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叛》闲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21:29:08
背叛》闲考

2008-03-15 21:10:33 来自: 龙在田(Every man has one destiny.)

◆楔子◆

如果说《遥远的救世主》是一块精心雕琢的美玉,那么《背叛》则是一块混然天成的拙石。精致细腻是一种美,大巧不工也是一种美。

以上是我在豆豆群(49965648)里说过的两句话。

有网友觉得我对《背叛》一书的评价太高了。或许确实是有一点。经过近五年的探索和准备,豆豆的第二本书肯定在语言和思想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然而我始终认为的是,《背叛》一书中有很多未经雕琢的现实背景,甚至有着作者自己身边生活的影子。许多细节,看似平淡无奇,细心发掘却是别有意趣。

下文便是我对《背叛》一书的一点考据式思考,其本质只是读后散想闲来整理成文,只当是锻炼一下思维逻辑和语言表述,故曰“闲考”。

是为开题废话。

@import url("/css/pop_login4.css");X

登录 · · · · · ·

  • 2008-03-15 23:26:48 龙在田 (Every man has one destiny.)

    ◆第一节◆ 地点

    书中提到了两个虚构名字的城市:江州和玉南。首先我们假定这两个城市在现实中是有所指的。曾看到有网友说,“江州就是河南省会郑州,玉南是河南省濮阳市,小说里的油田便是中原油田。”从逻辑上看,这种说法是有道理的。

    首先,书中说江州是省会城市,“人口五百多万,是中国的重要交通枢纽,人口流动量大,商业十分发达,自古就有商都之称”;上海到江州的火车是二十个小时的车程(一九九二年时);方子云在介绍宋一坤的身世时提到江州大学,因此这个城市也应该有一所与城市同名的大学。符合这些条件的城市不多。

    其次,书中描写玉南时有这样一段描述:“玉南市地处中原,历代以黄河水灾为患。这里原是一片饱经战乱的荒滩。闭塞、贫困,如果不是因为发现了大油田,或许至今还很少为人所知。自从十几年前那场著名的石油会战开始,随着二十万职工、家属各路云集,过去的穷县便在一夜之间神话般地变成了城市,这块土地也因石油而在全国小有名气了。”由此我们可以大体想象到玉南市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

    第三,书中说“从玉南到江州,普通大客车一路颠簸,一路灰尘”,大约两小时左右车程,再根据书中背景信息来看,玉南应该是江州所在省的一个城市。

    结合以上三点,我们有理由认为江州和玉南对应的是现实中的郑州和濮阳,玉南的油田便是以濮阳市为中心的中原油田。

    不过,书中在描写方子云为云阳公司进行的宣传活动时倒是直接提到了郑州,似乎是在说江州与郑州不是同一个城市。可是这一笔推翻不了之前的推理,倒有一点欲盖弥彰的意味。

    在此稍稍八卦一下:从这两个城市的真名与化名的对比,我们还可以适当想象一下作者写作时考虑地名的思路。“郑州”与“江州”的重字没什么好说;“濮阳”和“玉南”这两个名字倒有点意思:濮与璞同音,璞者,未雕琢之玉也,阳者,山南水北谓之阳。当然也许只是巧合。


    关于宋一坤出生的地方也即宋宝英创办小学的地方——马坊村。

    山东有许多个名叫马坊村的村子。方子云说宋一坤出生在泰山腹地一个贫苦的小山村里,根据这个信息,我们可以确定马坊村大概的位置:泰安、莱芜、淄博、济南之间以及向西到达泰安肥城这一带,即泰山山脉的位置。

    马坊村的详细地点其实无关紧要,我们知道其大体位置即可。

    再八卦一下:这个位置距离《遥》中的古城即山东聊城很近。


    小说中提及的四川安河没有太多相关信息,无法具体考证。为便于想象,我们假定它是四川绵阳好了。这个假定只是考虑了交通条件和城市规模;另外,绵阳市旁边有一个安县。


    小说中的其他城市基本上都是以真名出现的,毋须多作分析。


    至此,我们大体上确定了《背叛》中故事所发生的所有现实地点。


    另外,顺便补充一个问题:中国的现代文学或影视作品在提到地名时多以化名出现。这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相必是出于低调或避讳的考虑。

