:你愿意拥有一家股票十年吗,如果不愿意,那你就不要考虑拥有它十分钟。
  面对这个问题,我想99.999%的人都会选择不愿意这个答案,就连我这个巴菲特的忠实追随者,我内心诚实的回答也是选择不,一般来说我愿意执有的期限最多两年,所以我暂时达不到巴菲特那样的境界,我想大部分人也达不到。
  要想长期集中持有少数几支涨幅惊人的股票,无疑在浩如烟海的众多公司中作出正确的选择是绝对重要而且必要的事情。
  最优秀的投资对象应同时具备三个特征
  1、广阔前景产业
  2、具有强大的竞争优势的企业
  3、成长型小企业
  (一)广阔前景产业
  一、产业差别对企业有着巨大的影响,在大多数时候甚至起决定性的作用。
  它的重要性怎么强调也不过分,很多人研究了一辈子还没弄明白这个浅显的道理,搞错了研究方向,开始的方向性错误是很难导致正确的结果出现的,正如你凭着错误的地图很难到达你所要去的目的地一样。
  产业差别对企业利润产生影响。就象生活中的不同阶层一样,生而为贵族与生而为平民有着不能等同的成功机遇,社会分工的不同,会带来不同的劳动报酬,如律师,私人医生所赚的收入就是比普通工人多,其职业的稳定性也较高。所以所处产业不同,企业所得到的利润、承受的竞争压力以及获得成功的机遇也不同。
  二、上对了船比找到好划手还重要
  公司的管理层是经常会发生变动的,而经营策略有时也会表现得朝令而夕改毫无理性可言,但是消费者对好的产品与服务的需求是永远不会变的,在一个大众具有迫切需求的行业,只要管理者不犯过于愚蠢的错误,往往能使企业获得较好的收益,起决定性的作用的应该是好的行业,倒并不一定是管理者的超人的智慧。
  巴菲特反复强调这点:“良好的管理记录与其说是你很有效率,倒不如说是因为你上了哪条船。当有着辉煌名声的管理人员要去对付前程黯淡、管理混乱、声名狼藉的公司时,不变的只会是公司的名声。如果你发现自己在一艘长期漏水的船上,那么造一艘新船要比补漏洞有效得多。优秀的骑士会在好马,而不是衰弱的老马上充分发挥。我对此事的观点从未改变。”
  真正最好的企业是“傻瓜”都可以管的,“迟早会有一个笨蛋爬上懂事长的位置”。此话本意不是说管理不重要,而是说:1、了解一个管理者是很难的 2、面对行业的困境,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 3、有时你信任的管理着也会让你失望的。
  但行业不会骗人,行业的发展,产品的需求是骗不了人的。
  (二)、具有强大的竞争优势的企业
  一、在一条好船上找到最好的划手
  企业由经营者组成,所以它的行为不可避免地带有经营者的特征,其行为具有人类的共性。
  产业中的企业就象生活中团体里的个人一样,也有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区别,并且优秀的总是少数人,大部分都是一般或愚蠢的。既便都是一群傻瓜,但傻瓜根据他所知道知识的多少也可以分出等级。投资者应着重于找到优秀的头脑,实在找不到也应矮子里拔将军,找出较聪明的傻瓜。
  牢记这一点有助于我们了解并找到优秀的企业,并且相信优秀的企业必定胜过大多数一般的企业。
  二、强大的竞争优势是好企业的共同特征
  分析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选择企业的核心标准-竞争力。
  老欧在他的文集中谈到:“当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技术创新的加快,经济全球化,使企业的竞争的剧烈程度是空前的。一个企业若无相当的竞争力,其生存很快就成问题了,连是否存在都成问题,又谈何价值,成长呢?
