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鹅背后的亿元产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1:15:22


抢鹅背后的亿元产业 小区养鹅来源: CCTV7《致富经》  http://info.china.alibaba.com/news/detail/v2-d1001972223.html?td=%D1%F8%B6%EC%D6%C2%B8%BB1/10图解:
    每天下午都是江苏省扬州市的生鹅交易市场最忙活的时候,这儿的鹅有一个特点,大部分是长途跋涉过来的。 
    记者:“你们从哪来?” 
    收购商:“从淮安。” 
    记者:“ 从淮安拉来多少只鹅?” 
    收购商:“一千只。” 
    收购商:“我啊,我是山东的。” 
    收购商:“这些鹅都是外地的,山东的。” 
    在扬州有三个这样的交易市场,高峰期一天的交易量能达到八万只左右,可是,即便有这么多鹅,记者听到的却都是另一个声音。 图解:
    收购商:“抢,每天都要抢。” 
    收购商:“来迟了就没有了鹅不够就要抢了,来得少就要抢了,昨天我就没有买到,确实需要抢。 
    记者:“ 你能抢过吗?” 
    收购商:“能抢过,加油抢。” 
    每天运到扬州的鹅至少有几万只,可即使是这样大的量还要抢鹅,那么,这些鹅都到哪去了呢? 
    在扬州的街头巷尾,随处可以看到这种叫做黄珏老鹅的摊档,这是当地用特殊工艺制作的盐水鹅,它既是扬州人的家常菜,也是宴请的必备菜品,已经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在扬州街头的采访中,很多扬州人都说每周家里都要买一到两次黄珏老鹅,而且味道首推用本地鹅做出的黄珏老鹅为最好。 图解:
    消费者:“ 那肯定是本地的鹅。” 
    消费者:“ 本地的鹅当然好。” 
    消费者:“我们本地的人都吃本地的鹅。” 
    制做黄珏老鹅一般都是以整鹅品相吸引顾客,然后再切开零卖,所以扬州本地鹅因为没有经过长途运输,没有伤痕,卖相比较好,再加上是用粮食喂养,口味特殊一直很受消费者的青睐.在当地养鹅能赚钱早就不是什么秘密,但这鹅却并不是什么人都能养的. 
    方巷镇是扬州白鹅的主产地,当地有4百多户农民靠养鹅致富, 农户孙云桃就也想养但他却一直养不成。图解:
    扬州市方巷镇农民孙云桃:“鹅赚钱那时我是晓得的 养鹅肯定多少都会赚 就是资本大 我就没实力养 没有钱养。” 
    两年前孙云桃的儿子因病去世,治病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尽管知道养鹅赚钱,但养鹅的投资对他来说是难以承受。 
    扬州市方巷镇农民孙云桃:“ 这个鹅苗钱大概是十元一个,200只鹅几千元,儿子去世以后,欠的钱太多,没有实力养。” 
    就在一家人觉得前途渺茫的时候,村里忽然给他送了200只鹅苗,还不要钱,孙云桃喜出望外. 
    扬州市方巷镇农民孙云桃:“ 去年四五月份,弄了二百只鹅给我养,高兴啊,鹅养出来就高兴了。” 图解:
    一年过去了,孙云桃用七分地养了三茬鹅,一家赚了四千多元钱。而让他走上致富道路的这两百只免费鹅苗其实是当地政府买下送来的.原来,当地政府也觉得城里黄珏老鹅用量很大,为了扩大养殖规模,对没本钱的农户,政府都会免费发放鹅苗。 
    这个抓鹅一抓一个准的农户叫徐永林,和孙云桃相比,他可以说是方巷镇养鹅最早的一批人.别看他现在很高兴,可是一年多前他还是一脸愁容呢. 
