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的梦与酒——《太阳照常升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0:30:33

孤独的梦与酒——《太阳照常升起》

青陌 发布于:2007-09-22 22:45



     但凡老酒,后味都长。姜文这次酿的,是七年陈酒。
     

     如果我们重溯到最初,以周韵孔维相遇的戈壁沙漠作为故事的起点,会发现这两人由此出发,左右而行,画了一个长达二十年的圆,重又同回那个秋日的村庄,虽然未曾谋面。
     

     1956年,两人相遇在沙漠,周韵身怀有孕,一言不发,前来为情人奔丧,而孔维则心怀梦想,言谈甚欢,前来开始一场婚庆。两人在一处标示着“尽头”的地点分手。自此,周韵向左,孔维向右,一个去目睹死亡,一个去迎接爱情;一个在绝望中产下生命,一个在篝火中燃起狂欢;一个走向无望的等待和偏执的疯狂,一个走向理想的幻灭和精神的破裂。
     

     如果放在大环境和具体时间来看,太阳的故事十分现实主义。左行的周韵及其儿子房祖名走向遥远的农村和生活的平淡,就连周韵的丈夫李不空——“最可爱的人”都或是死在58年中苏关系恶化时的边境上,周韵则躲藏在白色屋子里守护着易碎的记忆和理想。这是一群向左的人。
    

     右行的孔维、姜文、黄秋生、陈冲则走向理想的沉沦和人生的放逐,他们的身份都是知识分子,都面临着荒诞的现状、压抑的欲望及人性的沉寂,姜文和陈冲的偷情不是偶然,黄秋生的自杀更不出意外。陈的压抑、黄的死亡、姜的放逐,是那个时代这一群右行的人必然的命运。
   

     左右而行,一路二十年,终不过殊途同归。从这个层面上看,姜文书写的是这样一个特殊时期,两条路一种人的处境、思想与生存。

   
     若从这个层面理解,那么姜文的这部电影,堪比《霸王别姬》与《蓝风筝》,在某些方面或更甚之。
   
     但若止于此,那么一方面不会符合姜文的野心,另一方面,我们也就不会看到这部电影公映了,前车之鉴在前。
   

    有很多评论说到电影当中的现实批判,但这也太小觑了姜文的眼界。编剧过士行就说:“他要把可能在一个地方发生的事,放到很多空间上去表现,”台湾人焦雄屏说:“穿过姜文布下的迷阵,在神采飞扬的画面中,体验他所探讨的中国大地和民族魂的底蕴”。而姜文自己则说,“打破了所有的界限,只要觉得是主观有意思的,拿来。”

     

      重排了故事的结构,更换了叙事的节奏,涂抹了绚烂的颜色,增添了纷繁的意象,姜文似乎要跟自己较劲,完整地讲述一个支离的梦境,这个梦境的底色,则是命运的荒诞,心灵的扭曲,情仇的纠葛与人性的探究。

      
     一双鞋能不能寻回大地的平实,一条河能不能带走等待的希望,一首诗能不能留住故人的离去,一间石屋能不能守护住幻灭的梦想。
   

      一首歌能不能唱出压抑的欲望,几十把手电能不能照出时代的荒谬,一支枪能不能响彻命运的峡谷,两批骆驼能不能承载两个女人的命运。

      你看,这多么有宿命感。更为特别的是,姜文不仅书写这个时代的黑暗,也追忆这个时代的美好。
      

     对于我来说,这部电影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其中火山一般奔涌的命运的荒诞感。就像那个在铁道上诞生的婴孩,多么有着中国版的百年孤独的味道。比如台词就可以这样写:很多年以前,当我在鲜花从中上哇哇啼哭时,我就已知道,二十年之后,我将死在那个在铁道旁燃起篝火之人的枪下……

 

     这部电影究竟何指,定论尚早。但是我希望惊奇地发现:这部电影能够推动众人的思索,而不是简单满足于视听的享受;有严肃而不失趣味的探讨,而不是惯有的娱乐与闹剧;众人能够容忍它的缺点,而不扼杀它的才气,乃至更多电影人的才气。我希望我们能够宽容,一个导演的自我表达。
     

    《阳光灿烂的日子》描绘的不只是文革,而是那个时代燥热的青春,是那样一代人成长的记忆;《鬼子来了》则将探讨的触角,延伸至了人在极端环境下的反应与人性的荒诞;到了《太阳照常升起》,姜文则以莫大的勇气地讲述了一个梦想,这是电影中的梦想,也是姜文自己的梦想。
     

     而以七年的时间,忠于表达这个梦境,不为世扰,乃至将市场乃至观众的理解能力置于一旁。这坛酒或许喝得孤独,但十分痛快。
    

     若你有心,还是可以坐在姜文面前,与他喝上一杯;或是走进电影院,看看自己能读出什么。还是那句话,姜文这样的导演,中国很少。


引用地址:http://www.mtime.com/blog/trackback/584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