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类的灵修生活的形而上学根源 -三品大官人-搜狐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08:28:49

论人类的灵修生活的形而上学根源

标签: 现代  本体  边界  领域  伊甸园  分类: 哲人过瘾 2008-12-08 20:38

文:何艾亲

日期:2008年12月8日

 

 

一、导语

思想与说话,如今对我都属苦役。所以要斩断。把苦役让渡给知识份子。
而我仅仅在常识里面生活。
因为在我的生活环境里,所要处理的只是琐碎的事务。实际的生活,与思想基本绝缘。
以前的思想与说话,不过是无聊生活之外的“刺激内需”,当属奢侈。尤其是我痛彻感受任何美好事物的容易分化的“规律”,而我又是喜欢单纯的,所以生出倦怠,往往拂袖而去。
美好的事物实质并不新鲜。它将在实际生活里褪掉美好的颜色,从新娘变为老妪。
“变化”的手,它无情地毁灭,直到荒芜。
灵修,还算安静的方式。
因为“变化”的手,还有所不能毁灭的那个“一”。
它最终保守了我心的安静,还有空虚。
主内的弟兄啊,天路确实是直的,因为只有灵魂在直接与主交流。
如落到地上,我们将面对不可回避的心的分化,我们称其为“道德”,是那“善恶树”或说“智慧树”所结的果子。

 

二、边界

有所不能言说之处,是因为我已经深切感受作为“人”的边界。有你所永不可测度的,谓之神秘。神秘之为神秘,盖缘于“我”的无知。“我”的扩大是“人类”,即“我”的边界也同样是“人类”的边界。

如此,作为哲学的研究,它大体可劈为两半:

1,  边界之内;

2,  边界之外。

至于边界本身,则是“我”的观照的视角。这视角无法做到目及万里,如果要扩大视角,需要依赖特定的工具,以便延伸边界所造成的限制。

所以,边界本身,实质是一种选择。这一选择,直接决定了作为“我”这个主体,所能穷尽的边界之内与边界之外的视野。

一般而论,边界之内,应是可以予以研究的,并可达到精微的地步。如现代物理学对于基本粒子的研究以及现代生物科学对于基因的测度。而边界之外,视野更为宏阔,目力所不逮,如现代宇宙学至今仍成为悬案。因科学发现所采用的工具,仍脱不了逻辑与实验两种主要手段。在“事实”不足的情形下,研究者所能做的也就是“假设”和“猜想”。但我们如何验证“假设”和“猜想”本身是否“正确”呢?一般是逻辑的论证和实验的测试。但是逻辑和实验两者即使都得以“正确”,是否就意味着“假设”和“猜想”就是“正确”呢?

同样是要置疑的。因为“我”作为主体,对于边界之内以及边界之外的研究,应仍然属于一种“主观”,它可以逼近所要研究的“对象“,但是它不是“对象”本身,也就是不属于“本体”,因此,边界决定了我们无法与本体真正合一,也就造成了我们自身的局限。

换言之,“我”是有缺陷的,不完全的,不完善的。

但显然“我”无法对这一事实本身表示满意,“我”有一种完美的冲动。

这种“冲动”,也就是要和“本体”合一,惟其如此,才可成为“完全人”(出自圣经话语),才可“成圣”。

在本文中,我命名此“冲动”为“归一冲动”。

它构成人类不懈追求进步发展的根本源泉。

或者说,就“人类”而言,它是“第一推动力”。

 

三、两种“发展观”

由上面的陈述,我们大体可推论,任何“发展观”本身,都是有缺陷的,不完全的,不完善的。因为它都有不可逾越的边界。

这里探讨两种“发展观”:

1,  科学发展观;

2,  美学发展观。

从科学的发展历程,我们看到,科学分为两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但两种科学是基本独立地进行的。自然科学关注的是物质世界现象,社会科学关注的是人类社会现象。但自从有了从科学衍生出来的“工程”与“技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不搭界的状态就被打破,因为工程技术直接在人类社会中应用,从而给人类社会打上了科学发展的烙印,并因此改变了人类社会的运行结构。比如智能住宅改变了人类的居住环境,互联网络改变了人类的社会交往方式,尖端武器改变了国与国之间角力的资源和利益争夺手段。正是因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已经互相发生影响,所以现代才产生了更加“完全”的系统科学,研究对象就是存在于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复杂性对象”。

但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或者系统科学,它主要关注的仍然是人类所面临的“物质领域”,而对于“精神领域”则无能为力。它的边界是人类的物质生产与物质生活,比如:工业、农业、商业、贸易、金融等经济生活以及人类的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

基于此点,在“科学发展观”之外,有必要采用另外一种“观”的方式,这就是“美学发展观”。

“美学发展观”主要关注的是人类生活的“精神领域”,包括:哲学、科学、文学、艺术、宗教等等。它的边界是人类的精神生产与精神生活。

关于“美学发展观”更深入的表述,可参见本人的另一文章:

 http://passionlife.blog.sohu.com/76423336.html

发展观照的“对象”,不是“静止”的,而是“变化”的。

这构成了“观”的困难。

实际上,也正是这种困难,才形成了对于困难的克服“意志”。

假如我们轻易就能做到与本体“合一”,那人类的“意志”的来源和动力又从何产生?