    方巷镇养鹅,一直是采用种草散养的方式,因为场地有限,大多数农户一批最多只能养几百只,徐永林家里有10多亩地,算是镇里大户,可这些地和房前屋后他都被他种上了草,一年也不过养了几千只鹅,眼看养鹅赚钱,想多养点,去哪种草给他难住了.正愁的时候镇长来家做客了,说给他介绍了一个养鹅的去处。 图解:
    扬州市方巷镇农民徐永林:“这将近一百亩的地都被我用来养鹅了。就是说这附近一百亩的地都被你养鹅了。” 
    这就是徐永林的一百亩养鹅场地,属于方巷镇兴湾村扬州白鹅养殖小区,为了扩大白鹅养殖面积,2007年,当地政府在这里种植了1000亩牧草,建成标准化鹅舍3000多平方米,改散养为种草圈养,以免费使用,吸引养鹅大户进入.去年,徐永林一进小区,一次就养了两万多只。到了年底一算账,因为养殖量大,他成了当地养鹅赚钱最多的鹅状元。 
    扬州市方巷镇农民徐永林:“我跟你说实在话,世上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保守的说,我去年少说也赚20多万。”图解:
    眼看着小区场地大,草多,养殖量可以翻上好几倍。小区建成一年,就有20多个养鹅户搬了进来,除了用家里原有的土地养鹅,这些农户去年在小区又多养出20万只鹅,去年一只鹅最少赚20元,这就是多赚了400多万元,这利润让其他人也动了心。做鹅饲料生意的沈继宏就是其中一个。 
    沈继宏:“我本来做饲料的,去年养殖户效益好,每个养殖户养了几千只鹅,就赚了七八万块钱,当然就心动了。” 
    今年年初,小区为了再扩大养殖面积,开始招收本镇外的农户,沈继宏听说后第一个报了名,进来就养了一万只。 
    沈继宏:“为什么要进这个小区养,主要政府对这块的支持力度比较大,你像硬件设施、种草这些都是政府投资给我们免费享用的,那当然是想进小区养了,我们自己投资硬件设施当然还要有一定的投入啊。” 图解:
    目前,每天,小区都有上千只鹅运往扬州。方巷镇也力争再建立5个这样的小区,将年饲量提高到100万只。传统的办法养本地的鹅,保证了黄珏老鹅的纯正,也使黄珏老鹅的牌子更加响亮,在黄珏老鹅走出扬州的同时,人们也把扬州当作了鹅产品的加工基地,许多加工企业也主动找上了门,在这里投资建厂。 
    鹅加工企业董事长刘长山:“我们就冲着黄珏老鹅的品牌来的,这里有金可淘。原来没有进超市的,都是小摊子小作坊,现在把它变成工厂化,上海,苏州 常州,无锡,镇江。” 
    记者:“ 就是整个江苏省都有卖?” 
    刘长山:“对,就是不仅在扬州卖了。” 图解:
    刘长山本是南京人,当初就是看上了黄珏老鹅的品牌来到方巷镇办厂,如今仅他一家企业一年就需要300多万只鹅。随着黄珏老鹅走进宾馆、超市、专卖店,黄珏老鹅的名气越来越大,来扬州的加工企业就越多,除了做黄珏老鹅,市场上风鹅等其它鹅产品每天也要几万只的用量,仅方巷一个镇,一年因鹅而创造的产值就超过了一亿元。在这种利益的刺激下,交易市场上充斥的一片抢鹅声就不足为奇了。 
    收购商:“本地的鹅不够吃吗,远远不够,本地人有钱,肯吃这个鹅。” 
    收购商:“鹅少就要抢。” 
    收购商:“这个市场一天大概两万只左右。” 
    鹅交易市场负责人:“ 高峰期,扬州的话,一天大概需要六万只到八万只左右。”  图解:
    本文由中央电视台七套《致富经》栏目提供,详细内容请登陆央视国际网站CCTV-7《致富经》栏目查询! 

养鹅致富 年创效益3000万

来源: CCTV7《致富经》 http://info.china.alibaba.com/news/detail/v2-d1006274170.html?td=%D1%F8%B6%EC%D6%C2%B8%BB1/8图解: 扬州自古就有“吃鹅肉,喝鹅汤,一年四季不咳嗽”的说法,风干鹅和盐水鹅是扬州的两大特产,尤其是盐水鹅颇受钟爱,据统计,在扬州仅仅是盐水鹅的各种加工摊点就有3400多个,年加工盐水鹅1400多万只。
记者:一般卖多少?我看您这老是排着队。
盐水鹅经营户:老是排着队啊,一天几十只鹅。
消费者:我基本上两三天买一次
记者:两三天不吃什么感觉?
消费者:就想吃。
消费者:我一星期最少吃一回到两回。
这是江苏扬州城北的一个家禽市场,每天都会有来自全国各地近两万只鹅在这里交易。这些当地经销商再把鹅送到扬州市大大小小的熟食店和饭店。
记者:你每天都要多少?
