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教育大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7:12:11

《追寻近代教育大师》(梁启超)

(2009-05-01 22:25:11)转载 标签:

读书笔记

追寻

近代教育大师

梁启超

教育

分类:学习笔记

《追寻近代教育大师》(梁启超)读书笔记

 

梁启超:培育新民,为当今中国之第一急务

    在中国近代历史人物中,只要一提起梁启超,人们自然会想起康有为,两人师友之间,康梁维新变法的主角;会想起蔡锷,民国初年反对袁世凯帝制,他与得意门生蔡锷,一文一武,再造民国;会想起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他们同为清华国学院四导师,树立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一座高峰;会想起梁思成、林徽因,他的九个子女个个都是国家优秀人才,儿子梁思成便是杰出代表,儿媳林徽因绝色才女,更是光彩照人、风华绝代。

    作为近代中国历史上的风云人物,梁启超不仅是一位政治家、思想家、学问家,他还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

    梁启超(1873——1929),广东新会人,祖辈父辈皆为秀才出身,母亲也是读书达理之人,全家对梁启超家教甚严。晚年他在《我之为童子时》一文中,追忆了自己六岁时因说谎而遭受母亲责罚的故事:

    我六岁时不知为何事忽说谎一句,不久为母亲觉,当时被母亲翻伏在膝前,力鞭十数,我母当时教我之言甚多,但记有数语云:汝若再说谎,将来便成窃盗,便成乞丐。我母此段教训,我至今常记在心,谓为千古名言。

    天资聪慧、智力超群,加之家教严格、勤勉苦读,梁启超6岁便读完四书,8岁便读完五经,9岁便“能缀千言”,12岁即考中首榜第一名秀才,17岁高中举人,可谓英雄少年,才气逼人,被乡里称誉为“神童”。

    梁启超走出家乡后,游历广州求学,北上入京会试,南下上海拜师,并开始大量接触西学译著,打开了面向世界的大门,眼界、思想为之大变。特别是谒见康有为、拜康为师后,至此彻底抛却旧学、研治新学,走上了维新变法的道路。后与康有为被称为“康梁”,组织“公车上书”,创办强学会,主办湖南时务洋学堂,积极宣传民权思想,培植维新人才,成为全国著名的维新领袖。

    晚清推翻、民国建立后,梁启超得以回国,先后历任民国政府之司法总长、财政总长,期间策动了反对袁世凯称帝之护国战争,参与讨伐张勋复辟的战役。梁启超一生致力于民众的启蒙与国家的富强,并始终将国家的富强视为基本目标,而把民众的启蒙作为实现国家富强的基本手段。他为我国近代教育制度的创立与教育理论的建立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世人皆知梁启超自名其书斋为“饮冰室”,自号“饮冰室主人”。“饮冰”一词,典出《庄子·人间世》篇:楚庄五的玄孙诸梁为楚大夫,奉命出使齐国,自觉责任重大,特来向孔子请教,他说:“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早上接到诏命,傍晚就要喝冰水以解热,其内心忧急焦躁可知。梁启超以“饮冰”自况,足证其对国事思虑与不安的程度,也象征他把救国的责任义不容辞地放在自己的肩膀上了。

    1902年,梁启超首倡要加强基础教育及小学义务教育。他非常反对当时有些人士多偏重于高等教育而忽视小学教育。义务教育,就是及龄儿童必须上学,如果不上,就要追究其父母之责任、政府之责任。

    梁启超所写的《学校总论》等系列文章,是我国近代学校制度的奠基之作,内容包括学校的行政管理、财务管理、人事及教职工、学生管理、课程设置和作息时间等,无不具有中国近代教育管理开创性的特征。

    梁启超启蒙教育思想的核心尽管也是教育救国,但他更明确提出了“教育就是教人学做人——学做现代人”的教育宗旨。综观梁启超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他一直把“教人学做人”放在核心地位。

    梁启超在其为时不长的教育实践中,践行他的教育思想,培养了一批品学兼优、堂堂正正的杰出人才,如蔡锷、范源濂、苏曼殊、周恩来和徐志摩等。

    梁启超作为一名出色的教育家,他不但有自己引领教育变革的先进教育思想,有培育人才服务国家的教育实践,更是成功地把自己的九个子女教育成优秀人才,让孩子们都“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以自己成功的家庭教育践行了自己新民为国的教育思想。

    作为教育家,梁启超对自己的子女,特别重视做人的教育。梁启超本人性格很风趣,热情好动。

    尽管梁启超早年投身政治,但残酷的政治生活并没有让他世故、冷酷、无情,他总是那么生气勃勃,那么重情感,那么富有人情味,他的整个人生观贯穿着“爱”和“美”。

    梁启超在繁忙的政务、教育、著述之余,能够始终注意把握孩子们的前途,以他自己超人的智慧、广博的知识和卓越的远见,对每一个孩子进行言教与身教,不仅努力培养他们成为有学问、有本领的人,还要他们成为有高尚品德和丰富情趣、对社会有用、充分享受人生快乐的人,而孩子们也确实做到了个个优秀、人人出色,新国民从新子女开始,治国从齐家开始,这实在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奇迹,梁启超用自己成功的家庭教育实践证明了自己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教育思想家,也是一位成功的教育实践家。

 

分享

0

阅读(107) 评论 (2)收藏(0)转载 打印举报 已投稿到: 排行榜 圈子

转载列表:

    转载 前一篇:《追寻近代教育大师》(蔡元培) 后一篇:《追寻近代教育大师》(张伯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