这样看来,就有必要对人类所遇到的困难——“变化”本身予以考察。

 

四、变化

关于“变化”,自古到今,先哲们都探讨得够详细了,这里只进行历史分析。

(一)以“变化”作为中心研究对象的学问,首推《周易》。其说肇始为“古者包羲氏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我们注意到,八卦之形成,也同样来自“观”。通过八卦来达到“通”和“类”宇宙万物的本体。八卦的演变,来自阴爻(--)和阳爻(—)。形象地说,阴爻好比女性的阴道(民间说法是“逼”),阳爻好比男性的阳具(民间说法是“鸡巴”)。至于祖先是否从此种生活现象获得“创意”,没有足够有力的证据,只能算后人臆测了。

有了阴和阳,就造成“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然后八卦进一步推演,就成六十四卦。按照《易传》的说法,这就是“刚柔相推,而生变化。”

它基本奠定了整个中国传统文化“观”的大格局。后来的儒家、道家、兵家、纵横家等等,都以此“大格局”为前提,各自著书立说。

但中国哲学以“阴”和“阳”作为“变化”的根源和依据,还是确实的。

(二)辨证法的学问。此学说来自西方。在中国影响深远的是马克思的唯物辨证法。此学说,认为“变化”来自“对立统一规律”,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造成了变化与发展。马克思本人运用辩证法,推导出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学,以及人类社会的进路——奔向“共产主义”社会,这是马克思的“归一冲动”,它认为这样的社会发展,就尽善尽美了。此学说到中国后,经毛泽东消化成为“矛盾论”,用于指导中国的文化、社会、政治与经济变革,但由于过分地强调了“斗争性”的一面,而忽视了“同一性”的一面,在革命战争年代,还可与孙子兵法相合而打败政治与军事对手,到和平年代,就是“人民内部矛盾”和“敌我矛盾”之类极端含糊和危险的区分了,导致文革的阶级斗争达到疯狂地步。这都是没有真正运用好辨证法,从而使“变化”本身凶险莫测的历史教训。

正是“变化”本身的复杂性,导致“观”的困难发生,真理与谬误,从此分野。

因此,我们需要对那个“变化”现象背后的“不变”的本体,进一步予以考察。

 

五、不变的本体

关于“不变的本体”的考察,属于形而上学范畴。以前对于“形而上学”的理解,根据现代哲学家的进一步考证是错误理解的,形而上学不是“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而是关于“本体”的学问。

关于“本体”,是我们感官肉体所无法洞见的,哲学通过抽象思维,在逼近“本体”,但是无法成为“本体”本身。艺术和信仰,因为与本体“融合度”更大,所以与本体的“相关性”更加紧密,所以历史上的艺术家和隐修士,修为高深的都成为了人类的精神导师,成为“本体”的先知先觉者。

那么如何才能得以把握那个“不变”的“本体”呢?

既然思维无法与“本体”合一,那能够与“本体”合一的,就只有“实证”了,也就是灵修生活的“实证”。

由此,我们看到,灵修生活,与其说是一种生活方式,不如更准确地说,它是一种哲学的终极归宿——宗教信仰生活。

关于此点,研究学者赵建功的部分观点可作为佐证:

“哲学是揭示宇宙基本规律的学科,是科学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它最基本的命题是:

      1.世界的根源(本原、本源、本体)是什么。

      2.事物(宇宙时空、物质实物、精神心理心灵)是怎样发生、产生的。

      如果以上两个问题不解决,不是世界观的学说。

      纵观目前主要的宗教经典,其研究内容显而易见属于哲学范畴。

      宗教是关于宇宙根源以及发生的世界观学说。

      在宇宙的根源问题,也就是本体论上,以下几家有代表性的著名经典是怎样的呢?

      1.《圣经》——神创世说。

      认为天地、生命的根源是上帝的念头、想法。详见《圣经》创世纪。

      很明显,圣经的本体论是客观唯心主义的。

      然而在上帝那里,天地、生命是主观唯心发生的。

      2. 《周易》——自然产生说。

      认为天地是自然生成的,后来产生了人类以及其它生命现象。

      智者通过观察天地、日月的运行规律,后创立了《周易》。它的64个卦象显然是唯物主义的‘时空、物质本体论’,辩证的认识论。

      继周易之后,《道德经》完整全面地演绎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观点。

      3.  佛法——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

      诸行无常是辩证法;

      诸法无我、涅槃寂静是主观唯心主义的宇宙(时空物质心理)发生论,是宇宙万物本来无生故无灭的本体论。

      佛法认为本体不是物质、不是精神心理、不是时空。因为这些仍然是现象。

      我们可以列举更多的关于世界观的哲学宗教经典,但是仍然不能超越这几种说法的范围。

      在世界观的事情上,没有权威,只有实证。”

 

 六、本体的实相——道成肉身的耶稣以及灵修生活

       对于本体而言,我们所依靠的是实证,但并不表明,我们的信仰生活,就必须是在实证后才开始进行。

       因为本体的实相,在远古已经给我们呈现,我们唯一的生活方式,就是追随。

       从圣经、道德经、古兰经、佛经等宗教哲学典籍的记载中,唯一道成肉身的本体实相,就是耶稣基督。

       基督徒,通过耶稣基督,完成人与神本体的亲密对话,从而也最后寻找到道路、真理和生命。

       在《圣经》中如是说:

       “当保守你心,胜过保守一切。因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发出的。”

      如何保守你心?

    “以基督的心为心”。

     一生的果效是什么?

   “圣灵所结的果子,就是仁爱、喜乐、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实、温柔、节制。”                                            

                                                                                                              

     通过灵修生活,我们逐渐突破“人”的边界,抵达本体,由此也实现“我”到“超我”的跃迁,形成“我”与本体的和谐,享受到真善美的终极幸福。

     这就是生命的归宿。

     也就是人类“归一冲动”所要抵达的最后的家园——伊甸园。

 

             (本文为初步想法,欢迎与博友进一步交流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