经销商:每天要百八十个
记者:每天都要。
经销商:恩。
经销商:一天跑10趟每趟拉60只,就600只鹅。
每年有近1000万只白鹅从内蒙、河北、山东等地长途运输过来,抢占扬了扬州鹅60%的市场,其中,有一个地方的鹅脱颖而出,尽管每公斤比其它品种高出2元钱,但到了市场就被抢购一空。
家禽市场管理员:本地鹅货比较少,价格比较高,比较紧张,现在本地人来的话都是人家买的客户都在抢购。
扬州本地的白鹅,占尽天时地利,可是大规模养殖的人并不多,普通养殖户都是五六百只的饲养量。 图解: 2003年,一个23岁的小伙子,打破了这种局面,他仅用5年时间,就从一个门外汉到年出栏白鹅40万只,效益超过3000万元。
这个年轻人就是许坤,扬州市邗江区公道镇人,2001年毕业于泰州畜牧学校,当初他养鹅的时候,并没有人看好。
许坤的同学陈恩炳:我说养鹅这个东西,下岗工人、农民没事干养养鹅,一个大学生你养鹅。谁也没想到,如今许坤竟成为扬州养鹅的领军人物,而他的千万财富竟始于父亲的困境。
许坤的父亲许宝林做的是鹅苗孵化生意,2003年爆发“非典”疫情,鹅苗销售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父亲许宝林:2元多一只鹅苗儿,我们卖到4元一只才能保本,卖一只鹅苗要亏本1.5元左右,活鹅不卖不行,不要说2元多,1元多也要把它卖掉。
许宝林最糟的时候,一天能亏6万多元,父亲上火,当时还没有找到合适工作的许坤看在眼中,急在心里。
许坤:整天那个车间里面全是鹅,那怎么办,也卖不出去,我想能不能养一点鹅,减轻一下父亲的负担。 图解: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了许宝林一个措手不及,却改变了许坤的人生轨迹。
2003年,许坤在公道镇河西村靠近河水的地方租了十几亩荒地,建起简易鹅棚,一次就养了5000只鹅苗儿。但是由于技术把关不到位,5000只鹅苗死了2000多只,因为鹅苗是父亲免费给的,许坤倒也没有亏本。
许坤:这个鹅,如果说我条件好一点,地方大一点,防疫的时候再全一点,技术好一点,我想这个鹅应该死不了那么多。
父亲许宝林:当时他的情绪有点低落,好像这个鹅养的风险太大,也辛苦,我就说第一次失败不要灰心,失败是成功之母,要有信心抬起头,挺起腰来再干。
在父亲的鼓励下,2003年,许坤又养了三批鹅,这三批鹅许坤赚了十几万元。他发现只要把鹅养活了就有钱赚,养的越多赚得越多,许坤胆子开始大起来,他想把步子迈得也大一些。2004年初,许坤盖了一栋2000多平米的正规鹅舍,聘请了4个工人,把一批的饲养量增加到了1万只以上。 图解: 许宝林看见儿子这个举动,有些担心了,他坚决反对贸然扩大规模。可许坤恐怕晚了就赚不到钱,他宁可从父亲那里按市场价买鹅苗儿,也要坚持扩大规模。
2004年2月许坤按照4元一只的价钱,一下子进了一万六千只鹅苗儿,他想证明给父亲看看自己是对的。
许坤:搞了这个新鹅舍,鹅苗在里面还是舒服,这个鹅在里面环境好,空间也大前后空气也流通。
那一批鹅许坤养的特别精心,成活率竟在90%以上。而且他还雇工人,种了300亩草场。可就在鹅要上市的时候,禽流感爆发,鹅价从14元一公斤降到了八元钱一公斤。
许坤:4元多一斤我这鹅就要亏本了,像我这个鹅养到这么大,最起码要到5.2、5.3元一斤,才能保证这个鹅的成本。
低于10.4元一公斤许坤就会赔钱,一万多只鹅卖掉就会亏损2万多元,许坤不甘心就这样把鹅卖掉,可是不卖多养一天,鹅的成本就会增加。
图解:本来想大赚一笔,鹅却压在手里卖不出去,许坤感觉到了的压力。一次在买东西的时候,别人一的句话提醒了他。
许坤:他说我这个东西价格低了便宜我不卖,我就是这个价格,你如果不买拉倒,反正我可以在这放着,买回来我就想,他那个东西能放,我这个鹅能不能放一放,等价格高的时候再卖,当时一想干脆把这个鹅宰了吧,放进冷库。
在扬州家禽市场都是活鹅交易,进过冷库的保鲜鹅能卖得上价钱吗?许坤也没试过,但当时鹅只有屠宰或许还有希望。
2009年五月份,鹅价回升到了十几元一公斤,在市场上做管理的陈恩炳是许坤的同学,他第一时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许坤。