    曾看到有文章说,一部奥斯卡影片《罗马假日》让罗马成了世界闻名的浪漫城市,而回顾中国的影视作品,讲述的往往是发生在一个叫作滨海的城市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这个文章一方面批评的是中国影视作品的取材角度和城市化名,另一方面批评的是我们国家对城市营销的缺失。

    我的观点是,大量负面影视作品的扎堆出现固然有以涉案、猎奇为噱头来吸引观众的成分,但对此也不必矫枉过正;文艺作品体裁的多元总归是好事,我们需要的只是反思跟风现象和鼓励正面作品。至于出于负面影响的避讳考虑而采用化名,这是中国的传统习俗,要克服恐怕需要假以时日。这方面倒可以参考前段时间的热播美剧《Prison Break》。

    > 删除
  • 2008-03-18 22:06:11 龙在田 (Every man has one destiny.)

    ◆第二节◆ 宋一坤人生简历

    宋一坤是《背叛》一书的男一号主角,是书中所谓惊天大案的核心人物,也是小说的线索人物。所以,在此先整理出宋一坤的个人经历,以便更好地把握故事的时代背景和来龙去脉。

    这段人生简历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小说中反映出的人物背景,第二部分是小说正文具体描述的故事,所以第二部分会比第一部分详细很多。另外,为更好地理清线索,一些不是宋一坤本人的经历但是与宋一坤关系密切的事情也收录其中。

    文中类似[N]的数字为注释标记,注释附在第二节末。


    【宋一坤人生简历】

    ==人物背景==
    宋一坤,1958年[1]生于山东马坊村——泰山腹地一个贫苦的小山村里。三岁丧母[2],十一岁失去了父亲[3],从此与姐姐宋宝英相依为命。童年十分艰苦[4]。
    1978年[5],宋一坤考入郑州大学中文系[6],与叶红军、方子云为同班同学,关系甚好。
    1982年[7],宋一坤大学毕业,被分配到河南省日报社做记者。期间因采访结识了中国银行郑州分行信贷部主任林枫,因报道一起经济欺诈纠纷结识了山东同乡周立光。
    1985年[8],宋一坤被省交通厅长看中调入交通厅任厅长秘书;1987年左右[9]认识了厅长之女邓文英,后来二人在厅长的影响下结婚。婚后不久,宋一坤调任省经济委员会。之后宋一坤邓文英二人关系开始出现矛盾。1989年左右[10],宋一坤提出离婚,不久之后辞去公职。宋一坤辞职后,林枫介绍宋一坤认识了在江州开餐馆十一年的上海同乡王海与孙刚,并帮宋一坤申请到一年期的五十万元贷款。
    1989年秋[11],宋一坤与王海孙刚二人一同到上海组建了上海东方装饰工程公司,其中,王海和孙刚各出资两百万元,宋一坤出资五十万元,以智力投资为主,占百分之二十的股份,担任公司总经理,由王海孙刚介绍的赵洪出任总经理秘书。
    1989年冬[12],宋一坤收留了借宿公司简易修车棚的孤儿马志国,让小马在公司干杂活;之后又出资培养小马学开车考了驾照。
    1990年[13],宋一坤因上海铁鹰饭店的装修工程,请当时侨居维也纳的叶红军调查高天海在奥地利的情况。
    1991年[14],林枫案发。宋一坤考虑到自己面对的困境,将自己策划入狱。入狱之前,宋一坤安排叶红军帮王海孙刚办理出国事宜,并借给赵洪三十万元和自己的轿车开餐馆,小马给赵洪作司机。
    1992年2月[15],王海孙刚出国去维也纳,临行前将刘金龙打成残废,并寄信给宋一坤道别。

