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网络上流传的"中国省份即将重新划分",纯属谣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5:36:14

04年的谣言,现在还传,而且“50省”新地图制作“精良”,并有不同版本,以讹传讹通过各大网站快速传播

 

新闻背景

2004年5月10日,民政部区划地名司司长戴均良正式辟谣,表示“近日有关媒体引用他的话所做的‘中国将设50个省级政区’的报道,纯属断章取义,严重失实”。此时,这条言之凿凿的消息已通过部分媒体和网络流传甚广,并有所谓新“行政区地图”出现。
戴均良解释说,2003年年底以来,媒体关于中国行政区划改革的报道较多。为澄清事实,他接受了香港《文汇报》记者的采访,就有关行政区划问题谈了一些个人看法。这个采访是2004年1月在北京进行的,于2004年3月底刊发在香港《文汇报》上。其中关于划小省份的两段原文是:“分省、缩省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问题。戴均良认为,省的规模过大,既不利于管理,对国家长治久安也没有好处。从中国国土面积和人口考虑,中国设50个左右省级政区比较合理。”
“戴均良同时强调,缩省虽然有必要,但一定要等到政治环境、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建设等各方面条件成熟时才可以进行。从中国目前国情出发,重新进行大规模分省不现实,既会影响社会稳定的大局,又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大行政管理成本。他估计,近几年这方面没有大动作。”
戴均良说,上述报道是他的个人看法,不代表官方意图,他同时认为香港《文汇报》的报道是客观的。

“假新闻”的来龙去脉

香港《文汇报》当时曾连续刊发了六篇有关“中国行政区划改革”的系列报道,其中包括撤并乡镇、地市改革、设立直辖市等多方面内容,而“缩省”只是这六篇报道其中一篇的一部分;这篇文章共3000余字,涉及“缩省”的只有包括上述两段文字在内的400余字。
随后中国新闻社将香港《文汇报》报道有关行政区划改革及“缩省”的内容予以转发。在具体表述方面,中新社使用了香港《文汇报》有关“缩省”那400多字原文,而占该报篇幅90%以上的“行政区划改革”其他内容及实施背景则被缩编为很短的几段文字。
从2004年4月1日开始,国内多家媒体对此消息进行了转载。记者查阅了当时登载了此事的多家报纸,发现4月2日北京某报转载的还是中新社的稿件,到了4月7日南方某媒体的报道中原来400字的“缩省”内容已经被“发酵”成了5000余字的两个版内容;在香港《文汇报》原文中尚是改革思路的“缩省”内容已经被这家媒体描绘成了“将在2005年实行的改革重点措施之一”。

  4月中旬,有关“设立50个省级行政区”的新闻逐渐退出了公众视线,然而就在这时几家著名的网站和BBS上开始有网友贴出“中国新的行政区划地图”;这些地图与我们熟悉的中国地图相比,最大的区别就是全国疆域“真的”被分成了50个省级行政区,有的甚至还列出了如何“缩省”的具体内容。

 

  在某著名网站上记者就看到这样一幅地图,它将辽宁省一分为二,分成了“辽东省”和“辽宁省”,又把山东省分成了“胶东省”、“淮海省”和“山东省”,还把现在的香港、澳门及广东珠海合并成了“香港都”,并宣称新区划在2005年实行;从形式上看,这些地图制作得非常“精良”,再加上煞有介事的介绍文字,因此一被贴出来就引起了网民们的极大关注。当时绝大部分网友对此事是否真实都表示了怀疑,其中一位网友的质疑颇具代表性:“这么大的事,而且明年就要实行,怎么也没见提请全国人大审议?”