陈恩炳:我晚上打了个电话给他,我说你那边有没有鹅,前一段时间他养鹅养那么多没卖,我说有没有鹅,现在价格已经回升了,六块多钱一斤能赚一点,我说你要卖的话,这个时候就可以把它拉过来卖。
许坤并没有着急把冻库里的鹅卖掉,而是去饭店做了一个调查。 图解:一个月之后市场上的情况,证实许坤这次扩张是对的。
陈恩炳:鹅这个东西是老百姓家里正常的吃的,正常吃的鹅,突然开禁了,蜂拥的买,价格突然的上,突然的一下子买,你鹅一下子供应不来,毕竟从外地拉到我们这边来,需要一定时间。
2004年6月,许坤看准时机卖掉冻库里的一万多只鹅,尽管家禽市场平时都是活鹅交易,但当时在那个严重缺的特殊情况下,许坤的冷冻鹅也卖到了17元多一公斤,净赚4万多元。
许坤:号带我出栏的时候,我拿这个卖的这个钱把我父亲前两批的鹅款给还了,我父亲说唉,早知道我鹅苗不卖了,全部给你养。
2004年八月份、九月份扬州市场上的鹅价持续上涨,许坤的鹅最高卖到了18元一公斤,四万多只鹅赚了50多万元。也是这次卖鹅的经历,许坤发现了扬州家禽市场一个从前被他忽视的秘密,就是这个秘密,成为他后来一年能创造三千万财富的关键因素。 图解: 扬州本地鹅受季节和气候的影响,在每年的五月到八月份就不产蛋了,扬州轻工业比较发达,年轻人更喜欢在城市里上班,都是些中老年人,利用河滩、草地上的青草养鹅,成本少,规模小。一到可以养鹅的时候就争先恐后的养,根本没有计划性,鹅总是集中上市。
养殖户:以前全是大家散养,导致市场,鹅积压太多,价格往下降,我们赚不到钱。
我国养鹅业发展较快的地区为安徽、江苏、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南等省,鹅的消费群体主要在我国南方,南方售价也比北方高。成品鹅大批南下,扬州本地鹅再集中上市,往往卖不上好价钱。许坤的父亲是做鹅苗孵化的,许坤可以从鹅苗销售的情况判断出本地鹅上市的时间和规模。许坤想能不能用个办法让大家的鹅均匀上市不扎堆儿呢?
许坤:我们分开养,比如说我今天1号养,你明天3号养,他后天5号养,然后我们的鹅是每天都有鹅卖。
大家养鹅向来都是各干各的,组织起来恐怕不是件容易事儿。当时许坤想到了一个人,公道镇湖滨村的周玉高。记者见到周玉高的时候,因为他不小心摔伤了腿,已经两个月没养鹅了。
 

从一句话开始的千万富翁

来源: CCTV7《致富经》 http://info.china.alibaba.com/news/detail/v2-d5671702.html?td=%D1%F8%B6%EC%D6%C2%B8%BB1/10图解:
    于世峰的朋友程亦之:“人家无心说的一句话,他就开始全国跑,拦都拦不住。” 
    于世峰弟弟 于世辉:“他现在做的行业和原来做的行业,从风险性来说简直是天壤之别。” 
    于世峰妻子 裴嘉珊:“不理解,他因为他朋友的一句话,而放弃了我们经营了十多年非常稳定的事业。” 
    于世峰:“一句话怎么了,就这一句话我以后把我以后几十年的路都策划好了。” 
    2002年年初,一个在香港做生意的朋友和他聊天时,随口说了一句香港人一天能吃掉10万只鹅,一听这话,于世峰是心头一惊。 
    于世峰:“我当时听到这个事情呢,哎呀香港也就几百万人,就是几百万的人口,他一天能 消耗到10万只鹅,那整个南方,广东,江浙一带,南京一带,我也知道他们爱吃鸭和鹅,那么这个市场就非常大了。我就觉得,一个商机出现了,当时我就有一个想法,我要去趟香港。” 图解:
    于世峰,今年34岁,20岁开始经商,和妻子在大连共同经营了一家医药公司,每年可以赚取几百万元的利润。本来日子过得四平八稳,但就因为朋友的这句话,几天后,于世峰就飞到了香港。 
    于世峰:“我到香港几天考察,我发现香港人确实爱吃鹅,鹅头,鹅胗,鹅脯呀,中午时间就有人排队买烧鹅。吃掉烧鹅,骨头用来煲汤啊,,但是呢,我还发现,在一些小的档口,用一些鸭子代替鹅来销售,那这说明什么,我可能不敢确定,香港一天能否消耗到10万只鹅,但是有一点我可以确定,香港肯定是缺鹅。” 
    离开香港后,于世峰沿着广东,江浙一带鹅业发展比较好的地区考察。回家上网一搜,发现国内外鹅的需求都远远大于供给。和医药市场日益白热化的竞争相比,鹅很明显的卖方市场无疑具有更大的开发潜力。然而,从养殖到屠宰加工,再到精加工,长长的产业链中到底从哪入手呢? 