    ==小说正文==
    1992年5月,夏英杰采访油田的一支海上钻井队,路过上海,受方子云委托顺道到看守所看望宋一坤。
    1992年6月,夏英杰秘密前往上海,专程探望宋一坤。在之后四个月里,夏英杰四次前往上海探望宋一坤。
    1992年9月到11月,宋一坤为夏英杰准备了一份以高天海的事为部分素材的小说大纲,准备以此作为回报夏英杰的礼物。
    1992年11月16日,宋一坤出狱。当天宋一坤看望了被王海孙刚打成残废的刘金龙,并和同乡周立光小聚。16日到17日两天时间,宋一坤把为夏英杰准备的小说大纲输入电脑存档。
    1992年11月18日晚,宋一坤乘火车离开上海去郑州,与夏英杰同行;途中宋一坤向夏英杰开诚布公地谈了自己的情况和对她的安排。小马由赵洪安排的司机陪同开车去郑州。
    1992年11月19日下午,宋夏二人抵达郑州,与小马会面。宋一坤去看望了林枫的妻子。随后小马开车三人一同前往濮阳。送夏英杰回家后,当晚宋一坤与方子云会面,给方子云安排经商的事——研究调味球。
    1992年11月20日,夏英杰以自杀的方式胁迫宋一坤就范,打乱了宋一坤原本的计划。宋一坤写信给夏英杰表明态度,由林萍转交夏英杰;取消原定的山东之行,与小马一起退回郑州。
    1992年11月22日,宋一坤与邓文英会面,商定借款事宜,达成离婚协议,并将小马委托邓文英关照。
    1992年底,宋一坤和夏英杰由郑州飞往海口,开始了在海南的生活。
    1993年初,宋一坤和夏英杰在海口度过了近半年的平静生活:夏英杰每天上班、写作;宋一坤每天看书、看电视新闻、通过电话关注着外界。
    1993年5月,宋一坤获知1993年9月18日福建省厦门市将举办全国性的文稿竞价活动,活动截稿日期为8月15日。
    1993年5月9日,王海第一次飞往海口探访宋一坤。林萍杨小宁与王海同次航班飞抵海口,来向夏英杰道别,准备出国。江薇帮夏英杰约见了书商苏卫国,谈及合作事宜。
    1993年7月19日,夏英杰的小说《沉默的人》完稿。当天下午,宋一坤飞往郑州,与方子云会面谈调味球项目的事,并初步考察了郑州皮革厂;当晚乘火车前往北京。夏英杰携书稿乘船前往广东省湛江市约见苏卫国。
    1993年7月20日早上,宋一坤抵达北京,请文学编辑王文奇先生看稿。三个多小时后,宋一坤乘火车秘密前往上海。夏英杰在湛江前往万路达文化公司,因总经理苏卫国临时急事出差而未能相见,留下书稿,当天返回海口。
    1993年7月21日,宋一坤抵达上海,访问铁鹰集团董事长高天海。当晚,宋一坤乘火车返回北京。
    1993年7月22日深夜,宋一坤回到北京;临休息前销毁了一切说明他去过上海的证据。当天上午,王海孙刚到达海口。
    1993年7月23日,宋一坤在北京闲逛。晚上宋依约去王文奇家。当天,夏英杰在海口约见了苏卫国,谈到了书稿的合同。
    1993年7月24日,宋一坤回到海口。宋一坤向夏英杰谈及了书稿的标价和出国的安排。王海孙刚拜访宋一坤。
    1993年9月17日,夏英杰在江薇的陪同下前往厦门参加文稿竞价。
    1993年9月18日,侨居意大利的叶红军应约回国在海口与宋一坤见面。接下来几天里,二人制订计划,约定分工。
    1993年9月20日,高天海看稿并买下书稿。
    1993年10月初,宋一坤第二次离开海口,给方子云追加经费,向上海的赵洪筹借资金;并秘密分别向方子云和王海布置工作,启动计划运转。
    1993年12月,夏英杰参加在北京举行的作品研讨会;随后拜访了王文奇老师。之后,夏英杰前往山东看望在马坊村办学校的姐姐宋宝英。
    1993年底,宋一坤的计划开始运转:叶红军物色合适的执行人;方子云发布招商广告,之后投资商刘东阳出现,与方子云合作在四川绵阳开办云阳调味器皿有限公司;王海和孙刚以独资为目的开始了与郑州皮革厂的新一轮谈判。
    1994年1月,夏英杰和江薇从北京飞往罗马,开始海外生活。
    1994年初,夏英杰开始构思第二本书:《遥远的救世主》[16]。
    1994年初,云阳公司的骗局落幕。警方展开调查。
    1994年3月11日,方子云回到濮阳。经过几天冷静痛苦的思考,他做出了决定。
    1994年3月21日,方子云准备了关于自己以及关于云阳公司诈骗案的一些材料;随后托回国的江薇把他准备的材料转交夏英杰。
    1994年3月26日,方子云自杀。
    1994年3月27日,夏英杰得到了叶红军查得的关于林萍的消息,收到了江薇带回来的方子云的材料。当天,夏英杰从母亲的电话里得知了方子云自杀的消息。
    1994年3月28日上午,叶红军得知了方子云的死讯。叶红军将计划告知夏英杰。叶红军通知执行人退还赃款。下午,叶红军将文稿竞价的内幕告知夏英杰。两个人商议对策。
    1994年4月1日,夏英杰拜访索兰特夜总会,请求贷款。
    1994年4月2日,夏英杰叶红军到机场送江薇前往巴黎找杨小宁讨公道。
    1994年4月3日,夏英杰第二次拜访索兰特夜总会,听取答复。之后,夏英杰通知王海孙刚在皮革厂的合同上签字。
    1994年4月6日,江薇飞往曼彻斯特,解救林萍。
    1994年4月7日,夏英杰飞回海口,与宋一坤面谈。林萍自杀。
    1994年4月9日,宋一坤与夏英杰以悼念方子云的名义飞往北京,与意大利人秘密会面。当晚,宋一坤与雷诺会谈。
    1994年4月10日,宋一坤与夏英杰前往三河县悼念方子云。之后,夏英杰回罗马向叶红军传达消息,宋一坤回海口。
    1994年4月中下旬,叶红军以找宋一坤算帐的名义第二次前往海口,与宋一坤会面。
    1994年5月19日,法籍华人杨小宁在自己家中遭到枪杀。
    1994年6月29日,宋一坤在王海的陪同下从海口抵达江州,就任格拉普尔有限公司董事长。
    1994年7月5日,夏英杰的第二部作品《遥远的救世主》完稿于罗马。
    1994年7月,江薇回国代宋一坤办理一系列善后事宜[17]。
    1994年8月29日,格拉普尔有限公司举行发布会,宣布格拉普尔饭店的建筑工程中标者和装饰工程中标者。当晚,希尔与宋一坤会谈。
    1994年9月29日晚,格拉普尔公司的十几位高层干部设宴为宋一坤赴欧洲考察饯行。
    1994年9月30日,宋一坤在北京未能如愿见到小马。中午,宋一坤离开北京,飞往维也纳述职。当地时间晚七点,宋一坤前去与意大利人进行终极会谈。
    1994年10月7日,中国江州格拉普尔有限公司董事长宋一坤被刺身亡。
    1994年底,侨居意大利的青年作家夏英杰女士在写完最后一本书《诗人方子云》的当日,因服用过量安眠药死亡。