 

  到了4月底,更多类似的“新行政区划图”开始出现在其他网站上,甚至还有了不同版本,由于此前很多媒体都对“设50省”一事进行了报道,很多网友的态度开始由怀疑转变为信以为真,“设50省”的消息也开始随着这些地图的快速传播再度成了网站上的热点话题。

 

 

  “缩省”历来是学术研究争论观点

 

  所谓“新地图”可能是学者为研究绘制

 

 

  5月10日,民政部戴均良司长专门就“设50省”一事作出澄清,表示相关报道是断章取义,平息了网上有关此事的种种议论,然而整件事情的发展过程中却让人生出几分疑惑。

 

  一次正常采访最后是怎么衍生出假新闻的?记者从有关渠道了解到,由于中国行政区划改革事关重大,香港《文汇报》的见报稿是经过民政部相关部门领导审核修改后才予以发表的;然而在此后的多方转载中,只有中新社使用了香港《文汇报》的原文,不少媒体转载时不仅添加了很多内容,也未说明这些添加内容的来源,并且没有一家媒体向唯一采访过戴均良的香港《文汇报》记者了解过具体采访细节及背景,这就造成了以讹传讹。

 

  “缩省”真的是前所未见的新闻吗?采访中记者查阅大量资料发现,这已是学术界讨论多时的话题。比如《行政区划与地名》杂志在2003年2月号上发表的“行政区划专题研究报告”———《关于近年来大中城市市区行政区划调整变更的研究》以及早已出版发行的《中国市制》一书中,都对调整省级行政区划一事进行了阐述,其作者都是戴均良司长;而香港《文汇报》报道中所涉及的问题,在书中也都能找到对应。

 

  有关人士告诉记者,其实“缩省”并不是一个新话题,学术界研究行政改革时经常提到,但是因为涉及面广,意见并不统一,根本不像某些媒体报道的那样“在近期就会实施”;至于那些在网上流传的“新行政区划图”,他表示不排除是一些学者出于研究目的绘制后流传出去的,读者不必信以为真。

公众还没习惯“科学决策机制”

民政部区划地名司司长戴均良既是一个政府官员,同时又是一个学术专家,他曾发表过系列学术性区划调整的探讨文章表明自己的观点。所以他在接受《文汇报》采访时也表明了关于“缩省”的观点是他的个人看法,不代表官方意图。但是媒体后来在转载时、公众在理解时,都把“缩省”当成了官方意图,从而引起一种社会不安定。其实,戴均良是以学者的身份发表对“缩省”的看法的。
我个人认为,这说明了一个社会问题,那就是,公众还不熟悉、不习惯政治上的“科学决策”机制。这么大的一个政治决策,不是这么随便地出台的,不可能仅因为相关负责人发表了相关看法就认为已决定了。公众还没能把专家的言论与官员的言论分开,特别当官员本身就是某个领域的专家时,他的专家身份往往被忽略。
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提出:“扩大公民有序地政治参与。”这主要讲政府在决策过程中要扩大公民的参与,新的科学政治决策的产生应有几个环节:参与、回应、互动。而温家宝总理也在十届人大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进一步完善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政府决策相结合的决策机制,保持决策的科学性和正确性。加快建立和完善重大问题集体决定制度、专家咨询制度、社会公示和社会听证制度、决策责任制度。”
而中国行政区域划分中的分省、缩省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问题,戴均良一直是赞成缩省的。所以这次他辟谣,也没说是自己讲的话被报道错误了,只是说自己的个人观点被误解为是官方意图了。

传播者没遵守“传播契约”

这起假新闻事件透露出了媒体追逐“眼球效应”而忽略了自己的社会责任的弊端,新闻传播与艺术传播不同,它有传播契约,因为新闻传播的是客观世界的变动,而不是主观感觉上的想像,人们视新闻传播的信息当作已发生或正在发生或即将发生的客观变动,与人们的外界利益息息相关。这起假新闻事件从浅层次来看,是记者采访作风不踏实、浮光掠影,不追寻新闻来源、不核实,但这只是采访技术上的问题;实质上是媒体在追求轰动效应,只管捕捉读者的眼球,不管会产生什么后果,也许举手之劳打个电话就能核实,但压根不想去核实,因为这是个全新的东西能产生轰动,况且认为《文汇报》也登了不会有事。希望媒体在搞好“眼球经济”的同时,也别忘了自己的社会责任,要有一点“终极关怀”精神,传媒是社会大系统中的子系统,应该推动社会文明的发展.

 

 

材料摘自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44505375.html

     http://news.qq.com/a/20040516/0000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