    2002年10月,于世峰决定当一回商业间谍,他把药品公司扔给了妻子,自己则专门到国内的一些鹅制品加工厂门口,每天等工人下班。 图解:
    于世峰:“下班了,人都往外走吗,我看来看去,选来选去,选一个顺眼一点的,或者面善一点的,跟我比较容易沟通要,而且我能试探出一些情报来。” 
    一次,一个在国内能排头几名的大厂的加工工人给他透漏个信息,让于世峰大吃一惊。 
    于世峰:“他说一年只干几个月活,其他时间闲着,为什么闲着,不是产品卖不出去,是它货源不够。” 
    于世峰头回听说因为缺鹅而停产的,带着疑问,他走访了有关专家,结果发现由于鹅要散养,需要大量牧草,集约化养殖很困难,所以目前国内还没有太大规模的养鹅基地。但是市场缺鹅倒确实是千真万确的。 
    于世峰:“这个机会不能放过,虽然说困难很多,我相信困难没有人解决不了的事情,所以说我要从这个环节进入鹅产业,所以我要去养鹅。” 
    公司员工 彭勇:“鹅飞起来了,太酷了。” 
    于世峰:“鹅飞起来老百姓不是说有灾吗? ” 图解:
    饲养员:“那哪能呢,鹅体质好嘛。” 
    2004年4月,在听到朋友那句话两年后,于世峰从山东进了8000只种鹅,在大连金州开发区建起了一座5万平方米的种鹅场。然而,第一批就死了5000只,为了投钱买第二批鹅,他开始像妻子求援,想药品公司的利润贴过来,虽然妻子并不认可养鹅事业,但是选择了默默支持。 
    于世峰妻子 裴嘉珊:“男人嘛,我觉得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两大命脉就是事业和家庭,这个事业他搏过了,如果他失败了,那他也不后悔,因为他既然选择他自己的事业和产业,就有他一定的道理,我觉得我没有理由不支持他。” 
    公司员工 彭勇:“你不会说让于总给吓得飞起来啦。” 
    从妻子手里于世峰拿走了50万的积蓄,第二批他进了1万只鹅,结果又死掉3000只,第三批于世峰进了一万三千只,这次技术终于过了关,只死了一千只。但前后半年他已经扔进去了150万,怀着对妻子的歉疚,于世峰想等鹅雏发到农民手里,收回第一笔鹅雏款就去给妻子买个像样儿点的礼物,哪想到最后他被烦得根本无暇去买礼物,因为大连农民根本不想养鹅。 图解:
    于世峰弟弟 于世辉:“大连靠海生存的农民比较多,我哥的企业进入农村的时候,不少人有抵触情绪。” 
    公司员工 王金华:“养少了他觉得不太赚钱,赚得很少,一只赚10元,100只赚1000元,他觉得也耗费几个月的时间。” 
    大连,一座海滨城市,海边的农民早已经习惯靠海吃海,本来于世峰打算将自己种鹅场孵出的鹅雏以每只5.5元的低价,主动上门推给农民,并承诺回收商品鹅,但却处处碰壁,谁也不要,索性,于世峰干脆把鹅雏价格提到每只6.8元,并定下养殖户家里必须有水面,一次必须购买两千只以上等等苛刻条件,利用各种媒介,坐在家里招募有实力养鹅大户。 
    于世峰:“人都有一种盲从的心理,而且还有一种越高不可攀的东西,他要了解到底怎么回事。” 
    广告登出后,一共有170多户来公司考察、谈判,于世峰从大连的不同区域精选了40户。刚刚工商管理硕士毕业的xxx也是其中之一。 
    农民 朱妍:“我父亲在老家租了300多亩的一块耕地,本身这就是很大的一个后勤的支持,我们可以自己生产鹅的饲料,自己饲养,再一个三江鹅业会提供给我们一定的技术服务,而且种蛋的回收会给我们一个最低的市场保底价,让我们这项投资比较可靠一些。” 图解: 
    于世峰的目的是通过扶持起这些饲养条件比较好的大户,让他们来带动周围的农户,最终达到他规模化养殖的目的,当然打动这些大户他靠的还是利润。 