  对于没有丝毫竞争力的企业,随时都面临着关门!这一点对那一家企业都一样,上市公司也一样!若不从机制上解决培养企业竞争力的问题,迟早证券市场会变成投资者的屠宰场,或许你可以说“我死后,哪管洪水滔天!”但可能这一天何时到来,上帝是不会告诉你的,因为上帝的钱也在股市被套住了。
  还是靠自己吧。为投资多上几把保险锁。而企业竞争力是其中最牢的一把。竞争优势也可以分不同的强度:
  一流优势:(1)技术领先(2)垄断 (3)资源独占
  二流优势:(1)品牌影响力、忠诚的客户(2)高的市场占有率
  三流优势:(1)产品和服务的独特性(2)管理与人才(3)成本
  测量企业竞争优势强度的标准:
  1、它所具备的优势,其他企业有无?
  2、这种优势是否容易模仿?
  3、这种优势能持续多久?竞争中的贡献多大?
  4、企业为保持这种优势作了那些工作
5、这家企业明显的劣势在哪里?”
  三、企业内部素质的一些简单特征
  1、主业鲜明
  主业鲜明很重要。不可否认这个世界存在通才,他做什么都比别人强。但是,大部分人不具备这种能力,而且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四面作战谁也受不了。所以我相信只有专心致志地做一件事的人才能将事情做好,主业鲜明应当是一家好企业的特征。
  假设你装修房子准备铺设电路须要一个电工,你不可能雇用一个自称星期一是钢琴师、星期二是园艺师、星期三是作家、……有时还兼做一点木器活的家伙,除非你也是一个不负责任的人。
  2、毛利润高
  不同时期的税收政策是不同的,企业是否利用融资扩大生产以及采用多大比例各有不同,但多少成本产生多少利润是相对确定的。
  毛利润是企业获利能力的数量化指标,一般来说毛利高于同行业的竞争对手的企业,有较强的竞争实力和较高的管理水平。如果整个行业毛利低是竞争恶化的体现。要警惕的是因为服务于少数特定对象且要靠高毛利才能维持生存的企业。
  3、低负债
  负债是一把双刃剑,企业即可能通过负债经营扩大生产以获得更高的利润,但也有可能被沉重的债务负担拖垮。
  很多有前景的小企业就是因为不善于利用财务杠杆,导致负债累累,资金周转困难,结果工人罢工,高级职员辞职,借贷无门而倒闭。
  低负债虽然保守但安全,这样的企业相对起来较理性,这样的企业即使遇到不可预测的经济萧条也比较容易生存下来。
  (三)成长型小企业
  彼得•林奇在《战胜华尔街》中说:“投资大、小企业都能赚钱,但如果你专注于小企业,你可能干得惊人的好!'小的’不仅是美丽的,而且是最能赚钱的。”接着他又强调:“对于小公司,最好等到他们有利润之后再投资。”
  可见,成长型小企业有无比多的机会,但同样存在着无比多的风险,很多小企业在市场的大潮中被消灭了,活下来的只有极少数的成功者,取得最初的获利能力是具备生存能力的一个基本尺度。
  股价与企业的成长是休戚相关的,一个小企业成长十倍,它的股票可能翻二十倍,虽然长期的高速增长是不可靠的甚至是危险的,但是由于小企业的起步基数小,面对巨大的市场,连续几年的高速增长是可以做到的,如果投资者能够提早发现一个新兴产业中的有强大竞争实力注定会成为产业巨人的小企业,无疑就是找到了一个巨大的金矿。
  关于如何寻找成长股,费雪已在他的《怎样选择成长股》作了精彩的论述,在这里也就不必多说了,投资者要吃透他的精神--挖掘并长期持有长期竞争力的高速成长的企业。
  值得注意的是选择成长型小企业的新特点:随着新经济的发展,信息技术的运用,产品周期缩短了,竞争日益加剧,能活下去,就会占领市场。成为霸主,赢家通吃!