    【注释】

    [1]林萍说宋一坤比夏英杰大十岁,这可以反映作者对宋夏二人年龄的定位;夏英杰在1993年5月9日与书商苏卫国交谈时说明自己是二十五岁,此时宋一坤三十五岁,故确定宋一坤生于1958年。另外,这也与《遥》中丁元英生于1959年非常接近。
    [2]1960年代初的三年自然灾害。
    [3]1969年,文革期间。
    [4]小说没有正面描写宋一坤的童年,只是通过其他人的描述侧面反映了宋一坤有一个艰苦的童年。考虑宋一坤父母双亡与姐姐相依为命的家庭背景,而且宋一坤的青少年时期又恰逢文化大革命,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宋一坤的早期经历以及这种经历如何影响着他的世界观和性格。
    [5]书中没有提及宋、叶、方三人具有77级大学生的特征;宋一坤上大学的时间更可能是在1978年之后,但不会晚于1980年。《遥》中丁元英是1978年考入的大学。故假定宋一坤的大学入学时间也是1978年。
    [6]小说中没有明确说明宋、叶、方三个人的所学专业,只是说三人是大学同班同学。根据宋一坤方子云二人毕业后均分配到报社工作这一点,三个人所学专业为中文系的可能性最大。
    [7]以大学为四年计算。
    [8]宋一坤在报社做了三年记者。
    [9][10]这是根据现实情理做出的猜测,仅供参考。
    [11][12]根据书中描述做出的估计。
    [13]叶红军的回忆。
    [14]根据宋一坤出狱时间计算得出。
    [15]参看王海孙刚给宋一坤的信,宋一坤曾在由上海开往郑州的火车上将此信拿给夏英杰看。
    [16]书中有关于这一构思的一大段描述,并多次提及夏英杰对这一主题的思考。这其中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对《遥远的救世主》一书的最初构想。
    [17]江薇代办的这一系列善后事宜,是宋一坤的责任意识和自我赎罪的充分反映。书中有集中的一段描写,不再转述。