    公司员工 王金华:“在一定的地域里,他带动他周边的人,他的可信程度要比我们陌生人要高。一手托两家嘛,一手托到企业,他要靠企业来赚钱,另一手他也要考虑到农户,要在农户那儿找到资源,他将资源通过他的手卖到我们公司里来,他在中间获取一点儿利润嘛。 ” 
    于世峰:“咱们两家紧密合作,你们就是一个小企业了,就不是单纯的养殖户了。 
    农户 王建:“但愿但愿。” 
    公司员工 彭勇:“于总,你能不能给他们特批一个,给他们挂个匾。” 
    于世峰:“可以,咱们合作好的话,我们来检查,觉得可以的话,你可以以我们企业的名义进行销售鹅雏,技术服务。” 图解:
    通过大户带农户,仅一年,于世峰就成功放出40多万只鹅雏,组织回收了n只商品鹅,并全部卖到了南方。 
    于世峰的草场 
    员工:“发芽了,已经见绿了。” 
    于世峰:“这么快啊,今年肯定丰收啊,春天来了,生机盎然啊。” 
    每年春季都是放鹅雏的季节,然而,2005年的于世峰却对来年春天即期盼又有点儿忧心忡忡,大连能养鹅的地方都开发了,怎么才能再扩大规模呢?而此时,一千公里外的吉林省双辽市辛凤水副市长也有点儿小烦恼。 
    吉林省双辽市副市长市长 辛凤水:“我们市内有两家鹅业加工,都是南方江浙那边来的,咱们原来只养几十万只的大鹅,远远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他们要多少,就这两家)现在看就这两家就得400万只。” 
    双辽市原属牧区,根据草原法禁牧后政府大力推广养鹅业。可现状是来收鹅的不少,可农户们养的却不多。 图解:
    于世峰:“安全?安全问题找宋书记。” 
    双辽市茂林镇党委书记 宋国地:“这不这儿呢嘛,你看那不是吗,全围起来了,这圈儿都为着呢,整个咱这个1050公顷全围着呢。” 
    于世峰:“今年重修一下。” 
    鹅城养鹅户 李波:“倒时咱这儿全都戒严,外人不让进了。” 
    于世峰:“那当然了。” 
    为了节省自己的资金缺口,在双辽市政府的支持下,于世峰决定合众人之力,将1050公顷的牧场牧场分成200份儿,在靠近双辽附近的大连、沈阳、长春等地召集有兴趣养鹅的业主共同建设,业主自己种草养鹅,而他负责提供鹅雏、技术以及种蛋和商品鹅的回收。 
    鹅城养鹅户 李波:“就这一个单元是五万平方米,(你已经买了?)已经买了,已经投资了。按照这个面积能养一万只左右,城市里,说心里话,也没什么可做的,再说都这么大岁数了,也不像年轻人能闯了,咱就想找一个也可以说是养老吧,然后自己还能干点儿什么,可以增加点儿个人收入。” 图解:
    鹅城养鹅户 郑辉:“现在觉得我不想养那么多,一年养到6000-8000只就行了,一年养两茬到三茬,一年怎么也赚6-8万元吧。”
    2006年农历年前夕,第一批招募的50个人已经赶赴初步建好的鹅城考察,随后,于世峰连办四次鹅城招募会来吸引更多的城里人参加,同时他委托南方加工厂生产自己品牌的鹅产品也正式上市,万事俱备,只等春天,只要草一返青,于世峰和这些养鹅大户将共同在双辽营造东北最大的鹅场,而他即将上马的深加工生产线也将有了充足的货源。 
    2006年2月14日,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于世峰一直惦记着那个想给妻子但一直没空去买的礼物,怀着一份歉意,也带着一分爱意,于世峰给妻子买了一朵玫瑰花,并向她许了一个愿。 
    妻子:“他说,老婆,在你今年过生日的时候,我肯定会送你一件用鹅绒,用纯白色的鹅绒做的鹅裘皮,可能在中国是仅有的一件儿。那么不管他在什么时候能送我这个礼物,或者他最后送不成,我心里都是非常感动的,虽然他选择了这个行业,但同时他心里也有我,那么我觉得不论如何我都要支持他。” 来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