  企业财务报表上的利润成长在选择股票上居于不太重要的地位,对企业的竞争实力的研究居于越来越高的地位,找出未来产业的领头人,找出未来产业的霸主是最重要的。
  (四)如何衡量企业的价值
  首先,谁也无法给企业定一个标准的价值,因为企业与世界是不断变化的,企业的价值只能是一个相对的区间,价格永远不可能等同于价值。
  对价值的判断只存在于投资者的自由心证中,绝没有一样的标准,即便你是一个财务专家可以对企业进行精确计算,最后的结果也只是你个人的价格,而不是市场的价值。格莱葛姆、巴菲特、费雪、林奇各有各的价值衡量标准,但并没有妨碍他们投资的成功。
  投资者获利只能由价格差产生,价格是否偏低的判断标准只能依据相对过去的价格以及未来市场的合理定价,而这个判断的正确程度取决于投资者的综合能力。
  有些人非常机械地自我认定一个标准:一定要等到一个低于价值区域的绝对安全的价格,其结果只能是绝对等不到,或者是在临终之前等到了,但并没有机会享受。
  如果连巴菲特都会为了投资好企业,而将标准由“极有吸引力的价格”改为“有吸引力的价格”,并且认为:“以不同凡响的价格买入一家普通的企业,不如以一般的价格买入一家不同凡响的企业。那么你又怎么能僵化地按照自己的市盈率标准来规定一个企业的真实价值呢。
  盲目的低价策略只能陷入一个又一个的低价陷井,如:环保股价1999年收益为0.73元,你又怎么能够想象它能从2000年的37元跌到今天的13元钱呢。真正的安全与价值只能来自于对企业的长期发展与长期竞争能力。
  我现在的判断标准就是:找到一个好企业,而这个企业的价格的确经历一、两次市场恐慌的长时间大幅调整,市盈率到了一个相对合理的区间,而企业的长期发展将继续大幅向前,那么我就认为这家企业的价值是低估的。
   第九章、你能战胜自己吗?
  “市场,像上帝一样,帮助那些自助者。”
  (美国)沃伦•巴菲特
  人的天性中有许多不好的东西,如好吃懒做、贪心、狂妄自大、喜欢得到别人的认同、不肯承认错误.....只有克服了这些缺点,人才能发挥自己最大的才能。
  知行合一是一件很难做到的事情。
  即使你有再多的知识、有最好的武器与方法,但你如果不能战胜自己的缺点,你一样不能很好地运用这些取得成功。成功的人往往是一些品德高尚的人,各行各业的出众者都是如此,成功的投资者也应具备一些与投资致关重要的基本素质,如耐心、勇敢、谦虚、....等。
  一、耐力与恒心
  由于股市的剧烈变动,总有人把握不住自己,对自己的选择持深深的怀疑态度,他需要寻找一种参照体系,他急于知道自己的行为结果,他试图把所有的信息都收进来。另一方面,股市的急剧变动,发出与投资人所关心之事相吻合的信息的频率也相当高,这便影响了人的知觉系统,产生对信息理解的不确切。市场中尽是一些受过良好教育,并拥有丰富经验的投资专业人员,他们最善长的就是让市场更疯狂、更混乱,唯有如此,他们才能显得比散户更聪明、理智一点,股票投资人感受到的压力是非常大的。
  很多事情尽管你已经作出了正确的判断,并且已经作出了勇敢的决定,但是你没有耐力与恒心一样不会成功,企业的发展是一个长期渐近的进程,没有耐心去等待无异于拔苗助长,其结果往往是事与愿违。
  当然,长期的耐心是很难做到的,就连巴菲特有时也会犯这种错误。巴菲特是这样批评自己在航空业投资的错误:“我承认,我和别人一样有种渴望。渴望干点什么,特别是在无事可干的时候。”
  但我们不能因为有困难就不去努力,虽然你作不了最有耐心的事情,但只要你尽力作了,会比丝毫不付出努力得到更多的回报。
  在耐力与恒心这一点上我终生感谢我的父亲,如果不是他对我从小进行的教育与训练,生性暴燥的我早就不知犯了多少错误了,也不可能有今天,耐心为我今后的投资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勇敢与自信
  勇敢与自信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勇敢的表现主要在行动,而自信主要表现在思想,自信决定勇敢,二者对投资的影响是相当重要的,试想你如果不自信不勇敢,面对高风险的市场,你如何能够作出投资决策。