    > 删除
  • 2008-03-22 17:20:43 tiger6916

    感谢龙之界。

    > 删除
  • 2008-03-24 01:02:39 成成

    这不是闲来手笔!侧目而视,一个家字,当得起了.

    > 删除
  • 2008-03-24 17:33:46 dahemeng

    《背叛》一书中也同时提到过郑州
    如果江州就是郑州,那么为什么作者会在一本书中写同一个城市却用不同的名字?
    这说明,此书是有虚构成分的,小说就是小说。
    希望龙之界朋友看看《啄木鸟》杂志2000年第6期第132页(此页是责任编辑张西采访豆豆的对话。)

    > 删除
  • 2008-04-02 17:27:30 Sharon (最慢的是活着)

    恩~ 考证得很有深度!

    > 删除
  • 2008-05-11 23:18:37 龙在田 (Every man has one destiny.)

    ◆第三节◆ 时空问题

    说到“时空”,人们通常脑海里很容易浮现出关于近代物理学的高深理论和爱因斯坦、霍金那两张特征鲜明的脸。或者简单到真理般的极致,比如:

    师傅写下:时,空,皆无法改变,而时空却可以改变。这很难理解。我早期的理解是一个逗号可以改变一切,师傅说,不,你仔细看。
    我说,上句和下句就有一个逗号的差别。
    师傅说,你只看到表面,你仔细看,差别不止一个逗号。
    从日落到日出,我将手上捧的两字看到快不认识了,师傅将我叫入房中说,你看出差别了么?
    我说,我只看出一个逗号的差别。
    师傅说,你已离答案很近,但离答案越近,便越容易找不到答案。
    我跪在地上请师傅参破。
    师傅说,看,其实是两个逗号。
    ——摘自韩寒《长安乱》

    其实时空问题也可以是很平常的生活话题。小学语文就教我们叙事作文最基本的三要素:时间、地点、人物。因为时间和地点是现实事件所发生的最基本的参考坐标,而人物乃是事件的主角。通常人们在面对现实事件时只是很自然地去认识,并不会从中专门抽离出这三个要素;然而就《背叛》这部小说的故事情节而言,时空问题却是值得特别关注特别思考的问题。这也正是我在前两节用大量篇幅分别梳理地点和时间点的缘由。

    此处只是对小说的闲考。有兴趣者可以进一步去关注人文地理学、历史地理学、时间序列分析等相关专业内容。


    【时与空的单位及其变化】

    这里不是物理课,所以我们将要讨论的时与空的单位不是严格的物理单位,而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衡量时与空时通常所用的单位。

    时间的单位比较简单,从大到小有:世纪、年代、年、月、日、小时、分钟、秒,似乎只有在体育运动中才会用到毫秒级的时间单位,更小的单位一般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绝少使用。

    空间的单位通常即是距离的单位,比如千米(公里)、米,米以下的单位一般不会被用来表示现实生活中的空间概念[1]。现实生活中人们在使用地点时,相应地点概念的规模或级别也暗含了空间的单位,比如,洲、国家、省或州、城市、城市中的某地,这几个不同级别的地点显然附带了不同的距离感。

