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柔软时光--记著名青年诗人叶匡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4:32:30
    我的柔软时光                 

                             

                            --记著名青年诗人叶匡政

 

叶匡政,著名诗人,学者,文化评论人。主要关注儒家现代性、现当代史常识重建。

1969年4月出生。1986年开始在各类文学杂志发表诗作,作品入选《中国第四代诗人诗选》《中间代诗全集》《朦胧诗二十五年》《中国当代诗歌经典》等诗歌选本,著有诗集《城市书》、长诗《571工程纪要样本》等,曾获台湾第一届双子星国际新诗奖及国内10多种诗歌奖。个人编有《孙中山在说》《日本格调》《大往事》等书。主编过“华语新经典文库”“非主流文学典藏”“独立文学典藏”“独立学术典藏”“独立史料典藏”“国学典藏”等丛书。

 

培根在《谈诤谏》一文中写道:“多读书是有好处的,尤其是读那些在公众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的人写的书。”这段时间,尽管忙碌着项目的启动工作,但闲暇之余,还是读了很多文章。高中、大学时代就一直读着荷马、但丁、莎士比亚、歌德、巴尔扎克、列夫·托尔斯泰、里尔克。。。今天,在我琳琅满目的书架上,除了地产方面的就是散文系列的书籍了。中华散文,源远流长,那种或抒情,或言志,或状物,或怀人的创作方式,莫不反映出时代的风云变幻和人们的思想情感,我常常迷失其中,不知归途。我把快乐而幸福的读书时间称为“柔软时光”。

    近日,我选读了集诗人、学者、文化评论和独立出版商于一身的叶匡政先生的文章,从他的那篇曾经在中国文坛掀起惊涛骇浪的《文学死了,一个互动的文本时代来了》到《从诗人到诗性学者》、《不敢怀念海子》、《诺贝尔文学奖是对文学的缅怀与追悼》、《贝多芬也弹不出球迷的忧伤》、《有多少人在成为马克思的粉丝》等文章之后,忽然发现,向来对文字很挑剔的我,却酷喜他语言里那种通俗而甜美,幽默但庄严的节奏,刚好满足读者的感官,正如他哲理中近乎超人的智慧恰好满足了我们对知识的渴求;他的文章调子,波澜壮阔,冲击你心灵的局限,只要你是认真读的,就一定带着你的心一齐倾泻。

    王跃文说:“任何一位作家,不管他的写作如何晦涩曲折,他的灵魂都会在作品中隐现。”确实如此,一个人的思想,不是一句话、一段话,一篇文章就可以完全彰显和通晓的。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他的文章,对他至少是有个大概了解的,如《中国报道》专访叶先生时,他说:“现在我自己编书,每天都会接触各类样式的文字作品,感到开心多了。我也因此阅读了大量国学、史学的书籍,我认为对我的写作是很有帮助的,让我对诗歌的理解也更深刻。我骨子里是一个诗人,我现在并没有把我的工作当作我的事业,而是一个职业,我真正的事业是写诗歌,如果说有哪个领域取得的成就能让我狂喜的话,那一定是诗歌。”我们知道,一个把诗歌当事业的人、一个用爱与灵魂铸就诗歌的人,他的诗,是伟大的,是不可复制的。

    他还在《从诗人到诗性学者》一文讲到:“我做书最大的收获就是读了很多书。每个月我都花很多钱买书。每天晚上读书到2、3点,很少出门。做文学时我通读了近现代的小说,做学术时我通读了大量哲学、历史著作。那些书帮我建构了自己的知识体系,西方的福柯、布迪厄、萨义德、麦克卢汉,中国的儒学、礼学、近现代史料、古典文学……不同学科的思想在我体内沉淀下来,我通过做书找到了自己学术研究的方法。”在这些看似不动声色却内里乾坤的表白里,我们悟到一个纯粹的诗人的形态是如此完美而真实。

    一直理性地行走在网络和文字之间,我认为,胸襟大了,文字就小了,小小的文字空间,挥洒不出登高眺望的精彩,容不下海纳百川的磅礴!当我一口气读完叶匡政先生的诗集《城市书》,才幡然知道,这位博学睿智的诗人,早在十年前,就以城市为蓝本,在小小的方块字间,恬然地表达着我们今天的生活。像他的《银行》、《公司,一个概念》、《飞机检修工》、《股票交易大厅》、《商业画廊》、《水泥屋中,想起李白》等等,是迄今为止,我读到的既全面又与我们的城市生活息息相关的诗篇。著名诗人梁小斌先生在《城市书》的序中写道:“几乎所有中国诗人都是住在城市里的,但是以城市为诗书,有意而发、自觉成‘书’者,我认为就属匡政了”。书中纵横捭阖,精致婉转的诗句,它既流溢着时代诗情的沉郁柔丽,又张扬着现代意识的飞天仰啸。
  

放下《城市书》,脑海里迅速盘点有关城市的点点滴滴,走着,想着,为什么,同样生活在城市的我们,怎么就找不到要写的东西?我惊讶年轻的他,竟有着惊人的思维,独特的思路,超常的敏感,一种饱满充实的思想。这些特质,都在那一篇篇精彩的博文和闪着光芒的诗句中显露出来。这几乎是一个奇迹,这不能不让我们想到生命质地的不同,天才与庸人的不同,特立独行者与世俗凡人的不同。不用质疑,这是一个有思想,爱读书且读好书的人。要不,他怎么可能从文学到历史、演艺、政治、经济、地产等等行业都如此熟稔。我想,他思想的敏锐与眼界的开阔,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知识的积累和广泛的阅读。他的文章与诗歌,不是抒情小文,不是杂言絮语,那是综合实力的显现,这中间包括他的生命体验、人格精神、知识底蕴、艺术感受和营造语境的文字功力,因而才写出如此力透纸背的东西。
   

在我看来,写作是需要灵感和心境的。这里的灵感,我认为是指天赋,否则,在文坛这种良莠不齐,声音嘈杂的情境下,像他的“文学死了”、“孔子哭了”等言论,一定不会令他淡雅而坚定。我相信,叶匡政先生将用他对诗歌的热爱,再次获得淡然驾驭生命张力的能力,完成与苍茫旷远的历史和时代之间的对话,而且在历史、时代和人生的坐标中,他将寻找到更新的审美视点。我还相信,一篇好的文章或一部著作,会留给极为遥远和荒凉的一个世界,以致于在多年之后的另一个角落里,还会溅起轻轻的回响。叶匡政先生的文章理当属于这个范畴。