  说到自信,我要感谢我夫人对我的持续鼓励,人的自信是不可能从自己的父母那得到太多的,因为他们对自己子女的评价通常不客观,自信只能从外界的肯定得到,而配偶是最多与最可靠的信息来源,古人云:成家立业,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当然,这些都是题外话了。)
  勇敢的表现的两个特征:1、无知者无畏。2、大智大勇。
  前者是因为不知道风险来自于何处,后者是因为知道事物的发展必然规律、并能掌握控制风险的勇敢;二者在短期的效果差别不大,但长期来看却有天渊之别;前者的成功在于幸运,但幸运是少有而不经常的,后者的成功则是基于对事物的客观分析,他的结果是必然的而且是长期有效的。
  大部分投资者在市场中都是愚勇可嘉的,而向大智大勇转变唯有通过学习才能得到,拉罗什富科在《感想集:道德方面的格言与箴言》中说:“最大的才能是按真实价值评价事物的能力。”了解事物的真相,才能做到真正的勇敢。
  勇敢在投资方面的重要意义:
  1、勇于做最孤独的事情;
2、勇于做最有耐心的事情;

3、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
  4、勇于坚持正确的判断。
  当然,这些勇敢都建立在你对事物的正确判断上。格莱葛姆说:““你不会因为这些人的不同意,而判断正确或错误。你之所以正确,是因为你的资料和推理是正确的。”
  三、谦虚与谨慎
  自信与勇敢在不善于控制时,有时会发展为狂妄自大、匹夫之勇,事物走向反面通常是有危害的,而谦虚与谨慎是对自己最好的约束。
  谦虚才能使人进步,没有哪个大学者是狂妄之徒,因为他们研究得越深就越觉得自己在知识面前的渺小,圣贤尚且如此,我辈俗人又有什么可骄傲的资本呢?
  谨慎能减少轻率的错误,虽然过于谨慎会错过一些机会,但是“要想跑第一,你首先要跑完全程。”你失去少数机会并不可怕,(事实上股市总是充满机会的)可怕的是一次致命错误的打击。
  对于自己有把握的东西要自信与勇敢,对于自己不明白的东西要谦虚和谨慎。
  只有具有谦虚的品质才能勇于承认错误,才不会一错到底。
  马蒂•舒华兹说:“再成功的投资者,也会有失误的时候,而对待损失的态度却是不同的,不同的态度又带来了不同的结果。大部分的交易员最后总是输钱的原因在于,他们宁愿赔钱也不愿意承认自己的错误。”
  四、孤独与冷静
  人一生都是孤零零的,任何人都不可能帮你,只能依靠自己。证券市场尤其如此,因为零和市场的本质决定了每个人都是你的敌人。从众结果注定就是利润平均化,成为碌碌无为之辈,成功的投资者要勇于反大众,要以孤独为乐,你不必在意他人的看法,你只要研究自己的判断是对还是错,力争成为少数人。
  独孤求败的确是很高的一种境界。
  孤独的人往往冷静。
  冷静对于投资者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项素质,市场在很多时候处于一种发疯的状态,很少有人不被它影响而作出不理智的行为,冷静的投资者是要有一点笑看潮起潮落的超然的。
  只有冷静等待才能等到大机会。
  马克•魏恩斯坦说:“我在交易中亏钱不多,因为我善于等待真正时机。大多数人不善于等待时机,他们在天还漆黑的时候便匆匆进入森林,而我却会等待至天亮。虽然猎豹是世界上跑得最快的动物,能够捕捉草原上的任何动物,但是它会等到完全有把握时才会捕捉猎物,它可以在树丛中等上一周,就是等那正确的一刻,而且它等待捕捉的并不是任何一只小羚羊,而是一只有病的或破脚的小羚羊,只有当万无一失的时候,它才会去捕捉。对我来说,这就是真正专业式的交易方式的缩影。”
  独立思考、灵活与原则的辩证关系、......影响到成功的因素太多了,不是这一篇短短文章所能谈尽的,我只是讲了一些我认为最重要的,无疑这一章是我写得最差的,在今后的岁月里我将不断修改这一章,不能十全十美,就留一些遗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