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关系战略试探后会怎样?//中美重大战略较量难以避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6:55:03

中美关系战略试探后会怎样?//中美重大战略较量难以避免

2010-08-16 17:44 来源:中国评论新闻网 评论 0查看评论
【字体: 】 推荐给好友

  解放日报报道,最近几周,中美关系成为一个关注点。日前,上海国际关系学会、上海美国学会与本报联合举办专家座谈会,就有关问题展开专题研讨。

  亚太地区格局出现变化

  与会者指出,今年以来,奥巴马政府对华政策出现调整态势,这其中有其国内政治因素的推动,比如国会中期选举因素,但亚太格局转型的大背景不容忽视。

  当前,亚太战略格局正在发生变化,而这些变化蕴含着“破”与“立”。首先,过去10年,美国把主要心思扑在中东,对亚太关注有限,与此相对,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却突飞猛进。随着中国国力的迅速上升,美国感到其在亚洲原有的地位受到动摇,因此其开始调整地区战略,以期恢复地区影响力。其次,随着中国影响力的扩大,周边国家在分享与中国合作“红利”的同时,感到需要进行“大国平衡”,这些国家的心态恰中美国下怀。

  地区力量的此消彼长,使得旧的平衡难以为继,而新的平衡尚未建立。中美近来的冲突和摩擦,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同时,也体现了美国在其亚太战略调整过程中,对中国的试探和摸底。

  中美关系框架仍然稳定

  与会者认为,虽然中美眼下正处在特殊的战略试探期,但美国对华政策的主线和基本框架仍然稳定,形势并不像外界形容的那么紧张。

  首先,美国对华政策的战略定位未变,即希望中国成为“负责任的全球领导者”。第二,美国对中国战略意图的判断未变,即认为中国正处于富国强民的进程中,正用非暴力的手段提升自己的利益。第三,美国对华战略的手段未变。奥巴马继承并延续了自克林顿政府时期就奉行的 “接触”、“防范”两手。

  当然,美国战略调整中也表现出变的一面,比如更强硬地展示捍卫自身在国际体系中领导地位的决心,对华态度由软趋硬,战略力量的投入正从西线向东线转移等。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美国在摩拳擦掌,但中国当前的周边战略环境并非险恶到已遭“围堵”的境地。纵然美国有遏制中国的企图,但对于亚太地区各国来说,中国仍然是它们重要的合作伙伴,最符合其利益的是保持均势平衡而非大国对抗。

12下一页>>  

中美重大战略较量难以避免

2010-08-10 12:58 来源:中国评论新闻网 评论 0查看评论
【字体: 】 推荐给好友

  国际先驱导报报道,当一些中国网民尚在惊诧于希拉里在东盟会议上何以突然地“伏击”中国,美国对华强硬派已经将“希拉里主义”推向前台了;当一些中国人尚在将“华盛顿”号航母不开至黄海视为外交“胜利”,美国报刊已在欢呼雀跃于“美国顶住中国的威吓”;当中国舆论还在观望并争辩美国对华政策的“变”与“不变”,西方舆论已明确将今夏美国在亚洲一北一南两场争端中的出手定性为“里程碑”和“枢纽”,“这一刻改变的不仅是美国对华政策,还有该地区各国的对华政策”。

  这一刻,预示着中美新战略较量的序幕已经开启。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王缉思将为我们深度剖析:中美关系的渐变是如何发生的;在双方重大利益关切问题上,两国是否渐行渐远;美国国内政治因素、两国客观实力及主观认知的变迁将给两国关系带来什么样的变数;中美整体战略态势将如何发展。

  语录:

  ★在两国关系的几大重大议题领域,几乎都因结构性矛盾而新增了消极因素,导致更浓厚的战略猜疑而非促进战略互信。

  ★当前中美关系的症结在于,在中国越来越强烈地说“不”的重大战略与安全问题上,美国并没有改弦更张的意图和迹象。

  ★也许只有在经历一场或几场重大较量之后,双方才能摸索出若干新的政策底线,构建一个更为稳定的战略关系框架。

  下文原载《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中心简报》,略有增删(作者:王缉思)