    下面要说的是现实生活中常用的时与空的单位随时代发展而发生的变化[2]。

    简而言之,时与空的单位有着跨度渐大、精度渐高的双重趋势。

    回想那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终生不离故土的农业时代:生活中所需要的时间单位不外乎昨今明后子丑午未,如非特殊身份(如官家、举人、书生等),一般寻常百姓无须太多用到何年何月的大跨度时间单位,而在那个时代即使非常郑重的事情也无非把时间精确到某时几刻而已;聆听着“父母在不远足”的孝训,那个时代的人们安土重迁,除那些流民商贾之外,人们生活中常用的空间单位不外乎街头巷尾屋后堂前,类似京城这样的概念通常是一个遥远的梦幻。

    对于中国社会,在近一百年里,工业时代和信息时代并未相差多远,几乎是前脚跟着后脚地奔驰而来[3]。时代的冲击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生活中所用的时与空的单位也一同改变着。现行的历法和计时工具可以方便地帮助人们标定大跨度、高精度的时间坐标;空间单位的跨度和精度也随着人们的活动半径的扩大而双双增大。

    或许列举我们的亲身体会,感觉会更明显。现代商业社会的时间概念无需再多说什么,就拿空间概念举例。十多年前,很多人(当然这要看具体人的生活层次)说起对国外的概念,可能只是用“外国”一言蔽之,后来则慢慢有了美洲、欧洲、澳洲的区分,时至今日,这些洲的名字已很少再用,取而代之的往往是温哥华、波士顿、奥地利、巴黎、墨尔本、奥克兰甚至是更精细的地名。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正是人们的认识范围和活动范围的日益扩大。

    回头看看《背叛》中故事所发生的时代,再看看书中常用的时空概念,倒也可以从一个侧面看出书中人物的生活层次。

    能做一样事情与只能做一样事情是截然不同的。基于现代人的认识能力,时空单位的跨度和精度有了比较大的调节范围;当我们对同一问题的背景时空坐标采用不同的观察跨度和精度时,我们对问题的重点将是不同的把握[4]。

    接下来是基于不同时空坐标对《背叛》的观察。


    【宏观上的时空】

    宏观上的时空,人们通常称之为(某个国家或地区的)时代背景。

    宋一坤生活的时代,正是现代中国两个社会阶段的转型期。1970年代末的那场变革,改变了中国社会的走向;也正是在那个时候,宋一坤离开家乡,进入大学,踏上新的人生轨迹。

    小说没有正面描写宋一坤大学之前的经历和他的大学生活,这便留下一个广阔的想象空间。我不会去做给维纳斯续臂的傻事,因此这一部分就此略过。

    宋一坤大学毕业之后,做过记者,接着是公务员,然后是下海经商,一直到进入小说正题。这一近人生轨迹,恰恰反映了20世纪80年代的普遍现象。

    我们列举一些反映那个时代特征的关键词,同时也不妨与小说的内容对对号:经济体制改革、下海潮、经济特区、经济犯罪、出国热、欧洲排华浪潮……

    再列举一些小说中折射出的一些社会现象:原始商界的江湖道德、城乡发展的差距、希望工程和教育问题、女性意识和声音、出版业的规则、海外华人生存状态、偷渡与人口贩卖……

    小说不是百科全书,以上只是小说中反映和折射出的一些话题。这里想要说明的是,以这样一个宏观的时空坐标为参考,可以更清楚地看出《背叛》讲的是什么样的一个故事。

    这样的故事,在近30年的中国社会上,还有很多。

    引用乔治·桑的一句话:与其说小说好像是生活,不如说生活就像是小说。


    【微观上的时空】

    在第三节开篇的废话里我说过这样一句:时间和地点是现实事件所发生的最基本的参考坐标。而人们在面对现实事件时会很自然地依据这两个坐标去认识问题。在新闻学和刑侦学中有一个重要的概念:“现场”——极精辟地囊括了时间和地点这两个信息。不过需要补充一点:这个“现场”,除了可以是具体的,也可以是抽象的。

    《背叛》中有两处细节,反映出了微观时空问题的精妙。此处不妨引述书中原文。

    第一部分是1992年11月18日晚宋一坤和夏英杰在上海开往郑州的火车上的谈话:

      ……
      “让谁解都伤脑筋。”宋一坤继续说,“我权衡一夜,认为只有监狱才能解决我和他之间的问题,而如果付出坐牢的代价,那就必须从全局出发,着眼于长远利益,把各方面因素都考虑进去。于是,我勉强制定了一个计划,第二天一上班我就把材料员刘金龙辞退了,为下一步行动埋下伏笔。如果林枫直接被捕,那就是一场虚惊;如果林枫潜逃,他必然得有一个暂时藏身的过程,而我就利用这个时间差把自己先一步送进牢房,即使他侥幸逃出去了,我也多了一个投资的朋友。”
      “这个时间差不好掌握,稍有偏离就会弄巧成拙害了自己,早了不行,晚了也不行。你当时在上海,怎么能及时得到林枫潜逃或被捕的确切消息呢?”夏英杰问。
      “我在报社工作三年,熟人总少不了。对林枫这种重头新闻省报能落后吗?”宋一坤以反问的形式回答。接着说:
      “等林枫派人和我联系的时候,我已经失去自由了。因为辞退刘金龙在林枫案发之前,我被捕又在林枫派人来上海之前,所以没人怀疑这两件事之间有内在联系,人们只知道刘金龙因拿回扣被炒鱿鱼了,然后怀恨在心而举报了我。至于王海和孙刚出于感动而分担了四十万元的全部损失,这也是在意料之中。况且,那时他们正有求于叶红军,就更需要表现一下。”
      夏英杰记得,刘金龙确实承认自己拿过回扣。她想:可怜的刘金龙到死都不会明白,他有没有拿回扣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符合整体计划的需要,他符合充当牺牲品的条件。也许,他根本就不知道公司漏税的事。宋一坤什么都不说,只是启发、引导别人的思想,让别人用自己的头脑去推断出错误的结论。
      ……

    第二部分是1993年底叶红军物色执行人时回忆1990年的往事:

      ……
      至此,宋一坤已经拿到了与高天海直接对话的王牌。但事情发展到这个程度,也变得复杂了。宋一坤经过再三考虑,决定放弃这次竞争装修工程的机会,留着这张牌等以后有条件时再派用场。这个决定基于三个原因:一、暴露了叶红军,使他在海外不好做人。二、叶红军有可能因此受到报复,失去人身安全。三、赤裸裸地去敲诈乃小人之举,不够君子之度,从人格上不能使心理平衡。
      这件事就这样过去了,但无意中却给王海、孙刚不久后的出国铺平了道路。
      转眼几年过去了,叶红军也从奥地利移居到了意大利,好像罗马的“风水”对他更好一点。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事的变迁,无论高天海再发生什么事,再也不会有人将“叶红军”与“高天海”这两个名字联想到一起了。
      ……

    看到从小说中引述的这两段内容,想必大家已然明白。道理很简单:人们在面对现实事件(或者事件串)时会很自然地依据时空坐标去认识问题,宋一坤正是在合适的时空点激发合适的事件,由此“启发、引导别人的思想,让别人用自己的头脑去推断出错误的结论”。


    【注释】

    [1]不过在Edward T.Hall的Proxemic Theory中倒是用到了厘米的单位。
    [2]本文所说的时代发展主要基于中国。事实上其他社会也有着类似的趋势,只是不符合文中所说的农业时代、工业时代、信息时代的描述。不同的社会有着具体不同的发展轨迹,这其中却也有着普遍的发展趋势。
    [3]此处的描述简单化了,中国社会的现实远比文中的描述复杂。有一个形象的比喻:“今日的中国,双脚还插在农业社会的土壤中,身体已倾入工业社会,头脑则被‘全球化’、‘信息化’、‘后现代’等最热门的话题和现实刺激着、兴奋着,并努力地策划着自己的目标和行动。”(引自叶澜:《“新基础教育”论——关于当代中国学校变革的探究与认识》,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4]这里可以举一个很具体的例子:股市中的MA(Moving Average,移动平均线)指标。这也是时间序列分析中重要的分析模型之一。

    > 删除
  • 2008-05-12 11:03:45 tiger6916

    厉害。
    作者谈到股市中的MA(Moving Average,移动平均线)指标,建议作者再研究一下《时空线索》中涉及的爱因斯坦相对论中的罗森桥。还有江恩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