  2010年年初,美国宣布新的对台军售、谷歌事件、奥巴马会见达赖喇嘛、中美贸易摩擦、美国炒作人民币汇率等问题相继发生,引发了自2001年南海撞机事件以来中美关系最严重的政治风波。4月上旬,以两国元首通电话及宣布胡锦涛主席赴华盛顿出席全球核安全峰会为标志,双边关系实现转圜。5月24日-25日,在北京成功举行了第二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在金融和能源合作等诸多领域取得实质性成果。

  然而,尽管近来中美关系的气氛有所缓和,但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仍在激化。正如美国防部长盖茨抱怨未能如愿访华以及美韩黄海联合军事演习等事件所揭示的,中美战略互信远未培育出来,而战略互疑却在近几年中日益加深。

  更浓厚的战略猜疑而非战略互信

  本文将当今中美关系同2003年的中美关系作对比,来证实以上判断。之所以选择2003年为参照系,是因为那是冷战后中美关系发展较为顺畅的一年。当年11月,正在访美的前国务院副总理钱其琛说,“鲍威尔国务卿不久前说美中关系正处于最好时期。我同意这样的评价。但我愿意补充说,中美关系还应当也可以做到‘更好’。”

  首先来看中美双边经贸关系。2003年,中美经贸摩擦案例很多,美方也提出人民币汇率问题。但是当时的摩擦主要集中于贸易不平衡、反倾销、知识产权等传统领域。一般来说,经贸关系在总的双边关系中起着“压舱石”的积极作用。相比之下,当今中美经贸摩擦已经扩展到金融领域,人民币汇率等问题高度政治化。同时,高盛、谷歌、通用电气等跨国公司对中方扶植自主创新产业等政策十分不满,指这些政策影响其利润和市场份额,认为中国开始排挤外资。双边经贸关系不仅不再是“压舱石”,其中许多问题反而成为培育战略互信的严重障碍。

  再看中美军事关系。在南海撞机事件后中断的双边军事交流,以2003年10月中国军委副主席曹刚川访美为标志,实现了“全面恢复”。当年两国海军舰只在良好气氛下互访对方军港。今年初以来,中美军事交流因美国对台军售问题而进入“冷冻”状态,军方之间的对立言论也在升温。两国海军在中国沿海地区发生碰撞的危险上升。军事关系严重滞后于中美在其他领域的关系。

  中美关系发展至今天这种局面,与美国国内政治与领导人因素密切相关。2003年,由于美国在伊拉克战争中迅速得手,布什总统声望如日中天。共和党占上风的国会对布什本人亲自掌控的对华政策不持异议。但是,今天奥巴马总统的国内支持率低于当年的布什,对美中关系的把握力度也不如布什。民主党将在今年11月的中期选举中遭遇共和党的严峻挑战。国会议员出于国内政治考虑而攻击中国,外交和国防班子中的对华强硬派也在抬头,使现政府对华政策呈左右摇摆之势。

  美国对华政策的新调整给两国关系带来了不少新变数,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重大问题上:反恐与国际安全问题。当年美国深陷中东,排除了将中国视为主要安全威胁的可能性。今天情形已大不相同。美国不满中国在伊朗核问题上的态度,而中国对联合国制裁伊朗决议所投的赞成票相当勉强。国内不少观察家担心美国反恐告一段落后将矛头指向中国。中国对于奥巴马政府提出的“零核世界”构想态度并不积极。美国在中国周边布局造势的动作也引起中方更高的警惕。

  在美国最为关切的朝鲜问题上:目前中美都视对方为事实上的消极因素,战略互疑增加。中方怀疑美韩加强军事联盟含有对抗中国的战略意图,美方则指责中国越来越偏袒作为“盟国”的朝鲜,同美国的目标分道扬镳。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